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找回密码
搜索
查看: 192|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2016年10月14日Science期刊精华 寨卡DN疫苗 IV抗体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6-10-18 12:49:0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2016年10月14日Science期刊精华

译文来源:生物谷 2016-10-17 23:19

2016年10月17日/生物谷BIOON/--本周又有一期新的Science期刊(2016年10月14日)发布,它有哪些精彩研究呢?让小编一一道来。

1. Science:重磅!科学家成功实现对猕猴机体SIV病毒的持续控制
doi:10.1126/science.aag1276; doi:10.1126/science.aaf8094

近日,一项刊登于国际著名杂志Science上的研究报告中,来自美国国家过敏症和传染病研究所及埃默里大学的研究人员通过研究发现,在药物疗法期间及之后,将一种特殊抗体补充到抗逆转录病毒药物之中就能够持续控制猕猴机体中SIV病毒的感染状态,SIV是一种猿猴免疫缺损病毒,其和HIV亲缘性较近。

持续的病毒感染控制就意味着,当抗逆转录病毒药物停止后,病毒并不会重新复出并且引发疾病,文章中研究者发现,SIV始终存在于利用抗体治疗的猕猴机体中,然而其在血液中的水平低于检测下限,而且这种状态能够维持到抗逆转录病毒药物停用两年后。文章中研究者利用的抗体能够有效阻断敏感的免疫细胞进入到肠道组织中,而在急性HIV和SIV感染期间,肠道组织往往是受到损伤的热点区域。

文章中,研究者所利用的抗体能够抵御α4-β7整联蛋白,这种整联蛋白能够帮助T细胞寻找到进入肠道淋巴组织的路径;早在2008年,研究人员就发现α4-β7整联蛋白能够作为一种细胞表面分子来参与到病毒外膜和CD4+ T细胞的关联性中去,但研究者提及的抗体似乎并不会直接阻断病毒的进入,而此前有研究表明,在多个猕猴机体中注射相同的抗体就能够有效阻断SIV的传播。

在α4-β7整联蛋白治疗的猕猴机体中,研究者发现CD4+ T细胞能够逐渐恢复,该细胞是病毒靶向作用的细胞,随后研究人员利用PET/CT成像技术对猕猴机体中的CD4+ T细胞进行可视化操作分析,结果研究者并未在α4-β7治疗的猕猴机体中观察到中和性抗体的存在,HIV疫苗的设计者的目的就是要刺激中和性抗体的产生,从而抑制初期的病毒感染。然而研究者观察到了非中和性的抗体能够抵御SIV病毒的部分外膜蛋白(V2闭环结构);研究人员在泰国进行的RV144试验中也发现,抵御HIV V2闭环结构的抗体似乎是有用的,RV144试验是目前唯一的HIV疫苗研究,该研究结果表明患者能够部分免于HIV的感染。

研究者Ansari说道,这项研究或将成为HIV替代疗法的一个蓝图,同时也将帮助研究人员开发新型有效的疫苗,当然如今研究者需要阐明α4-β7抗体疗法如何发挥其作用;后期研究者还需要进行其它额外的试验来确定到底是α4-β7抗体的哪部分治疗猕猴能够实现对SIV的持续控制。

2. Science:揭示DNA光解酶决定修复量子产率机制
doi:10.1126/science.aah6071

DNA光解酶(photolyase)修复被太阳紫外线损害的DNA。当一种辅因子吸收蓝光驱动一个电子转移步骤时,这种修复过程就会启动。

在一项新的研究中,Meng Zhang等人利用超快吸收谱研究这个步骤的动态变化。这种电子转移途径中的一个分歧支持原核生物光解酶中的一种直接隧道机制和真核生物光解酶中的一种两步跳跃机制。这种差异解释了在原核生物中观察到的更高的修复量子产率。

