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年10月,艾伯茨和NIH、霍华德·休斯医学研究所的官员共同倡议并发起了名为“培养21世纪的科学家:本科生的生物学教育”(Undergraduate biology education to prepare research scientists for the 21st century,简称Bio2010)的教育类咨询调研项目。美国科学院研究理事会承担了Bio2010的实施,组织了为期两年的系统研究,在2003年正式发表了长达200页的Bio2010报告,凝练了当今生命科学本科生必修的生物、化学、物理、数学与计算机科学以及工程科学的基本概念。Bio2010委员会主席是中国学生所熟悉的生物化学家、斯坦福大学的斯特里厄(L. Stryer)教授。
时至今日,生物学已经涵盖极广:从分子水平(如DNA、蛋白质、磷酯)到细胞水平,从它们的个体结构与功能(如细胞与生物膜的自组装、大脑和整个生物体)到整个生物圈,几乎无所不包。在纳尔逊的这本书面世之前,人们很难发现一本能对生物学大千世界进行简单而统一介绍的教科书。要将微观、介观、宏观乃至整个地球生物圈的生命系统用基本的物理原理联结起来,绝不是轻而易举的事情!而纳尔逊的书做到了这一点。不难想象,在对众多学科浩繁的文献进行全面梳理并提炼出统一的理论框架的浩大工程中,作者付出了怎样的心血,此番苦心孤诣堪与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德热纳(P. G. de Gennes)在20世纪70年代写作《液晶物理学》(The Physics of Liquid Crystals)与《高分子聚合物物理的标度性概念》(Scaling Concepts in Polymer Physics)两本巨著的劳苦功高相比拟。德热纳把几十年来广泛分布于文献中的液晶、高分子的研究成果梳理升华为统一的理论,靠的是他所掌握的刻画软物质的最基本概念——序参数和标度律;纳尔逊则是基于他对统计物理学的深刻理解,完成了对生物物理学的统一叙述。这一点可从书中“致指导教师”一节了解。
这本书不是生物学基础课的一个新分支,而是能够带领读者迅速到达当代生命科学研究前沿的旅游指南。本书的门槛很低——学习过大学一年级物理和微积分(外加一点高中的化学和生物学)的本科生即可进入课程。他们既可以是希望向定量生物学领域拓展的生命科学专业的学生,也可以是希望对生物学有所了解的物理学和工程学的学生。在“致学生”一节中,纳尔逊就自信地宣称,“等你学会了这些知识,你就应该有能力阅读当前发表在美国《科学》周刊(Science)和英国《自然》周刊(Nature)上的研究工作。”纳尔逊在他自己的教学实践中还发现,这个课程不但受到本科生的欢迎,也受到一到三年级所有级别研究生的欢迎,因为“他们不可能不注意到《纽约时报》(The New York Times)上那些激动人心的文章,以及《今日物理》(Physics Today)上每一期的封面文章”。
值得庆幸的是,2004年春天,笔者与纳尔逊一起应邀参加由剑桥大学牛顿数学科学研究所(以下简称牛顿所)举办的“分子与细胞生物系统的统计力学”高级研讨班。牛顿所是世界著名的传播交叉学科研究的中心,1993年6月23日怀尔斯(A. Wiles)就是在该所宣布了费马大定理的证明。在研讨班的头一天报告中,纳尔逊向包括1997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沃克(J. Walker),高分子物理学者、前卡文迪什教授爱德华兹(S. Edwards,高分子物理学经典著作The Theory of Polymer Dynamics的作者之一)在内的与会者推介了他的生物物理学教材,引起了热烈反响(《自然》周刊上的书评就是与会者撰写的)。在讨论班上,纳尔逊与笔者详细讨论该书的中文翻译,此事还被载入牛顿所2004年年报,被称为研讨班中一项意想不到的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