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Major advance in a classic field, 假如说是一个非常经典的学科如组织胚胎学(读医学院的人,都要学),它已经不能再有很大进展时, 突然你有一个重大的突破,这样的工作,应该是相当不错的。比如说胆固醇,大家知道胆固醇一般被认为是坏东西,一个人的胆固醇要控制不能太高,因为它要造成心血管系统的疾病。但如果你突然发现胆固醇的另一个生理功效,那就很了不起。这个例子不是乱举的,在1999 至 2001年中,连续在Science杂志上发表了三篇文章,认为胆固醇可以促进脑神经细胞突触的形成,这就给胆固醇在生理功能的认识带来了一个突破性的进展。你去看他们的工作,实在太简单了,一般的实验室都可以做,为什么大家都想不到? 一个经典的古老的学科,到了不能再有什么发展的程度时,只有从一个完全不同的角度来看问题, 才能有突破。 突然间胆固醇变成一个非常热门的领域,今天有人认为胆固醇对神经细胞生长突触的形成有作用,明天又有人认为胆固醇怎么样,一下子一个古老经典的学科,有了一个突飞猛进的发展。
第二,New techniques and methods that can be widely used, 我们在做研究工作中经常会发现新的方法和技术。一个技术和方法要被非常广泛地使用,那就是一个很好的工作,甚至可以得诺贝尔奖。PCR 技术是获诺贝尔奖的,PCR 技术发明的当年,一下子就有几十篇文章,后来到处都用PCR,现在已经被非常广泛应用。不过这位发明 PCR 的人,Kary Mullis, 我觉得不怎么样。 他从此就不干科学不干活,整天到海滩去冲浪玩。后来有人祝贺他得了诺贝尔奖,他说此奖早就该给他的了,那是题外话。事实上,应用这么广泛的技术,你几乎可以坐着等诺贝尔奖。还有Patch Clamp,膜片钳技术,有了这个技术,在电生理方面完全改了个样,不仅是神经细胞,还用到心肌细胞等各种各样的细胞,都可以用Patch Clamp技术,来记录电信号变化。发明该技术的人也得了诺贝尔奖。我预测有可能得诺贝尔奖的是人类基因研究中的自动测序技术,应用非常广泛,而且许多工作可以提前好多年完成。这样的技术、方法,可以说是一个非常好的工作。有时候被非常广泛引用的技术性文章,还不一定是发表在Science、Nature杂志上,我们也不能用Science、Nature上发表论文的标准来衡量。比如Patch Clamp技术的文章就是发表在一个你可能都没有听说过的杂志上。
第三,Discoveries with obvious practical implications,过去在NIH有一中国人发表了一篇文章,发现了AIDS virus 的受体。那不得了,艾滋病毒可以进入人类免疫系统的细胞里,找到了受体,显而易见就可以想办法阻止它进入人类的免疫系统细胞, 根本不用去想,应用的前景显而易见。又比如大家知道的老年痴呆症,找到老年痴呆症的基因,这样就有可以及早预防和治疗老年痴呆症,否则无从入手。这样的工作,如果你去看一本Science或Nature杂志的目录,不需要看内容显而易见就知道这工作是重要的。
第五,Challenge to traditional views, break dogma,dogma是教课书已经建立一个理论体系,你要能够打破它,证明是错的,就很了不起。 这与上面讲的是对应的,一个是能提出一个新的概念,另外是打破一个旧的观念,就是说我要提出反对意见,原来的概念有问题,对它提出挑战,提出这样的问题,也是一个很好的工作。举一个例子,我在90年代做博士后时,受了蒲慕明先生(现任中科院神经科学研究所外籍所长)很大的影响,他是我的老师, 我在做博士后时受了他很大的影响,今天讲内容很多都是来自于蒲先生的影响。我就是从他身上学了非常多的怎样做好的科学工作,他是非常杰出的科学家。举个例子,我去美国没多久,实验室来了一位俄国的博士后,他是学物理的。当时实验室的仪器大家都占满了在用,他没有仪器做实验。所以蒲先生就拿了一本教科书让他看看,说我们现在没有时间同你讨论课题。 他说我是来做实验的,来做重大发现的,你怎么让我看教科书,还是给我一个题目做实验吧。蒲先生说,你有什么题目,他说我问你呢,你是导师,你要告诉我做什么题目。蒲先生说你没有题目,那你来干什么?那就这样吧,你看看教科书,看看哪里有错,自己想个题目。 然后蒲先生拿了一本《细胞生物学》给他,让他找错,三个星期后再谈。结果他天天在看,三个星期后蒲先生与他谈,问他看出什么来了没有,那位博士后说,我看是全对的。蒲先生说,教科书不一定是完全正确的,不要去相信权威,其实教科书上每一个概念,都是基于一到二个基本实验或一二篇文章。你要想不出来的话,那我来给你想。大家都知道神经细胞的轴突,会生长出来,一个中学生就可以想象的问题,你要神经细胞越长越长,一定要有新的东西加进去,大家知道细胞有细胞膜,神经细胞要长,肯定要有细胞膜加进去,那细胞膜从那儿来的,这是一个基本问题,教科书上讲,在长的时候,细胞里面有囊泡,这囊泡上面有膜,当囊泡到达轴突最前端的地方,它一融合fuse,膜就加上去了。