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找回密码
搜索
查看: 690|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长篇连载:铁血强宋(9)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2-2-8 16:39:5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2012-02-08
  宋辽争雄,力拔头筹

一山不容二虎,天下虽大,却容不下一个雄心勃勃欲引领天下正统的辽帝国和率领汉民族欲重光汉唐天威的宋帝国并行于世,无论最后的结果是什么,宋辽两国必须有一个了断。而以双方的实力对比而言,没有谁能够毕其功于一役,像汉帝国驱逐匈奴、唐帝国驱逐突厥那样将对方直接赶走,数十年的惨烈战争即将上演。

双方的最初交锋是宋太祖在伐北汉的过程中与契丹援军之间的战斗,双方互有胜负。但由于宋太祖攻克北汉的意图不够坚决,所以在遇到契丹援军后就较快撤军,没有发生大规模的会战,双方真正较量还是发生在宋太宗攻灭北汉的大战之中。

太平兴国四年(辽景宗乾亨元年,西元979年),宋太宗召开高级军事会议,商定了讨伐北汉的大计。在这里发生一段比较有意思的对话,首先是宋太宗向众人提问:“为什么周世宗和太祖都是英雄盖世,却在伐北汉的战争中屡次失败?太原是不是一座根本无可能攻克的坚城?”作为一名领导,问这种问题本身就不是很合适,因为设身处地的想一想,如果您当时是参会者,您怎么回答?如果您回答:“是的,太原城壁坚完,又有契丹相援,可谓固若金汤,坚不可摧,所以连周世宗和太祖这样的盖世英雄都未能攻克!”这样就是典型的逆着领导说话,太宗召开这个会议摆明了就是要统一认识、团结一致,去夺取讨伐北汉的最终胜利,您却来一句太原坚不可摧,显得您很不会做人;但如果您反过来回答:“不啊!太原是孤危之城,只要我大军压境,必能攻克。”这样倒是顺了领导的意思,但是问题就更大了,既然太原“必能攻克”,那为何周世宗、宋太祖三伐北汉都以失败告终呢?这不是暗示太祖无能吗?!所以,这场帝国最高军事会议上,太宗一开口就把一道非军事难题摆在了大家面前,一下子大家都没法吭声了。

不过所幸的是,时任枢密使的正是我们上一篇讲到最最深谙机关工作之道的名将曹彬,他以极其巧妙的回答帮大家也包括太宗本人圆了这个场。他答道:“周世宗是盖世英雄,本来制定了正确的作战方案,主力部队围定太原,符彦卿带兵赴石岭关阻击契丹援军。却不料史彦超轻敌冒进,战败身亡,造成周军士气大挫,所以失败。而太祖是纯粹运气不好,碰巧驻扎在了甘草地中,造成军队发生大面积腹疾,自然不能取胜,不是太原城本身有多么坚固。而我们现在兵甲精锐,士气旺盛,又在您的英明领导之下,人心所向。若此时出兵,吊民伐罪,必然能够摧枯拉朽,一举攻克!”

鼓掌,鼓掌。好一个会做人的名将,一番话既没有折了周世宗和宋太祖的面子,又顺应了宋太宗要出师的意思,给大家都解了围。

当然,当时也有人提出反对。平章左仆射薛居正就不赞同出兵,他提出:“太原城异常坚固,又有辽帝国的援助,很难攻克。再说太祖坚壁清野,把这个国家搞得来贫困不堪,已经不值得一打啦。”史书上的原话是:“得之不足以辟土,舍之不足以为患。”实不相瞒,这里是有一点疑惑的。薛居正先生是历史上一位伟大的史学家、哲学家,是《旧五代史》的主编,一生还有《文惠集》、《薛居正集》等大部头著作,《全宋文》一共收录了他三篇文章,并且在“势”的哲学研究领域做出了突出的贡献,而且他为官多年,按说已经深明大义,怎么会说出这么不符合常识的话来呢?太祖坚壁清野就是为了穷困北汉,为最终的总攻作准备,岂有反而因此认为不值得一打的道理?不过不管怎么说,有了主将曹彬的支持已经够了,太宗下令集结部队,进伐北汉!

