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找回密码
搜索
查看: 270|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专家40年研究结果 犯罪行为与基因有关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1-6-22 20:47:4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专家40年研究结果 犯罪行为与基因有关


2011年06月22日 16:51  


  新浪科技讯 11-6月22日消息,据《朝鲜日报》报道,科学家经过近四十年的研究得出结论,犯罪行为在一定程度上或由基因决定。

  心理变态等犯罪分子是不是天生的?以前犯罪学者研究遗传基因与犯罪行为间的关联性属于禁忌。因为,像过去的优生学一样,有可能被利用为将人种歧视正当化的依据。《纽约时报》19日报道说:“随着人类的遗传基因碱基序列被公开,部分犯罪学者就谨慎地研究遗传基因如何会增加犯罪倾向,以及这样的特性是怎么样被遗传的。”杜克大学心理学家莫菲特表示:“在过去的三、四十年里,大部分犯罪学者就连遗传学的‘遗’字都不敢提。而目前,犯罪、暴力相关最受瞩目的理论,几乎都综合社会学因素和(包括遗传基因在内的)生物学因素。”

  ◆抑制幸福荷尔蒙的基因会增加犯罪倾向

  专家们说,迄今为止进行的100多项研究结果已经证实了遗传基因与犯罪间的关联性。在今年2月发表的一篇论文中,针对领养而展开的一项研究结果表明,父母是犯罪分子的子女犯罪比率要远高于父母不是犯罪分子的子女。

  如此认为犯罪行为或与基因有关,是因为部分基因抑制被称为“幸福荷尔蒙”的血清素的分泌。得到这种基因的人更具攻击性并容易冲动。因此很多学者将研究重点放在通过自制能力,能否抑制这种天生的冲动倾向上。根据从1972年开始针对新西兰某村落1000名儿童进行的长期跟踪研究结果,在3岁时进行的自制能力评估中,自制能力较弱的占20%,其中长大后的犯罪率达43%。而在自制能力较强的20%中,长大后的犯罪率仅为13%。

  ◆不能仅靠遗传基因判别犯罪分子

  但科学家强调,仅靠遗传基因无法确认谁会成为犯罪分子。就是说,即使抑制冲动倾向的自制能力较弱,以及具有犯罪可能性较大的遗传基因,随着周围环境的不同,也可以抑制犯罪行为。此外,即使两人具有同样的犯罪性遗传基因,但随着父母培养方式、结交朋友等的不同,也有可能犯罪或不犯罪。

  婚姻也成为影响犯罪的一种环境因素。哈佛大学心理学家史蒂芬·平克表示:“婚姻能使一个男人的能量发泄对象从另一个男人转变为家庭,从而起到抑制犯罪的效果。”佛罗里达州立大学犯罪学教授员凯文·比弗表示:“关于人类采取攻击行为的理由,遗传学只能说明一半问题。”(文希)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于都市网 | 服务条款 | 开放平台 | 广告服务 | 商务洽谈 | 都市网招聘 | 都市网公益 | 客服中心 | 网站导航 | 版权所有

手机版|小黑屋|Comsenz Inc.  

© 2001-2013 源码论坛 Inc.    Powered by Weekend Design Discuz! X3.2

GMT+8, 2025-8-4 04:38 , Processed in 0.068571 second(s), 18 queries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