也就是说膜是在轴突最前面的地方加上去的,这是教科书上的定论。蒲先生说,这个定论在教科书上就凭了一篇文章,做了一个实验,说是看到膜是在轴突最前面,囊泡一fuse就加上去了。我们可以试一下这种观点是不是对的,然后浦先生就给了这位博士后一台给中学生看的,很差的小显微镜。这位博士后就把显微镜放在自己的办公桌上,拿了一碟培养的神经细胞器皿看。看了大概一两个月,看完以后他就开始写paper, 我说你有这么容易吗?然后再过了三个月左右,拿了台好一点的显微镜,加了荧光打一打,做了一些非常简单的实验,真的就准备投稿了。我说你准备投那里,他说Science,我说就这玩意儿也可以投Science吗?他说是蒲先生让我投的。再过几个月,他说我的paper接受了。这下我傻眼了,在这样的显微镜下看看写出来的文章居然会被Science接受? 请你给我讲讲,为什么这种工作可以发表在Science杂志上。他说这个实验非常简单,这是一个神经细胞,这里是细胞核,里面有囊泡,过去教科书上说囊泡在轴突最前端融合,轴突就变长了,越长越长。他说在细胞培养皿里面有灰尘样脏东西,有时候灰尘粘在轴突上,你可以找到一个轴突上这里粘一个,那里粘一个,要是膜的囊泡不是在最前端融合,而是在两个灰尘点之间融合,那么两个灰尘点间的距离也可以增长,他每过五分钟去量一量两个灰尘间的距离,发现两点之间的距离慢慢地增大了。后来我想了想他为什么会发表在Science杂志,主要是打破了传统观念,不是说教科书上的不对,而是也有例外。
第六,opening up new area,开创了一个崭新的领域,也是从一个小事情做起,举一个例子细胞凋亡现象的发现,细胞凋亡这是个很大的领域,发现这现象的几位科学家在今后哪一年给他们诺贝尔奖是肯定的。这样的一个领域,他们在发表第一、二篇文章的时候,提出了一个新的概念,开创了一个新的领域。原来认为细胞死亡是由于受伤等引起的被动过程,新的概念认为细胞的死亡不是一个被动的过程,而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因为生物个体需要某些细胞去死亡,某些细胞故意要去死亡,这就是一个主动过程。这概念一提出,许多工作就在此基础上开展,开创了一个崭新的领域。
第三,Working out details,有人把大的框架已经搞出来了,你把细节再搞清楚的文章,一般不会是特别好的文章。我今天讲的不是坏文章,那我提也不提,只是讲这类文章还可以在二流或三流杂志上发表,这是与前面讲的好的工作有个反差。举例,发现一个NO(一氧化氮)是个很重要的信号分子,发现者也得了诺贝尔奖。NO能产生cGMP,然后你做了一篇文章,说是用多少时间,怎样的浓度,使NO产生cGMP,这类工作总是要有人去做,但这不会是一个最重要的贡献。
怎样的科学工作是好的科学工作,如果今天我前面所讲的内容你没有听进去的话,那现在讲的内容是最重要的,这是贯穿于你每天的工作之中,你对人家要有这个要求,对自己更要有这样的要求。没有好的工作,再有写作的技巧,也是没用的。怎样的工作算是好的工作?有三个基本要求,缺一不可。其一,必须被公众认为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科学问题,你一说出来大家都点头这是重要的问题。其二,要有创新的概念,DNA的合成过程大家都知道是重要的,问题是怎样在你的工作中体现出来。在蒲先生的实验室里你写实验设计,蒲先生经常会问你两个问题,第一,你想到的问题,你的竞争对手有没有想到,如果他已经想到,那么就扔垃圾筒。第二,他没有想到,是你想到的问题,但能发表在Nature、Science杂志上吗?虽然科学工作不是以发表Nature、Science为目的,但是你的工作达不到这样高的水平,那也要考虑是否要去垃圾筒。所以我们有好多这样情况,文章投Science被拒绝,投Nature被拒绝,投Nature Neuroscience被拒绝,最后投Journal of Neuroscience也被拒绝了,碰到这样的情况蒲先生会说,你有二个选择,第一垃圾筒,第二你自己拿去,我的名字不要放上去。其三,如有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而且别人想不到的,但能否过得了关,要看结果是不是可靠,结果是否被人信得过。这个问题怎么做呢?过去我在国内学习的时候,有一个我们十分崇拜的人,就是张香桐先生,你去看他的文章,他要阐明一个观点,会从三至五个不同的方面来证明。他有一篇文章,发现下丘脑有一些神经元是痛敏感神经元,为了证明这一点,他工作做得很地道,针刺时放电会不会增加,不痛时放电会不会下降,针刺时,烧烧屁股会不会痛,从方方面面来加以证明。你说他的工作非常innovation或very, very important吧, 也不见得,但结果是非常可信的。我见过有的文章做了一种结果就投出去了,人家不会相信的,特别是重要的文章。我在斯坦福大学有位熟人,我知道我的很多文章在他手里败下阵来。我问他,你是怎样审文章的,他告诉我,他评审有一个基本原则,文章一到手第一反应是拒绝,然后再到文章中去找,找到足够的证据来改变我的拒绝,我才考虑去接受,所以你的实验结果一定要用多种方法、从多种角度,反反复复来证明。这是对得起别人,也对得起你自己。不要过二天人家认为你的文章是错的,你会没面子的,所以结果一定要非常可靠。如果你们的文章能符合这三个要求,进不了最好的杂志,那你来找我(笑)。
