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找回密码
搜索
查看: 694|回复: 3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Sci:中国南方人和北方人的性格差异是由水稻造成的?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21-8-25 17:42:4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顾汉现 于 2021-8-25 18:08 编辑

南方人和北方人的性格差异是由水稻造成的?    (可能是原因之一)

南方人由于种植水稻而更趋向于更加相互依赖和合作,而北方人由于种植小麦而趋向于更有进取心和独立。  (可能是原因之一)

2014-8-1 14:16 |系统分类:人文社科

   中国的南方人和北方人的外形差异、性格差异、生活习惯以及地理界线问题,似乎是每个到外地的人都要面临也要讨论的。但绝大大数人都把这些问题当成茶余饭后的谈资,谈一谈笑一笑之后怀念一下家乡,就过去了,很少有人做过细致深入的研究。

   最近,弗吉尼亚大学的一个PhD学生有感于在中国南北方的文化差异(psychological cultures),从中国南北方自古以来不同的耕作方式入手,认为南方人由于种植水稻而更趋向于更加相互依赖和合作(more cooperate and interdependent),而北方人由于种植小麦而趋向于更有进取心和独立(more aggressive and independent), 这一结果发表在5月9号的Science上面。


文章链接:http://www.sciencemag.org/content/344/6184/603


另附其所在大学UVA对这一成果的报道:https://news.virginia.edu/conten ... erences-study-shows, 原文如下: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551153-816394.html




华成旅行社  欢迎来电咨询:

电话:03-3833-9823  / 03-5688-1863
FAX :03-3833-9873  / 03-3834-5891

SOFTBANK电话:080-3416-2275   担当:小郭  微信号:08034162275
SOFTBANK电话:090-2172-4325   担当:小于  微信号:TYOSCL4325
SOFTBANK电话:080-3398-4387   担当:小李  微信号:huacheng4387
SOFTBANK电话:080-3523-4388   担当:小何  微信号:huacheng602
SOFTBANK电话:080-3084-4389   担当:小马  微信号:huacheng858

http://www.kaseisyoji.com/forum.php?mod=forumdisplay&fid=10

2#
 楼主| 发表于 2021-8-25 18:05:38 | 只看该作者
‘RICE THEORY’ EXPLAINS NORTH-SOUTH CHINA CULTURAL DIFFERENCES, STUDY SHOWS

(谷歌中文翻译:)

研究显示,“水稻理论”解释了中国南北文化差异

Thomas Talhelm 发现长江是一条心理分界线。 生活在河流以北的中国人更加个性化和分析性思维,而南方人则相互依存、整体思维和对朋友的忠诚。

Thomas Talhelm 发现长江是一条心理分界线。生活在河流以北的中国人更加个性化和分析性思维,而南方人则相互依存、整体思维和对朋友的忠诚。

2014 年 5 月 8 日 Fariss Samarrai , farisss@virginia.edu
一项新的文化心理学研究发现,中国北方人和南方人之间的心理差异反映了以社区为导向的东亚和更加个人主义的西方世界之间的差异——这种差异似乎是因为中国南方种植了数千年的水稻年,而北方种植小麦。

“很容易把中国看作一个单一的文化,但我们发现中国有非常不同的南北心理文化,中国南方的水稻种植历史可以解释为什么中国南方的人比种植小麦的人更相互依存。北,“弗吉尼亚大学博士托马斯塔尔赫姆说。文化心理学专业的学生和该研究的主要作者。他称之为“大米理论”。

研究结果发表在 5 月 9 日的《科学》杂志上。

Talhelm 和他在中国和密歇根大学的合著者提出,中国南方几代人都普遍采用的水稻合作耕作方法使该地区的文化相互依存,而北方种植小麦的人则更加个性化,这反映了数百年来在那里实行的独立农业形式。

“数据表明,农业遗产继续影响现代世界的人们,”塔尔赫姆说。“它导致了两种截然不同的文化心理,反映了东亚和西方之间的差异。”

据塔尔赫姆介绍,中国人早就意识到北方和南方之间的文化差异,长江是中国最大的河流,从西向东流经广阔的国家。北方人被认为更具侵略性和独立性,而南方人被认为更合作和相互依赖。