契丹帝国方面,辽景宗(耶律贤)紧急召见了宋帝国驻辽大使,质问为何要无故侵略他的小弟弟北汉。宋使当时回答得非常争气:“河东逆命,所当问罪,若北朝不援,则和约如故;不然,惟有战耳!(河东地区的北汉国不顺应天命,应该讨伐,如果北方的辽帝国不支援他,则宋辽之间的和平协议依旧有效;不然,只有开战!)”

壮哉宋使!壮哉宋军!

最后一个分裂势力即将重新纳入帝国的版图,而北方草原更加强大的契丹帝国只能焦急的筹措援军,希望能够尽力阻挠汉民族的重新统一。

太平兴国四年(辽景宗乾亨元年,西元979年)二月,宋军快速集结完毕,宋太宗御驾亲征,自汴京校场出发,进剿北汉。不到一个月时间,宋军扫平太原周边的州县,包围了北汉国都太原城,契丹帝国的援军也如同预料之中出现了。辽帝国南府宰相耶律沙率大军来援,并以冀王敌烈为监军,南院大王耶律斜轸、枢密副使耶律抹只分率前后军来援,兵力约六万人。
按照宋太宗在战前预定的作战方案,宋军主力部队围住太原城,遣太祖朝的大将云州观察使郭进为石岭关都部署,率万余精兵在白马岭大涧列阵阻击援军,属于典型的围城打援战术。耶律沙率领前军在涧北遥望郭进军整装以待,便停止行军,准备等后军到达后列阵出战。但是敌烈见郭进兵少,认为应该以前军发起急攻,压倒宋军,再待后军压到,形成优势梯队攻击,便可对宋军实施毁灭性打击。耶律抹只也附和敌烈的方案,耶律沙并不同意这样冒险的作战方案,但他虽为主将,却拗不过监军和副将两人齐心协力,苦劝不听,只好命前军渡河先行进攻。好大喜功的敌烈率军冲锋在前,快速渡过大涧与郭进交锋。

按理说敌烈的作战方案并非完全没有道理,如果实施顺利可以对宋军实施最大程度的打击,然而这位契丹大王却忽视了一个问题:他低估了宋军的刚猛程度。

话说人类战争在马蹬发明之后、汽车发明之前,骑兵对步兵作战具有重大优势:一来可以转战千里,取得空间上的战略优势;二来阵前作战,骑兵往来冲突,动量巨大,步兵方阵容易被冲乱;三来即使战败可以快速逃离战场,步兵一般追不上,如果觉得对方步兵实在厉害就逃远一些,如果觉得还行就逃一段路重新集结返身再战,直到取胜或者“觉得对方步兵实在厉害”再彻底逃跑。而相反步兵方阵被冲开之后,逃不快,往往形成被对方骑兵追亡逐北的场景。总之中国历史上汉族步兵对游牧骑兵作战其实胜多负少,却难以形成有效打击,游牧骑兵只需战胜汉族步兵一次就可以形成非常有效的打击,所以容易给人一种错觉,认为游牧部族对汉族军队作战经常取胜。当然这也并不表示骑兵就可以绝对压倒步兵,步兵也有战胜骑兵的方法:首先是弓弩,游牧民族最大的优势在于战马,汉民族最大的优势在于科技。古代汉族制造的弓弩是冷兵器时代最先进的单兵作战武器,秦军的大风弩、宋军的神臂弓都是其中的佼佼者,一旦结成弩阵,可以形成一个火力断面。而骑兵目标大,如果正面冲锋损失将会相当惨重,一般只能采取侧翼包抄的战术。其次,一旦被骑兵冲到近前,重甲步兵也未必害怕骑兵,只要保持好队形,让骑兵冲不动,减缓速度,则可以包围歼灭。尤其在宋代煤炼钢技术发展后,敌军的骑兵一般都要避免和宋军的钢甲重步兵正面对抗,而是利用其机动速度寻找宋军的弱侧攻击甚至直接逃离战场避免损失。所以,步兵和骑兵对阵,严格的说汉族的重甲步兵在战术对抗上占有优势,游牧民族的快速骑兵在战略机动上占有优势,最终的胜负还要视双方的具体情况和指挥而定,而不是绝对的。

