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成网论坛

标题: 高血压:生活保健4大篇章 等多篇 [打印本页]

作者: 顾汉现    时间: 2009-8-2 08:56
标题: 高血压:生活保健4大篇章 等多篇
高血压:生活保健4大篇章


2009-7-30


  高血压病是威胁中老年人健康的“头号杀手”。高血压本身不可怕,可怕的是它的并发症。得了高血压,除了坚持服药之外,日常生活中如果稍不注意,血压可能难以下降,因此平时的保健对高血压患者来说也是非常非常地重要。39健康网这一期的健康讲堂将为您详细讲述高血压日常生活中的保健。



  主讲医师:余舒杰,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心血管内科主治医师,在读医学博士。擅长高血压、冠心病、心绞痛、心肌梗死、心律失常等各种心血管疾病的诊治。(门诊时间:每周二下午)

  认识:“隐形杀手”高血压

  ◆高血压,有“三高”

  1、 患病率高:全国约有1.6亿高血压患者,平均每5个人当中就有一个人患有高血压。

  2、 致残率高:每年新发中风患者200万,其中2/3致残或致死;高血压未经治疗,3-5年就可出现心、脑、肾的损害。高血压最常见的并发症有脑溢血、脑血栓、冠心病、肾功能衰竭,其中脑溢血占80%。

  3、 致死率高:据统计,每年死于高血压和心血管病的患者占总死亡人数的41%。高血压如果不治疗,平均存活时间为19年,比正常人的寿命短20年。



  ◆为何称它为“隐形杀手”?

  1、 症状不明显:高血压通常没有特别明显的症状,即使有轻度的不适,病人的主管感觉与血压升高的程度并不一致。

  2、 患者忽视治疗:由于症状不明显,很多高血压病人明知道自己有高血压,但不进行治疗,认为没什么大碍。

  3、 重视太晚:多数高血压悄然起病,直到引起严重的心脑血管损害才引起重视。

  高血压,生活保健四大篇章

  ◆饮食篇

  1、 补钾:含钾高的食物有豌豆苗、莴笋、芹菜、丝瓜、茄子、香蕉、甜瓜、酸奶、豆类、肉等。

  2、 补钙、镁:含钙丰富食物有黄豆及其制品,葵花子、核桃、牛奶、花生、红枣、韭菜、柿子、芹菜、蒜苗、鱼、虾等。含镁丰富的食物有粗粮、干豆、坚果、绿叶蔬菜等。

  3、 补充蛋白质:按lg/kg补给,其中植物蛋白质可占50%,动物蛋白选用鱼肉、鸡肉、牛肉、鸡蛋白、牛奶、猪瘦肉等。 (39健康网  无艳斋)



作者: 顾汉现    时间: 2009-8-2 09:00
标题: 高血压:生活保健4大篇章(续1)
高血压:生活保健4大篇章(续1)



  4、 限制钠摄入:钠在体内积蓄,可导致血容量增加,也可增加血管对升压物质的敏感性,引起小动脉痉挛,使外周血管阻力增加。因此,高血压患者应该限制钠盐的摄入,建议每天吃食盐2~5g为佳。

  5、 少吃脂肪:脂肪和胆固醇可引起肥胖症和高血压病,还可引起高脂蛋白血症,促使脂质沉积。脂肪供给40~50g/d,豆油、菜油、花生油、芝麻油、玉米油等植物油;胆固醇应在300~400mg/d,高胆固醇食物,如动物内脏、脑髓、蛋黄、肥肉、贝类、乌贼鱼、动物脂肪等。

  6、 多吃降压调脂的食物:有降压作用的食物有芹菜、胡萝卜、番茄、荸荠、黄瓜、木耳、海带、香蕉等。调脂食物有山楂、香菇、大蒜、洋葱、海鱼、绿豆等。此外草菇、香菇、平菇、蘑菇、黑木耳、银耳等蕈类食物营养丰富,味道鲜美,对防治高血压病、脑出血、脑血栓均有较好效果。

  7、 禁忌食物:所有过咸食物及腌制品、蛤贝类、虾米、皮蛋,烟以及辛辣的刺激性食品均在禁忌之列。不宜服用天然甘草或含甘草的药物,如甘草片。

  8、健康饮食口诀 “一二三四五,红黄绿白黑”:所谓“一二三四五”指的是每日1袋牛奶,每日250克碳水化合物,每日3份高蛋白食品,4句话:“有粗有细,不甜不咸,三四五顿,七八分饱”,每日500克蔬菜及水果。“红黄绿白黑”指的是红葡萄酒(50~100毫升),黄色蔬菜(胡萝卜、南瓜、玉米等),绿茶,燕麦粉或片(蛋白质及赖氨酸),黑木耳(每日10~15克)。

  ◆运动篇

  有氧运动具有减肥、调血脂和改善胰岛素抵抗的功效,而且可提高心血管适应调节能力,全面改善健康状况。

  美国对有氧运动建议:所有18~65岁的健康成年人至少应该进行每周5天每天30分钟的中等强度的有氧运动或每周3天每天20分钟高强度的有氧运动。

  其中,中等强度和高强度运动是指轻体力劳动者的日常生活(如自理、做饭、散步或购物)或者持续时间很短的活动(如倒垃圾,从办公室或商场步行至停车场)之外的运动。

  有氧运动的方式:

  ①散步:可使体内血脂明显下降,并可解除中枢神经系统的紧张状态。

  ②慢跑:慢跑时通过持续有节奏的呼吸运动,吸入充足的氧气含量,改善心脏泵血功能,促进血液循环。

  ③气功:能加强大脑皮质的调制过程,放松思想,缓解精神紧张。

  ④太极拳:其动作柔和,姿势轻松,肌肉放松,从而降低外周血管阻力,使血压下降。

  ⑤游泳:游泳时身体取水平位,减轻了心脏负担,改善血管功能,促进血液重新分布。



作者: 顾汉现    时间: 2009-8-2 09:03
标题: 高血压:生活保健4大篇章(续2)
高血压:生活保健4大篇章(续2)


  ◆生活习惯篇

  控制体重:肥胖者高血压发病率比正常体重者显著增高,体重的控制又促进了血压的下降,这样就可形成一种良性循环。据研究,体重每增加12.5kg,收缩压可上升1.3kPa(10mmHg),舒张压升高0.9kPa(7mmHg)。因此,专家建议:高血压患者体重减轻每周1~1.5kg为宜,平时要做到少吃脂肪并限制过多碳水化合物的摄入。

  酒,越少越好: 长期大量饮酒危害大,可诱发酒精性肝硬变,并加速动脉硬化。高血压病合并肥胖、高脂血症及心功不全者应禁酒。男性饮酒精不超过30克,即葡萄酒小于2~3两,或啤酒小于半斤~1斤,或白酒小于半两~1两;女性则减半,孕妇不饮酒。不提倡饮高度烈性酒;虽说少量饮酒可扩张血管,活血通脉,助药力,增食欲,消疲劳,但我们不提倡用少量饮酒来预防冠心病。

  茶,不喝浓茶:虽然茶叶中的茶碱和黄嘌呤等,有利尿降压作用。但茶叶易和药物结合沉淀,降低药物效果,故服降压药时忌用茶水送服。高血压患者可以喝绿茶、红茶,但不要喝太浓的茶。

  烟,必须戒除:卷烟中尼古丁刺激心脏,使得心跳加快,血管收缩,血压升高。烟还会促使钙盐、胆固醇等在血管壁上沉积,加速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烟,可谓是“百害而无一利”,所以高血压患者必须戒烟。



  ◆心态情绪篇

  原理:情绪可对血压产生较明显的影响,喜、怒、忧、思、悲、恐、惊等均可不同程度地升高血压。生活节奏过快、压力过大也是血压升高的常见诱因。此外,不良心境还常使患者产生嗜烟酒倾向,间接影响血压水平。

  做法:清晨避免过度疲劳。一般来说,心脏病往往在早晨发作,原因之一是在上午11点前,人的血压至少比其他时间高出5个毫米汞柱。为了避免疲劳,周末尽量少参加那些令人感到疲惫的聚会。每天工作结束后,把书房或办公室收拾得井井有条,以免第二天早上看到纷乱的工作场所,影响情绪,导致血压上升。此外工作室保持窗明几净,也会使人心情舒畅。高血压患者应该不停地提醒自己要努力做到:心胸开朗、性格随和、心地善良、乐于助人、自得其乐。

  总而言之,得了高血压之后,要掌握以下几个“武器”来防止病情的继续加重:坚持服药、戒烟戒酒、有氧运动、低盐低脂、控制体重、学会放松,这些“武器”,你掌握了几种?


432127_j_0024.jpg (28.37 KB, 下载次数: 370)

432127_j_0024.jpg

作者: 顾汉现    时间: 2009-8-2 09:11
标题: 高血压保健de“三个三”
高血压保健de“三个三”


2008-10-9

    
  高血压病是威胁中老年人健康的“头号杀手”。严格防治高血压病及其并发的心脑血管病如心绞痛、心梗和中风等,对高血压病人的健康长寿格外重要。专家提出的健康处方“三个三”,就是“三个半分钟”、“三个半小时”和“三杯水”。

  “三个半分钟”是:夜间起床时,醒来睁开眼睛后,继续平卧半分钟;再在床上坐半分钟;然后双腿下垂床沿半分钟,最后才下地活动。

  为什么要对心脑血管病人特别强调“三个半分钟”呢?因为,在临床上发现:脑血栓、脑溢血、心脏猝死等常发生在夜间。24小时动态心电图监测显示,许多病人的心脏跳动一天都很平稳,唯独夜里有几次大的波动,且大多数在病人夜间起床上厕所时,由于体位的突然变化,造成心脑血管供血不足,特别是老年人的神经调节慢,更容易发生危险,即使是普通人,也应该注意避免因体位突然变化造成昏厥。“三个半分钟”简单易学,一看就会。不花一分钱,只要把它付诸实际,至少可以使50%的心脑血管病人免于猝死。

  “三个半小时”是:早上走半小时;中午睡半小时;晚上散步半小时。

  生命在于运动!许多人没有把运动摆在与膳食、睡眠同等重要的位置上。世界卫生组织也曾在国际睡眠会议上强调了午睡的好处,但午睡时间不能超过半小时。世界卫生组织认为:最好的运动是步行,特别提醒心脑血管病人;步行运动要注意“三五七”。

  “三”是指每天要步行三千米以上,且保证30分钟,并坚持做到有恒、有度,过分激烈的运动对身体不利。

  “五”是指一星期要运动五次以上。“七”是指运动后心率+年龄=170。例如:50岁的人,运动后心率达到120次(当然,身体极好者可达到190次;身体不好者不要超过150次)。这样中等量的运动能保持有氧代谢,运动量过大,心率过快、会变成无氧代谢,不利于身体健康。





  “三杯水”就是晚上睡前饮一杯温开水,半夜醒来饮一杯温开水,早晨起床饮一杯温开水。因为夜间血流缓慢,容易形成血栓,睡前饮一杯水可稀释血液。半夜醒来,尤其是夏季睡觉出汗多,半夜起床也要饮一杯水。当然,不必刻意半夜饮水而影响了休息。早晨起床饮一杯水,因为早晨8到10点是血压高峰期,心脑血栓极易形成,饮一杯水可以稀释血液,防止血栓形成,另外,还可起到通便的作用。

  高血压病人的“三个三”,简单易行,行之有效,养成习惯,对健康长寿将大有裨益。

  除了在生活习惯上做到“三个三”。预防高血压在饮食上要记住口诀,即:“半斤牛奶二两肉,一斤蔬菜八两谷。一个鸡蛋五克盐,水果绿茶享清福。不抽香烟少喝酒,乐观开朗心无忧。每天早上跑跑步,保你腰带不变粗。”饮食上必须秉持“五味不过”原则:

  一、食物不过咸:限盐。

  健康成年人每天盐的摄入量不宜超过6克,其中包括通过酱油、咸菜、味精等调味品摄入盐的量。

  二、食物不过甜:限糖。

  含糖高的食品主要是米、面、糕点等。建议主食要粗细搭配,如玉米、小米、豆类、荞麦、薯类等。最好不吃或少吃油饼、油条、炸糕、奶油蛋糕、巧克力、奶类雪糕等。

  三、食物不过腻:限制脂肪过高的食品。

  生活中要限制家畜肉类(尤其是肥肉)、动物油脂(如猪油)、奶油糕点、棕榈油等高脂肪和蛋类制品、蛋黄、动物内脏、鱼子及鸡皮、鸭皮等高胆固醇食物的摄入。每天不超过250克新鲜牛奶或酸奶。每天肉类控制在75克以内,主要是瘦肉,如猪、牛、羊、鸡、鸭等禽类肉食。

  四、食物不过辛:限制饮酒。

  酒也属于“辛”类食物,对于嗜酒如命的市民,专家建议男性每天饮酒精不超过30克,即葡萄酒小于100-150毫升,比如2至3两;或啤酒小于250-500毫升,比如半斤到1斤;或白酒小于25-50毫升,约0.5至1两。女性则减半量,孕妇不饮酒。不提倡饮高度烈性酒。





  五、食物不过苦:过食可致食欲不振。

  苦味食物主要是苦麦菜、芹菜、芥菜、苦瓜、咖啡等。苦能清热,广州地区气候炎热,适当吃些有苦味的蔬菜是有好处的,可以清肝炎、心火。不过,苦味毕竟寒凉,过食则损伤脾胃,导致食欲不振、或腹痛腹泻等,影响食物的消化吸收。

  需要提醒的是,很多老年人一提鸡蛋就犯憷,认为其胆固醇含量太高,对身体不好,其实除了胆固醇过高者尽量少吃蛋黄外,其他人吃鸡蛋没多大问题。还要强调的是,饮食有节,还包括不能过饱。“饮食自倍,肠胃乃伤”,不可不防。如果能再配合适当的运动和保持心情舒畅就更好了。(39健康网社区)



作者: 顾汉现    时间: 2009-8-2 09:20
标题: 不吃药就可降血压!
不吃药就可降血压! 


2008-9-24 


  根据杜克大学的一项研究,一天之内,若口服相当于两杯咖啡的咖啡碱药丸,人的血压就会上升2—3个毫米汞柱。咖啡碱可使血管收缩,导致血压升高。

  根据目前世界上一些国家在控制高血压方面的研究成果,委内瑞拉医生德雷萨·莱昂向高血压患者提出了以下一些行之有效的控制血压的方法:

  早餐时吃些甜瓜和酸奶。甜瓜和酸奶矿物质钾的含量较高,有助于控制血压。一项对2600人进行跟踪研究的结果表明,每天吃含1克钾的食物,如一个豆、一只大香蕉和226克牛奶,五星期后血压可下降4个毫米汞柱。

  多喝橙汁。橙汁含丰富的维生素C。英国医学工作者对641名成年人的血液进行化验后发现,血液中维生素C含量越高的人,其动脉的血压越低。这些研究人员认为,维生素C有助于血管扩张。每天服用60毫克维生素C片,或者多吃些蔬菜、胡椒、柠檬和其他酸味水果,也可起同样的作用。

  清晨避免过度疲劳。一般来说,心脏病往往在早晨发作,原因之一是在上午11点前,人的血压至少比其他时间高出15个毫米汞柱。为了避免疲劳,周末尽量少参加那些令人感到疲惫的聚会。每天工作结束后,把书房或办公室收拾得井井有条,以免第二天早上看到纷乱的工作场所,影响情绪,导致血压上升。此外工作室保持窗明几净,也会使人心情舒畅。

  少喝咖啡。根据杜克大学的一项研究,一天之内,若口服相当于两杯咖啡的咖啡碱药丸,人的血压就会上升2—3个毫米汞柱。咖啡碱可使血管收缩,导致血压升高。

  经常吃些大蒜。每天吃2—3瓣大蒜,是降压的最简易办法。对一组415人的研究调查表明,食用600—900毫克蒜泥,平均降压11个毫米汞柱。大蒜可帮助保持体内一种酶的适当数量而避免出现高血压。

  少争吵。根据刊登在《心理健康》杂志上的一项研究,在夫妻或非婚同居者中出现意见分歧时,双方耐心地听取对方的意见,心平气和地交谈,血压会保持正常水平。相反,在发生分歧时,两人都不冷静而发生争吵,会使人心烦意乱,血压骤然升高。

  避免劳累过度。根据对195个男子进行3年的跟踪调查,减轻劳动强度可使高血压患者的血压下降10个毫米汞柱,正常人的血压下降5个毫米汞柱。

  多吃鲑鱼。体重超量的人每日食113克鲑鱼,4个月血压可下降6个毫米汞柱,因为鱼肉中所含的蛋白质和脂肪酸有助于保持动脉的弹性。此外,经常食用鱼肉还可减轻体重,至少不会使躯体臃肿。

  不要把面包作为晚餐的主食。白面包中的小麦面粉将增加体内的胰岛素,而后者在数小时之内就可使血压升高。一项研究发现,血液中含胰岛素高的人患高血压症的可能性是普通人的3倍。

  食冰激凌补充钙。吃一块冰激凌可补充150—200毫克的钙,而每天补充1克钙,8个星期可使血压下降1—2个毫米汞柱,因为钙可使动脉管壁保持柔软性。每天喝几杯脱脂牛奶,可起到同样的作用。

  午饭后到户外散步。德国的一项研究结果说,到户外晒10分钟的太阳,血压可下降6个毫米汞柱。紫外线照射可使机体产生一种营养素———维生素D3,维生素D3与钙相互影响可控制动脉血压。

  在安静的环境里工作。一个研究小组曾对118人进行实验,结果发现,当人们处在喧闹的工作环境中时,血压平均上升4个毫米汞柱,即使嘈杂声持续时间短,血压同样也会上升。研究小组还做了一项试验:100个人每天沉思冥想20分钟,12个月后再测压时,这些人的血压平均下降了11个毫米汞柱。如果不喜欢静下来沉思,可以买一个鱼缸,观赏热带鱼也有降低血压的效果。

  午后最好吃用杏仁和芋头做的点心。杏仁和芋头均含有丰富的镁元素。一项对60个高血压患者的研究说明,患者每天食480毫克镁,血压平均下降4个毫米汞柱。镁能够起松弛血管内壁的作用。约70克干芋头种子可提供每天人体所需要的420毫克的镁元素,另外,鱼、麦芽、菠菜以及某些谷物也都是摄取镁元素的很好来源。



作者: 顾汉现    时间: 2009-8-2 09:29
标题: 高血压是一种“情感病”!
高血压是一种“情感病”!
  

2009-6-9


  有些医学专家称高血压病为“情感病”,这种称法确实有一定的道理。心血管科医生早就发现,如下人群容易患上高血压病。





  一、A型性格的人

  上世纪五十年代末,美国学者弗莱德曼发现,在心血管疾病人群中有一种特征性的行为模式———“A型行为类型”,并提出“具有A型行为的人群易患高血压、冠心病”这一假说。A型行为又称为A型性格,主要表现为:争强好胜、容易冲动、快节奏、高效率、固执、急躁、匆忙、大声说话、富有敌意等。研究者认为,面对激烈的竞争,A型性格的人容易恼火、激动、发怒和不耐烦等,这些反应构成了对健康的不利成分。

  后来的研究证实了弗莱德曼的假说。实验显示,人在情绪激动时,交感神经-肾上腺素系统发放冲动增多,体内儿茶酚胺类的化学物质(包括去甲肾上腺素、肾素和肾上腺素等)水平上升,导致血压升高;情绪稳定后,交感神经-肾上腺素系统发放冲动减弱,血压随之下降,人体也就恢复到原来的状态。反应的强弱与持续的时间取决于刺激的性质和个体的反应性。A型性格的人,由于其个性过强、易激动,在应激反应中,他们的反应比正常人强烈而持久,容易发生各种代谢紊乱,体内儿茶酚胺类化学物质水平居高不下,引起血压升高、心肌耗氧大大增加,极易诱发高血压和冠心病。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一些情绪容易激动的人,盛怒之下猝然倒下,发生中风,就是血压骤然升高的一个极端的表现。

  二、工作紧张的人

  当人们遇到压力或者危险时,也会变得心跳加快,血压骤升,面色苍白,手脚冰凉。这本来是一种正常的应激反应,短时间内不会对人造成不利的影响。不过,医学研究发现,工作繁忙紧张的人,如果经常遭受强大的压力的话,他们的心理会一直处于紧张状态,血液中去甲肾上腺素的含量将比正常人高出30%以上。

  天长日久,正常的生理过程就会转变为异常的病理生理过程,最终发生高血压病。

  因此,长期从事脑力劳动、大脑一直处于紧张状态又缺乏体育锻炼的中青年人也容易发生高血压病。

  三、烦恼、失眠的人

  有些高血压患者工作并不紧张,也不是A型性格者,但是却有过精神创伤史,长期处于不良情绪当中,烦恼重重,经常失眠,这部分人高血压患病率明显高于无精神创伤和睡眠良好者。

  研究者认为,这与失眠引起体内荷尔蒙水平紊乱,加速人体器官的老化有关———因为老人就是高血压病的高发人群。尤其是许多患者在发生疾病后,又因为对疾病的恐惧、自我幸福感的下降、生活及心理适应能力下降等,出现不同程度的焦虑或抑郁,这又会进一步加重高血压病,诱发中风、心肌梗塞等等,形成恶性循环。因此,高血压患者在进行药物治疗的同时,有必要根据自己的性格和情绪,给予有效的心理调节:1、尽量避免各种强烈的或长期的精神刺激;2、遇到精神刺激时,应学会“冷处理”,比如发怒时可用延时法———告诫自己过5分钟再发怒,而5分钟后可能就不会再发怒了;3、培养一些能陶冶情趣、宁静心灵的个人爱好,如观赏花卉鱼草,欣赏轻松的音乐,练习书法绘画等。



作者: 顾汉现    时间: 2009-8-2 09:33
标题: 高血压是由什么原因引起的?
高血压是由什么原因引起的?

    高血压病因不明与发病有关的因素有

  1.年龄:发病率有随年龄增长而增高的趋势40岁以上者发病率高

  2.食盐:摄入食盐多者高血压发病率高有认为食盐<2g/日几乎不发生高血压;3-4g/日高血压发病率3%4-15g/日发病率33.15%>20g/日发病率30%

  3.体重:肥胖者发病率高

  4.遗传:大约半数高血压患者有家族史

  5.环境与职业:有噪音的工作环境过度紧张的脑力劳动均易发生高血压城市中的高压发病率高于农村

  血压调控机制

  多种因素都可以引起血压升高心脏泵血能力加强(如心脏收缩力增加等)使每秒钟泵出血液增加另一种因素是大动脉失去了正常弹性变得僵硬当心脏泵出血液时不能有效扩张因此每次心搏泵出的血流通过比正常狭小的空间导致压力升高这就是高血压多发生在动脉粥样硬化导致动脉壁增厚和变得僵硬的老年人的原因由于神经和血液中激素的刺激全身小动脉可暂时性收缩同样也引起血压的增高可能导致血压升高的第三个因素是循环中液体容量增加这常见于肾脏疾病时肾脏不能充分从体内排出钠盐和水分体内血容量增加导致血压增高

  相反如果心脏泵血能力受限血管扩张或过多的体液丢失都可导致血压下降这些因素主要是通过肾脏功能和自主神经系统(神经系统中自动地调节身体许多功能的部分)的变化来调控


作者: 顾汉现    时间: 2009-8-2 09:36
标题: 高血压有哪些表现及如何诊断?
高血压有哪些表现及如何诊断?

  按起病缓急和病程进展可分为缓进型和急进型以缓进型多见
  
  一缓进型高血压  

  (一)早期表现:早期多无症状偶尔体检时发现血压增高或在精神紧张情绪激动或劳累后感头晕头痛眼花耳鸣失眠乏力注意力不集中等症状可能系高级精神功能失调所致早期血压仅暂时升高随病程进展血压持续升高脏器受累
  
  (二)脑部表现:头痛头晕常见多由于情绪激动过度疲劳气候变化或停用降压药而诱发血压急骤升高剧烈头痛视力障碍恶心呕吐抽搐昏迷一过性偏瘫失语等
  
  (三)心脏表现:早期心功能代偿症状不明显后期心功能失代偿发生心力衰竭
  
  (四)肾脏表现:长期高血压致肾小动脉硬化肾功能减退时可引起夜尿多尿尿中含蛋白管型及红细胞尿浓缩功能低下酚红排泄及尿素廓清障碍出现氮质血症及尿毒症
  
  (五)动脉改变
  
  (六)眼底改变
  
  二急进型高血压:也称恶性高血压占高血压病的1%可由缓进型突然转变而来也可起病恶性 高血压可发生在任何年龄但以30-40岁为最多见血压明显升高舒张压多在17.3Kpa(130mmHg)以上有乏力口渴多尿等症状视力迅速减退眼底有视网膜出血及渗出常有双侧视神经乳头水肿迅速出现蛋白尿血尿及肾功能不全也可发生心力衰竭高血压脑病和高血压危象病程进展迅速多死于尿毒症
  
  高血压病分期:

  第一期:血压达确诊高血压水平临床无心脑肾损害征象  

  第二期:血压达确诊高血压水平并有下列一项者①体检X线心电图或超声心动图示左心室扩大②眼底检查眼底动脉普遍或局部狭窄③蛋白尿或血浆肌酐浓度轻度增高  

  第三期:血压达确诊高血压水平并有下列一项者;①脑出血或高血压脑病②心力衰竭③肾功能衰竭④眼底出血或渗出伴或不伴有视神经乳头水肿⑤心绞痛心肌梗塞脑血栓形成


作者: 顾汉现    时间: 2009-8-2 09:38
标题: 高血压应该做哪些检查?
高血压应该做哪些检查?

  一确定有无高血压:测量血压升高应连续数日多次测血压有两次以上血压升高方可谓高血压

  二鉴别高血压的原因:凡遇到高血压患者应详细询问病史全面系统检查以排除症状性高血压

  实验室检查可帮助原发性高血压病的诊断和分型了解靶器官的功能状态尚有利于治疗时正确选择药物血尿常规肾功能尿酸血脂血糖电解质(尤其血钾)心电图胸部X线和眼底检查应作为高血压病病人的常规检查

  (一)血常规 红细胞和血红蛋白一般无异常但急进型高血压时可有Coombs试验阴性的微血管病性溶血性贫血伴畸形红细胞血红蛋白高者血液粘度增加易有血栓形成并发症(包括脑梗塞)和左心室肥大

  (二)尿常规 早期病人尿常规正常肾浓缩功能受损时尿比重逐渐下降可有少量尿蛋白红细胞偶见管型随肾病变进展尿蛋白量增多在良性肾硬化者如24小时尿蛋白在1g以上时提示预后差红细胞和管型也可增多管型主要是透明和颗粒者

  (三)肾功能 多采用血尿素氮和肌酐来估计肾功能早期病人检查并无异常肾实质受损到一定程度可开始升高成人肌酐>114.3μmol/L老年人和妊娠者>91.5μmol/L时提示有肾损害酚红排泄试验尿素廓清率内生肌酐廓清率等可低于正常

  (四)胸部X线检查 可见主动脉尤其是升弓部迂曲延长其升弓或降部可扩张出现高血压性心脏病时有左室增大有左心衰竭时左室增大更明显全心衰竭时则可左右心室都增大并有肺淤血征象肺水肿时则见肺间明显充血呈蝴蝶形模糊阴影应常规摄片检查以便前后检查时比较

  (五)心电图 左心室肥厚时心电图可显示左心室肥大或兼有劳损心电图诊断左心室肥大的标准不尽相同但其敏感性和特异性相差不大假阴性为68%~77%假阳性4%~6%可见心电图诊断左心室肥大的敏感性不很高由于左室舒张期顺应性下降左房舒张期负荷增加心电图可出现P波增宽切凹Pv1的终末电势负值增大等上述表现甚至可出现在心电图发现左心室肥大之前可有心律失常如室性早搏心房颤动等

  (六)超声心动图 目前认为和胸部X线检查心电图比较超声心动图是诊断左心室肥厚最敏感可靠的手段可在二维超声定位基础上记录M型超声曲线或直接从二维图进行测量室间隔和(或)或心室后壁厚度>13mm者为左室肥厚高血压病时左心室肥大多是对称性的但有1/3左右以室间隔肥厚为主(室间隔和左室后壁厚度比>1.3)室间隔肥厚常上端先出现提示高血压时最先影响左室流出道超声心动图尚可观察其它心脏腔室瓣膜和主动脉根部的情况并可作心功能检测左室肥厚早期虽然心脏的整体功能如心排血量左室射血分数仍属正常但已有左室收缩期和舒张期顺应性的减退如心肌收缩最大速率(Vmax)下降等容舒张期延长二尖瓣开放延迟等在出现左心衰竭后超声心动图检查可发现左室左房心腔扩大左室壁收缩活动减弱

  (七)眼底检查 测量视网膜中心动脉压可见增高在病情发展的不同阶段可见下列的眼底变化:

  Ⅰ级:视网膜动脉痉挛

  Ⅱ级A:视网膜动脉轻度硬化

  B:视网膜动脉显著硬化

  Ⅲ级:Ⅱ级加视网膜病变(出血或渗出)

  Ⅳ级:Ⅲ级加视神经乳头水肿

  (八)其他检查 病人可伴有血清总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的增高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的降低及载脂蛋白A-Ⅰ的降低亦常有血糖增高和高尿酸血症部分病人血浆肾素活性血管紧张素Ⅱ的水平升高


作者: 顾汉现    时间: 2009-8-2 09:43
标题: 高血压容易与哪些疾病混淆?
高血压容易与哪些疾病混淆?

  鉴别诊断需考虑:

  1.急慢性肾炎;

  2.慢性肾盂肾炎;

  3.嗜铬细胞瘤;

  4.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

  5.肾血管性高血压




高血压可以并发哪些疾病?

  在我国高血压病最常见的并发症是脑血管意外其次是高血压性心脏病心力衰竭再是肾功能衰竭在临床表现一节中已描述较少见但严重的并发症为主动脉夹层动脉瘤其起病常突然迅速发生剧烈胸痛向背或腹部放射伴有主动脉分支堵塞的现象使两上肢血压及脉搏有明显差别一侧从颈动脉到股动脉的脉搏均消失或下肢暂时性瘫痪或偏瘫少数发生主动脉瓣关闭不全未受堵塞的动脉血压升高动脉瘤可破裂入心包或胸膜腔而迅速死亡胸部X线检查可见主动脉明显增宽超声心动图计算机化X线或磁共振断层显象检查可直接显示主动脉的夹层或范围甚至可发现破口主动脉造影也可确立诊断高血压合并下肢动脉粥样硬化时可造成下肢疼痛跛行


作者: 顾汉现    时间: 2009-8-2 09:47
标题: 高血压应该如何预防?
高血压应该如何预防?

  高血压流行的一般规律

  (1)高血压患病率与年龄呈正比;

  (2)女性更年期前患病率低于男性更年期后高于男性;

  (3)有地理分布差异一般规律是高纬度(寒冷)地区高于低纬度(温暖)地区高海拔地区高于低海拔地区;

  (4)同一人群有季节差异冬季患病率高于夏季;

  (5)与饮食习惯有关人均盐和饱和脂肪摄入越高平均血压水平越高经常大量饮酒者血压水平高于不饮或少饮者;

  (6)与经济文化发展水平呈正相关经济文化落后的未“开化”地区很少有高血压经济文化越发达人均血压水平越高;

  (7)患病率与人群肥胖程度和精神压力呈正相关与体力活动水平呈负相关;

  (8)高血压有一定的遗传基础直系亲属(尤其是父母及亲生子女之间)血压有明显相关不同种族和民族之间血压有一定的群体差异

  高血压病的注意事项

  一 合理膳食

  1. 饮食对于高血压的重要性:民以食为天合理的膳食可以使你不胖也不瘦胆固醇不高也不低

  2. 高血压患者的饮食宜忌:

  ①碳水化合物食品:

  适宜的食品---米饭粥面面类葛粉汤芋类软豆类

  应忌的食品---蕃薯(产生腹气的食物)干豆类味浓的饼干类

  ②蛋白质食品---牛肉猪瘦肉白肉鱼蛋牛奶奶制品(鲜奶油酵母乳冰淇淋乳酪)大豆制品(豆腐纳豆黄豆粉油豆腐)

  应忌的食物---脂肪多的食品(牛猪的五花肉排骨肉鲸鱼鲱鱼金枪鱼等加工品(香肠)

  ③脂肪类食品

  适宜的食品---植物油少量奶油沙拉酱

  应忌的食品---动物油生猪油熏肉油浸沙丁鱼

  ④维生素矿物质食品

  适宜的食品---蔬菜类(菠菜白菜胡萝卜番茄百合根南瓜茄子黄瓜)水果类(苹果桔子梨葡萄西瓜)

  海藻类菌类宜煮熟才吃

  应忌的食物---纤维硬的蔬菜(牛蒡竹笋豆类)

  刺激性强的蔬菜(香辛蔬菜芒荽芥菜葱芥菜)

  ⑤其他食物

  适宜的食品---淡香茶酵母乳饮料

  应忌的食物---香辛料(辣椒咖喱粉) 酒类饮料盐浸食物(成菜类成鱼子)酱菜类咖啡

  3. 高血压病人应注意的饮食习惯

  ① 首先要控制能量的摄入提倡吃复合糖类如淀粉玉米少吃葡萄糖果糖及蔗糖这类糖属于单糖易引起血脂升高

  ② 限制脂肪的摄入烹调时选用植物油可多吃海鱼海鱼含有不饱和脂肪酸能使胆固醇氧化从而降低血浆胆固醇还可延长血小板的凝聚抑制血栓形成防止中风还含有较多的亚油酸对增加微血管的弹性防止血管破裂防止高血压并发症有一定的作用

  ③ 适量摄入蛋白质高血压病人每日蛋白质的量为每公斤体重1g为宜每周吃2-3次鱼类蛋白质可改善血管弹性和通透性增加尿钠排出从而降低血压如高血压合并肾功能不全时应限制蛋白质的摄入

  ④ 多吃含钾钙丰富而含钠低的食品如土豆茄子海带莴笋含钙高的食品:牛奶酸牛奶虾皮少吃肉汤类因为肉汤中含氮浸出物增加能够促进体内尿酸增加加重心肝肾脏的负担

  ⑤ 限制盐的摄入量:每日应逐渐减至6g以下即普通啤酒盖去掉胶垫后一平盖食盐约为6g这量指的是食盐量包括烹调用盐及其他食物中所含钠折合成食盐的总量适当的减少钠盐的摄入有助于降低血压减少体内的钠水潴留

  ⑥ 多汔新鲜蔬菜水果每天吃新鲜蔬菜不少于8两水果2至4两

  ⑦ 适当增加海产品摄入:如海带紫菜海产鱼等

  二 适量运动

  运动对高血压的重要性:有句话说:“年轻时用健康换取金钱年老时用运动换取健康”运动除了可以促进血液循环降低胆固醇的生成外并能增强肌肉骨骼与关节僵硬的发生运动能增加食欲促进肠胃蠕动预防便秘改善睡眠有持续运动的习惯:最好是做到有氧运动才会有帮助有氧运动同减肥一样可以降低血压如散步慢跑太极拳骑自行车和游泳都是有氧运动

  1进行运动的注意事项:

  ① 勿过量或太强太累要采取循序渐进的方式来增加活动量

  ② 注意周围环境气候:夏天:避免中午艳阳高照的时间;冬天:要注意保暖防中风

  ③ 穿着舒适吸汗的衣服:选棉质衣料运动鞋等是必要的

  ④ 选择安全场所:如公园学校勿在巷道马路边

  ⑤ 进行运动时切勿空腹以免发生低血糖应在饭后2小时

  2运动的禁忌

  ① 生病或不舒服时应停止运动

  ② 饥饿时或饭后一小时不宜做运动

  ③ 运动中不可立即停止要遵守运动程序的步骤

  ④ 运动中有任何不适现象应即停止

  三 戒烟限酒

  吸烟会导致高血压研究证明吸一支烟后心率每分钟增加5-20次/分收缩压增加10-25mmhg这是为什么呢?因为烟叶内含有尼古丁(烟碱)会兴奋中枢神经和交感神经使心率加快同时也促使肾上腺释放大量儿茶酚胺使小动脉收缩导致血压升高尼古丁还会刺激血管内的化学感受器反射性地引起血压升高

  长期大量吸烟还会促进大动脉粥样硬化小动脉内膜逐渐增厚使整个血管逐渐硬化同时由于吸烟者血液中一氧化碳血红蛋白含量增多从而降低了血液的含氧量使动脉内膜缺氧动脉壁内脂的含氧量增加加速了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因此无高血压的人戒烟可预防了高血压的发生有高血压的人更应戒烟

  与吸烟相比饮酒对身体的利弊就存在争议不时出现各种报告有的说饮少量酒有益有的说有害但可以肯定的一点是大量饮酒肯定有害高浓度的酒精会导致动脉硬化加重高血压

  四 心理平衡

  高血压患者的心理表现是紧张易怒情绪不稳这些又都是使血压升高的诱因患者可通过改变自己的行为方式培养对自然环境和社会的良好适应能力避免情绪激动及过度紧张焦虑遇事要冷静沉着;当有较大的精神压力时应设法释放向朋友亲人倾吐或鼓励参加轻松愉快的业余活动将精神倾注于音乐或寄情于花卉之中使自己生活在最佳境界中从而维持稳定的血压

  五 自我管理

  1定期测量血压1-2周应至少测量一次

  2治疗高血压应坚持“三心”即信心决心恒心只有这样做才能防止或推迟机体重要脏器受到损害

  3定时服用降压药自己不随意减量或停药可在医生指导下及现病情加予调整防止血压反跳

  4条件允许可自备血压计及学会自测血压

  5随服用适当的药物外还要注意劳逸结合注意饮食适当运动保持情绪稳定睡眠充足

  6老年人降压不能操之过急血压宜控制在140-159mmhg为宜减少心脑血管并发症的发生

  7老年人及服用去甲肾上腺素能神经末梢阻断药的防止体位性低血压

  8不需要严格禁止性生活:注意以下几种情况不宜进行性生活①事后不要立即进行房事②酒后应禁止性生活③若有头晕胸闷等不适应停止性生活并及时就医

  六 按时就医

  ①服完药 ②血压升高或过低血压波动大 ③出现眼花头晕恶心呕吐视物不清偏瘫失语意识障碍呼吸困难肢体乏力等即到医院就医如病情危重请求救120急救中心

  高血压患者茶疗十一法

  高血压是中老年人一种常见病患者除了应坚持药物治疗外经常用中药泡茶饮用也能起到很好的辅助治疗作用

  1三七花: 田七花即为三七花质脆易碎气微味甘微苦降血脂降血压抗癌提高心肌供氧能力增强机体免疫功能含有人参多种皂甙平清热肝降压功效高防治血压和咽炎清热解毒去痘除疮平肝凉血降压降脂三七花性凉味甘有清热平肝降压的功效三七花总皂甙对中枢神经系统呈抑制作用表现为镇静安神功效用于高血压头昏目眩耳鸣急性咽喉炎失眠的治疗三七花的功效突出在高血压群体中广为使用直接泡水喝

  2菊花茶: 所有的菊花应为甘菊其味不苦尤以苏杭一带所生的大白菊或小白菊最佳每次用3克左右泡茶饮用每日3次;也可用菊花加金银花甘草同煎代茶饮用其有平肝明目清热解毒之特效对高血压动脉硬化患者有显著疗效 3山楂茶: 山楂所含的成份可以助消化扩张血管降低血糖降低血压同时经常饮用山楂茶对于治疗高血压具有明显的辅助疗效其饮用方法为每天数次用鲜嫩山楂果1—2枚泡茶饮用

  4荷叶茶: 中医实践表明荷叶的浸剂和煎剂具有扩张血管清热解暑及降血压之效同时荷叶还是减脂去肥之良药治疗高血压的饮用方法是:用鲜荷叶半张洗净切碎加适量的水煮沸放凉后代茶饮用

  5槐花茶: 将槐树生长的花蕾摘下晾干后用开水浸泡后当茶饮用每天饮用数次对高血压患者具有独特的治疗效果同时槐花还有收缩血管止血等功效 6首乌茶: 首乌具有降血脂减少血栓形成之功效血脂增高者常饮首乌茶疗效十分明显其制作方法为取制首乌20—30克加水煎煮30分钟后待温凉后当茶饮用每天一剂

  7葛根茶: 葛根具有改善脑部血液循环之效对因高血压引起的头痛眩晕耳鸣及腰酸腿痛等症状有较好的缓解功效经常饮用葛根茶对治疗高血压具有明显的疗效其制作方法为将葛根洗净切成薄片每天30克加水煮沸后当茶饮用

  8莲子心茶: 所谓莲子心是指莲子中间青绿色的胚芽其味极苦但却具有极好的降压去脂之效用莲心12克开水冲泡后代茶饮用每天早晚各饮一次除了能降低血压外还有清热安神强心之特效

  9决明子茶: 中药决明子具有降血压降血脂清肝明目等功效经常饮用决明子茶有治疗高血压之特效每天数次用15—20克决明子泡水代茶饮用不啻为治疗高血压头晕目眩视物不清之妙品

  10桑寄生茶: 中草药桑寄生为补肾补血要剂中医临床表明用桑寄生煎汤代茶对治疗高血压具有明显的辅助疗效桑寄生茶的制作方法是取桑寄生干品15克煎煮15分钟后饮用每天早晚各一次

