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不同的小RNA分子,被称为与Piwi蛋白相互作用的RNA(Piwi-interacting RNA, piRNA),是由各种动物(如从昆虫、线虫到小鼠和人类等哺乳动物)产生的。在一项新的研究中,来自芝加哥大学的研究人员描述了piRNA如何发现外源基因序列并让它们沉默。他们还展示了内源性的或着说“自我”的基因如何避免接受这种额外的检测。相关研究结果发表在2018年2月2日的Science期刊上,论文标题为“The piRNA targeting rules and the resistance to piRNA silencing in endogenous genes”。
在一项新的研究中,来自瑞士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ETH)的研究人员成功地确定了一种将糖链连接到蛋白上的酶的三维结构。这一突破性成果发表在2018年2月2日的Science期刊上,论文标题为“Structure of the yeast oligosaccharyltransferase complex gives insight into eukaryotic N-glycosylation”。
一项针对从琉球海槽南部(Southern Okinawa Trough)的一个热液田(hydrothermal field)中分离出来的热硫化物杆菌(Thermosulfidibacter)的多组学研究使得发现最为原始的三羧酸(TCA)循环成为可能。相关研究结果发表在2018年2月2日的Science期刊上,论文标题为“A primordial and reversible TCA cycle in a facultativelychemolithoautotrophic thermophile”。
科学家们想要知道体细胞(非遗传性)突变是否在衰老和大脑变性(brain degeneration)中发挥着作用,但是直到最近还没有好的技术来测试这种想法。在一项新的研究中,来自美国波士顿儿童医院和哈佛医学院的研究人员对单个神经元进行全基因组测序,发现随着我们的年龄增加大脑中的突变逐渐积累的有力证据。他们也发现在患上遗传性早老性疾病(导致早期大脑变性)的人中,突变积累的速度更快。相关研究结果于2017年12月7日在线发表在Science期刊上,论文标题为“Aging and neurodegeneration are associated with increased mutations in single human neurons”。论文第一作者为Michael A. Lodato、Rachel E. Rodin、Craig L. Bohrson、Michael E. Coulter、Alison R. Barton和Minseok Kwon。
被称作免疫检测点抑制剂(immune checkpoint inhibitor)的新药能够恢复对癌细胞的识别,从而导致对许多癌症类型产生显著的反应。但不是每名患者都会产生反应。在一项新的研究中,来自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赫伯特-欧文综合癌症中心和纪念斯隆-凯特琳癌症中心等研究机构的研究人员一直试图理解其中的原因,最终发现患者自身的基因如何能够在对免疫治疗药物作出的反应中发挥着作用。相关研究结果于2017年12月7日在线发表在Science期刊上,论文标题“Patient HLA class I genotype influences cancer response to checkpoint blockade immunotherapy”。论文通信作者为纪念斯隆-凯特琳癌症中心的Naiyer Rizvi博士和哥伦比亚大学赫伯特-欧文综合癌症中心的Timothy Chan博士。
在一项新的研究中,来自中国清华大学生命学院的施一公教授及其课题组利用体外合成的前体mRNA(pre-mRNA)在近原子分辨率的尺度上解析出人源剪接体C状态的三维结构。这有助于解释剪接体剪接mRNA前体的作用机制。相关研究结果发表在2018年2月2日的Science期刊上,论文标题为“Structure of a human catalytic step I spliceoso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