“这有时被归因于不同的气候——南方更温暖,北方更冷——这肯定会影响农业,但它似乎与中国人几千年来一直在种植的东西更相关,”塔尔赫姆说。

他指出,水稻种植是非常劳动密集型的,从种植到收获所需的小时数是小麦的两倍。由于大多数水稻种植在灌溉土地上,需要共享水源并修建需要不断维护的堤坝和运河,因此稻农必须共同努力开发和维护一个所有人都依赖的基础设施。Talhelm 认为,这导致了南部地区相互依存的文化。

另一方面,小麦生长在干燥的土地上,依靠雨水获取水分。农民能够更多地依靠自己,从而产生更多渗透中国北方文化的独立思维。

Talhelm 在中国生活了四年后发展了他的水稻理论。他于 2007 年第一次出国,在南方水稻种植的广州担任高中英语老师。

一年后,他搬到了北方的北京。在他第一次去那里时,他注意到人们比南方人更加外向和个人主义。

“当博物馆馆长告诉我,我的中文显然比我室友的好时,我第一次注意到了这一点,”塔尔赫姆说。“策展人很直接,不太关心她的陈述会给我们带来什么感觉。”

在中国呆了三年,包括当记者,后来他回到了弗吉尼亚大学。富布赖特奖学金的博士生。

“我很确定我看到的差异是真实的,但我不知道为什么中国北方和南方如此不同——这些差异从何而来?” 塔尔赫姆问道。

他很快发现长江是中国重要的文化分水岭。“我发现长江帮助划分了中国的方言,我很快就知道长江也大致划分了水稻种植和小麦种植,”他说。

他深入研究了人类学家对前现代稻谷和小麦村的描述,并意识到它们可能解释了不同的心态,从过去的农业发展到现代。

“这个想法是,大米为合作提供了经济激励,经过几代人,这些文化变得更加相互依赖,而不必相互依赖的社会拥有个人主义的自由,”Talhelm 说。

他和他的中国同事一起研究了这个问题,对南北和稻麦分界线县的1162名汉族大学生的思维方式进行了心理研究。

他们通过一系列测试发现,北方中国人确实更具有个人主义和分析思维——更类似于西方人——而南方人则相互依存、思维全面,对朋友非常忠诚,正如心理测试表明的那样,在其他水稻种植中很常见。日本、韩国等东亚国家。

该研究在六个中国城市进行:北部的北京;东南的福建;南有广东;西南的云南;四川中西部;还有东北的辽宁。

塔尔赫姆说,最引人注目的发现之一是,南北边界上的县——彼此仅隔着长江——表现出与南北相隔更远的地区相同的南北心理特征。

Talhelm 说:“我认为水稻理论提供了一些见解,为什么东亚水稻种植区比西方世界或中国北方更不那么个人主义,即使他们拥有财富和现代化。”

他希望完成他的博士学位。明年,今年获得了弗吉尼亚大学研究副校长办公室和文理研究生院的艺术、人文和社会科学研究奖学金,以深入研究稻米人——中国安徽省小麦边境。

https://news.virginia.edu/conten ... erences-study-shows

3#
 楼主| 发表于 2021-8-25 18:28:43 | 只看该作者
东北人的性格与老工业基地的振兴

2015-8-18 07:43 |个人分类:科教与社会|系统分类:人文社科| 性格, 民风, 东北人, 振兴东北, 殖民地经济

东北人的性格与老工业基地的振兴

2015-8月13日《广州日报》有一篇文章,说的是一件小事,文章不长,摘引如下:

8月8日,星期六,又赶上立秋,本溪的各家饭店是相当的火。一家“大馆子”生意更是火爆,说它是“大馆子”,那是因为这家饭店菜品相当的全,什么辽菜、鲁菜、湘菜、粤菜、川菜、沪菜,各流派厨师就有20多人。

顾客多,厨师自然就忙,这不,一道“毛氏红烧肉”的单子下来,辽菜的王厨师赶紧忙活。

其实,这道“毛氏红烧肉”属于湘菜,平时都是由专门的湘菜厨师做的,可当天湘菜厨师休班,王厨师只能顶上。

虽说不是一个菜系的,但王厨师还是有板有眼地做好了这道菜,正准备让服务员端上去,旁边的陶厨师说话了:

“这菜你就放一个红辣椒啊,那味能对吗?”