  11玉米须茶: 玉米须不仅具有很好的降血压之功效而且也具有止泻止血利尿和养胃之疗效泡茶饮用每天数次每次25—30克在临床上应用玉米须治疗因肾炎引起的浮肿和高血压的疗效尤为明显

  高血压病人生活方式

  1戒烟戒酒戒茶戒咖啡低盐高钾高钙饮食

  2指每天吃6克以下的盐高钾饮食可降压应多吃水果服利尿剂后如有低钾应补钾或服用保钾利尿剂高钙饮食应每天吃1磅奶和1个鸡蛋

  3低脂饮食

  4减少精神负担与刺激

  高血压食疗法

  海带30g冬瓜150g薏米12g白糖少许调味

  1. 山楂粥

  【原料】山楂30~40克粳米100克砂糖10克

  【制作】先将山楂入砂锅煎取浓汁去渣然后加入粳米砂糖煮粥

  【用法】可在两餐之间当点心服食不宜空腹食以7~10天为一疗程

  【功效】健脾胃消食积散淤血适用于高血压冠心病心绞痛高脂血症以及食积停滞腹痛腹泻小儿乳食不消等

  2. 桃仁粥

  【原料】桃仁10~15克粳米50~100克

  【制作】先将桃仁捣烂如泥加水研汁去渣同粳米煮为稀粥

  【用法】每日1次5~7天为一疗程

  【功效】活血通经祛痰止痛适用于高血压冠心病心绞痛等

  【宜忌】用量不宜过大;怀孕妇女及平素大便稀薄者不宜服用

  3. 胡萝卜粥

  【原料】新鲜胡萝卜粳米各适量

  【制作】将胡萝卜洗净切碎与粳米同入锅内加清水适量煮至米开粥稠即可

  【用法】早晚餐温热食本粥味甜易变质需现煮现吃不宜多煮久放

  【功效】健脾和胃下气化滞明目降压利尿适用于高血压以及消化不良久痢夜盲症小儿软骨病营养不良等

  4 玉米糕

  【原料】新玉米面450克红糖200克食用碱4克熟猪油15克发酵面50克

  【制作】把发酵粉和玉米面掺适量清水合成团后发酵发酵好之后加上述其他原料揉均匀然后用湿布盖好饧一小时再反复揉已饧好的面团整块投入蒸锅铺平用旺火蒸25分钟左右出笼略凉后刀切为块或菱状即可随意食用

  【功能】调中开胃适用于高血压咯血等症

  5西米(猕猴桃)粥

  【原料】西米100克猕猴桃200克白糖100克

  【制作】洗净西米浸泡30分钟沥干猕猴桃去皮用刀切成豆粒大小的丁块;大火烧开倒入西米开水后改成中火将其他原料放入锅中稍煮即成

  【功能】滋补强身解热止渴宜于高血压肝炎等病的中老年人

  6藕藏花生

  【原料】大藕1公斤花生米200至300克白糖若干

  【制作】在藕节的一端切开灌入花生米灌满后将切下的藕接在切口处用竹签固定放入锅内用冷水浸没中火煮2小时至藕酥熟然后挤汁水2碗食用时用刀切成厚片每日2次为宜以白糖佐食

  【功能】补脾润肺止血化痰高血压心血管病宜食

  高血压病人的饮食方法

  1三餐

  饮食安排应少量多餐避免过饱;高血压患者常较肥胖必须吃低热能食物总热量宜控制在每天8.36兆焦左右每天主食150-250克动物性蛋白和植物性蛋白各占50%不伴有肾病或痛风病的高血压病人可多吃大豆花生黑木耳或白木耳及水果晚餐应少而清淡过量油腻食物会诱发中风食用油要用含维生素E和亚油酸的素油;不吃甜食多吃高纤维素食物如笋青菜大白菜冬瓜番茄茄子豆芽海蜇海带洋葱等以及少量鱼虾禽肉脱脂奶粉蛋清等

  2低盐

  每人每天吃盐量应严格控制在2-5克即约一小匙食盐量还应减去烹调用酱油中所含的钠3毫升酱油相当于1克盐咸(酱)菜腐乳咸肉(蛋)腌制品蛤贝类虾米皮蛋以及茼蒿菜草头空心菜等蔬菜含钠均较高应尽量少吃或不吃

  3高钾

  富含钾的食物进入人体可以对抗钠所引起的升压和血管损伤作用可以在食谱中经常"露面"这类食物包括豆类冬菇黑枣杏仁核桃花生土豆竹笋瘦肉鱼禽肉类根茎类蔬菜如苋菜油菜及大葱等水果如香蕉枣桃橘子等鱼不论对哪种高血压患者鱼是首选的因为流行病学调查发现每星期吃一次鱼的比不吃鱼者心脏病的死亡率明显低

  5果蔬

  每天人体需要B族维生素维生素C可以通过多吃新鲜蔬菜及水果来满足有人提倡每天吃1-2只苹果有益于健康水果还可补充钙钾铁镁等

  6补钙

  有人让高血压患者每天服1克钙8星期后发现血压下降因此应多吃些富含钙的食品如黄豆葵花子核桃牛奶花生鱼虾红枣鲜雪里蕻蒜苗紫菜等

  7补铁

  研究发现老年高血压患者血浆铁低于正常因此多吃豌豆木耳等富含铁的食物不但可以降血压还可预防老年人贫血

  8饮水

  天然矿泉水中含锂锶锌硒碘等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煮沸后的水因产生沉淀对人体有益的钙镁铁锌等会明显减少因此对符合标准的饮用水宜生喝茶叶内含茶多酚且绿茶中的含量比红茶高它可防止维生素C氧化有助于维生素C在体内的利用并可排除有害的铬离子此外还含钾钙镁锌氟等微量元素因此每天用4-6克茶叶(相当于2-3杯袋泡茶)冲泡长期服用对人体有益

  以上饮食原则高血压病人若能落到实处持之以恒必会有益于健康

  孤独者易患高血压

  美国科学家最新的一项研究表明孤独感会使年龄超过50岁的中老年人患高血压的几率增加这项研究因此也证明朋友和家庭对人们的健康有益

  研究中最孤独的人的血压数值要比不孤独的人的血压数值高30研究人员说这表明孤独感同超重和不运动对心脏的危害程度一样芝加哥大学科学家路易斯-豪克里是这项研究的领导者他说“两者的关联程度令人吃惊”

  较早的研究表明1100多万50岁以上的美国人感到孤单被抛弃或者缺少伙伴因此国家老年研究院的行为研究项目主管理查德-苏兹曼认为如果减少孤独感能够降低血压那么这项研究成果具有重大的公共卫生意义

  豪克里说研究结果提醒人们治疗高血压的一种方法是更多地参与到社会生活中去“做志愿者工作使自己有用”

  该研究调查了芝加哥地区229名50到68岁之间的男女中老年人研究成果刊登在3月份的《心理学与变老》杂志上

  这项研究建立在先前由合作者约翰-卡西奥普完成的研究上卡西奥普发现在年纪轻一些的中年人中孤独感和血管疾病有关系能够导致高血压的发生

  去年哈佛大学的一项研究认为人类的孤独感和血压升高有联系而血压升高是心脏疾病的征兆杜克大学的研究发现与社会隔绝的病人患心脏病死亡的几率升高

  这项研究“说明在日常生活中社会联系的重要性”卡西奥普如是说到卡西奥普是一名心理学教授和豪克里一起在芝加哥大学认知和社会神经系统科学中心供职他说“健康生活的一部分就是关注朋友和家庭”随着人们变老朋友和家人搬走退休生病或者离世苏兹曼说“因此必须重新丰富社会关系”

  参与研究的人填写了一个由20个问题组成的调查问卷对他们孤独的程度进行判断一半多一点的人被认为至少是中等程度的孤独相比孤独感轻一些的人他们的血压要高

  15%的受调查者有强烈的孤独感而他们更明显地表明了孤独感和高血压之间的关联性这部分人的高压要比不孤独的人的高压高10到30个数值

  即时把一些常规的风险因素考虑在内例如体重吸烟和饮酒孤独感仍然和高血压有很强的关联性

  远离高血压8字箴言:低盐减肥减压限酒

  低盐———盐危害生命的“秘密杀手”

  盐已逐步被世界公认为“秘密杀手”在工业发达的西方国家被盐送进坟墓的生命比有害化学物质造成的受害者还要多西方国家的居民已逐步养成吃生菜和水煮蔬菜;在餐桌上放盐瓶用餐时自己撒上少许盐的饮食习惯在日本从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的初期(20世纪50年代)的艰难日子到20世纪末随着生活条件的改善人们已从吃咸鱼干到吃大量新鲜蔬菜水果平均摄盐量由每人每天29克下降到10克以下老年人“口味重”年轻人“口味淡”这种饮食习惯上的改变是日本人高血压发病率逐年下降的一个主要原因随之中风患者也明显减少

  据统计中国的北方特别是东北地区由于气候寒冷蔬菜水果较少平均每人每天吃盐12-18克而在南方就较低从而造成东北地区男性高血压发病率比南方如上海地区要高出1倍左右

  看看中国人的饮食习惯早餐往往是稀饭馒头加各类咸菜(或腐乳)单一块4厘米见方的腐乳就约含盐5克一小碟咸菜(如榨菜)含盐4克这样每天一块腐乳就已达到世界卫生组织规定的日食盐摄入标准(4-6克)另外我国许多人平时在烧菜或烧汤时都有放味精的习惯而1克味精就含盐0.5克许多蔬菜如空心菜豆芽虾类紫菜里都含有一定的钠盐

  在日常生活中同样进食高盐食品有的人血压会升高有的人血压不升高通过对5000余人的调查发现其中盐敏感者达30%而高血压病人中的盐敏感者达60%这些敏感者日常摄盐量并不比正常人高只是因为他们具有遗传性肾排钠障碍易于发生体内钠的潴留才导致高血压的发生

  那么为什么要全民限盐呢?因为盐不但可以使不少人发生高血压而且还会直接损伤全身各处的血管壁引起血管硬化导致心肌梗死或肾功能衰退

  例如一位老年病人到我们医院来看病他说他用了各种药物血压就是降不下来我一看病历噢!他是宁波人咸菜咸鱼吃得起劲我立刻安排他低盐饮食土豆蔬菜水果病人哇哇乱叫:“哎呀要吐了要吐了!”然而短短一个礼拜血压就下来了再给他吃咸菜他嫌“太咸了”所以说为了预防高血压要改变饮食习惯控制摄盐量是完全可以做到的

  通过深入研究得知钾和钙对钠有对抗作用补充钾和钙可以促使钠排出从1997年4月开始我们对300名血压偏高的青少年及其家庭开展了持续2年的补钾补钙而不限盐的比较试验最近检测发现这些青少年的血压平均下降4毫米汞柱与同期只限盐而不补钙钾的人的血压检测结果相同而同期既不限盐又不补钾钙的人的血压平均增高2毫米汞柱

  对于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如何补钾补钙这一问题我们的建议是多食含钙丰富的蔬菜与食物如菠菜油菜土豆红薯蘑菇木耳牛奶豆制品等

  减肥———体重减少1公斤血压下降1毫米汞柱

  过去人们对胖人不管男女老幼认为“胖嘟嘟”都是福相其实胖到一定程度不单是“美”的问题而是一种病态俗话说“有钱难买老来瘦”这从另一个侧面说明老年肥胖对健康更不利一胖生百病肥胖会导致一些可危及生命的疾病高血压和肥胖是一对“好兄弟”它们形影不离———高血压病人中一半左右是胖子而肥胖人群中有一半是高血压

  胖有很多种有的人胖集中在腹部上腰围粗肚子大我们称之为“向心性肥胖”这种胖最危险———常常有高血压并伴有血脂紊乱血液胰岛素增高糖耐量异常被称为“代谢综合征”肥胖存在多重危险因子预后较差由于体内脂肪堆积过多腹部脂肪通过血管到肝引起脂肪肝严重时引起肝功能异常(脂肪肝性肝炎)甚至肝硬化

  当前虽然生活水平有了明显提高但是人们的思想并没有跟上不少人认为“不吃白不吃”你劝他节制点饮食控制体重他会讲:“不吃活着没啥意思”肥胖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的文化修养与素质在文化层次高的人群中很少有极度肥胖者这些人都非常注意饮食适量及身体锻炼

  要预防高血压的发生其中首要的一个问题就是要防止肥胖的发生什么人需要减肥呢?计算自己是否达到理想体重的方法是通过计算体重指数(BMI)当BMI超过24时就要引起重视发现自己超重了就应及时减肥

  我有两个病人一个体重230斤通过努力体重减到200斤走路还是气喘吁吁血压难以控制;而另一个病人体重170斤通过运动节食体重减轻至140斤血压控制得很好由原来服用3-4种降压药减到只吃一种而且精神焕发生活质量有了很大提高因此减肥要从超重期着手“减肥不如防肥”人人都应关注自己的体重定期加以测定

  然而目前流行一股减肥风许多人想减肥于是购买减肥茶减肥药甚至减肥菜减肥的最佳方式是控制饮食和适量运动控制饮食是减肥的基础人为什么会胖起来除了少数人由于某些代谢疾病或某些遗传的因素外摄入量超出消耗量脂肪就会在体内堆积;要达到减肥的目的就要让摄入与消耗形成负平衡这样就可以减轻体重单纯性肥胖主要原因是能量摄入过多

  控制饮食减肥首先要管好“嘴”认识肥胖的危害性

  目前在营养摄入方面也有误区有人认为减肥就是要少吃主食拼命吃菜其实多吃菜也会产生过多能量;也有人认为多吃荤油会发胖吃素油不要紧其实素油含不饱和脂肪酸多吃也会发胖所以对油要“克克”计较日本规定每人每天油的摄入量≤18克;我国营养学家提倡每人每天≤20克

  某病人身高172厘米体重86公斤已达肥胖标准血压很难控制过去早餐是泡饭加咸菜现改为一杯牛奶一个鸡蛋一个西红柿;午餐原来半斤米饭现在吃三两;晚餐以水果和清淡蔬菜为主不吃夜宵睡前两小时不进食并未服用任何减肥药只是坚持每天运动锻炼1小时以上不到半年就成功地把体重减轻了30斤血压也很好的得到了控制

  劝告肥胖或超重者不要随便使用减肥药不要节制饮食每天喝减肥茶吃减肥药这可能会减轻体重但一旦停药体重有可能立即反弹;而且有的人体重是下来了可血压却没下来甚至会上升

  运动是减肥的良方一般说来快走跑步游泳骑自行车都很适合“快走”是简单易行的运动方式通常每次锻炼时间应超过30分钟并逐步延长到1小时日常生活中锻炼随时随地都可以进行例如上下班可改坐车为快步行直到大汗淋漓有疲劳感为止应酬较多的人应该尽量少吃油腻饮食限酒控制总摄入量防止因肥胖引起高血压

  其实加强运动消耗量并减少能量摄入运动减肥配合饮食控制既经济副作用又小何乐而不为

  减压———不良心理因素可导致高血压

  不良心理因素可导致高血压现在社会上竞争激烈工作节奏明显加快不少人由于工作压力过大心理状态容易产生不平衡造成交感神经兴奋过度表现为工作时心动过速火气大;休息或睡眠时心率明显减缓长期心跳过快(≥75次/分)心血管疾病发生的比率会随心率增加而直线上升打个比方说你去赶火车还有1分钟火车就要开了你提着大箱子心里那个急呀满头大汗赶上去一次两次还可以如果一个人成天这样的赶火车受得了吗?自然受不了最近在我国进行的一次调查发现了一个令人担忧的现象:35-45岁患高血压病的增长率高达62%-74%而65-74岁年龄段只有15%-18%这部分中年人其中不少都是白领领导干部他们长期处于高度紧张状态并且上下班乘电梯坐汽车活动量少应酬又多常造成体重超标这是应引起全社会关注的一个问题

  心理健康是指个人人群以及生活环境之间能否保持良好的协调和均衡能否正确对待自己别人和社会的一种心理状态要重视心理健康重视性格修养面对压力要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和健康的生活方式当发现有心理障碍时要到心理专科去咨询诊治西方发达国家几乎60%的人都很重视自己的心理健康而目前我国居民对心理健康咨询意识还比较淡薄而由此产生的后果往往是难以挽回的例如数年前上海曾发生某汽车厂总经理因不堪工作压力最终导致跳楼自杀的惨剧

  所以除了平时注意心理状态外还可以采用以下几个方便的“小招数”来减压

  (1)深呼吸全身放松精神集中于慢呼气慢吸气上呼吸柔和平缓连续几次就能马上使心情恢复平静

  (2)静思找一个光线暗淡安静的地方端坐放松排除杂念默默聆听自己的呼吸数数或者听着优雅的轻音乐想象阳光明媚的海滨就能使心情很快恢复平静

  限酒———酗酒是高血压的主要危险因素之一

  王大叔50岁时发现血压有点高但觉得没有什么症状所以没有服用降压药退休后听说酒能活血就开始喝白酒而且酒量越来越大血压越来越高每天清晨起来就手不离酒瓶二年后发生中风一年后再次中风身亡

  因此提倡“限”酒虽然与“戒”烟不同但是关键是:不要天天喝酒大量饮酒也是健康的一大绊脚石根据2002年WHO调查世界范围内威胁人类健康的主要因素在发达国家依次为吸烟高血压酗酒;在发展中国家依次为酗酒高血压吸烟

  酗酒是高血压中风的主要原因之一特别是饮高度酒精含量的白酒俄罗斯人喜欢喝伏特加酒中风在世界上“名列前茅”;而欧洲人不饮白酒多喝葡萄酒和啤酒中风明显要少我国目前餐桌上应酬时常有不喝白酒不够朋友“感情深一口闷;感情浅舔一舔”的风气喝一杯白酒(2两)必定会引起心率加快血压上升长期饮酒会成瘾形成恶性循环并常以中风告终

  关于高血压病人长期少量饮酒是否有益这一直是大家关心和争论的问题有人说每天饮葡萄酒可以降脂降压有好处少量饮酒确实有扩张血管活血通脉消除疲劳的功效因此寒冬季节或者逢年过节适量喝一些酒精含量低的啤酒葡萄酒黄酒对人体有一定好处虽然有人发现少量饮酒能增加血液中有益的高密度脂蛋白但同时也发现在高密度脂蛋白升高的同时甘油三酯也会升高此外酒还会部分抵消某些降压药物的作用

  所以说高血压病病人虽然不是绝对忌酒但是应该因人而异不应该把长期少量饮酒作为预防冠心病的治疗选择更不应该低估嗜酒对身心健康的危害



  1.胸怀开阔精神乐观注意劳逸结合积极参加文体活动脑力劳动者坚持作一定的体力活动等有利于维持高级神经中枢的正常功能;不吸烟;少吃盐;避免发胖;都对预防本病有积极意义

  2.开展群众性的防病治病工作进行集体的定期健康检查对有高血压病家族史而本人血压曾有过增高记录者定期随访观察则有利于对本病的早期发现和及早治疗

  3.提倡每个医师在诊病时都将测量血压列为一项常规检查这次有助于发现无症状的早期高血压病人为他们提供得到早期治疗的机会


作者: 顾汉现    时间: 2009-8-2 09:50
标题: 高血压应该如何治疗?
高血压应该如何治疗?

  一一般治疗:高血压发病与中枢神经功能紊乱有关应注意劳逸结合

  二降压药物治疗

  (一)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目前应用巯甲丙脯酸依那普利

  (二)钙拮抗剂:是一组化学结构不同作用机制也不尽相同的药物由于抑制钙离子通过细胞膜上钙通道的内流因而称为钙通道拮

  抗剂常用药物有异搏定硫氮卓酮及硝苯吡啶尼群地平

  (三)血管扩张剂:直接松弛血管平滑肌扩张血管降低血压常用药物有:1.硝普钠2.长压定3.肼苯达嗪

  (四)作用于交感神经系统的降压药

  1.中枢性交感神经抑制药:(1)可乐宁(2)甲基多巴

  2.交感神经节阻滞剂常用者有阿方那特用于高血压脑病的治疗

  3.交感神经节后阻滞剂使交感神经末稍中去甲肾上腺素贮存耗竭而达降压的目的常用药物有:  (1)胍乙啶(2)利血平

  4.肾上腺素能受体阻滞剂

  (1)β受体阻滞剂;柳胺苄心定是WHO推荐的降压药醋丁酰心安

  (2)α受体阻滞剂:常用者有哌唑嗪多沙唑嗪

  (五)利尿降压药

  1.噻嗪类:是应用最广的口服利尿降压药双氢克尿噻

  2.氯噻酮

  3.速尿

  4.氨苯喋啶

  三药物治疗原则

  (一)个体化:根据不同病人的病理生理特点病程进展和并发症而采用不同的药物不同的剂量

  (二)联合用药

  (三)分级治疗:对一般高血压先用副作用少的药物如未取得满意疗效可逐步加用一种或多种作用机制不同的药物可考虑分级治疗

  一级:利尿剂β受体阻滞剂钙拮抗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可选用一种药物一种无效可改用另一种

  二级:联合用药两种药物并用自小量开始有效为止若无效转入三级

  三级:联合用药三种药物并用

  四级:三级治疗效果不佳者可换用胍乙啶或可乐宁


作者: 顾汉现    时间: 2009-8-2 09:54
标题: 高血压治疗必经的5个过程
高血压治疗必经的5个过程


2009-4-15  


  (一) 中国有1.6亿以上的人患有高血压

  2007年世界高血压日的主题是:“健康膳食,健康血压”。早在20世纪五十年代,我国就重视高血压的防治。从1959 年起,我国就开始了每十年一次的全国高血压抽查,1979年到1980年,全国400万人抽查,高血压患病率为 7.7 %;1991年抽查时,患病率为 11.25 %;到 2002年抽查时,患病率上升到18.8 %,也就是说,全国13亿人口,有1.6亿人患有高血压,且患病人群呈现以下特点:

  1、农村患高血压人数逐渐赶上城市。这说明我国城市化的发展非常快,同时也看出了老一辈医学工作者很有远见,很早就开始了重视基层高血压的防治工作。

  2、人口老龄化也是导致高血压人群急速上升的一个重要原因。

  3、发病日趋年轻化,尤其是35到50岁这一人群,发病率上升得特别快。这是因为这一人群负担重、压力大,而且又不太注意身体健康,部分人有许多不良生活习惯。

  (二) 不要让血压“高高在上”

  高血压损害心、脑、肾,有三分之二患者不知道高血压有哪些致命的并发症,该如何有效预防这些危险情况的发生。长期以来,高血压被医学界称为“无声杀手”,这是由于高血压通常没有明显的临床症状,尤其早期往往无任何感觉,仅有少数人会出现头痛、头昏、胸闷等症状,且这些症状也不是高血压所特有。但长时间的高血压则会悄无声息地损害着心、脑、肾等重要脏器,直到出现脑卒中,如脑出血、脑血栓、心肌梗死、心力衰竭、肾功能衰竭等严重的并发症,威胁人类的生命。

  预防这些重要并发症的发生,最主要的就是及早发现高血压这个危险因素,将它控制到正常范围,即140/90mmHg 以内。但大部分患者却麻痹大意,不主动控制诱发高血压的各种危险因素,放任血压“高高在上”。

  还有很多人并不知道高血压的厉害,特别是农民,有90%的人不了解高血压,对于其带来的危害更是知之甚少。在我国,得了高血压不吃药,不控制血压的人相当多。高血压患者中,服药治疗率为25%,而控制率仅为6 %。基本上是三分之二的高血压患者不吃药,90%的患者血压控制不理想。记得文化大革命刚过,我们下放到首都钢铁公司做基层医疗工作,有几位工人师傅给我留下了深刻象。其中一个叫张师傅,是一位劳动模范,他们的血压高到连舒张压都有130至140 mmHg(正常是90 mmHg 以下),本来像这种情况不能劳累,但他们一点也不在乎,而且当时的工作条件也不好,他们照常上班,工厂的大喇叭里天天广播他们的先进事迹,我们那时也住在工厂,就看着他们下班时在工地上喝着酒……。当时才刚开始做高血压方面的防治工作,宣传没做到家,于是不久后,本来身体强壮的他们却早早地“去”了,这件事情现在想起来还非常痛心和遗憾。随着高血压研究的发展,发现收缩压升高危险性更大,其发生心肌梗死的几率更高。脉压差越大,代表动脉硬化越明显。所以随时都要注意控制血压,决不能让血压“高高在上”。

  (三) 高血压预防比治疗更重要

  控制血压最关键的就是控制体重、不要抽烟,同时要注意低盐饮食和药物治疗。抽烟对控制血压很不利,但也有的人不理解,反驳说,身边有人抽烟很多,但照样好好的,并没患高血压。有一位先生,他就说他们的处长经常抽烟却没有高血压,他并不相信抽烟对高血压的作用。但我们要看到这只是个别现象,不能以某一个别现象论全局,抽烟导致心血管事件这个结论是在千千万万的人群中经过科学统计出来的,我们要相信科学。

  越是那些受教育程度高,重视健康的人,越能健康长寿;而那些受教育程度低,又不重视健康,有长期抽烟、过量喝酒等不良的生活习惯的人,生命就会短一些。

  高血压预防比治疗更重要,特别要注意一下几点:

  第一,就是要了解自己的血压, 尽量将血压控制在140/9O mmHg 以内,合并靶器官损害或糖尿病,要控制在 130/80 mmHg以内;合并肾功能不全, 同样也要控制在 130/80 mmHg 以内。当然,如果你是 120/8O mmHg 左右的理想血压那就更好了。

  第二,就是做好健康教育,注重健康的生活方式。高血压预防比治疗更重要,健康教育要从儿童做起,比如教育他们不要吃高热量的垃圾食品,避免过度肥胖等。2007 年会有新的口号出台,将以预防科学为主。

  第三,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很重要,总结起来就是“少盐、少脂、多运动,戒烟、限酒、减压力,谨遵医瞩按时服药。主要有以下几点:



作者: 顾汉现    时间: 2009-8-2 09:56
标题: 高血压治疗必经的5个过程(续1)
高血压治疗必经的5个过程(续1)

  1、有效控制休重。减肥、控制体重是控制高血压的关键。

  2、戒烟。戒烟在防治高血压中也很重要,烟中含有尼古丁,能剌激心脏,使心跳加快、血管收缩、血压升高。

  3、低盐饮食。高血压患者每天摄入盐量应少于6克,大约小汤匙每天半匙,尤其对盐敏感的患者要更少。

  4、限酒。大量饮酒,尤其是烈性酒,可使血压升高,有些患者即使饮酒后当时血压不高,但过后几天仍可呈现血压高于平常的现象。

  5、保证合理膳食。高血压患者饮食应限制脂肪摄入,少吃肥肉、动物内脏、油炸食品、糕点、甜食,多食新鲜蔬菜、水果、鱼、低脂奶制品等。

  6、适量运动。适当的体育锻炼可增强体质、减肥和维持正常体重,对高血压患者很有帮助。散步、慢跑、快走、游泳、骑自行车、体操、太极拳等活动都可以,每次活动一般以 30到60分钟为宜,强度因人而异。其中我尤其推荐散步,既简便易行,又非常有效。

  7、注意心理因素。高血压患者应注意劳逸结合、保持心情舒畅,避免精神过于紧张。

  8、如果通过3至6个月的非药物治疗,血压控制良好,可继续维持。如无效,则应加用降压药物治疗,不能因为年轻或无明显症状而不用药。

  (四) 注意找出高血压的原因

  对早期高血压病人,我们主张多观察几次再下结论。有的人因为一些特殊事情,如要见某一个重要的人物、出席一个重要的场合,还有一些年轻的孩子考试时精神紧张等,这些情况引起的“高血压” 是一过性假性高血压,等事情过去血压就恢复正常了,不要某人量了一两次血压,有升高现象就给他扣上一个高血压的帽子。

  在高血压病人中,还有一些属于继发性高血压,占的比例较小。记得有几例患肾源性高血压的女孩,她们都才十多岁,因为肾动脉狭窄导致肾萎缩而引起高血压,有的不得不切掉萎缩的肾来维持生命。其中有一个是清华大学的女大学生,她两边的肾动脉都狭窄,最后导致肾功能衰竭,年纪轻轻像花朵一样就离开人世,非常可怜。这种肾动脉炎导致肾动脉狭窄引起的高血压,在北京阜外医院有好几百例,这种病多发于亚洲国家人群 , 欧洲国家很少见,目前其治疗在国际上都还是一个难题。

  (五) 高血压的药物治疗

  一些轻微的高血压只要通过控制体重、低盐饮食、运动等健康生活方式就可以使血压降下来的,通过这些方法降不下来了再吃药,像这种情况一般就需要长期服药了。多数轻型高血压,只要一种降压药就可以控制;如果一种药控制不下来,再考虑两种或复方用药;现在临床上医生们比较喜欢低剂量、固定复方制剂,因为这样副作用比较少, 对人体损伤也就会减少, 这也是以后高血压的用药趋势吧!

  以下主要介绍常用的几类抗高血压药物:

  1、降高血压药物的分类

  当前用于降压的药物主要分为以下六类:即利尿药、β—受体阻滞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血管紧张素II受体拮抗剂、钙拮抗剂和α受体阻滞剂。

  ⑴常用的利尿类降压药

  常用的利尿类降压药物有二大类: 一类是排押盐的利尿剂包括双氢氯噻嗪、氯噻酮、吲哒帕胺、布美他尼、呋噻米;另一类是保钾的利尿剂,包括螺内酯、阿米洛利、氨苯蝶啶。

  上述二类利尿剂均使尿钠排出增加,并可使血尿酸增高。噻嗪类利尿剂还轻微影响血胆固醇和血糖,使之轻度升高。

  国外将二类利尿剂分类后,制成复方制剂,以抵消排钾的影响。服后既降压,又不致于影响血钾浓度水平。


作者: 顾汉现    时间: 2009-8-2 09:58
标题: 高血压治疗必经的5个过程(续2)
高血压治疗必经的5个过程(续2)

  目前吲哒帕胺有缓释片剂,用量减少,既可长期维持降压效果,又不会出现不良反应。

  利尿剂作用温和、价廉、小剂量不良反应少。主要用于轻中度高血压,尤其在老年人高血压或并发心力衰竭时。痛风患者禁用,糖尿病和高脂血症患者慎用。小剂量应用可以避免低血钾、糖耐量降低和心律失常等不良反应。

  ⑵ 常用的β-受体阻滞剂

  常用的药物分为以下 3 类:

  ①非选择性β-受体阻滞剂:以普奈洛尔(心得安)为代表,长期口服用药可使收缩压和舒张压稳步下降,而无体位性低血压。对高动力型循环的病人,其心率减慢和控制症状的效果确切,但不一定使血压下降。其副作用是支气管痉挛、肢端循环障碍、对血糖影响和突然停药后易引起“反跳现象”。

  ②选择性β1-受体阻滞剂:以美托洛尔、阿替洛尔、倍他洛尔和比索洛尔等为代表,对于轻、中度高血压疗效明确。副作用较非选择性β-受体阻滞剂少,尤其是发生支气管痊孪的情况更少。

  ③α、β-受体阻滞剂:以阿尔马尔、卡维地洛为代表,是选择性的阻滞α1 和非选择性阻滞β受体的药物,可降低平均动脉压和周围血管阻力,扩张冠状动脉和肾血管,对心率和心排血量影响较少,还具有抗心绞痛作用,不良反应轻微。

  ⑶ 常用的钙通道阻滞剂

  常用的可用于抗高血压治疗的钙通道阻滞剂,药理作用是选择性地作用于L- 型钙通道,其结合部位在α1 亚单位上,根据它们在α1 亚单位上的结合位点,又将其分为 3 个亚类:

  ①双氢吡啶类:代表药物为硝苯地平、氨氯地平、非洛地平、尼群地平等;②地尔硫卓类:代表药物为地尔硫卓;③苯烷胺类:代表药物为维拉帕米。

  常用的普通型钙通道阻滞剂主要有:硝苯地平普通片、尼群地平、尼卡地平、洛活喜、安内真、非洛地平、合贝爽、施慧达等。

  钙拮抗剂可用于各种程度的高血压,尤其在老年高血压或合并稳定型心绞痛时。心脏传导阻滞和力衰竭患者禁用苯烷胺类钙拮抗剂。因苯烷胺类钙拮抗剂可以减慢心率,也可以延长房室结的不应期,延缓其传导。

  选用钙通道阻滞剂仍应优先选择使用长效制剂,24小时持续降压,而更有效控制血压的目的。常用的长效缓释型钙通道阻滞剂主要有:硝苯地平缓释片、长效心痛定、尼福定;非洛地平缓释片、氨氯地平、拉西地平、乐卡地平、地尔硫卓缓释胶囊等。控释片有:拜新同、康宝得维等。

  钙通道阻滞剂治疗的新进展:

  钙通道阻滞剂 (CCB) 可用于各种程度的高血压,对糖、脂代谢影响为中性,对肾脏功能无不良影响。尤其在老年人高血压或合并稳定型心绞痛时更为适用。心脏传导阻滞和心力衰竭患者禁用速效二氢吡啶类钙拮抗剂。不稳定性心绞痛和急性心肌梗塞时禁用速效二氢吡啶类钙拮抗剂,要优先选择使用长效制剂。

  近年来陆续发表的研究显示,钙通道阻滞剂在安全的降低血压的同时,与传统降压药物相比在减少心血管并发症发生的同时,并无增加癌症或出血的风险。几项大规模临床试验发现钙通道阻滞剂可用于治疗预防脑卒中的发生和再发脑卒中的降低。

  2、降压药物的联合应用

  近年来研究显示,欲取得治疗高血压最好的疗效 , 就必须最大程度地降低血压,要达到此目的,单一药物治疗常不能奏效,单一药物剂量增大也容易出现不良反应。国际大规模临床试验证明,合并用药既可减少单个用药的剂量,又通常达到相辅相成、互相增强降压效果的目的。

  合并用药可以用两种或多种降压药,每种药物的剂量不大,药物彼此应有协同治疗的作用或至少相加的作用,其不良作用可以抵消或至少不重叠或相加。合并用药时所用的药物总数不宜过多,过多则可有复杂的药物相互作用。合理的联合用药还应考虑到各药作用时间的一致性。联合用药可以采用各药的按需剂量配比,其优点是易根据临床调整品种和剂量。另一种是采用固定配比的复方,其优点是方便,有利于提高病人的顺从性。现今新的降压药不断涌现,我国对新的复方降压药亟待加以研究,以适应现今形势的需要。


作者: 顾汉现    时间: 2009-8-2 10:00
标题: 治好高血压 7点必看!
治好高血压 7点必看!


2009-5-10


  高血压的发病占人口总数的10%左右,称得上是常见病。然而,人们对它的认识,尚存在着不少误区。在此,笔者从现代医学的角度,为患者朋友对其中几个比较容易混淆的概念作出澄清,希望能引起大家的重视。

  高血压≠高血压病

  世界卫生组织把高血压的标准定为:正常成年人为18.66/11.99千帕或以下,高血压为21.33/12.66千帕或以上,临界性高血压介于上述两者之间。如果连续3日在早晨起床前测得血压超过21.3/12.7千帕(160/95毫米汞柱),就可以诊断为高血压,但与高血压病还不能等同。高血压病是病因尚未十分明确而以高血压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疾病,占所有血压升高疾病的90%。另有约10%为继发性高血压。

  高血压≠一定需要药物治疗

  非药物治疗措施是治疗高血压、高血压病、临界性高血压的首选方法和基础疗法,目前研究证明,有效的非药物疗法有:1.控制体重;2.限盐摄入;3.戒烟;4.避免情绪波动;5.合理运动。

  凡能降低血压的药≠理想药

  降压不是治疗高血压的唯一目的,也不是评定药物疗效的唯一标准。理想的降压药物,应该在降压的同时,不影响脂质代谢和糖代谢,保护“靶器官”,无明显不良反应,这类药物适合长期服用,才是最为理想的药物。

  降压越快、越低≠越好、越安全

  一般来讲,除了高血压危象、高血压脑病需要紧急降压外,其余高血压病人,即使血压水平较高的Ⅱ、Ⅲ期高血压病患者,也应平稳而逐步降压。血压下降过快、过低,极易发生脑缺血、体位性低血压。另外,有的高血压病人,常将一天降压药的最后一次放在临睡前或仅在睡前服一次降压药,这种做法是不科学的,是危险的。当人体处于静止状态,血压可自然下降20%,而且以睡后2小时最为明显。倘若病人临睡前服了降压药,2小时也正是药物的高浓度期,可导致血压明显下降,心、脑、肾等重要器官供血不足,而使病人发生意外。有临床研究报道,致命性脑血管意外中约有40%是由于低血压所致,特别是70岁以上的老年人,若收缩压低于13.3千帕(100毫米汞柱)或低于原有血压15%~20%,则更易发生脑血栓。因此,科学家强调按人类生物钟用药,即上午9~10点、下午14~15点各用一次降压药更为安全有效。

  小编推荐:高血压治疗必经的5个过程

  降压的新药≠对各期、各类高血压病人均有利

  新药需接受长期、大量的临床验证。如不同类型二氢吡啶类钙阻滞剂,作用部位和程度各不相同;尼群地平对外周血管的扩张作用较强,更适合于合并冠心病或有心肌肥厚的患者;尼莫地平可透过血脑屏障,改善脑部供血,此药适用于脑供血不足、脑梗塞的高血压病人;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有阻止心肌肥厚进展的作用,因此,适用于治疗慢性心功能不全,但以心腔扩大为主的心衰病人应慎用。

  血压降至正常≠治愈

  临床上有不少高血压病人,经住院或门诊治疗后,血压降至正常范围就自认为治愈了,从而停止治疗。结果没几日又复发,再服药。这样治疗,对身体是非常不利的。目前医学家们推荐依据患者不同病情灵活选药的具体化阶梯治疗方案,即所有药物初用时都应自小剂量开始,待血压下降至预定水平,且稳定一段时间(6个月)后,可减少用药种类、剂量,以最大限度地减轻或消除副作用,并提高坚持治疗的顺从性。

  自我感觉良好≠不需要治疗

  不少高血压病人,以为自我感觉很好,就自动停药且不再检查,直到发生严重的“靶器官”损伤(脑中风、高血压肾病、心肌梗塞等)后,才醒悟。由于老年人有生理性退变,对高血压的应激反应不及时,临床上典型的头痛、头晕等高血压病人服了某种药或经过较系统治疗后,血压暂时处于机体可以承受的限度,其自觉症状亦不明显。但莫让这种“无异常”和“良好”的表面现象所迷惑,因为,老年人心中再有数,也不如通过医疗诊查有数。因此,自行停止治疗是有害的。(39健康网社区)



作者: 顾汉现    时间: 2009-8-8 12:04
标题: 联合用药治疗高血压的临床比较
联合用药治疗高血压的临床比较  

[ 09-08-07 11:42:00 ]    作者:武长惠

【摘要】  目的 检验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与钙离子拮抗剂联合治疗高血压的疗效。方法 选择2005年2月~2006年10月在我院应诊的148例病人,采用随机双盲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连续服药4周,每周监测一次血压,连续监测1年。结果 治疗组中有56例血压降至正常,对照组有41例血压降至正常,有效率分别为75.7%和55.4%。结论 经过临床观察证明,两种药的联合使用有较好的降压效果。

【关键词】  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钙离子拮抗剂;联合用药;高血压

    为探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与钙离子拮抗剂联合治疗高血压的疗效,选择2005年2月~2006年10月在我院应诊的148例患者,采用随机双肓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进行观察,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病例选择  选择2005年2月~2006年10月在我院内科应诊的148例病人,均符合1999年WHO定义的高血压统一的诊断标准,男95例,女53例;年龄33~84岁,平均58.5岁;其中单纯高血压92例,合并冠心病31例,合并糖尿病25例;Ⅰ级高血压79例,Ⅱ级高血压57例,Ⅲ级高血压12例;采用随机双盲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74例。经t检验,两组病人年龄、性别、临床表现差异无显著性(P>0.05)。

    1.2  治疗方法  治疗组病人选用依那普利加硝苯地平缓释剂为基本药物,根据病人血压水平依那普利剂量为每次10mg,硝苯地平缓释剂量为每次20mg,Bid;对照组病人选用依那普利为基本治疗药物,剂量为每次10mg,Bid。两组病人均根据病人伴有疾病情况给予扩冠、调脂、降糖等治疗。服药4周后,每周监测一次血压,连续监测1年。

    1.3  效果评价  两组病人治疗效果见表1。表1  两组患者治疗效果两组病例治疗效果比较(1)血压下降值:指与给药前相比,收缩压/舒张压的平均下降值;治疗组为32/21mmHg,对照组为24/17mmHg。(2)有效率:舒张压下降到≤90mmHg。治疗组有效率为75.7%,对照组为55.4%。两组有效率及平均血压下降值经卡方检验差异均有非常显著性(P<0.01)。


作者: 顾汉现    时间: 2009-8-8 12:05
标题: 联合用药治疗高血压的临床比较 (续)
联合用药治疗高血压的临床比较 (续)

    2  讨论

    高血压是我国居民的常见病之一,是心血管病的重要危险因素。大量临床试验证明,经过长期治疗控制血压,能使心血管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降低,对预防脑卒中、冠心病等有显著的效果。

