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找回密码
搜索
查看: 567|回复: 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饶毅止步中科院院士第一轮评审 称从今以后不候选中院士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1-8-19 09:50:0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饶毅止步中科院院士第一轮评审 称“从今以后不候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作者:仲玉维 张亚旭 来源:新京报


2011-8-18 9:58:27





11-8月17日,记者从中国科学院获悉,2011年中科院院士增选初步候选人名单公布,初步候选人共有145位。而5月首次公示候选人名单中,共公示了314人,即半数以上的人已被淘汰。

此次公布的“2011年中国科学院院士增选初步候选人名单”中显示,145位候选人中,年龄最大的76岁,最小的40岁。其中,数学物理学部21人,化学部23人,生命科学和医学学部30人,地学部25人,信息技术科学部18人,技术科学部28人。

名单公示后,网友们对“院士”候选人的资质、评选讨论进一步升级。

中科院发布公告称,中国科学院学部是严肃严谨之科学荣誉团体,院士增选工作严格按照增选程序进行。广大院士对社会上的不正之风深恶痛绝,反对增选工作中的不当行为。中科院表示,一旦发现并查实有不正当行为者,将严肃处理,欢迎社会各界监督。

此前,首轮推荐候选人名单中,中科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的段振豪,因其妻子举报“包二奶”一事,曾闹得沸沸扬扬,最终段振豪因涉嫌贪污被刑拘。段振豪未出现在初步候选人名单中。

据了解,中国科学院院士是国家设立的科学技术方面的最高学术称号,为终身荣誉。增选每两年进行一次,每次总名额不超过60人。2011年中科院院士增选工作于今年1月启动,按计划增选结果将在今年底公布。

■ 对话

“以后不再候选中科院院士”

北大生命科学院院长饶毅称,三月份就预计到自己不会当选

新一轮候选人名单公布后,享有国际盛誉的神经学科学家、北大生命科学院院长饶毅落选。昨日,这个“顶级海归”在科学网上发博客称,“从今以后不候选中国科学院院士”。对于饶毅的落选,昨日,中科院新闻发言人李婷表示,“具体原因并不是很清楚。”同时,李婷称,院士群体中的绝大多数都是优秀的。

新京报:你发的博客说,8月17日后将不再成为候选人。以后真不参加院士候选了?

饶毅:这个博客是我三月写的,预计到自己不会当选,今天张贴出来。我不做院士而继续科研,可以激励青年专心学术不要过多看院士脸色。我在院外可以激励院士中年纪不大就躺倒不干科研而热衷关系的人,他们可能有点压力还得做些科研不能太落后。

新京报:你对落选怎么看?

饶毅:我是否当选不会影响懂学术和有良心的人对我的评价,可能会影响的是,人们对反对我的院士素质的评价。

新京报:没有当选的原因是什么?是硬性条件不够吗?

饶毅:要问别人才能知道什么原因。任何懂行的都知道是否条件不够,只要看看已经当选和其他候选的就知道。

新京报:2011年初,为什么当初接受了推荐候选院士?

饶毅:我觉得应该接受被提名推荐,从1996年起我在博客里介绍了多个中国科学家的情况,我认为科学院传统上有很好的起源,后来也有很好的人,所以,即使有些问题,后人应该参与才能从内部改善。

新京报:你怎么看现在的院士增选制度?你对“院士”这个头衔怎么看?

饶毅:科学院院士荣誉对行政权力,是一个平衡,这个体系还会较长时间存在,虽然有些方面应该有所改变。同理,我不参加后,其他人还应该参加,用这种方式表态的只需一人就行。

■ 反应

清华大学生命科学院院长施一公

“饶毅落选,我很意外”

昨日,著名的结构生物学家、清华大学生命科学院院长施一公说,得知饶毅未列入这次候选人名单中时,他感到非常意外。

“我不知道是什么原因。我个人认为饶毅的学术水平非常高,全职归国前已是美国西北大学的终身讲席教授。据我所知,他应该是国内生命科学领域第一位从美国著名大学全职归来的讲席教授。”施一公说,1995年饶毅就开始回国参与国内学术建设,特别是对于上海中科院神经所和后来的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的建立出了不少力。

