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找回密码
搜索
12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楼主: 小徐614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泰山旅游指南

[复制链接]
16#
 楼主| 发表于 2009-9-28 17:00:07 | 只看该作者

泰山十大自然奇观(8)

泰山十大自然奇观--石坞松涛

2009-9-28

后石坞







  后石坞在玉皇顶东北,途经八仙洞、乱石沟。石坞内有独足盘、元君庙、九龙岗诸景点。其地峰险谷深,怪岩挂松,泉溪争流,幽奥无穷。今存碑碣14块,题刻34处。

  独足盘是通往后石坞的小道,古称岱阴环道。自丈人峰顺坡北下,至山坳处有石坊,原额“元武”,清末废,1984年重立,上书“北天门”。坊北是摩云岭,丹嶂凌空。北为明月嶂,群峰秀列,俨若屏障。宋人张景岩曾隐居于此,因种紫芝,俗称采芝庵。旁有胭脂石,色如涂丹。又北为懒张石屋,传为明代张三丰炼丹处。

  自坊前顺坡东下至勺形谷底是乱石沟,巨石层叠垒砌,嶙峋多姿。明代学者吕坤在此建避尘桥,清末毁。水自乱石下潺潺暗流,下泻深涧,又转而东去,经鹤山北,纳鹰愁涧之水汇为洗鹤湾。夹岸陡险,苍松横卧,溪流潆洄入溪谷。乱石沟西有八仙洞,传吕洞宾曾在此学道炼丹。清代在洞口筑吕祖庙,民国年间毁。南侧涧内有水库,1982年建,经四级加压扬程后供岱顶用水。

  过乱石沟是独足盘,明万历年间辟,盘桓山腰,曲径逶迤。沿路东行,行愈远,路愈险,山愈奇,景愈胜。北侧圭门清雅,松挂峭壁;南侧大壑深邃,飞瀑溅沫;隔涧眺望,峰峦、奇石秀拔万状。北崖林古度题“黄花栈”,钟惺题“空翠难强名”,清顺治年间兵部右侍郎李元鼎题“松籁云壑”等。

  元君庙位于独足盘东北,绝壁环抱,北崖上大书“天空山”,俗称玉女山。其山巅平坦,传尧曾登此,故又名尧观台。山前有元君庙,明隆庆年间宗室朱睦建,尼姑住持。庙分东、西两院。西院正殿祀元君,西舍祀天官、地官、水官,东舍为万松亭,后改为弥勒殿。沿石级而上,进透天门为东院,正殿为三官殿旧址,西舍上为蔚然阁,下为吕祖洞。庙东花果园内为清雍正年间建“元君墓”和“白猿墓”。庙久圮。

  西院后有古洞,周围多黄花菜,因名黄花洞,传为元君修真处。石洞宽阔,天然而成,洞顶渗水滴珠,叮咚入池,名灵异泉,又名来鹤泉。洞内有盛夏尚存冰柱的奇观,故清康熙年间巡抚蒋陈锡题“灵山玉柱”。姚奎《游石屋记》称:“石窦涓涓,凝结玉柱大十围,高丈余,晶莹可鉴。”赵国鳞有“洞名黄花冽清泉,六月寒冰坚玉柱”的诗句。东院后有莲花洞,洞顶石瓣似莲而名。洞内有石乳泉,悬流涓滴。

  庙周围有明人王之纲“玉女修真处”、吴同春“岱岳奥区”、吴献台“丛翠”及清人宋思仁“石坞云间”、周汉“松峰叠翠”等题刻。

  天空山北为坳山,蝉圆秀拔,俗称仙人寨,可容千人。

  九龙岗位于天空山东,上有鉴池,传为元君映容梳洗之地,俗称玉女洗头盆。北有凤凰池,东北为饮虎池。岗西侧南崖有双松挺立,称姊妹松。岗东侧南崖有孤峰凌空,称天烛峰。其峰从谷底豁然拔起,直插云霭,峰端横生怪松,俯临万丈深渊,风采奕奕。东又有一峰,更加高大雄伟,名大天烛峰。两峰旧称大、小牛心石。其形又似双凤飞舞,明人吴同春题刻“双凤岭”。