    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在心血管活动和水电解质平衡调节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肾素本身对心血管系统无直接的生理作用,其作用在于激活血管紧张素原,具有强烈的血管收缩作用,并可刺激醛固酮的分泌,可造成水钠潴留,血管收缩和水钠潴留是形成高血压的重要原因。依那普利为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其药理学效应主要有:(1)降低外周血管阻力;(2)扩张冠脉血管,改善心功能;(3)改善肾血流和肾小球滤过率。

    钙离子拮抗剂能抑制血管平滑肌细胞外的钙离子内流,有效缓解持续的血管痉挛状态,同时使心肌收缩力减弱,心输出量减少,大血管扩张,血压下降。

    ACEI与钙离子拮抗剂合用既抑制了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又降低了外周血管阻力,会给肾脏带来特殊益处,因此,临床上常用于有左室肥厚、心功能不全的轻、中、重度高血压,尤其是老年性高血压患者。

    通过本研究的临床观察,发现二药联用有较好的降压效果,且成本低,副作用小,用药安全,较适合临床应用。尤其是对中老年患者治疗的远期效果较好,据文献记载,联合用药还有效预防老年患者发生心脑血管意外。


作者: 顾汉现    时间: 2009-8-17 12:30
标题: 不同类型高血压的诊断
不同类型高血压的诊断


[ 09-08-16 11:11:00 ]    作者:鲁端


【关键词】  不同类型 高血压 诊断

高血压(hypertension,HTN)是现代国内外最常见的心血管病,由于其可引起心、脑、肾、眼、外周血管等重要脏器和组织病变,故属于全身性疾病。根据2002年我国高血压流行病学调查和患病率呈日益增高趋势,目前全国18岁及以上居民高血压>18.8%,估测全国高血压患病人数已>1.6亿,严重危害着我国人民健康[1]。治疗高血压的主要目标是最大限度地降低高血压相关性心血管疾患的发病和死亡的总体危险,而按照高血压的不同类型来进行诊治是达到这一目标的重要措施。

    1 高血压的分类

      据文献报道[1~5],高血压主要有以下分类方法:

    1.1 按病因分类 可分为:①原发性高血压;②继发性高血压。

    1.2 按年龄分类 可分为:①儿童(1~18岁)高血压;②中青年(19~59岁)高血压;③老年高血压(60~79岁);④老老年高血压(≥80岁)等 。

    1.3 按血压升高程度分类 可分为:①高血压前期(120~139和/或80~89mmHg);②1级(轻度)高血压(140~159和/或90~99mmHg); ③2级(中度)高血压(160~179和/或100~109mmHg);④ 3级(重度)高血压(≥180和/或110mmHg)。

    1.4 按血压升高时相分类 可分为:①单纯收缩期高血压;②单纯舒张期高血压;③双期高血压。

    1.5 按危险度分层分类 可分为:①低危高血压;②中危高血压;③高危高血压;④很高危高血压。

    1.6 按靶器官损害程度分类 可分为:①高血压Ⅰ期,无靶器官器质性损害;②高血压Ⅱ期,有靶器官器质性损害,如伴左心室肥大征象、蛋白尿/血肌酐轻度增高(106~177μmol/L或1.2~2.0mg/dl)、眼底视网膜动脉普遍/局限性狭窄或颈动脉、主动脉、髂动脉、股动脉有粥样硬化斑块;③高血压Ⅲ期,出现靶器官功能及病理损伤的临床表现,如心脏出现心力衰竭、心绞痛、心肌梗死;脑出现缺血性或出血性脑卒中、短暂性脑缺血性发作、高血压脑病、血管性痴呆;眼底出现视网膜出血、渗血或视神经乳头水肿;肾脏出现血肌酐>177 μmol/L(2.0mg/dl)、肾功能衰竭或血管出现夹层动脉瘤、症状性动脉阻塞病。

    1.7 按血压昼夜节律分类 可分为:①杓型(dippers)高血压,夜间血压(主要为收缩压和平均动脉压)均值较白天均值下降>10%;②浅(非杓型(shallow or non-dippers)高血压,夜间血压均值较白天均值下降≤10%;③反杓型(reverse-dippers)高血压,夜间血压均值较白天均值增高≥10%;④超(深)杓型(extreme-dippers)高血压,夜间血压均值较白天均值下降>20%。

    1.8 按血浆肾素水平分类 可分为:①高肾素型高血压;②正常肾素型高血压;③低肾素型高血压。

    1.9 按起病和病情进展分类 可分为:①缓慢型高血压;②急进型高血压;③高血压危象等。

    1.10 按血流动力学分类 可分为:①高阻力型高血压;②高排血型高血压。

    1.11 按生化物质敏感性分类 可分为:①盐敏感性高血压和盐不敏感性高血压;②胰岛素敏感性高血压和胰岛素抵抗性高血压等。

    1.12 高血压的特殊类型 包括白大衣高血压、假性高血压、隐性高血压、肥胖性高血压、顽固性(难治)性高血压等。

    2 高血压类型的诊断和鉴别诊断策略

      在临床工作中,应特别关注以下高血压类型的诊断和鉴别诊断:

    2.1 原发性高血压与继发性高血压 在高血压患者中,原发性高血压约占95%以上,继发性高血压约占<5%。近年来,随着不健康生活方式人群的增加和诊断水平的提高,继发性高血压的比例有增高的趋势。后者主要包括①肾性高血压(肾实质性、肾血管性、肾外伤性);②内分泌性高血压;③代谢性高血压(糖尿病、高胰岛素血症、高钙血症等);④神经源性高血压;⑤血流障碍性高血压(主动脉缩窄、主动脉瓣膜关闭不全、动静脉瘘、大动脉炎、三度房室传导阻滞等);⑥外源因素性高血压(金属中毒性、药物性、食物性等):⑦妊娠性高血压;⑧其他类型性高血压(真性红细胞增多症、烧伤、类癌综合征等)等;其中肾性高血压和肾上腺性高血压(皮质醇增多症、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嗜铬细胞瘤、先天性肾上腺皮质醇增生症等)约占继发性高血压的90%以上,故而与原发性高血压的鉴别诊断十分重要,见表1。部分病例尚需进行肾穿刺病理检查、肾动脉造影、血皮质醇、醛固酮测定、肾上腺CT或MRT显像特殊检查才能确诊。

    2.2 儿童高血压 儿童高血压包括儿童时期的原发性和继发性高血压,我国儿童主要患病率约为0.5%~6.5%。其推荐诊断标准有:①≥该年龄、性别收缩压或/和舒张压第95百分位值P95;②新生儿>90/60mmHg,学龄儿童(7~12岁)>120/80 mmHg;③收缩压(1~17岁)≥(100+年龄×2)mmHg;舒张压(11~17岁)≥(70+年龄)mmHg,舒张压(1~10岁)≥(60+年龄×2)mmHg[6~8]。儿童高血压应早期发现、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以防止相应靶器官发生不可逆病变,改善患儿的预后。对于有高血压家族史、肥胖、高盐摄入、肾脏疾患、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等的儿童更应定期测定血压和随访。在测定血压时,应注意血压计的袖带内气囊的宽度应为儿童上臂的2/3,长度应为上臂周径的80%以上(气囊太短或太窄易致血压读数偏高)并以Korotkoff等四期开始的读数为舒张压(特别是<3~6岁儿童),其余测量方法与成人相同。



作者: 顾汉现    时间: 2009-8-17 12:32
标题: 不同类型高血压的诊断(2)
不同类型高血压的诊断(2)
  

    2.3 昼夜节律异常性高血压 多数早期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血压昼夜节律与血压正常者相似,呈双峰-谷型和杓型,其主要区别在于血压水平较正常者高。当血压昼夜节律异常时,可表现为浅杓型高血压、反杓型高血压和超杓型高血压,其常见原因为①老年原发性高血压;②高原性高血压;③有靶器官损害性高血压;④继发性高血压;⑤伴有其他危险因素(如肥胖、糖尿病、吸烟、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等)高血压等。由于昼夜节律异常性高血压患者的心脏血管事件发生率和死亡率均明显高于杓型组,故应及时鉴别诊断和积极治疗[9]。其中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更易发生反杓型和超杓型高血压,可能与大动脉粥样硬化、压力感受器敏感性降低、自主神经调节功能下降及昼夜节律调控能力异常等因素相关。根据文献报道[10,11],杓型、浅杓型、超杓型和反杓型老年高血压患者多灶性无症状脑梗死的发生率分别是29%、41%、53%和49%,脑卒中的发生率分别为6.1%、7.6%、12%和22%。夜间高血压也成为老年高血压患者心血管病死亡和全因死亡最高的预测因素,应予及时诊治。

    2.4 肾素相关型高血压 肾素是一种蛋白水解酶,由入球小动脉的近球细胞合成、储存和释放,其本身不产生心血管作用,但可激活血管紧张素原,使后者转化为血管紧张素I,血管紧张素正常参考值卧位为(0.55±0.09)pg·ml-1·h-1,立位为(3.48±0.52) pg·ml-1·h-1。按肾素水平高低可分为①高肾素型高血压,约占10%,对人体危害较大,常表现为舒张压升高较明显,靶器官损害较早,血容量偏低而脉搏细速和面色苍白等,多见于继发性高血压,如肾素瘤、单侧肾动脉狭窄、嗜铬细胞瘤、急进型高血压、继发性醛固酮增多症(特发性水肿、充血性心力衰竭、肾病综合征 、肝硬化腹水等)伴高血压等。少数原发性高血压可表现为此型高血压;②正常肾素型高血压,约占60%,对人体危害较小,病程进展缓慢,血容量正常。多数原发性高血压属此型高血压;③低肾素型高血压,约占30%,对人体危害较少,病程进展较缓慢,靶器官损害较晚,血容量高而脉搏洪大。多见于继发性高血压,如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双侧肾动脉狭窄、Liddle综合征、促肾上腺皮质醇激素依赖性高血压、表征性盐皮质醇激素增多症、糖皮质激素可治性醛固酮增多症等,少数原发性高血压亦可呈低肾素型高血压,尤易发生于老年人、黑人、女性及有家族史者[13,14]。在诊断肾素相关型高血压时,应注意降压药、体位、饮食、采血时间和肾功能等对血浆肾素活性水平的影响,如利尿剂、钙通道阻滞剂、血管肾素转化酶抑制剂、血管紧张受体拮抗剂、立位、低钠摄入、肾功能不全等可使血浆肾素活性水平增高,而β受体阻滞剂、可乐定、卧位、高钠摄入、老年人等可使血浆肾素活性水平降低。

    2.5 盐敏感性相关型高血压 根据盐负荷试验后的血压反应可分为:①盐敏感型高血压(盐负荷后血压明显升高);②盐不敏感型高血压(盐负荷后血压轻度升高或不变);③盐抵抗型高血压(盐负荷后血压下降)。在高血压患者中,约60%为盐敏感型。急性盐负荷试验的方法国内改良为检查对象于上午8:00测量血压3次,取其平均值为基础血压,随后于4h内静脉滴注0.9%氯化钠注射液2 000ml,2h后口服速尿片剂40mg,试验过程中,每小时测量血压1次,直至服速尿后2h末。若平均动脉压在0.9%氯化钠注射液滴注中至2h末较基础血压升高值与口服速尿后2h末较服药前下降值之和≥10~15mmHg者判定盐敏感型,<10~15mmHg为盐不敏感型[15]。由于慢性盐负荷试验耗时,且结果与急性盐负荷试验无明显差异,故已较少应用。盐敏感型高血压易见于老年人、女性、黑人、肥胖、有高血压家族史、肾脏疾患史、糖尿病、胰岛素抵抗、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及低肾素型高血压者,且对心、脑、肾、血管平滑肌易发生损害。

    2.6 测压地点相关型高血压

    2.6.1 白大衣高血压:系指在医生诊所测量血压值升高而在诊室外所测血压正常的现象。应用动态血压监测结果在正常范围(平均血压24h<130/80 mmHg,白天<135/85 mmHg,夜间<125/75 mmHg)即可明确诊断。在高血压门诊中,白大衣高血压的检出率约17.9%~28.2%[16~18],且易见于年轻人、女性、单纯收缩期高血压或有高血压家族史者,易伴有心理、血脂、血糖和交感神经功能等异常。由于其靶器官损伤介于正常血压与持续性高血压者之间,应予及时诊断和处理。

    2.6.2 隐性高血压(masked hypertension):系指患者在医生诊所测量血压值正常,而在诊室外所测血压升高的现象。应用动态心电图监测结果血压升高(平均血压24h≥130/80mmHg,白天≥135/85mmHg,夜间≥125/75mmHg)即可明确诊断。在高血压门诊中,隐性高血压的检出率约5.7%~14.5%[17,18],且易见于男性、高体重、高脂血症、嗜酒或患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者。由于其易发生靶器官损伤和心血管事件,应警惕漏诊和及时治疗。

    2.6.3 假性高血压(pseudo hypertension):系指常规袖带法测量血压>140/90mmHg,而动脉穿刺法所测血压正常、且低于袖带法>10mmHg者。其诊断线索为:①常见于老年人、单纯性收缩期高血压患者(发生率约1.7%~50.0%),另常发生于有严重动脉粥样硬化、糖尿病、尿毒症等患者,偶尔见于硬皮病患者[19];②常有周围动脉(桡动脉、肱动脉等)钙化性硬化体征(条索状)和辅助检查(X线、超声)阳性表现;③发生血压升高多年,但无明显靶器官损伤证据及临床表现;④服降压药后产生头晕、疲乏等低血压症状,但常规测量血压仍升高;⑤Osler试验阳性,其方法为袖带法测量血压时,将水银柱上升至Korotkoff音消失后再上升10~20mmHg,此时仍能触及桡动脉搏动为阳性。虽然动脉穿刺法测压异常是诊断假性高血压的金标准,但在临床实施尚有一定困难。由于此型高血压在盲目或不适当降压治疗时易发生重要脏器供血不足的严重后果,故需认真鉴别诊断。(中国论文下载中心)  

【参考文献】
  1 《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修订委员会. 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05年修订版)[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6. 1-2.

2 Chiolero A, Paccaud F, Bumier M, et al. Prevalence of hy- pertension in school children[J]. J Hypertrns, 2008, 26(3): 611-612.

3 The Task Force for the Management of Ariterial Hyperten- sion of the European Society of Hypertension (ESH) and of the European Society of Cardiology (ESC). 2007 Guidelines for the management of arterial hypertension[J]. J Hypertens, 2007, 25(6): 1105-1187.

4 于朝霞, 韩熙元. 高血压的分类与治疗进展[J]. 医学综述, 2002, 8(12):697-698.

5 鲁端. 顽固性高血压的治疗[J]. 全科医学临床与教育, 2008, 6(1):3-7.

6 胡亚美, 江载芳, 诸福堂. 实用儿科学[M]. 第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2. 1562-1569.

7 Somu S, Sundaram B, kamalanathan AN. Early detection of hypertension in general practice[J]. Arch Dis Child, 2003, 88(4):302.

8 Li AM, Au CT, Sung RY, et al. Ambulatory blood pressure in children with obstructive sleep aproea -A Communcity Based Study[J]. Thorax, 2008, [Epub ahead print].

9 鲁端, 王韶屏. 心脏昼夜节律. 见:张开滋, 胡大一, 王红宇,等主编. 临床动态心电图学[M]. 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 版社, 2005. 1074-1103.

10 Kario K, Pickering TG, Matsuo T, et al. Stroke prognosis and abnormal nocturnal blood pressure falls in older hypertensive[J]. Hypertens, 2001, 38(4):852-857.

11 Burr ML, Dolan E, O'Brien EW, et al. The value of am- bulatory blood pressure in older adults: the Dublin outcomestudy[J]. Age Ageing, 2008, 37(2):201-206.

12 Mulatero P, Rabbia F, Milan A, et al. Drug effects on aldo-sterone/plasma renin activity ratio in primary aldosteronism [J]. Hypertens, 2002, 40(6):897-902.

13 Alderman MH, Cohen HW, Sealey JE, et al. Plasma renin activity levels in hypertensive persons: their wide range and lack of suppression in diabetic and in most elderly patients [J]. Am J Hypertens, 2004, 17(1): 1-7.

14 Mulatero P, Verhovez A, Morello F, et al. Diogrrosis and treatment of low-remain hypertension[J]. Clin Endocrinol, 2007, 67(3): 324-334.

15 金振球, 马长生, 赵连友, 等. 实用高血压学[M]. 第2版, 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0. 1040-1041.

16 李静, 华琦. 白大衣高血压在不同类型人群中的发生率 [J]. 首都医科大学学报, 2003, 24(2):141-143.

17 Hwang ES, Choi KJ, Kang DH, et al. Prevalence, predictive factor, and clinical significance of white-coat hypertension and masked hypertension in Korean hypertensive patients [J]. Korean J Intern Med, 2007, 22(4): 256-262.

18 Kotsis V, Stabouli S, Toumanidis S, et al. Target organ damage in “white coat hypertension” and “masked hyper-tension”[J]. Am J Hypertens, 2008, 21(4):393-399.

19 Rosner MH, Okusa MD. Pseudohypertension in a patient with diffuse scleroderma[J]. Am J Kidney Dis, 2001, 34(4): E32.



作者: 顾汉现    时间: 2009-8-17 12:36
标题: 高血压病流行状况及预防策略
高血压病流行状况及预防策略


[ 09-08-10 16:29:00 ]    作者:张晓红


     高血压是明确的心血管疾病最重要的危险因素,长期发展可致心、脑、肾等靶器官的严重损坏,其并发症冠心病、脑卒中、肾功能衰竭等具有高度致残率和致死率,以致患病个体致残、致死[1]。国外研究表明高血压是导致死亡的第一危险因素,疾病负担的第三位因素。在我国,高血压现在已经成为死因的第一位。提高民众对高血压知识的认识水平,强化高血压的预防措施,从而有效减少高血压的发生,这对个人及社会均有着积极意义。现对高血压病流行状况及预防策略进行综述。

    1  高血压病流行状况

    1.1  高血压病患病率  世界各地高血压患病率不一,欧美高血压患病率为20%以上,亚洲为10%~15%,非洲在10%左右。已有的调查表明患病率最低的为印度农村男子,仅为3.4%;患病率最高的为波兰成年女性,45~64岁的妇女患病率高达72.5%。在美国,1999~2000年调查显示,至少有6500万成年人患有高血压,总的高血压患病率为31.3%,比1994年的28.9%有了一定程度的增加,这种趋势与肥胖人数的增加及人口老龄化有关。欧美发达国家高血压患病率普遍较高,高血压患病率在约20%~50%。亚非地区高血压患病率相对较低,如新加坡为14.1%,日本40~69岁中老年人群高血压患病率为25%,非洲地区患病率为10%,发达国家高血压发病率明显高于发展中国家,这种差异是生活习惯、饮食结构及社会文化等综合影响的结果。当前,发达国家高血压发病率趋于平衡或呈下降之势,而发展中国家高血压发病率正在快速增长中,如坦桑尼亚等国家高血压相关调查显示了这种趋势。一些经济发展较快的发展中国家,高血压患病率增长较快,甚至逼近发达国家。

    经济快速发展的中国,高血压发病率也增长迅猛。从20世纪50年代以来,我国进行了三次高血压大规模普查,患病率1959年为5.1%(患者数3000万人),1979年为7.7%(患者数为6000万人),1991年为11.9%(患者数为9000万人)。三次大规模普查以后,伴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深入,高血压发病率持续上升,“九五”期间我国35~59岁的中年人群,高血压患病率达到24%[2],在发达国家的高血压发病率得到控制后,我国却在较快地增加,这是不良生活方式的增加,膳食结构的改变,以及人口老龄化等所致。在我国,发达地区高血压发病率相当高。澳门地区高血压患病率达20.45%[3]。2004年底北京市卫生局公布显示的最新北京市15岁以上居民高血压患病率达25%,上海城区高血压患病率为17.79%,位于该市众多慢性疾病之首。江苏省调查显示该省高血压患病率男女分别为21.9%和17.6%。我国经济相对发达地区高血压发病率已逼近发达国家;中西部地区高血压发病率也在快速上升,如重庆局部地区20岁以上人群调查高血压患病率达35.43%,这种趋势应引起足够的重视[4]。

    从全球范围来看,患病率随年龄增加而增加,国内外研究资料提示人群血压明显上升的年龄在35~40岁之间。在世界绝大多数地区,高血压患病率男性平均高于女性,尤其在35岁之前。35岁以后女性高血压患病率及血压升高幅度可超过男性,可能与女性妊娠、孕期及产前饮食习惯和内分泌变化有关。我国高血压调查显示:患病率城市明显高于农村,北方高于南方,不同职业中患病率最高的是机关人员,最低的是农林业从业人员。

    1.2  高血压病知晓率、治疗率及控制率  全球高血压并发症及其致残、致死率高,可能与患者知晓及治疗状况不满意关系很大,即使在发达国家,现况也不理想。20世纪90年代,美国高血压病患者知晓率和控制率也只有73%、55%和27%。在1999~2000年的美国,68.9%的高血压患者意识到他们患上此病,58.4%的患者接受治疗以及对患者控制率达到31%。英国健康调查报告显示该国1998年高血压的知晓率、治疗率及控制率52.2%、38%和10.7%。我国1991年对94万人普查显示,国内高血压人群知晓率25%,治疗率11.4%,平均控制率仅2.9%;其中高血压知晓率城市36.3%,农村13.7%,治疗率城市17.4%,农村5.4%;控制率城市4.2%,农村0.9%。InterASIA于2001年调查结果显示中国高血压患者知晓率是44.7%,治疗率是28.2%,血压得到控制率上升到8.1%。高血压的知晓、治疗和控制率较前均有较大幅度增长。2003年,北京公布的数据显示高血压知晓率、治疗率、控制率分别为41.4%、31.11%、16.16%。洛阳农村高血压知晓率、治疗率、控制率分别为26.2%、9.9%及3.7%。我国城乡高血压患者的知晓及治疗状况有了进一步改善,但我国目前高血压防治形式仍十分严峻。高血压患者中,不到1/2患者的知道自己患高血压,不到1/3的患者服用降压药治疗,不到1/10的患者将血压控制在正常范围内,而且城市与农村地区仍然差异较明显。尤为严重的是我国对比治疗组与未治疗组的患者血压水平相似,治疗与非治疗的收缩压仅相差0.6mmHg(1mmHg=0.133kPa),舒张压治疗情况不理想,导致我国高血压患者的病残率、病死率相当高。总之,我国高血压有“三高”、“三低”的特点,即患病率、致残率、死亡率高,知晓率、服药率、控制率低,我们的健康教育水平仍需提高,医疗条件更需完善。



作者: 顾汉现    时间: 2009-8-17 12:38
标题: 高血压病流行状况及预防策略(2)
高血压病流行状况及预防策略(2)


    2  高血压病的危害

    高血压作为一项心血管病的重要危险因素,与冠心病、脑卒中、充血性心力衰竭即肾功能损害呈连续性独立相关。美国多因素干预试验显示,血压水平和冠心病发病率即死亡率之间呈计量反应相关。在美国,中风是残疾的首要原因,高血压是引起中风的重要危险因素,未曾治疗的高血压更增加了脑出血发作的风险。全世界范围内,高血压以及糖尿病现在已经是导致终末期肾功能衰竭的主要原因。每一万人口中,每年约有一人发生慢性肾衰。全球每年死于心脑血管疾病的人数约为1500万,占总死亡人数30%,其中有720万人死于冠心病,460万人死于中风,2/3发生在发展中国家,其死亡人数为发达国家的7倍多,并呈逐年递增的趋势,这些与高血压及其并发症的防治不佳高度相关。

    3  高血压的预防策略

    鉴于目前高血压的患病率不断增加的趋势,以及其较高的致残性和难以治愈性,由此浪费大量的卫生资源及社会财富,开展全社会的疾病预防工作十分重要。当前对于高血压的预防,应包括全体人群的预防及个体目标预防[5],而且两者互补。因地制宜进行群众宣教,提高群众自我保健能力,自觉改变行为的危险因素;倡导政府行为,预防保健,健康教育等各部门积极协作,全社会共同参与加强高血压的三级预防工作,尤其是大力开展一级预防,走社区防治道路进行全体人群的预防干预。

    3.1  一级预防(病因预防)  着眼于危险因素的预防,以降低社会群体危险度。重点在于健康教育和不良行为干预,提高人群健康水平。费用开支仅为治疗费用的1/10。国内外的经验表明控制高血压最有效的方法是开展健康教育为主的社区综合防治。美国学者Stamler研究证明:健康生活方式可使高血压发病率下降55%。人群中普及高血压知识,改变不良生活方式应该成为一项普遍的基本控制措施。一级预防具体措施有:(1)了解遗传性状,指出易感个体有利于针对个体选择最合适的预防措施。(2)从儿童时期就培养健康的生活方式,这对降低成人高血压患病十分重要。(3)加强健康宣教及健康促进,从以下途径有效预防高血压:①从事适当的身体锻炼或活动,活动后自我感觉良好,且保持理想体重。可增加中老年人的社交活动,提高生活质量。有关部门尽可能多提供公园、运动场、广场等场所,便于锻炼。②维持正常的体重:国人体重指数(BMI)控制到24以下,可防止15%~17%的危险因素聚集,从而降低心血管病的发病危险。③戒烟、限制酒精消费:建议酒精消费量男性每天小于30g,女性每天小于15g。④减少膳食钠盐摄取,摄入充足的钾:一项18个月的对照研究显示,相对于对照组,限盐组收缩压及舒张压分别下降了3.3mmHg和1.7mmHg。WHO建议:每人每日食盐量应控制在6g以下。适当多食含钾丰富的食物,可补充一定量的钾。⑤多吃蔬菜、水果及低脂乳制品,少摄入脂肪,尤其是不饱和脂肪,总脂肪小于总热量的30%。⑥保持乐观向上的心态,提高心理应激能力。(4)社区居民应提高无病防病意识,及时主动测血压及相关的一些指数如体重、血脂、血糖等,及时发现并控制危险因素。

    3.2  二级预防(发病预防)  着眼于临床前期早发现、早诊断和早治疗。采取的措施可有:(1)定期培训,提高基层医师的诊疗水平;(2)对35岁以上和高危人群建立首诊血压制度定期监测,以便早期发现患者;(3)固定责任医生,建立高血压门诊,随访跟踪服务。定期监测血压,早期发现患者,提高人群高血压知晓率。

    3.3  三级预防(病残预防)  目的在于减少病残和死亡,促进发展。三级预防以治疗为主,尽量干预疾病的进一步发展。对于三级预防而言,应努力提高医疗水平,采取规范化管理及治疗,同时开发更加有效廉价的药物及加强医患双方配合等很重要。医患双方建立和谐健康的关系,为患者制定一个良好的个性化的综合治疗方案,切实提高高血压患者的管理率、服药率和控制率,最后减少并发症的发生[6]。切实提高控制率对于三级预防尤其重要,作为医师应不断提高医学专业技术,包括学习心理学、社会学等多种边缘学科。对患者而言应积极配合医师,坚持长期综合治疗。同时医师可指导患者了解高血压治疗相关知识。患者普及高血压防治基本知识,可显著提高高血压的控制率。对于个别难治及危重患者采取会诊或转诊制度。三级预防要求在医患双方共同努力下,患者个体得到及时医治,较大程度减少群体病残及死亡。

    总之,在政府支持及全社会共同参与下,以社区为中心,切实加强健康教育,开展群体预防结合个体目标预防,发展社区卫生服务,是高血压的预防策略,相信全民的共同努力会在很大程度上降低高血压的发生、发展以及由此带来的危害。

【参考文献】
  1 李立明.流行病学,第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237.

2 王增武,武阳丰,赵连成,等.中国中年人群高血压患病率及知晓率、治疗率、控制率的演变趋势.中华心脏病学杂志,2004,25(5):407.

3 澳门镜湖高血压调查组.澳门地区高血压调查分析.中华预防医学杂志,1998,32(4):219.

4 任伟,张素华.重庆市3717例人群糖尿病及相关疾病的调查.重庆医学,2005,1(34):7.

5 刘力生,龚兰生.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高血压杂志,2000,8(1):94.

6 顾东风,吴锡桂.中老年人高血压患病率、知晓率、治疗和控制状况.中华预防医学杂志,2003,37(2):84.



作者: 顾汉现    时间: 2009-8-17 12:39
标题: 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药物治疗依从性的调查分析及对策
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药物治疗依从性的调查分析及对策


[ 09-08-16 08:23:00 ]    作者:叶淑华


【关键词】  原发性高血压 药物治疗 依从性

原发性高血压药物治疗依从性是指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对医生医嘱坚持执行的程度。药物治疗依从性差往往是血压得不到有效控制的一个重要原因[1]。本次研究开展了原发性高血压药物治疗依从性调查分析,并探讨开展相应药学服务的可能性。

  1 资料和方法

  1.1 调查对象 2007年1月至2008年8月拱墅区小河湖墅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就诊的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137例,其中男性89例,女性48例,年龄34~81岁,平均年龄:男性(61.04±11.81)岁,女性(59.75±13.27)岁。所有患者均符合世界卫生组织/国际高血压联盟(WHO/ISH,1999)高血压诊断与分级标准。

  1.2 调查内容 包括:性别、年龄、文化程度、医药费支付有无困难、服用药物的次数、高血压的基础知识、既往有无伴随疾病(如冠心病、脑血管意外、肾功能不全、糖尿病)等。

  1.3 药物治疗依从性评估方法 药物治疗依从性调查问卷采用Morisy等编制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服药依从性调查问卷,该问卷共分为4个问题:① 您是否有忘记服药的经历?② 您是否有时不注意服药?③ 当您自觉症状改善时,是否曾停药?④ 当您服药后自觉症状更坏时是否曾停药?每个问题回答肯定答案2分,否定答案者为1分,得分越高代表依从性越差,4个问题答案量化后合计为每位患者药物治疗依从性的总得分。

  1.4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13.0统计学软件进行t检验、Pearson相关分析和单因素方差分析(ANOVA),设P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基本情况 本组137例高血压患者中,能完全按医嘱进行药物治疗的患者(即药物治疗依从性得分为4)仅41例,占29.93%,这说明高血压患者药物治疗依从性不佳是较普遍的现象。

  2.2 药物治疗依从性与性别的相关性 本组病例中,男性高血压患者(89例)的药物治疗依从性得分为(5.67±1.28),而女性高血压患者(48例)的药物治疗依从性得分为(4.92±0.94)。两者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t=3.61,P <0.05),这表明:与男性患者相比,女性患者药物治疗依从性较佳。

  2.3 药物治疗依从性与年龄的相关性 药物治疗依从性得分与年龄之间存在负相关(r=-0.188,P < 0.05),这表明:高血压患者的年龄越大,其药物治疗的依从性越佳。

  2.4 药物治疗依从性与文化程度的相关性见表1

  从表1可见,不同文化程度的高血压患者药物治疗依从性得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54, P >0.05)。

  2.5 药物治疗依从性与服药次数的相关性见表2

  从表2可见,每日不同用药次数的高血压患者药物治疗依从性得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 2.13, P>0.05)。



作者: 顾汉现    时间: 2009-8-17 12:40
标题: 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药物治疗依从性的调查分析及对策(2)
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药物治疗依从性的调查分析及对策(2)


  2.6 药物治疗依从性与医药费支付情况的相关性 本组病例中,114例患者表示支付高血压治疗药物费用无困难,其药物治疗依从性得分为(5.24±1.19);而23例患者表示支付高血压治疗药物费用有一定的困难,其药物治疗依从性得分为(6.26±1.01);两者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3.85,P <0.05)。这表明:高血压患者的药物治疗依从性与医药费支付情况密切相关。

  2.7 药物治疗依从性与患者有无伴随疾病的相关性 本组病例中,87例患者不并发有高血压伴随疾病,其药物治疗依从性得分为(5.60±1.23);而50例患者并发有高血压伴随疾病,其药物治疗依从性得分为(5.08±1.03);两者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2.43,P <0.05)。这表明,与无伴随疾病的高血压患者相比,并发有伴随疾病的高血压患者药物治疗依从性较佳。

  3 讨论

  本次研究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中,对药物治疗的依从性普遍不佳,仅29.93%的患者能完全按医嘱进行药物治疗,而造成药物治疗依从性不佳的原因除了经济情况(治疗费用问题)以外,性别、年龄和有无伴随疾病也是其中的相关因素。因而,必须加强高血压患者的用药指导,提高患者的药物治疗依从性。

  首先,必须提高患者对疾病的认识。由于部分患者对高血压病的长期危害性认识不足,有的因无自觉症状或症状好转或怕麻烦或担心长期服药的副作用,不能坚持长期服药,种种原因导致病人擅自停药,这在年龄较轻的高血压患者中尤为突出。本次调查也发现,不少高血压患者对于该疾病的基础知识较为缺乏。因而,在高血压患者的治疗过程中,高血压知识的宣传是极为重要的,必须让患者认识到本病是一种慢性病,需要长期耐心而积极的治疗,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2]。对那些不重视疾病和不愿长期服药者,应对其讲明高血压病及并发症的危害性,不合理用药会带来严重的后果,使其主动配合接受药物治疗。

  其次,细心指导患者按医嘱用药。药师调配、发药时,应耐心解释用药的注意事项,按照药物的起效时间与血压的双峰-谷规律或动态血压测定结果指导用药时间。让患者及家属了解药物的名称、不良反应,消除疑虑心理。如出现头晕、头痛、低血压症状时应予休息,体位变化时动作应缓慢,以免造成体位性低血压。坚持随访或随诊。社区医务人员应以电话或家访的方式对患者进行随访或随诊,定期询问服药情况及血压控制情况,并进行指导和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最后,充分发挥患者亲属的监督作用,督促患者按时服药和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如高血压患者应限制钠盐的摄入,每日摄盐6 g以下为宜,增加钾、钙的摄入,多吃豆类、新鲜蔬菜、木耳、香菇、紫菜等。要有良好的作息时间,不熬夜、不吸烟,适当参加体育锻炼,控制体重等[3]。

【参考文献】
    1 吴理娟, 田应选, 朱向博. 社区高血压病患者治疗依从性对降压治疗影响研究[J]. 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08,7(10):112.

  2 程鎏. 健康教育对改善高血压患者服药依从性的临床分析[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08,6(11):1358.

  3 林顺兰, 李在林, 周凤, 等. 高血压患者用药依从性探讨及用药指导[J]. 中国社区医师, 2008, 24(18):22.



作者: 顾汉现    时间: 2009-8-17 13:19
标题: 动态血压监测的临床应用
动态血压监测的临床应用


[ 09-08-14 16:38:00 ]    作者:陈靖


【关键词】  高血压 血压波动 动态血压监测

血压监测是临床高血压诊断、评价治疗效果和判断预后的重要手段。长期以来,临床上主要依靠诊所偶测血压(CBP)来监测血压,但CBP常受到心理及人为因素的干扰,具有一定的局限性。自20世纪60年代末无创性全自动动态血压监测仪诞生以来,动态血压监测(ambulatory bloodpressure monitoring,ABPM)技术经过30多年的发展和完善,现已被临床广泛应用,在高血压的诊断、预测靶器官损害以及评价降压治疗的疗效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1 ABPM的监测指标

  1.1 平均血压 平均血压包括24小时、白昼、夜间的平均收缩压和平均舒张压。大量研究证明,24小时平均动态血压均值与心血管并发症的相关性较偶测血压优。24小时平均收缩压和舒张压与超声心动图描记的舒张末直径、室间隔厚度、左室后壁厚度及左房增大有相关性[1]。

  1.2 血压昼夜变化节律 生理状态下血压有节律性的变化。典型血压的节律变化呈“双峰一谷”,即清晨醒后血压逐渐升高,在上午6:00~8:00左右出现第1个高峰,此后血压趋于平稳,下午4:00~6:00左右出现第2个高峰,夜间进入睡眠后,血压逐渐下降,夜间2:00~3:00降至最低[2]。血压的昼夜节律是否正常是判断高血压病情严重程度的良好指标。目前,国内学者把血压昼夜变化分为4型:杓型(夜间血压下降10%~20%)、非杓型(夜间血压下降不足10%)、反杓型(夜间血压不下降,反升)、极度杓型(夜间血压下降超过20%)。有研究发现[3],有重复性的、持续时间较长的非杓型动态血压节律是加重心脏及大动脉损害的重要因素。ABPM可以观察患者的血压节律变化,预测靶器官损害和指导治疗。

  1.3 血压变异性 血压变异性是ABPM的一个重要参数。血压变异性即血压波动性,指一定时间内血压波动的程度,反映了血压随心血管的反应性、昼夜节律、行为及心理改变的变化程度。研究发现[4],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24小时血压变异性大于正常人。血压升高对心血管的不良影响在一定程度上由血压变异的大小决定。血压变异性与心血管损害的严重性相关,独立并显著与高血压引起的靶器官损害相关[5]。

  1.4 动态脉压 动态脉压是ABPM中的一项重要监测指标,24小时动态脉压与心血管事件具有显著的相关性。动态脉压是高血压患者整个心血管危险的独立且有力的预测因子,是比诊所脉压提示动脉硬化更准确的指标[6]。动态脉压增加者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显著增高,是一个强而独立的心血管危险因素[7]。

  1.5 血压负荷 血压负荷是ABPM的另一个参数,是指收缩压或舒张压的读数大于正常值的次数占总测量次数的百分比。血压负荷与动态血压的平均血压值相比,与心血管死亡率更密切相关,更能精确地预测心血管事件[8]。ABPM提供的血压负荷为诊断高血压病及预测其靶器官损害程度提供了有用的信息。

  2 ABPM的诊断标准

  目前ABPM的正常值尚无统一标准。 “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1999)建议的正常参考值[9]:白昼BP<135/85 mmHg(1mmHg=0.133kPa),夜间BP<125/75 mmHg,24小时BP<130/80mmHg。这也是世界卫生组织/国际高血压联盟(WHO/ISH,1999)建议的正常参考值。

  3 ABPM与偶测血压相比的优越性

  3.1 可获得较多的血压信息 每个人血压都处于动态变化之中,一般CBP只能反映被测者当时的血压状况,而不能反映个体血压的全貌。ABPM是监测患者24小时内的血压,因此,更能客观、全面地反映病人真实的血压水平及压力负荷情况,为病情提供更多有价值的客观信息。临床上,有些患者的血压仅在部分时段升高,CBP易漏诊,而ABPM可及时检出。

  3.2 发现清晨和夜间高血压 夜间血压增高的患者其心血管不良事件的发生率增高,当夜间血压增高5%,不良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增加到20%左右[10]。而且,夜间血压不能下降者预后更差[11]。凌晨血压突然升高,最易发生心脑血管疾病。这种随清晨血压上升的、增强的心血管危险,在老年患者中尤为明显[11]。因此,合理控制夜间和清晨高血压对保护靶器官和预防心血管疾病至关重要,只有ABPM能监测患者睡眠时的血压,给临床提供重要依据。

  3.3 评价靶器官损害 24小时血压水平、血压变异性、血压昼夜节律变化等均与靶器官损害有密切相关性,而这些参数只有ABPM能提供,CBP难以做到。

  3.4 指导降压治疗 应用ABPM指导降压治疗对疗效判断更全面、详细和可靠,既可避免对高血压患者的治疗过度,又可将血压持续控制;还能准确测量药物的谷峰比值,谷峰比值是目前评价药物降压的平稳性和持续性的一个重要指标。

  4 ABPM的临床应用

  4.1 高血压诊断 ABPM能反映患者24小时血压的总体高度、波动状况及昼夜变化,比CBP更接近真实,且重复性好,准确性高,因此,更有利于高血压的诊断。ABPM对以下几种情况更容易识别。

  4.1.1 白大衣高血压(WCH) ABPM是诊断WCH的首选方法。WCH是指持续的诊所高血压,但多次ABPM血压正常。在根据诊室偶测血压诊断为轻中型高血压的患者中有20%~30%为WCH,在1型糖尿病患者中更高达74%[12]。WCH是否将来发展成持续性高血压,目前尚无定论。但有学者发现[13],部分WCH会发展为持续高血压,且6年后脑卒中的危险性增加,因此,要通过ABPM随访患者的血压水平。

  4.1.2 顽固性高血压 顽固性高血压是指高血压患者虽然经过包括利尿剂在内的3种或3种以上的降压药物治疗,依然CBP≥140/90 mmHg。此类患者可能存在两种情况:①血压难以控制;②白大衣高血压。此种情况CBP难以确定的,ABPM就可做出合理诊断。

  4.1.3 妊娠高血压 ABPM在妊娠妇女中应用,一方面可识别妊娠妇女中的白大衣高血压,避免不必要的用药;另一方面,通过ABPM监测发现部分妊高症患者尤其是轻度妊高症夜间血压下降明显[14],故夜间不适于用药。研究发现[15],妊娠高血压综合征的患者血压变化呈日节律性,血压的变化和胎儿的宫内情况及尿蛋白定量密切相关。ABPM监测有助于判断妊娠高血压的病情程度,指导临床治疗。

  4.1.4 继发性高血压 经ABPM发现,原发性高血压与继发性高血压具有不同的昼夜节律。原发性高血压与正常人相似,可见睡眠中血压下降的规律,只是血压总体水平较高,波动较大;而继发性高血压多数无明显的昼夜节律变化。如嗜铬细胞瘤患者夜间血压反而升高,与原发性高血压的昼夜节律差异最大。