这陶厨师是做川菜的,王厨师平时就和他不对路,这时听他一个川菜厨师说自己湘菜做的不对,也没给他好脸,当即顶了回去:

“你当别人都跟你一样啊!一盘菜放半盘辣椒。咱这是东北,东北人口味没你们那么重。”

听王厨师这么一说,陶厨师着急了:

“放辣椒是我们川菜的风格,你们东北人吃不了辣的,不代表这个菜不能放辣椒。毛氏红烧肉讲究的是油而不腻、辣香适口……”

絮絮叨叨讲着的陶厨师没想到,王厨师根本就没心思跟他探讨技术,而是直接一巴掌搧在他脸上:

“哪那么多屁话,单子都成摞了,赶紧做菜去!”

这一巴掌搧得可不轻,陶厨师的脸当时就肿了起来。

要说这陶厨师还真是个“技术流”,王厨师在“学术”上对他的轻视让他觉得比肉体的痛苦更不能忍受,愤怒地上前和王厨师继续掰扯川菜、湘菜和辽菜的不同。

王厨师则继续嗤之以鼻。

于是两人很快扭打在了一起,别的厨师赶紧过来拉架,后厨一片大乱。

大堂经理一怒之下报了警。

崔东派出所值班民警了解情况后,现场给俩厨师做了调解,双方同意都不再追究此事,王厨师赔给陶厨师医药费1000元。

文中的王师傅颇有些东北工人的典型性格。各地都有各种各样的人,并没有统一的性格,即使是一个父母亲生下的子女,也会有不同的脾气、性格。但是,一不同地区的人,大体上还是有不同于其他地方的典型性格。东北人的性格与上海人便往往有所差别。

东北工人是非常要脸面的,也就是说,他的自尊性非常强,为了他的自尊,不惜动用武力。文中的王师傅是做东北菜的,他认为顾客太多,做湘菜不必过于认真,而且自以为有些创见,即认为东北人不需要太辣。而那位做川菜的陶师傅却偏偏多了嘴,非得说他做得不地道不可。这就伤了他的自尊。人的自尊后面是自卑,王师傅做湘菜,从心底里可能就有些怯,如果是做湘菜的师傅说他,他可能还能够容忍,而陶师傅是做川菜的,“你凭什么说我”,这就大大伤了自尊,而且平时关系就不好,“要你来唠唠叨叨”,于是趁机一巴掌“削”了过去。如果王师傅是个上海人,即使伤了自尊,即使很不满意,也绝不会为这种事情而动手打人。

为了这一巴掌,王师傅赔了1000元。如果您问他值不值,他一定说值。一千元钱事小,脸面事大。“我揍了这家伙,下回再唠唠叨叨,还要揍他”,他一定对人这样说。

王师傅对陶师傅另一个不满意的地方是陶师傅指出的是“工作上的问题”。“我做菜的好坏,与你有什么关系?”如果是老板来指出他做的菜不地道,王师傅虽然可能不满意,但是,他能够理解,因为“他是老板,饭店经营的好坏与他有关。”这也是典型的东北工人的思维方式。

东北工人对于外界的态度,大致分为这样三等:朋友,非朋友的个人,公家。东北人对于朋友那是没得说的,可以为好朋友“两肋插刀”的,可能东北人最多。对于非朋友的个人,一般也不怎么“坑害”,最多是略占便宜,当别人申明之后,弄的好,还可以略有优惠。最下一等的是“公家”,不坑害公家的是“傻瓜”。公家的东西能够拿就要拿,公家的活能够糊弄就糊弄。对于旁人损害公家的事情,一般也能够“理解”,绝不会去告发,除非那“旁人”是仇家。为了公家的事情而告发个人,会被认为是“小人”。