但是敌烈显然是求胜心切,以己之短击彼之长。对方是严阵以待,预先占据了险要地势,他的骑兵先锋渡过大涧之后来不及包抄对方的侧后翼就会先被对方包抄,一上岸就只能从正面冲击郭进的步兵方阵。战胜了还好说,战败了就没有后退的空间,极易被全歼,未战先落了下风。而郭进不愧为太祖朝的名将,按照兵法“半渡而击之”的原理,待得敌烈的前锋刚刚上岸,郭进立刻指挥重步兵方阵上前抵住辽军前锋的去路,使辽骑兵失去了冲突的空间,并亲率精锐骑兵从侧翼猛攻辽军。郭进将军作战何其威猛!辽军又陷入了进退不得的境地,敌烈和他的儿子蛙哥(可能是契丹人中最有个性的一个名字)、耶律沙的儿子德里、吐吕不部节度使都敏、黄皮室详稳唐筈等大将均死于宋军刀兵之下!

郭进以雷霆之势打掉了辽军前锋,而耶律抹只的中军和耶律沙的后卫正在渡涧,收不住队形,全部上岸后被宋军包围!所幸耶律沙也是一位非常优秀的将领,他很快在战场上就地收拢败军,重新整队抵住郭进的猛攻,拖延了一下战场时间。此时,耶律斜轸听说前军大败被围,火速强行军赶到。斜轸的头脑很清醒,他没有盲目的渡河去急救耶律沙,而是令部下隔着河列开箭阵对宋军进行猛烈的射击,耶律沙则在阵中配合斜轸军的火力开始突围。耶律斜轸不愧为一代名将,他这个作战方案无疑是辽军处于败势时最合理的方案,辽军在涧北列箭阵,宋军绝不可能分兵渡河来袭,而箭阵的火力可以支援被困的辽军突围。宋军经过激战,已经比较疲劳,辽军虽败,但是兵力毕竟占有优势。郭进见耶律沙和耶律斜轸都体现出了极高的战术指挥水平,而且本军已经取得了极大的战果,更重要的是宋军监军田钦祚此刻却没有及时率领宋军的预备队上前继续打击辽军,失去了扩大战果的机会,耶律沙和耶律抹只狼狈逃回北岸。之后郭进又趁势攻破西龙门砦,契丹全军败退。

郭将军威武!宋军威武!

宋辽两大帝国第一次大规模正面交锋,以宋帝国的伟大胜利而结束。宋军阵斩辽帝国冀王敌烈等多名高级将领,将数万辽军精锐一战击溃。郭进将军作为此役的胜者,无疑是具有标志性意义的划时代名将。而在此之前,契丹帝国横扫大漠南北,所向披靡,无论是对草原游牧部族还是中原五代政权,几无败绩,此役遭到宋军的惨痛打击,也深刻认识到了宋帝国的真实实力。可以想象,经历此战,辽帝国一定会把宋帝国当作一个真正的对手来对待,也会适当调整本国的很多基本国策。在此役中几位契丹将军耶律沙、耶律斜轸和耶律抹只虽然大败亏输,但辽景宗赏罚分明,并未盲目责罚,而是嘉奖了他们在败军中体现出的优良素质,并逐步委以大任,日后均成长为宋辽战争中的中坚力量。
不过白马岭战役之后却发生了一件有点令人苦笑不得的事情:刚刚立下首功的郭进竟然自尽身亡了!郭进本来就是一个刚烈耿直的武人,连太祖都不敢轻易惹他,但是在太祖驾崩以后,郭进因为耿直而得罪的大批人中心胸狭隘者难免不来报复。很不巧的是,其中心胸最狭隘的一位正是田钦祚。这位田将军曾有过三千骑力抗契丹六万精骑的壮举,不可不谓名将,然而其人品却未见得好。郭进担任石岭关都部署期间,全面负责对辽防御工作,田钦祚任其监军,常有作奸犯科,贪赃枉法之事。郭进从不同流合污,而是次次揭发,所以双方关系非常恶劣。在白马岭战役中郭进占尽优势时,田钦祚嫉妒其功劳,不派军参战,失去了扩大战果的机会。此后田钦祚屡次借自己的监军身份刁难凌辱郭进,郭进本是忠贞刚烈的武人,屡次受辱却无处可泄,竟一时气堵,自尽身亡!

