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找回密码
搜索
查看: 336|回复: 3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人民日报:高学历泡沫经不起“查三代”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2-12-14 14:13:5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作者:边晓璇 来源:人民日报

发布时间:2012-12-14 9:55:06

人民日报:高学历泡沫经不起“查三代”

近日,媒体报道华中科技大学女博士因本科“出身不好”在招聘中“被出局”。用人单位此举,被戏称为“学历查三代”。

对于就业市场来说,“学历查三代”的做法确有歧视之嫌,不过从另一个角度看,这也暴露出我国高等教育中存在的某些不足。在一项调查中,38.2%的受调查者认为“高考更靠得住,硕士、博士的培养水分多”。而在生活中,也常听到“一流的本科,二流的硕士,三流的博士”之类的说法。

高学历为何难以获得相匹配的认可?很多人将人才培养质量的下降归咎于扩招。据媒体报道,今年研究生计划招生58万余人,与2003年相比增长了1.17倍。2010年全国招收专业硕士11万人,到2012年增至18.7万人……与快速膨胀的招生规模相比,师资配备却难跟上,一个导师带十几名研究生已是普遍现象。

扩招有其历史和现实的原因,其脚步理应放缓,而培养制度层面的改善更为紧迫。作为硕博培养中起到核心作用的导师制,曾被誉为“牛津皇冠上的宝石”,但我国的硕博培养机制与国外相比还有较大差距。导师考核以课题、经费、论文等为硬指标,学生培养质量并不与之挂钩,以至于导师忙着跑课题,“有水平者没时间,有时间者水平又不够”。在“放羊式”培养下,许多人上十几门课程、交一份毕业论文就应付完硕博学业,在能力上并无多大提升。

然而,硕博培养中的水分却浇不熄某些高校对申请博士点的狂热。不少高校增设博士点只为应付考核指标,或是通过扩大招生规模增加财政收入,以至于内部及外部监督体制的建设赶不上挥霍权利的速度。

研究生教育是我国教育结构中最高层次的学历教育,如此批量生产、浮躁培养已离培养研究型人才的核心目的相去甚远,长此以往,贬值的不只是高学历,更是高层次高等教育的公信力。

“学历查三代”也是市场对盲目追逐高学历的倾向发出警示信号。不少学子对考研、考博趋之若鹜,却并未将学历的提升与自身成长完善相结合。某些地方院校考研率极高,很多学生从大一大二就开始准备考研,时间都花在了泡自习室上,被戏称为“考研基地”。借读研“镀金”的愿望可以理解,但若仅为“换个标签”、混个学历,或再度陷入“死读书、读死书”的应试泥淖,即便有了高学历,“查三代”也会无情地将其“打回原形”。

2#
 楼主| 发表于 2012-12-14 14:27:39 | 只看该作者

博士就业遇“原始学历歧视”引热议

作者:梅莹 来源:楚天金报

发布时间:2012-10-19 8:34:20

博士就业遇“原始学历歧视”引热议

寒窗苦读20余年,一路“过关斩将”终于戴上博士帽,却因本科“出身”非“211”、“985”等知名高校而被用人单位拒之门外。近日,华中科技大学应届博士毕业生“hebaiyun”在校园论坛发帖,痛陈部分招聘单位唯“出身论”的用人标准,一时在高校引发大讨论。

现实:博士就业也要“查三代”

这篇题为《谈本科非211、985的博士找工作问题》的帖子发表于13日中午。“hebaiyun”在帖子中述说了自己或同学经历的几次涉嫌“原始学历歧视”的求职:中船重工某研究所的人事部门负责人告诉他,其单位搞的是科研,本科非“211”高校的博士不行;中南某设计院招聘,要求第一学历和最终学历必须均为“211”或“985”。

博士生就业也要“查三代”?记者在网上查询发现,不少单位的应聘条件中确实注明了这样的“特别条款”。哈尔滨一所省属大学的外语学院俄语专业教师岗位,甚至指名要各学历阶段都毕业于北外、上外的博士。不仅是博士,华中农业大学招聘辅导员,对硕士学历的求职者也提出了类似要求。

