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

楼主 |
发表于 2010-10-12 22:57:34
|
只看该作者
科隆大教堂里收藏着许多珍贵的艺术品和文物。其中包括成千上万张当时大教堂的设计图纸,成为研究中世纪建筑艺术和装饰艺术的宝贵资料。还有从东方去朝拜初生耶稣的“东方三圣王”的尸骨,被放在一个很大的金雕匣里,安放在圣坛上。这里还有最古的巨型圣经、比真人还大的耶稣受难十字架以及教堂内外无数的精美石雕。一些珍贵文物现保存在—个金神龛内,此金神龛被认为是中世纪金饰艺术代表作之一。在唱诗班回廊,还保存着15世纪早期科隆画派画家斯蒂芬·洛赫纳1440年为教堂所作的壁画和法衣、雕像、福音书等文物。
夜色中的科隆大教堂最为壮观:在灯光的辉映下,教堂显得荧光闪烁,灿烂夺目,美不胜收。装在四周各建筑物上的聚光灯向教堂射出一道道青蓝色的冷光,照在宏伟的建筑上,蓝莹莹的璀璨晶亮,仿佛嵌上了蓝色的宝石,染上了绮丽的神秘色彩。教堂中央的双尖顶直剌云霄,一连串的尖拱窗驮着陡峭的屋顶,整座教堂显得清奇冷峻,充满力量。
自从科隆大教堂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这里更成为著名的游览胜地,游客们来到著名的科隆大教堂旁,由衷的赞叹不绝于耳。只见这座用磨光大理石砌成的大教堂,其内外雕刻物皆似鬼斧神工之作;教堂里森然罗列的高大石柱,鲜艳缤纷的彩色玻璃,精致的拱廊式屋顶以及凌空升腾的双塔皆气势傲然。登至150多米的塔顶,俯瞰市区,科隆美景一览无遗。科隆大教堂的巍峨壮观令所有瞻仰到她的人叹为观止。
始建于1248年,几经波折1880年最后完成,世界上最著名的最高大的教堂之一。它除了有重要的建筑和艺术价值外,还在于它是欧洲基督教权威的象征。在二战期间部分曾遭到破坏,近20年来一直在进行修复。 科隆大教堂于1248年在加洛林王朝希尔德大教堂的遗址上开始兴建,1560年教堂内大厅基本竣工。在1560年,因德国宗教改革运动而中断工程,至1823年续建,1880年竣工,若非19世纪的复古风席卷欧洲,那么这栋哥特式的经典之作恐怕永无完工之日。整个建造工程前后跨越六个多世纪,它是德国中世纪哥特式宗教建筑艺术的典范。
科隆大教堂的建成与科隆历史背景有密切的关系。公元前37年的罗马时代,罗马帝王奥古斯都女婿阿格里皮在此地建城,此城遂成为罗马帝国军事要塞。公元50年,该城为罗马皇后克罗迪娅的出生地,并把它正式命名为科隆。科隆是阿尔卑斯山以北著名城市,有"北方的罗马"之称。795年被定为威斯特法伦大主教驻地后,科隆宗教地位日趋加强。因以大教堂为主一系列教堂建筑的兴建,科隆获得"北方的耶路撒冷"之名。
1201年辟为自由市,发展为东西欧贸易中心和中世纪德国最大城市。由于此时贸易、手工业和艺术得到高度发展,手工业行会甚至选举自己的市长与罗马统治者分庭抗礼。这种变化直接说明为何科隆大教堂以哥特式建筑手法建成。德国早期深受罗马文化影响,教堂建筑是典型罗马风格。12世纪以后,市民阶级兴起,政治和经济变化,建筑形式随之改变。科隆主教选定在8月15日圣母升天节动工建堂,标志着新时代的开始;在当时德国这最大城市建世界第一大教堂为他们的共同愿望。
科隆大教堂是世界第4大教堂,它是由全欧洲两座以最高塔为主门、内部以十字形平面为主体的建筑群。一般教堂的长廊,多为东西向三进,与南北向的横廊交会于圣坛成十字架;科隆大教堂为罕见的五进建筑,内部空间挑高又加宽,高塔将人的视线引向上天,直向苍穹象征人与上帝沟通的渴望。大教堂长144.5米、宽86米,面积相当于一个足球场,自1864年科隆发行彩票筹集资金至1880年落成,它不断被加高加宽,而且建筑物全由磨光石块砌成,共16万吨石头如同石笋般建筑而成。教堂外型除两座高塔外,还有1.1万座小尖塔烘托。