是的,那个时代的武将就是这样,从五代十国的血雨腥风中走出来,刚烈如火,铁骨铮铮。

剑舞!攻克太原!

对于宋太宗来说,他成功打掉了契丹帝国的援军,切断了北汉最可以期待的援助,也是唯一的指望,周世宗和宋太祖没能完成的功业即将在他的手中完成了!宋太宗以宣徽南院使潘美为北路都招讨制置使,河阳三城节度使崔彦进、彰德军节度使李汉琼、彰信军节度使刘遇、桂州观察使曹翰,分别领军围攻四门。侍卫亲军马军都虞候米信、步军都虞候田重进为行营指挥使,西上閤门使郭守文、顺州团练使梁迥为监军,在外围辅战。面对强敌,北汉军骑帅郭万超当即请降。

然而在战火中千锤百炼过的北汉也绝非软蛋,尽管面临绝境,依然奋死抵抗,尤其是名将杨业据城死守,“杀伤宋师无算”。主攻北门的刘遇将军是位五代遗留下来的传奇猛将,史载曾脚底生疮,医生觉得疮深入肉,很难根治,说是治好了疮治不好肉,治不好肉疮就要复发,正唧唧歪歪间刘遇大喊一声:“哎呀!哪来那么麻烦!”取出利刃,直接将脓疮连同烂肉一并剜去,道:“这不就行了吗?”把医生吓得半死,自己却谈笑风生泰然自若(能陪他谈笑风生的人心理素质也比较过硬),这很可能就是《三国演义》中关公刮骨疗毒桥段的原型。但就连这样一位猛人也竟然觉得北门太难攻,坚决要和曹翰交换主攻方向,最后被太宗说服,也足可见北汉军的困守之顽强。

北汉的困兽之斗也极大的激发了宋军的血性,宋太宗身披甲胄,亲冒矢石指挥作战,诸军跪求太宗以龙体为重,个个奋勇争先。太宗暂退一线,但是遣出近卫军为前锋登城,内殿直都知王汉忠奋勇登先,被流失射中眼睛,却更加勇猛。天武军校荆嗣,身先士卒,史载“手刃数人,足贯双箭,手中砲,折碎二齿”。若说荆嗣还只是个军校,那么李汉琼就是节度使了,史载“汉琼先登,矢集其脑,并中指,伤甚,犹力疾战。”矢集其脑!头上插满了箭还在勇猛血战!这一方面刻画了宋军的勇猛绝伦,另一方面可以看出北汉防守确实很坚决,战斗异常激烈。这时,宋太宗终于祭出了自己发明的杀招:剑舞。

