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找回密码
搜索
查看: 320|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昆明动物所从人类遗传学角度追溯日本人群的历史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1-7-2 18:35:4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昆明动物所从人类遗传学角度追溯日本人群的历史


作者:  来源:昆明动物研究所


日期: 2011-07-02  


日本人群的源流一直是东亚地区人类学、考古学和遗传学研究的热点之一。1991年,埴原和郎(Hanihara  Kazuro)提出了著名的“二重构造理论”(dual  structure  model)来解释日本人群的历史。该模型认为,来自东南亚地区旧石器时代晚期人群首先移居到日本列岛,创造了日本新石器文化——绳文文化(Jomon  Culture),生产方式以狩猎采集为主;随着源自东北亚地区的第二批移民的到来,日本进入到以弥生文化(Yayoi  Culture)为代表的铜石并用时代,生产方式转为农业栽培;这两批移民的经过相互混合,逐渐形成了今天的日本人群。然而,关于绳文文化是如何向弥生文化转变的问题却依旧备受争议。



在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张亚平院士的指导下,博士研究生彭旻晟尝试着从人类遗传学的角度来探讨这个问题。通过对已发表的952条日本人群的线粒体DNA(mtDNA)基因组进行分析,研究人员重建了日本人群的群体动态历史。结果显示,源自距今约5千年前的群体快速增长事件对现今日本人群的母系遗传库的形成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该时期大约对应于日本绳文时代中期,考古学证据表明当时的生产技术有了一定的进步,先民甚至开始驯化一些植物(例如稗子和葫芦),因此人口经历也了显著的增长。



有意思的是,这次群体快速增长一直持续至今,表明绳文文化向弥生文化的转变是一个“平顺”的过程,即不同时代的人口增长的态势是相互衔接的。这提示出,由于具备了相关的一些农业生产经验,绳文先民能够很快掌握随后由弥生时代移民传入的、更为先进的农业生产方式(例如水稻的水田栽培),继而在随后的弥生时代依旧保持人口的快速增长。



该研究发表在国际开源刊物《公共科学图书馆·综合》(PLoS  ONE)上。



中新社昆明6月30日电(记者  杨洋  张刚强)日本人群的源流一直是东亚地区人类学、考古学和遗传学研究的热点之一。中科院昆明动物研究所30日传出消息,该所在追溯日本人群的历史方面取得最新进展,科研人员从人类遗传学的角度证实距今约5000年前的群体快速增长事件对现今日本人群的母系遗传库的形成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该项目科研人员彭旻晟表示,1991年,埴原和郎提出了著名的“二重构造理论”来解释日本人群的历史。该模型认为,来自东南亚地区旧石器时代晚期人群首先移居到日本列岛,创造了日本新石器文化——绳文文化,生产方式以狩猎采集为主;随着源自东北亚地区的第二批移民的到来,日本进入到以弥生文化为代表的铜石并用时代,生产方式转为农业栽培;这两批移民的经过相互混合,逐渐形成了今天的日本人群。然而,关于绳文文化是如何向弥生文化转变的问题却依旧备受争议。



彭旻晟等科研人员在中科院张亚平院士的指导下,尝试着从人类遗传学的角度来探讨这个问题。通过对已发表的952条日本人群的线粒体DNA基因组进行分析,研究人员重建了日本人群的群体动态历史。结果显示源自距今约5000年前的群体快速增长事件对现今日本人群的母系遗传库的形成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该时期大约对应于日本绳文时代中期,考古学证据表明当时的生产技术有了一定的进步,先民甚至开始驯化一些植物(例如稗子和葫芦),因此可以说日本人口从5000年前开始快速增长。



有意思的是,这次群体快速增长一直持续至今,表明绳文文化向弥生文化的转变是一个“平顺”的过程,即不同时代的人口增长的态势是相互衔接的。彭旻晟解释,这就表示由于具备了相关的一些农业生产经验,绳文先民能够很快掌握随后由弥生时代移民传入的、更为先进的农业生产方式(例如水稻的水田栽培),继而在随后的弥生时代依旧保持人口的快速增长。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于都市网 | 服务条款 | 开放平台 | 广告服务 | 商务洽谈 | 都市网招聘 | 都市网公益 | 客服中心 | 网站导航 | 版权所有

手机版|小黑屋|Comsenz Inc.  

© 2001-2013 源码论坛 Inc.    Powered by Weekend Design Discuz! X3.2

GMT+8, 2025-5-15 21:10 , Processed in 0.070817 second(s), 18 queries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