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找回密码
搜索
查看: 607|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不同时辰针灸治疗的效应差异性研究集要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9-11-4 13:17:2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不同时辰针灸治疗的效应差异性研究集要


[ 09-09-25 14:29:00 ]  作者:薛红, 宋开源


【摘要】  目的 综述不同时辰针灸治疗的效应差异性。方法 综述运用不同时辰针灸进行疾病治疗或观测其对正常节律的影响的文献,并对其进行归类分析。结果 发现不同时辰针灸治疗主要通过影响体温节律、胃肠的运动和分泌、脑内的某些物质、血液中的某些成分等而表现出效应的差异性。结论 不同时辰针灸治疗具有明显的效应差异性。

【关键词】  不同时辰; 针灸治疗; 效应差异性

    【Abstract】  Objective To summarize the therapeutic effectiveness Variability created by acupuncture different time. Methods The literature on acupuncture given at different time or the effects of acupuncture on normal physical rhythm at different time were summarized, classified and analyzed. Results Acupuncture at different time exhibits discrepancy of effectiveness, which mainly through influencing the temperature rhythm,the movement and secretion of stomoch and gut the materials in brain and some elements in blood.Conclusion Acupuncture at different time has a prominent discrepancy of effectiveness.

    【Key words】  timedependent therapy; acupuncture; variability of effectiveness.

    不同时辰针灸治疗,属于中医学疾病治疗原则中“择时治疗”的一部分,它非常强调时间因素在针灸治疗疾病中的重要意义。传统的“子午流注(包括纳甲法和纳支法)”、“灵龟八法”、“飞腾八法”都属于择时针灸治疗的范畴,这些方法都强调了时间因素对针灸疗效的影响。随着时间对针灸疗效影响的研究更加深入化,以及 “子午流注”等临床运用经验和疗效的多种对照研究的深入化,不同时辰进行针灸治疗已经越来越受到广大针灸医生和时间医学、时间生物学研究者的重视,已经成为目前针灸学和时间医学、时间生物学三大学科结合的枢纽和中心,也是三大学科共同研究的重点和热点。现从实验研究、临床研究以及理论研究3个层面上对不同时辰进行针灸治疗的效应差异性进行简要综述如下。

    1  不同时辰针灸治疗效应差异性的实验研究

  1.1  不同时辰针灸通过影响体温表现出治疗效应的差异性

    体温可以从整体上反映机体的功能和代谢状况。在时间生物学和时间医学研究中, 体温节律作为标志性节律(Marker rhythm ) 常是首选和不可取代的。在正常状况下, 几乎所有动物的体温都具有昼夜节律性变动, 并与其休息-活动节律保持同相关系, 即体温的最高值总是出现在活动期, 体温最低值在休息期。因此,体温的昼夜变化可以从一个侧面反映机体阴阳的昼夜消长变化。刘旭光等[13]分别在子、午、卯、酉4个时辰电针大鼠的双侧“肾俞”穴,观察不同时辰针刺对“阴虚”、“阳虚”大鼠体温昼夜节律的影响。结果显示,正常大鼠的体温具有明显昼夜节律性波动, 峰相位平均为351.13度(约在23.4时) ;“阴虚”大鼠的体温仍保持昼夜节律,但峰相位为32.23度(约在2.2时) , 发生明显迟后性转移, 节律中值、振幅有升高趋势;“阳虚”大鼠体温昼夜节律消失, 峰相位为307.50度(即20.5时) , 发生明显超前性转移, 节律中值、振幅明显降低;午时和酉时电针能明显增高阳虚大鼠的体温;不同时辰电针对阴虚大鼠的体温没有明显影响。此外,对于自发活动昼夜节律,午时针刺使其节律振幅降低( P < 0.05) ,卯时针刺使其节律峰相位迟后( P < 0.05) ,酉时针刺使其节律峰相位超前( P < 0.05) ;对于体温昼夜节律,卯、酉时针刺对节律峰相位有一定程度的影响,卯时针刺使峰相位迟后22.36 度,酉时针刺使峰相位超前39.32 度。黄泳等[4]对辰时针刺足三里对家兔体温昼夜节律的整复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针刺可以整复家兔体温的昼夜节律,增加酉时的体温,降低卯时的体温。