教堂内共有10个礼拜堂,中央大礼拜堂穹顶高43.35米,座位5700个,供神职人员所用的共有100个,全用极厚木板制成。教堂四壁窗户,总面积达1 万多方米,全装有描绘圣经人物的彩色玻璃,被称为法兰西火焰式,使教堂显得更为庄严。教堂钟楼上装有5 座响钟,最重的是圣彼得钟,重达24吨,响钟齐鸣,声音洪亮,回荡于莱茵河畔。传说舒曼进入这个大教堂即震摄于其气势,而萌发了写作〝莱茵交响曲〞的意念。它本身既是一个传奇,也是艺术史上非常出众的题材;爬上509级的阶梯登上教堂的钟塔,在那里可以看到全世界最大的教堂吊钟,并饱览莱茵河的水色与科隆瑰丽的市容。同时,自教堂完工后,科隆市政府即规定:城内所有建筑不得高过教堂,造成科隆许多大楼地上的建筑只有七、八层,地下却有四、五层之多的特殊现象。从建筑规模和装饰艺术质量来看,科隆大教堂均胜过它之前所有的哥特式建筑,因而使它成为世界上最著名的教堂之一。
科隆大教堂内有极多珍藏。现在仍保存第一位建筑师哈德设计教堂时用的羊皮图纸,为研究13世纪建筑和装饰艺术提供了重要资料。在教堂祭坛摆放有中世纪黄金匣,由黄金和宝石组成。唱诗班回廊的宗教画,是15世纪科隆画派杰出画家蒂芬·洛赫纳1440年的作品。此外还有雕像圣体匣和福音书等,这些都是教堂的古老珍藏,具有很高的宗教和艺术价值。20世纪80年代考古发掘教堂地基,发现了历次修建时基础工程的不同做法,十分珍贵。
1942年,英美联合空军轰炸德国。科隆位居莱茵河要津,其下游腹地是化工业的集中区,成为挨炸最惨重的城市之一。战争结束时,科隆老城被毁百分之九十。由于德国天主教透过罗马教廷提出要求,这座古教堂才免遭轰炸。科隆大教堂虽然没有被毁掉,但也中了盟军十多枚炸弹。
20世纪末泛酸的空气正无情地侵蚀每一块斑驳的石头,一波又一波的整修又开始了。保持大教堂的建筑特色,并对内部艺术陈设进行文物保护和管理。1999年起,大教堂修葺提出1720万马克预算。由于宗教界、个人及政府财政援助,作为信仰象征和新欧洲中部文化传统统一见证的科隆大教堂必能更好被保存下来。
教堂内部
有104个座位,具中世纪晚期风格的唱诗台是德国最大的,它的特别之处在于各有一个预留给教皇和皇帝的座位。祭坛里镀金的三王圣龛装饰精美,由于内部存放了被认为是属于东方三博士的遗骨,这个祭坛因此被认为是西方最重要的祭坛。教堂内的彩绘玻璃也远近闻名。
教堂顶上一共安置了12口钟。最早的是3.4吨重的三王钟(Dreikönigenglocke),铸造于1418年,安装于1437年(后来三次重新铸造,最近一次于1880年)。之后是重达10吨的"Pretiosa"(当时西方最大的钟)和4.3吨重的"Speciosa",分别于1448年和1449年安装。而教堂内目前最大的钟是圣彼得钟,重达24吨,直径3.22米,安装于1924年。
科隆大教堂,位于德国的北莱菌-威斯特法伦州。199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科隆大教堂作为文化遗产,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素有欧洲最高尖塔之称的科隆大教堂,建在莱茵河畔,历时600余年才完成 科隆大教堂以轻盈、雅致著称于世,成为科隆城的象征,也是世界最高的教堂之一。它是当时德国人兴建的一座宏伟的纪念性建筑。后来成为德国宗教、民族和艺术统一的象征。 科隆大教堂是最完美的哥特式大教堂。它始建于1248年左右,高157.38米,东西长约145米,南北宽约86米,建筑面积约6000平方米。整个建筑全部由磨光的石块砌成。科隆大教堂的建造前后整整持续了632年,是欧洲建筑史上建造时间最漫长的建筑物之一,它还具有早期基督教时代的朴素风格。