东北工人一般都是大工业的产业工人。在解放前,那里的工业经济基本上是殖民地经济。工厂、矿山的主人多为洋人,或俄国人,或日本人。他们的工作是在“拿摩温”的严格监督下进行的,工人没有必要对他们好,可以“磨洋工”就磨洋工。工厂、矿山的经营也并不因为他个人工作态度的好坏而有所改变。解放以后,他们成了“国家的主人”,国家把他和他家属的衣食住行、生老病死几乎全都包了下来,但是,企业的经营仍然与他个人的工作无关。在缺乏有效的岗位责任的监督时,他仍然可以出工不出力,生产中的损失都由国家包下来。大量的基本建设投资使得那里生产了国家建设急需的各种重工业产品,也使得那里的GDP的迅速增长,工人们以自己能够为国家做出大的贡献而自豪,却掩盖了整个企业的劳动生产率仍然十分低下的基本事实。而且,“主人”当然可以随便拿“自家的东西”。跟解放前相比,他们只是“地位”提高了,自尊心增强了,也增加了依赖国家的意识。

这一点,与上海工人就有很大的不同。同样被认为都是产业工人,上海企业的大多为中小企业,所谓的民族资本企业,十几个人、几十个人的企业很多。在这种企业中,企业的命运与工人的命运往往相关联。工人大多数都必须认真的工作,决不能够“拆烂污”,一个人“拆烂污”引起产品的质量问题,企业就可能受大的损失甚至倒闭,工人大家都会因此而受到不可忍受的损失。所以,工人之间会自觉地相互监督,这形成了一种传统,也就是工作必须认真负责而且相互监督。上海的工人是谨慎的,某种意义上说是胆小的。这个过程,是一个资本主义经营的过程。整个市民也习惯于遵守资本主义带来的社会规章、法律制度。长三角、珠三角地区的人们与上海工人有较多的相似之处。

东北工人基本上没有这样的经历,这是东北老工业基地与长三角、珠三角地区人们很大的不同之处。长三角、珠三角地区的人们除了他们自己的劳动之外,可以完全依靠国家的东西比东北要少得多。改革开放在长三角、珠三角首先取得成功并不是偶然的事情。

如今大家都在讨论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振兴问题。其实,除了讨论国家的政策之外,人们也应当注意到当地的“民风”和人们的性格特点。如何扬长避短,更好地调动东北民众的积极性,这也是一个必须认真研究的问题。这需要实事求是的态度,和因地制宜的对策,不是照搬其他地区的经验和一刀切地贯彻上级政策所能够奏效的。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612874-913864.html


4#
 楼主| 发表于 2021-8-25 18:29:49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顾汉现 于 2021-8-25 18:32 编辑

“啥也不是,还挺能装”,东北到底行不行?

2021-04-23 12:51:04 来源: 融资中国举报

《识城》:以地域发展,看产融结合

宇宙的尽头是不是铁岭不重要,希望资本的尽头不再是山海关。

提起东北,你会想起什么?

是“大金链子大手表,顿顿都是小烧烤”,是“三四线城市空心化”,老工业城市陷入发展困境?抑或是远远落后于中东部省份的经济增长率?

换做一个东北人的视角,是这样的:“前几年回老家,看见辽宁马路边上写的大标语:长子情怀,忠诚担当。心里百感交集,我们憨厚老实,任劳任怨,将石油,粮食,森林,煤炭都奉献出来,以重工业支持国家发展。目前森林不让伐了,石油快干了,煤炭没有了,工人下岗了,我们仍然是国家大粮仓,你们端起的饭碗是我们种出来的饭,相信国家不会忘记我们的!”

短短几句话,自豪中显露赤子情怀,辛酸中有些许无奈,但对明天,却依旧报以热情期待。

东北的富庶曾无地能及。在粮食、矿产及重工业等方面,身为“共和国长子”的东北曾为我国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立下赫赫战功。然而,自上世纪90年代起,东北的发展步伐慢下来,再慢下来。2020年,辽宁、黑龙江、吉林三省GDP增速分别为0.6%、1.0%、2.4%。

提及东北,人们的共识似乎集中在“不满”。当地人的“不满”中有辛酸无奈,外地人的“不满”往往对东北的“彪悍”敬而远之,甚至投资都将“不过山海关”当作默认的共识。国家对东北的“情愫”则更多体现在“振兴”上。

2003年,《关于实施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的若干意见》拉开振兴东北的序幕。党的十八大以来,发改委会同相关部门推出了诸多政策举措和工作方案,对区域经济发展起到了一定的拉动作用。2021年是“十四五”规划发展的开局之年,“推动东北振兴取得新突破”被再次提上日程。

然而,在“碳达峰、碳中和”被列入今后10年乃至40年国家发展的重要目标之一后,东北地区的钢铁等重工业面临低碳转型压力。

有机遇,也有挑战。东北,到底行不行?

