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找回密码
搜索
查看: 368|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唐山大地震30周年祭——反思篇ZT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2-7-15 18:04:5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唐山大地震30周年祭——反思篇ZT

2008年05月26日 17:14

唐山大地震30周年祭——反思篇

惨痛教训:地震预测没有预报

十几秒的地动山摇,唐山24万生灵涂炭,16万人滴血负伤。人类虽然无法制止大地震,但预报预防减少人员伤亡是可行的,因为之前已经准确地预测出了这场地震,只是有了“预测”之后没有能够“预报”。


    唐山地震预测时间表


1967年10月20日距唐山地震9年

李四光指出:应在滦县、迁安(均属唐山地区)做些观测工作。如果这些地区活动的话,那就很难排除大地震的发生。

1968年距唐山地震8年

唐山地震办公室负责人杨友宸着手组建唐山地震监测网。唐山市区的40多个监测点都有专人负责,每天报给他数据。

1975年12月距唐山地震7个月

地质部地震队上报给国家地震局的《1976年地震趋势意见》中将唐山圈进危险三角区,并明确指出:“1976年可能发生大于6级的地震。”

1976年初距唐山地震6个月

杨友宸在唐山市防震工作会议上作出中短期预测:唐山市方圆50公里内,1976年7、8月份或下半年的其他月将有5~7级强震发生。

1976年5月距唐山地震2个月

国家地震局华北水化学地震会商会议上,杨友宸郑重提出:唐山在近两三个月内可能发生强烈地震!

1976年7月6日距唐山地震22天

开滦马家沟矿地震台马希融正式向国家地震局、河北省地震局作出短期将发生强震的紧急预报。

1976年7月14日距唐山地震14天

地质部地震队电告国家地震局,唐山地区出现七大异常。唐山二中群测点负责人田金武郑重发出地震警报:1976年7月底8月初,唐山地区将发生7级以上地震,有可能达到8级。

1976年7月23日距唐山地震5天

唐山乐亭红卫中学群测点负责人侯世钧预报:即将到来的大震最低为6.7级,最高可达7.7级!

1976年7月26日距唐山地震2天

国家地震局汪成民一行15人到地质部地震队听取汇报。地震队提出七大异常。

1976年7月27日10时距唐山地震17小时

国家地震局副局长查志远等人听取了汪成民的汇报,并决定让汪成民第二天去廊坊落实数据。

1976年7月27日18时距唐山地震9小时

马希融向开滦矿务局地震办和上级作强震临震预报:强于7.3级的地震随时可能发生!

1976年7月28日3时42分53.8秒,唐山发生里氏7.8级特大地震,超过24万人在地震中遇难。


    迟来的真相:地震漏报了


1996年,一个神秘男子致电唐山籍作家张庆洲,称唐山大地震事前曾被预报出来,可以找唐山市地震办公室的杨友宸了解情况。张庆洲从探访杨友宸开始,经过两年调查,遍访几十位当事人,汇成20万字的长篇调查《唐山警世录》正式出版。

1968年开始,唐山40多个群众监测点每天向杨友宸汇报监测数据。这些监测点都发出过相当准确的临震预报。经营8年的地震监测网眼看就要抓住大地震了,杨友宸却被送进干校劳动,地震办公室只剩下两个业务不熟的人值班。

唐山地震以后,杨友宸去地震办公室扒图纸资料,他打开连续8年每天登录资料的“地震记录本”:

1976年7月26日,空白。

1976年7月27日,空白。

再过几天,所有地震记录本和图纸资料不翼而飞!

张庆洲采访的众多当事人都表示,如果当时杨友宸在唐山,地震预报一定让他嚷嚷出去了,“就不会死这么多人”。

唐山大地震预报信息汹涌而来,有人却始终认为应把工作重点放在西部:“四川北部为搞防震已经闹得不可收拾,京津唐地区再乱一下可怎么得了?北京是首都,预报要慎重!”

地震发生后,当国家地震局人员出现在废墟上时,遭遇了唐山人雨点般的石块袭击、唾沫和辱骂。


    痛中之痛:漏报地震竟被隐瞒


更可怕的是,在漏报之后,为了某种利益,漏报长期被隐瞒。地震当天,国家地震局的“专家”,就敢当面欺瞒“外行”的华国锋,在汇报中说:“唐山地震震前没有前兆,这种突发性地震不可预测,不可预报预防。”