其实要做这三点对全世界搞科研工作的人来讲都是件不容易的事情。在中国各种条件都比较差的情况下,我的加上第四点,你做的工作要unique and unusual, 就是要独特非凡。你的科研工作一定要有自己的特色,你要能做出来的东西,人家做不来,而且是unusual的科研工作。举例,我在哥仑比亚大学时,生物系有20多位教授,每年要招20多学生,然后学生可以选教授,选来选去,很多是考虑二个实验室。一个实验室,他做的是非常重要的问题,转录是怎么转录的,他把转录中的二十多个蛋白一个一个都克隆出来,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是怎样的,他的工作很过硬,没话可说,而且每篇文章都是很扎扎实实的,过硬的文章,发表层次很高。他的基本要求是,到他实验室去的学生要毕业的话,不管你做多少年,要有三篇第一作者的文章,每篇文章的标准都订得很高,所以这三篇文章的量很重。他的实验室还有个基本情况,美国工作日每周五天,这与国内一样,他说他每天晚上11点钟回家,你如果每天要比他早回家的话,就不要到他实验室去。他的lab meeting是星期天早上8:00, 那正好是睡懒觉时候,一开就是半天。他的实验室是靠埋头苦干,拼命用功,每人进实验室时发一件棉袄,实验室有一个很大的冷库,在冷库里一呆就是半天,纯化蛋白。所以这个实验室训练很扎实,保证你有好的文章,如果想要早毕业没门,至少在实验室里要泡上6~7年,出来保证有好的出路,学生要是雄心勃勃的,会选择他的实验室。如果不想work very hard,你就不要去他的实验室。另一个是蒲慕明先生的实验室,这是截然不同的实验室,平均每三个月换一个题目,有很好的idea, 做不出来就放弃,连续做到第6或7个题目,做顺了,几个月就结题,发个Nature文章。我后来仔细研究了一下这些文章,特点不是靠死打死拼,是靠自己有力的新颖的思想而取胜的,很多东西都是人家想不到的,一旦被你做出来一定是个创新性的工作。后来我与蒲先生谈了这个事情,我说为什么你要选这样题目,而不选辛辛苦苦地去做总会有结果的题目,他说做科学有二种人,一种叫纽约马拉松,纽约马拉松是全世界有名的,一年一次,你要赢这个马拉松比赛,你要very good,要work very hard,拼命练习,肌肉很发达,还要起跑快,每个地方都不能失误。这种科学家叫纽约马拉松式的,本身条件好,又work very hard,而且起步快。第二种叫做纽约导游,导游在纽约或上海都有,一帮人后面跟着,他拿着一面小旗子,他指向哪儿,一帮人就跟到那儿。他认为这方向走错了,再朝另一个方向走,大家跟着他走,他不用跑得很快。这种叫做纽约导游,要做一个另路人,要开创新的,不用跑得很快。最后我引用一句杜甫的诗句:语不惊人誓不休。他每个句子都让人拍案叫绝,句句非常精彩。他不是随随便便就写,也不是天才,但他每次想句子就想跟人家不一样。(未完待续)
写封面信有一些讲究,写的不好,文章马上就给你退回。 举例一,这是一篇我们实验室在Nature Neuroscience发表的文章,它是这样写的: We would like to submit the enclosed manuscript entitled "GDNF Acutely Modulates Neuronal Excitability and A-type Potassium Channels in Midbrain Dopaminergic Neurons", which we wish to be considered for publication in Nature Neuroscience 。接下来说,为什么这个文章是重要的,GDNF has long been thought to be a potent neurotrophic factor for the survival of midbrain dopaminergic neurons, 这是人家过去已经发现的,神经营养因子一直是被认为对中脑多巴胺神经元存活起促进作用,接着说,which are degenerated in Parkinson’s disease. 