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找回密码
搜索
查看: 1066|回复: 5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世界文化遗产----伊朗伊斯法罕王侯广场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1-9-29 00:28:2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伊斯法罕王侯广场建于1616年,长500米,宽约160米,是当年阿巴斯大帝检阅军队、观看马球比赛、隆重演出和举行其他仪式的地方。 广场四边是纪念碑建筑,它们与一组二层拱廊相连。广场周围有雄伟精美的古代建筑群,有阿里·卡普宫、谢赫·鲁特福拉清真寺和具有穹形波斯建筑特色的伊马姆霍梅尼清真寺。

目录

基本资料
地理位置
广场历史
建筑风格
伊斯法罕
广场建筑
马斯吉德哈基姆清真寺
阿哈默得墓葬群
皇家清真寺
广场东侧
阿里卡普宫



基本资料
  这里保留着300多年前风貌的传统市场——巴扎,从中能观赏到闻名遐迩的伊斯法罕手工艺品。巍峨宏伟的伊马姆霍梅尼清真寺雄踞广场一侧,原名皇家清真寺,一般称为蓝色清真寺。清真寺造型保持了传统的波斯建筑风格,寺院内外围墙和一些高大圆柱,都用深浅蓝色的小块光彩瓷砖拼嵌成一幅幅美丽动人的波斯图案。清真寺有4座高耸的尖塔,穹形正门和两个尖塔朝着广场北部,正殿和另外两个尖塔朝着西南方向的麦加圣地,正殿与清真寺正门恰好形成45°锐角,结构科学严谨。   

这处遗址以它的皇家清真寺、希克斯罗图福拉清真寺 (Sheikh Lotf Allah Mosque)、盖塞尔伊耶希华丽的门廊和15世纪的提姆瑞德宫而闻名。所有这些反映了萨非王朝时期波斯的社会文化生活。 站在正殿中心的一块方砖上,对准穹形屋顶拍手或讲话,立刻传来7下回音。在正殿西面墙壁下,有一块三角形浅绿色大理石,每到正午就没有倒影。谢赫·鲁特福拉清真寺的规模稍逊于皇家清真寺。它那由天蓝色、深红色和浅柠檬黄瓷瓦装饰的华丽外表,同布局合理的几何设计相配合,给人以一种非常协调的美感。阿里·卡普宫位于广场西侧,是阿巴斯大帝和后妃们居住的地方,二楼上的游廊是阅兵、观看马球的场所。登上六楼,可俯瞰全城。六楼有“音乐厅”,其四面墙壁拢音,墙上满是刻花图案,建筑精巧,引人入胜。阿里·卡普宫大门,也称“巨门”,堪称改建工程的杰作。阿里·卡普大门作为皇室区域的象征性入口,是一个神圣不可侵犯的地方,即使国王到此也要步行入宫。伊斯法罕王侯广场在伊斯兰城市规划方面一反传统作法,以其设计独特、用途广泛和装饰华丽而独树一帜。


地理位置

伊斯法罕王侯广场坐落在伊朗中部伊斯法罕省首府市中心。伊斯法罕古代为东西方贸易集散地,“丝绸之路”南路途经要站。1598年,阿巴斯大帝迁都于此,大兴土木,要将伊斯法罕变成一座富丽堂皇、精美雅致的名城。阿巴斯设计的建筑群以宽阔的广场为中心,即“美丹”王侯广场,又称“美丹·纳奇·贾汗”(意为世界之写照)。   

伊斯法罕省省会。人口92.7万(1982)。伊朗第三大城。位于一山间盆地的边缘,扎因代河畔,海拔1,590米。始建于阿黑门尼德王朝时期,多次成为王朝首都。历史上为南北来往所必经之路,著名的手工业与贸易中心。现有铁路通古姆和德黑兰,又为公路交通中心。附近农畜产品的主要市场。市区以多花园与清真寺等辉煌建筑物著名。长期为轻工业中心,纺织工业居全国首位,包括棉毛纺织与丝织,还有果干、造纸、榨油、火柴等工厂。手工艺著名,有银器、铜器、陶器、地毯业等。并发展了重工业,有伊朗第一个钢铁厂,还有石油化工、炼油、水泥等工厂以及兵工厂等。

广场历史
  萨非王朝(SafavidEmpire)是从1501年至1736年统治伊朗的王朝。这个王朝将伊斯兰教什叶派正式定为伊朗国教,统一了伊朗的各个省份,由此重新激起了古代波斯帝国的遗产,是伊朗从中世纪向现代时期过渡的中间时期。萨非王朝起源于一个于14世纪在阿塞拜疆非常昌盛的名为Safaviyeh的苏非教团,这个教团的创立者是萨非·阿尔定(SafiAl-Din,1252年-1334年),这个教团就是以他命名的。萨非来自今天属于伊朗的阿尔达比勒,至今为止在该城里还保留有他的圣陵。由于蒙古的西侵,在今天伊朗西北和安那托利亚东部产生了一个政治真空,当地大乱,萨非所建立的教团的任务在于平息这些混乱。在15世纪里,随着帖木儿帝国的衰落这个教团得以乘机获得政治与军事力量。1447年教团的领袖将教团改变成一个试图获取伊朗统治权的什叶派运动。

建筑风格
  在当时以很短的时间建成主要归功于其独特、出色并协调的规划,并把建造清真寺的很多手法结合到广场的建设上。广场大门是阿拉伯特色的半圆冠顶,墙面则是波斯风格的马赛克装饰镶嵌,并由两座48米高的大塔挑起,所以墙面为直角。广场为南北纵轴,因按照伊斯兰传统北方建筑少一点,还主要面向东北/东南。雄伟并富丽堂皇的阿里卡普殿台延伸到后面的皇家花园与宫殿区,其中的装饰画与景观非常精致。因此伊斯法罕王侯广场达到了伊朗“萨法维王朝”建筑华丽的顶峰;在此前伊朗的城市通常拥挤缺乏流动,而伊斯法罕王侯广场呈方型并且宽敞,在伊朗“萨法维王朝”之前的国家波斯是无法想象的。