  4.1.5 低血压 ABPM既可识别老年人的低血压发作,也可了解年轻人疑为低血压引起的症状,还可有助于发现饭后低血压,如饭后有低血压,却在饭后立即服降压药或饭后立即运动可能就会加重重要器官的血流灌注不足。药物诱发的低血压对冠心病和脑血管病患者特别有害,但由于药物诱发的低血压可以没有显著症状而被患者忽略,而ABPM有助于发现药物诱发的低血压。

  4.2 在评估高血压靶器官损害中的应用 目前已经明确动态血压升高比诊室血压升高更能准确地预测高血压靶器官损害、判断高血压病情程度及预后。在预测高血压患者死亡率方面,ABPM优于偶测血压[16]。平均血压水平及夜间血压下降率可反映高血压程度及靶器官受损程度[17]。前瞻性研究显示[18],24小时动态血压均值低于偶测血压值10mmHg以上者,比低于10mmHg以下者有较低的心脑血管死亡率,表明ABPM是心血管危险性的一个独立预测指标。血压负荷也是反映靶器官受损的指标。一般正常人血压负荷值在5%~15%[19]。当血压负荷超过40%时,出现左室肥厚或舒张功能减退者可达60%~90%。因而有学者认为收缩压与舒张压负荷超过40%是高血压心脑受累的警报[20],血压负荷值超过50%可作为高血压诊断的一项指标[21]。血压变异性增大是高血压病的一个重要临床特征。研究发现[5],血压变异性越大,越容易发生靶器官损伤。血压变异性大者不仅易发生靶器官损害,而且损害程度较变异性小者严重[22]。前瞻性研究显示,24小时血压变异对高血压预后判断具有价值,心血管并发症程度取决于24小时血压变异的大小。一般而言,高血压变异呈非杓型者较杓型者预后差,更易发生靶器官损害,因此,对非杓型高血压患者更应积极降压治疗[23]。血压昼夜节律是反映靶器官受损的敏感指标。约有15%~20%高血压患者的血压昼夜节律减弱或消失,这种异常的节律消失和靶器官损害密切相关[24]。动态血压的昼夜节律可作为预测左室肥厚的指标,而左室肥厚是高血压引起靶器官损害的评估内容,故动态血压的昼夜节律变化可以为高血压靶器官损害程度的推测提供线索[25]。朱平辉等[26]发现,高血压病患者昼夜节律消失者的左室肥厚、心力衰竭、脑卒中及肾功能损害的发生率明显增加。

  4.3 高血压治疗

  4.3.1 选择治疗方案 高血压患者血压的昼夜节律不同,合理的降压治疗就是将降压药物的剂量、种类以及服药时间与昼夜变化节律相适应,充分发挥药物的作用,即高血压治疗的“时间治疗学”概念。应用ABPM能够准确了解高血压患者的血压变化规律,根据患者24小时动态血压的高峰、低谷时间,选择其作用时间与血压升高相适应的药物,有利于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4.3.2 监测用药后血压变化 高血压病降压治疗的理想效果应是24小时均有效控制血压,这样能防止从夜间较低血压到清晨血压突然升高而导致的猝死、脑卒中和心脏病发作。只有ABPM能更全面地观察患者服药后血压的变化,帮助了解药物是否24小时有效及有效的时限、强度,是否治疗过度或治疗不足等,有利于调整药物方案和剂量。

  4.3.3 减少不良反应与过度降压 ABPM可显示抗高血压治疗是否超过了血压的安全范围,在直立、运动或休息时血压是否过度降低,并为非药物降压措施的疗效判断提供有效的手段。

  4.3.4 评价药物疗效 谷峰比值(trough to peak ratio,TPR)是评价降压药物降压的平稳性和持续性的重要指标,理想的TPR应在50%以上。高TPR表明在给药间期内降压作用波动小,有利于对靶器官的保护;反之,低TPR表明在给药间期内降压作用波动大,不利于对靶器官的保护[27]。ABPM能测量患者服药后24小时的血压值,同时还能测量药物的TPR,能够更客观真实地反映药物的降压效果,达到指导平稳降压,更好地预防心血管事件的发生。

  4.4 在高血压研究方面的应用 ABPM对高血压发病机制的研究有重大意义。可综合全面分析随血压波动而升高或降低的体内生理活动变化或生化指标的变化,对研究高血压的发病机制具有实际意义。通过ABPM可真实反映血压变化与血管内皮功能改变之间的关系,并能研究血压波动变化与心肌缺血、心律失常发作及中风的因果关系,对研究高血压的相关并发症的发病机制和选择合理的治疗方案具有重要意义。另外,值得注意的是人体血压不仅具有昼夜节律,还存在周节律,急性脑卒中患者1周发病时间规律与血压周节律密切相关[28],研究血压高峰目对于预防高血压及其并发症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 顾汉现    时间: 2009-8-17 13:21
标题: 动态血压监测的临床应用(2)
动态血压监测的临床应用()2


  5 不足与展望

  5.1 ABPM技术问题 ABPM无法取得很短时间的血压波动的信息,不能获得24小时全部的血压波动资料,因此,ABPM还只是间断性测压,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动态监测,在现阶段还不能完全代替CBP。

  5.2 正常值问题 ABPM的参数分析尚未建立合理、科学的解释标准,正常值尚无统一标准。目前世界各国都还没有大样本的人群调查资料,短时期内还只能从临床正常者中获取参数。因此怎样运用ABPM提供完善的高血压诊断与评价降压疗效的标准及高血压预后的参数指标尚需进一步研究。

  5.3 适用人群的局限性 目前的ABPM仪均不适用于房颤病人的血压监测,因为房颤病人用ABPM测血压常会引起较大的血压测量误差,如何克服这一缺陷尚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5.4 准确性问题 病人剧烈运动或活动会导致较大的血压误差;另外,监测过程中血压测量对病人的日常生活尤其是夜间睡眠有较大影响,进而会影响到血压水平。因此,如何克服这些干扰,提高测量的准确性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尽管ABPM存在一些不足,但仍是一项有发展前景的诊断技术,随着监测技术的日益进步和临床研究的不断深入,ABPM必将对高血压的诊断治疗、预后和研究产生更为重要的意义和深远的影响。

【参考文献】
    1 马文清,竺清瑜,沈 毅,等.动态血压监测在评价高血压靶器官损害中的预测价值.临床心血管病杂志,2000,16(9):399401

  2 孙宁玲,徐成斌.今日高血压.北京:中国医药出版社,2000,515516

  3 汪德娴,赵 玮,孙燕淑,等.动态血压节律与靶器官损害的临床研究.北京医学,2006,28(3):135135

  4 蒋晓云.高血压患者动态血压监测价值探讨.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3,12(20):21712172

  5 邵晓坤,何建平.动态血压监测在高血压预后中的应用.疑难病杂志,2005,4(6):351352

  6 杨鹏麟,徐定修,张素勤.脉压指数评价血管硬化的可行性探讨.中华心血管杂志,2002,(6):334337

  7 莫云芳,伍松姣,王 强,等.老年高血压患者动态脉压指数与冠状动脉狭窄程度的关系.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2006,8(9):591593

  8 邢绣荣,华 琦.解渎《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05年修订版)》(三):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的临床应用.中国心血管病研究杂志,2006,4(4):245247

  9 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修订委员会.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05年修订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16

  10Okhubo T,Hozawa A,Yamaguchi J,et al.Prognostic significance of the nocturnal declline in blood pressure in subjects with and without 24hour blood pressure:the ohasama study.J Hypertension,2002,20(11):21832189

  11罗雪琚.2005动态血压监测.心血管病学进展,2006,27(3):376378

  12Flores L,Recasens M,Gornis R,et al.White coat hypertension in type 1 diabetic patients without nephropathy.Am J HypertenS,2000,13:560563

  13Verdecchia P,Reboldi GP,AngeIi F,et al.Shortandlong termincidence of stroke in Whitecoat hypertension.Hypertension,2005,45(2):203208

  14贾存娟.妊娠高血压综合征24 h动态血压检测及护理干预.潍坊医学院学报,2005,27(3):213214

  15张广兰,何 平.动态血压监测在妊娠高血压综合征中的应用.中国妇幼保健,2006,21(19):26442645

  16Dolan E,Stanton A,Thijs L,et al.Superiority of ambulatory over cl inic blood pressure measurementin predicting mortality.Hypertension,2005,46(1):156161

  17孙 刚,阎旭龙,王 峰,等.动态血压监测与高血压病预后的关系.心肺血管病杂志,2002,21(1):811

  18Perioff D,Soklow M,Cowan R.The proyress value of ambulatory biood pressure.TAMA,1983,249:2792

  19石湘芸,吴旭辉,王丽华,等.100例健康航海人员动态血压监测分析.临床心血管病杂志,2002,18(2):7779

  20White WB,Dey HM,Schulman P.Assessment of the daily blood pressure load as a determinant of Cardiac“function in patients with mild to moderate hypertension.A M heart J,1987,118(18):78

  21吴 杰.动态血压监测及其应用.世界医疗器械,1998,4(2):16

  22Parati G,Ulian L,Santucciu C,et al.Clinical value of blood pressure variabiIity.Blood presssuppl,1997,2:9196

  23蔡淑娥,赵水平.高血压病动态血压监测分析及临床意义.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01,11(1 2):102105

  24杨昕远,万 平,娄正磊.高血压病患者血压昼夜节律与左右室结构的相关性研究.中国综合临床,2003.19(4):311312

  25吴 珏,张维锋.动态血压节律变化与左室肥厚伴劳损的关系探讨.心脑血管病防治,2005,5(2):4243

  26朱平辉,欧阳秀革,刘春艳,等.动态血压参数与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靶器官损害的关系.中国心血管病研究杂志,2006,4(8):592594

  27黄德嘉.心脏病诊疗手册.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643645

  28魏 芳,路方红,赵子彦,等.动态血压周节律的临床观察.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2,30(6): 328330



作者: 顾汉现    时间: 2009-8-17 13:28
标题: 高血压脑出血手术治疗临床分析
高血压脑出血手术治疗临床分析


[ 09-08-12 11:53:00 ]    作者:杨利刚,李菲


【摘要】  目的 探讨高血压脑出血手术治疗过程中的注意事项对改善或提高患者预后生存质量的重要性。方法 选择我院2006年1月—2008年6月65例重症高血压脑出血病人手术治疗并进行随访6个月的病历,应用GOS评分指标评判预后标准,进行回顾性研究。结果 严格遵守脑出血手术治疗中的注意事项进行操作,随访6个月,8例失访,随访的57例中,良好(5分)10例,轻残(4分)23例,重残(3分)12例,植物生存(2分)4例,死亡(1分)8例。结论 准确地掌握手术适应证,及时选择手术时机,恰当的选择手术方式,熟练的掌握手术技术,以及积极的预防和治疗术后并发症对改善和提高患者预后至关重要。

【关键词】  高血压脑出血;手术治疗;预后

The operation of hypertensive cerebral hemorrhage

    YANG Li-gang, LI Fei.The 242nd Hospital of Shenyang, Shenyang 110034,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announcements in operation of hypertensive cerebral hemorrhage to improve and increase exist quality.Methods  Totally 65 cases of severe hypertensive cerebral hemorrhage were selected and operation was done in our hospital from January 2006 to June 2008. GOS score standard and retrospective study was carried out to patients followed up for six mouths.Results  There were 8 cases losing visit. Among 57 cases followed up, 10 cases (5 scores) were good, 23 cases (4 scores) were light imcomplete, 12 cases (3 scores) were severe imcomplete, 4 cases (2 scores) were plants existing and 8 cases (1 score) were died.Conclusion  The indication is precise control in operation, the opportunity is selected in time in operation, modus operandi is selected correctly, surgical technic is controlled perfectly, as well as active obviate to cure postoperative complications. It is important to improve and increase the patient prognosis.

    【Key words】  hypertensive cerebral hemorrhage; operation cure; prognosis

    脑出血是由原发性高血压病引起的脑实质出血,多见于50~60岁的老年人,男性多于女性。近年来其发病逐渐年轻化[1],其发病急骤、进展迅速、病情凶险,具有很高的死亡率和致残率[2],自2006年1月—2008年6月,我院对65例重症高血压脑出血病人进行了手术治疗,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男35例,女30例,年龄54~80岁,平均年龄67岁。全部患者均有高血压病史,大部分患者发病前有饮酒、劳累、情绪激动等诱发因素。

    1.2  临床表现  患者入院时GCS评分3~5分10例,6~8分30例,9~12分15例,13~15分10例。有心脏病史者28例,有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者24例,有糖尿病病史者13例。

    1.3  出血部位及出血量  病人均在发病后10h内行颅脑CT检查,血肿位于基底节区者30例,丘脑者15例,皮层下者20例。出血量均按多田氏CT计算方法计算:出血量30~40ml 15例,40~60ml 18例,60~120ml 23例,小脑出血3例。脑室出血及脑出血破入脑室的血肿量未计算。

    1.4  术前意识状态  轻度昏迷14例,中度昏迷28例,重度昏迷12例,意识恍惚11例。

    1.5  手术类型及方法  (1)去骨瓣减压血肿清除术:对血肿较大、脑病明显的患者,先彻底清除血肿,然后行标准去骨瓣术减压,减压窗足够大以保证充分减压,硬脑膜减张缝合;(2)小骨窗微创开颅:用于大脑半球血肿及脑疝不明显的患者,骨窗不超过3cm,皮层切口直径<2cm,进血肿腔清除血肿,彻底止血;(3)脑室引流:用于脑室铸形出血者,经脑室额角穿刺引流术;(4)立体定向颅血肿引流术、留置引流管加尿激酶溶解引流:用于一般情况较差、位置较深的血肿。

  2  结果

    随访6个月,8例失访,应用GOS评分[3]指标。随访的57例中,良好(5分)10例,轻残(4分)23例,重残(3分)12例,植物生存(2分)4例,死亡(1分)8例。

  3  讨论

    高血压脑出血被认为是由于颅内小动脉壁上微小动脉瘤破裂而导致出血,小动脉的微小分层断裂也被认为是脑出血的原因之一[4]。高血压脑出血后的血肿继续增大、血肿对脑组织的毒性作用和血肿占位效应被认为是高血压患者进行手术治疗的理论基础:(1)血肿继续增大:Kazul[5]研究表明,发病后3h内有36%的患者血肿继续增大;(2)血肿对脑组织毒性作用:研究显示,高浓度血红蛋白对神经元有毒性;(3)血肿占位效应:解除血肿对脑组织的压迫可以降低增高的颅内压,防止脑疝的发生,提高脑灌注压并减轻毒性作用及脑水肿。因此,在血肿造成这些不可逆损害之前,应以最快速度、最小创伤和最可行的方法解除血肿压迫,使被挤压移位的部分脑组织得以及时复位,使脑组织继发性损害降低到最低程度。手术能迅速缓解颅内高压,降低红细胞溶解度和血红蛋白的毒性,减少补体的激活,减轻血肿、水肿的占位效应,保护血管内皮细胞的紧密连接,防止血脑屏障的破坏,防止脑血流改变和继发性缺血,减轻炎症反应和细胞凋亡,能及时地以最小的损伤达到既清除血肿又最大限度的保护脑组织的目的[6]。



作者: 顾汉现    时间: 2009-8-17 13:29
标题: 高血压脑出血手术治疗临床分析(2)
高血压脑出血手术治疗临床分析(2)


[ 09-08-12 11:53:00 ]    作者:杨利刚,李菲


    3.1  手术适应证  其手术治疗主要依据出血量、出血部位及病人的临床表现加以选择[7]。应仔细考虑手术治疗是否有利于抢救病人生命和尽可能地保留神经功能。一般来说,小血肿没有必要手术治疗;出血量大,来势凶猛,一开始即破坏了脑干生命中枢或出血破入脑室后迅速扩散至脑干,造成生命中枢破坏者,手术难以奏效。本组手术前出现脑疝的11例病人中,只有3例生存,且生存质量不佳,因此,手术的对象应是脑出血尚未引起致命性破坏者。但对于血肿及所致的脑水肿使颅内压进行性升高,出现脑疝趋势者,清除血肿是抢救此类病人的最有效手段,具体如下:(1)出血部位:浅部出血要优先考虑手术,如皮层下、壳核及小脑出血。(2)出血量:通常大脑半球出血量>30ml,小脑出血量>10ml。(3)病情的演变:出血后病情进展迅速,短时间即陷入深昏迷,多不考虑手术。(4)意识情况:神志清醒者多不需要手术,发病后意识障碍轻微,其后缓慢加深,至来院时意识中度障碍者应积极手术治疗。(5)发病前有心、肺、肾等严重病症者多不适宜手术。

    3.2  手术时机的选择  临床实践证明,早期手术非常重要。20世纪70年代以来,主张早期或超早期(出血后7h内)手术者日益增多[8]。Brott等研究显示,脑出血后24h内至少有38%的病例血肿体积增加超过33%,且大多数继续出血发生在发病后的3~4h内[9]。Zuccarello等主张在发病6h内进行超早期手术,认为手术时机越早越能降低病死率[10]。本组在6h内手术30例,死亡2例,病死率6.67%,效果较好。

    3.3  手术方式的选择  (1)根据病人来院时的临床表现,血肿部位较深,血肿量30~60ml且无瞳孔大小改变,采用CT机定位微创钻孔加置管尿激酶溶解术治疗。(2)对皮层下出血量>60ml不伴一侧瞳孔散大或一侧瞳孔散大时间较短时,采取小骨窗血肿清除术。(3)脑深部出血,出血量>60ml特别是伴有脑疝形成者,采用大骨瓣开颅血肿清除术[11]。CT检查为高血压脑出血的部位、出血量提供了依据,亦为手术方式的选择提供了重要依据,出血量较大、昏迷程度较深、伴或不伴瞳孔散大及CT提示中线移位>1cm都应行去骨瓣减压并血肿清除术。

    3.4  手术成功率应注意的事项  手术时机的正确把握及手术方式的正确选择无疑成为外科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病人成功率的关键所在。但术中人为因素及术后并发症的出现,对病人的预后也应引起重视。开颅清除血肿时,脑组织牵拉应轻柔,吸引器应避免盲目吸引,以免正常脑组织被过度牵拉压迫及吸除。对重要功能区特别是内囊区的出血,不必刻意完全清除血肿,以免电凝损伤正常脑组织,加重功能丧失。

【参考文献】
  1 王忠诚.神经外科学,第2版.武汉: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 68-69,686-689.

2 涂通今.急症神经外科学.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1995,378-380.

3 王忠诚.神经外科手术学.北京:科学出版社,2000, 358-362.

4 崔书章.实用危重病学.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876-877.

5 Kazui S,Naritom H,Yamamoto H,et al.Enlargement of spontaneous intracerebral hemorrhage.Incidence and timecourse,Stroke,1996,27:1783-1787.

6 赵性泉,王拥军.脑出血后继发性水肿和神经损害的机制.国外医学·脑血管病分册,2004,12:571-575.

7 张延年,吴铁军,张攀,等.高血压脑出血的治疗.中华神经外科杂志,2001,17(2):108.

8 章翔.临床神经外科学.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6,374-380.

9 Brott T,Broderick J,Kothari R,et al.Early hemorrhage growth in patients with intracecbal hemorrhage,Stroke,1997,28(1):1-5.

10 Zuccarello M,Brott T,Derex L,et al.Early surgical treatmeng for supratentorial intracerebral hemorrhage;a randomized feasibibity study.Stroke,1999,30(9):1833-1899.

11 汪海关,戴荣权,周剑锋,等.高血压脑出血规范化外科治疗的探讨.中华神经外科杂志,2005,21(11):658.



作者: 顾汉现    时间: 2009-8-17 13:33
标题: 依那普利治疗原发性高血压54例临床疗效观察
依那普利治疗原发性高血压54例临床疗效观察


[ 09-08-11 10:25:00 ]    作者:张宏,邹丽娟,丰慧


【摘要】  目的 探讨依那普利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的疗效。方法 应用新型口服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盐酸依那普利治疗轻、中度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54例。结果 服药1周末时,有效率为83.33%;服药2周末,总有效率达92.59%;服药4周后,患者收缩压和舒张压均明显下降,治疗前后差异有显著性(P<0.01),肝、肾功能、血脂、血糖及电解质均无明显变化。结论 说明盐酸依那普利降压效果确切、持久稳定、服用方便而副作用较少,为一种理想抗高血压临床用药。

【关键词】  原发性高血压;依那普利;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

    我国高血压病的发病率有逐年增加的趋势,严重威胁人们的健康,我们应用盐酸依那普利治疗轻、中度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共54例,取得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选择  54例均为我院门诊和住院患者,按1978年WHO高血压病的诊断标准,均确诊为轻、中度原发性高血压者,男38例,女16例,年龄(58.1±11.4)岁;病程(11±5.6)年。治疗前,收缩压(22.8±1.46)kPa,舒张压(14.0±1.28)kPa。所有患者均经系统全面体检并剔除继发性高血压及合并有其他严重疾病者。

    1.2  治疗方法  所有患者均停用其他各类降压药物,并要求患者不做剧烈体力活动2周后,每日口服盐酸依那普利10mg,观察疗程4周。第1周末降压效果不理想者增加剂量,每日由10mg增至20mg,治疗2周后仍无效者合用钙拮抗剂。住院患者每日测血压2次,门诊患者每周测血压2次,并记录不良反应。治疗前及治疗4周后,查血常规、尿常规、肝、肾功能、血脂、血糖、电解质以及常规12导联心电图和胸透。

    1.3  疗效判断标准  显效:舒张压下降≥1.33kPa,并降至正常或下降2.67kPa以上;有效:舒张压下降虽未达1.33kPa,但已达正常范围或较治疗前下降1.33~2.53kPa;或收缩压下降4.00kPa以上;无效:未达到以上标准。



作者: 顾汉现    时间: 2009-8-17 13:34
标题: 依那普利治疗原发性高血压54例临床疗效观察(2)
依那普利治疗原发性高血压54例临床疗效观察(2)


[ 09-08-11 10:25:00 ]    作者:张宏,邹丽娟,丰慧


  2  结果

    服药后第1周末:显效28例,有效17例,无效9例,有效率83.33%;第2周末:显效32例,有效18例,无效4例,有效率92.59%。经合用钙拮抗剂,全部病例均有效。第3、4周末单服依那普利患者血压在治疗后第2周末水平,不再继续下降,治疗前后舒张压和收缩压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有显著性(P<0.01),见表1。 表1  依那普利治疗原发性高血压治疗前后血压变化注:与治疗前比较,**P<0.01

    3 讨论

    有效的降压药物种类繁多,但理想的降压药物应具有降压效果确切,能持久平稳的降压,又无明显副作用,且服用方便等特点。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就是目前被普遍重视的临床降压药物之一,其作用机理主要是通过抑制血管紧张素转换酶,导致血管紧张素Ⅱ生成减少,小动脉平滑肌收缩力降低,外周阻力下降,减少水钠滞留,致血压下降。作为新一代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盐酸依那普利是不含巯基的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口服后经胃肠道吸收后在肝脏水解为有较高生物活性的双酸代谢性产物依那普利拉,药物初始半衰期为22h,服药后在体内对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作用可持续长达24h。观察结果初步显示,盐酸依那普利对大多数轻、中度原发性高血压能够良好控制,服药后1周末有效率达83.33%,服药2周有效率达92.59%,且药效持久稳定,服用方便,无明显副作用,对肝、肾功能、血脂、血糖、电解质均无明显影响。因此,作为新一代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的盐酸依那普利不失为一种理想的降压药物,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 顾汉现    时间: 2009-8-17 13:47
标题: 降血压肽ACE抑制活性及降压功能研究
降血压肽ACE抑制活性及降压功能研究


[ 09-08-11 16:22:00 ]    作者:汪依凡


【摘要】  探讨了ACE(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活性的检测方法, 并以贻贝为原料制取降血压肽,研究了不同酶解条件对其ACE抑制活性的影响,然后利用SHR饲喂试验检测其降血压活性。结果表明,降血压肽有较好的ACE抑制活性:其ACE抑制率可达88.08%。同时动物试验表明其降压效果明显, 在SHR饲喂后2~6h之内均有显著降压效果,平均降低为16~28mmHg。

【关键词】  降血压肽 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活性 降血压

    【Abstract】  The testing method of ACE inhibitory activities was studied, and the antihypertensive peptides were derived from mytilus coruscus, then the ACE inhibitory activities were studied on different conditions; the antihypertensive effects were tested by SHR-feeding method. The results were as follows: the antihypertensive peptide had strong ACE inhibitory activities, the ACE inhibitory ratio was 88.08%, and the antihypertensive effect was obvious in 2 to 6 hours, the average reduced breadth is 16~28mmHg.

    【Key words】  antihypertensive peptide;angiotensin-converting enzyme(ACE)inhibitory activities;   antihypertensive effects

    降血压肽实质是一种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肽,它通过抑制血管紧张素转换酶(ACE),阻碍有升高血压作用的血管紧张素Ⅱ的生成,同时抑制具有降血压作用的血管舒缓激肽的分解,从而使血压下降,此即降血压肽的作用机理[1]。

    近年来国际学术界对降血压肽的研究较多,已报道有以牛奶、乳酪、大豆、鱼肉、蔬菜、小麦蛋白等食物为原料,经蛋白酶酶解产生了具有较好ACE抑制活性的降血压肽[2~7]。Eiji等[8]水解了12种食物蛋白进一步研究发现,从鱼肉、虾、蟹等水产动物蛋白中制得的降血压肽其降压活性优于其他食物性蛋白。我国在降血压肽领域的研究起步相对较晚,现有报道以大豆、蛇毒、老酒、茶叶为原料,对降血压肽的制备工艺和活性基团等方面进行了一定研究[9~13];对于最适合用于降血压肽制备的水产动物蛋白的开发研究,则鲜有报道。

    贻贝,又名海红、淡菜,近年来人工养殖取得重大成功,在我国东南沿海产量丰富。但由于加工手段和技术的落后,在收获季节产出的大量贻贝因得不到及时处理而造成极大浪费[14]。本研究以贻贝为原料,经酶解、活性修饰等方法制取降血压肽,然后利用SHR饲喂试验检测其降血压活性,并分析了其相对分子质量分布和氨基酸组成,以期为贻贝酶解降血压肽的开发提供理论探索。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与设备  贻贝:市售。ACE标准样品:Sigma试剂。  复合生物酶P1 (本项目组自行配制),其组分均购自上海生物化学试剂公司。降血压肽制备所需其他试剂,均为生化纯,上海生物化学试剂公司提供。降压功能试验用动物:SHR(自发性高血压大鼠),上海高血压研究所提供。仪器设备:HPLC(Waters 600高效液相色谱仪),大鼠血压仪(RBP-1B)及常用试验仪器若干。

    1.2  实验步骤

    1.2.1  ACE活性抑制检测方法研究  酶解降血压肽对ACE的抑制活性分析原理为:ACE与HHL(Hip-His-Leu)作用会生成Hippuric Acid,当HHL的量一定时,Hippuric Acid的生成量与ACE的活性呈线性关系,而由于酶解降血压肽的作用,会抑制ACE的活性,从而使反应生成的Hippuric Acid量减少,通过检测生成的Hippuric Acid的含量,对比ACE的活性,即可分析出酶解降血压肽的抑制活性。

    1.2.2  降血压肽的制备  根据本项目组前期研究经验和国际新近研究成果,结合有关蛋白酶酶解的作用特点,选取复合蛋白酶P1,在不同酶解条件下对贻贝蛋白进行酶解,采取Uniform Design(均匀设计)方案[15],研究不同酶量、酶解时间、酶解温度、pH等四大因素下对ACE的抑制效果。选择最佳的酶解条件。

    按上面实验所确定的酶解条件,取新鲜贻贝去壳,捣碎,酶解,纯化,然后加入活性修饰剂MA1, 提取,冷冻干燥,制备降血压肽,以备分析检测之用。

    将制备的降血压肽样品利用SHR饲喂试验来分析其降压活性。

    1.3  实验方法

    1.3.1  ACE活性抑制检测方法研究  取标准Hippuric Acid样品(光谱级),配制成0.1M溶液,参考前述有关文献, 分别稀释至0.01、0.02、0.03、0.04、0.05mM;以及0.10、0.20、0.30、0.40、0.50mM两组不同浓度,分别于228nm下测定其吸光值,记录结果。

    1.3.2  酶解样品ACE抑制效果的分析  用紫外分光光度法分析不同酶解条件下制备的酶解降血压肽对应的ACE抑制活性。参照上述研究结果,并借鉴Cushman[16]和后经Toshiro[17]改进的方法进行。

    将各酶解液反应值与空白样品对照,分析所得酶解降压肽的ACE抑制率P。计算公式为:

    P=A-A (control)                 A×100%

    1.3.3  降血压肽降压功能检测  实验用动物: SHR, 均由上海市高血压研究所提供, 全部为雄性, 16周龄, 体重为250~300g。实验前分析各组血压、体重、周龄等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用8只SHR为一组,共分为5组,另取8只为空白组进行对照。

    测量方法:尾动脉法测量收缩压SBP。

    2  结果

    2.1  ACE抑制活性检测方法的研究  不同浓度Hippuric Acid吸光值结果见表1、表2及图1、图2。表1  不同浓度Hippuric Acid吸光值  (0.01~0.05mM)表2  不同浓度Hippuric Acid吸光值  (0.10~0.50mM)

    2.2  酶解条件对降血压肽ACE抑制率的影响  将在不同的酶解条件下处理所得降血压肽样品按前述方法进行ACE抑制活性的检测,分析其ACE活性抑制率,研究不同酶解条件对降血压肽ACE抑制率的影响,结果见表3。

    2.3  降血压肽的降压效果  降血压肽样品动物试验,将样品以3.0g/kg体重的样品剂量进行灌喂。灌喂前和灌喂之后第2、4、6、8、10h分别检测收缩压一次,记录各血压值。结果见表4。

    2.4  统计学分析  采用各组别服用降血压肽前后收缩压的变化情况来反映降压效果,数据以x±s表示,采用SPSS11.0 for Windows 系统处理数据,并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各组间进行Dunnett  t多重比较。分析结果见表5。表3  不同酶解条件对ACE抑制效果影响 表4   降血压肽样品对收缩压降压效果 注:(α=0.05)★(α=0.01)★★



作者: 顾汉现    时间: 2009-8-17 13:49
标题: 降血压肽ACE抑制活性及降压功能研究(2)
降血压肽ACE抑制活性及降压功能研究(2)


    3  结论

    3.1  ACE抑制活性检测方法的研究  分析0.01~0.05mM和0.10~0.50mM的数据,可发现Hippuric Acid在浓度范围为0.01~0.05mM内线性最佳,因此应控制有关反应使最终的Hippuric Acid浓度在此范围之内,提高检测的准确性。

    3.2  P1酶最佳酶解条件  对于ACE抑制结果进行回归分析,所得回归方程为:

    Y=70.464-1.195X1+15.299X2+11.971X3-4.310X22+0.194 X1X2-0.141X3X4

    根据方程分析最佳的ACE抑制活性为90.23%。

    但由实验结果在此条件下的实际ACE抑制率为86.55%, 所以NO1为最佳条件。其ACE抑制率为88.08%,对应的最佳酶解条件为:酶量25IU/ml;酶解时间2h;pH  7.0;酶解温度60℃。

    具体分析P1的酶解情况,酶量从25IU/ml到175IU/ml,酶解时间2~7h, 随着酶量的增加和酶解时间的延长,其酶解程度增加,但所得降血压肽的ACE抑制率下降。这是因为随着酶解的进行, 蛋白质逐渐被水解成不同长度的肽断,其中部分因结构上的某些活性基团而具有降血压活性;但随着酶解程度提高,部分具有ACE抑制活性的短肽被酶解成氨基酸或其活性基团被破坏,从而导致其ACE抑制活性下降。这一点与Kim等[18]通过牛皮胶制备酶解降血压肽的研究得到的结论相吻合,在酶解过程中控制酶解程度非常重要,既要使蛋白质得到充分的酶解,使更多的活性肽断被水解出来,但同时又要适当控制酶解程度,即并非酶解程度最大时其降压活性最好。

    3.3  降血压肽的降压效果  由方差分析结果,查表得F0.05(2,9)=4.26,可知对于处理4h和6h血压变化的F值>F0.05(2,9),说明服用降血压肽4h和6h效果差异有显著性(α=0.05)。

    同时,由上述实验结果可知,降血压肽在2~6h之内均有显著降压效果(α=0.05),平均降低为16~28mmHg。在6h处降压效果达到最大值为28mmHg,且效果极为显著(α=0.01)。

    根据国内外大量随机对照的临床试验结果,收缩压降低10~14mmHg和舒张压降低5~6mmHg,冠心病减少1/6,总的主要心血管事件减少1/3[19],从这个意义上讲,贻贝酶解降压肽的降压效果非常显著,随着今后进一步研究,其有望作为一种高品质的食品、药品原料而大有用途。

    3.4  意义  作为世界第一水产大国,我国的水产品深加工水平却相当落后,产品的附加值较低且市场前景有限。对于应用水产原料进行降血压肽的开发研究工作还比较落后。鉴于以上情况,加大从水产动物蛋白中研制开发具有较高降血压活性的降血压肽,则对于缓解以上问题有较为积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Yamamoto N, Rubin J. Antihypertensive peptide derived from food proteins. Biopoly, 1997, 43: 129-134.

2 Meisel H. ACE inhibitory activities in milk products.Michwissenschaft, 1997, 52 :307-311.

3 Haileslassie D. Purification and identification of potentially bioactive peptides from enzyme -modified cheese. J Dairy Sci,1999,82,1612-1617.

4 Jipwu Y. Charaterization of inhibiton and stability of soy-protein derived angiotensin -converting enzyme inhibitory peptides. Food Research Internation, 2002,35(4):367-372.

5 Smachi E, Megumi Y. Peptides from several Italian cheeses inhibitory to proteolytic enzymes of lactic acid bacteria. Enzyme Microb Technol, 1998,22:687-694.

6 Eiji K M. Resistance to gastrointestanl proteases of the short chain peptides have reductive effect in blood pressure. Nippon Shkuhin Kagaku Kogaku Kaishi, 1996, 43 (5): 520-525.

7 Pihlanto-Leppala A. Angiotensin I converting enzyme inhibitory properties of whey protein digests: concentration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active petptide.J Dairy Res, 2000,67,53-64.

8 Eiji K. Angiotensin converting enzyme inhibitory activity of the short chain peptides derived from various food proteins. Nippon Shkuhin Kagaku Kogaku Kaishi, 1996,43 (7): 839 -840.

9 吴建平,丁霄霖.大豆降压肽的研制-生产高活性ACEI肽酶系的筛选.中国油脂,1999,23(2):49-51.

10 张蓉真,刘树浮.福建老酒中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物质的分离鉴定.福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9,22(6):112-116.

11 宴会根.蕲蛇毒中抑制ACE活性组分的分离纯化与表征. 福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28(5):114-117.

12 倪莉,陶冠军.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活性抑制剂-丝素肽的分离、纯化和结构鉴定.色谱,2001,19(3):222-225.

13 林智,大森正司.氨基丁酸茶成份对大鼠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活性的影响.茶叶科学,2002,22(1):43-46.

14 中国海洋年鉴编纂委员会. 2002中国海洋年鉴.北京:海洋出版社,2003,111-121.

15 方开泰.均匀设计与均匀设计表.北京:科学出版社,1994,6.

16 Cushman D W. Spectrophotometric assay and properties of the angiotensin-converting enzyme of rabbit lung. Bio Pharm, 1971, 20(2):1673-1675.

17 Toshiro. Inhibition of angiotensin-converting enzyme by bacillus licheniformis alkaline protease hydrolyzates derived from sardine muscle. Biosci Biotech Biochem, 1993, 67(1):921-924.

18 Kim S K.Angiotensin I converting enzyme inhibitory peptides purified from bovine skin gelation hydrolysates. J Agric Food Chem,2001,49,2992-2997.