任何科学发现,假如跟疾病有关的话那就是很重要的,GDNF一般是调控中脑神经细胞的存活,In this paper, we report an unexpected, acute effect of GDNF on A-type potassium channels, leading to a potentiation of neuronal excitability, in the dopaminergic neurons in culture as well as in adult brain slices. Further, we show that GDNF regulates the K+ channels through a mechanism that involves activation of MAP kinase. Thus, this study has revealed, for the first time, an acute modulation of ion channels by GDNF. 这一段讲的是主要发现,接下来我讲为什么是重要的。Our findings challenge the classic view of GDNF as a long-term survival factor for midbrain dopaminergic neurons, 教课书上说GDNF survival factor现在我们来挑战这个传统观念,如有道理将改写教科书,很重要。我又说这个工作suggest that the normal function of GDNF is to regulate neuronal excitability, and consequently dopamine release. 这是另外一个重要的贡献。 巴金森氏症主要是因为神经递质多巴胺的释放下降,我们可以通过调控神经兴奋性,来调控多巴胺的释放。 These results may also have implications in the treatment of Parkinson’s disease. 所以这项工作也有临床意义。接下来是建议:Due to a direct competition and conflict of interest, we request that Drs. XXX of #1 Univ., and YY of #2 Univ. not be considered as reviewers. 这些建议也要实事求是,真是觉得这些人是在做类似的工作,有竞争。
举例二,We would like to submit the enclosed manuscript entitled "Ca2+-binding protein frequenin mediates GDNF-induced potentiation of Ca2+ channels and transmitter release", which we wish to be considered for publication in Neuron. We believe that two aspects of this manuscript will make it interesting to general readers of Neuron. First, we report that GDNF has a long-term regulatory effect on neurotransmitter release at the neuromuscular synapses. This provides the first physiological evidence for a role of this new family of neurotrophic factors in functional synaptic transmission. Second, we show that the GDNF effect is mediated by enhancing the expression of the Ca2+-binding protein frequenin. Further, GDNF and frequenin facilitate synaptic transmission by enhancing Ca2+ channel activity, leading to an enhancement of Ca2+ influx. 具体科学内容不懂没有关系,重要的是有没有写清楚意义。Thus, this study has identified, for the first time, a molecular target that mediates the long-term, synaptic action of a neurotrophic factor. Our findings may also have general implications in the cell biology of neurotransmitter release. 你需要指出这是第一。这是一个大家关心的问题,而且是第一次报道的新发现,这样才会被重视。