施一公称,十多年来,尽管饶毅对整个中国科技界现状敢于直言,提了很多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但他的学术并没有因此耽误。饶毅从来都不是高产型的科学家,但他的每篇学术论文分量都很重。

同时,施一公认为院士的评选尽管因素比较复杂,但学术水平应该是主要因素。所以他对饶毅的落选“不理解”。

同是海外归国的施一公与饶毅两人,很多观点不谋而合,被称为“双子星”。 施一公说,他本人对饶毅非常钦佩,也希望饶毅继续为中国科技的发展发挥正面的促进作用。

■ 说法

方舟子

“饶毅落选或因特立独行”

昨日,中国“科技打假第一人”方舟子在微博上称,饶毅本来就不该去参选院士受此侮辱,不过在中国不当院士在很多方面受限制。

方舟子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听说了饶毅落选的消息,以饶毅的学术水平,第一轮没过就被刷下来,真是一件很滑稽的事。方舟子称,现在一些名牌大学要求学校的院长都是院士,院士成为了一种权力的代表,手中掌握着巨大的学术资源。

在方舟子看来,饶毅是一个性格独特的人,在国外已经有很高的地位,什么话都敢说,得罪了很多人。他认为,饶毅这次落选与其特立独行的行事方式有很大关系。


2#
 楼主| 发表于 2011-8-19 10:00:07 | 只看该作者

高端海归落选院士引热议 饶毅称不会再次参评

高端海归落选院士引热议 饶毅称不会再次参评


作者:雷宇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11-8-18 10:14:26


一只鞋子掉下来了。今天清晨,中国科学院院士增选初步候选人名单发布:饶毅出局。

没有太多的等待,另一只鞋子紧接着落地,饶毅宣布,从此不再参选院士。

两只鞋子立时引发了公众无数关注。

这或许是一种揶揄。

3天前,饶毅撰写长篇博客文章,呼吁降低科学界职称。

今天,他自己的晋升戛然而止:止步于院士第一轮评审。

饶毅,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院长。2007年,时年45岁的饶毅从美国西北大学归国,他曾任该校讲席教授。饶毅的回国在当时引起了不小的反响,被认为是中国科技界吸引力增强的标志之一。

今天上午,中国科学院院士增选初步候选人名单在媒体公布,各学部对本学部院士增选有效候选人进行了通信评审,选出初步候选人145位。

出乎很多人意料,此前呼声极高的饶毅教授没有出现在这一名单中。也有人认为这在情理之中:饶毅大胆敢言的声誉早已远播到科学界以外。

这一消息在科学界知名网站科学网上挂出不到1个小时,饶毅在科学网实名博客上予以回应,标题直截了当:“从今以后不候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今天中午,在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大楼,中国青年报记者见到了“漩涡”中的饶毅。

饶毅证实了科学网博客的内容。

这篇不长的博文中,充溢着自信和坚持。

博文简介了参选原因,“鉴于推崇中国科学院前身中央研究院生命科学方面代表性科学家林可胜等、敬佩中国科学院第一批学部委员如神经生理学家冯德培等、尊重上世纪50年代以来在国内艰苦环境中坚持做好科学研究的院士、感谢其学部委员(特别是冯德培、邹岗等)在80年代对我的支持和现有院士近年在我回国工作后多方面的支持,我于2011年初接受推荐候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在表达了的尊重和感谢后,博文给出了一个决绝的声明:“从2011年8月17日后将不再成为候选人。”

科学网显示,饶毅的这篇博文,已跻身科学网博文月排行首位。截至记者发稿时,有25784次阅读,文后的实名评论长达27页。

博文挂出不到一小时,科学网上有人撰文《为饶毅院士说事》,有人分析《饶毅院士为何出局?》。有趣的是,一天前,就有人精准判定《饶毅当不了中国院士!》。

饶毅认为,“公开说明还是有一定意义的”,作为国家科学技术方面的最高学术称号,院士评选一直广受关注,没有通过评审而发表声明的,饶毅似乎是第一个。

对于为什么之前没有拒绝参选、此刻发博文是否是制造噱头的质疑,饶毅说,“我觉得应该接受被提名推荐,因为如果你看我1996年起介绍了多个中国科学家,就知道我认为科学院传统上有很好的起源,后来也有很好的人,所以,即使有些问题,后人应该参与才能从内部改善。科学院院士荣誉对行政权力,是一个平衡,体系还会较长时间存在,虽然有些方面应该有所改变。同理,我不参加后,其他人还应该参加,用这种方式表态的只需一人就行。”