宋太宗在军事理论上有不少发明,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后代军事建设理论的发展方向,堪称大家,但是“剑舞”这个小发明就显得他幼稚得有点可爱的一面了。他从诸军中精选出数百精壮成年男子,精练剑法。精到什么程度呢?其武艺可以在战斗中凌空腾起,将宝剑左右互抛数次,再挽出无数剑花后优雅落地,简直是仙剑奇侠和刀锋战士的完美结合。对方身上还没挨剑,眼睛已经被眩晕。而这样的几百人整装列阵,齐舞青锋,剑气弥漫,自然将对方吓得半死。此时此刻,北汉失去了辽援,已经是困兽之斗,强弩之末,只需最后一根稻草即可压垮。北汉将士眼见宋军的勇猛已经背负了沉重的心理压力,再突然撞上“无敌”的“剑舞”阵,心理防线陡然崩溃,纷纷请降。最后,北汉国中资格最老的老臣,已经退休的平章左仆射马峰拖着病体夜谒北汉国主刘继元,力劝其顺应天命。第二天刘继元身穿白衣纱帽,出城请降。宋太宗当场封刘继元为检校太师、右卫上将军、彭城郡公。这种对敌国投降国主册封名誉头衔的事情是有一套正规程序的,还要经过正式的廷议才能通过,而宋太宗在受降的当时就作出了加封,可见是出征之前早就提交廷议通过了的,其必胜之心不言而喻。
2#
 楼主| 发表于 2012-2-8 16:43:58 | 只看该作者

长篇连载:铁血强宋(9)

2012-02-08
      杨业作为北汉最优秀的将领,面对宋军的强大攻势,只有他表现不俗,杀伤了不少宋军,却无奈实力悬殊,全军败绩。同时杨业也是北汉军中最忠诚的将领,宋军压境时文武大臣都不断的劝刘继元投降,只有杨业一人拼死抵抗。刘继元纳表之时,群臣皆对宋太宗奴颜婢膝、竭力讨好,唯独杨业竟当着太宗的面失声痛哭。其优秀将才和不屈的忠贞被宋太宗看在眼里,被录为大将。当时杨继业被北汉国主赐姓刘,名业,太宗诏令其复原名杨业,作为潘美的副将,指挥山后军作战,继续驻防太原,在其后对辽作战中,多次立下不朽功勋。

收复太原之后,宋太宗又作《平晋诗》一首,深刻表现了宋军子弟兵收复太原的功勋以及太原人民的由衷喜悦,并令群臣附和。同时他也深刻认识到太原是一座易守难攻的坚城,再加上多有人进言道大唐王朝发迹于此,五代中的好几位开国皇帝都是从太原起家,是占据了华夏龙脉的王者之都。所以宋太宗迁走了城内居民,焚毁太原城,改名平晋县,另将并州州府迁往榆次县,以消灭太原的“王气”。至此,自中唐以来四分五裂的汉民族再一次重新统一在同一个帝国的旗下,而传统的汉民族聚居区也只剩下幽云十六州中的十三州尚在契丹帝国的控制内了。

一鼓作气向幽云

据说宋太宗最崇拜的人就是唐太宗。不知道是因为唐太宗的文治武功还是因为他们在继位问题上的相似之处,抑或是光义按常理判断自己会取得一个和李世民相同的庙号(按惯例,每个王朝的第二位皇帝驾崩以后都会获得“文帝”的谥号,如果还有庙号的话就会获得“太宗”庙号,汉唐宋明均不例外),所以大家是一个系列的,难免惺惺相惜。总之宋太宗将唐太宗列为了自己的偶像,并立志要作出一番媲美偶像的大事业,用唐太宗一般的盖世功勋堵住天下人的悠悠之口,使后人只记得他的文治武功而不再热衷于议论“斧声烛影”的八卦故事。那么他到底有没有机会像他的这位偶像一样成功呢?客观的说周世宗和宋太祖给宋太宗留下的班底比李世民随李渊起兵时要强,国内的割据势力也比隋末的各路诸侯要弱,但是北方的契丹帝国却又要比唐代的突厥诸部强大得多,所以宋太宗的奋斗之路比起他的偶像而言,是先易后难。