    1.2  不同时辰针灸通过影响胃肠运动和分泌表现出治疗效应的差异性

    刘建武[5]择时针刺“足三里”穴观察了小肠对D木糖吸收机能的变化,探讨了时间因素与针刺效应的关系。结果表明, 在子时针刺“足三里”穴位的吸收率最高,其次是寅时、丑时、戌时。总体来说,在夜间 (酉时~寅时)针刺“足三里”较白昼(卯时~申时)时针刺对D木糖的吸收率高。

    1.3  不同时辰针灸通过影响脑内的某些物质表现出治疗效应的差异性

    赵健等[6]采用还原型尼克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脱氢酶(NADPHd) 法, 观察了不同时辰电针大鼠一侧“足三里”穴对杏仁核一氧化氮合酶(NOS)表达的影响。结果显示,电针对大鼠杏仁皮质内侧核群、基底外侧核群NOS的表达有上调作用, 并存在时辰差异( 17:00最高,5:00最低,尤其是针刺对侧) ;而对大鼠杏仁中央核NOS 表达无明显作用。可见,电针对大鼠杏仁核NOS 表达的影响有时辰差异。王友京等[7]比较了电针“环跳”穴对5:00、11:00、17:00和23:00四个时辰大鼠延桥脑、下丘脑、海马、中脑、纹状体和皮层内MEK的影响。结果表明,5:00电针可以升高MEK在延桥脑的含量,降低在下丘脑的含量;11:00电针可以升高MEK在皮层的含量,降低在桥脑和中脑的含量;17:00电针可以升高MEK在下丘脑的含量;23:00电针可以降低MEK在海马的含量。可见,不同时辰电针对各脑区内MEK的水平有不同的效应。丁允闽等[8]选用不同时辰(5:00、11:00、17:00、23:00)电针大鼠的“足三里”穴位,观察交叉上核(Sch)血管活性肠肽(VIP)免疫反应性的不同效应。结果显示,单纯针刺可以降低白天Sch内VIP含量和免疫反应性,并且以11:00时最低;升高夜间Sch内VIP含量和免疫反应性,以5:00最高。而电针对Sch内VIP免疫反应性则无明显的昼夜影响。许建阳等[9]“阳虚”、“阴虚”大鼠创伤痛模型大鼠在不同的时辰进行电针(穴位为“足三里”、“太溪”)治疗,观察择时针刺对下丘脑PENK mRNA表达的影响。结果显示,电针可增加“阳虚”、“阴虚”创伤痛大鼠下丘脑PENK mRNA的表达,并呈昼夜节律性。其表达的最佳时辰,“阳虚”组在午时,“阴虚”组在子时。

    1.4  不同时辰针灸通过影响血液中的某些成分表现出治疗效应的差异性

    陈晓莉等[10]择四个时辰对家兔的双“合谷”穴进行治疗,观察电针不同时辰对软组织损伤家兔合谷穴的镇痛作用及对血浆5羟色胺的影响。结果显示,电针能明显提高软组织损伤家兔的痛阈,尤其以子、卯时电针显著;而且不同时辰针刺,还可以明显降低升高了的血浆5 羟色胺,也尤其以子、卯、酉时电针最为显著。可见,取穴相同,根据时间节律可以明显提高针刺镇痛效应。张彭三等[11]观察了不同时辰电针“足三里”穴位对血浆cAMP和cGMP含量的影响。结果显示,午时电针可以升高正常大鼠血浆cAMP和cGMP的含量。邹军[12]观察了针刺“足三里”穴位对实验性大鼠血清α淀粉酶活性昼夜节律的影响。结果显示,针刺足三里可以加快恢复急性相位转移模型倒置的相位。即酉时和子时针刺可以增加血清α淀粉酶活性,在午时和卯时针刺则降低该酶的活性。黄泳等[13]观察了佐剂性关节炎家兔血浆5羟吲哚乙酸(5HIAA )昼夜节律变化, 以及即刻和疗程针刺对节律的影响。结果表明, 正常家兔血浆5HIAA含量存在着昼夜节律波动;即刻针刺可以升高5 HIAA的含量, 但不能整复节律;疗程针刺可以明显升高5HIAA的含量,并且可以整复其节律。

