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1年01月25日
在接受华文媒体采访时,不少记者都向我提出同一个问题:前一段时间日本民主党政府的对华态度是十分亲善的,怎么到了后一阶段就变了样,这到底是怎么回事?
我想问题的根源是,不少人误读了日本民主党。
菅直人政权上台时,不少媒体都在打造或渲染菅直人的“平民首相”形象;同样的,不少媒体对在他之前的鸠山政权,也被称为“小鸠政权”(鸠山由纪夫在台前,小泽一郎在幕后)也有所误读。即把民主党和自民党区别来看待,以为自民党比较保守,民主党比较开明,于是乎,当日本人将政权变更形容为“政治地壳变动”的 “变天”时,不少国际媒体也跟着说“变天”,似乎日本政权有了惊天动地的改变。但认真分析,日本政治地壳丝毫未发生变动。
说得更加坦直些,民主党实际上就是“第二自民党”。如果我们把它看成自民党中的不同派阀的话,问题也许就看得更加清楚了。无论是从民主党的基本政策,还是该党的代表性人物,比如鸠山和小泽,实际上都是自民党权力中枢的人物,两者都隶属前田中派,都是自民党中修宪派的急先锋。
在1993年细川护熙“非自民党联合政权”诞生、特别是在1994年村山富市联合政权成立之后,日本政坛不是变得更加开放,而是变得更为保守,即所谓“总保守化”。鸠山政权实际上也是换汤不换药。
那么人们为什么会对它产生好感呢?原因之一是不少人误信民主党会推行其标榜的“新政”。
鸠山政权“新政”口号之一是提倡“中美日正三角论”,即尽可能与中美保持等距离关系。这个口号本身就是一个伪命题,实际上根本不可能实现。说得直白些,只要《美日安保条约》存在一天,就不存在所谓的“正三角”。《美日安保条约》是冷战的产物,特别是1996年克林顿和桥本龙太郎对《美日安保条约》重新定义后,美日同盟对准的目标就是中国。军事同盟的目标既然是对准中国,当然就没有所谓的“正三角”的可能性。
至于鸠山提倡的“东亚共同体”,与日本战前的亚洲主义也有其近似之处。当然,战后亚洲的政治经济形势不同了,日本也不可能提出与战前的政策完全雷同的理念。但是在不少日本人、特别是政治精英眼里,东亚共同体最关键之处就是“日本得当东亚共同体的盟主”,“亚洲唯一先进国”的日本享盟主地位,这是天经地义的事。从这个角度来看,简单地将日本“回归亚洲”视为好事,也是一厢情愿的。
而对于菅直人,有人认为他曾经参加过日本“学运”,也参加过“市民派”的政治活动,就想当然地将他归入“左派”,甚至十分形象地说他曾经当过所谓的“红卫兵”,但其实并不是这么一回事。另外,由于他多次访华,比较热心和中国打交道,有人就把他当作“亲华派”,甚至一厢情愿地说他反对“台独”。而实际上恰恰相反,他在民主党成立初期就曾呼吁中国“容许台湾加入联合国”。一厢情愿地把他当作“亲华派”,显然是错误解读的根本原因之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