举例三,是1996年发表在Nature上的文章。当时我觉得分量还不够,所以封面信上就写得多一点。 Enclosed are copies of a manuscript entitled "BDNF and NT-4/5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Long-Term Potentiation in the Hippocampus", which we wish to be considered for publication in Nature. As you know, there is a great deal of interest and excitement recently in understanding the role of neurotrophins in synapse development and plasticity. 众所周知,这是一个大家都感兴趣的问题。Our manuscript provides, for the first time, the physiological evidence that neurotrophins regulate long-term potentiation (LTP). The main point of the paper is that the neurotrophins BDNF and NT-4 induce an earlier appearance of LTP in developing hippocampus. In contrast to recent Science article by XX group, 人家刚刚在Science杂志上发表的一篇文章。We did not see that BDNF enhance basal synaptic transmission in adult hippocampus. Nature和Science相互都要竞争的,如果说是Science上发表的文章是错的,一定会引起兴趣。However, we found that in adult hippocampus, inhibition of BDNF/TrkB activity attenuated LTP, and weak tetanus that normally cannot induce LTP produced enduring LTP. 这是我们的发现。These findings may have implications in the basic mechanism for regulation of synapse development and long-term modulation of synaptic efficacy. 这是我们这项工作的意义。
Because of the rather competitive nature of the field and the important implication of our findings, we have not yet presented this work in any public forum. 我们在公共场合没有讲过这个问题。 However, confidential discussion with several prominent neuroscientists such as 111 and 222 have generated tremendous excitement.私下我们已经给一些有名的专家看了我们的工作,他们都感到很有意思,增加了分量。Thus, we feel that this work is of general interest and is suitable for publication in Nature。
· SynCAM, a synaptic adhesion molecule that drives synapse assembly,大家都知道突触形成是一个过程,现在克隆一个分子,这一个分子可以组装突触,一下子就吸引你的注意。
· Inhibition of Retroviral RNA production by ZAP, a CCCH-type Zinc finger protein。Zinc finger protein很多都是转录因子,他说Zinc finger protein可以抑制逆转录病毒,逆转录病毒是一个很可怕的事情,我现在有一个Zinc finger protein可以抑制它,所以这是很吸引人的。
· Protein phosphatase 1 is a molecular constraint for learning and memory, Protein phosphatase 1 是磷酸脂酶,一个酶可以控制学习记忆,很吸引人。
