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找回密码
搜索
查看: 761|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英国政府如何帮130万穷人买房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5-5-3 09:50:0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英国政府如何帮130万穷人买房



2015-04-30 14:18:22

来源:新浪网  作者:新浪财经欧洲站站长 郝倩

   英国保守党提议将“铁娘子”撒切尔时代提出的“购买权”(Right-to-Buy)政策发扬光大,通过最高三折的折扣价,让130万廉租房用户可以买得起房,从租户变房东。英国首相卡梅伦说,居者有其屋的民主社会梦想,我们来实现。

英国政府如何帮130万穷人买房

  英国保守党提议将“铁娘子”撒切尔时代提出的“购买权”(Right-to-Buy)政策发扬光大,通过最高三折的折扣价,让130万廉租房用户可以买得起房,从租户变房东。对于这一帮穷人买房的动议,英国首相,保守党党魁卡梅伦有一个诗情画意的表述,就是“居者有其屋的民主社会梦想,我们来实现”。

  住房问题几乎让所有政府都头疼,随着近几年伦敦房价连连上涨,英国民众因为买不起房怨声载道。有活动家认为在这样一个富裕的国家买不起房是一种“耻辱”—之前有统计数据显示,英国第一次买房者的平均年龄已经接近43岁。现在英国有9.3万个孩子流浪街头,遭遇的住房危机比50年前还严重。

  于是,5月大选当下,为了拉选票,各个政党都在如何帮助老百姓(603883,股吧)买房租房难的问题上下功夫。

  英国政府之前也是公布了几项帮助解决住房问题的政策,包括允许政府福利房的房客以最低半价的折扣买下自己的廉租房,政府担保垫付首付,帮助首度购房者买房贷款等贷款。这些举措并没有缓和楼价上涨的态势。在包括中国新贵在内的海外投资人蜂拥至伦敦买房,伦敦的房源更为供不应求。

  130万贫困户如何买房

  在英国,住房系统分为商品房和社会住房(Social Housing)。社会住房主要用于保障低收入者有房可住,类似于我们的经济适用房和廉租房。二战后到上世纪70年代,公共住房迅猛发展,政府建房占到新建住房比例的45%以上。

  与免费公共医疗一样,二战后开始的公共住房成为英国福利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上世纪80年代,撒切尔政府开始进行社会住房私有化改革,到上世纪90年代中期,地方政府建房数量基本为零。虽然之后非盈利的住房协会成为保障房政策的主要实施者,但地方政府手中依然有不少的社会住房房源。

  英国住宅法中明确的购买权制度是英国住房保障体系的组成部分。所谓购买权(Right to Buy),就是承租人在符合法定条件和程序的前提下,从房东处以一定折扣购买所租住的公共住房的权利。

  卡梅伦说的还是这个购买权的概念,但此次不仅是地方政府,还包括让各地的住房协会将廉租房以折扣价卖给租户。这个折扣是相当慷慨的,在伦敦以外是7.79万英镑,伦敦以内是10.39万英镑。

  也就是说,在伦敦一套40万英镑的保障房,居住3年以上,30万英镑就可以买下了。为了达到惠及百万家庭的效果,保守党的政策是让50万原本没有享受政策权利的廉租房住户享受折扣购房,另外还有80万符合“购买权”的家庭享受更高的折扣。因为住房协会要折价售出房源,所以当地政府需要给房协发补贴。

  保守党认为,地方政府可以更加有效的管理手中的房源,例如可以卖掉昂贵又闲置的房源,再另选在相对便宜的土地上建造质量略差,房屋面积相对小的便宜的房源。这样一倒手,产生的差价就可以部分用来补贴房协,部分用来建新房。

  这一新政本身有些值得推敲的地方。例如,为了保证房源的充分供应,在2012年重新提起购买权的动议时,政府是承诺每卖出一套廉租房,政府需要补上一套房源。但至今看来新建房源仅是以售房源的1/10。供不应求的老问题依然没有解决。

  同时,按照英国智库财政研究学会(IFS)的估计,即使有这样一个折扣,全英国也卖不出130万套房,最终可能最多只能卖出22.1万套,但政府的支出将高达116亿英镑。因为即使打了折很多租户也还是买不起。英国全国住房联盟做了个预估,大概100万户住着廉租房的家庭中最多有1/4买得起折价房。

  所以英国财政学会坚信这一做法只会加重财政负担,并让可负担住房更加不可负担。

  居者有其屋现实么?