教堂中央是两座与门墙连砌在一起的双尖塔,高16l米,是全欧洲最高的尖塔,四周林立着无数座的小尖塔与双尖塔相呼应。教堂内有10座礼拜堂,中央大礼拜堂穹顶高43米,中厅部跨度为15.5米,是目前尚存的最高的中厅。教堂的钟楼上有重2.4吨的圣彼得钟,被誉为"欧洲中世纪建筑艺术的精粹"。教堂四壁上方有总数达1万多平方米的窗户,全部装上描绘有《圣经》人物的各种颜色的玻璃,色彩十分绚丽。教堂内还有一座11世纪德国奥托王朝时期的木雕《十字架上的基督》,成为哥特艺术的先导,对后世的雕刻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科隆大教堂与巴黎圣母院、罗马圣彼得大教堂并称为欧洲三大宗教建筑。
邮票
科隆大教堂以轻盈、雅致著称于世,成为科隆城的象征,也是世界最高的教堂之一。而这一版面值均为5芬尼的邮票印刷于1948年,就是专门为科隆大教堂设计的。但是后来政府认为科隆大教堂被印刷成黄色是错误的,因此宣布这版邮票销毁。但是由于一些原因,邮票阴差阳错地保留了下来,如今成为了珍贵的历史资料。
游记:在科隆大教堂
科隆游记
沿着莱茵河从科布伦茨经过波恩,再往北,两岸的景色就慢慢变了,静静的葡萄园,幽秘的中世纪城堡不见了,城市的距离在缩短,河面上会有大型的油船和货轮频繁往来。前面就是德国的西大门科隆,自科隆过杜塞尔多夫便是德国著名的鲁尔工业区。到达科隆的时候,正好赶上了一年一度的狂欢节的高峰。
进入科隆到处看到一种广告,因为不懂德文只能从画面上去判断。画面上是一俊男半身像,西装领带,手握啤酒杯,开怀大笑。细细一看,他的领带自领结以下全被剪了,只剩下了脖子上的那一圈,下端留着斜斜的剪口。我不懂那是什么意思,就问来接我们的德国朋友。朋友笑着告诫我们明天不要穿西装上街,特别不要系高级领带。因为狂欢节中的女士可能笑眯眯地走近你,然后突然一手揪住你的领带,一手掏出剪刀,咔嚓一下,转身就跑了。这是科隆狂欢节的一个特殊习俗。
带着感受科隆人狂欢的强烈欲望,加上时差的烦恼,那晚怎么也睡不好,第二天很早就起床,我要出去遛达。赶在科隆沸腾之前,去感受这座两千年历史名城的静谧。
天空是刚刚洗过的,可以看得很高很远,晨曦中的白云静静地飘在天边,那种纯净使自己戴了一幅高清晰度的眼镜。天空下的一切,都变得格外的清晰,以至于自己感到不太习惯。并不高大的哥特式屋顶带着阁楼上的小百叶窗,爬满墙壁的鳄鱼草,马路两旁如盖的橡树,街心花坛中盛开的玫瑰与郁金香,还有消失在前面拐弯处的柏油马路,构成了一幅透明的水彩。眼前的景致激起了我的灵感:去到莱茵河边,站在德意志大桥上看朝阳照射下的科隆大教堂,去感受朝霞里高耸入云的教堂尖顶的神圣,去偷听阿波罗神与耶稣基督的私语。
宽阔的莱茵河缓缓地流过科隆,把城市分为东西两半。东部是新区,西部是老城区,霍恩索雷伦大桥与德意志大桥把城市连在一起。站在德意志大桥上俯视两岸,这个德国第四大城市就几乎一览无余。我发现在这座工业城市看不到一个烟窗。东部的新区虽然有一些新的建筑,却与老的城区搭配得十分合理、协调,视觉上没有突然的跳跃感。这个城市好像是在两千年前设计好了,以后只是按照统一的图纸建设而已。莱茵河西岸,石青色的科隆大教堂的双塔在晨辉中闪着熠熠的光芒,庄严、肃穆、神圣。
这座高157.38米,花费16万吨石头,历时632年才建成的世界上最伟大的哥特式建筑,足以让任何人对科隆这座城市肃然起敬,为科隆市民的顽强和永不停息的奋斗精神所折服。脚下踩着德意志大桥坚实而朴素的钢梁,桥下是莱茵河静静的流淌,远望大教堂直入云端的尖顶,我感悟到这就是德意志精神所在——坚强、追求、深邃。迎面吹来凉爽的风,我慢慢闭上眼睛,用心去感受此刻异国他乡静谧与神圣。脑海却浮现出穿制服的党卫军的来回走动、集中营里铁丝网后犹太儿童恐惧的眼神……而后隆隆的炮声从耳边响起,科隆笼罩在火光中,莱茵河上巨响后升起的水柱直冲大桥的桥身…….日耳曼,这是怎样一个民族啊?