最终的结果,饶毅早有预料。事实上,早在今年3月第一次名单公布时,饶毅就已写好了这篇博客文章。而令外界意外的结局似乎也有迹象可寻。

最近半个月里,饶毅发表了大量博客文章,笔触所及,有转基因在中国带来的警惕,也有两岸的科学合作,而最令人瞩目的文章出现在3天前。

饶毅在那篇题为《减少中国科学界浮躁的一个必要步骤》的博文中尖锐提问:“在中国科研经费相当多的今天,为什么我们现在的科学研究,至少在生命科学方面,难以达到中国近代史上的高峰?进一步还可问,为什么普遍人们觉得目前中国科学界比较浮躁?”该博文相关内容3天前在《人民日报》发表。

他为此开出一剂药方:在对科学工作者增加支持的情况下,降低职称。具体而言,博士后起步的教职应该是助理教授,享有中国目前“正高”的所有待遇,而且工资可以提高,但必须经过晋升副教授和正教授的两轮评审。

饶毅分析,如果中国的科学,至少生命科学,只以做到国外好的大学副教授为学术退休的标杆,那么,即使中国科学界有非常优秀的人、认真工作的人,其学术往更高、更深发展的可能性仍将大为减小。

博文中,饶毅历数中国科技界的浮躁:有些国内所谓做得好的人不听国际重要科学家的报告,而为了当选院士的投票只听国内院士的报告;更有甚者,所长邀请了人,自己不听。

这篇博文在网络上顷刻间掀起轩然大波。

有人遗憾饶毅在关键时刻没有忍住,即使在评审的半年里,他也对早已饱受诟病的中国科研体制多次发出声音。一个为很多人接受的观点是:暂时地收敛一下,评上院士拥有更大话语权,此后的呼吁更有利于科学界环境的改良。

“有些人妥协一小步,之后就会步步妥协了,只会夹着尾巴做人了,无数的事实已经证明了这一点。”饶毅给出如是答案。

饶毅在专业领域的成就已广为认可。此前,他做过美国西北大学神经科学研究所副所长,论文发表于《自然》、《科学》和《细胞》等杂志。一位生物科学领域知情教授则透露,饶毅早在1994年在国外就拥有了自己的实验室,而现在很多国内的院士则大多在1996年以后才有。

很多人把饶毅比作那个指出国王没有穿衣服的孩子,“中国还有哪个‘界’不浮躁、还有哪个人不浮躁?很多问题所有的人都看到了,只有他‘傻傻地’说出来。”

也有人对饶毅充满期待,“但愿像饶先生这样的人多些再多些,整个社会才能少些焦虑和浮躁。”

饶毅并不认同说自己不了解国情的观点。他举例,自己很多建议都是说,要从可以破局的地方试点推动,就像他不是不知道,一般院士很难一次就当选,但他已经决定从此放弃。

他不满足于只做一个泡在实验室和文献中的研究员,“除了做好本职,‘智识分子’对其他问题也要有自己的看法。看到问题,就要说出来。如果不敢说,那还怎么做?”