伊斯法罕
  伊斯法罕是伊朗萨非王朝的首都,因此皇家广场浩大而璀璨,通常被用于阅兵、庆典、观赏马球、行刑等。四周还有商铺、Qeyssariyeh看台、阿里卡普殿台等,而国王偶尔也出来参观并接见大使。总之伊斯法罕王侯广场是整个波斯民族社会与文化极其辉煌的写照(到1772年);1979年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由阿拔斯一世大帝建于17世纪,广场四边是纪念碑建筑,它们与一组二层拱廊相连。这处遗址以它的皇家清真寺,希克斯罗图福拉清真寺,盖塞尔伊耶希华丽的门廊和15世纪的提姆瑞德宫而闻名。所有这些反映了萨非王朝时期波斯的社会文化生活。

广场建筑
  1979年,伊斯法罕王侯广场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广场中保存了从公元11世纪到公元19世纪的各式各样的伊斯兰风格的建筑。   

在阿拔斯一世大帝重建伊斯法罕王侯广场之前,在广场旧址周围分布着一些小广场。从皇家清真寺入口拍摄的照片中,可以清清楚楚地看到这些约500米长、150米宽的广场。皇家清真寺左侧是本世纪经过重建的草坪和大池塘。伊斯法罕  盖塞尔伊耶希大门
王侯广场最初的纪念碑依然耸立,在广场公园的门口就有两块古纪念碑。照片的右侧显示的是希克斯罗图福拉清真寺小巧玲珑的伊斯兰式的圆屋顶,在广场的更远处是皇家集市的入口。该集市是当时伊朗最大的集市,它的南入口处位于伊斯法罕王侯广场最北边,往南一直延伸到皇家清真寺。现在,伊斯法罕王侯广场四周是各式各样的古迹,沿着广场,游客可以看到尚存的古代皇家集市的一部分店铺。最引人注目的是广场上的铁铺,在离广场很远的地方就能听得见铁匠艺人们嘹亮的叫卖声。在广场最东边是一家香料铺。

马斯吉德哈基姆清真寺
  马斯吉德哈基姆清真寺是阿拔斯二世大帝时建成的,根据皇家集市门廊上石刻记载的准确时间为公元1656年至1662年。马斯吉德哈基姆清真寺最初所采用的建筑材料主要是灰泥,经过漫长的风雨剥蚀以后,这些建筑很少能够被保留下来。但所幸的是用同种材料制成的造型优雅别致的象牙塔,却保存了下来。通往清真寺入口处的建筑,也就是现在为人们所称道的“卓章口”,可能是伊斯法罕王侯广场最古老的建筑。从该建筑的风格上可以看出当时工匠建筑艺术表现手法发展的特点,工匠们越来越倾向于用更为华丽的建筑手法,原来流行的朴素的突角拱已逐渐为较为复杂的尖斗拱所代替,再往后就是半圆形屋顶的普及。这种带有半圆形屋顶的建筑,其屋顶造型的优雅美观程度并不亚于六百年后的希克斯罗图福拉清真寺,而为世人所称道。“卓章口”建筑群在1956年被伊朗考古部门发掘出来以前一直被黄土所覆盖,所以能够保存至今。

阿哈默得墓葬群
  伊玛目(穆斯林的领袖)阿哈默得墓葬群包括两座神殿,一座是建于1167年的伊玛目·阿哈默得神殿,另一座是阿亚图拉(伊斯兰教什页派宗教领袖和法学权威)神殿。该墓葬群有着非常有趣的建筑风格,在伊玛目·阿哈默得神殿的窗户上有一块高高在上的巨石,俯瞰着整个街道。在墓葬群的庭院中有一座很可能是18世纪较为流行的叫做“巴赫迪阿里雄狮”的雕像,当时这种雕塑是为纪念逝去的伟人而立的。石狮上雕刻着一些描述死者生前事迹的的文字及标志死者身份的徽章,死者的头像被放置在石狮的嘴里。相对于庭院中的其他建筑来说,石狮被很好的保存下来。两座神殿的内部建筑风格迥异,伊玛目·阿哈默得墓葬的内部建筑采用的是当时非常传统的圆顶加天窗式,护墙板的瓷砖上希希疏疏的装饰着一些大徽标的绘图。而阿亚图拉生于1846年,卒于1914年,是一个博学多才的宗教领袖,他的神殿的风格也是别具特色,当游人一步入神殿内部时,就会为遍布神殿四周的豪华的洛可可式装饰惊讶不已。

皇家清真寺
  皇家清真寺也称“伊马姆霍梅尼清真寺”,坐落在伊朗伊斯法罕广场的南侧, 是一座雄伟壮观的穹隆形波斯风格建筑。它的拱顶和宣礼塔上装饰着土耳其蓝瓷砖,镶嵌出精美的阿拉伯图案和各种几何图形。由于蓝瓷砖的装饰,这座清真寺也被称作“蓝色清真寺”,其清新的蓝色与以黄色为基调的城市形成了鲜明的对照。清真寺大门和两旁的宣礼塔朝向正北,清真寺的正殿和另外两座宣礼塔朝向西南麦加圣地,大门与正殿恰好形成了一个45°角。更奇妙的是,在正殿中心的一块方砖上对准穹顶拍手或讲话,会听到七声回音,所以正殿又叫“七音殿”。正殿西面的墙壁下有一块三角形的浅绿色大理石,每到正午时,倒影就会消失,起着计时的作用。