走进科隆的狂欢节,置身在那些自由轻松状态下的市民中间,也许是帮助我认识日耳曼民族的难得机会。
狂欢大游行是以科隆大教堂为中心展开的,数以万计的人们聚集在教堂四周。教堂附近临时搭建了许多的摊位,主要是卖游行用的化妆面具、气球、小玩意,当然更多的是兼卖啤酒饮料快餐。广场上有各种表演,街道上不时会有不同的游行方阵通过。今天是礼拜四,正好是狂欢节中的妇女节,这一天妇女们会冲进市政府把市长打倒,自己坐在市长的宝座上,宣布对城市的占领。女人们在街上疯狂地剪男人的领带,并作为战利品带回家挂在墙上欣赏。所以游行队伍中的妇女方阵特别醒目。奇怪的是年轻姑娘化妆并不是很张狂,她们有的化装成白衣天使——护士,旁边的男朋友则化装成伤员,护士搀扶着伤病员游行;有的化装成很安详的动物,如头上带着羽毛的和平鸽;更多的不化妆,只是成群结队跟在队伍后面,嘻嘻闹闹。疯狂的是中老年妇女,她们一改德国妇女平常的严谨,浓妆艳抹,服装鲜艳,肆无忌惮地在游行队伍中横冲直撞。有一胖老太太走在家人的前面,胸前挎着一个巨大的男生殖器画板,脸上充满了自信与坚定。挤在人群中突然被身边的女士抱住亲一口是很正常的事,不少男人脸上都会留下不止一个的曙红唇印。
游行队伍中很多是以家庭为单位的,一家人不同年龄、性别正好化装成一个神话故事或是创意为一种场景。也有属于游行发烧一族的,在广场上我看到一群老头,化装成为一班海盗,腰里别着手枪,戴着眼罩,他们的海盗船要花费几万欧元。他们不停地摆着不同造型,免费为人们合影。
以前听说过德国还存在极少数新纳粹分子,但我在游行队伍中没有见到一个化装成党卫军的。
作为一个黄皮肤黑眼睛,在德意志人海中我丝毫没有感到陌生,人们友好和善。偶尔用英语的交流中,我发现德国人对中国充满了好感和向往。也许正因为这样,德国才成为了中国在欧洲的最大经济合作伙伴。
科隆大教堂因为游行活动停止向游人开放,我不能进到里面从下往上去看阳光透射后的彩色玻利画,去重温三圣的故事;也不能爬上几百级台阶登上教堂尖顶,去聆听神在风中的言语。但我相信神现在正在倾听教堂周围不息的脚步。
随着游行队伍,游看了罗马.日耳曼博物馆、旧市政厅、观光码头,一直到下午三点多游人渐渐退出,我才回到了旅馆休息。
旅馆的附近有很多小酒吧,黄昏时我随意地进了一间,我不善饮酒,但喜欢在安静的地方喝点什么,听听音乐,看看报纸。这是一间有着二百多年历史的酒吧,里面客人很少,两个老太太一个老头,加我总共才四个客人。我坐在单独的一排,老人们见我进来后,微微抬起头,眼睛里流露出真诚和善意,但又不至于打搅这份黄昏中的宁静。而最令我感到意外的是,背景音乐居然是我们特别熟悉的前苏联卫国战争中曲子,《莫斯科郊外的晚上》《红莓花儿开》《喀秋莎》。在这种音乐中,德国人已经没有了任何心的芥蒂,自然、坦然到只有我这个中国人才能意识到这歌曲那份特殊背景。要是在日本,你是不可能听到哪家酒吧会放中国<游击队之歌>的,不会的,永远不会的。
在科隆短暂的几日逗留,使我对日耳曼民族有了更深的认识,不,是对所有民族有了更深的认识,那就是一个民族只要战胜自己就是不可战胜的民族。
[ 本帖最后由 步天涵谷 于 2010-10-12 22:58 编辑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