这个毅然关闭国外实验室带上孩子回归的中年男子的中国梦依然。他说,回国这些年,见证了科学界进步也在一点一点地发生,也相信环境会越来越好,“在北大做个教授挺好,我对中国科学仍旧乐观,对北大发展乐观”。(记者雷宇)


3#
发表于 2011-8-19 13:10:26 | 只看该作者

方舟子:饶毅为何落选院士

方舟子:饶毅为何落选院士


2011年08月18日 16:52  财新网


  饶毅在第一轮就被淘汰,只能说明:“中国选院士,科研成就并不重要”


  【背景】8月17日,2011年中国科学院院士增选初步候选人名单公布,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院长饶毅不在榜上。同日,饶毅发表博文称:“从今以后再不候选中国科学院院士”。对落选院士,他称“早就预计到”,“任何学生物的人都会知道原因”。

  饶毅现为北京大学终身讲席教授、北大生命科学学院院长,兼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资深研究员、学术副所长。2007年9月回国,此前曾任美国西北大学ElsaSwanson讲席教授、神经科学研究所副所长。他主要研究神经发育的分子机理和社会行为的生物学基础,担任多个国际学术杂志编委。

  在中国基础科学研究领域,一直有着如此“潜规则”,即在Nature、Science、Cell等世界顶级专业期刊上发表多篇研究报告,就可当选院士。那么,回国即出任北京大学生命科学院院长的饶毅,为何在学术领域“功成”但难“名就”?饶毅的落选和退选,意味着什么?

  学者、科普作家方舟子认为,饶毅铩羽中科院院士增选,“纯属侮辱人”,而其声明从此退选,是对目前国内学术界不正之风的无声反抗。不过,仅凭饶毅一己之力,恐难对国内科研体制有根本性的触动。

  方舟子称,判断一个人学术成就的高低,发表论文的数量和质量是很重要的指标。能在国际权威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甚至已成为中国院士评选的“硬指标”。

  饶毅作为通讯作者,曾在生命科学领域影响因子最高的著名学术期刊《Cell》发表过三篇文章,在英国《自然》杂志上发表过三篇,在同样是顶级学术期刊的《科学》上也发表过一篇文章。“如此高质高产,中国很多院士望尘莫及。”

  方舟子指出,今年饶毅在《自然》杂志上发表的文章,是其回国后的研究成果。这说明他回国后并没有荒废研究,“吃老本”,科研“仍干得不错”,这一事实不容置疑。但即使如此,在候选中科院院士时,饶毅第一轮就被淘汰,只能说明“中国选院士,科研成就并不重要”。

  他指出,很长时间以来,院士的评选就有诸多争议,饶毅落选让“学术公平”的问题凸显出现。尽管有关方面一直强调,评选院士注重的是学术成就,但事实上评选受到许多“非学术因素”的影响,甚至变成了部门平衡、权力博弈的过程。换句话说,要当选院士,不仅学术成绩要好,还要会“处关系”。

  另一方面,近来“官员院士”层出不穷,特别是在工程院院士的评选中,不乏央企高管和政府高官的身影。而在中国科学院院士中,也有越来越多的高校校长、研究所所长忝列其中。后者与评委们往往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当选也要容易许多。

  方舟子指出,国内现有科研资源相对稀缺,加之分配体制不公,促成了“有权者”和“有名者”之间的交易。只要科研资源分配受到行政权力的干预,就很难做到公平分配,更不用说解决“暗箱交易”问题了。

  在中国,“没有院士的头衔,在学术上会受到很多限制”,甚至科研经费也难以保证,这又反过来造成了科学界浮夸、钻营等坏习气。毕竟,“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再优秀的研究人员,也需要研究经费的支持。

  方舟子指出,如此一来,中国的学者越来越像商人,商人越来越像官员,官员越来越像学者,也就不足为奇了。他指出,如此根深蒂固的体制顽疾,并非饶毅一人就能够撼动并有所改变。

  他建议,既然饶毅已声明不再参选,不妨争取当美国科学院的外籍院士。他不会是第一个,也不会是最后一个。事实上,没选上中科院院士却当了美国科学院外籍院士的,已有三人。公众的关注很快就会过去,一切都会回到原点,而制度的改变必然是漫长的过程。

  (财新记者 刘志洁 采写)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于都市网 | 服务条款 | 开放平台 | 广告服务 | 商务洽谈 | 都市网招聘 | 都市网公益 | 客服中心 | 网站导航 | 版权所有

手机版|小黑屋|Comsenz Inc.  

© 2001-2013 源码论坛 Inc.    Powered by Weekend Design Discuz! X3.2

GMT+8, 2025-8-4 18:28 , Processed in 0.090578 second(s), 22 queries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