广场东侧
  是圣·路得富拉清真寺,表面用天蓝色、深红色和浅柠檬黄色的瓷瓦装饰,十分精美华丽。这是古代清真寺建筑中最为华丽的一座。它位于伊朗的历史名城伊斯法罕。由于伊斯法罕在古代曾是东西方贸易的集散地,“丝绸之路”南线途经的要站,所以,它在公元10世纪时就已十分繁荣。11世纪—16世纪末,波斯的几个王朝先后在这里建都,大事修建,使它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大最美的城市之一。伊斯法罕皇家清真寺就是当年兴建的一座重要建筑。它像其他的清真寺一样采用圆顶拱架结构,两旁有两个供神职人员登高呼唤教徒作礼拜的尖塔(按伊斯兰教规定,教徒每天从清晨到黄昏要做五次礼拜)。清真寺的立面十分简洁,但布满精美纹样的琉璃镶嵌,使它显得极其精致而华丽,使人叹为观止。

阿里卡普宫
  阿里·卡普宫是伊朗伊斯兰著名故宫。高耸于伊斯法罕市中心广场的西面。系萨法维王朝阿拔斯大帝(1587~1629)和后妃们居住的地方。二楼上的游廊是阅兵、观看马球的场所。登上六楼,可俯瞰全城。六楼有“音乐厅”,其四面墙壁拢音,墙上布满刻花图案,建筑精巧,引人入胜。对面的谢赫·鲁特福拉清真寺造型十分壮丽,为阿拔斯的皇后谢赫·鲁特福拉建造。据说,阿里·卡普宫有一地道通向清真寺,皇后做礼拜时无需抛头露面从广场上通过。现保存完好。
2#
 楼主| 发表于 2011-9-29 00:34:44 | 只看该作者
伊斯法罕


  
伊斯法罕,伊朗中部城市,伊斯法罕省省会。人口92.7万(1982)。伊朗第三大城。位于扎格罗斯山和库赫鲁山的谷地中,扎因代河畔,海拔1,590米。始建于阿黑门尼德王朝时期,多次成为王朝首都。历史上为南北来往所必经之路,著名的手工业与贸易中心。现有铁路通古姆和德黑兰,又为公路交通中心。附近农畜产品的主要市场。市区以多花园与清真寺等辉煌建筑物著名。长期为轻工业中心,纺织工业居全国首位,包括棉毛纺织与丝织,还有果干、造纸、榨油、火柴等工厂。手工艺著名,有银器、铜器、陶器、地毯业等。并发展了重工业,有伊朗第一个钢铁厂,还有石油化工、炼油、水泥等工厂以及兵工厂等。另外伊朗主要的核设施也建在这里。   

伊斯法罕不仅风景优美,拥有11世纪~19世纪的各种伊斯兰风格建筑,而且它作为“丝绸之路”的南路要站,更是东西方商贸的集中地。南来北往的商客都汇集于此,各种商品也琳琅满目,伊斯法罕一时富甲天下,所以民间有“伊斯法罕半天下”的美称。


伊斯法罕半天下

如果说首都德黑兰是伊朗无可争议的心脏,那么伊斯法罕和设拉子便可当之无愧地被称为伊朗的灵魂。伊朗有一句谚语,说的是“伊斯法罕半天下”,由此可见这座文化名城在历史上曾经何等繁华兴旺,影响深远。

  依山傍水的伊斯法罕位于伊朗中部,坐落在扎格罗斯山脉脚下的一个高坡上,扎扬德河缓缓地穿城而过。“伊斯法罕”一名源自波斯语的“斯帕罕”一词,意思是“军队”。古时,此间确曾作为军队集结地,城市以“军队”为名也就不足为奇。伊斯法罕的建城史可追溯到公元前四五世纪的阿契美尼德王朝时期,在公元3至7世纪的萨珊王朝时便已遐迩闻名,公元十一二世纪的塞尔柱王朝曾定都于此。1598年,萨法维王朝(1502—1736)的阿巴斯大帝在这里建都,并下令修建了众多优美的宫殿、园林、桥梁、道路和清真寺,伊斯法罕从此进入了商贾云集、宾客汇聚的全盛时期。



  伊斯法罕城内外共有100多处保留至今的著名古建筑和清真寺,绝大多数是在阿巴斯大帝时期修筑的,其中伊玛目广场及其周边建筑更是萨法维王朝的艺术杰作,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确定为世界文化遗产。

  伊玛目广场始建于1612年,长510米,宽165米,面积达8.4万平方米,是莫斯科红场的两倍。广场的东西南三面,分别耸立着建筑艺术各具特色的罗特夫拉清真寺、阿里·华普宫和伊玛目清真寺,广场中央独具匠心地修建了一个长方形的巨大水池,倒映在水中的蓝天、白云、宫殿、寺院相映成趣,使人大有“恍如置身仙境,不知天上人间”之感。在伊玛目广场不远处有一个坐落在花园中的宫殿———阿巴斯二世建于1647年的四十柱宫。宫殿的正面厅堂由20根高大的柱子撑起,其倒影恰好可投射在殿前的水池里,于是,水面上下各有20根柱子交相辉映,四十柱宫便由此得名。宫中有一个国王接见大厅,墙上装饰着6幅精美的壁画,描述了伊朗人抗击外敌和国王接见外国贵宾的场景。这些艺术作品展现了伊朗细密的绘画传统,从中也可以透视出与中国、欧洲等绘画风格相互借鉴、融会贯通的痕迹。

  在扎扬德河上,有4座古韵飘香、雕砌精美的石桥飞跨两岸。4座大桥均建于萨法维王朝时期,已经历了450多年的世事沧桑。跨过著名的三十三孔桥,便来到了位于扎扬德河南岸的亚美尼亚人聚居区。

