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找回密码
搜索
查看: 623|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长篇连载:铁血强宋(3)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2-1-29 12:57:0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2012-01-29
  压轴主角,潜龙勿用

秦皇汉武、唐宗宋祖。毛主席(毛泽东)的《沁园春雪》中提到的这四大帝王,中国人耳熟能详。毫无疑问,他们是中华民族历史上最伟大的有为之君,是本民族的骄傲。

秦始皇(赢政):千古一帝,他结束了春秋战国时代,第一次从形式上统一了中国,提出了单一制中央集权帝国的范本,他废除分封建国制度,他的郡县制成为未来几千年甚至更长时间内人类文明国家的一致模式,他让一个伟大的帝国初具雏形。

汉武帝(刘彻):不妨套用中国中央电视台鸿篇巨制《汉武大帝》片头对他的评语:“他为一个国家创建了前所未有的尊严,他为一个族群树立了挺立千秋的自信,他的国号成为一个伟大民族永远的名字。”他第一次从国土和思想两方面实际上统一了中国,统一的汉民族从此神形兼备,正式登上人类历史舞台。

唐太宗(李世民):他让这个伟大的民族焕发了更大的活力,他让汉唐帝国的旷世天威传布四海,他的帝国让全世界人类遣使来朝,他第一次在世界文明的范围内树立起“中国”的崇高地位。

宋太祖(赵匡胤):他革除了五代积弊,使后代不再有军阀割据之祸,把汉民族从五代十国的血海之中解救出来,奔向更高级的文明形态,他的朝代创造了人类历史上再难企及的政治、文化、经济高峰,他让地球上慑服于汉唐军威的众多民族从此心悦诚服的被中华文明的巨大魅力所真正吸引。

当然,这也不一定说这四位就正好是历史上的前四位,毛主席在这里将他们四位并称,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诗词格律所限,意思只表达了一个大概。事实上,商汤、武丁、周文王、周武王、汉光武帝、隋文帝、明太祖、明太宗、明神宗等等大致也不输给这四位伟人,但是这四位也确实在历史上发挥了标志性的骨干作用,非常具有代表意义,能被毛主席选中进入这首词也不无道理。

宋太祖赵匡胤,四大帝王中的压轴主角,也是本章的主角。

后唐明宗(李嗣源)天成二年,西元927年,距离大唐帝国的正式结束已经整整20年,中国人民实际上已经在浴血乱世中浸泡了百余年。这一年后唐禁军飞捷指挥使赵弘殷先生的太太杜夫人在洛阳夹马营产下一名男婴,取名赵匡胤。按《宋史》记载,生产时“赤光绕室,异香经宿不散,体有金色,三月不变。”不过可以肯定的说:以赵指挥当时的级别,是绝对不够有史官在旁边等着看他儿子出生的,所以这段话自然是赵匡胤先生当了皇帝之后自己吹的大牛皮,其真实性基本上可以不予考虑。其实中国明朝以前的史书记载中很多皇帝出生时都有类似的异象,这当然不是因为皇帝真的很伟大所以确实是真龙天子,而是因为他们都不是史官看着出生的,所以等他们当了皇帝,史官来问:“皇上啊,我们现在给您修实录,请问下您当年出生的时候是怎么个情形啊?”他就可以口若悬河,滔滔不绝的大吹大擂:“啊,我,真命天子,出生时有什么什么异象,生下来就注定不是常人。你看,现在不就真的当了皇帝了吗?”反正没有录像,他本人的事情也只好由他本人红口白牙说了算。但是明朝以后就不同了,他们都是史官看着出生的,从怀孕起就有正规的史官在一旁记录(其实连受孕情况都要详细记录),再吹牛也不会有谁相信了。当然,中国从来不是一个君权神授的国家,中国人也一向是不怎么信鬼神天相之类的东西,所以刘邦、李世民、赵匡胤这些人总是吹嘘自己出生时有什么什么异象,基本上大家也就是当个噱头在看。

虽然生在五代十国这样的乱世之中,但是赵弘殷的家底还是比较殷实,所以他的大公子(实为二公子,但长子早夭)无论是营养还是教育都还是很有保障,从小饱读诗书又练得一身好武艺。他并不满足于在赵弘殷的小康家庭中,凭借父母的关系捞个一官半职,而是从小立下大志,要解救苍生于水火之中。儒家思想要求人们积极入世,尤其在乱世更要勇于承担责任,而不是消极避世。在上千年儒家文明的熏陶下,汉民族一直都是一个积极进取,富有开创精神的民族。而赵匡胤正是其中的优秀代表,他没有因为兵荒马乱而担忧世面上的治安状况,而是走出相对安全的将军家庭,走向了社会。因为他知道,他必须充分的经历了这个乱世,才能真切的明白其中的酸甜苦辣,才能最终结束这个可怕的时代,将儒家理想中的社会秩序带回人间。