19 Harmet P, Pausova Z, Adarichev V, et al, Hypertension: genes and environment. J Hypertens, 2000,16(2):397-418.



作者: 顾汉现    时间: 2009-8-17 13:51
标题: 原发性高血压的病因及发病机制
原发性高血压的病因及发病机制


[ 09-08-09 10:00:00 ] 作者:缪先清,康永龙


【摘要】  原发性高血压病因至今仍不是十分明确,主要责之于遗传和环境两个方面,但也有其他相关因素影响高血压病的发生发展。本文就相关文献加以分析,浅谈引起高血压病的病因、发病机制及相关因素,对高血压病的预防及治疗起到积极作用。

【关键词】  原发性高血压;病因;相关因素

    据世界卫生组织预测,到2020年非传染性疾病将占我国死亡原因的79%,其中心血管疾病占首位,而高血压为最常见的心血管疾病之一,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人口老龄化程度的日益增加,高血压的发病率迅速升高,全世界平均发病率10%,而我国平均发病率7.73%[1]。而认识高血压病的病因及发病机制是非常重要的。

    1  中医病因病机

    1.1  中医对高血压病因、病机的认识  高血压病应属于中医学疾病中的眩晕、中风、肝阳上亢之类。但此三者并不完全等于高血压病,而是互相包括的。高血压的发病机制应以内因为主,外因只是某些兼证的发生原因,高血压病的形成主要是肝肾两经的阴阳消长失去平衡所致,而除了七情、六欲、饮食、起居等因素直接作用于肝肾二经外,心经、冲任二脉失调亦能促使肝、肾二经阴阳失调,而使本病发生和加剧[2]。李氏[3]认为正气不足是高血压发病的根本内在因素,七情郁结、劳倦内伤、饮食失调是引发该病的直接诱因,“精血亏耗,机体失养”是高血压病形成和进一步发展的关键因素。体质因素是高血压病发病的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陈建鸿,杜建[4]等认为高血压的病因主要有4种:(1)体质偏盛偏衰;(2)七情内伤,心肝火盛;(3)劳逸失度,气血失调;(4)饮食失节,痰浊内蕴。钱氏[5]认为风、火、痰、瘀是其因,阴阳动态平衡失调是病机,病位主要在肝、心、肾,证候表现为本虚标实。龚一萍[6]认为高血压病总的病机是:肝失疏泄,气机郁滞,气血津液代谢失常,肝肾阴阳调节失衡。其病理机转有虚实两端:实证肝气郁结为始,而后肝郁化火,肝阳上亢;或肝郁气滞,肝气不疏,心气不展,气滞血瘀,气滞痰凝。虚证肝郁化火伤阴而致肝肾阴虚;或肝气虚,木不生火,子病及母,而致心气肾气也虚,气虚血瘀,气虚水停,病久心肾阳虚。眩晕病证,中医历代医家有很多论述,《素问·至真要大论》认为:“诸风掉眩,皆属于肝”,指出眩晕与肝脏关系密切;严用和第一次提出六淫、七情所伤致眩说;明代张景岳在《内经》“上虚致眩”的理论基础上,对下虚致眩作出了详尽论述;汉代张仲景认为痰饮是眩晕发病的原因之一,为后世“无痰不作眩”的论述提供了理论基础。元代朱丹溪倡导痰火致眩学说,提出“无痰不作眩”的理论[7]。

    1.2  中医辨证治疗  眩晕的辨证要点主要在辨脏腑、虚实、标本,治疗原则主要是虚补实泻,调整阴阳。临床分型主要有肝阳上亢、肝火上炎、痰浊上蒙、气血亏虚、肝肾阴虚、瘀血阻窍等。但临床常见肝阳上亢及痰浊上蒙证型。《丹溪金匮钩玄·六郁》强调:“气血冲和,诸疾不生。一有怫郁,百病生也。”长期忧郁恼怒,气机郁滞,郁而化火,肝阴暗耗,风阳升动,上扰清空,多见眩晕,头痛,急躁易怒,甚至猝然昏倒。故张景岳说:“此等证候原非外感风邪,总由内伤血气也”。《内经》有“诸风掉眩,皆属于肝”的记载。有学者调查了1239例高血压患者,头部症状为1082例,占87.133%。症状的临床意义显示了以人体上部为主的规律,说明肝火上炎、肝阳上亢以上部病状为主,与高血压的常见临床表现一致[6]。龚氏[8]认为肝肾阴虚、阴不制阳,导致肝阳上亢是高血压病病理发展过程中的主要阶段。临床有很多患者服降压药后,虽血压可降至正常范围,但头晕、头瘾等症状不减轻,使患者很苦恼,中医辨证施治可解决此问题[9]。临证之时应该综合地灵活地把握高血压辨证治疗的规律,实证以平肝熄风、清热泻火为法,拟方宜选用天麻、钩藤、石决明、虎杖、黄连、地骨皮等;虚实夹杂者治以补益肝肾、熄风清热、活血化痰,在上述方药的基础上加用桑寄生、淫羊藿、杜仲、黄芪、川芎、瓜蒌、前胡等[10]。

    2  西医病因及发病机制

    原发性高血压的病因为多因素,可分为遗传和环境两个方面,高血压是遗传易感性和环境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一般认为,遗传因素占40%,环境因素约占60%。高血压的发病机制至今还没有统一的认识,目前较集中在以下几个环节:交感神经系统活性亢进、肾性水钠潴留、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RAAS)激活、细胞膜离子转运异常、胰岛素抵抗等。

    2.1  病因和发病机制

    2.1.1  遗传因素  家族史是高血压发病的独立危险因素,有高血压家族史患者发病年龄早,血压水平较高,更肥胖[11]。原发性高血压有家族聚集的倾向,高血压患者亲属患病率明显高于群体患病率,并且亲缘关系越近  患病率越多,提示有其遗传学基础或伴有遗传主化异常。据《健康报》报道,我国通过对上海地区946个原发性高血压家系的 1500多名成员的基因样本进行分型和连锁分析,发现在人类二号染色体2q14-q23区域存在高血压的易感基因[12]。流行病学调查和对同胞的研究均表明原发性高血压有明显的遗传倾向,很可能与多遗传因素有关,因为高血压有家族聚集现象,近亲比远亲更明显;单卵孪生子比双卵孪生子间的血压水平更相近; 养子之间与养父母之间血压无明显关系;人群中20%~40%的血压变异是由遗传因素决定的[13]。

    2.1.2  环境因素

    2.1.2.1  饮食   过量摄入钙和钠,容易引起血压升高,而镁、锌、铜、钾等元素若摄入不足,也易引起血压升高。中国营养学会1991年公布的研究成果表明,高钙、高钠饮食可能升压。美国明尼苏达大学的路易斯·托拜恩教授研究发现,钙和钠是通过使血管硬化和收缩血管作用加强而升压的。如钙大量摄入,血钙含量增加时,可刺激血管收缩;钙还可增加肾素、儿茶酚胺的释放,并与交感神经及神经介质的代谢有关。许多资料表明,镁、钾、铜、锌等元素之所以具有降压的作用,是因为:血镁含量增加时,可对血管平滑肌起扩张作用和对神经节起阻断作用,从而引起外周血管的舒张,使血压下降,同时镁还能拮抗钙对血管平滑肌的作用;锌的降压作用,则表现在锌参与多种酶的核酸及蛋白质的合成,通过抑制血管紧张素Ⅱ转换酶的活性来达到降压作用;铜的降压作用主要是因为铜是机体里氧化-还原体系中极为有效的催化剂;缺铜可引起高胆固醇血症和结缔组织代谢酶活性的改变,从而引起动脉硬化;钾的降压作用主要是因为钾盐有促进胆固醇的排泄,增加血管弹力,改善心肌收缩能力等作用[14]。食盐摄入量与高血压病的发生呈正相关,高钠摄入可使血压升高、而低钠可降压,高钠是中国人群高血压病发病的重要危险因素,但改变钠盐摄入并不能影响所有病人的血压水平;低钾、低钙、低镁、吸烟、过量饮酒可能是血压升高的危险因素[15]。

    2.1.2.2  精神因素    紧张、愤怒、惊恐、心理冲突等社会、心理因素的不良刺激可引起强烈、反复、长时间的紧张及情绪激动和精神创伤,A型性格所有的进取心、竞争意识及时间紧迫感的特点等等上述不良的情绪因素使大脑的控制功能失调,导致下丘脑、脑垂体等皮层下血管舒缩中枢功能紊乱,造成交感神经系统过度兴奋,促使肾上腺素、血管紧张素等分泌增多,心肌收缩增强,心输出量增加,全身小动脉痉挛,周围血管阻力增强,引起血压升高[16]。不良情绪导致大脑皮质功能障碍,兴奋与抑制过程失调,从而不能对皮层下中枢进行正常控制,当皮层下缩血管中枢形成优势灶时,就会引起全身小动脉痉挛,外周血管阻力增加,从而使血压升高。细小动脉长时间痉挛导致肾脏缺血,肾素分泌增多,肾脏可作用于肝脏产生的血管紧张素原水解为血管紧张素Ⅰ,血管紧张素Ⅰ经肺循环,在转化酶的作用下形成血管紧张素Ⅱ,血管紧张素Ⅱ使周围小动脉更进一步痉挛,使血压升高。同时,血管紧张素Ⅱ又刺激肾上腺皮质,使醛固酮分泌增加,加重了钠水潴留,血容量增加,使血压升高更巩固。此外,大脑皮质功能失调还可以引起交感神经兴奋,使肾上腺髓质分泌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增多,前者增加心输出量,后者促进小动脉痉挛,二者均能促进血压增高[17]。

    2.1.2.3  体重因素    国内外流行病学研究表明,约60%的肥胖者合并患有原发性高血压,肥胖使患高血压的危险性增加2~6倍。体重每增加10kg,收缩压升高2~3mmHg,舒张压升高1~3mmHg。在控制了其他危险因素后,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 ,BMI.2g/m2 )BMI每增加一个单位,高血压发病的相对危险增加约10%,BMI≥24者,其发病率为BMI<24者的2~3倍[18]。

    2.1.2.4  避孕药  服避孕药妇女血压升高发生率及程度与服药时间长短有关。35岁以上妇女容易出现血压升高,口服避孕药引起的高血压一般为轻度,并且可以逆转,在终止服药后3~6个月血压可恢复正常。

    2.1.2.5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OSAS)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OSAS)是睡眠呼吸疾病中最为常见的一种,以睡眠中上气道阻塞、频繁出现呼吸不畅和呼吸中断为特征。慢性间歇低氧可通过影响中枢神经系统某些基因的转录来调控中枢神经系统交感活性,交感神经活性增强在OSAS患者高血压发病机制中起重要作用。化学反射是交感神经兴奋性的一个重要调节器,OSAS患者外周化学反射敏感性异常增强,是OSAS患者高血压形成的潜在机制。OSAS患者对压力反射调节能力减低,压力反射异常参与了高血压的形成[19]。研究证明,OSAS是一种可引起血压升高的原因,它可引起一过性血压升高,长期可导致持续性高血压,并增加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率[20]。

    2.2  相关因素  近年来,随着高血压发病率的逐年上升,有关高血压相关危险因素方面的研究报道为数不少,笔者试做如下简述。

    2.2.1   吸烟  吸烟可导致高血压, 并降低降压药物的疗效,当高血压与吸烟并存时, 成为心血管疾病的主要危险因素, 使其患病急剧升高[21]。吸烟引起原发性高血压发生发展是因为正常肺泡巨噬细胞在烟的刺激下可释放中性白细胞趋化因子。将噬中性白细胞吸引到肺部,肺功能下降,进而损伤右心,右心供血的右冠状动脉亦受吸烟影响则可能导致高血压[22]。



作者: 顾汉现    时间: 2009-8-17 13:53
标题: 原发性高血压的病因及发病机制(2)
原发性高血压的病因及发病机制(2)


    2.2.2   行为及血型  有研究表明A型行为对高血压的发生发展有一定的影响,并对病人的预后可能产生不利作用,这可能是由于A型行为者竞争意识强、好胜心强及时间紧迫感(匆忙症),引起体内交感神经兴奋,血浆中去甲肾上腺素升高,血管收缩,血压升高。并且,A型行为患者易发生恼火、激动和不耐烦等不良情绪,可促进血管壁的损伤,使高血压进一步恶化[23]。黄氏[24]认为A型行为极易导致交感神经兴奋,导致体内儿茶酚胺、皮质醇、肾上腺素的浓度增高,从而易患冠心病、高血压、高脂血症、脑动脉硬化等。艾氏[25]研究认为高血压病患者较正常人内向、情绪易波动,并且高血压病患者焦虑和抑郁情绪明显高于正常人。罗氏[26]认为AB血型人群高血压患病率显著高于其他3型,其原因认为高血压病与遗传有关系,人类血型是遵循孟德基定律遗传的,ABO血型遗传基因定位于9号染色体上,AB血型者血清中无抗A、抗B凝集素,并且AB血型者性格较其他三型更易紧张,其次,AB血型易发生高血压可能与血液流变学有关。但是王氏[27]经研究认为男女高血压者以A型血多,男性O型血者发病率低。周氏[28]经研究发现A血型人群的高血压患病率显著高于其他三型,提示有血型易感性。

    2.2.3  血清C反应蛋白   有学者认为炎症反应可能参与了EH的发生发展。高浓度CRP可上调血管紧张素受体的表达,增强血浆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1的生成,激活血管平滑肌释放炎症因子,使血管对内皮依赖性舒血管物质的反应性减弱,一氧化氮生成减少,导致血管阻力增加,血管收缩,从而使血压升高[29]。

    2.2.4  E-选择素基因A561C(SI28R)多态性  有研究结果说明了E-选择素A561c(s128R)基因多态性与EH易患性有密切的关系,并且c等位基因患EH的风险是A等位基因的2.51倍,提示c等位基因可能是EH的危险因素之一[30]。

    2.2.5  血清中性激素水平  有研究提示男性高血压病的发病原因是由于雌激素水平降低,不能足够拮抗孕激素的不良影响,导致血管舒缩功能障碍,血压增高,在绝经后的女性患者孕激素致高血压病的作用在体内占优势。因此,性激素比例的测定比单一指标的测定对高血压病的诊断更具有价值。其比例失衡是性激素影响高血压病发病的关键所在[31]。

    2.2.6  不对称二甲基精氨酸同型半胱氨酸  有试验表明高血压的收缩压不仅与ADMA而且还与Hcy水平呈正相关,从临床上证实了ADMA在高血压的发生和发展过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另外还提示了Hcy也参与了高血压的发生和发展[32]。高Hcy血症时,Hcy不仅可通过氧自由基、超氧化物或H2O2;增加NO降解,而且抑制NOS的活性,直接致NO生成减少,引起内皮依赖性血管舒张功能失调,扩血管物质减少,使外周血管阻力增加;Hcy增高可致平滑肌细胞增生: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一方面使血管内皮胶原积蓄增加;另一方面使正常血管的微纤维缺失或聚集紊乱,血管壁增厚,血管结构破坏,血管重构,从而引起体循环血管阻力增加;Hcy增高可致血小板功能的紊乱;Hcy增高可致脂质代谢紊乱:动脉内皮损伤,Hey可促进脂质沉积于动脉壁,泡沫细胞增加,还可改变动脉壁糖蛋白分子纤维化结构,促进斑块钙化,而且,动脉硬化可导致肾动脉硬化和肾功能受损,从而血压升高,又可使Hcy增加,形成恶性循环[33]。

    2.2.7  血清游离脂肪酸  有研究表明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存在空腹血游离脂肪酸组成改变,表现为PUFA(血清游离多不饱和脂肪酸)水平降低和 P/S(饱和脂肪酸)比值降低;这种改变提示α-亚麻酸向DHA的(22:6n3)生物转化缺陷与n-3△6去饱和酶活性降低有关;这种改变与舒张压水平的升高独立相关[34]。

    2.2.8  血清瘦素浓度  瘦素是ob基因产生并由脂肪细胞分泌的一种由167个氨基酸组成的蛋白质,它的主要生理功能是调节脂肪的沉积。流行病学调查显示,肥胖与高血压的发病率关系密切,而瘦素与肥胖密切相关。有研究发现,血清瘦素浓度与收缩压及舒张压呈显著正相关,这提示血清瘦素与原发性高血压间有一定的联系[35]。

    2.2.9  血管紧张素Ⅱ  AngⅡ是体内最强的缩血管剂,它可使全身微动脉和静脉收缩,可使肾上腺皮质释放醛固酮,对肾小管重吸收Na+起促进作用,AngⅡ能直接收缩血管,可能是直接作用于肾小管而促进Na+和H2O的重吸收,引起肾小管潴留,且能直接作用于肾小球而抑制肾素的分泌,从而使血压升高[36]。

    2.3  治疗  高血压患者首先应该改善生活行为,如减轻体重、减少钠盐摄入、补充钙和钾盐、限制饮酒、减少脂肪摄入等,若血压无改善,可以考虑药物治疗,高血压的药物治疗主要有五大类,即利尿剂、β受体阻滞剂、钙通道阻滞剂(CCB)、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和血管紧张素Ⅱ受体阻滞(ARB)。

    3  结语

    高血压病的发病是一个复杂的病理过程,它是多因素综合的结果,就目前研究水平而言,其病因病机尚无很明确的定论,只是从各个因素来干预。人们对EH的认识已不是局限于心血管系统受累的疾病,而是多种心血管危险因素聚集、遗传的综合征。

    近年来,随着现代医学研究的深入,也发现高血压病的防治不再是单纯降压的问题,更重要的是预防和逆转靶器官的损害,降低心脑血管并发症的发病率和致死率。加之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环境、生活方式和饮食习惯的改变在高血压病发病中所占的比例越来越高。这些都提示我们,对于高血压病的中医药治疗,不可拘泥于肝风、肝阳之说,更不能仅把降压当作唯一的目标,而应更好地发挥中医学整体治疗,综合调节的特点,准确辨证,在维持合理血压水平的基础上,注意对病人兼见证的治疗,防止和改善该病对心、脑、肾和血管的损害,防止高血压危象的出现,进一步改善病人的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 郑荣华.高血压病综述.中华临床医学研究杂志,2007,13(1):112-113.

2 任俊卿,郑秀英.运用祖国医学探讨高血压.实践医学杂志,1998,11(4):19.

3 李青鸟.原发性高血压病病因之我见.光明中医,2000,15(86):9-12.

4 陈建鸿,杜建.缓进型高血压病中医病因病机及治疗原则探讨.福建中医学院学报,2006,16(6):54-55.

5 钱元良.中医对高血压病因病机的分析.中医中药,2006,3(9):127.

6 龚一萍.从肝论治高血压病的理论探讨.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0,6(12):1.

7 王永炎.中医内科学.上海:上海科技出版社,1997,6.

8 龚一萍.肝阳上亢与高血压病关系的探讨.长春中医学院学报,2000,16(2):1-2.

9 艾字,刘芳.治疗高血压病重在辨证论治.中国社区医师(综合版),2005,7(129):51.

10 柳海生.浅谈高血压病的中医治疗.中华临床医学研究杂志,2007,13(14):2076.

11 刘东霞,华琦,郭金成,等.有家族史与无家族史高血压患者发病特点及危险因素的调查分析. 心肺血管病杂志,2006,25(2):71.

12 张惠艳.原发性高血压的病因及发病机制探讨.河北职工医学院学报,2003, 20(2):29-30.

13 于汇民,王兵,刘国仗.原发性高血压的病因及发病机制.新医学,2003,34(3):135.

14 庞秀英,吕艳,范维玲,等.高血压与微量元素的相关分析.心血管康复医学杂志 2003,12(4):336-337.

15 程致萍,周贻兰.原发性高血压的原因及护理.中华当代医学,2006,4(2):83-84.

16 林星虹.“伤心”的高血压――浅谈高血压与人的心理.卫生职业教育,2004,22(14):106-107.

17 张云鸿,牛艳梅,牛艳芳.原发性高血压发病与社会.心理因素健康大视野·医学分册 2006,9:66.

18 程志清.中西医结合治疗高血压肥胖的思路与方法新探.中医药学刊,2004,22(1):5.

19 陈宝元.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与高血压的研究进展.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07,27(16):1250.

20 陈怀京,王小平,丁静,等.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对高血压患者血压节律、心率失常的影响.高血压杂志,2006,14(1):33-35.

21 黄振峰, 李庭樟.高血压危险性因素研究及干预现状 中国医学文摘·内科学,2006,27(6):541.

22 张京,郭永梅,张莹莹,等.中国居民吸烟与原发性高血压关系 Meta分析.中国公共卫生,2006,22(11):1344.

23 聂晓云,刘颜梅,陈红,等.A型行为与原发性高血压关系的探讨.中国医药导刊,2004,6(1):34.

24 黄霞.A型性格高血压性脑出血心理应对策略.中原医刊,2005,32(14):27.

25 艾玲,李桂生.高血压病患者人格、情绪状况的测查与分析查.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1994,15(1):14.

26 罗聪,刘莉雁.高血压病与AB0血型关系流行病学调查研究.白求恩医科大学学报,1989,1(5):2.

27 王丹军,赵志立.原发性高血压与ABO血型关系的探讨.中国厂矿医学,1998,6:401-402.

28 周素琼.原发性高血压病与血型的关系.衡阳医学院学报,1993,21(1):29.

29 赵凯,杨万松,陈树涛等. C反应蛋白与原发性高血压及其危险因素的关系.天津医药, 2007,35(4):253.

30 刘兆川,周玉娟,王旭开. E-选择素基因 A561C(S128R)多态性与原发性高血压的关系研究.第三军医大学学报,2006,28(23):2383.

31 谭湘晖,蔺承艳.高血压病患者血清中性激素水平及其临床意义.华北煤炭医学院学报,2006,8(6):786.

32 陈景开,王霄,陈满清,等.高血压患者血清不对称二甲基精氨酸和同型半胱氨酸的变化及其与血压相关性的探讨.中国微循环,2006,10(6):434.

33 谢国强,王一.高血压患者血清同型半胱氨酸代谢研究.实用医技杂志,2006,13(21):3759.

34 王顺,马爱群,宋少武,等.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空腹血清游离脂肪酸组成的变化.中华高血压杂志,2006,14(8):621-623.

35 章建梁,秦永文,郑 兴 ,等.血清瘦素浓度与原发性高血压的关系.中国动脉硬化杂志,2003,11(7):625-627.

36 钱本余.肾素-血管紧张素.国外医学·心血管病分册,1979,1:37.



作者: 顾汉现    时间: 2009-8-19 13:47
标题: 教你如何让高血压“稳如泰山”?
教你如何让高血压“稳如泰山”?


2009-08-19      

  
  众所周知,高血压对人体健康有很大影响,它是冠心病、脑血管病最重要的危险因素。在我国,现有高血压患者超过1亿,并且有继续上升的趋势。

  近期一项国际合作高血压调查资料显示,在过去的10年中,我国男性高血压患病率从202%增加到286%(增加42%),女性高血压患病率从191%增加到258%(增加35%)。更令人担忧的是,高血压患病率的增加趋势在年轻人群中比老年人更明显。例如,35~44岁人群中高血压患病增长率男性为74%,女性为62%;而65-74岁人群中高血压患病增长率男性为18%,女性为15%。

  资料还显示,知道他们已患高血压的人不到45%,已服用降压药物的人不超过30%,只有低于1/10的高血压病人控制了高血压。如何让更多的高血压病人更好地控制高血压呢?为此,笔者采访了北京阜外心血管医院心血管内科吴锡桂教授。

  高血压患者最应做的事
  李启平:从患者角度考虑,在控制高血压方面,什么是高血压患者最应做的事?

  吴锡桂:首先改善生活方式是最重要的。采用健康的生活方式对每一个人都很重要,而改变不良的生活习惯对高血压病人尤为重要。

  对那些血压在正常高值的人,健康的生活方式可避免他们成为高血压患者,即使是需要服药的高血压病人也可减少用药的剂量和种类。

  另外对血压的治疗,不能只重视血压是否下降。尽管控制高血压病人的血压水平高低是首要任务,但还要改变自己不良的生活习惯、控制并存的其他危险因素和相关的疾病,因为它们之间是相互影响的。

  改善生活方式对降低血压和心血管病危险的作用已得到广泛认可,所有病人都应采用。这些措施包括:1、戒烟;2、减少过多的酒精摄入,最好不饮酒;3、采用合理的膳食,包括:减少食盐的摄入量、补充钾盐,减少食物中过多的脂肪含量,多吃水果和青菜;4、根据个人情况选择运动种类和运动量,使体重不过胖;5、保持乐观心态是非常重要的。除在服降压药的同时改变吸烟、酗酒、肥胖等易致高血压的危险因素外,还要注意自己有无糖尿病、血脂增高、冠心病等相关疾病,如发现也要同时防治。

  李启平:您认为何时开始药物降压治疗合适?

  吴锡桂:中国高血压联盟于2004年已公布“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实用本。它为广大医务人员指导病人何时开始药物降压治疗提供了参考标准。总的原则是强调降压治疗要尽早开始,第二是降压要达标。即病人病情如何?心血管危险水平多高?如有靶器官损害,尤其是肾脏病、冠心病、糖尿病等并存情况时应尽早开始用药。

  如根据收缩压和舒张压的水平有多高来决定用药的话,一般说来如收缩压达180mmHg或舒张压达110mmHg或以上者属高危,应及时用药;如收缩压达160~179mmHg或舒张压达100~109mmHg或以上者属中危,应尽快用药;如收缩压达140~159mmHg或舒张压达90~99mmHg者属低危,在经过数周或3~6个月改善生活方式观察后,根据血压变化情况由医生决定是否开始用药。



作者: 顾汉现    时间: 2009-8-19 13:49
标题: 教你如何让高血压“稳如泰山”? (2)
教你如何让高血压“稳如泰山”? (2)


  血压降到多低才算达标   

  李启平:高血压治疗的目标是什么?

  吴锡桂:这个问题很重要。除医生要在治疗中精心指导病人采用健康的生活方式、调理药物剂量和种类外,病人也要尽力与医生配合,坚持用药,使治疗的效果达到预期的目的。所谓高血压治疗“达标”,是指降压治疗的首要目的是降低心血管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当然如希望达此目的,必须降低血压。

  那么血压降到多低才算达标呢?根据现有证据已建议所有高血压患者的血压值(收缩压/舒张压)均应严格控制在140/90mmHg以下,如能耐受还可进一步降低;糖尿病患者的血压应降到130/80mmHg以下,如糖尿病患者每天尿蛋白多于1克,表示肾功能受损时,血压应降到低于125/75mmHg才好。

  有一点须说明:专家规定上述标准是医生和病人共同努力的目标。由于每个高血压病人的年龄、病变严重程度各不相同,有的病人甚至有其他严重并发症,并非每个病人都能使自己的血压达到要求的水平。但努力坚持治疗的人的达标率会高于不规则服药的患者。对舒张压不高的老年人,他们的收缩压降到150mmHg以下也可以,因为有些老年人单纯收缩期高血压的收缩压很难降到140mmHg以下。

  控制高血压需要三方共同努力

  李启平:您曾经参加过我国三次高血压大普查,您认为如何才能更好地控制高血压?

  吴锡桂:这个问题很重要。要想更好地控制我国人群血压水平,患者、政府和医务人员都需努力。老百姓要提高自我防病意识,多了解卫生常识,重视高血压的危害。35岁以上的人应定期测量血压,接受科普与医务人员的指导,做到早发现、早治疗、早预防。

  高血压患者要在医师指导下坚持治疗,尽可能使血压控制到较低或正常水平,并重视健康的生活方式。血压不高者,要重视一级预防。特别注意改善饮食习惯,并戒烟、少饮酒、控制体重、保持平衡心态。

  医务人员对防治高血压要投入更多的关注和参与。要提高老百姓对高血压的知晓率、服药率和控制率。要重视对多重心血管病危险因素的综合防治,降压治疗要早期开始;帮病人调节降压药,努力将血压降到目标水平;鼓励病人坚持治疗,根据病人的耐受情况与经济情况选择降压药物的种类。

  李启平:目前我们希望更好地控制高血压,除患者要看病、医生要提高诊治水平外,政府应起什么作用呢?

  吴锡桂:据估算我国目前已有高血压患者16亿,已引起政府及有关卫生部门的重视,出台了一些相应的政策和措施,这些都是非常重要的。但由于中国人口众多,经济发展不平衡,老百姓对包括高血压在内的慢性病防治知识了解甚少,政府需要办的事还很多。



作者: 顾汉现    时间: 2009-8-21 15:56
标题: 《高血压》:抗衰老基因兼具降低血压功效
《高血压》:抗衰老基因兼具降低血压功效


日期: 2009-08-21  


        物理学家组织网8月19日报道称,美国俄克拉荷马大学的研究人员首次发现,一种名为克罗索的抗衰老基因可有效降低高血压。报道称,该发现为揭开人类衰老之谜提供了一个新线索。相关研究成果刊登在本月的《高血压》杂志上。   

  持续的高血压可能导致心脏病、中风、心力衰竭、动脉血管瘤等心血管类疾病,也是导致慢性肾功能衰竭的主要原因。即使是强度不太大的动脉高血压也会缩短人的寿命。

  俄克拉荷马大学医学院的一个研究小组在该院心血管专家孙中杰(音译)博士的带领下,对克罗索基因的降压作用进行了测试。结果发现,在实验室模型中增加克罗索基因表达,不仅能阻止血压升高,还会使其降低。而更令研究人员惊异的是,克罗索基因表达的增强还会使长期高血压引起的肾脏损伤得以彻底扭转。这种肾损伤常会导致肾功能衰竭。

  研究人员使用了一种安全的病毒载体,将克罗索基因注入被试模型,第二周被试者的血压就明显降低。而在为期12周的研究周期内,被试者的血压会持续稳步下降。研究人员所使用的病毒载体在目前的基因疗法中十分常见。这种病毒已获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批准,可用于人类。

  孙中杰博士指出,自1997年被日本科学家发现以来,克罗索基因与人体老化的关系一直是科学家们的研究重点,而这是研究人员第一次发现,高血压和肾损伤可能与克罗索蛋白水平的下降有关。

  目前,研究人员正在研究在更长时段内克罗索基因的作用,测试其促使血压回到正常水平的能力。同时,他们也正在就这种基因是否可以预防高血压进行研究。(刘海英)



作者: 顾汉现    时间: 2009-8-23 10:37
标题: 太极拳防治高血压的机理研究
太极拳防治高血压的机理研究


[ 09-08-22 09:05:00 ]    作者:姜华,张艳


【摘要】  太极拳作为我国流行最广的健身运动,与中医养生紧密相连,有平衡阴阳,疏通经络的作用。对太极拳的中医原理进行分析研究表明,调整阴阳、平稳情绪、疏通经络、顺畅血脉是太极拳防治高血压的主要机理。

【关键词】  中医;太极拳;高血压;治疗;机理

  高血压是心、脑血管疾病的元凶,是临床常见病,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疾病之一。据调查资料显示,我国成人高血压患病率为18.8%,全国有高血压患者约1.6亿[1],本文就中医太极拳防治高血压的机理,浅谈如下。

  1  中医基本太极拳方法
       
  太极拳源远流长,深受人民大众的喜爱,它的起源有很多不同的说法,但根据唐豪、顾留馨的考证,是清代陈王庭首创太极拳。若按太极拳的思想渊源,已有上千年的历史,而确切的形成时间从陈王庭开始计算也有三百多年的历史。太极拳运动是中医养生学中运动养生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国一项传统健身运动项目,几百年来经久不衰,其独特的健身、养生功效,越来越为世人所瞩目,尤其在现代紧张、快节奏的生活情况下,更能显现其不可替代的作用。目前,主要的太极拳流派有杨式太极拳、陈式太极拳、吴式太极拳、武式太极拳、孙式太极拳、简化太极拳等。各种流派太极拳的运动量不一样,所以应根据自身的体质来选择太极拳的种类。简化太极拳简单易学,运动量不大,所以适合老年人和高血压患者练习,体力较好者,可打全套简化太极拳;体力较差者可打半套;体弱和记忆力差的,也可选一些太极拳中的个别动作重复练习。如左右野马分鬃、左右揽雀尾、左右倒卷肱、原地云手、收势等,都有很好的降压作用。

  2  太极拳的中医原理

  2.1  太极拳与阴阳平衡  太极拳的基本指导思想为阴阳平衡和虚实变化,与中医学的阴阳学说同出一理。太极拳一招一势,均要两手臂同时运转,合之为一整体,分之为阴阳,相互转化。太极拳通过招式的阴阳变化来调节人体内阴阳的平衡,使人体的阴阳处于平衡协调的最佳状态,从而使人脏腑、经络、气血协调有序和平衡,符合中医“整体诊治”和“辨证施治”,即阴阳消长,阴阳平衡,阴阳转化之观念,以增强人体系统内部和谐有序达到医疗保健之功,体现了中国传统医学的治未病思想,从而达到防病治病、强身健体的目的。

  2.2  太极拳与疏通经络  太极拳独特的习练方式有利于通经活络。太极拳强调全身心的放松,可削弱、转移和克服内伤病的七情刺激,同时通过适当运动,加大经络传导速度和强度,有利于脉气在全身上下、内外循环无端的经络系统中运行,使气血充盈全身,濡养各脏腑组织器官,营阴阳,维持和保护机体功能,加大抗御病邪和自我修复能力。太极拳运动中,腰部的旋转,四肢的屈伸所构成的缠绕运动会对全身300多个穴位产生不同的牵拉、拧挤和压摩作用,能起到类似针刺的作用,活跃经络,激发经气,疏通经络和调整虚实,加强维持并联系各组织器官的生理功能,使其处在协调有序状态[2]。



作者: 顾汉现    时间: 2009-8-23 10:39
标题: 太极拳防治高血压的机理研究(2)
太极拳防治高血压的机理研究(2)


  3  太极拳防治高血压的机理

  3.1  调整阴阳,平稳情绪  长期的紧张状态和情绪激动,致使大脑皮层功能减退,从而导致皮层下神经中枢功能紊乱,引起全身小动脉痉挛,这是导致原发性高血压的病因之一。在打太极拳时,要求全身放松,气定神闲。以意引气,意到身随,绵绵不绝如行云流水,整个套路没有特别发劲和过猛、过急的动作。因此能松弛紧张的神经,提高中枢神经系统的调节功能,使内分泌失调与植物神经功能的失衡得到调整。大脑中枢神经在“松、静”的要求下,下意识地习练动作,大脑出于保护性抑制状态,交感神经活性降低,使血液中的去甲肾上腺素、肾上腺素等引起血管收缩性的活性物质降低,血液中组胺、激肽类引起血管舒张的活性物质升高,在全身肌肉放松所引起血管壁反射性地放松协同下,大限量地启开了在一般情况下轮换开放的毛细血管网,毛细血管扩张,微循环增强,从而降低了血管总外周阻力,致使血压下降[3]。练太极拳要立身中正,形神一致,动作匀速缓慢,似行云流水,连绵不断,动中求静,静中有动,虚实结合,刚柔相济,处处充满哲理。故常练之可使急躁、易怒、焦虑、多疑小气的人改变成稳健、豁达、沉静、随和、乐观的人。同时太极拳的以意引气,使气血畅通于周身经络,平和阴阳,发挥其“抑亢助虚”的双向调节效应,有利于血压保持正常稳定状态。

  3.2  疏通经络,顺畅血脉  太极拳是使全身的肌肉均匀收缩和放松交替进行的动力性运动,其和顺自然,松柔缓慢,全身肌肉纤维反复拧裹,对自身的血管平滑肌起到自然“按摩”作用,促使血管有节奏地收缩和舒张,逐渐冲刷和消除胆固醇、胆固醇脂在血管壁的沉积,改善了动脉血管壁粥样硬化病变,从而增加了血管系统中的血容量,血容量的增加使得心脏在两次之间有更大的充盈,也就不必迫使血管提高张力而使血压升高了。练习太极拳能使高血压患者血液中NO、ANP等因子升高,引起血管舒张,血压下降,并能降低血酯,从而改善高血压临床症状。

  4  展望
       
  中医太极拳防治高血压有着广阔的前景,尤其中医强调治未病思想,在应用太极拳方法防治高血压中得到充分体现。笔者认为,太极拳防治高血压适用于高血压易感人群和临界高血压及1级高血压患者;而血压持续在200/120  mmHg以上,或伴有脑和肾脏并发症,有心力衰竭、心房颤动、严重心律不齐、心动过速、心绞痛等症状,轻度运动后血压明显升高的高血压病人不适合练太极拳;同时太极拳的降压效果具有可逆性,如果停止锻炼,训练效果可以在2周内完全消失,因此要求患者要持之以恒,只有坚持长期锻炼,才能达到满意的降压效果。

【参考文献】
    [1]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修订委员会.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M].修订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108.

  [2]马 英.太极拳与中医经络学说[J].辽宁中医学院学报,1999,1(1):65.

  [3]王召运,刘大年,孔德众.对练太极拳降血压的研究[J].中国气功,2000,(10):4-5.



作者: 顾汉现    时间: 2009-8-30 16:03
标题: 浅谈高血压的联合治疗
浅谈高血压的联合治疗


[ 09-08-28 15:50:00 ]   作者:马丽 左明远 

  [论文关键词] 高血压;联合治疗  
  [论文摘要] 本文论述了高血压联合治疗的好处及作用机制,具体阐述了八种高血压联合治疗方案。  

  高血压是最常见的心血管病,是整个地球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也是危害人类健康的凶险杀手。我国高血压患者约1.2亿,而且人数还在不断增多。我国目前每212秒就有1例脑中风发生,每21秒就有1例死于脑中风,终末期肾病与心力衰竭也在逐年增加。一般单一药物治疗的最大缺陷是仅能控制30%患者的血压,重度高血压控制效果更差。合理的联合用药可以弥补单一药物降压的不足,2种或2种以上作用机制不同的药物合用,其降压作用可能叠加或协同。因此,小剂量就可以产生理想的降压效果,减少不良反应。联合用药分为临时处方联合剂(又称按需联合)和固定复方合剂。固定比例的复方合剂由于经济方便,依从性好,适用于中国目前国情,有利于低水平、广覆盖。临时处方联合更符合个体化原则。  
    
  1 噻嗪类利尿剂与保钾利尿剂的合用  
  此为同类药物合用,噻嗪类利尿剂使血容量减少血压降低,但长期应用易发生低钾、低镁等不良反应。与保钾利尿剂联用可加强降压,减少低钾,服药过程中不必再补钾。更适合老年高血压,高血压伴肾功能障碍伴心衰的患者。  
    
  2 利尿剂与β受体阻滞剂的合用  
  容量增加是高血压的基本特征,利尿剂有减少血容量,致血管壁张力降低,对缩血管物质反应性降低,抵消β受体阻滞剂的缩血管及促肾钠潴留的作用。利尿剂增加交感神经冲动,激活RAS增加心率,不利于保护靶器官,而β受体阻滞剂可以限制交感神经及RAS过分激活,减轻利尿剂的心率增加。  
    
  3 利尿剂与ACEI或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ARB)合用  
  单用利尿剂后常见到血压降低到一定程度后不再继续下降,这是因为利尿剂激活了RAS系统,由于血管紧张素Ⅱ的缩血管作用和醛固酮的保钠保水作用限制了血压的进一步降低,而ACEI可抑制激活RAS系统,并抑制醛固酮增加从而减少水钠潴留,并减轻醛固酮作为生长因子的不良作用。利尿剂所造成的钠相对减少状态有利于ACEI或ARS发挥更强的降压作用。  
    
  4 二氢吡啶类钙拮抗剂与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合用  
  二类药物均可扩张血管,二氢吡啶类有直接扩张动脉,降低外周阻力,从而降低血压的作用。ACEI通过阻滞RAS降低交感活性,能扩张动静脉,与CCB合用有协同降压作用,并限制CCB所致的心动过速。
ACEI的扩张静脉作用可减少水钠潴留,能抵抗CCB常见踝部水肿的副作用。最近,研究证明联用可提高控制率、依从性和改善生活质量。因而,这一联合用药方式成为最佳方案之一。  
    
  5 双氢吡啶类与非CCB合用  
  由于两类药分别作用于细胞膜电压依赖性钙通道外侧和内侧,与该通道上的相应的受体结合,使通道失活关闭延长,从而阻滞钙内流,产生协同降压作用。



作者: 顾汉现    时间: 2009-8-30 16:04
标题: 浅谈高血压的联合治疗(2)
浅谈高血压的联合治疗(2)


  6 β受体阻滞剂与二氢吡啶类钙拮抗剂合用  
  CCB可降低外周血管阻力,而β受体阻滞剂降压效应的血流动力学基础是降低心率,降低心输出量,因此,联用时降压有叠加作用,并中和彼此触发的反馈调节机制。β受体阻制剂可拮抗CCB所致的心率加快和心肌收缩力加强,对高血压伴心绞痛者更为有利。二者联用时降压有叠加作用,并中和彼此触发的反调节,对血压的控制率达80%以上。  
    
  7 β受体阻滞剂与α1受体阻滞剂合用  
  α1受体被阻滞后,外周动静脉扩张,血压下降,心脏前后负荷降低,其降压效应确切。首剂服用后可出现体位性低血压,并在血压下降后继发反射性心动过速,β受体阻滞剂可抵抗反射性心动过速,β受体阻滞剂的外周血管收缩和心动过缓作用可被α1受体阻滞中和。α1受体阻滞剂可改善脂代谢和糖代谢可抵消β受体阻滞剂所致的代谢异常。  
    
  8 β受体阻滞剂与ACEI或ARB组成的合用  
  由于ACEI、ARB、β受体阻滞剂均作用于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因而,一般认为二者联用理论上收益不大。目前认为ACEI对非经典途径血管紧张素Ⅱ阻断不全,而β受体阻滞剂可减少这一途径底物。年轻患者高交感活性与高肾素者,从降低心率角度二者合用是可取的,心肌梗死后心力衰竭及冠心病心绞痛的高血压患者,二者也可以合用。  
  高血压的联合用药,有利于多种危险因素及并存疾病得到控制,增强保护靶器官,降低心血管事件的发生,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和依从性。  
    
  [参考文献]  
  [1]王文雯,钱方毅.老年心脏病学[M].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8.  
  [2]陈才顺.高血压联合用药治疗现状与展望[J].中国医药导报,2007,4(10):33.



