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找回密码
搜索
查看: 674|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长篇连载:铁血强宋(4)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2-2-3 11:23:3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2012-02-3
  利涉大川,时乘六龙

放弃了在赵弘殷的将军家庭中成长的机会,赵匡胤在外面找到了自己的事业。自小的良好教育,再加上离家出走那段时间的艰辛,已经完全磨炼出来一位完美的太祖。他既有优秀的文化、过人的见识,高超的武艺,还有饱经风霜的心智。而成长在五代的血腥乱世之中,更使他坚定了救苍生平天下的伟大理想,而不仅仅是当上皇帝的个人野心。

赵匡胤在军中结识了年龄相仿的柴荣,并以其干练聪颖给柴荣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野史上称之为“双龙会”(指白龙子柴荣和赤龙子赵匡胤的聚会,但历史上并没有结拜,这只是和桃园结义一样的小说桥段)。由于在乾祐之变中,郭威的子女都被汉隐帝杀光了,所以柴荣就过继给他的姑父郭威,立为皇太子,两人的命运都由此发生了根本性转折。

历史上确实有一些人可以靠出身背景取得成就,但这其中不包括开国皇帝,自然也不包括宋太祖。赵匡胤的父亲和柴荣确实在他的仕途中起到了强力助推器的作用,但他此后的成就仍然是靠自己的勇敢和智慧拼搏而来的。广顺三年,赵匡胤被提升为滑州副指挥使。滑州是开封的北大门,战略地位非常重要,滑州副指挥使是比东西班行首高得多的职务,赵匡胤只用了两年就提升到了这个职务,可见,前两年的低级职务应该是挂职锻炼性质。同年,晋王柴荣也调任开封府尹,明确了皇储地位。柴荣既然明确了储君地位,就要拉拢人手,于是将其颇为欣赏的赵匡胤调任开封府马直军使,虽然级别没有提升,但是成为了未来皇帝的潜邸近臣,前途一片光明。

显德元年(西元954年),周太祖郭威驾崩,晋王、镇宁节度使郭荣(柴荣)继位,即为周世宗。周世宗刚继位的时候情形其实和汉隐帝差不多,都是年轻人面对一群老叔伯,但是显然周太祖也充分考虑到了这个问题,在驾崩前就作了解决。首先是让郭荣担任开封府尹的职务,明确为皇储,既锻炼能力,也培植势力。然后废掉了王峻和王殷这两位老伯,扫清了郭荣继位的障碍,所以后来周世宗继位后避免了汉隐帝的尴尬,这都是以一个(或许还不止一个)朝代的灭亡为代价换来的宝贵经验呐!

不过周太祖可以在身前解决内忧,却未能完全解决外患,别忘了北汉还在太原等着后周出丑呢。这下郭威死了,郭荣被视为毛头小子,刘崇欣喜若狂,认为这是报仇雪恨的大好机会,立即集结兵马,并且向辽国求援,强烈要求辽国派出大军助阵,讨伐后周。刘崇亲率三万大军,以义成节度使白从晖为行军都部署,武宁节度使张元徽为前锋都指挥使,直指潞州(今山西长治)。辽帝国则派出援军约七万人,由政事令、武定节度使耶律敌禄率领。这位耶律敌禄将军字阳稳,后来长期担任辽帝国北院宣徽使职务,是辽帝国几代皇帝的亲信重臣,却不知为何被汉人误作“杨衮”,并记载于《资治通鉴》中。而《杨家将演义》中居然将这位契丹人说成杨令公的父亲,现代杨家将后人也多附会此说,还有一个“铜锤换玉带”的桥段,令人有点匪夷所思;《飞龙全传》中则称之为“耶律奇”和“杨襄”两个人,但均为虚构。

这一次刘崇其实是倾国而出,更兼有辽帝国的鼎力援助,但是后周方面刚开始并未引起重视,认为又是例行袭扰。镇守潞州的昭义节度使李筠派出部将穆令均仅率两千骑迎战,当然是羊入虎口,穆令均阵亡,全军覆没。李筠这才认识到这是一场大战,连忙固守潞州,并向开封报告军情。