  公元17世纪,一些亚美尼亚人移居到伊斯法罕,并在萨法维王朝国王的鼓励下建起了基督教堂,给这座富有伊斯兰文化底蕴的城市增添了一抹新的色彩。至今,他们的后人仍在这里繁衍生息,并延续着自己的传统习俗和宗教信仰。在圣玛丽教堂,记者遇见几个正在阅读亚美尼亚文报纸的当地居民,其中一位名叫萨尔蒂斯的中年妇女告诉记者,伊斯法罕市共有14座亚美尼亚人的教堂,还有专门的图书馆和印刷所,“我们国家的穆斯林兄弟非常尊重我们”。

  记者在采访时了解到,在伊朗除了占全国人口66%的波斯族,还有包括亚美尼亚人在内的许多少数民族,他们在议会中都有自己的代表,平等地参与国家的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生活。几年前,伊朗在国际上率先提出了“文明对话”的倡议,受到了一定程度的重视和关注。有学者指出,伊朗能提出文明对话的观点,与其自身拥有悠久的历史、深厚的传统以及多民族和谐相处的成功经验是分不开的。
3#
 楼主| 发表于 2011-9-29 00:37:27 | 只看该作者
伊斯法罕半天下


从德黑兰出发,汽车径直向南奔驰。这里是地域广袤的伊朗高原的西缘,无尽的漠漠黄土,景色单调,令人犯困。四百多公里的路程,大多是在半醒半睡状态中消磨。待到被朋友唤醒,我才发现,车窗外闪过一道道溪流,满眼尽是苍翠的秀色。原来,我们已抵达此行的目的地、素有“半个天下”之称的伊朗古城伊斯法罕。

伊斯法罕位于伊朗中部的扎格罗斯山与库赫鲁德山之间的扎因代河上游谷地,海拔1590米。这里现有人口100多万,是仅次于德黑兰的伊朗第二大城市。走进市区,看到的是不太宽敞的街道,低矮的伊斯兰式房舍,马车从石板路上辚辚轧过。山坳中这样一个有点破败的城市,怎么竟会有“半个天下”之誉呢?甫抵伊斯法罕,我还真有点纳闷。

“半天下”之说,原本极言城市之繁盛,源自于16世纪。伊斯法罕地处河谷盆地,气候温和,有充足的河水灌溉,历来农业比较发达。从公元前6世纪中叶的波斯帝国阿契美尼德王朝起,这里开始建城。到 公元3世纪的萨珊王朝,这里已相当发达,被称为“皇家仓廪”。又因王朝军队司令部设在这里,故其名称含有“军部”之意。公元642年,入侵的阿拉伯人占领伊斯法罕,将其定为阿拉伯帝国吉巴尔省首府,伊朗开始阿拉伯化,国教从祆教改为伊斯兰教。公元11世纪初,来自中亚的塞尔柱王朝的创建者图格里勒 贝格率军横扫伊朗高原。1051年,他占领伊斯法罕,并在这里建都。他和他的继任者铺修道路、开凿运河、建造清真寺,伊斯法罕遂成为王朝的政治、经济与文化中心。岂料,40年后,国王马里克沙迁都巴格达,伊斯法罕受到冷落。此后,中亚突厥化的蒙古人几次入侵伊斯法罕。1387年,史称“征服者”的帖木儿驱动十万铁骑再次来犯,攻占伊斯法罕。他采用残酷的屠城手段,一次屠杀伊斯法罕7万居民,将其头颅割下来堆成几十座尸山。伊斯法罕从此衰落。

16 世纪初,谢赫 伊斯马仪以西北部的大不里士为首都,联合波斯各部落建立萨法维王朝,结束异族人的统治。这个王朝的版图迅速扩展到西起幼发拉底河,东到阿富汗,北起阿姆河,南至波斯湾的广大地区。这引起同样处于对外扩张期的土耳其奥斯曼帝国的警觉,大军屡屡来犯,四度占领大不里士。为避开土耳其人的侵扰,萨法维王朝新君阿巴斯于1598年将首都南迁到伊斯法罕。从此,这座衰落的古城得以复兴,出现空前繁荣的局面。

阿巴斯是一位有作为的君王。他当政41年,采取了一系列富国强兵之策,发展经济,建立常备军,同欧洲国家结盟对付奥斯曼帝国,使萨法维王朝很快进入鼎盛时期。同时,他延揽人才,搬迁五千多名亚美尼亚能工巧匠到伊斯法罕,吸引大批欧洲制造商、武器专家来伊斯法罕投资设厂,从而推动了整个帝国的手工业发展。同时,他派遣人员到俄罗斯、印度等国洽谈生意,邀请英国、法国、葡萄牙和其他欧洲国家的商人到伊斯法罕经商,并给予诸多优惠条件。一时间,帝国的对外贸易十分红火,不仅出口自己生产的地毯、羊毛、葡萄酒、珍珠、水果,还把从中国和印度进口的瓷器、丝绸和纺织品转运到欧洲。伊斯法罕遂成为沟通东西方贸易的“丝绸之路”的南路重镇。这里常年有大批东西方商贾和游客集散。“伊斯法罕半天下”之誉遂传播开来。据17世纪中期旅居伊斯法罕的法国商人记载,“阿巴斯大帝简直把伊斯法罕建设成了一座崭新的城市”。市内有162座清真寺,48所神学院,283个浴池,1802家商队客栈。伊斯法罕的常住人口超过50万,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市之一。