赵匡胤17岁结婚,娶妻贺氏。20岁那年,也就是后晋出帝天运四年,西元947年,顺便说一下,也是契丹帝国太宗大同元年,中国发生了一件很严重的事情:儿皇帝石敬瑭的侄子晋出帝(石重贵)和他的爷爷皇帝辽太宗翻了脸,结果被辽太宗打进了开封,后晋灭亡。契丹帝国(大辽)入主中原,不过由于中原人民群起而抵抗之,辽太宗又狼狈逃回,还被气死在路上。晋河东节度使刘知远趁机称帝,建立后汉,即为汉高祖,此事属下一篇的主要内容,此处暂不详述。不过我们可以想象,这在当时肯定激起了很多汉族青年的愤怒,这其中就包括赵匡胤。眼见中原大地几乎被外族占据(建立后唐、后晋、后汉的皇帝是沙陀族人,但并未实施部族统治,所以汉族人民也没有在意他们的外族身份,然而契丹这么大个民族不在意是不可能的),军阀们还在相互争夺。赵匡胤愤然决定离家出走,外出投军,誓要荡平这滔天巨浪,还人间一派太平!
当然,青年在愤怒的时刻作出的决定,往往和现实有一定差距。赵匡胤离开了自己的军人家庭,到外镇投军,结果一路上很是狼狈,几下就把钱花完了,还“未逢明主”,结果当了叫花子,偷吃过庙里的莴笋,还在街市上赖过赌债被人打。后来到复州投奔父亲的老朋友王彦超,结果吃了闭门羹,不过好歹接济了10贯钱,避免了被饿死,但是工作依然没找到,救苍生平天下的大梦更是无边无际,或许这时候他也后悔过当初离家出走的决定。客观地说,这本来是一段相当坎坷的经历,结果在《飞龙全传》里面被写成了一段极具浪漫主义情怀的游侠故事,其中还留下了华山对弈、千里送京娘、双龙会这些经典故事,可见宋太祖在后世眼中还是一个人气很高的正面人物。

当然,是金子就要闪光,赵匡胤这块真金终于被后汉枢密使郭威所发现,被引进到军中担任初级军官。按《飞龙全传》的说法,赵匡胤是先和郭威的侄子柴荣在患难中结识后一起投在郭威麾下,还和柴荣、郑恩甚至自己的亲弟弟赵匡义结拜为兄弟。但事实上赵匡胤当时是和军中另外几位初级将领结拜,称为“义社十兄弟”,分别是赵匡胤、杨光义、石守信、李继勋、王审琦、刘庆义、刘守忠、刘廷让、韩重赟、王政忠。这些人中有些提拔很快,渐渐掌握了军权,成为后来宋太祖建国的主力。

时势造英雄,英雄变时势。在五代十国的乱世纷争愈发深入的时候,能够结束这个乱世的人已经悄悄登上了历史舞台。

履霜冰至,见龙在田

后来的历史事实证明,赵匡胤离家出走是正确的,王彦超没有收留他也是正确的,因为他最后落脚的郭威才是他的真命天子。

赵匡胤初投在郭威门下的时候,郭威正以枢密使职讨伐三镇叛军,也就是三个在后汉建国之初就自立为帝的节度使。郭威率军讨平了这三支叛军,为后汉建立了一个比较好的战略局面,自身也赢得了极高的军事威望,并且在军中建立起比较广泛的人脉关系。而且在这期间,赵弘殷也率军参战,立下军功,并且找到了离家出走的赵匡胤。郭威也封了赵匡胤一个“东西班行首”的军职,是他的亲卫队其中的一个分队长。虽然职权不高,但这是赵匡胤走上官场的第一步。