接到军情急报的时候,后周朝廷正在为太祖治丧,又连忙召开军事会议,会上就如何迎敌进行了一场激烈的辩论。以周世宗为首的一派认为应该由世宗御驾亲征,理由是汉辽联军势大,非亲征难以获胜,何况汉隐帝的教训就摆在眼前,遣将出征容易造成兵变丢了皇位;以老臣同平章事冯道为首的一派则认为小皇帝应该坐镇开封,遣将出征,理由是五代中有很多皇帝都喜欢御驾亲征(因为他们实际上都是一些武将),前脚刚出门后脚家里面就造反了,连被誉为五代第一名将的唐庄宗李存勖也是这样死掉的。凭心而论,两派的观点都各有道理,五代就是这样的乱世,随便你怎么选择,只是早死晚死的问题,事实上周世宗的情况还更接近汉隐帝而不是唐庄宗。两派辩论到最激烈的时候,周世宗激动的喊道:“唐太宗就喜欢御驾亲征,每战必胜,我也要学他!”冯道则不留情面的反驳道:“你是你,唐太宗是唐太宗!你龙椅都没坐热,还是先把小命保住再说这些汉武唐宗的大话吧!”双方的言辞愈发激烈,就差没在朝堂上说“吾欲与令堂携手共赴巫山云雨”了。顺便说一下,这位冯道老先生号称五代最牛公务员,在朱温手下就开始当官,一直当到柴荣,其油滑于官场的能力史所罕见,就算后周又灭亡了估计他还能在新朝廷当官,他犯不着这么激动的驳皇帝面子,可见当时的情形确实非常激烈。应该说冯道老先生也是一颗赤诚忠心,逆鳞直谏,理也说到了点子上,不过最终后周朝廷还是决议:御驾亲征!
事实上,周世宗还有一个打算,就是要通过一场大战,树立起他在军队中的威信。冯道所说的风险他当然全部都要承担,但是生就乱世,热血男儿岂能不担风险!皇帝的龙阁暖裘、嫔妃佳丽固然令人不舍。但是,这些都暂寄给孟昶、李煜这些人吧!我,柴荣!注定是要跨上战马,提起铁剑,浴血在疆场之上的勇士。即使有朝一日,我遭遇了李存勖的困境,那我也宁愿选择战死在马背上,而不是窝囊的死在禁军的重重护卫中!冯大人,感谢您的忠心直谏,但这一次,柴荣已决心要用双手杀出一条血路,就请您拭目以待吧!

豪血帝王,壮志天下!五代之血海殷红,柴荣欲劈波斩浪!

双龙取水,龙战于野

周世宗绝不是头脑一热,就提刀上马,奔向战场找到刘崇对砍。战前,周军做出了详尽的战略规划,侍卫亲军司马军都指挥使樊爱能、步军都指挥使何徽率领前锋先行,快速抵达泽州前线,与北汉军接战,缓解潞州城防的压力;天雄节度使符彦卿、镇宁节度使郭崇率军从磁州(今河北武安)包抄敌军右路;河中节度使王彦超、保义节度使韩通率军从晋州(今山西临汾)包抄敌军左路;周世宗自率禁军主力从中路迎敌;另调河阳节度使刘词率部随后增援。

应该说周军所作出的战略规划非常合理,充分利用了兵力优势,对北汉军形成了一个凹形防御面,最大可能的分散了北汉军的进攻火力,在反击之时容易形成对敌军的战略包围,使刘崇倾国而来,有来无回!作为周世宗的侍卫亲军将领,赵匡胤也终于获得率领野战部队上阵杀敌建功的机会了!