· E3 ubiquitin ligase that recognizes sugar chain,酶的底物往往是蛋白,而他认为是sugar chain,就非常有意思。
· Single cell gene profile 一个细胞里面我可以把所有的基因的profile都拿出来,这个题目一看就非常吸引人。
· Molecular evolution of FOXP2, a gene involved in speech and language。
· Significance,即意义。摘要一定要说明这项工作为什么重要,有什么理论或实际意义, 等等。 但是不要吹,不能说大话,或。假如是很重要的,轻轻地说一下,不要吹的太厉害,这样反而会被引起重视的。例如20世纪最伟大的发现DNA双螺旋,这么伟大的发现J. D. Watson and F. H. C. Crick是这样写的:It has not escaped our attention that the specific pairing we have postulated immediately suggests a possible copying mechanism for the genetic material. 他们没有吹的很厉害,没用说我们这个发现有多重要,多伟大。而只是说我们已经注意到它有这个意义,轻轻的说一下,这写得非常精彩。 有一本书,叫做“DNA双螺旋“是Watson写的,在书的有一段写到他是如何写这句话的,你们有兴趣可以读一读。
下面这个摘要,我认为写得精彩:Formation of the normal mammalian cerebral cortex requires the migration of GABAergic inhibitory interneurons from an extracortical origin, the lateral ganglionic eminence (LGE). Mechanisms guiding the migratory direction of these neurons, or other neurons in the neocortex, are not well understood. 大脑的形成需要某一种neurons神经元迁移,但迁移的机制不太清楚,这是要解决的问题。接下来讲的是科学发现,懂不懂没有关系。 We have used an explant assay to study GABAergic neuronal migration and found that the ventricular zone (VZ) of the LGE is repulsive to GABAergic neurons. Furthermore, the secreted protein Slit is a chemorepellent guiding the migratory direction of GABAergic neurons, and blockade of endogenous Slit signaling inhibits the repulsive activity in the VZ. These results have revealed a cellular source of guidance for GABAergic neurons, demonstrated a molecular cue important for cortical development, and suggested a guidance mechanism for the migration of extracortical neurons into the neocortex. 最后一句话,用了三个(revealed、demonstrated、suggested)并列的句子把重要性说明清楚,我觉得写得相当不错。
Introduction怎么写?主要引导读者按照你的思路去理解文章。所以Introduction大概要写明下面这几点。(1) What do we know about the subjects? Only relevant information should be provided; don’t write a review. (2)What we don’t know. (3)Rationale:Why you want to do it? Don’t repeat abstract. (4) Approaches:How you are going to do it. (5)Significance Make an appeal to general readers. 有一点很重要,不能把Introduction写成综述review,不要把人家已经知道的东西全部写进去。前面我已经讲过,我看人家文章,先不看Introduction,因为是怕被人牵着鼻子走。而我自己在写Introduction,也是牵着你的鼻子走 (笑)。 开个玩笑。 一般Introduction应该是只写与工作相关的,引导人家去理解你的文章。不是牵着人家的鼻子走,而是希望人家按照一定的思路去理解文章。
