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找回密码
搜索
查看: 277|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德国专家批评中国大学教材滞后学生被动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1-10-15 16:38:3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作者:王进雨 来源:法制晚报

发布时间:2011-10-15 16:22:05

德国专家批评中国大学教材滞后学生被动

日前,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培养中德论坛在华举行,教育问题的伤疤再被揭起,而此次中国高校教材滞后成了炮轰的焦点。

“大学里的教材还停留在上世纪80年代的水平!”“德国企业很头疼,必须要从头开始培训中国新员工”等话题,接连成为专家毫不避讳的“妙语”。

在论坛上同样表示“不满”的德国吕贝克应用科技大学副校长约阿希姆·利兹在接受《法制晚报》专访时表示,学生太被动、父母太娇惯,教授讲课照本宣科几十年,中国的实用型大学要想和德国的大学相媲美还不是一天两天的事儿。并称这种高等教育应该有个根本的改变。

而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劳动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张丽宾在接受法制晚报记者采访时称,中国学生在外企工作的技能差,外语才是最大的拦路虎。

●教材落后 跟不上趟儿 学的知识跟不上技术发展

麦可思HR信息管理咨询公司总裁王伯庆表示,国内大学的教材严重滞后。根据麦可思调查发现,许多应用型专业大学生的就业,与他们的学历层次和专业并不吻合,分析其中的原因,王伯庆认为,关键就是大学里教授的一些知识完全跟不上技术的发展。

来自德国的吕贝克应用科技大学副校长约阿希姆·利兹则称,中国应用型专业大学生的“知识脱节”问题让人头疼。

“我们德国的企业很愿意到中国来投资,但就有一个头疼的问题,必须要从头开始培训新员工。所以,我们德国的企业,每到一个地方,就要建立一个很大的培训基地。”他说。

●被动上课 中国工人足够多 缺的是工程师

“18年前,我第一次在中国给学生上了第一堂课,当时学生对于这种完全不知道会发生什么的上课方式很是兴奋。但是直到现在,我再来上课,他们还是不习惯在课堂上担当主动的角色。”约阿希姆·利兹告诉记者。

约阿希姆·利兹说,学生可以从老师口中得到所有的授课内容,如果没跟上老师,他们还能从教科书上找到每个字。学生自然不会自己做什么事了。他们只是在被动地消化,这不是一个好方法。

“学生没有锻炼的机会去解决问题。他们学到的只是重复特别的解决方法。这在学习过程中完全是一个被动的角色。”

约阿希姆·利兹认为,如果一个问题已经解决了,也就不需要工程师了,而是更需要工人。“在中国,已经有足够多的工人,但是没有足够多合格的工程师。”

●经验对比 德国没有完整教科书 学生须靠笔记

约阿希姆·利兹告诉记者,在德国,学生必须参与到学习过程中,而且担任主动的角色。

在德国,学生没有一本完整的教科书。所有知识都是教授在讲课时的内容,学生必须每时每刻地跟上老师,有一些教授,甚至不给学生任何讲稿,学生必须自己记笔记。

在德国的大学,老师教学生的是解决问题时的基础知识,而不是解决方法。学生自己首先要找到解决方法,然后教授才和学生一起讨论结果。在这个知识转换的过程中,学生是主动的。

●专家分析 缺乏外企技能 外语是拦路虎

《福布斯》杂志早前曾指出,中国大学生毕业即失业,许多大学生走上流水线,不是因为白领工作机会匮乏,是因为他们不合格。在华跨国公司最大的烦心事儿就是如何找到合格的人才。

对此,中国国际工商学院助理教授葛定昆告诉记者,英语确实是中国大学生进外企最大的拦路虎,它“抹杀”了近60%的中国大学毕业生。尽管我国越来越多的人喜欢学英语,但真正能用英语工作的却很少。

张丽宾在接受法制晚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我国的基础教育还是很好的,知识掌握得很扎实,基本逻辑思维很强。不过,他们可能学得很好, 但从小没有实践的机会,所以在实践中就会存在一定问题,教材中应多加实践内容。