东北的辉煌曾无地能及

“抓把黑土冒油花,插上筷子也发芽”的东北黑土地是“中国的粮仓”。历史上,元、明、清选择在东北屯垦,明清到民国期间,黄河下游连年遭灾,吃不上饭的关内人突破重重关卡赴东北求生,“闯关东”成为“人类有史以来最大的人口移动之一”。

新中国成立后,东北再次扛起国家粮仓重任。截止到2019年,累计生产粮食7411亿吨。换句话说,东北以全国1/40的耕地面积,供养着1亿人人口。

东北矿产丰富。上世纪40年代,东北资源全国占比产出情况为:钢材93%、生铁87.7%、煤炭49.4%、硫酸69%、苏打灰60%、水泥66%、机械95%。东北占全中国工业总产值的85%。新中国成立后,“共和国长子”的称号并非浪得虚名。大庆油田、鞍山本溪铁矿、海城菱镁矿、宽甸硼矿等为代表的一批矿产资源基地相继建立。战斗机生产基地成飞集团、歼击机发动机研发制造企业黎明集团等多个国之重器扎根东北。

定目标,一股脑儿往前冲,东北的拼搏和奉献为发展中的中国积攒了家底儿。同时,老百姓在奋斗中有着强烈的归属感和自豪感。

那时的东北成为很多人记忆中的美好时光。一应而足的体育、剧场、电影院,似乎每晚都能排十几米长队伍的夜市,矿区自有电视台,高度超过省政府大楼的工厂宿舍楼,可以流出橘子汽水的工厂水龙头……

然而,当改革春风吹暖了南方大地,老工业基地东北却伴随资源逐渐枯竭导致的资源型产业逐渐走向衰落。

2004年3月23日清晨6时整,三声轰鸣伴随着地震余波似的震动,原沈阳冶炼厂的三根百米高的烟囱被定向炸毁,浓浓尘埃将清晨的薄雾撕开了一道口子。东北重工业的辉煌定格在了昨天。

东北留不住人才?

“父母的那个年代,在矿上上班是让人羡慕的,因为挣的多。早些年城市里的所有矿都破产,职工买断,不说算穷吧,反正都不好过。如今,城市里的30%的应届毕业生都不会回老家,更不会回辽宁,甚至我们也会跟正在上小学的孩子说,好好学习,走出去。”

秦姗生活在辽宁西部的一个小城,这座城曾经有着亚洲最大的露天煤矿,如今,用她的话说,“整座城越来越落后,老年人也越来越多。无奈的感觉。”

人才流失,成为东北不得不承认的一个事实。

据《半月谈》援引数据显示,近7年东北常住人口逾164万外流,黑龙江几乎所有城市人口都在净流出。如果把时间再往前推,从2013年起,黑龙江人口便出现了逆增长,从2013到2019年累计减少了八十多万人,辽宁、吉林紧随其后,从2014到2019年,分别累计减少了近四十万、逾六十万人。

除了历史原因(国有企业多,计划生育执行严格等因素)导致的人口自然增长率下降外,人口外流成为引发人口逆增长的一大因素。至于引发人口外流的因素,有气候原因,也有适龄劳动力的外流。

在不少东北人看来,东北除了国企、公务员没有更好的职业,而这些工作又有着一定“门槛”,于是找不到合适就业机会的劳动力就不得不漂向了外地。

王明是地道的辽宁人,大学学的工科,谈起毕业后去南方工作的原因很是无奈,“我回东北好点的单位要花费20万还得托特别硬的关系。在南方,我凭着自己的简历就可以进一些大厂,所以有的时候不是人才自愿外流。”对此,kiso也深有同感,“东北工作机会确实太少了,大企业外企不多,工资低,毕业后除了考公务员真的不知道能做些什么,进国企或者大公司大部分都需要内部引荐。希望国家能多招商引资给东北一些机会,让我们海外游子能早日回归家乡。”

“全世界都在说东北话......”这首被改编后的网络歌曲,戏虐中透露着一丝丝悲凉,背土离乡的东北人,漂向世界各地谋生。这样说虽有些许夸张,却也蕴藏于现实之中。当然,从某个角度看,这也是对打开快手抖音随处可见的东北主播的生动形容。