作者: 顾汉现    时间: 2009-8-30 16:06
标题: 简论控制高血压的健康教育知识
简论控制高血压的健康教育知识


[ 09-08-27 11:36:00 ]    作者:夏永春


    【论文关键词】高血压;控制;健康教育知识
    【论文摘要】高血压已成为我国最常见的心血管疾病。我国成年人高血压的患病率为18.8%,与1991年相比,2002年我国高血压患病率上升了31%,高血压患病人数增加约7000多万,是影响我国人口总死亡的第一因素。目前,高血压已成为全球范围内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因此,针对社区人群开展高血压的防治乃是卫生工作的当务之急,而确定科学有效的防治高血压的健康教育知识,就是其中一项很重要的工作。

  【Abstract】The hypertension to become our country most common cardiovascular disease. Our country adult hypertension prevalence rate is 18.8%, compared with 1991, in 2002 our country hypertension prevalence rate rose 31%, the hypertension has been sick the population to increase approximately 70000000, affects the first factor which our country population always died. At present, the hypertension has become in the global scope the significant public health question. Therefore, launches the hypertension in view of the community crowd preventing and controlling is the hygienic work urgent matter, but determined the science effective preventing and controlling hypertension the health education knowledge, is very important work.
  【Key words】Hypertension; Control; Health education knowledge
  
  高血压已成为我国最常见的心血管疾病。我国成年人高血压的患病率为18.8%,与1991年相比,2002年我国高血压患病率上升了31%,高血压患病人数增加约7000多万,是影响我国人口总死亡的第一因素。我国人群高血压的知晓率为30%,治疗率为25%,控制率仅为6%,处在极低水平。在美国55岁血压正常的人群中,有90%的人以后有可能会发展为高血压,美国每3个成年人中就有1人患高血压。目前,高血压已成为全球范围内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因此,针对社区人群开展高血压的防治乃是卫生工作的当务之急,而确定科学有效的防治高血压的健康教育知识,就是其中一项很重要的工作。
  
  1 体征控制知识
  健康成人的正常血压水平应该小于120/80mmHg,如果发现血压水平超过140/90mmHg,应到医院做进一步的诊治。非同日三次收缩压水平均大于140和/或舒张压大于90mmHg者,确诊为高血压。
  高血压通常没有特异的自觉症状,而且病人的主观感觉和血压升高的程度并不一致,容易被病人忽视。直到出现严重的临床表现才引起重视,这时已造成心脑血管损害。有些患者以急性中风或急性心肌梗死而骤然发病或肾功不全,到医院检查才发现高血压。中老年人的心脑血管病大多数起源于青年时期的轻度高血压。
  血压容易受环境、活动、情绪及用药不规则等多种因素影响而发生波动,因此高血压病人要经常测量血压。
  
  2 危险因素控制知识
  原发性高血压是遗传因素与环境因素长期相互作用的结果,其中可改变的危险因素是高血压干预中可以有所作为的部分,包括:
  2.1 高盐饮食:食盐摄入量越多,高血压的发病危险性越高。中国人群膳食中食盐摄入量高于西方国家,超出WHO建议的每天6g以下的标准。
  2.2 超重和肥胖:超重人群患高血压的危险性比正常人群高3~5倍,如果能预防和控制超重,将使高血压的发病人数减少30%。
  2.3 过量饮酒:国梁因就是高血压的发病危险升高。男性持续饮酒与不饮酒者比较,4年内发生高血压的危险性增加40%。
  2.4 缺乏体力活动:久坐生活方式者与同龄对照者相比,发生高血压的危险性增加20%~50%。规律和至少中等强度的需氧体育运动,对预防和治疗高血压有益。
  2.5 长期精神紧张:国内外已有心理社会应激或内向(压抑)愤怒造成的血压升高或高血压患病率增加的人群研究报道。



作者: 顾汉现    时间: 2009-8-30 16:08
标题: 简论控制高血压的健康教育知识(2)
简论控制高血压的健康教育知识(2)

  
  3 生活方式控制知识
  健康的生活方式是高血压防治的基石。持之以恒将终身受益。健康的生活方式包括:不吸烟;坚持适量体力活动;合理膳食;适当限制钠盐及脂肪摄入,增加蔬菜与水果摄入;节制饮酒;保持正常体重,超重和肥胖者应减轻体重;心理平衡。
  健康生活方式可以有效降低血压:肥胖者减重10公斤可降低收缩压5~20mmHg;合理膳食可降低收缩压8~14mmHg;限盐可降低收缩压2~8mmHg;规律体育锻炼可降低收缩压4~9mmHg;限酒客降低收缩压2~4mmHg;减轻精神压力和保持心理平衡可以降低血压水平。
  
  4 药物控制知识
  控制高血压的最有效的方法就是早期发现、早期预防、早期治疗。大多数高血压患者需长期规律服用降压药来控制高血压。合理选择、长期坚持、规律服用治疗高血压药物,是持续平稳有效降压的基本保证。《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推荐的降压药物主要有:利尿剂、β受体阻滞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血管紧张素II受体拮抗剂、钙拮抗剂、α受体阻滞剂,或者以上有关常用药物组成的低剂量固定复方制剂。大多数高血压患者需要两种或多种降压药联合应用,才能达到降压目标。避免使用《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未推荐的或尚无肯定疗效的降压药物和器具,不要轻信不正当的广告宣传。
  总之,宣传防治高血压知识,是每个家庭、学校、社区和全社会的共同责任。



作者: 顾汉现    时间: 2009-8-30 16:09
标题: 内皮祖细胞与高血压病
内皮祖细胞与高血压病


[ 09-08-27 11:10:00 ]    作者:张铁须 周建中


    [关键词] 内皮祖细胞;高血压;再内皮化  
      
    内皮祖细胞(endothelial progenitor cells,EPCs)EPCs是一种起源于骨髓的原始细胞,类似于胚胎期的成血管细胞(angioblast)。在生理或病理因素作用下,骨髓中的EPCs进入外周血循环,并且在一定条件下可定向分化为成熟的内皮细胞。新近,有研究证实循环内皮祖细胞的数量和功能与心血管危险因素及动脉粥样硬化(artherosclerosis,AS)高度相关[1],并且可以作为危险分层的标志。高血压病是重要的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可导致动脉粥样硬化。作者就高血压病与EPCs关系作一综述。  
    
  1 EPCs与血管内皮  
  血管内皮细胞(vascular endothelial cell,VEC)是一层连续覆盖整个血管腔表面的扁平细胞,内衬于血管内壁上,为血流提供光滑的表面,维持血液的正常流动。VEC起屏障作用,还具有重要的内分泌功能,参与血管损伤后的修复和免疫反应,是体内最大的内分泌和旁分泌器官。血管内皮的完整对维持血管内皮的正常功能具有重要作用。大量研究证实,血管内皮功能障碍与多种心血管疾病密切相关。  
  EPCs可以表达早期造血干细胞的标志CD34、CD133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2(VEGFR-2,即KDR)3种细胞表面标志物。EPCs分化的细胞可以显示经典的内皮细胞的形态和特征,例如表达血管性血友病因子和血管内皮钙黏蛋白、能够摄取乙酰化低密度脂蛋白。EPCs由CD34+/KDR+细胞分化为CD34low/KDR+/CD14+细胞,直至成为具有更多成熟内皮表型的细胞。动物模型和人体试验都表明EPCs可以促进新生血管的形成和已损伤内皮的再内皮化,在内皮的维持与修复中发挥重要作用。  
  粒-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干细胞因子(SCF)、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和血管生长素-1(Ang-1)等细胞因子的释放可促进EPCs动员入循环血。VEGF是最有效的促进EPCs动员的细胞因子之一。小鼠经腹腔注射可溶性VEGF10μg,每天1次,连续1周,与对照组相比,外周血液中EPCs在治疗第1天增加了254%,在治疗第4天达峰值,EPC增加了375%,到治疗第14天仍增加了214%[2]。在人体中,血管损伤和心肌梗死所致的组织缺血引起循环中VEGF增高,同样与外周血EPCs数量增加有关。VEGF等动员因子诱导的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活化促进膜结合Kit配体向可溶性配体转化,随后干细胞和祖细胞移动到骨髓微环境的血管区,进而细胞由静止到增殖、分化进而释放入外周血。   
  多种心血管危险因素能导致血管内皮受损,可以出现VEC的凋亡与脱落。随之发生巨噬细胞黏附和侵入、平滑肌细胞的迁移和增殖,最终引起靶血管的狭窄。内皮功能障碍本质是内皮损伤和修复之间动态平衡的破坏。已损伤内皮细胞的再内皮化可有效减少平滑肌细胞的增殖和新内膜形成内皮。损伤后的修复过程除了原先存在的邻近成熟内皮细胞的出芽或迁移外,受损的内皮层可由循环EPCs再生,EPCs促进再内皮化,延缓动脉粥样硬化形成。Zhao等[3]发现颈动脉损伤鼠经EPC移植1周后,再内皮化程度高于对照组,3周后新内膜的生成少于对照组。动物实验和临床研究均证实,新生血管中25%的内皮细胞是由EPCs分化而来的,血管修复部分依赖于循环血中的内皮祖细胞在损伤部位的黏附、聚集、增殖、分化形成新的血管内皮[4]。  
    
  2 EPCs与高血压  
  高血压病是重要的心血管病危险因素,可造成心、脑、肾及周围血管内皮损害,导致动脉粥样硬化。已有研究表明高血压与内皮功能障碍关系密切,高血压可导致内皮损伤,引起内皮功能障碍、血管壁重塑,这种血管重塑过程使得外周阻力升高,对VEC的损伤也进一步加重,构成恶性循环。现有研究已发现具有心血管病的危险因素,如高胆固醇血症、吸烟、1型和2型糖尿病的患者存在EPCs数量减少和功能障碍。根据受试者的Framingham风险评分,EPCs的数目和心血管病的危险因素成负相关,循环EPCs减少的水平可以预测未来心血管事件的发生[5]。EPCs可维持内皮的完整和抑制内皮的激活,这种生物学作用可能在高血压引起的靶器官损害和并发症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关键作用,甚至有可能涉及高血压本身的发病过程。
  2.1 EPCs与微血管  
  阻力小动脉直径的减小、微小动脉及毛细血管密度的减小可导致外周阻力增高,与高血压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高血压患者的微血管减少与舒张压的升高密切相关,可能继发于外周阻力的增加。自发性高血压大鼠微血管的减少可以出现在高血压状态以前。同样,在有高血压病家族史或临界高血压的人中也可以发现微血管的减少。有研究显示已受损的血管内皮再生减少引起的血管生长受损导致了微血管的减少。尽管微血管的减少作为高血压发病的起始因素还有争议,但是它与实验或临床性高血压有关,外周阻力增加将使高血压和高血压引起的靶器官损害加重是可以明确的。而EPCs可以通过归巢、融合形成新的毛细血管,提高毛细血管密度,促进血流恢复。利用体外扩增的人EPCs可明显促进缺血裸鼠毛细血管密度的增加,在鼠后肢缺血模型上进行自体骨髓细胞移植,也能促进侧支血管形成。分离后的人外周血内皮祖细胞,体外扩增4周后注射进心肌梗死模型鼠,结果显示心肌梗死面积减少,心肌毛细血管密度明显增加[6]。  
  2.2 EPCs与动脉弹性  
  动脉弹性下降是老年性高血压的发病机制之一。研究[7]显示增龄导致EPCs数目进行性减少和动脉弹性下降,并且EPCs数量的变化与动脉弹性的改变呈正相关。EPCs参与内皮修复和内皮功能的调节,动脉弹性受内源性一氧化氮生成的影响。这一结果提示循环EPCs减少导致内皮细胞修复能力下降和功能受损,可能是增龄导致动脉弹性减低的原因之一。  
  2.3 EPCs与一氧化氮利用障碍  
  内皮源性血管舒张因子一氧化氮利用障碍与高血压密切相关。鼠内皮一氧化氮合酶的缺乏可以导致基质金属蛋白酶上调受阻及EPCs动员入外周血减少[8]。这提示EPCs的募集可因一氧化氮合成的减少而减少。相反,能够改善内皮功能和一氧化氮利用的因素,如他汀类药物、促红细胞生成素和雌激素可以促进EPCs的动员。Masaaki等[9]研究发现经缺血预适应后鼠的EPCs能迅速募集到缺血心肌,并且EPCs能提供大量的一氧化氮合酶,这是缺血预适应的保护机制之一。  
  2.4 EPCs与高血压并发症、预后  
  高血压引起的血流动力学变化可使动脉内皮细胞间的连续性中断,内皮细胞回缩,从而暴露内膜下组织,启动凝血及纤溶机制,机体处于高凝状态,与高血压的并发症(血栓形成、动脉粥样硬化等)及预后关系密切。EPCs可以修复已损伤内皮,促进再内皮化。EPCs数目的增加与再内皮化的加速有关,并且可以抑制内膜增生和动脉损伤。循环内皮祖细胞减少的水平可独立地预测动脉粥样硬化疾病的进程,并且在影响冠心病临床进程的内源性血管修复中发挥重要作用[10]。与心血管疾病相似,EPCs数量减少在脑血管疾病的病理生理中也有重要作用。可以推测,EPCs与高血压的并发症及预后有密切的关系。
    2.5 EPCs功能障碍与高血压  
  Hill等[1]发现,健康志愿者动脉血压与EPC的数量及增殖能力呈负相关。还有研究发现,高血压可独立地预测EPCs的迁移功能障碍[11]。Imanishi等[12]发现无论是自发性高血压大鼠和盐敏感性高血压大鼠还是高血压病人,高血压加速EPCs的衰老,这可能和端粒酶这一能延缓细胞衰老的重要酶失活有关。EPCs加速衰老可能影响已受损血管修复的过程。Werne等[13]进行了有507例冠心病患者参加的CD34+/KDR+细胞数量对心血管事件预测价值的研究,在伴有高血压的432例冠心病患者的亚组分析中发现高血压与CD34+/KDR+细胞数量之间呈负相关。Fadini等[14]发现CD34+细胞的水平与收缩压有关,与舒张压无关。尽管目前的研究不足以形成定论,但这些结果提示,高血压患者存在的EPCs功能障碍可能加重靶器官的损害。  
  尽管关于高血压中存在的EPCs功能障碍的分子机制尚未完全研究透彻,但在高血压大鼠模型及高血压患者中观察到的氧化应激增强可能影响了EPCs的存活和功能。Imanishi等[15]研究证实血管紧张素Ⅱ通过诱导氧化应激加速EPCs的老化。培养的EPCs对血管紧张素Ⅱ的反应为NADPH氧化酶的成分gp91 phox增加。NADPH氧化酶的增多增加了细胞内的氧化应激并且导致EPCs的衰老显著加速,这可能与端粒酶的失活有关。与对照组相比,血管紧张素Ⅱ明显增加EPCs老化的速度,并且导致EPCs增殖受损。血管紧张素Ⅱ介导的EPCs老化可以明显地被缬沙坦或超氧化物歧化酶所抑制。Marumo等[16]研究发现,在体外醛固酮可减少EPCs的生成,这种作用呈浓度依赖性,并且可以被醛固酮拮抗剂螺内酯所减轻。醛固酮减少VEGFR-2 mRNA的水平,相应的VEGFR-2介导的AKt磷酸化也将减少。Marumo认为醛固酮导致EPCs生成减少的机制可能是抑制VEGFR-2及随后AKt信号系统的表达。血管紧张素Ⅱ及醛固酮在高血压病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它们对EPCs的影响可能是其作用机制之一。
  2.6 EPCs与血糖代谢  
  相当多的高血压患者同时存在伴随超重导致的糖代谢紊乱。2型及1型糖尿病都可以导致EPCs数量明显减少。糖尿病患者外周血的EPCs经培养后显示出黏附、增殖、融合、释放促血管生成因子的旁分泌等功能受损,这可能是糖尿病血管并发症的发病机制之一,而增加一氧化氮则可以改善EPCs的迁移及变形能力[17]。在这些研究中,EPCs的分化和功能与糖化血红蛋白呈负相关,显示与血糖紊乱的程度有关。还有研究[18]证实,高血糖可使新生儿EPCs凋亡与老化增加,增殖减少。  
    
  3 抗高血压药物与EPCs功能障碍  
  3.1 EPCs与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ARB)  
  综上所述,抑制血管紧张素Ⅱ的活性将对EPCs的数量和功能产生有利的影响。另外,ACEI还可改善EPCs的黏附、增殖、迁移和融合等功能。新近研究报道ARB奥美沙坦能够增加2型糖尿病患者循环CD34+定向造血干细胞和EPCs的数量[19]。替米沙坦能够促进高血压患者EPCs的动员,引起循环EPCs数量增多。ARB和ACEI都被证实可以改善内皮功能和微血管数量的减少。可以推测,改善EPCs的功能可能是产生以上益处的机制之一。  



作者: 顾汉现    时间: 2009-8-30 16:10
标题: 内皮祖细胞与高血压病(2)
内皮祖细胞与高血压病(2)


  3.2 EPCs与钙拮抗剂  
  Ralf 等[20]研究发现,钙拮抗剂尼索地平治疗6周能够引起高血压患者EPCs的动员,引起循环EPCs数目增多。该研究提示抗高血压药物引起的EPCs动员可能是抗高血压药物独立于降压效应以外减少血管损伤的修复机制。  
    
  4 结 语  
  总之,EPCs功能障碍可能导致内皮修复和血管再生受损,加速高血压患者靶器官损伤之前的微血管异常和动脉硬化。可以推测EPCs数量增加和功能改善不但可以阻止高血压早期的微血管异常,还可延缓动脉弹性下降及靶器官损伤。前述的几类抗高血压药物对EPCs数量和功能的改善作用将有助于进一步解释它们的靶器官保护作用机制。  
  关于EPCs在高血压的病理过程中作用的研究才刚开始,高血压与EPCs关系的研究还需要进一步深入,随着两者之间的关系逐渐明朗,将可能为高血压的防治提供一条新的途径。  
    
  [参考文献]  
  [1]Hill J M,Zalos G,Halcox J,et al.Circulating endothelial progenitor cells,vascular function and cardiovascular risk[J].N Engl J Med,2003,348(7):593-600.  
  [2]Takayuki A,Tomono T,Haruchika M,et al.VEGF contributes to postnatal neovascularization by mobilizing bone marrow-derived endothelial progenitor cells[J].EMBO Journal,1999,18(4):3964-3972.  
  [3]Zhao X H,Huang L,Yin Y G,et al.Autologous endothelial progenitor cells transplantation promoting endothelial recovery in mice [J].Transplant International,2007,20(8):712-721.  
  [4]Colleran P N,Tanner M A,Latcham S L,et al.An acute exercise bout is associated with increases in endothelial progenitor cell number[J].FASEB Journal,2005,19(5):A1659.  
  [5]Werner N,Kosiol S,Schiegl T,et al.Circulating endothelial progenitor cells and cardiovascular outcomes[J].N Engl J Med,2005,353(10):999-1007.  
  [6]Kawamoto A,GwonH C,Iwaguro H,et a1.Therapeutic potential of ex vivo expanded endothelial progenitor cells for myocardial ischemia[J].Circulation,2001,103(5):634-637.
    [7]Tao J,Wang Y,Yang Z,et al.Circulating endothelial progenitor cell deficiency contributes to impaired arterial elasticity in persons of advancing age[J].Journal of Human Hypertension,2006,20(7):490-495.  
  [8]Aicher A,Heeschen C,Mildner-Rihm C,et al.Essential role of endothelial nitric oxide synthase for mobilization of stem progenitor cells [J].Nat Med,2003,9(11):1370-1376.  
  [9]Masaaki I,Hiromi N,Atsushi I,et al.Endothelial progenitor cells are rapidly recruited to myocardium and mediate protective effect of ischemic preconditioning via “imported” nitric oxide synthase activity[J].Circulation,2005,111(9):1114-1120.  
  [10]Caroine S,Lothar R,Stephan F,et al.Reduced number of circulating endothelial progenitor cells predicts future cardiovascular events-proof of concept for the clinical importance of endogenous vascular repair [J].Circulation,2005,111(22):2981-2987.  
  [11]Vasa M,Fichtlscherer S,Aicher A, et al. Number and migratory activity of circulating endothelial progenitor cells inversely correlate with risk factors for coronary artery disease[J].Cir Res,2001,89(1):E1-7.  
  [12]Imanishi T,Moriwaki C,Hano T,et al.Endothelial progenitor cell senescence is accelerated in both experimental hypertensive rats and patients with essential hypertension [J].Hypertens,2005,23(10):1831-1837.  
  [13]Werner N,Kosiol S,Schiegl T,et al.Circulating endothelial progenitor cells and cardiovascular outcomes[J].N Engl J Med,2005,353(10):999-1007.  
  [14]Fadini G P,de Kreutzenberg S V,Coracina A,et al.Circulating CD34+cells,metabolic syndrome,and cardiovascular risk [J].European Heart Journal,2006,27(18):2247-2255.  
  [15]Imanishi T,Hano T,Nishio I,et al.Angiotensin Ⅱ accelerates endothelial progenitor cell senescence through induction of oxidative stress[J].Hypertens,2005,23(1):97-104.  
  [16]Marumo T,Uchimura H,Hayashi M,et al.Aldosterone impairs bone marrow-derived progenitor cell formation [J].Hypertension,2006,48(3):1-7.  
  [17]Segal M S,Shah R,Afzal A,et al.Nitric oxide cytoskeletal-induced alterations reverse the endothelial progenitor cell migratory defect associated with diabetes[J].Diabetes,2006,55(1):102-109.  
  [18]Lien I Z,Dropcho E,Mead L,et al.the effects of hyperglycemia on newborn endothelial progenitor cells[J].Pediatric Research,2006,60(4):493.  
  [19]Bahlmann F H,Mueller O,Hertel B,et al.Stimulation of endothelial progenitor cells:a new putative therapeutic effect of angiotensin Ⅱreceptor antagonists[J].Hypertension,2005,45(4):526-529.  
  [20]Ralf A B,Ulla M G,Daniel A,et al.Mobilization and functionality of endothelial progenitor cells during antihypertensive treatment in patients with essential hypertension[J].Circulation,2004,110(17):682.



作者: 顾汉现    时间: 2009-8-31 18:55
标题: 生活家健康指南:预防高血压 应该从小就做起
生活家健康指南:预防高血压 应该从小就做起


2009-8-29 16:09:48


        简要内容:现在的许多心血管病,原因很多,除了遗传、年龄等无法控制的因素外,主要由于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尤其是高盐、肥胖或超重、少动、酗酒,还有吸烟、高脂、高热量、低钾与蔬菜不足、精神负担过重等等,对高血压来说,前四者尤其重要。

    健康的身体是我们每一个人更好地生活、工作和学习的基础,是做任何事情的首要前提。健康需要有乐观开朗的生活态度,同时健康也来自我们每一天良好的生活习惯。生活家小编为您精选了一些保健养生知识、健康小窍门,助您更好、更科学地调理好自己的身体,健康快乐地度过每一天!

  高血压正肆疟全球,严重影响全世界人的健康。据不完全统计,全球约有10几亿,中国已达2亿,成都市区就有50多万人患有轻重程度不同的高血压,高血压的发病年龄也日益年轻化。患高血压后与血压正常的人比较,发生中风的可能增加4-8倍,冠心病增加2-3倍,肾脏功能不全增加2-3倍…….成都和全国中风死亡居高不下就是因为患者未很好控制高血压,这些..骇人听闻的数据,用铁的事实证实了对高血压及早预防和治疗,已刻不容缓。文章目的在于提倡高血压未病防治,突破了一般意义上的健康教育,对于注重身体健康的你来说,有必要认真阅读。

  我们很荣幸,访问到我国著名的心血管内科专家张廷杰,就如何正确防治高血压,听取了他独到的看法。张大夫说:“人们心理往往有个定式思维,认为防治高血压是中老年人的事,这是十分错误的!是因为高血压与多种因素有关,常常逐步起病,早期并无症状,人到中老年被诊断为高血压时,很可能已经损伤了血管和身体重要器官,因此,被称为无声杀手。所以,防治高血压,必须从年轻的时候做起。”





高血压造成的肾脏损害





高血压造成的心脏损害

  专家小资料: 张廷杰,主任医师,成都中医药大学兼职教授。现任职于成都市第二人民医院“高血压及相关疾病张廷杰专家工作室”。

  必须“喊停”的不良生活方式

  现在的许多心血管病,原因很多,除了遗传、年龄等无法控制的因素外,主要由于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尤其是高盐、肥胖或超重、少动、酗酒,还有吸烟、高脂、高热量、低钾与蔬菜不足、精神负担过重等等,对高血压来说,前四者尤其重要。



作者: 顾汉现    时间: 2009-9-13 12:21
标题: 《高血压》:控制血压或可预防脑白质损伤
控制血压或可预防脑白质损伤


2009-09-01
   

《高血压》:控制血压或可预防脑白质损伤


    日前,有欧洲研究人员表示,对于有高血压的女性,降低其舒张压或可降低其脑白质损伤的风险。该研究的首席调查者Xinxin Guo博士如是向路透社记者表述。

  在Hypertension 09-7月刊杂志中,哥德堡大学的Guo博士和其同事报告了他们的分析数据,这些数据是从自1968年就随访分析的一列人群中得出的,目前,这群人有539名妇女。这些女性在1992年和/或2000年进行过CT脑部扫描。在整个随访期,定期记录了血压信息。

  该研究小组发现,CT扫描显示的脑白质损伤的存在与否和严重程度与高舒张压和平均动脉压有关,但与收缩压和脉压无关。数据显示,从1968年至1992年,随着舒张压每增加10mmHg,白质损伤的调整后胜算比(adjusted odds ratios)介于1.3-1.4范围内。白质损伤还同24年内舒张压增加超过10mmHg以及收缩压增加超过40mmHg相关。

  研究者认为:“我们的研究提示,外周阻力增加可能会增加白质损伤的发病率。”而降低高舒张压和预防收缩压、舒张压升高,可能对白质有保护作用。



作者: 顾汉现    时间: 2009-9-16 19:21
标题: 研究显示交通噪音易引发高血压
研究显示交通噪音易引发高血压


发布时间:2009-9-16 11:44:44


研究显示交通噪音易引发高血压


交通噪音常让道路附近居民心烦意乱。一项最新研究显示,如果长期暴露在60分贝以上的交通噪音中,容易患高血压,甚至有可能因此患其他心血管疾病。

最新一期英国《环境健康》杂志刊登瑞典隆德大学医院的一项研究说,该医院对年龄在18岁到80岁的两万多瑞典人的大规模调查显示,对于60岁以下的人来说,60分贝以上交通噪音环境与发生高血压之间有明显关联。

不过研究人员没有在60岁到80岁之间的人中发现这一关联。他们猜测说,可能是因为与老人面临的许多其他风险因素相比,噪音的影响已相对下降了。

除了在年龄上的差异外,研究人员没有发现相关结果在不同性别、民族间存在差别。他们因此提醒,要注意采取措施消除交通噪音,防止由此引发的高血压,因为高血压是心脏病和中风等疾病的一个重要诱因。



作者: 顾汉现    时间: 2009-9-20 11:56
标题: 空气污染使健康人血压升高?
空气污染使健康人血压升高?


日期:2009-09-17 09:29


  美国密歇根大学的一项最新研究表明,连续两小时吸入被污染的空气可使人血压升高,严重者还会引发心脏病发作或中风等。

  美国研究人员说,尽管对健康人来说,暴露在被污染空气中引起血压出现暂时升高并无太大危险,但对于心血管有问题的人而言,空气污染引起的血压升高可能会引发心脏病发作或中风。

  小编推荐:家族“怪病”均活不过35岁      23岁突然“衰老”变60岁(图)

  研究人员在最新一期《高血压》杂志上报告说,他们测试了83名志愿者的血压变化情况,这些人被安排在一个实验室中,室内空气污染程度与城市靠近道路区域的污染程度相当。

  研究人员对他们吸入污染空气前后血管和血压的变化情况进行了检测。

  结果发现,在吸入被污染空气后两小时内,参与者的舒张压(低压)有所升高,且其血管出现受损迹象。

  一旦污染物的直接攻击消失,血压会随之下降,但对血管造成的损伤却持续24小时之久。研究人员分析发现,引发血压升高并使血管受损的主要因素是空气中的微小颗粒物。

  研究负责人罗伯特·布鲁克提醒说,假若预报显示空气污染指数较高,患有心脏病、糖尿病或肺部疾病的人应该控制和减少户外活动。



作者: 顾汉现    时间: 2009-9-20 13:36
标题: 高血压病的危险因素与社区预防
高血压病的危险因素与社区预防


[ 09-09-18 14:52:00 ]    作者:许刚


【摘要】  首先分析了高血压病的危险因素主要有体重、生活习惯、饮食结构和精神因素,然后针对这些影响因素提出了社区预防保健的具体措施。

【关键词】  高血压病 危险因素 社区预防

高血压病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是引起冠心病、心肌梗塞、脑卒中和肾功能衰竭的主要原因,严重危害我国人民健康和生活质量[1]。要使高血压的患病率得到有效控制,就应分析高血压的危险因素,并探究预防和保健措施,提高广大群众对高血压病的早期预防和自我保健能力[2]。现就本中心2005年2月至2008年12月观察600例高血压病患者的危险因素及其预防措施作一分析,报告如下。

    1  高血压病的病因形成及危险因素

    高血压病病因一般有如下几种:治疗不当、药物治疗不能耐受,以及继发性的高血压,精神心理因素、大量吸烟酗酒、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3]、药物相互作用等都可引起高血压病。本中心2005年2月至2008年12月观察600例高血压病患者的病因中,治疗不当占30%,药物不能耐受占11%,继发性高血压占30%~40%,精神心理因素占10%~20%,大量吸烟、酗酒占3%~5%,同时服用影响降压效果药物的占3%。本中心收治的高血压病患者中约3%可明确诊断:(1)肾实质性高血压:这是一种罕见的肾脏肿瘤即肾素分泌瘤,使血压异常顽固不易控制;(2)肾血管性高血压:1/3呈难治性高血压,对600例高血压病患者临床观察,肾动脉狭窄发生率约20%,老年患者主要为动脉粥样硬化,青年患者主要由多发性大动脉炎及纤维肌性发育不良所致,但青壮年肾动脉粥样斑块引起的肾动脉狭窄并不罕见;(3)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原醛):达30%以上;(4)嗜铬细胞瘤:

    是由于嗜铬细胞肿瘤或增生并分泌过多的儿茶酚胺所引起的血压升高的一种疾病,病变大部分位于肾上腺髓质,少部分病变位于肾上腺以外的其他交感神经组织;(5)其他:库欣综合征、肾上腺皮质腺瘤、垂体微腺瘤、主动脉缩窄、精神心理因素等,统计本组高血压患者,抑郁、焦虑尤其是惊恐发作导致高血压的约10%~20%。老年高血压合并严重动脉粥样硬化、大量吸烟、酗酒也常是血压难以控制的原因。



作者: 顾汉现    时间: 2009-9-20 13:37
标题: 高血压病的危险因素与社区预防(2)
高血压病的危险因素与社区预防(2)


    2  高血压病的社区预防策略

    我国高血压的患病率以平均每年350万人的速度递增长[2],高血压病因致残、致死率高,给社会、家庭造成沉重的经济负担。因此,开展高血压病的预防工作十分必要和重要。对于高血压的预防,应包括全体人群的预防及个体目标预防,而且两者应互补,同时,要加强健康教育、促进工作,普及高血压知识,以社区为基础,进行全体人群的预防干预,对于高危人群和高血压患者要认真做好查管、治等工作,降低高血压的发病率。

    2.1  一级预防  即病因预防,高血压病病因不明,但与诸多危险因素相关。通过预防和干预危险因素,可降低社会群体危险度。病因预防重在干预不良行为和健康教育,树立健康意识,提高人群健康水平。据报道[2],健康生活方式可使高血压病发病率下降55%,而病因预防费用仅为治疗费用的1/10。目前病因预防最有效的措施就是开展以社区为主的健康教育等综合防治。具体措施:  (1)加强健康教育:每个人都要有预防保健常识,能够自我保健;(2)从儿童开始:目前发现高血压病的病因起源于儿童期,故应从儿童时期培养健康的生活方式,合理的膳食和适量运动;同时戒烟、限酒,做到心理平衡;(3)保持正常体重指数:我国成人体重指数控制在24以下,可防止15%~17%的危险因素聚集,从而降低心血管病的发病危险,合理调整饮食、减少含钠盐的摄取,每日<6g,同时多食含钾钙的食物,每人每日增加2g盐,则收缩压均值可升高2mmHg,舒张压均值可升高1.2mmHg;(4)进行适当的有氧体育锻炼:多散步、骑自行车和游泳,运动强度指标为运动时最大心率+年龄=170或180;(5)降低脂肪的摄入:特别是小饱和脂肪的摄入量。增加蛋白质及富含维生素的蔬菜和水果的摄入;(6)戒烟戒酒:酒精摄入量为男性<30ml,女性<15ml;(7)减轻精神压力、保持心理平衡:据报道,焦虑或愤怒情绪及发怒后抑制情绪的发泄,可显著增加高血压的发生和发展。

    2.2  二级预防  即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早期防治高血压可使高血压病的并发症减少50%,故应选择健康生活方式,并积极控制危险因素。目前我国高血压防治存在三高(患病率、病死率、致残率高)三低(知晓率、服药率、控制率低)的不正常现象。为改变这种局面,以社区为主,发展全科医学模式,使社区医生等能及时更新知识,转变单纯依赖药物的观念,培养其防治高血压的责任心和健康生活方式的指导技能:(1)对35岁以上和脑力劳动者有高血压家族史,高血脂、高血糖、高粘血症的患者,首诊医生必须测量其血压并记录,以便早期发现高血压患者。并定期监测血压;(2)定期培训社区医师的专业知识,掌握最新进展和动态;(3)固定责任医生,建立高血压门诊,实行档案制,预防、随访跟踪服务,早期检出的高血压患者每周测血压2次,治疗稳定后每周测血压1次,以后每个月测血压至少1次,为患者提供个性化、持续性服务,这种在社区中相对固定的责任医生和以病人为中心的良好医患关系,可提高患者治疗的依从性,可提高高血压病的控制率;(4)发挥政府职能,实施分级管理,政府重视与否,直接影响社区高血压防治的成效。

【参考文献】
  1 贡瑾,吕国良.高血压病综合康复治疗的近况.心血管康复医学杂志,2001,10(5):473~475.

2 王馨,自惠芙,马克敏.高血压防治相关知识对患者血压控制状况的影响.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03,24(12):10~82.

3 鲁德干,陈晓库,姬晓青.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与心血管疾病研究进展.国外医学·呼吸系统分册,2002,22(3):129.



作者: 顾汉现    时间: 2009-10-4 08:44
标题: 秋季饮食指南:高血压患者需正确认识低盐饮食
秋季饮食指南:高血压患者需正确认识低盐饮食


2009-9-30 9:25:41


     简要内容:众所周知,高盐可使血压升高,低盐可使血压降低,北方人比南方人吃盐多,所以北方人的血压普遍比南方人高。医学实践告诉我们,低盐饮食对高血压病患者是非常有益的,但不是所有的人都需要低盐饮食。除此之外,对于一般血压不高的人,不必刻意限制食盐的摄入量。




    经过漫长而炎热的夏季,身体能量消耗大而进食较少,因而在气温渐低的秋天,就有必要调补一下身体,也为寒冬的到来蓄好能量。人们常常会因快节奏的生活而忽视对日常饮食的要求,很多人仅仅满足于单纯的吃饱就好,忽视了营养的合理搭配。一份快餐一瓶纯净水、一个汉堡一杯可乐可能一时骗过我们的肠胃,但这样常常会对健康构成威胁。生活家小编特意为您搜罗了适合这个秋季的各类饮食保健信息,让您和家人都能健康快乐每一天!

  钠离子能维持人体全身血液容量和细胞渗透压,维持神经与肌肉的正常兴奋和应激性,激活人体肌肉收缩等多种功能;氯离子则可帮助调节人体的酸碱平衡,生产胃酸和激活淀粉酶,这些对于生命活动是极为重要的。生活中许多人都知道高盐饮食对健康不利,片面地认为吃盐越少越好,甚至不吃盐,其实这是个误区。

  众所周知,高盐可使血压升高,低盐可使血压降低,北方人比南方人吃盐多,所以北方人的血压普遍比南方人高。医生也常劝患有高血压的病人“别吃得太咸”,饮食要清淡些,以利于控制血压。其实,并非所有吃盐多的入都会发生高血压。研究表明,大约有1/5的人对盐敏感。这些人食盐过多时会发生高血压,如已有高血压则会使血压更高。美国专家对1900名高血压患者进行了长达4年的观察,定期对他们尿中食盐的含量进行分析,发现尿中食盐含量最低的病人比含量正常的人心肌梗死发病率高4倍。所以,即使是高血压患者,也不是盐吃得越少越好。目前医学尚不能分辨出对盐敏感的人群,因此世界卫生组织建议,每日食盐量应控制在5克左右。

  低盐饮食并不是说吃盐越少越好,更不是不吃盐。若过度限盐会有一定的副作用。钠盐摄入不足,会使机体细胞内外渗透压失去平衡,促使水分进入细胞内,从而产生程度不等的脑水肿,轻者出现意识障碍,包括嗜睡、乏力、神志恍惚,严重者可发生昏迷。若长期过度限制盐的摄入,会导致血清钠含量过低,从而引起神经、精神症状,出现食欲不振、四肢无力、晕眩等现象,严重时还会出现厌食、恶心、呕吐、心率加速、脉搏细弱、肌肉痉挛、视力模糊、反射减弱等症状,医学上称为“低钠综合征”。急剧限盐能使体液容量下降,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及交感神经系统活性增加,可导致部分病人的血压反而升高。

  医学实践告诉我们,低盐饮食对高血压病患者是非常有益的,但不是所有的人都需要低盐饮食。一个人是否需要低盐饮食,应视自己的健康状态而定。有肾脏疾病和慢性胃病者,应限制食盐的摄入量,以少吃盐为宜。除此之外,对于一般血压不高的人,不必刻意限制食盐的摄入量。



作者: 顾汉现    时间: 2009-10-5 08:58
标题: 20来岁就得高血压 吃得太咸是重要原因
20来岁就得高血压 吃得太咸是重要原因


09年10月05日 08:03  






  09-10月8日是全国高血压日,今年的主题是“盐与高血压”。市心脑血管病防治研究中心主任医师张路毅提醒,盐与高血压关系密切,而控盐恰恰是最容易被人忽视的。

  高血压患者呈年轻化趋势

  28岁的张平(化名)感觉头晕,他知道自己的血压又高了。从事外经贸工作的他两年前就查出患有高血压,当时有许多人惊讶于他这么年轻就血压偏高,实际上,他这样的情况已不是稀罕事。

  市心脑血管病防治研究中心主任医师张路毅告诉记者,这些年高血压患者呈年轻化趋势,以前40岁是分水岭,40岁以后发病率快速增长,但这两年,这个年龄已经提前到了30岁。而20多岁就得病的也大有人在,张平不过是其中之一。

  高血压发病的最主要原因是生活习惯,张路毅曾仔细问过张平的生活习惯,发现除了工作压力大和生活不规律外,他还有一个很不好的习惯,那就是吃得很咸。

  盐摄入量与高血压正相关

  盐与高血压什么关系?正比关系!张路毅告诉记者,盐摄入越多的人群血压水平就越高。这和盐中的钠有关,相关实验表明,低钠可以使收缩压降低,降压幅度与限钠幅度正相关。

  世界卫生组织建议每人每天摄盐量不超过6克,这里的6克不仅指食盐,还包括味精、酱油等含盐调料和食品中的盐量,但是中国的多数家庭却难以做到。

  “很多人对盐的多少没有概念。”张路毅举了个最简单的例子,一包标准容量的方便面里含盐量大约为5.5克,可见吃一包方便面就把一天该吃的盐都吃完了。而张平这样的年轻人在工作忙碌的时候要吃两碗以上方便面。

  此外,宁波人还喜欢吃咸鱼、咸蟹、咸菜等一些腌制品,宁波人还有“三天不喝咸菜汤,两腿酸汪汪”之说,这和以前生活条件差新鲜食物难以保存有关。这些高盐的食物容易保存,还下饭,但如果经常吃无疑是不健康的。

  用醋和番茄酱代替盐调味

  据相关调查显示,我国北方地区每人每天的平均摄盐量在15至18克左右,而像宁波这样的南方地区摄盐量为10克,均超过了世界卫生组织的建议标准。让国人立即达到限盐标准是不可能的,张路毅告诉记者,中国高血压联盟曾提出一个循序渐进的控盐措施:减少酱菜、咸肉等腌制品的摄入;少食含钠高的食物,如添加了亚硝酸盐的火腿肠,加入了小苏打的面食和糕点等;用番茄酱、醋等调味品弥补限盐后的口味需求;逐步减少摄盐量以达到摄盐量要求;从娃娃抓起,让其味蕾从小习惯清淡口味。

  当然,除了限盐之外,控制血压还有许多要注意的生活细节。张路毅提醒患者,要控制体重,多吃蔬菜瓜果,少吃脂肪多的食物,戒烟限酒,适宜运动等。

  此外,张路毅还特别强调,随时掌握血压也很重要,现在家用的血压机有很多,只有科学测量才能减少误差。一般测量时放在上臂的血压机要比放手腕上的量得精确,量血压前不能抽烟喝酒,不能喝浓茶与咖啡,要排空膀胱,静坐10分钟后在安静的环境下测量。一般测量3次,然后取后两次的平均值,这样量出来的数据才是相对比较准确的。



作者: admin    时间: 2009-10-6 10:58
标题: “强化 简化 优化”将成高血压治疗新趋势
“强化 简化 优化”将成高血压治疗新趋势


2009年10月04日 21:39:14


    新华网北京09-10月4日专电(记者周婷玉)中国医师协会心血管内科医师分会主任委员胡大一日前指出,应用具有强化、简化、优化等特点的单片复方制剂是高血压治疗的新趋势。

    “全国高血压日”来临前夕,中国医师协会心血管内科医师分会和中国高血压联盟共同发起的“中国高血压控制状况调查”结果揭晓。结果显示:超过50%的患者在服用2种到5种降压药物来控制血压,超过40%的患者存在漏服现象。

    调查同时表明:经常漏服药物的高血压患者,比从不漏服药物的患者血压达标率下降72%。而且服用药物越多,漏服的可能性越大,多种药物的副作用及经济因素也因患者无法承受而自行减量。

    因此,“强化、简化、优化”将成为高血压治疗新趋势。胡大一指出,今年年底将进入我国市场的单片复方制剂倍博特,有望提高患者的依从性,从而提高血压达标率。单片复方制剂简化了多药服用的治疗方案,从而减少漏服或忘服药的问题。 也就是说,“一口水、一片药”是理想的服药方式,这样患者不容易忘记服药,从而血压控制率将大幅提高。

    中国高血压控制状况调查是我国首个跨地区、跨医院、跨科室的大规模高血压治疗现状调查。该调查覆盖全国22个城市、100家三级医院,纳入了心血管科、肾内科、内分泌科、全科等科室的高血压患者。

    每年的10月8日是“全国高血压日”。高血压是脑卒中、心肌梗死等疾病的重要危险因素,50%至60%的脑卒中、40%至50%的心肌梗死的发生与血压升高有关。据流行病学资料估算,我国每年新发脑卒中200万人,新发心肌梗死50万人,死于心脑血管病者300万人。



作者: admin    时间: 2009-10-6 11:01
标题: 黄山旅游回来血压到了175
黄山旅游回来血压到了175


2009年10月06日06:33  都市快报


  “昨天刚爬山回来,今天早上血压最高有175(毫米汞柱),比平时控制的150高多了。”昨天上午,王先生被妻子强行摁在心血管内科门诊的板凳上,她要丈夫做一次心血管全面检查。

  十一长假已经过去5天,记者昨天从宁波市第一医院了解到,像王先生这样血压突然升高的“新病号”占接诊的高血压病人一半以上。

  三四十岁的男性

  高血压患者增多

  王先生今年35岁,是一家物流公司的部门经理。虽然出现高血压症状已有两年,王先生一直不当回事,总是随便买点降压药吃吃就算了。

  09-10月2日,王先生携全家游黄山,“我们每天起早摸黑在山上玩,降压药虽然带了,但总忘记吃,人也没感觉怎么不舒服。”王先生对医生说,“回家的第二天早上,感觉有点胸闷,全身无力,开始还以为是疲劳,后来去社区里量了血压,才知道比平时高了这么多。”

  接诊的是宁波市第一医院心血管内科主任医师张路毅。她说,高血压是慢性病,平时就诊的以老病号居多,但长假这些天,新病号占一半以上,值得一提的是35-45岁的男性比平时多了大约20%。

  昨天中午,王先生的检查结果出来了,他除了血压高之外,还有血脂高,动脉硬化的三项指标也都超标,张医师说:“如果不及时治疗,以后可能会出现脑中风、冠心病。”

  “每年长假,都有高血压病人因为喝酒应酬多或者熬夜泡吧、不按时服药,血压升高,来医院就诊,其实这些情况都是可以避免的。”张主任提醒,离长假结束还有几天,合理饮食、充分休息、按时服药,这几条对高血压患者来说都很重要。

  “盐与高血压”讲座请你听

  一天吃盐别超过一啤酒瓶盖

  09-10月8日是第12个全国高血压日,今年的主题是“盐与高血压”。后天下午,宁波市心脑血管病防治中心在宁波市老干部活动中心五楼,举办关于“盐与高血压”免费讲座。