“一群本科非‘211’、‘985’的人来到华科读博,他们同样承受着A类、B类、SCI论文的压力。他们希望有一天能通过自己的努力和科研实力清洗掉自己人生的‘污点’。”“hebaiyun”说,能取得博士学位,就是对一个人科研能力的肯定。到任何单位求职,个人能力才应是关键因素,用人单位如此“查三代”制造就业门槛,容易抹杀不少人多年的努力,埋没有能力、有志向的年轻人。

争议:是不公平还是重实力

“hebaiyun”的帖子很快在论坛引起众人共鸣。越来越多的博士生毕业人数和数量一定的就业岗位之间的矛盾,是造成“本科出身论”的主要原因。

在一片“不公平”的呼声中,华科大在读博士“好一只青蛙”坦陈很受打击,他担心等自己毕业时,用人单位的门槛已经抬高到了“211”之上。有人甚至跟帖调侃:为了保证自己的小孩以后读书、就业不受歧视,恐怕从幼儿园开始就要上重点。

但也有人提出了不同看法。“大梦敦煌”以自身经历为例,认为和考上重点大学相比,有保送和面试因素存在的考研与考博过程要相对轻松很多。对本科学历的要求其实是用人单位对求职者学习态度的考察,“要求你人生的每一步都要走好,都不能放松。”网友“ask”则认为,只有在名校才能与名师、优秀同学交流,这种环境对人的塑造是在其他学校无法实现的。

更多人建议求职者应该努力提升自己的核心竞争力,从“芸芸众生”中脱颖而出。学生“guoguang”说,科研能力强的人在日常工作中肯定都冒尖出来,不用担心被埋没。沦落到“被人挑”的博士,科研实力可能一般般。“科研做得好的即使出身差点,也会被人发掘并力推,进而视那些规定为无物。”

专家:有真本事不愁没伯乐

据了解,目前中国有2000多所高校,其中“211”工程高校共112所,“985”工程高校39所。

“我们学校提出了争做地方一流院校的口号,因此师资队伍、学科建设必须搞上去,引进师资各学历阶段都要有高起点、高平台。而本科就是名校出身的学生基础扎实,知识面宽,素质高。”武汉一所部属高校人事处负责人告诉记者,虽然学校对求职者的本科学历要求受到不少质疑,但也不能放宽条件。

在教育专家看来,用人单位希望“优中选优”而人为规定研究生的本科就业门槛,可能会加剧中国学生和家长的“名校情结”,这样不仅对基础教育资源相对匮乏的贫困地区学生不公平,长此以往,也会令升学焦虑愈演愈烈。

“清华大学今年6月11日公布的一项调查显示,名牌大学毕业生起薪比普通大学毕业生高28%。在一些单位,‘第一学历’成为了提拔干部的依据之一。而企业一般认为,重点高校的毕业生能力会优于普通院校的学生,成才率更高。这样的认识,难免有失偏颇。”湖北大学教育学院教授叶显发不建议用人单位如此“拘格选人才”,也鼓励大学生不要怨天尤人,尽可能让自己强大起来。“学历只不过是历史,而学习能力、工作能力等才代表未来。有真本事,走到哪里都不愁伯乐。”

3#
 楼主| 发表于 2012-12-14 14:31:55 | 只看该作者
智力(智商)呈正态分布。
做适合自己的工作为好。

4#
 楼主| 发表于 2012-12-14 14:39:49 | 只看该作者
量力而行。
力能胜任。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于都市网 | 服务条款 | 开放平台 | 广告服务 | 商务洽谈 | 都市网招聘 | 都市网公益 | 客服中心 | 网站导航 | 版权所有

手机版|小黑屋|Comsenz Inc.  

© 2001-2013 源码论坛 Inc.    Powered by Weekend Design Discuz! X3.2

GMT+8, 2025-5-10 20:35 , Processed in 0.071544 second(s), 18 queries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