有人选择外出逐梦,也有人选择了原地坚守。有一批年轻人搭上了直播的东风安于东北一隅。

据《亲历》报道,小刘在吉林农村老家通过快手直播带货卖粘豆包、蘑菇等山货,每个月净收入1万多,成为村里最能赚钱的90后。“目前我还没有离开家乡的打算,因为我做直播,依靠的就是吉林长白山的自然资源,如果走出这个大山,反倒失去了大众对我们认知的依靠,就像没有了灵魂一样。”

白先生是大兴安岭地区某林业局员工,他在十多年前毕业时就直接回到了家乡。虽身在国企,但白先生不觉得国企是铁饭碗,他认为卖力工作,对单位、对自己也算是有所交代。“不能说我们不去大城市就没有进取心。我们父母那一代,把他们的青春全洒在了大兴安岭这片土地上,我们就是在这里出生的,在这里生活了30年,现在该轮到我们去建设了。而且现在我感觉家乡挺好的,一直在搞旅游,在搞互联网经济,生活是有奔头的,这就是希望。”

对于坚守东北,他有着“愚公移山”似的信仰,“如果条件允许,希望以后自己的孩子能继续留在东北,完成我们还没完成的事业。”

时代洪流奔涌向前,即便是同一个洪流,在不同的人看来也会意味不同,是“机遇”,还是“浩劫”完全凭借个体在各自人生的大江大河中翻滚。像小刘、白先生这样选择留守的人,在东北常住人口持续7年净流出的大背景下,显得弥足可贵,这也为东北的崛起播下了希望的火种。

有他们在,城市就蕴含生机,也就存在讲出新鲜故事的可能。

资源陷阱下,营商环境亟待改善

“资源陷阱”,一个国家或地区拥有丰裕的自然资源,不仅难以实现经济增长,反而会出现经济发展缓慢和水平低下。资源地区在对提供大量财政收入和就业机会的特定行业形成路径依赖后,各种问题也随之而来,比如经济结构单一,制造业衰退,甚至因自然资源蕴含的经济价值引发腐败、垄断等问题。

依赖自然资源带动经济是不可持续的。自20世纪20年代起靠出口石油发展经济的委内瑞拉,经济危机下,如今成为通货膨胀最严重的国家。以自然资源为经济支柱的巴西,受国际经济影响,一度出现负增长。美国的“铁锈带”在后工业时代,同样出现了人口流失、产业衰退等问题......当然,也有传统资源型地区发展向上的案例,比如北欧地区,利用资源完成前期资本积累后成功进行经济转型,经济一路繁荣。

很遗憾,东北的情况属于前者。

计划经济时期,东北担起以重工业优先增长的“赶超战略”的重担,而占了大比例的国企的自力更生能力却没能与时俱进。岁月流转中,各种因素综合起来,体制、经济结构出现失衡,发展滞后又成为必然。

“北方资源多导致衍生关系多,南方资源少导致以能力为主的创业多。东北落后除了如同诺基亚没有超智能化发展最后被收购一样,没抓住第二、第三波创富潮流之外。”之所以未能抓住第二、第三波创富潮流,营商环境成为最大的因素,这也是东北区域经济发展的最大硬伤。

营商环境不好,很容易成为企业经营之“殇”。问题到底出在哪?为什么很多投资人“巧妙”避开东北?对于招商引资,东北是否存在“开门招商,关门打狗”现象?

问题的答案从东北本土学者吉林大学东北亚研究中心教授衣保中在接受南方人物周刊采访时的回答中可窥一二。他认为,东北的投资及市场环境在机制和体制层面存在着一些问题,比如一些响应乡村振兴号召而新开发的特色旅游项目,在运转过程中因某些地方官员干预而半途而废。再比如经地方政府批准的某投资项目,因政策执行过于简单化,缺乏对企业个案的针对性措施,而导致投资企业被突然关停处理等等。

衣保中称,“近年来,东三省的政府也逐渐意识到这个问题,出台了很多支持和扶持民营企业的政策。但要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最终还是体制和机制的问题。对企业来说,政府如何创造一个公平、开放、自由的市场环境,会比补贴、减税更实际也更长效。”