  一个健康的成年人,一天可以吃多少食盐?平平的一啤酒瓶盖。这是中国营养学会建议的量:不要高于6克。如果超量,就会增加患高血压的风险。但是,目前我国居民平均每个健康成年人每天摄入食盐在12克左右,宁波是沿海城市,口味偏咸,食盐摄入也很高,大大高于中国营养学会的建议限量,这就好比肚子里的一颗定时炸弹,随时可能引发心脑血管等慢性疾病。(都市快报  赵冠菁  俞莹)



作者: 顾汉现    时间: 2009-10-8 13:56
标题: “全国高血压日”专家建议:后放盐、少放盐、不放盐
今天(09-10-8)是第十二个“全国高血压日”专家建议:后放盐、少放盐、不放盐


2009-10-08 06:25:48


今天是第十二个“全国高血压日”,今年的宣传主题是“盐与高血压”。为使杭州市广大市民充分意识到过多摄入盐的危害、盐与高血压的关系以及高血压对健康的威胁,今起至10月25日,我市将开展为期半个多月的多种形式的宣传活动。杭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有关专家对广大居民如何正确用盐提出具体建议。

据了解,目前全国有近2亿人患有高血压病,呈逐年上升趋势。杭州近三年来共调查15岁以上社区居民42998人,查出高血压患者11820人,高血压患病率22.49%。其中新发现高血压患者4595人,占高血压患者总数的38.87%。高血压高危人群9749人,占调查人数的22.78%,高血压防治任务十分严峻。

杭州市疾病预防控
制中心慢性病防制所所长、主任医师刘庆敏说,高血压的发病与不良生活方式关系密切,提倡合理营养、清淡饮食、戒烟限酒、适量运动和心理平衡可有效防治高血压。

刘庆敏介绍,少吃盐,对降低血压有很大的帮助,进而使患心脏病的可能性变小。现在,我国居民平均食盐的摄入量每日为12克,其中城市10.9克,农村12.4克。不仅如此,酱油平均使用量每日为8.9克(每100克酱油含盐14.6克),还包括一定量的味精(100克含盐20.7克)等,远远高于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每日6克的建议量。

“如果我们平均每日减少6克盐,能坚持10年,血压降低了,就可以减少18%的心脏病患者。”刘庆敏说,摄入的盐大部分是我们自己加入到食物中的,或由食品公司加入到食品中,尤其是后者,容易被人们所忽视。

专家建议,市民首先要搞清楚饮食中盐的来源,以便加以取舍;烹饪时采用“后放盐、少放盐、不放盐”;特别要避免将餐桌上的盐加入到食物中;尽量不去餐馆吃饭,如果是在餐馆吃饭,可以请求在菜肴中少放盐;或者用其他调味品来弥补限盐后的口感需求,如醋、植物调味品等,同时还应注意洗净盐浸食品中的盐。(杭州网)



作者: 顾汉现    时间: 2009-10-11 13:29
标题: 我院2006年-2008年抗高血压药应用分析
我院2006年-2008年抗高血压药应用分析


[ 09-10-10 16:32:00 ]    作者:古丽热·玉苏甫 慈艳红


【摘要】  目的  分析我院 2006年~2008 年抗高血压药的应用状况及发展趋势。方法  对我院2006年~2008 年抗高血压药的销售金额、用药频度﹑药物利用指数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我院抗高血压药物的用药金额呈上升趋势,排在前三位的为钙通道阻滞药﹑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药﹑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药。用药金额、用药频度最高的药品为钙通道阻滞剂。结论  我院抗高血压药物的应用状况与国内﹑外总体用药基本相同。
【关键词】  抗高血压药  用药金额  用药频度  用药分析
         高血压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是威胁人类健康的头号杀手。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社会人口日趋老龄化,高血压等心血管疾病呈上升趋势,严重危害人类的健康[1]。如何安全、有效、经济地使用抗高血压药物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本文就我院 2006年~2008年各种抗高血压药物的使用情况进行统计与分析,以便了解抗高血压药物的使用情况和发展趋势 ,为临床有效、安全、经济的合理用药提供参考。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资料来源于我院药品信息库2006 年~2008年药品出库数量及销售金额等。   
        1.2 方法  参照《2005 年中国高血压防治》[2]将我院抗高血压药主要分为6类,即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ACEI、血管紧张素 Ⅱ受体阻滞剂ARB、钙通道阻滞药、β受体阻滞剂、利尿剂﹑降压中成药等。以WHO推荐的限定日剂量(DDD)值为标准计算用药频度(DDDs)。DDD是指药物达到主要治疗目的用于成人的平均日剂量 ,以《中国药典》(2005年版)及《新编药物学》(第16版)规定的DDD为准,未收载的药品以药品说明书和医师用药习惯确定各药的DDD值。DDDs按下式计算: DDDs=某药年消耗量/该药的DDD值,DDDs越大,反映患者对该药选择性大,反之患者应用该药较少。药物利用指数(DUI)=DDDs/用药天数。金额均以零售价计。
        2  结果
        2.1  抗高血压药消费情况   
        可见,我院 2006~2008 年抗高血压药销售金额呈上升趋势。其中钙拮抗药和ACEI的销售金额连续2年排在前2位,但增长渐缓,而且这两种药所占比例有减小的趋势;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药销售金额、所占比例的增幅较大,这主要是因为血管紧张素 Ⅱ受体拮抗剂较ACEI价格差不多的情况下具有更多优点;其它类抗高血压药和β-受体阻滞药所占销售金额的比例增长也较明显。
        2.2 抗高血压药销售金额排序前10位药品
        可见,络活喜连续三年销售第一,07、08年的金额有所增长。抗高血压药销售金额排序前十名中,钙拮抗剂占大多数。从表2还可以看出,钙通道阻滞药的使用以氨氯地平、非洛地平、硝苯地平及拉西地平四个品种为主,氨氯地平一直占据用药第一位。
        2.3 主要抗高血压药物使用频率及药物利用指数   
        19种药物的DDDs依次排序以DUI评价,大部分药物的DUI值≤1,只有卡托普利片、尼群地平片、硝苯地平控释片(拜新同)、拉西地平片、苯磺酸氨氯地平(洛活喜)、硝苯地平片略大于1。




[ 本帖最后由 顾汉现 于 2009-10-11 13:35 编辑 ]
作者: 顾汉现    时间: 2009-10-11 13:33
标题: 我院2006年-2008年抗高血压药应用分析(续)
我院2006年-2008年抗高血压药应用分析(续)


        3  讨论
        高血压是心血管疾病中的主要病种,国内,外口服抗高血压药制剂很多,推荐的一线药物最常用的仍为钙通道阻滞药。从表 1中看出钙拮抗剂在我院销售金额居首位,说明钙拮抗剂在治疗高血压的过程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钙拮抗剂通过舒张小动脉平滑肌,降低外周阻力而发挥降压作用,又因不易引起水钠潴留[3],单用对轻、中度高血压同样安全有效。短效制剂如尼群地平,因价格便宜,不良反应少而广泛受到医生和患者的欢迎,用量居高不下,3年来用药频度排列居首。长效制剂硝苯地平控释片、尼莫地平、氨氯地平等, 由于其具有高度的血管选择性,扩张冠状动脉,改善侧支循环,起效缓和,平稳降压,且降压作用持续时间长,随着日均费用的降低,用量不断增长。
        连续三年苯磺酸氨氯地平(洛活喜)、氯沙坦钾片(科素亚)、福辛普利钠片(蒙诺)这三种药在销售金额排前三名,它们分别是钙拮抗剂、ACEI、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这些都是抗高血压的一线用药。近年来,沙坦类药已形成全球开发热潮[4],随着对沙坦药物临床研究的进一步深入,证明这类药物不仅是优秀的抗高血压药,而且对与高血压相关的脑卒中、心肌梗死、动脉粥样硬化、糖尿病等有许多益处。缺点是日费用较高,随着价格的下降,进入医保,用量将会逐年快速增加,市场前景非常看好。在我院这类药品不管是品种还是用药金额均迅速增长。
        根据DUI≤1为合理的标准,从表3可以看出,我院抗高血压药的应用基本合理,其中卡托普利片、尼群地平片、硝苯地平控释片(拜新同)、拉西地平片、苯磺酸氨氯地平(洛活喜)、硝苯地平片大于1。 抗高血压药销售金额排序前10位药品排序                     
        通过调查, 我院抗高血压药物的使用呈逐年递增的状况 ,而且抗高血压药物利用趋势与国际上一致 ,已形成以 ACEI、钙拮抗药、β受体阻断药、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药、利尿药、复方制剂为主要降压药,抗高血压药的应用较为合理。  
参 考 文 献
[1] 叶轶青,申屠少婷,虞和永.2002~2004年杭州地区抗高血压药用药分析[J].中国现代应用药学杂志,2006,23(7):693-694.
[2] 王学夫.800 例糖尿病高血压患者抗高血压药应用分析[J].中国医院用药评价与分析,2008,8(9):651.
[3] 丁海青.2004 年7 月~ 2006 年6 月我院抗高血压药物使用情况分析[J].海峡药学,2006,18(6):156-157.
[4] 池迎迎.抗高血压药物的应用分析[J].医药导报,2005,24(6):535-536.



作者: 顾汉现    时间: 2009-11-2 12:14
标题: 1/5中国人被高血压阴影笼罩(图)
1/5中国人被高血压阴影笼罩(图)


2009-11-02 04:12:00 来源: 广州日报






Gettyimages供图

  
  多次大规模的高血压人群抽样调查显示,中国的高血压患病率明显持续上升:根据1958年、1979年~1980年和1991年分别进行的三次调查,我国高血压的患病率分别为5.8%、7.73%和13.58%。到2002年,这一数字更是飙升到18.8%。

  在日前召开的“2009世界高血压大会”上,现任中国高血压联盟执行主席吴兆苏教授表示:“近年来虽然暂时没有新数据出炉,但各种反馈情况显示,高血压患病率又要高于2002年。也就是说,1/5国人的健康和生活要被高血压所笼罩。”

  会上,专家们还透露了诸多新信息:限盐等饮食行为的改变是预防高血压的重要手段,而盐的类别也应考虑钠钾平衡;此外,2010新版《高血压防治指南》将借鉴日、美等国家,强调预防高血压应“从娃娃抓起”。

  文/记者涂端玉

  预防

  限盐有讲究 钠钾平衡是关键

  “临床发现,食盐增加与血压升高成正比关系,如果减少一半的用盐量,中国每年可以少250万人死于高血压并发症。”吴兆苏介绍说,爱吃咸菜地区的居民高血压患病比例要明显高于饮食清淡地区。为此,世界高血压联盟也将今年高血压日的主题确定为“盐与高血压”,提倡通过限盐来加强高血压等心血管疾病的预防。

  中国高血压联盟秘书长王文表示,为了更好推进限盐行动,目前我国内地正在启动一项钠钾平衡盐替代治疗的大规模临床研究。“我们发现中国人一贯吃钠盐多,钾盐少,而不同成分的盐可能对人体心血管影响也不一样,所以追求钠钾平衡、追求更加科学合理的限盐,不但可以保障居民的健康,也可以为推广最合适的盐提供医学证据。”

  进展

  新版《高血压防治指南》

  强调“从娃娃抓起”

  据了解,最新版的2010版《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即将出炉。世界高血压联盟主席刘力生教授介绍说:“目前初稿已经出来,正在审核中。”

  她介绍说,新版《指南》借鉴了包括日本、美国、欧洲国家在内的防治指南的众多优点,如重视青少年儿童肥胖问题,将高血压预防阵线往前挪,做到预防高血压“从娃娃抓起”。

  “体重与血压密不可分,超重而患上高血压的病人在中国已日益成为大问题,所以非常有必要从少年时期就保持体重。”

  现状

  中国高血压患者

  目前超过2亿人

  “中国目前的高血压患者已超过2亿人,每年还在继续新增1000万高血压患者。而中国每年死亡的300万心血管病患者中,50%都与高血压有关。”中国高血压联盟执行主席吴兆苏教授介绍说。

  专家表示,心血管疾病还不算排名最靠前的高血压并发症,对于中国高血压患者来说,排第一位的是脑卒中,“这是一个很奇特的现象,我国高血压并发症以脑卒中为最多,而欧美则以冠心病、心肌梗塞为最多。”专家认为,个中原因复杂,而此现象却长期存在,导致患者致残致死率很高。除此以外,高血压引发的肾脏病人群也不容小觑。

  50%患者不知平日血压水平

  “一个可怕的现象是,50%的高血压患者并不知道自己平日的血压水平。如果自己能清楚掌握血压,起码可减少50%的病人。”中国高血压联盟秘书长王文介绍说,自测血压对于培养患者的治疗依从性及改善血压都有很大好处。他建议患者应选择早上起床后1小时左右在家自测。“这段时间应处于安静状态,不要运动。如果起床后赶去上班,气喘吁吁地坐在办公室自测,是不科学的。”王文表示,如果感觉不放心,也可晚上再测一次。


  专家还表示,情绪焦虑者、喜欢擅改药物者,都不适合家庭自测,应到医院和诊所进行血压测试。

  社区防治可有效控制高血压

  专家指出,国内外经验已表明,控制高血压最有效的方法是社区防治。“最好能实现50%的病人在基层诊断治疗,只有难治性高血压或并发症严重的患者才到大医院就医。”吴兆苏认为,大多数高血压病人其实不用去大医院排队抢号,每天自测血压、按量服药,就能平稳控制血压。“新的医改方案中,高血压已和糖尿病一起纳入社区管理,但当务之急在于培养社区医生的诊疗水平。”



作者: 顾汉现    时间: 2009-11-2 12:15
标题: 生活家饮食保健:缺钙也会引起血压高
生活家饮食保健:缺钙也会引起血压高


2009-10-30 16:08:38


        简要内容:有学者认为,40%的血压升高与甲状旁腺有关。甲状旁腺可产生一种耐高热的多肽物质,这是引起高血压的罪魁祸首,称为“致高血压因子”。致高血压因子的产生受低钙饮食刺激,而高钙饮食可抑制其产生。

  很多原因可以引起高血压,近来医学研究发现,缺钙也会引起高血压。研究人员在调查中发现,每日膳食中钙含量少于0.5克的孕妇,与食钙量大于1克的孕妇相比,前者高血压的发病率比后者高10~20倍。对一般人群而言,每日食钙量小于300毫克者,高血压的发病率是每日食钙量大于1200毫克者的2~3倍。流行病学也证实,人群平均每日钙摄入量与血压水平呈显著负相关,也就是说,摄入钙量多者血压反而低,摄入钙量少者则血压升高。人群每日平均摄钙量每增加100毫克,平均收缩压可下降0.3千帕(2.5mmHg),舒张压可下降0.17千帕(1.3mmHg),因此,钙吸收减少是高血压的发病原因之一。

  缺钙为什么能引起血压升高呢?目前认为,可能由如下机制所致:

  ①钙的膜稳定作用。钙结合在细胞膜上可降低细胞膜通透性,提高兴奋阈,使血管平滑肌松弛。

  ②钙自身可阻断钙通道,使细胞外的钙离子不能进入细胞内。

  ③高钙可对抗高钠所致的尿钾排泄增加,而钾离子对稳定细胞膜起重要作用。维持足够的高钙摄入,可抵抗高钠的有害作用。

  ④有学者认为,40%的血压升高与甲状旁腺有关。甲状旁腺可产生一种耐高热的多肽物质,这是引起高血压的罪魁祸首,称为“致高血压因子”。致高血压因子的产生受低钙饮食刺激,而高钙饮食可抑制其产生。

  既然膳食中钙不足可促使血压升高,那么,就应及早注意饮食中钙的供应和吸收,这对防治高血压是有益的。日常饮食中含钙较多的食物有:大豆及豆制品,奶及奶制品,鱼、虾、蟹、蛋、木耳、紫菜、雪里红等。



作者: 顾汉现    时间: 2009-11-26 19:22
标题: 阿司匹林有助高血压患者降低心脑血管事件风险
阿司匹林有助高血压患者降低心脑血管事件风险


发布时间:2009-11-26 16:56:34


阿司匹林有助高血压患者降低心脑血管事件风险


一个国际科研小组近日发布最新研究成果说,阿司匹林作为抗血小板药物有助于降低高血压患者首次或再次发生心脑血管事件的风险。根据这项研究结果,欧洲有关机构已经更新了相关诊疗指南。

欧洲高血压学会工作组发布的消息说,目前人们已经知道小剂量阿司匹林对于已经发生过心脑血管事件的高血压患者有较好疗效,但是最新研究发现,对于那些没有发生过心脑血管病的高血压患者而言,特别是如果这些患者具有心脑血管高危因素或者是出现了肾功能损害,那么也推荐应用小剂量阿司匹林以降低心脑血管事件的风险。

欧洲高血压学会工作组成员路易斯·鲁伊洛佩说;“我们对现有的资料进行了回顾整理,包括最新的许多小剂量阿司匹林一级预防研究资料,得出了这一结论。这将使那些心脑血管风险较高的高血压患者持续受益。”

阿司匹林问世已经超过百年,在治疗各种心脑血管疾病方面的疗效和安全性已经获得广泛认可,成为有史以来拥有最多循证医学证据、临床应用经验最为丰富的药物之一,至今依然有多项有关阿司匹林的研究在持续进行。但专家指出,与所有药物一样,阿司匹林也并非适用所有患者,需要在医生指导下服用。



作者: 顾汉现    时间: 2009-12-20 10:09
标题: 降压药物存在的不良反应
降压药物存在的不良反应


[ 09-12-03 16:13:00 ]    作者:杨德勤 王丹


  【论文关键词】降压药物;不良反应
  
  【论文摘要】利尿药、β-受体阻滞剂、ACEI类药物、血管紧张素Ⅱ受体阻滞剂、钙通道阻滞剂、α受体阻滞剂、α、β联合受体阻滞剂、中枢激动剂、外周肾上腺素能受体阻滞剂、血管扩张剂是临床上常用的几种降压药物。虽然这些降压药物在过去的一些时间里被证明有一定的效果,但由于不良反应的存在,它们也会对人体的一些功能造成一定的影响。  
    
  虽然降压药物在过去的一些时间里被证明有一定的效果,而且益处远大于它们的不良反应,但以下列出的这几类药由于不良反应的存在确实会对人体的一些功能造成一定的影响。现分几大类介绍如下:  
    
  1 利尿药  
    
  有些利尿药会引起体内的离子钾丢失。它会引起虚弱、乏力、腿脚抽搐等症状。多吃一些富含钾离子的食物可以缓解钾的丢失,同时在医生的指导下,也可以把含有钾的溶剂或药片与利尿药一起服用来预防缺钾,像阿米洛利、氨苯蝶啶、螺内酯这几类药都具有保钾作用,它们可以自己单独使用,也可以与安体舒通一起使用。有些人在长期使用利尿剂之后也有可能得上痛风,但是这种不良反应不常见而且可以通过有效的方法来控制。利尿药也可以升高糖尿病患者的血糖,多数情况下是通过控制饮食、合理应用胰岛素和口服降糖药来控制血糖。只要有医生合理的指导,血糖一般都不会升得太高,但也会有极个别的人出现性功能减退的表现[1]。  
    
  2 β-受体阻滞剂  
    
  醋丁洛尔、阿替洛尔、美托洛尔、纳多洛尔、吲哚洛尔、普萘洛尔、噻吗洛尔会导致失眠、手脚发凉、乏力、抑郁、心率减慢还有哮喘样症状,也有可能引起性功能减退。如果病人有糖尿病同时服用胰岛素,就应该对所出现的症状做密切检测。  
    
  3 ACEI类药物  
    
  卡托普利、依那普利、赖诺普利可以引起皮疹、味觉缺失、干咳等。少数情况下可以引起肾衰。  
    
  4 血管紧张素Ⅱ受体阻滞剂  
    
  这种药物偶尔可以引起头晕等症状。
  5 钙通道阻滞剂  
    
  地尔硫卓、尼卡地平、硝苯地平、维拉帕米可以导致心悸、踝关节肿胀、便秘、头痛、头晕,总之这些药物的不良反应有很大差异。  
    
  6 α-受体阻滞剂  
    
  这些药物能够引起心率增快、头晕以及站立低血压。  
    
  7 α、β联合受体阻滞剂  
    
  用此疗法的病人经常出现站立低血压。  
    
  8 中枢激动剂  
    
  α-甲基多巴能使病人在起身站立时血压大幅度下降,如果血压降得太低则会使人有晕厥的感觉。同时也会出现困倦、滞缓、口干、发热、贫血等现象。男患者有时会出现性欲减退。可乐定、胍那苄、胍法辛可以导致严重的口干、便秘或者困倦[2]。这些药物严禁快速停药,因为那样会导致血压快速上升并有可能危及患者生命。  
    
  9 外周肾上腺素能受体阻滞剂  
    
  利舍平可以引起鼻不通气、腹泻、胃灼热,这些问题一般不需要特殊治疗,通过改变用药剂量就可以解决。如果病人有失眠或抑郁倾向,这些药物就应该停用。胍那决尔、胍乙啶会导致一些人长期腹泻,如果患者接受长期治疗,这些症状会有所减轻。一般来说这些药物在病人站立时降压都过于强烈,以致于有些人会在早晨起床或突然站立时感到头重脚轻。如果病人出现上述反应,并且持续时间超过1~2min,坐下或躺下都不缓解的话,就应该减量或者停用一顿。同时有些药物在万不得已的时候才能使用,比如胍乙啶。服用这种药时要避开阳光和人群,因为在这些情况下会导致低血压。有些男患者还会出现性功能减退[3]。

  10 血管扩张剂  
    
  肼屈嗪能够引起头痛、眼部周围水肿、心悸还有关节疼痛。一般来说这些症状都不太严重而且这种药很少单独使用。米诺地尔只用于那些顽固性高血压病人,它能导致水钠潴留和毛发增生。  
    
  【参考文献】  
  [1] 陈文彬.临床药物治疗学.第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98~109.  
  [2] 高清芳.临床药师工作指南.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20~35.  
  [3] 顾振纶.心血管药理学新论(药理学新论丛书).军医出版社,2003:66~70.



作者: 顾汉现    时间: 2009-12-20 10:11
标题: 影响原发性高血压效果的原因分析
影响原发性高血压效果的原因分析


[ 09-12-18 08:53:00 ]    作者:刘佐 刘桦


        高血压病是一种发病率、致残率高、危害性大,世界范围内的疾病。又是一种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长期有效地控制血压可减少高血压患者心、脑血管的发病率和死亡率。近年来研究发现,清晨的高血压水平是心、脑血管事件的高发时间段。这就要求降压药物能在24小时平稳降压,并能防止从夜间较低血压到清晨血压突然升高导致猝死、脑卒中和心脏病发作。目前还没有一种方法能够取代药物,药物治疗仍是主导地位,下面就治疗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
        1  认知不足
        1.1对高血压病是一种非传染性疾病认识不足,不能坚持长期服药来控制和稳定血压,擅自停用降压药物,血压再次升高时再服药。有些患者更是受偏见宣传影响,高血压病可以不用终身服药,这是治疗中的最大错误观点。
        1.2限盐不利  众所周知,盐与高血压病的发生密切相关,WHO建议每人每日食盐量不超过6g,而在实际生活中,患者一面服药,一面摄入高于6g多倍的盐量,严重影响药物疗效。
        1.3经济因素的影响  占相当比例的患者,在选用降压药物时只注意价格低廉,而不管药物的效果和副作用,导致降压效果不满意,或者出现副作用和并发症,不得不重新调整药物。
        1.4认识上的偏见  容易接受中药或是“偏方”的治疗,片面考虑中药副作用小或无副作用的特点,忽略中药治疗高血压病的局限性,对2级高血压病治疗达标效果差,辅以西药。
        1.5惧怕药物的副作用和口服药物的麻烦,而接受其他方式的治疗,如:停用口服降压药、戴降压表治疗。笔者曾亲自接触3例此患者,发生了高血压重症,紧急处理后转为平稳,这是高血压病治疗的又一误区。
        1.6降压效果不达标  未能理解普通高血压病人的血压均应严格控制在140/90毫米汞柱以下,糖尿病和肾病病人的血压则应降至130/80毫米汞柱以下,老年人收缩压降至150mmHg以下,如能耐受,还可以进一步降低。认为比原高血压有下降就可以。
        1.7单纯强调血压达标,未对靶器官保护的重视  如疗程中出现了左心室肥大(或出现糖尿病和非糖尿病肾病的肾功不全),未能选用ACEI或ARB类药物长期服用,减轻心脏负担,延缓肾病的病程。
        2  危险因素控制不良
        2.1戒烟限酒  烟酒危害极大,主要是导致呼吸系统疾病,其次就是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可以致动脉硬化,引起心绞痛发生,引起血压升高,长期大量饮酒可以导致血压升高。
        2.2肥胖者未能降低体重  据2002年我国居民营养与健康调查资料估计,我国有6千万成人肥胖,另有2亿人超重。肥胖与各种疾病有关,更为重要的是肥胖与心血管病及其危害因素密切相关。超重和肥胖是高血压病的重要危险因素。可以导致血清甘油三脂升高和高密度脂蛋白水平降低,后二者与动脉粥样硬化更为密切,通过很好地降低体重,降压药物更能很好地发挥降压效果。
        2.3糖尿病  对于并发有糖尿病的高血压病患者,同时应对糖尿病积极进行治疗,理想目标是空腹血糖≤6.1MMOL/L或糖化血红蛋白≤6.5%,强化降脂和降压可使糖尿病发生心脑血管事件的危险性下降40%。高血压和糖尿病二者兼顾治疗,可大大提高疗效,延缓并发症发生发展。
        2.4缺乏体力活动  一项长达23年的随访研究发现,体力活动降低冠心病相对危险性可能是通过对血压、体重指数和血糖的影响所致。体力活动与高血压的发病密切相关,随机对照试验研究结果表明,有规律的体力活动可以降低高血压病人5-15/5-10mmHg,因此,对高血压病人来讲,坚持体力活动是非常重要的。
       3  药物治疗上反弊病
        3.1未能降脂治疗,尤为伴有冠心病、缺血性卒中史、2性糖尿病病人,如果总胆固醇>3.5MMOL/L,应给予他汀类治疗,预防其发生心血管事件。
        3.2抗血小板治疗接受程度差,甚至不耐接受,原因在于怕出血、诱发溃疡等。有证据表明,抗血小板治疗可以降低卒中和心肌梗死的危险。
        3.3对伴有左室肥大的高血压病患者,未能选用道转心室重构的ACEI或ARB类药,未能选用拉西地平或氨氯地平等药长期口服。
        3.4联合用药不能按原则规定选用药物,如同类药物的联用,药效增加不显著,但副作用发生率高;不注意不同类降压药在某些方面的可能的相对优势,预防心衰,利尿药优于其他类;改善延缓颈动脉硬化,钙拮抗剂优于利尿药或阻滞剂。转



作者: 顾汉现    时间: 2009-12-29 18:48
标题: 美研究发现了控制血压的关键蛋白质通道
美研究发现了控制血压的关键蛋白质通道


日期: 2009-12-28  


美国爱荷华大学研究人员最近新发现了一种蛋白质通道ASIC2,该蛋白质通道能都协助血管内的神经传感器控制血压的高低。如果缺失ASIC2,那么大脑内控制血压高低的信号将不能通过神经传感器传导。



这项研究是以老鼠为研究对象,或许有助于开发治疗高血压的新方法。该报告发表在09-12月24日《Neuron》杂志上。



这项研究表明,ASIC2通道在老鼠血管的神经细胞上,当ASIC2通道发生缺陷,那么将引起神经活力缺陷。研究人员还利用基因工程手段使老鼠编码ASIC2通道的基因缺失,他们发现ASIC2通道缺陷型的老鼠出现了高血压的症状。



据研究人员介绍,ASIC2通道可使血管内神经末梢产生电流,但当ASIC2通道缺失时,神经末梢将不能产生电流,从而导致神经系统不能在必要时控制血管的扩张——血管保持收缩状态血压处于较高水平。



作者: 顾汉现    时间: 2009-12-29 18:51
标题: 西班牙发现了可引起血压下降的信号通路
西班牙发现了可引起血压下降的信号通路


日期: 2009-12-29  


血压的高低的控制一部分与血管的半径有关。如果血管壁的平滑肌细胞收缩,血管半径减小,那么将引起血压升高。



一组由西班牙萨拉曼卡CSIC大学的研究人员通过对老鼠的实验,发现了与血管壁平滑肌细胞松弛相关的信号通路,该信号通路由NO分子触发,最终能引起血压的降低。



缺失Vav2蛋白的老鼠其血压较高,通过分析这些老鼠,Xosé  Bustelo等人发现,Vav2信号通路在正常情况下,与NO引发的血管壁平滑肌的松弛有关。Vav2信号通路与Rac1  和Pak1蛋白的激活有关。如果Vav2-缺陷型老鼠Pak1蛋白没有被激活,将导致磷酸二酯酶-5(phosphodiesterase  type  5)过量表达,与此一致,Vav2缺陷型老鼠用磷酸二酯酶-5抑制剂处理过,也会导致其血压下降。



由于Vav2蛋白缺陷型所引起的症状与人类的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和糖尿病相似,因此作者认为刺激这条信号通路或许可成为治疗这类疾病的重要方法。  



作者: 顾汉现    时间: 2010-1-3 17:02
标题: 肥胖与中青年高血压的相关性分析
肥胖与中青年高血压的相关性分析


[ 10-01-02 14:56:00 ]    作者:王正科   


  论文关键词 肥胖 中青年高血压


  论文摘要 目的:探讨肥胖与中青年高血压的相互关系。方法:对2005年1月~2007年12月就诊的中青年高血压病75例进行临床观察,同时抽取在本院就诊的血压正常者75例作对照。治疗前后分别测定胰岛素、空腹血糖、胆固醇和甘油三脂水平。观察体重指数(BMI)及血压。所有患者常规服用降压药,肥胖者控制体重。结果:肥胖发生率:对照组为13.33%,中青年高血压组治疗前为53.8%(41/75),治疗后降至25.33%(23/75);74.67%(56/75)患者血压恢复正常。结论:肥胖与中青年高血压的发生、发展及转归呈正相关。  
    
  肥胖是心脑血管疾病等多种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重要的危险因素。近年来,生活水平的改善使中青年肥胖患者越来越多,高血压病发病率也不断上升。我们对2005年1月~2007年12月门诊就诊的中青年高血压病75例进行临床观察,探讨肥胖与中青年高血压的关联。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对2005年1月~2007年12月门诊就诊的中青年高血压病75例进行临床观察,诊断均符合高血压标准:收缩压≥140 mmHg和(或)舒张压≥90mmHg。男46例,女29例;发病年龄36~45岁,平均38.5岁;有家族性高血压史16例;饮酒史(每周≥2次、每次饮纯乙醇>120 g)28例;同时抽取在本院门诊就诊的血压在正常范围的患者75例作对照。均排除先天性肾上腺皮质增生、下丘脑垂体功能低下及分泌雄激素的肿瘤等疾病。两组在年龄、性别、居住环境及经济条件等方面经统计学处理无显著性差异。  
  方法:根据2000年国际肥胖特别工作组提出的亚洲人体重指数(BMI)指标[1],测量身高及体重并计算BMI,BMI≥25诊断为肥胖。治疗前后分别用免疫分析法测定血浆中胰岛素、空腹血糖、胆固醇和甘油三酯水平。观察项目:体重指数及血压。治疗方案:①服药方法:常规服用降压药,如倍他乐克、双氢克尿噻等。②肥胖的中青年高血压患者,在上述治疗的同时给予科学膳食,辅助运动控制体重。半年后观察疗效。  
  统计学处理:采用X2检验,P<0.05差异有显著性。  
    
  结 果  
  中青年高血压75例中25≤BMI<30者27例(Ⅰ度肥胖)、BMI≥30者9例(Ⅱ度肥胖),肥胖发生率48.00%(36/75);对照组75例中25≤BMI<30者8例、BMI≥30者2例,肥胖发生率13.33%(10/75)。X2=21.55,P<0.01,经统计学处理有显著性差异。  
  全部中青年高血压患者采用上述方法治疗6个月后,56例(74.67%)患者血压恢复正常,重新测量身高及体重并计算BMI,25≤BMI<30者19例、BMI≥30者4例,肥胖发生率23/75(25.33%)。与治疗前比较,X2=4.65,P<0.05,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有显著性。
  讨 论  
  对于目前还未患高血压的人来讲,最重要的就是预防高血压的发生。遗传因素是很难改变的,所以预防高血压发生最重要的就是注意采取健康的生活方式,就高血压而言,第一,不要吃得太咸,每天每人摄入的盐要少于6g。年轻人少吃盐,尽可能戒烟酒,并控制自己的体重。有一个公式,体重(kg)除以身高(m)的平方,如果>24,就是超重了,就要限制体重。限盐包括所吃的所有食物里面的盐,而不仅仅是指在炒菜里加进的盐。人每天真正需要的盐量不是太多,口很重的人要慢慢地改变嗜盐习惯。肥胖通常与多种心血管系统疾病和代谢性疾病相关联,在肥胖和高血压的发病机制中,胰岛素和瘦素的作用机制是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的。肥胖及高血压患者均存在瘦素抵抗,导致瘦素抑制胰岛素分泌及改善胰岛素抵抗的能力下降,进而出现高胰岛素血症和胰岛素抵抗。胰岛素抵抗是肥胖的主要病理生理特征,循环血中的胰岛素水平与身体脂肪容量成正比,身体脂肪增加改变了胰岛素的分泌和对胰岛素的敏感性,使血清基础胰岛素水平升高,形成高胰岛素血症。另一方面,胰岛素可显著增加脂肪瘦素的产生,瘦素可与胰岛素相互作用,通过调节内皮一氧化氮(NO)的释放来影响血管紧张度,进而调节血压[2]。降压药物的正确选择及合理使用已受到临床医师的重视,但消除非药物因素对降压疗效的影响尚未得到普遍关注。由于临床诊疗中常仅限于降压药物的调整,而忽视BMI异常对降压疗效的影响,常使血压难以得到满意控制。有研究者发现,肥胖者和肥胖高血压者经过3个月的减肥训练后,腹部脂肪含量和血清瘦素水平显著下降,肥胖高血压者血压明显降低[3]。对于伴有肥胖的高血压患者,辅助运动减肥是最有效的降压方法,但控制饮食要合理适度,减少动物脂肪过量摄取,多吃鱼类、豆制品、绿色蔬菜等,延缓动脉硬化进程;大量饮酒常伴随高脂膳食的摄入和总热量的增加,造成体内脂肪堆积,体重增加,致使不能满意控制血压,故中青年高血压病人要尽量减少饮酒量和次数。本组资料显示,中青年高血压肥胖发生率(48.00%)明显高于正常血压组(13.33%),通过药物配合辅助运动、科学膳食减肥治疗,肥胖发生率降至25.33%,74.67%患者血压恢复正常。说明肥胖与中青年高血压的发病、发展及转归呈正相关。对BMI异常的干预治疗,有助于提高降压疗效,预防代谢综合征。

  参考文献  
  1 葛秦生,主编.临床生殖内分泌学.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1:379-381.  
  2 Vecchione C,Aretini A,Maffei A,et al.Cooperation between insulinand leptin in the modulation of vascular tone.Hypertension,2003,42:166-170.  
  3 Itoh K,Imai K,Masuda T,et al.Relationship between changes in serumleptin levels and blood pressure after weight loss.Hypertens Res,2002,25:881-886.



作者: 顾汉现    时间: 2010-1-17 12:33
标题: 美研究显示抚养孩子有助成年人保持健康血压
美研究显示抚养孩子有助成年人保持健康血压


发布时间:2010-1-17 11:28:34


美研究显示抚养孩子有助成年人保持健康血压


美国《行为医学纪事》(Annals of Behavioral Medicine)杂志日前报告,抚养孩子有助于成年人保持健康血压,而且这一影响在母亲身上表现得更加明显。

美国杨伯翰大学的研究人员对198名成年人进行了长期血压跟踪观测。结果发现,抚养孩子的成年人,特别是母亲,血压更容易处于健康范围内。

这份报告撰写人、心理学家朱莉安娜·霍尔特-伦斯特德对这一现象解释说,尽管照顾孩子会使生活忙碌,但父母可以从与孩子相处的过程中获得满足感,从而有助于保持血压正常。



作者: 顾汉现    时间: 2010-1-21 12:36
标题: 高血压逐渐瞄上年轻人 劳累和压力成为最大病因
高血压逐渐瞄上年轻人 劳累和压力成为最大病因


2010-1-21


    关键词:高血压 年轻人 劳累 压力


    摘  要:最新研究表明,高血压患者中,中青年患者已占34%,其中知识分子、公务员、记者等人群是高血压的“高危人群”,而老了和压力成为最大病因。

    舜网讯 最新研究表明,高血压患者中,中青年患者已占34%,其中知识分子、公务员、记者等人群是高血压的“高危人群”。

    为何“老年病”高血压,竟会成为白领的职业病?专家解释:从近年的临床情况看,高血压患者的最大病因已不再来自饮食,而是劳累和压力!只要血压增高,就会让心脏结构发生变化。年关、压力大、郁闷多,生物钟被打乱,血压必然频频跳高,请关注您的血压,请关注您的心脏!



    压力是高血压最大病因

    1.30岁老板血压高

    个案:有位30岁出头的小公司老板,最近常常头晕、头痛,到医院检查发现,血压明显偏高。他很奇怪,自己体形不胖,为何会血压高?

    高血压,一直被认为是“老年病”,因为根据人体的生理特点,一般40岁以上人群,年龄每增加10岁,血管的收缩压就有上升10毫米汞柱的可能。原因是,动脉血管会随年龄增长,发生退行性变化,一则是血管壁因细胞老化而硬化,二则不良生活方式日积月累,造成动脉粥样硬化。大血管硬化后弹性降低,是高血压的重要病因。

    但是,据中国高血压联盟的调查显示:中国在20世纪50年代至 70年代,高血压患者中,45岁以下的仅为5.8%左右。而80年代以后,已增加到20%。

    国内最近一次医院门诊人群高血压抽样调查显示,在新出现的高血压病例中, 35-45岁患者占63%。

    2.学习紧张患上儿童高血压

    个案:有位5年级小学生,父母都是高级知识分子,对他要求非常严格,不仅要求学习成绩优异,还希望他多才多艺,替他报名参加了各种各样的课外辅导班。在一次学校体检中,他竟查出患上了儿童高血压。

    很多典型案例可以看出,恐惧、紧张、焦虑和其他心理因素,直接影响人的血压水平。如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国围困的斯大林格勒,很多人在一夜之间突发高血压;日本一次大地震后,因血压升高和心肌梗死而致死的人数,持续增加了数月之久;英国科学家对105名生活在伦敦的公务员的调查发现,在工作中承受更多压力的人,其血压、心速均比别人要高、快。



    高血压成为白领职业病

    白领人群除了压力外,还有许多其他因素,让他们的血压升高,以致现在高血压已成为白领人群的职业病。

    1.每天只睡5小时

    个案:一位公司员工说,“加班”在他们企业已成为企业文化。公司每个月都会统计加班工时,将前10名作为红榜、后10名作为黑榜,进行公布,只要是进入公司的人,都不得不适应这里的工作节奏和加班习惯,这已经成为了一种不成文的规定。

    睡眠时间不足,患高血压的风险增大。美国研究人员一项最新研究发现:每天睡眠时间平均为5小时的人,与平均为 6小时的人相比,5年内患高血压的风险会增加37%。

    2.生理时钟被打乱

    科学家发现,负责掌控“醛固酮”分泌的基因,也同时控制着生理时钟的运作。“醛固酮”是一种荷尔蒙,动物研究发现,老鼠体内的“醛固酮”分泌过多时,血压便会持续升高。研究者扰乱老鼠的生活规律,将其生物时钟打乱,发现醛固酮被大量分泌,老鼠的血压飙升了。



作者: 顾汉现    时间: 2010-1-21 12:39
标题: 高血压逐渐瞄上年轻人 劳累和压力成为最大病因 2
高血压逐渐瞄上年轻人 劳累和压力成为最大病因 2


    人体内同样有“醛固酮”。研究者因此警告:轮班工作者、空姐、飞机驾驶员、作家、记者等人群,作息往往不正常,这些族群要留意患上心血管疾病。

    3.职场上有“情绪杀手”

    职场上有诸多情绪杀手,让人的“大脑皮质兴奋和抑制过程失调”。

    研究发现:比起无忧无虑的人来,焦虑和沮丧的男人得高血压的危险性增加1.5倍;女人危险性增加1.7倍。



及早治疗可预防高血压

    1.早期只是波动性升高

    中青年人所患的高血压,往往是波动性的,压力大时、睡眠少时,以及其它情绪因素下,血压升高一些。也就是说,在发病的早期,小动脉的紧张性增高,通常是功能性的,血压升高往往不稳定。

    但血压波动,可促使小动脉发生硬化,特别是肾小动脉硬化,引起或加重肾缺血。肾缺血又进一步加重全身小动脉痉挛,这样因果交替,相互影响,进而促使高血压的发展,让血压升高逐渐趋向稳定,而患上高血压病。

    2.血压波动也会损害心脏

    美国医生曾就“白领高血压”现象进行过研究,研究人员将“白领高血压”患者同真正的高血压患者和正常人的心脏成像进行比较,比较的重点是患者的左心室,结果发现,“白领高血压”患者的血管壁出现异常扩张和加厚现象,这是早期心血管疾病的症状,这种现象在正常人身上是没有的。

    3.及早进行药物治疗

    专家介绍,临床发现,患者几乎都是在出现中风、冠心病等严重症状后才入院治疗,原因是,刚开始血压高时,并没有什么难受的感觉,所以很多人并不知道自己血压已高,他们被称为“隐形病人”。

    但是美国高血压学会2006年年会上公布的一项研究表明,对血压在“120/80毫米汞柱~139/89毫米汞柱”之间的人群进行积极的药物治疗,有可能预防或推迟高血压的发生。

    预防高血压的发生,这个人群还应通过减压、疏解情绪、运动、限制食盐摄入等方式积极干预。

    4.春节血压频频跳高

    年关焦虑多、应酬聚会多、夜生活多、睡觉时间少、外出旅游打乱生物钟等,春节期间诸多因素聚集,血压很可能频频跳高,所以,请朋友们密切关注血压,严格控制血压!



