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找回密码
搜索
查看: 336|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华人科学家掀海归热要“中国制造”变“中国创造”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0-11-22 00:02:3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2010-11-20 07:11:46  来源网站:文汇报

新闻简介:科研能力乃国家发展之基本﹐良好科研则建基于庞大及优秀的科学家团队。最新报告认为﹐随着中国科研环境不断进步﹐未来10年华人科学家归国潮势将加快﹐并将有助中国在2020年前成为生命科学研究的领导者。有海归科学家指出﹐中国的目标是从“中国制造”走向“中国创造”。


科研能力乃国家发展之基本﹐良好科研则建基于庞大及优秀的科学家团队。最新报告认为﹐随着中国科研环境不断进步﹐未来10年华人科学家归国潮势将加快﹐并将有助中国在2020年前成为生命科学研究的领导者。有海归科学家指出﹐中国的目标是从“中国制造”走向“中国创造”。

该报援引《华尔街日报》消息指出﹐美国咨询机构摩立特集团17日发表新报告﹐指自1980年代以来﹐大约有8万名在西方留学的华人科学家相继回国﹐在学术机构或科研企业中任职。报告更预测﹐未来10年海归趋势加速﹐加上中国政府和私营企业大力投资﹐将帮助中国在2020年前成为医药和医疗研究发现领域的领导者。

在生命科学领域将成领先者

报道称﹐目前中国已是全球第3大医药市场﹐仅次于美国及日本﹐预计2011年医药销售额将增加1/4﹐超过500亿美元。

虽然西方国家仍是生命科学研究的创新来源地﹐但摩立特集团报告作者贝德认为﹐中国将在很多方面成为领先者﹐包括在生命科学的创新上。他说﹕“短短10年内﹐中国不单会成为创新领导者﹐更有潜质为先进医药研究定下新的模式。”

中国希望通过吸引研究人员回国发展成科研大国。2008年﹐中国政府实施“千人计划”﹐目标是透过提供资源和资金﹐在未来5至10年内引进2000名科学家。报告指﹐计划已向符合条件的海归科学家提供价值1000万元人民币的资源和1000万元人民币的资金﹐政府还提供其它各种资金资助科学家和创业人士开展工作。

曾于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工作8年的细胞生物学家俞立﹐2008年决定受聘任清华大学生物系教授﹐原因是中国的科研机会是美国无法比拟的。目前他的大型实验室拥有众多学生﹐政府和学校研究经费几乎无限制﹐使他能加快和拓阔研究﹐并思考怎样把成果用于神经退化和自体免疫等疾病治疗。俞立说﹕“总之我认为﹐我们在中国的机会就是更好﹔在中国﹐任何事情都有可能。”

要达到像美国和欧洲那样的整体研究水平﹐中国仍然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例如国内依然没有一家研制自身产品的大型全球医药企业﹐同时亦要面对研究领域存在的程序和造假行为等问题。贝德说﹐科研文化的根本转变﹐包括基于实绩的资助体系﹐对中国在创新方面的进步将具有重要作用。

海归个案──施一公﹕科研环境佳回国育人才

2008年﹐国际著名结构生物学家施一公毅然放弃在普林斯顿大学的教席﹐返回北京出任清华大学生命科学与医学研究院副院长。他一方面是被中国科研环境和人才所吸引﹐同时亦希望能利用多年海外教研经验﹐改革中国科研文化。

在普林斯顿大学任教10年﹐施一公每年从美国国家卫生研究院取得200万美元研究经费﹐并负责指导14名博士后学生。虽然如此﹐他还是被“在国内建立一所领先生物研究中心”这个念头吸引﹐结果入选中国政府的“千人计划”。他说﹕“我请辞一刻﹐相信普林斯顿一定很震惊。”

施一公说﹐若要取得真正成功﹐就不能局限于实验室或研究所之内﹐必须要有一个健康的科研文化和可持续的研究体系。他说﹕“我希望能为提升中国科研文化出一分力。”他认为﹐目前中国校园教学文化是海归学者最大挑战﹐因为教育者很少鼓励中国大学生“跳出框框思维”﹐或勇于冒险和接受挫折﹐并将这些当做成功之路的重要经历。但他亦强调﹐清华大学的学生较他在普林斯顿的学生更勤力﹑更懂得合作。

美资金短缺科研项目止步

报道指出﹐对于很多归国科学家而言﹐中国以高薪吸引人才回国确实有帮助﹐但他们回国的主要原因﹐还在于有机会从零开始建立一个科研项目﹐而美国实验室则苦于资金短缺。施一公说﹐他在中国的收入低于在普林斯顿大学﹐他在美国管理一个结构生物学实验室﹐并参与创立一家药物研究公司。但在清华大学﹐他则协助设计新的生命科学项目﹐有1500名学生。

海归个案──华绍炳﹕中国市场大语言文化无障碍

部分海归科学家选择在中国学术机构继续研究﹐但亦有些决定回国利用科研创业。曾经出国发展20年的华绍炳正是其中之一。目前已在国内拥有自己的生命科技研究公司的华绍炳说﹐中国的目标是从“中国制造”走向“中国创造”。

华绍炳于1986年获国家奖学金﹐到美国马里兰大学攻读博士学位。他说﹐当时中国国内对于生物医学研究“仅仅是听说过”﹐去美国念书被认为是一种机会﹐也是一个必须步骤。2007年﹐华绍炳看准中国这个不断成长的市场的创业机会﹐于是带着他从马里兰大学﹑加州大学和硅谷生物技术行业学成的知识回到中国。

虽然家人仍在美国居住﹐自己也需频繁往返中美两地﹐但华绍炳觉得自己应该在中国居住﹐从而更好地理解中国市场﹐并在这里取得成功。华绍炳去年创办了杭州德同生物技术有限公司﹐专门研究传染性疾病和癌症的临床诊断技术﹐公司目前已聘有12人。

华绍炳说﹐很多同行也在回国。对于很多人而言﹐在美国的语言与文化障碍意味着他们要付出更多努力﹐才能获得美国人那样的成功。他说﹐回国就消除了这种障碍﹐而且还有政府支持﹐这是很吸引的。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于都市网 | 服务条款 | 开放平台 | 广告服务 | 商务洽谈 | 都市网招聘 | 都市网公益 | 客服中心 | 网站导航 | 版权所有

手机版|小黑屋|Comsenz Inc.  

© 2001-2013 源码论坛 Inc.    Powered by Weekend Design Discuz! X3.2

GMT+8, 2025-7-28 20:24 , Processed in 0.076262 second(s), 18 queries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