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不当患者不知看病难?
2009-07-25 12:55
经济学家茅于轼曾说:经过三十年改革,中国真是换了人间,一个人如果一觉睡了三十年醒来,肯定不认识这个国家了;但是,如果他去坐一趟火车,还能觉得不陌生,因为铁路的客运服务,三十年来没有什么改进。对于国人而言,“老大难”的除了客运服务,还有顽症“看病难”。
日前,北京市卫生局组织了北京积水潭医院、朝阳医院等19家三级医院的院长,分别到其他医院“当一天患者”,亲身感受普通患者就诊过程中的酸甜苦辣。事后参加活动的院长齐呼“看病真难”,认为亲身体验有助于提出应对方法。(人民日报 7月24日)
医院院长的“现身说法”,虽是据实以告,但招来的不是褒扬尽是责难——“莫非看病难,他们现在才知道?”“是不该让每个院长都尝尝做患者、服务差的痛苦?”等等。之所以会这样,是因为院长们的实话背后,隐含着他们对“看病难”这一民生疾苦的缺乏认知,对患者服务保障的未予重视。
“看病7小时,问诊20分钟,95%时间花在了排队上”;“挂号、拿药、检查得交3次费,每次都需排长队”;工作人员服务态度差,质量无保证······这些都是当前医院医疗服务中的硬伤、病症,也是院长们亲眼实见的医院服务弊病。但事实上,比这些更成问题的问题他们还没看见——医疗费用过高,尤其是对于家庭贫困的患者,简直是不可承受之重;医院医疗资源配置时“按红包分配”的潜规则,必须得给医生“意思意思”,优质服务才有保证;对人尊严的漠视,将生命置于金钱之下等。
要认识“看病难”,不只是看到表象上的“秩序繁琐”,更要了解到病态规则与恶性体制对人们权益的侵蚀。“看病难”之所以会和“住房难、上学难”并称为“压在人们头上的新三座大山”,更多的是昂贵费用、黑色规则对人们生存空间的挤压,而不是“排队”“交钱”上的麻烦。
“看病难”不是信则有之,不信则无的概念游戏,而是摆在社会面前真实的创伤,它需要我们整个社会的正确认识、积极应对。两会上“中国看病最不贵最不难”“看病难和贵是一种误导”的论调,凸显的是“不当患者不知看病难”式的无知。对于他们,或许正亟需对贫困患者遭遇的“亲身体验”。(东北新闻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