3. Science:揭示迁移的野生禽类在禽流感H5N8的全球扩散中的作用
doi:10.1126/science.aaf8852; doi:10.1126/science.aaj1646

对野生禽类进行病毒监控可能提供一种早期警报系统,当与足够的农场卫生结合在一起时,会有效地导致鸡舍中的流感病毒控制。全球H5N8与相关流感病毒联盟(Global Consortium for H5N8 and Related Influenza Viruses)发现这些高度致病性的禽流感病毒中常见的H5型容易其他的流感病毒发生重组。因此,H5是新的致病性变异体的一种持续的来源。这些数据也证实最近导致欧洲和北美洲家禽饲养所出现严重禽流感暴发的H5N8病毒来自在迁移的在北极繁殖地会合的鸭子、天鹅和鹅。鉴于这种病毒高传染性的,杀死野生禽类并不是一种有效的控制措施。

4. Science:单个产甲烷菌产生煤中的甲烷
doi:10.1126/science.aaf8821; doi:10.1126/science.aai8101

与煤床相关联的甲烷是天然气的一种重要的全球来源。煤中的大多数甲烷来自微生物的产甲烷作用。

在一项新的研究中,Daisuke Mayumi等人描述了一种Methermicoccus shengliensis菌株,出人意料之外的是,这种产甲烷菌能够制造在许多种煤中发现的几十种甲氧基化的芳香化合物。同位素追踪实验表明这种产甲烷菌也能够将二氧化碳整合到甲烷中。

5. Science:研究18种真菌物种的蛋白磷酸化进化
doi:10.1126/science.aaf2144; doi:10.1126/science.aai8833

转录后进行磷酸化会改变蛋白的活性。为了理解磷酸化位点如何进化出,Romain A. Studer等人研究了18种真菌物种。仅有一些磷酸化位点似乎存在于研究的所有的18种真菌物种的共同祖先中。进化年代似乎能够预测特异性的保守磷酸化位点的潜在功能重要性。

6. Science:Elk-1多位点磷酸化的不同效应影响它对ERK激活作出的反应
doi:10.1126/science.aad1872

多位点磷酸化调节着很多转录因子,包括血清反应因子结合蛋白Elk-1。蛋白激酶ERK对Elk-1的转录激活结构域(TAD)进行多位点磷酸化会启动对Mediator转录辅激活物复合体(Mediator transcriptional coactivator complex)的招募,从而启动转录激活,但是单个磷酸化事件的作用仍然是未知的。

利用时间分辨核磁共振光谱技术,Anastasia Mylona等人发现在体外,ERK2磷酸化在8个TAD位点上以显著不同的速率---我们分为快速、中速和慢速---发生。突变实验表明快速和中速位点上发生的磷酸化促进Mediator相互作用和转录激活,而慢速位点上发生的磷酸化会抵抗这两种功能,因此限制Elk-1产生数量。渐进性Elk-1磷酸化因而确保一种自我限制的对ERK激活作出的反应,其中这种激活与拮抗性的磷酸酶活性无关。

7. Science:快速开发寨卡病毒DNA疫苗
doi:10.1126/science.aai9137

在2015年开始的美洲和加勒比海地区大规模爆发期间,寨卡病毒(ZIKV)被鉴定为先天性疾病的一种病因。鉴于正在发生的胎儿地方病和旅行相关暴露风险,一种阻止育龄女性和她们的伴侣出现病毒血症的疫苗是必要的。在一项新的研究中,Kimberly A. Dowd等人发现接种表达ZIKV前膜蛋白和包膜蛋白的DNA在小鼠和非人灵长类动物体内是有免疫原性的,而且在ZIKV攻击后,抵抗病毒血症出现与血清中和活性相关联。这些数据不仅表明DNA接种可能是一种成功地抵抗ZIKV感染的方法,而且也提示着疫苗诱导的中和活性---在急性感染后,阻止病毒血症出现---的一种保护阈值。(生物谷 Bioon.com)

http://news.bioon.com/article/6691217.html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于都市网 | 服务条款 | 开放平台 | 广告服务 | 商务洽谈 | 都市网招聘 | 都市网公益 | 客服中心 | 网站导航 | 版权所有

手机版|小黑屋|Comsenz Inc.  

© 2001-2013 源码论坛 Inc.    Powered by Weekend Design Discuz! X3.2

GMT+8, 2025-5-19 21:25 , Processed in 0.076002 second(s), 18 queries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