    2  不同时辰针灸疗效差异的临床研究

2.1  不同时辰针灸通过影响心率和血流动力学表现出治疗效应的差异性

    李红[14]按照“灵龟八法开穴简表”的取穴方法,对不同时间来就诊的窦性心动过速的病人采用了不同的穴位进行治疗。结果发现,运用灵龟八法开穴原则进行不同时辰的开穴,可以明显降低窦性心动过速患者的即时心率,改善患者的平均收缩压、心每搏输出量、有效循环量和左心室有效泵力等血流动力学相关指标。并且发现,运用灵龟八法按时辰取的穴位与常用的有效穴内关穴的疗效相当,都能取得较好的即时效应。

    2.2  不同时辰针灸通过影响血液中的某些成分表现出治疗效应的差异性

    李磊等[15、16]按十二经脉分别在子时(00. 00)、寅时(04. 00)、辰时(08. 00)、午时(12. 00)、申时(16. 00)、戌时(20. 00) 电针正常人的五输穴和内关穴,观察其免疫功能的不同效应。结果显示,不同时辰电针可以使各免疫指标发生不同变化, 尤其是寅时电针可以明显降低红细胞免疫粘附促进因子(RFER)、红细胞免疫粘附抑制因子(RFIR) 和E花环抑制因子。而且不同性别对不同时辰电针和不同穴位对不同时辰电针(内关与十二经五输穴)也都有着效应差异;针刺后对正常青年人免疫功能影响的差异不明显,只有针刺前的RFIR 在大肠经的阳溪穴与其他穴位之间、针刺前后RFIR 差值在胃经的陷谷穴与内关穴之间、针刺后的RFER 在三焦经组不同穴位之间的差异有显著意义(P < 0.05);不同时辰电针十二经五输穴与内关穴可使正常青年人的免疫功能发生不同变化;不同青年人的针灸效应之间具有一定的差异性。此外,李磊等[17] 还按徐凤纳甲法的十日开穴按时取穴,在相同条件下观察了不同穴位按时电针对正常人收缩时间间期(STI) 的效应差异,以及合日互用后阴时开穴电针的效应差异[18] 。结果发现,在按时电针的120个时辰中,只有39个时辰的STI在电针前后的差别有着统计学意义(P < 0.05、P < 0.01、P < 0.001) ;甲己日组、丙辛日组、戊癸日组的QS2 I、PEPI、PEPI/LVET I, 乙庚日组、丁壬日组的PEPI、PEPI/LEVT I, 在电针前后的差别都有显著意义;但组间比较, 各合日组的QS2 I、LVET I、PEPI、PEPI/LVETI电针前后差值间的差别均无统计学意义。本实验结果表明,按照徐凤纳甲法的十日开穴按时取穴进行电针,不同时辰的开穴之间有着效应差异;按照徐凤纳甲法的十日开穴合日互用后按时取穴进行电针, 各合日的阴时开穴之间无效应差异。简坤林等[1920]在低体温点前后不同时刻点电针、光照腘肌部位,观察电针对血浆可的松激素含量和褪黑激素(M T)节律的影响。结果显示, 受试者血浆可的松表现出明显的近似昼夜节律,在低体温点前3时行电针、光照可引起可的松和M T节律相位滞后;在低体温点后3时行电针、光照引起可的松和M T节律相位超前。可见电针对受试者血浆中可的松和褪黑激素节律相位的影响具有明显的依时相性, 其相位反应曲线呈光性模式。


2#
 楼主| 发表于 2009-11-4 13:18:58 | 只看该作者

不同时辰针灸治疗的效应差异性研究集要 2

不同时辰针灸治疗的效应差异性研究集要 2


[ 09-09-25 14:29:00 ]


    2.3  不同时辰针灸通过有效率的比较表现出治疗效应的差异性

    谢感共等[21]运用灵龟八法选取不同的穴位治疗原发性痛经,疗效优于辩证取穴的对照组。张中[22]将子午流注纳甲法、子午流注纳支法、飞腾八法和灵龟八法联合使用治疗神经衰弱,治愈率明显高于流注八法单独使用的治愈率。朴联友等[23]运用纳子法治疗具有明显的疼痛定时发作为特征的患者42例,结果显示,痊愈16例,显效13例,有效11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5.2%.麻福昌[24]运用子午流注按时开穴治疗头痛53例。结果显示,痊愈49例,有效4例,总有效率98.15 %.