  之前的优先购买权政策一般是这样实施的:购房优惠折扣起点为房价的30%。居住满两年后,每超过一年再减房价的1%;住满30年公房的房客,则可以60%的优惠折扣购房,但优惠折扣最大不超过房价的60%。居住条件差的公寓式套房,买房折扣更大。此政一出,大量租户购买公房,政府由此卸下了诸多维修养护负担。

  这一做法被认为是撒切尔政府最受欢迎的政策之一,是英国政府帮助中低收入阶层取得住房所有权的最为有效手段。当时政府提供的房屋价格折扣高达六成,鼓励了大约200万名廉租房住客在1980年至1998年拥有了自己的第一套房。在工党政府时代,房客可得到的折扣规定为不超过3.8万镑。

  实在卖不掉的公房,一般都是在房屋质量差,或是居住人群收入过低的小区。政府则鼓励非盈利的住房协会购入,依靠租金自给自足,完成小区的维修和管理,盈利还可用于建设新房屋。

  类似“购买权”的政策,在香港也曾经推行过。在上世纪七十年代,为了协助中低收入群体和公屋租户自购房屋,也是由政府提供资金建房,再以低于市值的价格售给中低收入群体合租户。

  关于社会公共住房的一个现实情况是,老一批的公房质量普遍很差。

  一直到现在,在伦敦,是公房还是市场化建房还是基本一眼就辨别的出来。如果在成片的类似联排别墅的英式排屋中间,忽然孤零零地耸立着一幢或是几幢6层以上的塔楼式建筑,建设风格类似于国内上世纪八十年代的公房,那基本就是英国提倡的“混合社区”的公房。这样的房屋,通常墙体薄,保温性能差,不环保,而且面积户型都较小。除了英国当地贫民,更多的公房是外国移民居住,例如印巴和非洲移民。

  由于公房的设计粗糙,小区安全性差,移民集聚,很多公房小区本身成了“贫民窟”,有的甚至牵连整个住房板块口碑恶劣,让日后的市场化房地产开发也很难卖出好价钱。我曾参观过分布在伦敦东部,北部和南部的“贫民窟”,2000年以后,英国政府开始花费大价钱大功夫拆迁不过才建成30余年的塔楼,主要是因为抢劫凶杀等恶性案件频发,某些区域一到日落之后无人敢独自在街上行走。这些恶劣影响让地区发展举步维艰。



  英国首相卡梅伦说,有房,是更有安全感的重要体现。

  英国首相卡梅伦说,有房,是更有安全感的重要体现。但“购买权”政策的放大依然基本是针对低收入群体,而不是那些自己掏钱租房或是需要购买商品房的人。要通过市场价租房,伦敦是公认的租房比买房贵。反对党工党也是表示支持“购买权”这一政策的,但他们更希望买得起房不仅是针对住在保障房里的那些家庭,还有那些自己花费高昂的租金租房的人。

  英国的非营利住房联盟们也是出离愤怒,他们认为政府逼迫他们便宜卖房,结果可能会毁了整个社会住房板块。他们甚至还计划和政府对簿公堂,因为作为慈善组织,法律规定是不可以低于市价出售他们所持有的资产的。

  (本文作者介绍:新浪财经欧洲站站长。工作十余年,从社会新闻到财经新闻,从上海到伦敦,从第一财经日报到新浪财经。)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于都市网 | 服务条款 | 开放平台 | 广告服务 | 商务洽谈 | 都市网招聘 | 都市网公益 | 客服中心 | 网站导航 | 版权所有

手机版|小黑屋|Comsenz Inc.  

© 2001-2013 源码论坛 Inc.    Powered by Weekend Design Discuz! X3.2

GMT+8, 2024-6-10 10:52 , Processed in 0.093202 second(s), 22 queries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