阿巴斯大帝尤其重视伊斯法罕的城市建设。他亲自规划和设计,架桥筑路,扩展广场,修建花园,重建王宫。他的臣属,从大臣、将军到管家、侍者,也纷纷根据自己的地位和能力建造清真寺、经学院、桥梁、澡堂、商铺。一时间,伊斯法罕简直变成一个大工地。而居于所有工程之首的是位于市中心的广场及其周围的整个建筑群落的修建。当年所称的帝王广场,现易名伊玛目广场,原为一个破败的小广场。阿巴斯决定将其扩展为王都的“神经中枢”。扩展后的广场呈长方形,南北长512米,东西宽158米。广场四周修建有两层高的拱门式回廊,可做观礼台;拱门装饰华美,体现典型的伊斯兰风格。广场是阿巴斯大帝检阅帝国军队、举行盛大庆典、全民节日欢庆 、观看流行的马球比赛的场所,也是集中展示帝国的强盛与威仪的所在。

广场四周有四座壮丽的建筑。东面是谢克 鲁特弗拉清真寺。这座清真寺始建于1602年,完成于1619年。它规模不大,但造型精巧别致,没有传统的宣礼塔,从柱脚到穹顶都使用马赛克琉璃瓦镶嵌。一般清真寺外部的基色是粉白或浅蓝,而这座清真寺却是浅黄,在阳光照射下变幻出由乳白到粉红的不同色调。室内地面使用上等大理石铺就,墙壁上镶嵌着著名书法家书写的《可兰经》诗句和伊斯兰教先知的语录。这座清真寺原称妇女清真寺,是专供皇家女眷祈祷所用。因此,寺内修建有一个与王宫相通的地下通道,女眷从那里来去,省得在广场上抛头露面。这座建筑的命名,据说是由阿巴斯大帝钦定。鲁特弗拉是阿巴斯大帝的岳父,来自现今的黎巴嫩。他是颇有学识的伊斯兰教什叶派中的伊玛目支派的教长。阿巴斯大帝对他非常尊崇,延聘他到这座刚刚修建的清真寺讲经。他于1622年去世,阿巴斯大帝遂以他的名字将这座清真寺命名。

广场南边还有一座清真寺,叫帝王清真寺,始建于1612 年。为什么有了鲁特弗拉清真寺,还要修建这座清真寺呢?据说,阿巴斯大帝看到鲁特弗拉清真寺太小,不够气派,就决定再修建一座“与王朝地位相称”的清真寺。他担心在有生之年难以完工,就督促工匠们日夜赶工。为缩短工期,他下令少用马赛克琉璃瓦,改用七彩绘瓦。就是这样,在他去世的那年,也只建好穹顶。他的继任者继续修建,整个工程有的说历时26年,有的则说54年。清真寺外高52米,内高38米,基石全部用大理石,拱顶和两个高48米的宣礼塔镶嵌着蓝色的瓷砖,同以黄色为基调的城市形成鲜明对照。寺内大厅音响效果极佳,站在中央面对任何角落轻声说话,都可以清晰地听到。据估计,建造这座清真寺共使用瓷砖1800万块,铆钉472500颗。其规模之宏大,由此也可见一斑。

广场西边是名为阿里 卡普宫的宫殿。这是阿巴斯大帝宴请贵宾和使节的地方。宫殿的主体是一座高53米的六层建筑,每层都有许多大小不一的房间,每个房间的天花板和墙壁都有不同的装饰。宫殿的侧面有一个由十八根柱子支撑的观礼台,从那里可俯视整个广场。

广场的北面是修建于1619年的一个传统市场。在这个据说是中东地区最大的拱形“巴扎”里,商店和摊位林林总总,足有上千个之多。镶嵌画、雕刻、银器、铜器、陶器、绸缎、线毯等伊朗驰名的工艺品,摆放得琳琅满目。当年,这里是展示帝国繁荣富庶的一个窗口,至今仍长盛不衰。

从广场扩散开去,城内外还有上百座风格独具的建筑物。

在穿流市中心的扎因代河上,建有几座砖石结构的多孔桥。其中最古老的一座建于12世纪的塞尔柱王朝,而最宏伟的一座,长298米,宽14米,是阿巴斯大帝于1599年延聘亚美尼亚人修建,由王朝军队司令亲自督建。桥分上下两层,底层有33个桥洞,故称“三十三孔桥”。桥体造型坚固优美,是古代波斯建筑艺术的杰作。

在市郊,有一座“摇晃塔”。据传说,大约是1316年,一位名叫阿姆 阿卜杜勒 索科拉的隐士去世,葬埋在这里。后来,不知是什么人在其墓地上方修建了一座高约10米的庙堂。庙堂是蒙古人的风格,镶嵌着蓝色的琉璃瓦。后来,大概是萨法维王朝时代,又不知是什么人在庙堂的两侧修建了两座高约17米、周长约4米的宣礼塔。爬到庙堂屋顶,触动任何一座宣礼塔,都可产生摇动的感觉。对此,人们有不同的解释。有的说,两塔并立,出现动感是一种常见的物理现象。有的说,修建两塔使用的石材太轻,而塔身修建得又太细,故而稍微推一下即产生动感。

广场之外最有名的建筑当属“四十柱宫”。从广场往西,原有一系列皇家宫室和花园。现在,这些大多不复存在,只有“四十柱宫”依旧尚存。这座宫殿位于一个占地67000平方米的大花园中。花园是阿巴斯大帝修建,而花园中央的宫殿则是其后的阿巴斯二世于1647年建造,专为接见和宴请外宾之用。宫殿的前面是一个巨大的门廊,门廊由20根柏木做的独木巨柱支撑。门廊前面有一个长110米、宽16米的水塘,水从安放在塘底的四头狮子的口中喷出。塘水清澈见底,波光粼粼。木柱倒映在水中,又有20根同样的柱子浮现。人们根据这一独特的景观将宫殿称为“四十柱宫”。宫内的四壁和天花板上,镶嵌有镜子、彩色玻璃和壁画,有的展现波斯人同乌兹别克人、印度人、土耳其人交战的历史场景,有的反映国王接见外国使臣的隆重场面,有的描绘男伴女舞的社会图景,还有的是动物和植物的装饰图案。大多数壁画都采用工笔细画技法,线条清晰柔美。这种外设廊柱、内有壁画的宫殿,其实早在公元前6世纪的阿契美尼德王朝就有。那时的王都波斯波利斯,曾建有国王接见宾客使用的“七十二柱宫”和举行重大典仪的“百柱大厅”。只不过,那些宫殿中的柱子都是实实在在的石制品,不像“四十柱宫”那样,一半是木制的,而另一半则是虚幻的水中倒影。这一实一虚,人间水底,两重世界,催人遐思。

