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德媒:“海归”在中国不再吃香
2013-01-15 09:56
核心提示: 随着英语国家的“海归”增多,留学文凭在中国已不是高收入的保障,有时甚至不如国内本科文凭。
参考消息网2013-1月15日报道 外媒称,现在的中国社会“海归”已不再稀奇,再也不像十几年前那么吃香。最近甚至还出现把“研究生”文凭改回“本科”等奇怪现象。
据德国之声电台网站1月13日报道,在中国尤其是北京、上海这样的一线城市,年轻人找工作除了凭真本事外,更多的是靠家庭背景和社会关系。随着英语国家的“海归”增多,一张留学文凭在中国社会已经不是高收入工作的保障,有时甚至不如一张接地气的国内本科文凭。“背景”、“文凭”,这两个几乎已成为反义词的中文词语让不少“海归”欷歔不已。据统计,找工作比较困难的海归占总留学人数的35%,而70%的留学生回国就业身价贬值。
报道指出,这批受过高等教育的海外精英归国之后做的工作甚至和中专、技校毕业的学生做的一样。陈小艺(化名)1987年生于河南,经历了一段留学生活,于2012年8月完成英国媒体专业研究生课程后回到国内。目前,他没有找到工作,在经营影像工作室朋友的帮助下,小陈接一些摄像和剪辑的零活儿。
“眼高手低”,这是小陈刚回国后很多朋友对他的看法。而经历了几个月的思想洗礼后,小陈果断扛起摄像机,如同22岁本科刚毕业那样,再次投入了“电视民工”的行列。
“我现在只是想在北京生存。能生存就行。”小陈的声音在夜空里就像匕首一样锋利与冰冷。其实在德国也一样,毕业生投50份简历找工作是很正常的事情,而小陈现在甚至抵触投简历。这也是海归的一个特点,认为工作应该找上门来。朋友对他的评价从“眼高手低”变成了“好高骛远”。
小陈这个月凭借摄像、剪辑的零活得到1万多元人民币的收入。在北京,月收入1万还是可以保障基本生活的。可小陈认为这并不是长久之计:“不能把这当长期工作。必须找到一个正规的单位,由这个单位给我缴纳保险。没有保险,我感到不安全。”
魏晓星(化名)在法国已经生活了3年半,目前在法国斯特拉斯堡攻读艺术硕士学位。也许是还没有回国找工作的原因,他和小陈的心态完全不同。
“不要和别人对比,”魏晓星说,“每个人所经历的世界不同,适合别人的不一定适合自己。想好自己做什么最重要。”
报道称,体现个人价值有很多标准,而在现在的中国社会,对于“有为青年”的定义似乎略微有些苛刻和狭窄。人们更愿意谈论你月薪多少,年终奖多少,而不是谈论爱好、旅行、艺术、电影。魏晓星和小陈更在乎人生经历,但是在不同社会氛围下,他们呈现出的生活状态和心态是完全不同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