刘知远建立后汉,迁都至开封,而将发祥地太原交由郭威驻守,并册封为天雄节度使,主要负责对契丹帝国的防务,统辖后汉的主力部队。这个刘知远也有点搞笑,正常人改朝换代最重要的事情就是要改换国号和年号,但是刘知远在称帝之后才改国号。改了国号之后却说自己不忍心篡改晋朝的年号,但是如果要继续使用晋出帝的“开运”年号似乎又确实不太合适,于是非常有创意的恢复了石敬瑭的“天福”年号,并推算出当年是天福十二年,然后再过一年才改元“乾祐”。先称帝,再改国号,然后恢复前朝年号,然后再改新的年号,实在是政治史上不可多得的精品冷笑话。顺便说一下,刘知远其实是个沙陀人,但是伪称汉高帝(刘邦)的后代,“光复”汉朝。他的庙号叫做“高祖”,而刘邦的庙号是“太祖”,谥号“高皇帝”,史书上一般称之为“汉高帝”。但是宋朝以后却常有人称刘邦为“汉高祖”,一不小心又把这位七百多年后还不忘光复大汉王朝的真正汉高祖给抹杀了。

当然,除了这个冷笑话和被后人弄错的庙号之外,刘知远应该说还算是个不错的人。在赶走契丹人之后(当然,不是他的功劳),汉族人民颇是义愤填膺了一段时间,凝聚力有渐渐收拢的倾向,但是刘知远却已经54岁了。在那个年代,50岁已经算是高寿了,第二年他就驾崩了,传位于子刘承祐,即为汉隐帝。汉隐帝这位年轻皇帝对老爹留下的班子颇是不信任,一上台不是考虑继续凝聚人心,加快统一步伐,而是开始猜忌老臣。其实责任也不完全在于他,因为五代十国就是一个篡臣当道的时代,臣子们已经用事实证明了多次:篡位,每时每刻。
2#
 楼主| 发表于 2012-1-29 12:59:15 | 只看该作者

长篇连载:铁血强宋(3)

2012-01-29
       于是隐帝将目标对准了高祖留下的几大重臣。首先是在一天上朝的时候突然砍杀了三位中央官员:杨邠、王章、史弘肇,并且还若无其事的宣布:“这三个人仗着资格老,目无君长,所以把他们杀了,各位忠臣不必担心。”然后拟定密诏,分别指定了三个所谓的亲信节度使诛杀三位外镇武将:郭威、王峻、王殷。不过这位年轻皇帝办事确实不很牢靠,他指定的杀手都是郭威的老部下,怎么可能听他这个小孩子的话杀自己的恩帅,他们居然把密诏给被杀对象看。当然刚看到密诏的时候郭威还是很害怕的,毕竟是皇帝下令杀自己了,也不能若无其事。还好他的谋士魏仁浦给他出了一个主意:修改密诏,号称汉隐帝是要将北镇的所有武将统统杀掉!这招果然绝妙,那帮鲁莽武夫立马上当,也不辨真伪,义愤填膺,一致要求郭威带领大家造反!这时候郭威却展示了影帝才能,他哭着说:“我是忠臣哪,我不想造反哪!我宁愿被砍了也不愿意作篡臣哪!”但是下面的武将一阵鼓噪:“刀都架在脖子上了,你还要当忠臣?你今天是反也得反,不反也得反!”最后郭威禁不住大伙儿的要挟,只好“勉强”答应,并且约定好:“这次我们不是去造反,皇上要杀我们是中了奸人诡计,我们是去清君侧,除掉皇上身边的奸邪。”

这个桥段看着是不是很眼熟?是啊,历史上、小说里都发生了不少次。其实我们再仔细想想,抛开表演成分不谈,实际情况也正如当初唐明宗猜忌石敬瑭,才逼反了石敬瑭一样,是汉隐帝把郭威给逼反的(当然,他们的区别在于郭威没有去国外借兵,更没有割让国土)。所以我们可以看出,五代十国是一个谁也信不过谁的时代,君父猜忌臣子,因为臣子确实要篡位;臣子要篡位,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君父怕自己篡位,所以要除掉自己。在这样一个逻辑循环中,君臣父子都失去了自己的位置,陷入了一轮又一轮的改朝换代之中。所以说,儒家道德中的核心思想“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确实是社会稳定的基石,当这套道德标准失效的时候,社会就会陷入类似于五代十国的反复悲剧之中。当然,现代有很多人口口声声说道德不足以治世,需要所谓的法治社会。然而“遵纪守法”本身都是一个属于道德范畴的问题,须知弑君篡位是天字第一号法律,当道德崩溃的时代,连这条法律都无人遵守了,还谈什么法治社会呢?

