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2-03-21
中国究竟是穷国还是富国?这是西方媒体上经常议论的话题。英国《金融时报》副主编、专栏作家约翰•加普日前在其发表的《中国不能再“哭穷”》文章认为,尽管中国有望在2020年超越美国,成为世界最大的经济体,但中国还是强调自己仍很穷。然而,中国不要以为坚持发展中国家地位就能带来好处——如中国“哭穷”。
约翰•加普的观点代表了许多西方人士对中国的看法。在他们看来,中国已崛起成为全球经济上举足轻重的力量,如果中国仍然“哭穷”,这样中国就不能在国际社会中扮演重要角色。中国把自己标榜为发展中国家,这一切看成了中国的一场大表演,中国故意“哭穷”,其实是害怕承担大国的责任。
那么,我们不禁要问,是谁在逼迫中国“哭穷”?显然是西方的政要或媒体。
只是让我们不解的是,在一个以西方主导的世界经济框架内;在一个已经习惯了享受规则制定者的福利,宁肯借债也不能降低奢华生活标准的思维中;在一个长期以世界经济领袖自居、而且非常警惕新的竞争者的西方世界,竟然央求、软硬兼施地要求中国扮演重要角色,岂不是咄咄怪事?
说白了,西方让中国扮演重要角色,无非是希望中国承担更多的责任,掏出更多的金钱。近期内坊间炒得很热的中国“拯救”欧洲就是例证。
上个月发生在北京的两项外交活动就与此有关。2月2日,德国总理默克尔访华;2月14日,第十四次中欧领导人会晤在北京举行。在这两项活动中,欧洲领导人向中方明确提出,希望中国参与国际社会对欧洲和欧元区支持行动,比如购买欧债或投资欧洲国家的基础设施项目。
一些西方媒体也极力迎合默克尔和参与中欧会晤的欧洲理事会主席范龙佩、欧盟主席巴罗佐,称中国参与这些活动也让自身受益。
首先,它有助于进一步确立中国负责任大国的国际形象,让欧洲国家更加坚信,中国是一个可以值得信赖的合作伙伴。其次,中国出资拯救欧洲,有利于中国和欧洲整体的经贸、投资等合作。其三,中国将巨额外汇储备中的部分资金拿出来购买欧洲国债,正是落实投资多元化战略的重要内容。
然而,救不救欧洲?如何救欧洲,引起国内专家学者的激烈争论,支持与反对者有之。著名经济学家谢国忠在媒体撰文明确反对中国出手救助欧洲,称中国参加任何欧洲的救市计划,皆不符合中国的利益,也不符合中国的国情。
谢国忠的说法是有道理的。按照联合国GDP3000至8000美元的标准划分,中国刚刚迈入中等发达国家下限。然而,一个基本事实是,中国仍有一亿多人口还处于贫困线以下,在远离大城市的农村里,许多人依然因为贫困维持着最低水平的物质生活及放弃最基本的教育,他们的就医、就学都还存在许多困难。
按照中国目前的财力,就算是把所有财政收入都用于福利保障,也远远达不到欧洲国家那样高的福利水平。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口径计算,德国、法国、意大利和英国,2010年人均财政收入均在1.4万美元以上。2010年中国财政收入超过8万亿元,2012年有望达到10万亿元,从总量来看,不是个小数目。但人均财政收入和支出水平却很低,世界排名处于100位之后。
想想看,中国本来是一个穷国,而欧洲国家是富国,如果中国“借钱”给欧洲国家,等于是穷人借钱给富人。从常识看,从来是富人借钱给穷人,为什么还不富裕的中国,愿意把钱借给比自己富裕10多倍的欧洲国家呢。
其实,西方人士指责中国“哭穷”,值得警惕的倒是中国。客观地说,中国仍然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因为在很多方面我们仍然还很贫穷,人均生活水平还很低。当然,在多元的世界里存在各种声音是很正常的,关键是自己要有“主心骨”,既不能因西方所指“中国不能再‘哭穷’”而失去理性,也不要因为别有用心的赞扬而忘乎所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