整个正文怎么写,我都有实例。以后有机会详细介绍。有一个事情须要强调的,是反复修改,再多也不过分。 写完后请别人,各种各样的人提意见。 有时甚至是让领域以外的人看,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我有个美国学生,工作做完后,我让他去写文章,他写完了,自己觉得很得意拿来给我看,我说这不行,他说哪里不行。我还是先讲个故事,美国的国务卿基辛格,他让他的助手去写一份关于中东现在战略形势的报告,基辛格对他的助手说,这份材料很重要,下个星期一一定搞好,给我。这个助手在这周末没有休息,查阅了很多文献,写完后,交给基辛格,他想表功, 这周末没有好好的休息,查阅了很多文献,才写完。基辛格拿在手一看说, 不够好That is not great enough。这位助手想,基辛格真是天才,这样看一眼,就知道写的不够好。然后基辛格说,再给你二天时间。他回去又去写,修改。星期三又拿去给基辛格,基辛格看了一下,又说,That is not great enough, 你把材料拿回去。这位助手说,我已经化很大的努力写了。基辛格说,我再给你一天的时间。这位助手只好拿回去连夜写、修改,然后请教别人,修改完后,星期四又去见基辛格,不等基辛格开口就先说,基辛格博士,我已经化了最大的努力了,要是今天你再跟我讲That is not great enough,I quit,我不干了。基辛格说,In that case, I will read it,既然如此,那我去读一下 (笑)。所以修改前基辛格根本没有读过,而且也知道助手有潜力可挖,最后基辛格才去读这篇材料。
最后讲一下怎样对待评审。假如说一篇文章被拒绝了,或被批评的一塌糊涂,我觉得非常重要的,就是如何正确对待。我到全世界包括在欧洲,特别是到日本讲学,他们说美国人是对我们是有偏见的,照顾美国人,而我们投的文章都打回来了,美国人是不讲道理的。 我说你讲的不对,我们大家,包括美国科学家,发文章都要经过一番艰难曲折,我反复强调,第一要工作做的好,第二要搞懂各个杂志的评审录取过程,第三是有一个基本的写作技巧,最后,是要学会如何正确对待批评,对待评审。收到严厉的评审时,首先是要冷静下来 be calm,人家把你的文章说的一塌糊涂,这是对事,不对人,他对你没有仇恨,他只是说你的文章不好,不是说你这个人不好。所以不要发火,不要生气,看看评审说得有没有道理,有时候他说的没有道理,或是错的,那就要通过编辑进行解释,说明。 在任何时候,要与编辑保持的良好关系,即使评审说的很没道理,也不要与编辑吵。因为你只能跟编辑打交道,而不能与评审直接说,评审是匿名的,你不知道是谁。即使编辑与评审是同样的观点,你也只能与讲道理,最好用事实,用实验来说明你是对的,或有一定道理,争取编辑的理解,最后站在你一边。这样还有可能通过编辑去说服评审。还有,不要与评审争辩,特别是不要感情用事,不要用过激的言辞。千万不要攻击评审,说他不懂。因为大多数情况下你写的反应,辩解都是要送回评审那儿去的。你说 I agree, I appreciate, 等等。最重要的,也是最基本的,特别是好的杂志,就是评审叫你做什么,你要尽最大努力去做,这样即使你不能做出来,评审也会有同情感。你辛辛苦苦地做了半年,我再要提很抠门的要求的话就有点不讲道理了,让你通过算了。请不要想出一大堆理由,或者引用一大堆文献来为你不做实验而辩解。你要知道,在很多情况下,评审让你补实验,你做了,这文章的质量也确实大大提高了。最后一点也是比较难一些,就是假如你发现评审有什么地方搞错了,譬如疏忽了一个明明写的非常清楚的发现,或者一个基本观点没搞懂,或者不理解一项新技术,或者逻辑上的明显错误,你应该抓住机会,进行反驳。对编辑私下说,你看评审连这点都没搞懂,也许他不够格,也许他的其他观点也有问题。 这时编辑会比较相信你,再给你一次机会。 因为明显是评审的错误,既然在这问题他有错,那在其他问题上也会有错。
作为结束语,我想推荐一本书。 有的书是经常要查和翻的,象“The elements of style”,很多字是怎么用的,它都有,我是放在桌子上经常用的,比如说compare with 和compare to, 到底怎么用,这已经不是语法问题,而是什么情况下用,它会告诉你怎么用,这种类似的情况太多了,这个不是仅对我们中国人,美国人也经常把这本书放在桌子上。还有其它一些基本书。好今天就这样,还有什么问题大家可以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