刘崇军围攻潞州不下,听闻后周的援军已到,于是放弃潞州,绕道南下会战。周世宗得报立即下令周军加速前进迎敌,控鹤军都指挥使赵晁劝周世宗的中军持重缓行。周世宗大怒道:“现在正当一鼓作气的时刻!应该加速前进,迎难而上,三军用命,挫掉敌军的锋锐!谈何持重缓行?”立即下令免去赵晁的职务,押回大牢听后发落。此令一下,三军无不骇然,再无贰言,加快速度,只用了两日,就抵达泽州,与北汉军前锋相接。两军主力在泽州高平县的巴公原列阵决战,史称“高平之战”。

巴公原是一个开阔平原,非常适合大兵团会战。此役,北汉方面列出一字长蛇阵,刘崇亲率禁军主力居中,张元徽居左,辽军耶律敌禄(杨衮)居右。周军仍以凹形防御面应敌,樊爱能、何徽居右,对位张元徽;侍卫亲军司马步军都虞侯李重进率部居左,对位耶律敌禄;宣徽使向训、郑州防御使史彦超率精锐骑兵居中,对位刘崇本人;而周世宗本人亲率近卫在二线压阵,殿前司都指挥使张永德、赵匡胤随行;刘词的部队尚未到场,赶到时可以作为第二梯队跟上。周世宗还派责授右司御副率(这是一个官名)李彦超率两千兵马埋伏在北汉军的后路,准备等北汉军败退时,伏击全歼!李彦超曾担任过泽州刺史职务,比较熟悉地形,选择了巴公原以北的江猪岭设伏。周世宗虽然是未经战阵的年轻人,但是从这番布置来看,他或者说是他的参谋部水平远远高于刘崇。

发现这个问题的不仅仅是后人,当时也有人发现了,就是辽军主将耶律敌禄。他首先对周军阵型进行了侦察后认为周军实力强大,阵型科学,于是找到刘崇,要求重新配置阵型,制定新的作战方案。然而刘崇的想法和他正好相反,他觉得周军人数不是很多,而且骑兵偏少,完全不是自己的对手,甚至有点后悔不该请辽军来分功。此时他正在中军摆开牙床,一边奏乐一边品酒。当然他并不是在沉溺于酒乐,而是在附庸风雅。因为在文学作品中,“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是一桩极具浪漫主义武士情怀的美谈。这句词虽然要一百年后才会被正式写出来,但是之前的人们已经明白这个道理,并在数千年不少名将的酝酿中,传至苏轼提炼成最终的这九个字。显然此刻刘崇正沉浸在自编自导自演(并在意念中自赏)的历史大戏中,耶律敌禄却很不识趣的跑来指出我军正处于劣势,很是扫了刘崇的兴致。于是两人大吵一架不欢而散。更要命的是,两人争吵间,巴公原突然刮起了强劲的南风,这使得耶律敌禄不得不想起十余年前,契丹帝国和后晋之间的白团卫战役,本来是契丹军占据优势,结果南风大起,契丹军被风沙迷得睁不开眼,晋军顺风反击,导致契丹军惨败。于是忿恨之下,耶律敌禄决定只坚守阵地,但不施援手,坐看自以为是的刘崇自己解决敌人。不过这也正合了刘崇的意,他本来就后悔请来契丹援军,既花钱又抢功,这下好了,辽军不出手,功劳都是自己的了。
2#
 楼主| 发表于 2012-2-3 11:25:09 | 只看该作者

长篇连载:铁血强宋(4)

2012-02-3
     天佑华夏神州,天佑地球人类。如果不是两人这一次极其偶然的争吵和这场及时的南风,没准七百年后的那一幕就会提前上演,启蒙了人类社会走向现代化的宋明都不会产生了,人类社会的发展方向也就难以说清了。

虽然逆风明显对己方不利,但是刘崇的音乐也起了,美酒也品了,造型都摆完了,如果突然说不打了,那就太丢脸了。问题在于打仗是为了长脸还是争胜呢?看来刘崇是选择了前者。历史上也不乏能够两者兼顾的人,但只占据了半个山西,比阎锡山实力还弱的刘崇显然不应该认为自己属于这个范畴。他痴迷于在历史中玩角色扮演游戏,却偏偏没有找准自己的角色。