    世界上没有第二座大山,像这座山一样,在几千年的漫长岁月里,受到历代帝王的顶礼膜拜,也没有第二座大山,像这座山一样,成为一个民族期盼“国泰民安”的精神寄托。她是一座生养万民的绿色家园,她是一座沟通天与地、天与人的神圣祭坛,孔子在这里登山而小天下,杜甫在这里“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她是“五岳之尊”、“天下第一山”的东岳,她是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遗产的——泰山。

    历经沧桑的泰山植被

    古代的泰山植被,是我们民族的骄傲。杜甫《望岳》诗中的“齐鲁青未了”便是例证。泰山地处东方,东方属木,故而当多树。秦始皇来泰山封禅,儒家博士建议要将蒲草捆在上山的车轮上,以避免草木受损;唐玄宗来封禅,禁止十里樵采;而宋真宗封禅,要求树当道者不伐;更可敬佩的是雄才大略的汉武帝来封禅,竟植柏树上千株,其手植的柏树至今尚存。可见,连皇帝都如此爱泰山的一草一木,百姓哪敢越雷池一步。然而,连绵不绝的残酷战争,违背了祖宗的遗训,甚而“古树作薪”。祖辈的心血化为灰烬。据有关部门统计,至新中国成立前夕,泰山仅存残林3000亩,林木覆盖率尚不足2%,青未了,几乎让人怀疑是杜甫的杜撰。

    1948年9月,新中国成立前夕,鲁中南第一行署创建,就设置了泰历(泰山历城)林场,隶属山东省林业厅。后来,省林业厅厅长张耀南自愿到泰山林场工作,担任泰山林场场长职务。随即发起了声势浩大的植树造林活动,几代人的不懈努力,终于结出了累累硕果。

    如今,泰山的绿化面积已从以前的3000亩发展到18万亩,森林覆盖率超过80%,80%以上的林木覆盖,在中国长江以北的大山中,实属罕见。当年绿化泰山所付出的艰辛可想而知。难怪泰山管委会副主任刘慧感叹:“泰山绿化太不易了,如果是现在,想达到这个覆盖率,即使花上数百亿元,也达不到这个效果。”

    生态游成泰山游热点

    森林植被的恢复给泰山带来了丰富的物种、多样的生态系统,专业调查显示,泰山共有动植物2926种,包括森林、灌丛、灌草丛、草甸、湿地等生态系统。泰山地处暖温带季风气候区,位于我国暖温带的中心地区,植被属暖温带落叶阔叶林区域,是以温带落叶阔叶林为主的植物区系。分布于泰山后石坞等地的油松天然次生林及灵岩一带的古侧柏林,是我国暖温带天然针叶林的典型代表,为该地区植物演替的顶级群落,也是该区域的潜在植被代表类型。

    此外,泰山古树名木众多,现存树龄在100年以上的古树名木18,195株,其中树龄300年以上的古树名木1821株,已有24株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为积极发展泰山生态游,泰山管委会经过认真考察研究,在泰山南麓新建了泰山梅园,面积近3万平方米。该园以梅花为基调,与泰山后石坞“古松园”、竹林寺“竹园”相呼应,构成了泰山独具特色的系列主题游园,实现了泰山四季常青、四时有花的景观效果。同时,他们还利用泰山植被丰富的季相变化,适时推出春赏黄花、秋赏红叶等特色旅游项目。

    后石坞——

    游人罕至的生态花园

    提起生态游,不能不说后石坞。以往人们游泰山,看到的多是文化的泰山,近几年来,泰山名胜区投资开发了一批新的旅游景点,如后石坞、彩石溪等,将泰山罕为人知的自然风光呈现给游人。后石坞是其中的重点。后石坞地质遗迹园区是玉皇顶以北、尧观顶以南、以岱阴后石坞为中心的游览区域,被称为“岱阴第一洞天”。主要景点有北天门、天烛峰、石河等。景区内遍生古松,巨峰深壑,苍松古庙,幽奥绝俗。

    泰山的顶峰玉皇顶上有一个玉皇庙,一般的游人到了这里就算完成了整个泰山的攀登,盘桓片刻便下山了。殊不知就在这个小庙的西边有一个很不起眼的小门,出门一条石板路,就会把你带到北山的后石坞。

