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

楼主 |
发表于 2011-12-16 09:15:24
|
只看该作者
美媒体暗指扩招中国学生让美国课堂“崩溃”2
美媒体暗指扩招中国学生让美国课堂“崩溃”2
本科留学难度最大 “逼真”了解留学生活有方法
“中国难题”针对的是这两年突起的中国本科留学生群体,我感觉,比较留学各个阶段,本科的确面临更大的挑战。试想如果高中留美,学习的多是基础知识,讨论的也是日常话题,老师对学生的期望值也不会很高。如果是硕士博士阶段留美,课堂内外的话题围绕专业,已有专业基础的学生运用术语交流不会有很大障碍。唯独在本科阶段,这正是构建专业知识的过程,课堂上会经常遇到新名词、新概念,且不说立即展开讨论,就是先用英文完全理解也要个过程。以“经济学导论”课为例,教授会讲解“消费者剩余”这个概念,此后也许会有个短暂讨论。对此,学生要先后完成理解抽象定义、联系日常生活、组织材料、脑中翻译措辞,直到说出想法等一系列“活动”,除非能驾轻就熟地使用英语,否则完成起来难度不小。
文化背景不同也会造成课堂发言困难。比如在本科教学中,教授为帮助学生理解概念,会让课堂讨论尽量接近日常生活和时局,但这很可能成为国际学生的发言障碍。记得在我求学时,当教授布置大家分析“Campbells”公司的财务报表,由于缺少美国文化背景,我只能就事论事。直到多年后,我才发现这是美国家喻户晓的食品公司,如同国内的“康师傅”。当然,“中国难题”描述的情况比笔者遇到的更糟糕:某校中级会计课上,就因为一半是中国学生,课堂气氛非常沉闷,结果美国学生纷纷退课。
在课下,大部分中国本科生还会遇到的问题是“难以合群”。美国的本科没有班级的概念,学生也难以找到有归属感的集体,在我的学校,连美国新生都会抱怨学生间沟通困难——每到吃饭时,你会发现运动队的体育生是一团,乐队的学生又是一团,而更多的人则分散游荡在餐厅的角落。在这种校园文化中,初来乍到的本科留学生在交友和提高语言能力上都不会顺利,课堂上的沉默更不足为奇了。
同学们关心有什么对策,我想方法之一是出国前自检一下外语水平。自测的方法很多,比如动手写个人陈述,听网上的耶鲁公开课,下载研究教授的教学大纲,读影印本的原版教材。这都可以让你“逼真”了解留学生活,以及对你个人的要求。
“扩招”还会继续 准备充分才能对自己负责
总的来说,“中国难题”的提出是及时的,它让国内的申请者更冷静和理智,也促进美国的大学招生进一步完善。
在文章刊发不久后,美国国际教育协会(IIE)公布了2010/11年度国际学生在美最新数据,目前在美中国学生已达15.7万人,比上一年度增加了23.3%,其中5.7万人就读本科,净增1.7万人。以我曾就读的一所州立大学为例:10年前,学校只有100多个中国学生,而且很少有读本科的。如今,学校读本科的中国学生每年就有300多人。
中国学生好像导火索,诱发了美国高校积症。试想,原来教室只有个别中国学生,如果存在问题,会被认为是中国学生自己的问题。但如今教室里一下子有十几个中国学生,那么这些问题就可以归因于整个群体,因而引起美国媒体的关注。
当然,尽管“中国难题”报道了很多问题,但国内留学家庭也不要担心,美国高校的门绝不会关上。留学人数的猛增是一推一拉的结果:国内经济看好,家庭收入增加,这让孩子留学“不差钱”;另一方面,美国经济不景气,大学“很差钱”。据报道,2008年以来,美国至少有43个州削减了对高等教育的拨款。作为全美公立大学样板的加州两大州立大学系统,已经连续几年被削减拨款,本年度它们各自又被削减了6.5亿美元的州政府拨款,而且还有再被削减1亿美元的可能。
为弥补经费不足,提高学费是选择之一。加州两大州立大学系统先后提高了学费,以致引发学生大规模抗议。学校的另一个选择就是招收州外学生,包括国际学生,因为这些学生每年要多缴约2万美元的学费。像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今年招了1100名外国新生,其中中国学生200多名。加州的例子绝非孤例。
“中国难题”中被采访的大学,将对国际学生的“扩招”解释为校园多元化的需要,但背后“推手”连普通美国人都看得很清楚。在该文的留言版上,一位美国家长抱怨,他在为女儿联系学校时,很难找到学校招生办公室的人,“因为这些人都在忙着到国外招收那些能付全额费用的外国学生……我们这些出生和成长在美国家庭的子女,都被学校追逐利润的行为忽视了。”
在财政紧张的情况下,美国高校似乎对中国学生带来的问题都可以“克服”。国内同学面对的是利好局面,但切记当留学门槛越来越低,同学更要准备充分,对自己负责。(作者:艾舞 目前在北美大学担任助理教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