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找回密码
搜索
查看: 744|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复旦教授解释良渚文化最后没有进化成国家的原因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0-8-2 22:09:1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已经出现了国家雏形、却没能进一步形成国家,是什么阻断了古良渚文化的发展进程?这个问题最近有了新说法。中国考古论坛转发复旦大学汪洋、翟杨两位教授的文章称,这可能与气候突变及人口压力有关。

高效稻作农业的背后

5000多年前的良渚人,已经会使用“通体磨光、形制规整、刃部锋利”的农具,并且种类丰富多样、功能齐全,耕地有犁形器,铲削杂草有石铲、石锄、角锄等,收割有石镰、石刀……这些都是良渚人精细高效稻作农业的一部分。

与此前的狩猎、捕鱼相比,无疑能养活更多人口。良渚文化早、中期人口因此急剧增长,趋于繁荣鼎盛。

然而汪、翟两位教授注意到,一项环境考古学研究结果表明,良渚文化早期,太湖地区常绿树数量就已经开始减少,同时落叶树在增加,这说明当时气温已经出现向干冷变化的趋势,这趋势又导致野生动物资源减少,这或迫使良渚人转向稻作农业生产。由此形成了以单一稻作为基础的农业社会。

良渚人面临繁重的体力劳动

水稻缓解生存危机的同时,也为良渚带来了大量人口增加,良渚人不得不优选水稻品种、改善劳动工具、增加灌溉水源。用多种方式提高稻作农业生产水平,扩大食物来源,良渚文化中大量的水井遗存,就是当时利用地下水补充灌溉水源的产物。结果是,良渚时期的稻米形态,已经基本上接近今天的粳稻。

稻作农业的强化,需要良渚居民付出更多繁重的体力劳动。

从良渚文化遗址发掘的人骨看,良渚人的健康状况并不好,主要有骨关节炎、骨髓炎和骨结核三种骨病。在上海广富林遗址出土人骨中,骨关节炎占到了个体总数的22.22%。而且主要分布在颈椎、胸椎、腰椎和骶骨等重要关节,并且未成年人口死亡率较高,成年人口则大多在壮年以前死亡。此外,良渚文化居民口腔患病率较高,生前落齿现象也很多。医学专家指出,口腔疾病的高发,也与食物中稻米含量较高有关。

单一稻作经济难以抵御环境变化

汪、翟两位教授指出,在单一稻作农业经济形态和透支的社会劳动能量下,当生态环境一旦发生不利于稻作生产的变化时,社会选择其他经济手段的回旋余地以及提高劳动生产力的能力就会变得很小,从而直接导致社会的衰败。

这种假设在良渚文化中期之后得到了验证。

良渚文化中期以后,气候向不利于稻作农业生产的更为强烈的干冷方向迅速转变,太湖地区生态环境又相对脆弱,所以农业生产水平急剧下降,粮食逐渐减产,人口数量减少。事实上,良渚文化晚期仅有16处新开发遗址,而中期鼎盛时一度达到34个。良渚社会开始出现衰落趋势,最终错过了发展成为国家的机会。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于都市网 | 服务条款 | 开放平台 | 广告服务 | 商务洽谈 | 都市网招聘 | 都市网公益 | 客服中心 | 网站导航 | 版权所有

手机版|小黑屋|Comsenz Inc.  

© 2001-2013 源码论坛 Inc.    Powered by Weekend Design Discuz! X3.2

GMT+8, 2025-5-8 13:00 , Processed in 0.101562 second(s), 18 queries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