华成网论坛
标题:
《当中国统治世界》:中国潜意识仍以中央王国自居
[打印本页]
作者:
maria0203
时间:
2010-2-19 09:49
标题:
《当中国统治世界》:中国潜意识仍以中央王国自居
2010年02月19日
作者 [英] 马丁?雅克 译者 张莉 刘曲
与近代西方民族国家不同,中国在历史上一直以“文明实体”的形象存在。本书作者认为,中华文明的生命力在于数千年来形成的传统文化,虽然历经内部动荡与外来挑战,它仍然潜移默化地渗透到中国社会的方方面面,在营造大众的民族自豪感以及维护国家统一等问题上发挥着无可替代的作用。
无处不在的中华文明
中华文明的延续性突出体现在两方面:国家和教育。从儒家学说中可以找到二者的根源。首先,不管是在过去还是在共产党执政时期,国家均被视为中华文明的象征和守护者,并被赋予巨大的权威和合法性。国家最重要的责任就是维护中华文明的统一,这是神圣不可侵犯的。虽然在现实中,国家权力不可能像理想中那样,但它的巨大影响不容否定。
中国教育的特征同样根源于传统文化。自孟子以来,中国人一直对人性持乐观态度,认为人性本善,只要在孩童时给予适当的引导,他们就能获得正确的价值观和良好的自我修养。中国人很重视对孩子技能的培养,西方人则更看重孩子的创造力。因此,中国儿童与西方儿童相比,通常在很小的时候就掌握了较高技能。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也许是他们使用表意文字的结果,要记住好几千个汉字,还得能完美地遣词造句。
两千多年来,随着历史的沉浮,今天的中国文化已经大为不同。但从另一个层面说,中国文化仍是相对稳定和容易感知的,它在历史表达、思维方式、风俗习惯、中医、饮食、政府与家庭在社会中的作用等方面都有体现,成为影响中国人喜好的主要因素。
内忧外患没消灭传统
研究显示,自公元前221年开始,中国有1074年处于统一状态,其中有673年处于高度统一状态,分裂的时间为470年。中国在过去1000年里曾遭受几次较大规模的入侵,但它们使中国文化更为包容,并且得到强化、恢复和传承。在少数民族统治时期,中华文化仍具有优越性,这些少数民族都日益汉化。即便是外来的印度佛教,也在几百年内“中国化”了。
西方文化大约在1850年开始对中国文化形成挑战,但侧重点不同:西方的优势在于科学知识方面,这在当时明显优于传统的儒家文明,使后者陷入巨大的危机之中。最终,在所有努力失败后,中国转向了共产主义,更确切地说,转向了毛泽东思想。在毛泽东领导时期,儒家思想遭到公开批判,然而其隐性影响始终存在,在人们判断事物时暗中发挥着作用。
直至今日,在历经动荡、战乱和重生后,中国仍明确地保有历史特征。巨大的成就令其增强了自信,不仅开始勾勒现代性的蓝图,还将重拾文化遗产。儒家思想不仅没有消逝,还逐步复苏并尝试寻找自身在当今世界的意义,以及提供道德教化的能力。
中国人拒绝自我贬低
许多发展中国家的现代化过程以身份认同危机为特征,受困于本国文化和西方文化的分歧,常将自身的落后与劣等地位联系起来。中国人也曾一度蒙羞,但却从不认为自己是劣等民族,他们明白中国文化的含义,拥有强烈的民族自豪感,这就是中国特质的魅力。这种魅力也使得其他认同基础(如区域、阶层、语言)相形见绌——这一点可以拿印度做反例。它使各民族团结在一起,否则,整个国家将会被方言、风俗、种族、地理状况、气候、生活水平和经济发展状况的差异搞得四分五裂。
因此,将中国视为普通的民族国家,就无法发现问题的实质所在。美国汉学家白鲁恂认为:“在成为民族国家以前,中国首先是一个文明实体。”文明国家塑造的政治与传统民族国家有明显的不同,比如,大一统的思想在文明国家中更加根深蒂固。作为一个文明国家,中国能够包容多元化的价值体系,“一国两制”下的香港就是典型的例子。
文明国家的兴衰不仅与历史有关,也与民族国家密切相关。在数千年的历史中,西方民族国家一直在不断地干扰文明国家,今天则成为后者行事的指南和标尺。但无论如何,只要中国人在潜意识里继续把自己的国家视为中央王国,中国的性质就与别国不同。
欢迎光临 华成网论坛 (http://www.kaseisyoji.com/)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