    3  不同时辰针灸疗效差异性的理论研究

据时辰变化进行针刺的方法早在《内经》中就已经有详细的记载。《灵枢·九针十二原》中明确论述, “知机之道者, 不可挂以发, 不知机道, 扣之不发, 知其往来, 要与之期”, 即指医者应当了解经脉气血盛衰时机, 然后适时进行针刺,才可提高疗效。《灵枢·卫气行》曰:“谨候气之所在而别之, 是谓逢时”,“谨候其时, 病可与期, 失时反候, 百病不治”。这些都记载了要按不同时辰进行针刺,才能提高疗效,治愈疾病。古典择时针灸方法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纳甲法、纳子法、灵龟八法、飞腾八法、养子时刻注穴法等。目前在择时针灸方法的新理论研究中,大多数是对上述方法的深入探讨和新用。钟丹[26]等对《内经》的因时针刺理论进行了比较详细的阐述,并将《内经》中的有关针刺方法总结为四种:据四时变化针刺法、据时辰变化针刺法、据月相变化针刺法、据运气变化针刺法。张中[22]午流注纳甲法、子午流注纳支法、飞腾八法和灵龟八法统称为流注八法,并对该八法进行了新的应用。他认为子午流注纳甲法和飞腾八法实质是纳天气,子午流注纳支法和灵龟八法实质是纳地气。八法的新用是将上述4种方法所选的穴位同时应用,并要双侧同时取穴。从而达到从不同的方面调整人与自然的关系。也有人提出不同的意见和看法。金远林[25]从辨证论治的角度阐述了自己对子午流注理论和择时论治的方法的看法。他认为子午流注经气应时而旺的理论, 以及择时论治的方法是辨证论治的部分内容,子午流注治疗思想没有深刻认识人体的病理变化, 以及疾病本身的变化, 因而其指导的施治方法带有相当程度的盲目性。

    4  小结

    不同时辰针灸治疗具有明显的效应差异性。这种效应的差异性主要通过影响体温节律、胃肠的运动和分泌、脑内的某些物质(比如NOS、MEK、VIP、PENK mRNA)、血液中的某些成分(5HT、RFER、RFIR、E花环抑制因子、cAMP、cGMP、α-淀粉酶、5 HIAA、可的松激素、MT)等而表现出来。目前对于择时针灸治疗实验研究比较系统,但是常用的穴位局限于“足三里”、“涌泉”、“肾俞”、“环跳”等,多是选用同一穴位在不同的时间点进行针灸治疗。临床研究虽然较多但是系统的报导以及深入的研究较少,但是穴位运用比较灵活,可以根据不同的时辰选用不同的穴位进行针灸治疗。理论研究更是较少,多是对原有理论的阐述或是新的应用。

    综上所述,不同时辰针灸治疗的实验研究、临床研究和理论研究都有一定的进展。但是为了更好的发展择时针刺,提高针灸的临床效应,使针灸得到广泛的推广,应该更加深入对不同时辰针灸治疗的实验研究,尤其应该设计多穴位多病种的实验研究;对临床的不同时辰针灸研究进行规范化、系统化,并进行大样本的随机临床实验,明确不同时辰针灸的疗效差异。可见,不同时辰针灸治疗疾病具有较好的研究前景和应用前景。

【参考文献】
  [1] 刘旭光, 宋开源, 刘雨星,等.不同时辰针刺对“阴虚”、“阳虚”大鼠体温昼夜节律影响的研究[J].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 2004,27(1):2123.

[2] 刘旭光, 宋开源, 刘雨星,等.“阴虚”、“阳虚”模型大鼠体温昼夜节律参数差异的研究[J].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1,7(1):7173.

[3] 刘旭光,宋开源,余曙光,等.不同时辰针刺对金黄地鼠自发活动及体温昼夜节律的影响[J].中国针灸,2005,25(6):417419.