2#
 楼主| 发表于 2011-10-15 16:40:24 | 只看该作者

面临三重忧患 高校教材市场环境日益恶化

作者:晓孛 来源:中华读书报

发布时间:2010-4-12 14:11:41

面临三重忧患 高校教材市场环境日益恶化

■高校教材出版面临着三大忧患:忧患一,高校校园复印室的盗印行为猖獗。忧患二,免费数字资源泛滥。忧患三,学校自编教材泛滥。

■由数字出版带来的销售模式变化,可能是解决现存的教材行销问题的福音。

■高校教材出版社数字资源建设的步伐已经大大加快,而聚沙成塔的群体效应有可能在不久的将来引起传统教材出版业务的革命性改变。

■提高高校教材的竞争门槛,可以从出版企业规模、作者资源、网络化资源状况考虑。

“大学生有多少还买教材?”日前记者在上海遇到一家刚倒闭的大学书店老板,这位一直钟情书香的卖书人发现单靠理想已经无法对抗当下恶劣的高校教材销售环境了。时间进入2010年,高校教材市场环境日益恶化的现实,让越来越多的书业人开始担心未来。

高校教材出版面临着三大忧患:

忧患一:高校校园复印室的盗印行为猖獗。每学期开学都是校园复印室业务繁忙之时,有的复印店甚至开出了每页低至2分钱的超低价,学生只要花十几块钱就能复印一本定价几十块钱的教材,甚至有复印店将用量大的教材一次性复印多本供学生购买。与此同时,却没有任何一个部门对这种盗印行为进行管理,加上原来的教材盗版问题,使得现在的高校教材销售岌岌可危。

忧患二:免费数字资源泛滥。记者了解到,甚至在清华、北大这样的名校在内,很多老师都会将自己的教学课件无偿提供给学生,并同学生共享出版社免费提供给教师使用的教辅。网络上共享软件的风行更加剧了这个问题,从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材的销售。

忧患三:学校自编教材泛滥,教材质量下滑严重。伴随着教材市场的不断开放,越来越多的出版社进入到了教材出版领域。据不完全统计,在全国五百多家出版社中,从事教材出版的出版社就超过了60%。出于占领市场的考虑,有不少出版社为一些高校出版自编教材,其中的大部分都是低水平同质化产品,劣币驱逐良币的市场效应使优质产品的生存越来越困难。

应该看到,在上述三大问题当中,教材复印和盗印造成的影响是最为恶劣的。在有的业者看来,这一方面固然反映了我国出版物市场监管的松懈,另一方面也表明学生经济承受能力和书价之间的落差。北京联合大学师范学院心理学教师牟书在采访中就表示,同以前十几块钱一本的教材相比,现在好一点的教材动辄就是几十上百块,对于学生来说确实是很重的负担。比如她在课上要用到的人民邮电出版社的《社会心理学》原价68元,书中那么多内容也无法在一个学期全部讲完,如果让学生人手一册有些不值,所以后来她采取了一个折中的办法:由系里统一购买几册放在图书馆供学生借阅。是否有一种办法可以保证学生能够以较低的价格获得自己需要的内容呢?

从国外高校教材出版企业的经验来看,由数字出版带来的一些销售模式的变化,有可能对于现存的教材行销问题的解决带来福音。比如麦克米伦美国公司近日启动的DynamicBooks数字教材出版平台,学生可以更便宜地从这个平台上获得电子版或按需印刷的黑白版教材。麦格劳-希尔公司在2月份发布的Select学术图书章节电子版销售项目,保证了学生在不需要购买全书时可以只购买自己所需要的章节。随着高校数字教学环境的日益完善,加上当前年轻人阅读和学习习惯的改变,在国内通过数字出版改造现有的纸质教材出版业务已经具备了初步的条件。

在高校教材数字出版工作上起步最早、成果最突出的无疑是高等教育出版社。从2003年一开始高教社开始走精品战略之路,引入数字化技术开始建设资源库数字化工程,经过3年的发展,基本上形成了一个以精品教材为核心的、立体化的教材体系,而到2008年,该社以“全资源”概念打造的立体化教学资源产品群正式发布。目前高教社出版的纸质教材均有强大的数字资源库作为支撑,而读者使用这些数字资源的前提是购买正版教材——只有获得了正版教材上的激活码,使用者才能使用高教社提供的网络资源。近些年,高教社也在如何将网络运用于传统教学的科研工作上做了很大的投入,代表性产品就是该社的《大学语文》。这本教材所基于的教学研究成果强化了传统纸质教材出版与网络的嵌合度,也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正版教材的销售。

