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找回密码
搜索
查看: 207|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香港的大学该用什么语言教学?中英两文三语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3-3-8 09:31:2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香港的大学该用什么语言教学?

2013-03-04 09:56 来源:国际先驱导报 作者:马杰伟

核心提示: 也许,香港学者要两文三语,才能保住香港学术特式。
《国际先驱导报》文章
我这一代香港人,广东话是口语也是思考分析的工具;中英文书写亦无障碍。香港大学以英语授课。香港中文大学则较自由;上世纪六十年代到九十年代,中大以英语、普通话、广东话两文三语,确立一个自由的教研语文环境,为香港广东话文化创造学术后盾。我年轻时的职志是影视创作,从没有想过从事学术研究。1990年我在香港电台工作期间,部分时间在中大修读哲学硕士课程。当年研究院不似今日,香港本地研究生仍占多数,上课以广东话进行。独特的历史条件,让我身处中文大学,可用广东话进行学术辩论,实在深有裨益。
我决定弃影视创作而走进学术界,其中最重要的契机,是1992年参加了一个以广东话进行的香港文化研讨会。到现在还记得,学术概念以粤语道出,在演说、提问、对辩之中,触动思考,激发感知,尤其听到学者们以粤语诵读论文,铿锵有力,文采灿然,就深感学术是可以如此精妙地进入文化现实与个人经历的神韵,并能以理论揭示知性的领悟。经过半年思索,我决定投身本土研究,在1993年赴英国攻读博士学位。我的老师JamesCurran是英国传播学的一代宗师,但不理解香港实况。功课由他教授,应用于香港现实,则只能自行演绎。启学,基本上有如临摹书法,逐字逐句的学习英语辩论与写作。经过多年累积,英语在理论探索方面留下了丰厚资产,虽然案例往往来自欧美社会,委实以偏概全,但概念之丰,思路之广,能让华人学生如我,做出大跨度的理论飞翔。
1995年秋,我回母校中文大学,开始长达十多年的研究生论文指导及授课工作。由1995年到2004年,本土研究生仍居多数,我基本上是以广东话授课的,所指导的研究生都是香港年轻学者。我在中文大学两文三语的自由环境之下如鱼得水,虽有争取实任教席的压力,基本上仍是相对自由地从事心所向往的学术创造——以广东话授课及思考本土议题,以英文发表严格论文,以简易中文普及研究成果。基本上每项研究我均以两文三语研究、书写、传播、讲授。
以中文写作,发表本土研究的成果,这听起来好像没有什么特别,但却是现时香港的大学体制内很难展开的事。广东话似乎愈来愈难进入学术生产的过程;内地研究生渐多,教学语言改以英语为主;广东话教学及中文学术书写的空间愈来愈窄。中大研究院各类课程,内地生人数增加,广东话授课有很多场合基本上不可能。我亦在2004年开始改用英语授课。此外,大学管理渐趋精细。研究产量与学系财政挂钩,中文学术创作每每受压,若不主动申辩就被评为中庸之作。这本也不无道理。体制不健全,评鉴中文论文优劣,往往要逐篇作个案考虑,行政成本极高。反观英文论文相对客观,标准明确,单看期刊声誉及引用次数即可。重英轻中是制度使然。
令人鼓舞的是,现任中大校长沈祖尧去年广发内部电邮,指中文学术书写长远来说,有利于文化自强与学术多元。只可惜,这种重视母语的观点只是偶发呼声,在行政大潮下,香港全职学者在体制之内,面对全港大学研究评核,还是以英文论著为依据;中文学术必须花心思时间“抗辩”,以证明学术价值不逊西洋。也许,香港学者要努力争取,学界中英并用,两文三语,才能保住香港学术特式。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于都市网 | 服务条款 | 开放平台 | 广告服务 | 商务洽谈 | 都市网招聘 | 都市网公益 | 客服中心 | 网站导航 | 版权所有

手机版|小黑屋|Comsenz Inc.  

© 2001-2013 源码论坛 Inc.    Powered by Weekend Design Discuz! X3.2

GMT+8, 2025-5-10 06:04 , Processed in 0.243772 second(s), 40 queries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