在当时的大环境下,隐瞒、蒙蔽成为一些人的选择。3年后的1979年11月17日,在中国地震学会成立大会上,唐山大地震死亡24万多人的数字才被披露。

《唐山警世录》问世不久,2005年9月12日,国家保密局新闻发言人沈永社宣布:自当年8月起,因自然灾害导致死亡人员的总数及相关资料解密。


    “越轨”造就奇迹 青龙县无一人伤亡


距唐山市中心仅65公里的青龙县,在大地震中无一人伤亡。

“青龙奇迹”是一系列“越轨”行为造就的。国家地震局“有震派”代表人物汪成民在一次会上把“7月22日到8月5日唐山、滦县一带可能发生5级以上地震”的震情捅了出去。接着,青龙县科委主管地震工作的王春青火速赶回县里把消息报告给县领导。最后,县委书记冉广歧顶着被摘乌纱帽的风险拍了板,“越轨”地向全县发布临震消息,要求干部必须在26日之前将震情十万火急地通知到每一个人。由此,青龙县百姓几乎全被“越轨”地赶到室外生活。

曾有意识地阅读过地震书籍的冉广歧,在帐篷里坐镇指挥,三天没敢合眼。7月28日,真的地震了!青龙县房屋倒塌18万间,但47万百姓安然无恙,无人伤亡的青龙县还成为唐山的后方医院。

20多年后,冉广歧接受采访时说:“我心里头,一边是县委书记的乌纱帽,一边是47万人的生命,反反复复掂哪!不发警报,万一震了呢?我愧对这一方的百姓。嘴上可能不认账,心里头过不去——一辈子!”

漏报的一万种理由,都抵不上一个良心!

(据《羊城晚报》、《信息时报》报道)


   张衡,你老赶紧回来吧!

可怕,这是5月12日四川地震发生后第一感觉。

    2008年5月12日下午2:30左右,以前的一个同事说他在北京亮马桥感觉有地震发生,始不信,当时股市突然下行.

    随后四川汶川发生7.5级地震的新闻先后为新华网与CCTV的证实,同时,全国多个地方有震感的新闻出现。

    想来真是后怕,自1976年河北唐山发生大地震后,中国人对地震的感觉已经陌生了多年,之所以对1976年印象深,因为我妹妹就是那年出生的。

    看CCTV新闻频道,说是国家地震局启动了紧急预案,不过我所反思的是,为什么在举国迎接奥运之际,全国诸多地方产生震感,国家地震局之前为何没有预报?

    难道地震无法预测吗?想来真为张衡而悲哀,1800年前其给中国以至世界发明了地震仪,难道现代人还没学会使用?国家地震局的同志你们都在做什么?地震仪有那么难学吗?

    地震局不是雨后送伞的,不能说仅仅是启动紧急预案去救助,之前的预测,防范措施在哪里?

    幸亏此次是全国有震感,如果是全国发生大地震,后果如何设想?到时彼此遇难,如何拯救中国震中难民?  

    在网上查了一条新闻:

    “1975年2月4日晚7点36分6秒,海城地区发生了7.3级强烈地震。由于辽宁省地震局在震前作出了预报,拯救了十万人的生命,避免四十亿元的经济损失。这是人类有史以来第一次对大地震进行了准确预报。


    “海城地震为什么能做出准确预报?据了解,从1966年开始,华北地区相继发生强震,并向东北迁移。地震部门根据古今地震活动特点,肯定了辽东半岛为地震危险区。70年代初,辽宁省基本上建成了地震监测台网,采用了测震、地倾斜等十几种观测方法,广泛开展群测群防,为成功预测海城地震奠定了基础。

    从当地地震局有关文件资料可以看出,1974年11月到海城地震前,辽宁省共出现宏观异常现象1862起。海城地区小震明显增多,天气变化异常,地磁场强度变化较大,并出现了罕见的渤海海平面上升十几厘米等现象。有人感到地动,看到地光,井水变混变味的情况日增,冬眠的蛇出动等宏观异常在震中区大量出现,为确定海城临震预报的时间和地点提供了重要参考依据。”

     (http://baike.59120.com/kxyfm/190524.shtml

     这说明什么,说明30年前就可以准确预测到,而张衡老先生1800年前就已经在给地震局的同志们做好地震预测的铺垫了,而国家地震局难道现在还没学会张衡发明的地震仪的使用方法?

    可怕!可怕!

    张衡,您老赶紧回来吧!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于都市网 | 服务条款 | 开放平台 | 广告服务 | 商务洽谈 | 都市网招聘 | 都市网公益 | 客服中心 | 网站导航 | 版权所有

手机版|小黑屋|Comsenz Inc.  

© 2001-2013 源码论坛 Inc.    Powered by Weekend Design Discuz! X3.2

GMT+8, 2025-7-25 08:16 , Processed in 0.172144 second(s), 19 queries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