[4] 黄 泳,姜雪梅,石娜,等.针刺足三里整复家兔体温昼夜节律[J].解放军预防医学杂志,2004,22(5):358359.

[5] 刘建武.不同时辰电针“足三里”对大鼠小肠吸收机能的影响[J]. 江西中医学院学报,1999,11﹝4﹞:176177.

[6] 赵 健,熊 波,李怀斌,等.不同时辰电针对大鼠杏仁核一氧化氮合酶表达的影响[J]. 中国组织化学与细胞化学杂志,2004,13(4):469472.

[7] 王友京,王双坤.不同时辰电针对大鼠脑内甲硫氨酸脑啡肽含量的影响[J].针刺研究,1995,20(3):2628.

[8] 丁允闽,张凤真,张彭三,等.不同时辰电针大鼠“足三里”对交叉上核VIP免疫反应性影响[J].神经解剖学杂志,1995,11(1):2933.

[9] 许建阳,王发强,李振洲,等.择时电针“阳虚”、“阴虚”大鼠创伤痛下丘脑PENK mRNA表达的比较研究[J].2004,12(3):67.

[10] 陈晓莉,宋开源.不同时辰电针软组织损伤家兔合谷穴的镇痛作用及对血浆5  羟色胺的影响[J].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2001,24(3):2527.

[11] 张彭三,张凤真,王梅申,等.下丘脑交叉上核在针刺效应时辰差别中的作用[J].中国研究,1994,7(4):3741.

[12] 邹 军.针刺对血清α- 淀粉酶倒相节律的影响[J].江苏中医,1999,20(10):4748.

[13] 黄 泳,杨介宾,宋开源.佐剂性关节炎家兔血浆5 HIAA昼夜节律的观察及针刺对其之影响[J].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1998,21(1):3032.

[14] 李 红.按时取穴治疗窦性心动过速即时效应观察[J].中国针灸,2003,23(3):132134.

[15] 李 磊,任璐蓓,余上才.不同时辰电针对正常人免疫功能的效应差异[J].甘肃中医学院学报,1997,14(3):1517.

[16] 李 磊,任璐蓓,刘世敏.不同时辰电针十二经五输穴与内关穴对正常人体免疫功能的影响[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1999,22(6):2831.

[17] 李 磊,任璐蓓,王静,等. 徐凤纳甲法的实验研究——不同时辰电针的效应差异[J].中医药学报,1998,(5):3941.

[18] 李 磊,王 静,刘世敏,等.徐凤纳甲法的实验研究—合日互用后阴时开穴电针的效应差异[J].河北中医,2000,22(3):234237.

[19] 简坤林,陈槐卿,宋开源.电刺激对军人血浆可的松昼夜节律的影响[J].第一军医大学学报,2003,23(9):949951.

[20] 简坤林,陈槐卿,宋开源.电刺激对军人血浆褪黑激素昼夜节律的影响[J].生物医学工程学杂志,2003,20(3):494496.

[21] 谢感共,谭琳蓥,卢献群.灵龟八法治疗原发性痛经临床研究[J].针灸临床杂志,2003,19(8):5960.

[22] 张 中.流注八法的新意新用[J].中国针灸,1995年增刊,5758.

[23] 朴联友,张学丽,刘 颖.纳子法治疗定时疼痛42例[J].中国针灸,2003,23(2):83.

[24] 麻福昌.子午流注开穴治疗头痛53例[J].贵州医药,2000,24(11):703.

[25] 金远林.论子午流注纳甲法纳子法之辨证观[J].湖北中医学院学报,2000,2(3):1213.

[26] 钟 丹,杜小正.《内经》因时针刺理论浅述[J].长春中医学院学报,2002,18(2):34.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于都市网 | 服务条款 | 开放平台 | 广告服务 | 商务洽谈 | 都市网招聘 | 都市网公益 | 客服中心 | 网站导航 | 版权所有

手机版|小黑屋|Comsenz Inc.  

© 2001-2013 源码论坛 Inc.    Powered by Weekend Design Discuz! X3.2

GMT+8, 2024-6-14 05:00 , Processed in 0.976752 second(s), 19 queries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