伊斯法罕据说保留有萨法维王朝时期的建筑一百多座。这些建筑大多是阿巴斯大帝及其继任者的“形象工程”,但体现的却是波斯民族传承已久的精神文明价值。无论从建筑材料还是建筑风格来看,它们无不反映了从欧洲经西亚到东亚这一广袤地带各民族文化的综合影响力。拱形圆顶和高大廊柱是典型的古希腊罗马建筑的式样,大量使用琉璃砖瓦和彩釉贴面是塞尔柱、帖木儿时期流行的装饰手法,浅蓝色的拱顶和宣礼塔是阿拉伯伊斯兰教的鲜明标志,而作为内装饰的细密画,则与中国传统的工笔画极为相似。据说,早在公元7世纪中叶,中国的工笔画就从中亚辗转传到伊朗。伊朗画家结合自己的创作实践,吸收中国工笔画的技法,逐渐形成了线条工细、色彩富丽、极富装饰性的细密画风。在阿巴斯大帝的支持与鼓励下,伊斯法罕出现了以礼萨 阿巴西为代表的一大批细密画艺术家。他们以自然风物和人物肖像为主绘制的大量细密画,则将这一画派推向发展的高峰。波斯民族在建筑、艺术和其他文化领域中所表现出来的这种对各种异质文化的兼收并蓄态度,从一个侧面证实,即使在精神领域,伊斯法罕也无愧“半天下”之誉。

伊斯法罕同中国的联系当然远不止于绘画,而是具有广泛、深刻的历史情缘。据彭树智教授主编的《中东国家通史 伊朗卷》,公元7世纪四十年代,阿拉伯人占领伊斯法罕之后,面临亡国之痛的萨珊国王耶兹德格德曾三次遣使向唐朝求援。因路途遥远,唐太宗未能派出援军。后来,这位国王遇难,唐朝于661年立其子卑路斯为波斯王。这位波斯王也曾三度遣使到唐朝。674年,为躲避国难,他甚至移居长安,被唐高宗封为右武卫将军。他逝世之后,唐朝立其子泥涅师为波斯王,并派遣官员护送他回国。他在吐火罗勾留二十年,于707年来长安定居,被唐中宗封为左威卫将军。他病殁之后,他儿子蒲桑又被唐朝立为波斯王。唐朝时期两国官方交往如此,民间交往就更加密切。那时,不但有大批波斯人来华经商、行医、传教,还有不少波斯人移居中国,甚至入朝为官,擢升为将军。起源于波斯的马球,后来传入中国,在唐朝颇为盛行。萨法维王朝鼎盛时期,正值我国明代。当时,阿巴斯大帝曾聘请三百多名中国工匠连同家属来到伊斯法罕,建窑烧制瓷器和琉璃瓦,以作装饰之用。伊斯法罕的建设和兴隆,可以说也融入了中国工匠的汗水和智慧。伊斯法罕“半天下”之说,因此也融有中国的内涵。

阿巴斯大帝逝世后,沙发维王朝逐渐衰微。1722年,阿富汗的吉尔查依部落首领米尔 马穆德率领两万骑兵入侵,包围伊斯法罕。几个月内,伊斯法罕城内有八万多人饿死。国王侯赛因率领众臣民出城投降,将王冠戴在马穆德头上。这样,维系220年的萨法维王朝宣告覆灭,伊斯法罕失去王都地位,从而一蹶不振。直到20世纪初,巴列维王朝建立,伊斯法罕才开始重建。

1979年,伊斯法罕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世界文化遗产名录。2006年,伊斯法罕被伊斯兰会议组织列为伊斯兰世界的“文化之都”。伊斯法罕“半天下”的历史声名从而重新远播。
4#
 楼主| 发表于 2011-9-29 00:44:45 | 只看该作者
伊斯法罕

走进伊朗的伊斯法罕老城时正值清晨,若是无人指点,我还以为那片土黄色的身影只是新城中略显破旧的一部分。然而,薄雾散尽,呈现在我面前的却是截然不同的景观:一座充满历史沧桑感的城市突兀地耸立在青黑色的天幕下,很多建筑的外墙都风尘不堪,斑驳了,却指向波斯文明的历史彼岸。  

伊斯法罕曾经是伊朗历史上最伟大的王朝萨法维王朝的首都,建城时间和波斯波利斯不相上下。当地朋友提到它时,总会自豪地称:“伊斯法罕半天下。”我没有走过整个天下,没有资格说三道四,但在市中心皇家广场矗立的国王清真寺,却一定是全伊朗,甚至整个阿拉伯半岛清真寺中最美的一座。 

圆顶、圆顶,还是圆顶,只要走进伊斯兰世界,轻灵而洒脱的圆顶,就是天际线上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然而,只有国王清真寺的圆顶,才有着最简洁完美的线条:圆屋顶瓷片呈放射状排列,富丽堂皇、飘然欲飞,和着阿訇如歌如泣的吟唱声,真切地构建起童话世界里才有的、无比瑰丽绚烂的天空之城。  