大唐太宗文皇帝李世民,唐高祖李渊嫡次子,唐朝第二位皇帝,历史上偶像派和实力派的完美结合。他的人生大致可分为战神和明君两个阶段,尤其是明君阶段的“贞观之治”,作为中华帝国的光辉典范,千载之下仍广为后人所津津乐道。而他在登基之前,作为唐高祖麾下的第一战将,在建立大唐王朝的过程中,亦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当时的形势是隋朝失德,天下群雄烽烟并起,各路豪强及周边强族均有意问鼎天下,而李渊家族东征西讨,重新统一全国。在这个过程中一共打赢了六场重大战役,其中有四场由李世民指挥,还有过灞桥会晤,只身吓退颉利可汗三十万大军的传奇故事,秦王李世民也因其卓越战功被授予了“天策上将军”的光荣称号。登基后的唐太宗也曾有过指挥大军平定东、西突厥及西域诸国的战绩。在军事理论上,李天策也贡献了“围城打援”、“卷旗入阵”和机动步兵三种重要战术,直到现代还被各国军事家广为引用,我们在下文还将详细提到。

作为一名皇帝,宋太宗能否媲美他的偶像是见仁见智,我们暂不讨论。作为一名军事理论家,宋太宗发明的参谋本部制度、阵图制度和军事学院体系也足以笑傲前辈。但是作为一名领军的主帅,论起实战能力来,并非光义不够努力,亦非理论知识准备不足,实是存在着天分上的巨大鸿沟无法跨越。

攻灭北汉之后,宋太宗信心爆棚,单方面决定不等诸军休整,立即向契丹帝国的领土——幽云十六州发起了进攻。关于他的这个战略决定,虽说历史上的结局只有一个,但是我们却可以从多角度出发来看待。首先,宋军挟灭北汉的余威,一鼓作气,攻克幽云十六州也算是有一定道理,也体现了宋太宗这位青年皇帝的蓬勃朝气和进取雄心。另一方面辽军大力援助北汉却没能成功,眼见北汉灭亡,士气大挫,而且辽帝国的决策层也认识到宋朝并不是继五代之后的第六代,面对宋军爆发出的的汉唐天威,其发自内心的恐惧可想而知。事实上,在宋军围攻幽州,辽军多次救援均以失败告终时,辽帝国决策层的绝大多数人都已经丧失信心,准备放弃幽云十六州这块传统的汉民族聚居区,退守游牧草原。形势一片大好,最后却以宋军的惨败告终,一方面是由于宋太宗自身在战场指挥上的一些具体问题,另一方面则是常人实在无法预料,宋太宗乃至整个汉民族即将面对的这个克星到底有多么可怕!
太平兴国四年(西元979年)五月,承攻克北汉之余威,宋太宗任命曹彬为主将,调集天下兵马,会战燕云。曹彬劝太宗先把灭北汉的项目款项结算了再启动下一个项目,但是太宗决定将灭北汉和收复幽云十六州合并为一个项目,待收复了幽云再一并决算。冒着群臣的反对,宋太宗力排众议,决定攻辽,还做《悲陷蕃民诗》一首,深刻体现了幽云十六州的人民正陷入契丹帝国主义水深火热的统治之下,正在热切的期盼人民宋军来解放他们,并要求群臣附和,统一思想,团结攻辽。

立功——领赏——再立功——再领赏,这是人类社会的潜规则,没有任何人可以违背。如果有人要违背,就只能走另外一条路线:立功——没有领赏——不想再立功了。由于攻灭北汉诸军都付出了极大的辛劳,却又没有领到赏赐,诸军多有心怀不满。再加上攻克太原的战斗异常激烈,诸军确实非常辛劳,太宗又没有给大家休整的时间,全体宋军都是身心俱疲又带着满腹牢骚的重披战甲,甚至有一些部队故意拖拉,不按时赶赴指定地点集结。宋太宗龙颜大怒,意欲处罚这些部队的主将,却被最会做人的儒将曹彬所劝阻。六月底,宋太宗本人亲自率领的精锐禁军从镇州出发,抵达易州前线,开进了辽帝国的领土。