左翼的张元徽是北汉的第一悍将,尤其擅长重骑兵冲锋,在此战之前,已经阵斩后周大将穆令均。他接到刘崇出击的军令,身先士卒,亲率部众冲向周军的右翼,四千名铁甲骑兵鼓噪着逆风而进。对面的樊爱能和何徽本来正在为风向有利而窃喜,正猜测敌军要不战而逃了,没想到对方却气势汹汹的朝自己冲来,被吓得不轻。樊、何都是后汉的老将,对后周尤其是周世宗谈不上什么忠诚,面对张元徽的雷霆重击,更不可能奋死血战。樊爱能的骑兵自然挡不住热血澎湃的张元徽,何快被冲散。败下来的骑兵一乱,就把何徽的步兵方阵也冲乱了。这两位见势不妙,就像都江堰光亚学校那位“中国最优秀的文科老师之一”在2008年5月12日的表现一样:撒下自己的部众不管,骑着快马就逃离了战场。北汉军见张将军击溃了敌军一翼,士气大振,纷纷顶着风沙,向周军阵型发起了猛冲,周军右翼顿时溃败。

虽然一时占据了优势,但是刘崇的排兵布阵却在此刻却显示出一个漏洞:他没有留够预备队,如果战败将一败涂地,而就算现在获得胜势,却没能向周军已经崩溃的右翼继续投入兵力。这时周世宗体现出他英勇的一面,右翼的主将都已经逃窜,皇帝却依然坚守岗位,拔剑出鞘,拨开敌军射来的箭支,大喊道:“养兵千日,用兵一时,现在正是诸军建功立业的时刻!大家不要怕,给我杀!”周军见皇上尚且不怕,稍稍稳住了阵脚,但是形势依然非常危急。此时赵匡胤不由得热血上冲,径直冲到张永德面前高喊道:“现在主上有难,我们食君之禄,难道不该担君之忧,浴血奋战吗?既然敌军从两翼包抄而来,则我们从两翼反击,稳住阵型待刘词将军赶到,则可全线反击!”张永德也是一员猛将,当即愿与赵匡胤并肩奋战。赵匡胤又道:“我军右翼已经崩溃,张元徽势猛,我愿率军前去迎他,张将军可去援助左翼!”

不惧艰险,迎难而上,此诚猛将之风,太祖胸怀!

张永德也被赵匡胤的豪情所感染,同意了他的办法。赵匡胤策马到阵前高喊道:“现在军情紧急,主上尚且浴血奋战,我等将士难道还要贪生怕死吗?”诸军都是热血男儿,听到赵匡胤的话哪个不是热血沸腾!此时赵匡胤和张永德各率两千精锐骑兵分别向左右翼发起反击,周世宗也是胸中一热,将御前禁军尽数增援中军,仅留五十骑在近身护卫!周军无不舍身奋战,尤其是赵匡胤,一骑绝尘,从北汉军阵中密集处穿过,沿途连斩数名敌将,当真是“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右翼军士气大振,借着愈发猛烈的南风,向北汉军发起了潮水般的反攻,赵匡胤身先士卒,左臂中箭,血浴战袍,却愈战愈勇,周军渐渐有反败为胜之势!

周世宗见赵匡胤等人酣战,不禁气血上涌,率领最后的五十骑向刘崇发起了冲锋!刘崇绝对没有料到这个小皇帝会这么拼命,顿时乱了方寸。情急之中,他居然召回正在前线奋战的张元徽,才将周世宗的亲自冲锋逼退。但是他的这一个指令成为了战场的转折点,当张元徽带领他的铁骑再次回到阵前时,他发现情况已经完全变了,刚才被他冲得七零八落的周军已经重整阵型,斗志昂扬的等待他的又一次冲锋了!而此时南风也愈来愈猛烈了,张元徽知道战场上的胜负往往在一念之间,在被刘崇紧急召回后,他似乎感觉到胜利的天平在向对方倾斜了。但是,张元徽,这位真正的勇士,他不会因为贪生怕死就违背军令,而赵匡胤的飒爽英姿也彻底激发了他的豪情。这一次他一马当先,顶着猛烈的风沙,冒着周军的箭雨,怒吼着冲向赵匡胤,麾下将士无不效命,紧随其后。然而,刀剑无眼,虽然张元徽身被重甲,挡住了周军不少箭支,但就在他冲到周军阵前很近的时候,战马中箭倒地!巨大的冲量将他直接甩了出去,正好落在周军阵前,周军此刻也顾不得活捉,一阵乱刀将这位悍将剁为肉泥。
“张元徽死了!”