同样是站在建筑的中庭,我的感受和波斯波利斯截然不同——阳光,照进了国王清真寺数百扇彩窗中的某一扇,以一种很优美的姿态,反射在内壁的蓝色瓷砖上,那些浮动在阳光里的细小灰尘像极了玲珑的舞蹈家,旋转、翻腾着,将凌乱而又美妙的蓝金色带到我面前所有细小的角落里。 

同为世界文化遗产之城,伊斯法罕也许没有波斯波利斯雄伟,但其生动精致的细节,却像国王清真寺的宣礼塔上传过来的悠扬曲调一样,隐隐地,在不知不觉中穿透人心。 


距广场不远处,就是伊斯法罕最古老也最著名的巴扎,方圆竟有5公里之多。乘着马车徐徐行进在浸染了岁月风霜的古建筑之间,两边便是波斯王朝鼎盛时期的写照:深长而又幽暗的巷子里,香料依然是巴扎中最引人注目的主角。极鲜艳的宝蓝、金黄、大红、青翠重重叠叠,以一种绝无仅有的纯度和烈度,在交错朦胧的灯光中变成诱惑的符号。于是,在这里走街串巷就成了件极耗费时间的事,每条小街如果不花上个把小时就难以尽兴。土墙绵延、穿门过院、曲曲折折使我迷惘其中,只有不知从何处飘来的灵魂,停留在丝绸之路南段的这个小小驿站上。 

这可能就是伊斯法罕的魅力——让时间在历史苍凉命运的拨弄中慢慢地消逝、遗忘、停滞,10年,100年,甚至1000年。




伊斯法罕特别提醒


一、入境须知和海关规定

  因伊朗信奉伊斯兰教,海关禁止一些商品入境,包括:

  ·含酒精的饮料

  ·赌具

  ·迷幻药物

  ·诋毁伊斯兰教和伊朗国家形象的一切书籍和音像制品

  ·其他海关有特殊规定的物品

  另,伊朗在入境时实行货币控制,入境者须向银行在机场办事处提交所携货币申报表

  伊朗有许多名产:开心果、藏红花、波斯地毯以及其他手工艺品,但在出境时,海关对出境物品也有限制:

  ·每名出境者所能携带的开心果的最大重量为10公斤:藏红花的最大重量为200克

  ·乘飞机出境者每人只可携带一块面积小于6平方米的地毯(偕行人不享受此规定),但如地毯有历史或文化价值,则禁止携带出境

  ·禁止旅行目的地是叙利亚或阿联酋的出境者携带开心果、藏红花和地毯

  ·出境者随身携带的现金最高为1000美元或50万里亚尔,超过此数目则需要银行出具证明,禁止携带第纳尔(伊拉克)、卢布(俄罗斯)或阿富汗元(阿富汗)出境

  ·出境者所能携带贵金属(无镶嵌宝石)出境的重量限制为150克(金)和3000克(银)

  ·禁止以下物品出境:古董、艺术品真品、手写书、平板印刷品、书法、微缩工艺品、古币、武器、弹药、军事装备、毒品


  二、签证须知:

  伊朗常用签证种类包括:
  ·入境签证:颁发给因商务、文化或公务短期来伊的商人、专家和学者,可申请一次、两次或多次入境,申请时需提供业务往来证明

  ·旅游签证:颁发给来伊旅游或探亲的个人或团组,申请时需提供往返机票及在伊旅馆登记证明

  ·过境签证:颁发给经伊赴第三国的入境者,时限较短,申请时需提供已确认的赴第三国机票及合法第三国签证

  ·学生签证:颁发给在伊留学学生,申请时需提供被授权教育机构证明

  ·工作签证:颁发给来伊工作人员,申请时需由在伊雇主向主管部门提交相关材料

  ·机场签证(过境):分72小时和48小时两种,颁发给因转机需停留的游客,申请时需提供相关机票

  申办伊朗签证的基本要求是:申请人提供2份填好的申请表格,3张近照(女士需带头巾)、护照(最少有半年有效期)、签证费


  三、社会治安状况:
  伊朗社会治安状况较好,但发生过我中资公司遇到抢劫及被盗窃事。中国游客来伊朗旅游访问,应保管好随身财物,勿携带大量现金

  四、交通状况:
  德黑兰市现有机动车300多万辆,交通很拥挤,交通事故也很常见。在德黑兰外出可乘坐公交车、地铁和出租车。

  五、与使馆及当地有关部门紧急联系方式:

  与使馆联系方式:

  ·电话:0098-21-22291242,22296172

  ·传真:0098-21-22290690

  ·地址:No.13, Narenjestan 7th , Padasran Ave. Tehran

  ·工作时间:每周日至四。周五、六休息。

  与当地部门紧急联系方式:

  ·警察:110

  ·急救:115

  ·电话查询:118

  ·时刻查询:119

  ·火警:125

  ·夜间急诊:191

  ·车祸:197

  ·飞机航班信息:199

另:伊朗居地震多发区,应做好防范。德黑兰因机动车多,空气污染十分严重,在世界上属于重度污染区。
5#
 楼主| 发表于 2011-9-29 00:46:48 | 只看该作者
伊斯法罕,天下一半


在设拉子的城北,有一个牌楼式的拱门,叫做“古兰门”,是从设拉子城前往古波斯宫殿遗址的必经之地。古兰门始建于1千多年前,但最初的建筑早已被毁坏。今天看到的古兰门有蓝色青金石镶嵌图案,是由当地商人在50多年前出资重建的。据说,古兰门的顶部有一本《古兰经》,凡是经过此门的人都会受到《古兰经》的庇佑,出行会一路平安。