    后石坞是泰山胜地六大区(丽、幽、妙、奥、旷、秀)中的奥区。这里不仅最为集中地体现了泰山的“雄”,而且兼有黄山之秀、峨嵋之俊、华山之险、雁荡之俏。这里,巨峰深壑,烟云缥缈,苍松古庙,幽静绝俗。特别让人醉心的是那一片接天蔽日、铁干铜枝的古油松群,泰山300年以上的古松大多也集中于此,居然有1022株。它们姿态各异,但都顺着山峰的走势长,显露的就是两个字——顽强。

    我们的游览之路正是从后石坞开始的。此间松树甚多,无名山花遍布山崖,空幽的大山,茫茫的林海,晴高的蓝天,悠悠的白云,山的信息丰富而迷离,即使人们调动全身所有感官也似应接不暇。走在幽静的油松林中,一种大山特有的香气弥漫在峰峦沟壑之中,这种山香不是野花甜甜的香味,也不是松树苦苦的香味。山香到底是种什么感觉?我形容不出来,但吸着它,便觉得沁心入脾,头脑特别清醒,身体格外有劲,闻也闻不够。大山的香味太抽象了,人们无法表达它;然而,这无穷的山香却在热情地努力使你感受到它,通过你的鼻子,通过你的心,甚至通过你的皮肤,使你觉得温馨,觉得兴奋而又沉静。只有吸着这带香味的空气,你才能够真正同大自然融为一体,物我两忘。

    松林里感受天籁之声

    本是山穷林尽,可是转过一道壁弯,突然豁然开朗。远山如黛,群峰相争。远望傲徕峰,乱石崩天,峭壁悬崖尽收眼底。近处苍松如虬,那斑斑驳驳的树皮似老人脸上的皱纹,记载着岁月的沧桑风雨。身旁怪石林立,经大自然之手的雕琢,千姿百态,惟妙惟肖。

    视野内,峰、松、石、谷争相媲美,却又各有千秋。耳旁山风呼啸,似山泉奔涌,如海浪咆哮。那些神秘的不测的细腻的雄壮的美丽把后石坞渲染得悠远而新奇,古朴而富有传奇色彩。

    走进松林深处,阳光便只能从密密的松叶留下的缝隙中筛下,照在脚下的小路上,形成一个个圆圆的光斑。忽然,微风起了,一种你从未听过的极其美妙的声音仿佛从天外传来,这声音极为纯净,没有一丝杂音,音高与音的强度绝对不变,而且声音极其悠长,没有任何中断,起伏。更令人不可思议的是,这种声音的美妙不仅仅在于悦耳,因为当你在还未真切地听清它时,你的整个身体就已同它的频率共振了,你的每一根神经,甚至每一个细胞都从中感到了巨大的愉悦和满足,你会陶醉于其中。有人兴奋地说,这是“松涛”。松涛之奇绝不亚于泰山的日出与云海,古人曾把它称作“天籁”、“太古音”,足见其奇特和不可多得。

    充满自然景观的生态之旅

    伴着松涛一路前行,在姊妹松、连理松、飞龙松、卧虎松中流连,阵阵云雾飘来恍若仙境。一次次深深地呼吸着松林的新鲜空气,真能让长期与污染抗争的肺真正地奢侈一回。

    正当劳累之时,眼前忽现一排排秦砖汉瓦,这就是著名的元君庙了。急步前行,石碑屹立处,历代名家的石刻尽收眼底。这些字迹虽然历经千百年的风吹日晒,却依旧清晰可辨。踏着历代帝王的足迹,后石坞被涤荡得高深莫测。

    元君庙俗称娘娘庙,是泰山娘娘碧霞元君的修炼之地。山庙坐北朝南,视野开阔,青山环抱,松涛阵阵,雾海茫茫。小小的山门上,一簇黄色的野花正开得热烈。娘娘庙景区还有著名的黄花洞、莲花洞。黄花洞因周围多黄花而得名,莲花洞则因洞口岩石倒缀如莲花而得名。莲花洞有泉名“石乳泉”,乾隆曾题诗曰:“乳窦溶溶迸石泉,细淙洞口注成川。慢言未是莲花候,四面锋形岂不然。”最令人陶醉的是岩石上的泉水滴落在深潭中的叮咚声,它的力度、节奏、声音都美妙无比,是嘈杂的城市中永难听到的。