周军的喊声借着南风将喊声清楚的传到了北汉军的耳朵里,北汉军的精神支柱顿时坍塌,周军发起了全面反攻!这时的刘崇才认识到战场不那么好玩,连忙屏退了乐队,亲自挥舞令旗指挥作战,北汉军收缩阵型,沿着一条小河全力抵抗。正在这个时候,周世宗的预备队刘词老将军终于赶到了!按原定计划他还应该来得更晚一点,但是在路上遇到了樊爱能、何徽的败军才知前军不利,加速强行军赶到。这时候的刘崇本来就已经处于劣势,再面临这支生力军已经完全无力抵抗,北汉军全线溃败,后周取得了这场关键战役的全胜!唯一遗憾的是在江猪岭设伏的李彦超见到樊、何两将的败军,误信了全军溃败的消息,撤离了设伏地点,使刘崇的败军逃回了太原。不然的话,周世宗很可能可以亲手翦灭北汉!

高平之战后,周世宗整顿军纪,重奖作战勇猛的赵匡胤、张永德、刘词、史彦超等将,将临阵脱逃的樊爱能、何徽处斩,周军上下肃然,士气大振,继续向太原开进。刘崇现在已经无力再战,耶律敌禄在高平之战中没有出手,此时必须代替北汉军主打一线,否则北汉国就要彻底灭亡了。他会同南院大王耶律挞烈领军来援,但是士气低落的辽军此时怎敌战意正浓的周军,在忻州与后周天雄军节度使符彦卿部相遇,甫一交战又恰遇后周潞州节度使李筠率部前来助战,迅速被打败。但此时一件非常意外的事情发生了:周军先锋官史彦超带领两千骑左右包抄辽军,结果他一激动,追杀得太快,竟然脱离主力,只带了二十多骑冲入了辽军深处,结果自不必说。这边辽军见斩了对方正印先锋,士气复振,敌禄和挞烈重新集结部队反击周军,竟然大获全胜。对于此事诸将争论纷纷,矛盾迭出,周世宗无奈,只好解除太原之围。退回开封。但是北汉和契丹也再无力南侵,后周的北部边境就此暂时安定下来。

高平之战在现代历史研究中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名气也不大,但事实上其地位非常之高。其实大家可以想想,这场战役和七百年后的山海关战役是何其相似,唯一的不同的就是辽军没有出手。试想如果刘崇能够对耶律敌禄友好一些的话,辽军必然可以等周汉两军厮杀到筋疲力尽之时出手决胜,就像多尔衮帮助吴三桂打败李自成一样,周军则几无可能获胜,契丹帝国必将再度君临中原。上一次辽太宗入主开封又被赶走,已经有很大的意外性,再来一次想必不会犯同样的错误,那么真正的汉民族很可能要从地球上彻底消失,人类文明的走势将会难以预料!年轻的周世宗不畏艰险,御驾亲征获得了这场胜利,第一次为五代中原王朝奠定了北方边境安全,为日后宋朝的统一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为汉文明的连续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他无愧为一位伟大的民族英雄!而此战中,低级军官赵匡胤浴血奋战,重振士气,为周军的反败为胜起到了关键作用,他本人也在后周禁军中脱颖而出,深获周世宗的信任,为以后掌握军权,篡位称帝,建立宋朝走出了最重要的一步。

正是:

白帝岂肯锢深宫,捍卫神州立奇功。

赤帝一剑挥十将,浴血狻猊化真龙。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于都市网 | 服务条款 | 开放平台 | 广告服务 | 商务洽谈 | 都市网招聘 | 都市网公益 | 客服中心 | 网站导航 | 版权所有

手机版|小黑屋|Comsenz Inc.  

© 2001-2013 源码论坛 Inc.    Powered by Weekend Design Discuz! X3.2

GMT+8, 2024-6-14 02:21 , Processed in 0.405150 second(s), 19 queries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