辽帝国方面并非没有准备,当时留守南京(宋方称之为幽州燕山府,辽方称之为南京析津府,今北京市)的主将为权知南京留守事韩德让,城内屯有御林军、神武军、控鹤军等精锐汉军部队近两万骑以及契丹、奚渤海等各族军队数万人,城内储备的粮草足够支持数年。北院大王耶律奚底、乙室王耶律撒合、统军使萧讨古等部已经提前进驻南京防区,随时可以救援。老将耶律沙镇守西京大同府(宋称云州,今山西省大同市),本职工作是防御潘美和杨业的山后军,必要时救援南京路程也不算远。另一方面辽军主力在上京临潢府、中京大定府、东京辽阳府周围皆屯有大量部队,随时可以集结南下支援南京。只要南京城坚守不失,诸路军就可以形成源源不断的增援态势。

面对这样的战略态势,很显然,宋军应该采取“围城打援”的战术,这就是宋太宗的偶像唐太宗首创的著名经典战术,宋太宗在攻克北汉的战役中正是成功的运用了这一战术,打掉了契丹援军攻克北汉孤城。在此我们有必要对此术语及其典故进行一番专门的解释。

“围城打援”是军事学上的经典战术之一,较早运用在唐高祖武德三年至四年(西元620年至621年)秦王李世民率唐军攻克王世充的郑国国都洛阳时的战役中。当时的形势是隋末争霸已经步入后期,中国的版图上各种势力经过优胜劣汰,开始倾向于集中到最强的几家,统一之气象初现于世。长安李渊(唐)和洛阳王世充(郑)则是其中最强的两家,二者之间的战争结果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群雄争霸的走势。唐高祖放心的将这场最重大的战役交由年轻的秦王李世民指挥,虽然当时还没有规范的参谋本部制度,但是遵循《孙子兵法》中“胜兵先胜”的基本哲理,李渊家族经过长期的研究制订了“围城打援”的策略:首先由李世民率领主力部队包围洛阳城,然后分派战将把守住洛阳周边的各个重要关隘。李渊在后方更没闲着,展开强大的外交攻势,搞定了全部的其他诸侯势力,避免李王两家交兵时刻第三方势力突然偷袭后方。但有一家势力始终没能搞定,那就是河北的大军阀窦建德,他在得到王世充的求救后亲率十万大军走虎牢关方向营救洛阳,于是就成为“打援”的对象。虎牢关就是《三国演义》中关公温酒斩华雄的地方,是一座著名的军事要塞。书中写道董卓军占据虎牢关,任你十八般诸侯联合也无法攻破,多亏了公孙瓒手下的马弓手关羽关云长挺身而出,温酒斩华雄,诸侯才攻破此关。

李世民侦知窦建德率十万大军前来营救,其实这也早就在他的作战计划之中,按原定计划依次实施便可:先是以主力部队继续围住洛阳,但不主动攻城,只是围困住城中的兵力。城中守军也准备守城以待援军好夹击攻城部队,所以也没有考虑要突围等其他办法,就自然而然的任随唐军围困。而李世民则自带精锐部队奔赴虎牢关打援,这围城打援的精髓便在于不能让守军和援军照面,因为一照面就会士气大振,增加攻城的难度,当然更不能让他们会合。所以李世民把守住洛阳周边两三百里外的关隘,将围城和打援的战场分开来,避免守军和援军见面。历史上有多次攻城战役就是因为让援军的旗号出现在了城头守军的视野中使守军重振士气而招致失败的,当然,围城打援战术的专利人没有犯这样的错误,他主动到洛阳城肉眼无法相望的虎牢关迎战援军。