  在伊朗,像古兰门这样的伊斯兰教文化古迹多得数不胜数,中部城市伊斯法罕则可称得上是集大成者。

  伊斯法罕是伊朗最古老的城市之一,约建于公元前四五世纪。由于地理位置重要,该城自古以来一直是兵家必争之地,伊斯法罕在波斯语中的含义就是“部队集结地”。和波斯波利斯一样,伊斯法罕也经过多次战火的摧残,但该城的文物古迹却比古波斯宫殿要幸运得多。

  1235年,伊斯法罕被成吉思汗征服,但城市破坏并不大。后来,该城又一次遭到蒙古人的入侵,帖木儿的士兵杀害了7万多名当地军民。所幸的是,由于贴木儿和他的后人也都信奉了伊斯兰教,伊斯法罕大量珍贵的伊斯兰教建筑得以保存完好。16世纪末期,萨法维王朝将都城从加兹温迁到伊斯法罕,波斯人逐渐自豪地喊出“伊斯法罕半天下”的谚语,意思是说,世界精华的一半都在该城。


  说起伊斯法罕的名胜,首推阿巴斯国王广场。国王广场长510米,宽165米,面积8万多平方米,始建于1612年萨法维王朝的阿巴斯国王时期。广场最初是马球场,国王和王室成员坐在广场西侧的阿拉卡普宫观看马球比赛,游人今天还可以看到当时球门的石柱。

  在国王广场,和阿拉卡普宫东西相对的是鲁特法拉赫清真寺。一般的清真寺都有两座高耸的尖塔,面对伊斯兰教圣地——沙特阿拉伯的麦加,但鲁特法拉赫清真寺连一座尖塔都没有。而在广场南侧的国王清真寺则有四座尖塔,它的穹式正门和两个尖塔端正地面对广场北部,适应了广场长方形构图,它的正殿和另两个尖塔朝着西南方向的圣地麦加。站在正殿中心,对准穹形的屋顶,地面上有一块方砖,只要站在上面拍一下手或讲一句话,立刻就会传来阵阵回音,可以很清楚地数出整整七下。因此,这个大殿又被叫做“七音殿”。

  离国王广场不远,在阿拉卡普宫西面一条街上的是著名的四十柱厅,这座宫殿是阿巴斯国王接见和宴请各国使节的场所,也是游人必到之处。事实上,这座宫殿只有二十根高大的松木圆柱。不过,宫殿前有一个大清水池,无风时犹如一面镜子,二十根高大的支柱倒映在水中,自然又出现了二十根圆柱,“四十柱厅”由此得名。伊朗朋友告诉我说,伊斯法罕市就在一年多前还旱得厉害,池水完全干涸,“四十柱厅”恢复昔日风情是不久前的事情,我应该算是很有福气的。

  扎延德赫河流经伊斯法罕市区,卡珠桥和三十三孔桥横跨其上,是两座颇有特色的古桥。卡珠桥是两层结构的砖石古桥,造型优美,600多年来依然坚固如初。三十三孔桥也有400多年的历史,因有三十三个桥洞而得名,也是古代桥梁的杰作。

  从三十三孔桥走过来,是查哈尔巴赫大道,又名四花园大道,是游人最喜欢歇息的地方。在大道上走上一会儿,或是在圆凳上坐上一会儿,都是难得的享受。伊斯法罕人喜欢拿上一本书来这里,一直看到夜色阑珊。在查哈尔巴赫大道漫步,感受城市的青翠,体会悠闲的乐趣,你会情不自禁地迷恋上这座城市。

  不过,说实话,在伊斯法罕最让我感到惊奇的是一个看似极其普通的建筑——摇晃塔。摇晃塔位于伊斯法罕西郊8公里处,规模很小且样子普通,据说是一名隐士的陵墓。陵墓的顶部有两座不高的塔,大小、结构完全一样。不知当初的工匠是怎样的巧夺天工,用力推摇其中一塔,另一塔连同整座建筑竟会相应晃动,而且摇晃的感觉非常明显!摇晃塔因此得名。这两座塔是十四世纪修建的,英国人不相信塔会摇晃,曾进行了仔细的研究,结果也没能找出原因。

  在我看来,摇晃塔堪称人类建筑史上最神秘的杰作之一。伊斯法罕半天下,所言不虚。

1.jpg (21.43 KB, 下载次数: 47)

1.jpg

2.jpg (30.88 KB, 下载次数: 55)

2.jpg

3.jpg (20.84 KB, 下载次数: 54)

3.jpg

4.jpg (20.16 KB, 下载次数: 45)

4.jpg

5.jpg (16.69 KB, 下载次数: 60)

5.jpg
6#
 楼主| 发表于 2011-9-29 00:50:09 | 只看该作者
伊斯法罕王侯广场

6.jpg (29.23 KB, 下载次数: 47)

6.jpg

7.jpg (20.23 KB, 下载次数: 68)

7.jpg

8.jpg (26.83 KB, 下载次数: 58)

8.jpg

9.jpg (43.07 KB, 下载次数: 57)

9.jpg

0.jpg (17.2 KB, 下载次数: 53)

0.jpg

11.jpg (28.65 KB, 下载次数: 51)

11.jpg

12.jpg (25.56 KB, 下载次数: 52)

12.jpg

13.jpg (55.47 KB, 下载次数: 58)

13.jpg

14.jpg (27.92 KB, 下载次数: 46)

14.jpg

15.jpg (19.84 KB, 下载次数: 57)

15.jpg

16.jpg (34 KB, 下载次数: 44)

16.jpg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于都市网 | 服务条款 | 开放平台 | 广告服务 | 商务洽谈 | 都市网招聘 | 都市网公益 | 客服中心 | 网站导航 | 版权所有

手机版|小黑屋|Comsenz Inc.  

© 2001-2013 源码论坛 Inc.    Powered by Weekend Design Discuz! X3.2

GMT+8, 2024-11-1 07:30 , Processed in 0.083149 second(s), 22 queries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