改善营商环境,是东北突破体制包袱,解决资源枯竭、抛却老工业结构等历史包袱,欲取得突破性发展的关键一步。

切忌“自顾自地骄傲”,抓住新一轮振兴机会

“很多年一直觉得祖国母亲愧对东北这个长子,在政策上过于偏爱小儿子江浙沪和小女儿珠港澳。我爸爸常说,国家不会忘记东北,国家的智囊团难道还不如你这个小丫头片子么。大形势下先发展长三角和珠三角是势在必行的。给国家一些时间,振兴东北也是势在必行。”萧晓晨称,自从“十四五”规划公布以来,她越发觉得之前的理解,是自己修为不够。

2021年为“十四五”规划的第一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优化区域经济布局,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推动东北振兴取得新突破”。

21-1月份正式全线开通京哈高铁,东北有望借助高铁经济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21-2月份国家发改委发布《关于建立东北振兴省部联席落实推进工作机制的通知》,经国务院同意,在国务院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领导小组下,建立东北振兴省部联席落实推进工作机制,成员包括央行、银保监会等近20个部门。

全国两会期间,有政协委员建议“推进辽宁与京津冀协同发展”,这对辽宁全面振兴具有重要意义。2035年远景目标纲中提出要“优化区域产业链布局,强化中西部和东北地区承接产业转移能力建设”。

如今,“十四五规划提出推动东北振兴取得新突破言之有物,国家在东北地区对铁路等基础设施进行了大量的投入,充分体现了对东北新一轮振兴的重视。”辽宁省社科院产业经济研究所所长张天维表示,“放眼长远,现在很可能是一个重要的时间节点。”

在重要的时间节点上,如何“振兴东北”最有效?

“东北需要承担‘五大安全’(国防安全、粮食安全、生态安全、能源安全、产业安全)的国家责任、加快推进‘四项改革’、东三省的‘三个开放布局’、农业现代化、生态保护、均衡发展产业结构、吸引人才和国内区域合作。”北京大学新结构经济学研究中心研究员付才辉在接受南方人物周刊采访时表示,推动东北振兴取得新突破,有如上八个需要有新突破的关键点位。

付才辉认为,八个点位的“突破”需注意:要坚持系统观,八大关键点位应相辅相成,协同推进;国家会在新形势下持续加大对东北战略安全的支持和布局,东北各地要结合各自的比较优势,利用国家布局的溢出效应,同时,东北各地要紧扣当地的比较优势,做好自下而上与自上而下的结合,不能好高骛远;东北三省要加强一体化,融入京津冀,加快构建哈昆经济走廊,形成强有力的东北双循环新发展格局。

一句话囊括,改善营商环境,吸引人才回归,找准区域定位,让生产要素流动起来,高铁开通拉近空间距离,建立东北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如果做到这些,那么机制和体制、产业结构和经济结构等问题的解决都只是时间早晚而已。

还有一点很关键:改变意识,抓住机会。

这里不妨引用一名土生土长的东北人的自述来说明,“我爸经常说东北当年是自杀式的奉献,换来一个共和国长子的名头,可是时代变换,东北人的意识完全没有变,还是自顾自地骄傲。用我们东北话说就是:啥也不是,还挺能装。国家不是没有给东北机会,可是当时东北没抓住,错过良机,错过发展。导致目前状况。”

如今,“十四五”规划下,东北有望在2030年左右实现新一轮振兴。这次机会不知道东北是否能抓住?不过,几乎可以肯定的是,要想加快经济转型升级,实现东北新一轮振兴,必然离不开资本的助力。换个角度,对于资本来说,投资和并购的机会也蕴藏其中。

宇宙的尽头是不是铁岭不重要,希望资本的尽头不再是山海关。

(文中秦姗、王明、萧晓晨为化名)

https://www.163.com/dy/article/G895ENEM0519RLST.html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于都市网 | 服务条款 | 开放平台 | 广告服务 | 商务洽谈 | 都市网招聘 | 都市网公益 | 客服中心 | 网站导航 | 版权所有

手机版|小黑屋|Comsenz Inc.  

© 2001-2013 源码论坛 Inc.    Powered by Weekend Design Discuz! X3.2

GMT+8, 2024-6-15 08:46 , Processed in 0.076416 second(s), 18 queries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