这虎牢关又是何等厉害,岂能轻易攻破,而窦建德急于解救洛阳城,所以急切的强攻占据虎牢关有利地形的精锐唐军。窦建德又没看过明朝人罗贯中写的《三国演义》,所以不知道攻打虎牢关需要带一名关公这样的马弓手,李世民手下也没有人出去充华雄,那么窦建德的惨败就在情理之中了。最后窦建德全军覆没,本人也作了李世民的俘虏。当洛阳城的守军苦候援军多日后却突然看到他们指望已久的窦救星竟然被绑缚着出现在李世民马前,士气顿时崩溃,失败已经是板上钉钉的事情了。于是这场战役就被列为了军事史上“围城打援”战术的典型范例被后人津津乐道,一直到现代各国军事家在需要的情况下都经常使用。
如果使用这个成熟的经典战术围攻幽州,宋军取胜的几率还是比较大的,然而作为宋军的最高统帅,宋太宗本人却另有打算。宋军在太原只休整了不到一个月就开始向幽州全速推进,其兵锋之强大,易州、涿州守将几乎都是第一时间投降,宋太宗受降后也不做任何停留,径直向幽州挺进。三十万宋军自六月十三日从太原出发,六月二十三日就已经在幽州城下集结完毕,中途还攻占了两个大城!其推进速度在前机械化时代可谓骇人听闻。而到达幽州后宋军立即开始齐集攻城,既没有留下战略预备队,也没有派出打援部队在外围防守。我们再联系到此前宋太宗故意扣压诸军攻克太原的赏金,此时他的战略意图和心情就已经非常明显了:他不打算采用耗时较长的围城打援战术,而是准备集中手中的全部兵力,赶在契丹诸路援军到达之前,以雷霆万钧之势,迅速直接攻克幽州!

唐太宗攻克洛阳的战役耗时近两年,而且其中大部分时间是唐军围住城和守城的郑军干瞪眼,等着城里面的粮食和士气耗光。这可能是宋太宗放弃此战术的最主要原因,他已经急不可耐的要取得这场伟大的胜利了。客观的讲,如果宋太宗的战略意图得以实现,宋军第一时间攻克了幽州,接下来辽军战略防御被迫全线后撤,收复幽云十六州已非难事,宋太宗将因此壮举和功勋成为不亚于唐宗宋祖的盖世伟人。然而更客观的讲,这仅仅是“如果”。事实上这是一种典型的小概率前提逻辑:方案为事件预设一个前提,如果这个前提成立,那么结论成立的可能性就非常大,然而这个前提本身能够成立的概率却非常小,所以此方案的总结果仍是一个小概率事件。

就好比说:“如果在中国队对巴西队的比赛中,中国队一开场就把11名球员全部投入到对方禁区,不设守门员,快速打进五球之后再立足防守,那么取胜的可能性就很大啦。”如果能先进对方五个球,要取胜当然是很容易的事情,但是“先进对方五个球”本身却是一件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宋军如果真能快速攻克幽州进驻城防的话,确实能够造成辽军关内防线的全线崩溃。然而幽州是辽帝国南京所在,其重要性前文已充分说明,辽帝国必将不惜血本保卫这个桥头堡。

“快速攻克幽州”几乎是一件和“先进巴西队五个球”一样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宋太宗却把宝押在了这么一个小概率事件上。作为一名堪称伟大的军事理论家,又手握数十年来战无不胜攻无不克的宋军勇士,宋太宗显然有些头脑发热,再加上其蹩脚的实战能力,所以做出了这样激情飞扬却又不切实际的战略部署。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于都市网 | 服务条款 | 开放平台 | 广告服务 | 商务洽谈 | 都市网招聘 | 都市网公益 | 客服中心 | 网站导航 | 版权所有

手机版|小黑屋|Comsenz Inc.  

© 2001-2013 源码论坛 Inc.    Powered by Weekend Design Discuz! X3.2

GMT+8, 2024-6-14 10:22 , Processed in 0.086590 second(s), 19 queries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