以《大学英语》网络教材的推广为先导,高校教材出版立体化率先在大学英语教学领域形成气候,这也推动了高校教材数字化的整体进程。2004年年初,教育部颁布了《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试行)》,指出各高等学校“应当充分利用多媒体、网络技术发展带来的契机,采用新的教学模式改进原来的以教师讲授为主的单一课堂教学模式。新的教学模式应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支撑,特别是网络技术,使英语教学朝着个性化学习、不受时间和地点限制的学习、主动式学习方向发展”。与此同时,受教育部委托,高等教育出版社、外研社、清华大学社、上海外语教育社、复旦大学社这五家出版社开发研制了各自基于计算机和网络的大学英语立体化教材,并开始在全国180所院校使用。

在网络英语教材的带动下,上述几家社的教材数字化步伐也大大加快了。除了上面提到的高教社之外,清华大学和外研社的表现比较突出。清华大学社提出了以立体化的教学资源、网络化的教学平台和个性化的教学服务为支撑的教学资源整体解决方案计划,积极实施数字化战略,致力于为广大教师提供从教材、教参、教辅、电子教案、题库到网上教学平台、教师服务与培训等环节的全方位、立体化、个性化的产品和服务,在《新时代交互式英语》之外,《大学物理学》这样的经典教材也已经配套了电子教案、多媒体素材库、试题库等数字资源。不局限于网络教材的出版思路,外研社从去年10月份开始正式推出2U4U网站,并将社内所有图书都加上了一个条码,读者只有购买正版的图书才能凭这个条码登录网站换取积分,并进一步用积分换书或者获得相应的网络资源。

不过,高校教材出版社数字资源建设的步伐已经大大加快了,而聚沙成塔的群体效应有可能在不久的将来引起传统教材出版业务的革命性改变,从而根本解决现有的问题。去年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的“光华财经电子文库”开始投入使用,这个包含了该社学术图书和教材配套资源的数字资源库目前尚处于推广期,其中的大部分内容都是免费向读者提供的。该社社长冯建表示,当时他们之所以决定建设这个数字出版项目主要是出于两个考虑:一是延长已经出版的学术著作的销售周期,在纸质图书已经绝版之后仍能向需要的读者提供其所需要的图书内容;二就是为了应对当前纸质教材销售下滑的局面。目前西南财大社正在加紧为这个电子文库补充教材课件、案例以及习题等内容,并希望今后可以借助这个项目实现教材出版业务的重大转型。

针对高校教材同质化严重,编写门槛过低的问题,低水平重复的教材一齐涌到高校,最后演变成的是教材图书发行各环节中比拼给高校教务处、教材科、图书馆负责人、院系负责人或经办人的回扣,造成层出不穷的各类教材腐败案件。教材的同质化正是说明很多教材正在进行变相的剽窃。很多书内容差不多,相互抄袭,尚且还流播甚广,对学术的规范和创新是非常不利的。大量同质化的教材,正在造成学术成果上的泡沫。一片虚假繁荣的背后,是一堆出版垃圾。

对于这些问题,人大出版社社长周蔚华指出,还是得从机制入手。他表示,比如教材的编写体制。在国外,只有是一流的作者才有资格编写教材,这些教材才有可能在高校里得到有效推广。譬如,国外经济学教材,俱为著名经济学家甚至是诺贝尔经济学获奖者亲自编写。另外,相关管理者应该从高校教材出版资格的角度制定相应规章制度:“中小学教材都有出版资格的授予,作为高端产品的高校教材更需要。”他提出,提高高校教材的竞争门槛,可从出版企业的企业规模、作者资源、是否具备网络化资源等方面综合考虑。

周蔚华同时呼吁,高校教材不应指定一本教材,而是应该提供2~4本教材作为学生的参考教材,由学生自己判断、选择和购买,可以有效防止教材腐败的现象的发生,同时也使得劣质教材失去市场。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于都市网 | 服务条款 | 开放平台 | 广告服务 | 商务洽谈 | 都市网招聘 | 都市网公益 | 客服中心 | 网站导航 | 版权所有

手机版|小黑屋|Comsenz Inc.  

© 2001-2013 源码论坛 Inc.    Powered by Weekend Design Discuz! X3.2

GMT+8, 2025-5-16 12:53 , Processed in 0.174385 second(s), 19 queries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