    从岱顶一路走来,已觉劳累。休憩片刻,启程返回,更是一番劳苦。因为没按原路返回,选择了一条鲜有人走的近道,再没有了平整的石阶,一路攀爬腾挪,从飞瀑底穿过,由深潭边穿行,及至山顶住宿处,一行人皆瘫坐在地上。彼此不觉相视一笑,再回味游览历程,恍若仙旅梦境,原来,劳累也可以如此美妙。

17#
 楼主| 发表于 2009-9-28 17:24:22 | 只看该作者

泰山十大自然奇观(9)

泰山十大自然奇观--云龙三现

2009-9-28

黑龙潭之云龙三现





黑龙潭位于白龙池北。潭之北高崖耸立,绝壁环围,这就是东百丈崖,瀑流下泻直冲崖下石穴。潭西有西百丈崖,西南有南百丈崖。每逢夏秋之际,阴雨连绵,3条瀑流犹如玉龙从崖巅凌空而降,古称“云龙三现”。

中溪之水自崖巅悬流下泻,似天河落地,直冲崖下石穴,如虎啸龙吟,溅珠迸玉,又是一番奇观,人们称它为“老龙窝”;又因瀑流好似古代士大夫的垂绅,又名“天绅泉”。长瀑下流之水,又顺峡谷直泻黑龙潭。石潭因常年溪水撞击,腹大口小,形若瓦坛,深广数丈,传说与东海龙宫相通,所以被称为“黑龙潭”。龙潭之西有西百丈崖,再往南又有南百丈崖,每年夏秋之季阴雨连绵,三条瀑流犹如玉龙从云中凌空而降,古称“云龙三现”,是泰山十大自然景观之一。因此泰山人有谚语:“冒雨游山也不嫌,游山遇雨景更添。”2000年盛夏,《泰安日报》社某记者,在老龙窝的百丈崖上发现了众多的天然壁画:天马行空、美女出浴、鲤鱼跳龙门、猛虎出山及著名世界油画蒙娜丽莎头像等。

黑龙潭东南有石亭,名西溪亭。清代光绪三十四年即公元1908年,泰安知府事宗室玉构题联:“龙跃九霄,云腾致雨;潭深千尺,水不扬波。”

潭北东百丈崖上是长寿桥,月牙形石拱桥,1925年军阀张培荣建,拱桥跨溪,饰以朱红铁栏,与青山绿水相映,犹长虹卧波。再加两侧置以红色箭杆铁栏,与青山绿水相映,玲珑别致。桥两侧有石亭遥遥相对,东为云水亭,西为风雷亭,1965年建。供游人小憩赏景。

桥下涧底平缓,溪水潺涓而来,骤然飞落绝涧,似银河倒流,绅带下垂,又名天绅泉。在大型花岗岩的崖边上,有侵入岩脉,形成几条白色的平行纹路横贯东西,如果游人冒险越过此线,定会滑下深涧而丧生,因名“阴阳界”。据传,这里就是奈河以西阴曹地府的北界。冯玉祥在此设栏防护,后毁,1976年重建。

桥与栏之间是广阔石坪,光滑似镜,游人坐石上,听泉观景,赏心悦目。

桥北原有竹林寺遗址,今为竹林寺管理区驻地。西北有竹林寺墓塔林遗址,久毁 。1925年,兖州镇守使张培荣号其夫人为无极真人,在此建无极庙。庙由山门、正殿 、东西配殿和禅房组成,1986年整修。

桥与栏之间是广阔的石坪,被山洪溪流冲刷得光滑平整,民国年间吴迈在此大书“洗我国耻”,巩如峰草书“还我山河”。游人多在此静坐赏景。



泰山十大自然奇观(10)--盛夏冰洞



[ 本帖最后由 小徐614 于 2009-9-30 15:22 编辑 ]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于都市网 | 服务条款 | 开放平台 | 广告服务 | 商务洽谈 | 都市网招聘 | 都市网公益 | 客服中心 | 网站导航 | 版权所有

手机版|小黑屋|Comsenz Inc.  

© 2001-2013 源码论坛 Inc.    Powered by Weekend Design Discuz! X3.2

GMT+8, 2024-6-1 20:31 , Processed in 0.080535 second(s), 19 queries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