接下来的事情就简单了,郭威集结了北方边防线上的各路部队,向首都汴京开进。这些部队都是后汉防御契丹的主力部队,当然是后汉最精锐的部队,以这支部队去打余下的部队,胜算是非常大的。郭威的首批造反部队从邺都(今河北大名)出发,一边开进一边继续补充新的造反加盟者,没有经过战斗就控制了黄河渡口。过了黄河后,义成军节度使宋延渥迎降,又不战而控制了开封的北当口濮阳。到此,郭威只用了三天时间,而汉隐帝才刚刚得到郭威没有被杀而造反的消息。开封城内的人大多认为郭威带领的是精锐部队,比城内守军要强得多,不宜硬碰,只能坚守城池,以待援军。李太后则告诉汉隐帝,两人毕竟是舅侄,郭威也是被他给逼反的,如果能赦罪的话没准就不反了,就算不能,此时先下一道诏书,看看他的反应再说。

这些建议其实都还是比较合理,但是汉隐帝这位青年确实非常愤怒,当泰宁节度使慕容彦超率军勤王时,两句大话一夸,他跟着头脑一热,就决定出城和郭威决战!并毅然将郭威留在开封城内的子女家属统统杀掉,以显示坚决镇压不留后路的决心!顺便提一下,这位慕容彦超,其实是汉隐帝的叔叔,也就是汉高祖刘知远的亲弟弟,完全汉化的沙陀人,但不知为何放弃国姓,取了一个早已消亡掉的鲜卑族的姓氏。而且在此之前,他也曾经冒姓阎,可见是个大忽悠,汉隐帝居然信了这种人,确实是一位过于愤怒的青年。战斗过程不太复杂,慕容彦超自信满满的率先向郭威发起了进攻,然后刚刚死全家的郭威饱含悲愤的痛打了他,然后他自顾逃回兖州,汉隐帝只带了几十个人逃到了野外,等后来郭威找到他的时候人已经死了。

郭威被逼起兵,应该说情有可原,但是接下来的事情就很难看了,他的部队进了开封府,撒开了性子大肆抢掠,很多朝廷重臣也被杀掠,最后是郭威亲自出面才勉强制止。进驻开封后,郭威首先为杨邠、王章、史弘肇三位老战友平了反,然后加封了王峻、王殷等人,完全执掌了后汉的朝政。不过他似乎并不打算篡位,而是准备做后汉的伊尹、霍光,奏请太后另立新君,最后议定由汉隐帝的堂弟、武宁节度使刘贇继位。然而刘贇还没来得及到任,就传来了契丹入寇的消息,于是郭威又一次点齐兵马北上抗敌。当然,带的就是上一次带进开封来的那些部队。
大军开至黄河渡口的澶州,突然发生了一次著名的“兵变”,全体官兵集体围住郭威,齐声高呼,要郭威做皇帝。郭威被吓得半死,连忙躲回屋里面去。史载当时官兵们像攻城一样,翻过了院墙,挤到屋里面把郭威架出来,强行举行了“登基仪式”。人山人海之中,有人扯了一面黄龙旗裹在郭威身上,以示“黄袍加身”。由于人实在太多、太吵,郭威昏厥过去了好几次。最后,大军裹挟着郭威回到了开封,开封的各路文武大臣也纷纷强烈要求郭威即皇帝位,甚至有一些人以兵变相威胁。最后,郭威勉为其难的登上了皇帝位,改国号为“周”,改元“广顺”,郭威即为后周太祖。这时契丹的入侵部队也自动退散,不再出现。后世很多人说这是郭威捏造的军情,目的只是为了将军队带出城,演一出戏方便自己篡位。其实这种说法也未必正确,因为据《辽史 世宗本纪》记载,乾祐元年(辽世宗天禄二年,西元948年)辽帝国永康王耶律兀裕确实曾出兵洺州(今河北省永年县),但只是普通的边境袭扰,攻城不太顺利就自行退去。而且郭威要篡位,必须在开封进行,那些兵本来就是他带进来的,无须再带出开封多事。

刘贇当然没当成皇帝,走到半路就被郭威派的人逮住杀掉了。他的老爹,也就是汉高祖的弟弟、北京(太原府)留守刘崇当然不服气,索性在太原自立为帝,国号依然为汉,史称北汉。这个国家的辖区只有山西中、北部的十二个州,比五代很多节度使的辖区都要小,国力非常贫弱,但是依靠辽帝国的庇护,一直惨淡经营,居然亡在了后周的后面,也勉强算是在精神层面报了家仇国恨。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于都市网 | 服务条款 | 开放平台 | 广告服务 | 商务洽谈 | 都市网招聘 | 都市网公益 | 客服中心 | 网站导航 | 版权所有

手机版|小黑屋|Comsenz Inc.  

© 2001-2013 源码论坛 Inc.    Powered by Weekend Design Discuz! X3.2

GMT+8, 2024-6-14 00:15 , Processed in 0.176585 second(s), 19 queries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