    相关链接

    七项“数字”说高血压

    2亿:我国人群高血压患病率呈增长态势,2002年成人高血压患病为18.8%,比1991年增长31%。估计目前全国有高血压患者2亿,每10个成人至少有2人是高血压。部分北方地区成人 高 血 压 患 病 率 达30%,即每10个成人有3人是高血压。

    140/90mmHg:正常高值血压(120-139/80-89mmHg)者,应改善生活方式以预防高血压及心血管病的发生。高血压患者降压目标应是 140/90mmHg以下,老年人的收缩压降至150mmHg以下,而对于合并糖尿病或肾病的高血压病人,血压应降至130/80mmHg以下。

    10mmHg:收缩压每降低10-14mmHg或舒张压每降低5-6mmHg,脑卒中危险减少2/5,冠心病减少1/6,总的主要心血管事件减少1/3。

    300亿:高血压及相关疾病的负担是巨大的,据2003年统计,我国高血压直接医疗费为300亿元人民币,脑血管病为263亿元,心脏病为288亿元。

    3.5倍:男性腰围≥85cm、女性≥80cm者高血压的危险为腰围低于此界限者的3.5倍。

    24:建议体重指数(kg/m2)应控制在24以下。减重对健康的利益是巨大的,如在人群中平均体重下降5-10公斤,收缩压可下降5-20mmHg。

    6克:《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07版)推荐:每日每人摄入食盐小于6克(一个普通啤酒瓶盖装盐,平装满一盖,即相当于5-6克食盐)。高血压病人减少盐的摄入量,可改善高血压治疗的效果,减少高血压导致的心、脑、肾并发症。



作者: 顾汉现    时间: 2010-2-12 12:46
标题: 高血压病患者血清瘦素水平与动脉弹性评价
高血压病患者血清瘦素水平与动脉弹性评价


[ 10-02-07 11:06:00 ]    作者:解跃辉


【关键词】  高血压 瘦素 弹性 动脉


  高血压是一种由遗传因素与环境因素共同作用引起的复杂疾病。近年的研究发现,脂肪细胞分泌的一种血管活性物质——瘦素(Leptin),具有广泛的生理功能,其不仅与肥胖相关,且与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等也关系密切,在高血压血管重塑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对2007年2月~8月82例高血压病患者及90例血压正常者的Leptin和大、小动脉弹性进行测定,旨在探讨高血压病患者的血清Leptin水平及临床意义。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门诊及住院的82例高血压病患者(高血压病组)和90名健康体检者(对照组)。高血压病组中,男45例、女37例,29~74岁,平均(64岁±14.1)岁;对照组中,男53例、女39岁,24~72岁,平均(61岁±15.3)岁。采用1999年WHO/ISH高血压诊断及分级标准:测非同日3次坐位收缩压≥140mmHg和(或)舒张压≥90mmHg。排除继发性高血压,心肌病、冠心病搭桥术后及严重肝肾功能异常。对照组为健康体检者,排除高血压病、糖尿病、冠心病和高脂血症等。

  1.2  血压测量

  休息15 min后坐位测量右臂肱动脉收缩压(SBP)和舒张压(DBP),读数3次,取平均值。

  1.3  动脉弹性测定

  采用HDI CV Profilor DO2020 动脉功能测定仪(美国HDI公司)记录桡动脉脉搏波形。对实验中高血压及健康人行大、小动脉弹性(C1、C2)检查。受试者取仰卧位,将袖带置于受检对象的左上臂测定血压,以腕部固定装置固定右手腕关节,再将带支架的金属探头置于右侧桡动脉搏动最强处,调节探头上的旋钮直到显示屏上获得理想的波形和信号强度,记录30 s桡动脉脉搏波形,仪器将自动对其分析并输出C1、C2结果,取3次测量平均值。

  1.4  标本采集

  所有受试对象均在隔夜空腹12 h后,清晨于肘正中静脉取血,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测定血糖、血脂,同批血清测定瘦素。

  1.5  血清Leptin测定

  采用美国凤凰药物有限公司Leptin (Human) ELISA Kit Leptin试剂盒,用酶联免疫法测定。

  1.6  统计学方法

  所有资料数据均以EXCEL程序建立数据库, 应用SPSS 12.0 软件对所得资料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采用x±s,两组间比较用t检验,P<0.05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由表1可见,高血压病组患者血清Leptin水平显著升高,与对照组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而高血压病组患者的C1、C2值明显降低,与对照组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表1  血清Leptin和动脉弹性指数的变化(略)注:(1)与对照组间P<0.05。

高血压病患者血清瘦素水平与动脉弹性评价 2

  3  讨论

  Leptin是一种多肽类激素,是由白色脂肪细胞中脂肪蛋白肥胖基因编码的mRNA所表达的一种血管活性物质,具有抑制摄食以减少能量来源;同时,又促进能量代谢增加脂肪消耗,最终起到消瘦的作用,故称之为瘦素(Leptin)。Leptin受体主要存在于下丘脑,作用于摄食及饱感中枢发挥中枢效应;Leptin受体也在胰岛β细胞、肝脏、肺脏、心脏、肾、脂肪等组织中表达,能促进外周去甲肾上腺素的释放,增加能量的消耗[1]。Leptin具有广泛的生物学效应[2],但有关高血压与血清Leptin的相关性研究结果并非一致,其与高血压的确切关系目前还存在争议[3]。本研究结果显示,高血压病组患者血清Leptin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提示Leptin可能参与了高血压病的发生发展过程。Leptin导致血压升高的机制尚不清楚,可能与Leptin促进交感神经系统的活动加强,外周去甲肾上腺素的释放增加,或促进肾脏对于盐类物质滤过的下降以及血管平滑肌细胞内钙离子的超负荷有关[4]。
   
  血管是高血压的主要靶器官,而动脉血管的弹性是心血管疾病的重要危险标记[5]。通过动脉弹性功能的测定,能较好的分析和反映血管弹性功能的改变[6]。研究发现,Leptin可通过激活JNKAP1 (cJun 氨基末端激酶活化蛋白- 1) 及核因子κB(NFκB) 方式增加反应性氧介质及单核细胞趋化蛋白(MCP1) 的表达及产量,并增加MMPs 和TIMPs 表达,促进内皮细胞分化和基质重建以及血管平滑肌细胞(VSMCs) 的增生、肥大因而发挥促动脉硬化的作用[7,8]。本研究显示,高血压病患者在血清Leptin明显升高的同时,其动脉壁顺应性(C1、C2)显著降低, 提示除高血压导致大小动脉弹性下降、增加血管硬度外,Leptin可能也是导致大、小动脉弹性下降的因素之一,其机制尚待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Friedman JM. The alphabet of weight control [J]. Nature, 1997(6612): 119-120.
 
  [2]Cohn JN. Vascular wall function as a risk marker for cardiovascular disease[J].J Hypertens, 1999(5):S41-S41.
 
  [3]Cohn JN. Vascular compliance and cardiovascular implications[J]. Heart Disease,2002(2):52-56.
 
  [4]Takekoshi K, Ishii K, Kawakami,Y et al.Ca2+mobilization, tyrosine hydroxylase activity, and signaling mechanisms in cultured porcine adrenal medullary chromaffin cells: effects of leptin[J]. Endocrinology, 2001(1):290.
 
  [5]Houseknecht KL ,Baile CA ,Matteri RL ,et al. The biology of leptin: a review [J]. Anim Sci, 1998 (5):1405.
 
  [6]动脉功能临床研究协作组.中国健康人群动脉弹性功能参数研究[J].中华心血管杂志,2003(31):245-249.

  [7]Tamer L , Ercan B , Unlu A , et al.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Leptin and lipids in atherosclerosis[J]. Indian Heart J, 2002(6): 692-696.
 
  [8]Park HY, Kwon HM, Lim HJ , et al . Potential role of Leptin in angiogenesis: Leptin induces endothelial cell proliferation and expression of matrix metalloproteinases in vivo and in vitro[J].Exp Mol Med , 2001(2):95-102.



作者: 顾汉现    时间: 2010-2-12 12:54
标题: 高血压病合并冠心病与大动脉脉搏波速度的关系
高血压病合并冠心病与大动脉脉搏波速度的关系


[ 10-02-07 11:05:00 ]    作者:孙洪勇,黄健,李莉,刘玲,彭进, 詹璇


【关键词】  高血压 冠状动脉疾病 心脏病 动脉 脉搏


  动脉弹性功能减退是心血管疾病的重要标志[1,2],脉搏波速度(pulse wave velocity,PWV)是目前较公认的测定动脉弹性功能的方法之一。动脉弹性与动脉粥样硬化是否具有相关性尚存有争议,国内对两者的研究甚少,多数研究对象为高血压人群。本研究旨在探讨高血压病合并冠心病与大动脉弹性变化的关系及临床意义。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取2005年3月~2008年3月住院的高血压病患者80例,男41例,女39例,50~85岁,平均(65.4±12.3)岁,符合2004年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确诊标准:收缩压≥140 mmHg和(或)舒张压≥90 mmHg,或正在服用降压药物者。所有患者均经临床和实验室检查,排除继发性高血压及外周血管疾病。所有患者均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冠状动脉单支或多支血管腔狭窄≥50%43例,无冠状动脉狭窄患者37例。所有患者入院后均服用降压药物(CCB、ACEI),血压控制在正常范围。根据年龄分为3组:50~59岁组、60~69岁组、≥70岁组;根据冠脉造影结果分为2组:高血压病组、高血压病合并冠心病组。各组病例的一般资料,性别、年龄、血压、高血脂、糖尿病、吸烟史均无显著性差异,有可比性。

  1.2  方法

  所有患者休息10 min后,采用标准水银柱血压计(玉兔牌,上海)测量坐位右上肢血压,间隔30 s测量1次,测量3次取平均值。

  1.3  PWV

  采用自动脉搏波速度测定仪(Complior,France)在25 ℃左右的室温下测定颈动脉-股动脉脉搏波速度(carotidfemoral pulse wave velocity CFPWV)作为评估中央大动脉弹性功能的指标。受检者取仰卧位,将压力感受器置于颈动脉和股动脉博动最明显的部位,测量这两点间的距离输入计算机,PWV根据两个脉搏波之间的距离比脉搏波传导的时间计算得到,取10个测值的平均值。

  1.4  冠脉造影

  以Seldinger法穿刺右桡动脉或右股动脉成功后植入动脉鞘,经鞘送入造影管至左、右冠状动脉口行冠状动脉造影,观察有无狭窄、闭塞及冠脉血流情况。

  1.5  统计学方法

  计量资料均以x±s表示;数值呈正态分布者,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数值呈非正态分布者, 采用非参数检验; P<0.05为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

  2  结果

  2.1  年龄对CFPWV的影响

  不同年龄段CFPWV结果显示,随着年龄增大,高血压病组和高血压病合并冠心病组患者的CFPWV均逐渐升高,差异有显著性(表1)。表1  不同年龄段CFPWV比较(略)注:与50~59岁组比较,(1)P<0.05;与60~69岁组比较,(2)P<0.05;(3)P<0.01。

  2.2  CFPWV  高血压病组(10.9±1.9)m/s,高血压病合并冠心病组(12.3±2.0)m/s,两组差异有显著性(P<0.01)。

  3  讨论
      
  动脉具有运输、缓冲和内皮调节功能,其中中央动脉(主动脉及其主要分支)主要起缓冲器作用,而远端动脉主要起分配血流作用。近年来特别提出在心血管疾病中动脉僵硬度增大是血管损伤的病理状态,与动脉粥样硬化型心血管病密切相关。Framingham的研究表明,高血压发病率随年龄增高而增加,年龄超过60岁后,脉压增加和舒张压降低是大动脉弹性降低的表现,高血压实际上加速了大动脉僵硬的发展过程。PWV是动脉僵硬度的指示器和动脉损伤的标志量,亦是主动脉硬度的经典测量指标。PWV受性别、年龄、血压等生理因素影响,成年女性PWV略小于同龄男性,而在儿童和老年人群中性别差异不明显;10岁前大动脉顺应性随年龄增长而迅速增加,但随后则逐渐下降。CCB、ACEI类药物可以改善动脉弹性功能,本组患者服用CCB、ACEI类药物控制血压时间均未超过2周,对PWV影响可忽略。有资料表明,在血压控制良好的高血压患者中,颈动脉壁仍比正常对照组僵硬,动脉硬度随年龄的增加比正常血压组更明显[3]。《中国血管病变检测技术标准化建议(草案)》将PWV正常值定义为<9 m/s,实验中发现,高血压病组PWV明显高于正常值,并随年龄增加而增加,各年龄组间比较具有显著差异性,高血压病合并冠心病组PWV值亦随年龄增加而增加,各年龄组间比较具有显著差异性,证实了PWV与年龄、血压呈正相关,与国内研究报道一致[4~6]。
   
  年龄增大、血压增高都将引起大动脉管壁(包括升主动脉)弹性的进行性损伤,僵硬度增大,最终导致动脉血管压力搏动负荷增加,血管内皮功能受损,促发动脉粥样硬化。一项横断面研究采用Framingham公式计算表明主动脉PWV与心血管危险相关[7]。Boutouyrie等[8]对1 045例高血压患者的随访研究发现,脉搏波传导速度所反映的主动脉僵硬度,是高血压患者发生主动脉事件(致命或非致命心肌梗死,冠状动脉血运重建或心绞痛)的重要预测因素。近期发表的ASCOTCAFE应用增强指数作为动脉僵硬度的评价指标,证实心脑血管疾病终点事件降低与改善动脉僵硬度密切相关[9]。本研究结果表明,在高血压病合并冠心病组,PWV较单纯高血压病组明显升高,大动脉缓冲功能障碍更为显著,说明动脉粥样硬化可导致动脉弹性降低。动脉僵硬度增加,顺应性降低可能参与动脉粥样硬化形成,大动脉弹性降低可能是患者产生预后不良的重要因素。鉴于PWV可能是心血管疾病危险的独立预测因子,提示PWV可作为评价高血压病患者心血管危险性的可靠指标,对心血管疾病患者的临床治疗也需要着眼于改善大动脉弹性,对大动脉损害的积极、有效干预,将在改善其预后方面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参考文献】
    [1]Laurent S,Boutouyrie P,Asmar R,et al.Aortic stiffness is an independent predictor of allcause and cardiovascular mortality in hypertensive patients[J].Hypertension,2001(37):1236-1241.

  [2]Asmar R,Rudnichi A,Blacher J,et al.Pulse pressure and aortic pulse wave are markers of cardiovascular risk in hypertensive populations[J]. Am J Hypertens,2001(14):91-97.

  [3]王宏宇.血管病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6(6):112.

  [4]倪永斌,张维忠,王宏宇.高血压不同部位大动脉缓冲功能不均一性的临床研究[J].高血压杂志,2000(8):292-294.

  [5]华琦,谭静,刘东霞,等.高血压病患者颈-股动脉和颈-桡动脉脉搏波速度改变及其影响因素[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5(12):1088-1091.

  [6]蔡凯愉,张维忠,邱惠丽,等.影响动脉弹性功能的临床因素分析[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7(3):237-240.

  [7]Blacher J,Asmar R,Djane S,et al.Aortic pulse wave velocity as a marker of cardiovascular risk in hypertensive patients[J].Hypertension, 1999(33):1111-1117.

  [8]Boutouyrie P,Tropeano AI,Asmar R,et al.Aortic stiffness is an independent predictor of primary coronary events in hypertensive patients:a longitudinal study[J].Hypertension,2002(1):10-15.

  [9]Williams B,Lacy PS,Thom SM,et al.Differential impact of blood pressurelowering drugs on central aortic pressure and clinical outcomes:principal results of the conduit artery function evaluation(CAFE)study[J].Circulation,2006(9):1213-1225.



作者: 顾汉现    时间: 2010-2-12 13:46
标题: 社区高血压病健康教育体会
社区高血压病健康教育体会


[ 10-02-06 14:08:00 ]    作者:刘业生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科学技术的日益发达,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生活模式的现代化,生活和工作的节奏不断加快和社会的老龄化等社会因素,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高血压病的发病率正在逐步增加。根据世界卫生组织有关资料表明,全球高血压病人已经超过6亿人。是继肿瘤之后的第二位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高血压病在所有国家中已经成为一个危害人类健康的严重的公共性问题。在我们服务的社区共有居民2515户,人口6557人,60岁以老年人1191人,高血压病人111人,患病率为7.87%,居疾病谱的首位。冈此,在我们工作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制定和实施高血压病防治计划,逐步做到高血压病的三级预防,已经是社区卫生工作的首要问题。
        高血压病的三级预防的主要内容是:一级预防是预防高血压病的发生。二级预防是对已患有高血压病的患者进行系统的有计划的全面的治疗,预防其病情加重或发生相关的心脑血管疾病。早期正规治疗高血压,减低高血压并发症的危险因素。三级预防是对重症患者的抢救及康复治疗。对重度高血压患者,进行抢救,有效预防并发症,同时进行康复治疗,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因此在社区卫生工作中,对居民及患者进行高血压病的健康教育,强化自我保健知识,使居民逐步掌握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健康知识,对维护人民身体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高血压病健康教育的意义:高血压病是一组以不同时间、不同地点,分别三次测量收缩压≥140mmHg,舒张压≥90mmHg为特征,伴有头晕头疼等症状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是严重危害人民生命健康的常见病,可影响心脏、大脑等多个器官功能。高血压病通过改变饮食结构,适当体育锻炼,减轻体重,降低血脂,放松心情,保证良好情绪等得到很好的防治,对已经发病的患者,通过合理治疗可以有效控制血压,很好地预防并发症的发生等,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因此,无论对医务人员还是社区居民,甚至是高血压病患者而言,正确合理的防治是一项长期工作。开展高血压病健康教育,是居民及患者获取高血压病防与治的基本知识,使得患者配合治疗的一种途径,也是其它一切治疗的基础。
        高血压病教育的目的
        (1)使患者与家属及社区居民掌握高血压病防治的基本常识,更好地配合社会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
        (2)对于患高血压的病人,使其发挥主观能动性,保证长期正规合理的治疗,取得满意的治疗效果。
        (3)避免发生高血压病急性合并症(如高血压脑出血)。因此要定期监测血压、血脂,调整用药种类及药量。
        (4)使家属掌握在特殊情况下的处理措施。如高血压脑出血发生时,不要随便搬动病人,应拨打120急救电话,并使患头偏向一侧,头部用冰水擦拭或冰敷等。以防止脑部更多出血及呕吐物呛着病人,使患者窒息死亡。
        高血压病人教育的对象
        (1)一般人群:主要对他们宣传当前高血压病惊人的发病率,死亡率以及高血压病的危害性及严重性,以及可防治性,突出宣传高血压病的发病因素,如肥胖、高盐饮食等。
        (2)高危人群是重点:对有高血压家族史的人群,更应该很好地教育他们,充分掌握高血压病的防治常识,教会他们自己监测血压或一定要定期到卫生服务中心监测血压。饮食上注意少盐多醋,少糖多果,戒烟限酒,少食或不食动物性脂肪,饮食以高蛋白、低热量、多纤维为主。加强有氧运动,每天最少做有氧运动两次以上,每次超过30分钟,很好地控制体重,减少心脑肾负担。同时还应多食用一些保健食品,如洋葱、大蒜、木耳、芹菜、萝卜、海带等食品。另外限制食盐摄入量,高危人群<10g/日。
        (3)高血压病人:①按时服药,联合用药。要在医生指导下长期正规治疗。②定期量血压,例如早、中、晚测血压,以求血压控制在高压<130mmHg,低压<80mmHg。③适量运动。高血压病人可进行散步、慢跑、爬山,打太极拳等运动,以控制体重。④保持良好心情,心胸开朗,情绪稳定,有利于控制血压。⑤戒烟戒酒。
        (4)高血压脑出血后遗症病人:通过宣教使病人对治疗和康复充满信心。使病人有信心通过家人和自己的不断努力,坚持康复锻炼,改善症状,提高生活质量。



作者: 顾汉现    时间: 2010-2-12 14:09
标题: 高血压外周血单核细胞趋化因子1基因表达及意义
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外周血单核细胞趋化因子1基因表达及意义


[ 10-02-06 10:06:00 ]    作者:魏云鸿 刘兴德   


【摘要】  目的: 观察原发性高血压(EH)患者外周血单核细胞趋化因子1(MCP1)基因表达,探讨其与EH的关系及意义。方法: 用酶联免疫吸附(ELISA)法测定62例EH患者和30例正常对照者外周血MCP1蛋白含量,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法检测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MCP1 mRNA表达。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EH组外周血MCP1蛋白含量及外周血单个核细胞MCP1 mRNA表达均显著增高(P<0.01)。结论: (1)MCP1可能参与了EH的病理生理过程;(2)外周血单个核细胞的MCP1 mRNA表达上调可能是EH患者外周血MCP1蛋白含量增高的机制之一。

【关键词】  高血压 趋化因子 单核细胞 基因表达 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 酶联免疫吸附测定

原发性高血压(essential hypertension,EH)是常见的心血管疾病,也是导致心脑血管疾病的重要危险因素。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学者认为EH是一种与遗传、环境、代谢极为相关的复杂疾病[1~3],当EH与其他相关危险因素并存时,单纯的血压控制只能使不到60%的患者获益,而危险因素的干预才能获得更大的益处。因此,积极探讨EH的发病机制及其影响因素,对更有效的控制EH,减轻其危害已成为医务工作者的共识。有学者研究发现,炎症可能在EH的发病机制中起着重要的作用[4],2007年2月~12月实验检测EH患者外周血单核细胞趋化因子1(monocyte chemotactic protein1,MCP1)蛋白水平及单个核细胞MCP1 mRNA的表达,探讨外周血MCP1的变化与EH的关系。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及分组

      按《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05年修订版)》[5]制定的标准,选取心血管科住院和门诊新诊断或未经正规降压治疗的EH患者62例,同时选取血压正常的3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排除继发性高血压、血栓出血性疾病、糖尿病、高脂血症、感染、严重肝肾疾病、自身免疫性疾病及肿瘤性疾病,排除近期有手术或外伤史等影响MCP1的因素。

    1.2  方法

    1.2.1  主要试剂和仪器  人淋巴细胞分离液(上海捷瑞),Trizol试剂(美国Invitrogen),焦炭酸二乙酯(瑞兴),逆转录试剂盒(Promega),PCR试剂盒(Promega),100 bp DNA Ladder Marker、D2000 DNA Marker(天根生化),人MCP1 ELISA 试剂盒(美国R&D公司);ULT13863三洋-80 ℃低温冰箱(日本),5745台式冷冻离心机(德国),Eppendorff centrifuge 5810R 高速离心机,Amersham核酸蛋白分析仪,PCR仪(PE geneAmp PCR System 2400)(Perkin Elmer),DNA成像分析仪(Gel Doc EQ,BioRad),酶标仪(ELx800,BioTek公司)。MCP1引物设计由上海生工合成,上游引物5' AGGAAGATCTCAGTGCAGAGG 3',下游引物5' – AGTCTTCGGAGTTTGGGTTTG 3';βaction:上游引物5'AGCGAGCATCCCCCAAAGTT 3',下游引物5'GGGCACGAAGGCTCATCATT 3'。

    1.2.2  标本采集  受检者空腹12 h,于次日清晨6∶00~7∶00采集肘正中静脉血8 ml,其中4 ml置普通生化管中,室温静置2 h,自然凝固后予离心10 min,1 000 r/min收集上清液置于-80℃冰箱保存待测;另4 ml置于EDTA抗凝试管中摇匀后即刻置40 ℃冰箱冷存,于6 h内提取RNA用。

    1.2.3  外周血MCP1蛋白含量测定  用保存待测的血清,依照MCP1 ELISA试剂盒说明书的步骤操作。用酶标仪检测450 nm波长下各孔吸光度,根据吸光度值计算标本中MCP1的浓度。

    1.2.4  人血单个核细胞中RNA提取和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  淋巴细胞分离液提取外周血中单个核细胞后,按照说明书的步骤提取总RNA;按逆转录试剂盒说明书步骤合成cDNA,并用PCR技术扩增目的片段,PCR产物用1.5% 琼脂糖凝胶跑电泳,溴乙锭显色。测定各条带灰度值,以βactin为内参,用MCP1与βactin的灰度比值定量MCP1。

    1.2.5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1.5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处理,数据以(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显著,P<0.01为差异极显著。

   2  结果

    2.1  一般资料

    EH组及对照组的一般资料见表1。两组研究对象的年龄、性别、总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高密度脂蛋白、总胆固醇、空腹血糖和外周血白细胞比较,无统计学差异。表1  EH组及对照组的基本资料注:TC示总胆固醇,TG示甘油三酯,FBG示空腹血糖,LDL示低密度脂蛋白,HDL示高密度脂蛋白,WBC示白细胞。

    2.2  MCP1水平及MCP1 mRNA表达

    见表2。与对照组比较,EH组外周血MCP1蛋白水平及单个核细胞MCP1mRNA表达均显著增高(P<0.01)。表2  外周血MCP1水平及单个核细胞MCP1mRNA表达注:(1)与对照组比较, P<0.01。

    3  讨论

    EH是最常见的心血管疾病之一。传统观念认为,EH是多种因素引起的血液流变学异常,表现为心搏出量和(或)外周阻力增加,治疗目标也仅限于用药物控制血压。随着对EH发病机制的深入研究,发现在EH发生发展的不同阶段,血管炎症是一个主要的、共同的病理特征,提示EH与炎症关系密切[6]。

    MCP1为碱性蛋白,属于趋化因子超家族,可由炎症介质刺激的单核-巨噬细胞、淋巴细胞、成纤维细胞、内皮细胞及平滑肌细胞分泌。MCP1在体内及体外均有强大的诱导单核-巨噬细胞聚集、附壁、游走的功能,是炎症的始动因子及标志[7]。研究发现,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外周血MCP1蛋白含量升高,认为EH可能是一种慢性炎症过程[8]。本研究显示,EH患者外周血MCP1蛋白水平显著升高,提示MCP1可能参与了EH的病理生理过程。因此,积极探索控制炎症的方法可能是高血压乃至冠心病具有前景的治疗策略之一。

    EH患者外周血MCP1升高的机制尚不十分明了,可能来源于与内皮细胞、血管平滑肌细胞等上调表达MCP1 mRNA有关,但外周血MCP1蛋白的升高是否与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MCP1 mRNA表达上调有关尚未见报道。本研究显示,与对照组比较,单纯EH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MCP1 mRNA表达显著增高,提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的MCP1 mRNA表达上调可能是导致EH患者外周血MCP1蛋白含量升高的一个因素,但是否与内皮细胞等其它因素有关,需进一步实验证实。由于MCP1蛋白可能进一步激活CCR2趋化因子受体,介导趋化活性,使单核细胞和巨噬细胞发生移行,黏附于血管内皮细胞,进一步损伤血管内皮[9],使其产生更多的炎症因子,加速血管重构,使血管壁顺应性下降,从而使血压升高。因此,针对炎症的治疗,或许对控制血压有一定意义。

【参考文献】
  [1]Lillie EO,Daniel T,Connor O.Early phenotypic changes in hypertension: a Role for the autonomic nervous system and heredity[J].Hypertension,2006(3): 331 - 333.

[2]Bergvall N,Iliadou A,Jodansson S,et al.Genetic and shared environmental factors do not confound the association between birth weight and hypertension:a study among Swedish twins[J].Circulation, 2007(115):2931-2938.

[3]Schillaci,M. Pirro,G. Vaudo, M, et al.Metabolic Syndrome Is Associated With Aortic Stiffness in Untreated Essential Hypertension[J].Hypertension,2005(6): 1078 - 1082.

[4]Sesso H, Buring J, Rifai N, Blake G, et al.Creactive protein and the risk of developing hypertension[J]. JAMA, 2003(290):2945-2951.

[5]刘力生,龚兰生.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10-12.

[6]Li JJ, Fang CH, Hui RT.Is hypertension an inflammatory disease[J].Med Hypotheses, 2005(64):236-240.

[7]De Lemos JA,Morrow DA,Sabatine MS,et al. Association between plasma levels of monocyte chemoattractant protein1 and longterm clinical outcomes in patients with acute coronary syndromes [J]. Circulation, 2003(107):690-695.

[8]Madej A, Okopien B,Kowalski J,et al.Plasma concentrations of adhesion molecules and chemokines in patients with essential hypertension [J]. Pharmacol Rep, 2005(6):878-881.

[9]Ridker PM,Buring JE,Rifai N.Soluble Pselectin and the risk of future cardiovascular events[J]. Circulation, 2001(103):491-495.



作者: 顾汉现    时间: 2010-2-14 12:39
标题: 原发性高血压1 490例服药依从性调查分析
原发性高血压1 490例服药依从性调查分析


[ 10-02-01 14:48:00 ]  


【摘要】    目的 探讨影响原发性高血压患者服药依从性的原因及提高服药依从性的方法。方法 对我院1 500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从一般情况、高血压知识得分和服药依从性进行问卷调查,分析影响服药依从性的相关因素。结果 原发性高血压患者服药依从性与受教育程度和经济收入有关。结论 医护人员应加强对高血压患者的健康指导,促进家庭和社会的支持,以提高患者的服药依从性。

【关键词】  原发性高血压;服药依从性;数据收集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causes that influence the medicinetaking compliance in the management of the patients with primary hypertension. Methods  A total of 1,490 patients with primary hypertension were investigated by questionnaire including the medicinetaking compliance, educational level and personal income.Results  The medicinetaking compliance was associated with educational level and personal income. Conclusion  The medicinetaking compliance in the patients with primary hypertension is based on education and income, so guidance by medical workers and financial support by family ought to be stressed on.

  Key  words: primary hypertension; medicinetaking compliance; data gathering

    随着降压药的不断更新,现有的降压药能使90%以上高血压患者的血压控制在正常水平,但在高血压人群中血压正常率并不高。控制血压受多种因素影响,其中服药依从性差是血压得不到有效控制的一个重要因素。我院2006—2007年调查了1 500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包括门诊患者)的服药依从性影响因素。

  1  材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为2006年1月—2007年12月抽查的原发性高血压1 500例,性别不限,有效份数1 490例。全部病例诊断均符合1999年WHO确定的高血压诊断标准[即收缩压≥140 mmHg 和(或)舒张压≥90 mmHg]的高血压病患者,继发者除外。

  1.2  研究方法

  随机抽样,采取与患者面对面交谈法填表。评估内容,参考文献[1],结合临床经验与当地一些实际情况设计调查表,内容包括:(1)一般资料:包括年龄、性别、婚姻、职业、文化程度、家庭人均收入等;(2)通过向患者询问高血压的病因、症状、危害、预防、预后、药物治疗的益处、服用降压药的计量、服药时间、服药次数、药物治疗需要持续的时间等10个方面的问题测试患者对高血压病知识的了解情况,对问题不了解者得0分,有所了解得1分,较了解者得2分,都了解者得3分;(3)测试患者服药依从性通过以下4个问题来衡量:①你是否按医生要求的每天服药次数来服药。②你是否按医生要求的每次服药量来服药;③你是否按医生要求的每次服药时间来服药;④自诊断高血压病以来你是否按医生的要求服药,你能否按医生要求长期坚持服药而从不间断。每题采用4分制记分,评分标准为:根本做不到者0分,偶尔做得到者得1分,基本做得到者得2分,完全做得到者得3分,总累计得分越高,表明服药依从性越好。

  1.3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10.0软件分析,数据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两均数间比较采用U检验,多个均数间比较采用方差分析,相关性分析采用直线相关分析,P<0.05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不同年龄、性别以及职业的高血压患者其高血压知识积分和服药依从性积分均无明显差异(P>0.05),见表1。

  2.2  患者受教育程度不同,其高血压知识积分和服药依从性积分有显著性差异(P<0.05), 积分随受教育程度增加而增高,见表1。

  2.3  不同经济收入的患者其高血压知识积分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服药依从性积分有显著性差异(P<0.05),见表1。表1  1 490例高血压患者的高血压知识及服药依从性积分情况调查结果(略)

  3  分析与讨论

  3.1  服药依从性定义

  服药依从性是指病人的服药行为与医嘱的一致性[2]。它是评价患者是否按照医嘱积极进行治疗的一项指标,其高低直接影响高血压病的治愈率和控制率。从现代健康概念出发,遵医行为分为两类:一是病人对医疗措施的遵从;二是为防止疾病的发生,对健康教育与行为的指导和避免危险因素的预防措施的遵从。

  3.2  服药依从性差的原因

  3.2.1  知识问题

  本调查显示,依从性差与知识缺乏及对治疗方案不理解有关,如果病人不了解或没记住如何用药,他就不可能遵从医嘱。

  3.2.2  治疗方案

  用药种类越多、每日用药次数越多、方法越复杂、疗程越长,患者的服药依从性则越差。每天只需服药1次,其服药依从性则较好。

  3.2.3  害怕药物副作用

  治疗高血压病的药物中可能会出现脚面水肿、干咳、直立性低血压、头疼等副作用,自行停药或减量可出现反跳,使病情反复无常,从而使一些患者害怕用药。还有人害怕药物依赖,导致患者的服药依从性下降。实际上高血压是终身性疾病,需长期服用降压药。

  3.2.4  求医条件

  (1) 经济条件:因为各种降压药作用部位不同,不同患者对药物的敏感性也不一样,药价更是高低不等,长期用药会造成经济困难,服药依从性降低。本调查显示不同经济收入的患者其服药依从性有显著性差别。(2)老年患者:因老年人记忆力减退、分辨能力差,服药依从性降低。(3)家庭支持:亲属对患者关心不够,不能及时督促患者按时服药会影响患者的服药依从性。

  3.2.5  态度与信念

  以病人感受为核心基础的健康信念模式认为:病人主观感受患某病的危害越高时,病人采取遵从医嘱行为的可能性越大;病人认为遵从医嘱行为将获得利益时,病人依从性越高。

  3.3  提高服药依从性的方法

  (1)开展健康教育:健康教育是预防和控制高血压病的基础和前提。正确的健康信念,有利于提高患者的服药依从性。护理人员通过个别咨询、书面健康处方指导、团体健康大课堂指导、滚动屏幕宣教,提高患者对高血压的危险因素、并发症、预后、规范药物治疗的重要意义等知识的认识,促进高血压的有效控制。(2)建立良好医患关系:医患合作可提高服药依从性。医护人员尊重、体谅、理解病人,病人信任医护人员,有利于提高其服药依从性。(3)饮食指导:教育患者要有合理的膳食结构:①低盐:每日限钠盐的摄入量,一般控制在5~6 g 以下;②补充钙盐、钾盐以及水果;③减少脂肪摄入,忌食油炸食物和动物内脏,脂肪量应控制在总热量的25%以下,适当补充鱼蛋白;④戒烟。(4)促进家庭和社会的支持有着积极的作用:家庭和社会的支持对患者起督促作用,也可以是对良好遵医行为所获得良好效果的正反馈反应。(5)行为治疗措施:①行为监测:要求患者记录服药日记、病情自我观察记录等;②刺激与控制:将患者的服药行为与日常生活习惯联系起来,如设置闹钟提醒服药的时间;③强化行为:当患者依从性好时给予肯定,反之给予批评。(6)改善医疗环节:   改善医疗的各个环节,包括向患者交代治疗程序、用药量、治疗方法及复诊时间,这样可提高患者的依从性。

【参考文献】
    [1] 邵玉珍,程金莲,等.对高血压病人服药依从性的研究进展[J]. 中华护理杂志,2002,37(11):774-775.

  [2] 肖惠敏,姜小鹰.高血压病人服药依从性的研究进展[J].中华护理杂志,2003,38(1):46-47.



作者: 顾汉现    时间: 2010-2-14 14:06
标题: 长效抗高血压药物的临床应用
长效抗高血压药物的临床应用


[ 10-02-03 09:12:00 ]   


作者:许伯慧, 李赓煦, 何春, 吴伟群


【摘要】  高血压病的治疗目的是将血压恢复至正常或稳定在一个较为理想的水平,减少心血管病及其并发症,提高患者的生命质量,合理应用降压药是一个重要的临床课题。当今长效抗高血压药物在临床上得到广泛的应用,其主要优点为:(1)减少给药次数,增加患者顺应性,有益于长期治疗;(2)血药浓度平稳,避免和减小血药浓度波动,达到平稳降压的效果;(3)显著减少峰值血药浓度所带来的毒副作用,减少首剂效应和体位性低血压等不良反应的发生;(4)有动脉抗粥样硬化、保护内皮,且不影响糖代谢、脂代谢等作用,大大提高治疗的安全性;(5)改善微循环状态,改善局部组织供氧和物质代谢等。可见,长效抗高血压药物在高血压疾病的治疗上具有明显的优势,其开发研究必将拥有更为广阔的前景。

【关键词】  高血压病;长效抗高血压药;临床应用

原发性高血压是冠心病、脑卒中、心肾功能衰竭主要的发病因素。降压药的合理应用可以有效控制血压,减少心血管疾病及其并发症[1]。美国[2]、欧洲[3]、中国等国家的高血压治疗指南将长效制剂列为高血压的重要治疗原则,主要在于长效制剂可以平稳控制血压,减少异常血压波动对心脏、血管及靶器官的损害作用。本文主要介绍临床常用的六类长效抗高血压药的临床应用。

    1   利尿剂

    利尿剂是降压药中最常用的一种,用于轻、中度高血压[4]。常用的利尿剂有氯噻嗪、氢氯噻嗪、吲哒帕胺等。利尿剂可能引起低钾血症、高血糖症、胰岛素敏感性的下降及胆固醇和血浆肾素活性的增高,这使得同时患有糖尿病、血脂代谢异常及肾功能不全等的患者治疗受到限制[5]。

    吲哒帕胺缓释片兼有利尿和扩血管双重作用,其疗效确切持久且不影响糖、脂肪代谢,对心血管有利,故被认为是较理想的长效抗高血压药物[6]。观察中发现小剂量吲哒帕胺对电解质有较小的影响,对于其他实验室指标如血糖、血脂、肾功能等无明显影响,故可用于糖尿病和血脂异常及肾功能不全者[7]。吲哒帕胺缓释片还能够显著改善轻、中度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并使血浆内皮素浓度显著降低[8]。

    2   β受体阻滞剂

    β受体阻滞剂可抑制交感神经,降低心肌收缩力,减少心输出量,增加左室射血分数,改善心率变异性,增加心力衰竭患者的运动耐量,适于高血压合并缺血性心脏病的治疗。美托洛尔普通片的半衰期仅为3~4 h,临床治疗时患者常需每日多次给药。市售缓释产品倍他乐克,每日1次即提供24 h平稳的血药浓度。它相对较低的有效血药浓度避免了普通片过高的峰值血药浓度对β2受体的作用,提高了β1受体的选择性,从而减少了对肺功能、血糖等的不良影响[9]。Reliant公司的InnropranXL(TM)是盐酸普萘洛尔的缓释制剂,其80~120 mg的灵活剂量范围提供了24 h的血压控制,它是此类产品中唯一被批准晚间使用的产品。奈比洛尔属于第3代β受体阻滞剂,1天给药1次,有选择性且具有血管扩张的特性,同时可改善内皮功能及降低炎症因子,具有器官保护作用[10]。比索洛尔是一种高度选择性的β受体阻滞剂,具有半衰期长、首过效应低的优点,在治疗中起效快,作用时间长,每日1次即可达到治疗目的。短期应用比索洛尔对糖代谢、血脂、肝肾功能等影响较小,患者耐受性好,安全性高[11]。

    3   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ACEI)

    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能阻止无活性血管紧张素Ⅰ转化为有活性的血管紧张素Ⅱ,从而阻断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的作用。它们也抑制包括缓激肽在内的激肽类的代谢降解,导致这些物质在组织中浓度增高。与大多数血管扩张剂不同,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降低血压而不引起心率增加。卡托普利(captopril)是口服有效的非肽类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常用剂型为糖衣片或普通片,由于其生物半衰期短,需要日服3次,且峰谷浓度差别较大,常引起肺淤血、眩晕、头痛、胃肠道功能紊乱等不良反应。卡托普利延迟起释型缓释片适用于临睡前服用,间隔4~6 h后于次日凌晨开始释放药物并持续释放较长一段时间。这种新型的释药模式可根据疾病的昼夜节律特点在疾病发作的重要时刻,自动释放有效剂量的药物,从而保证疗效,降低不良反应的发生[12]。新一代的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赖诺普利有较长的半衰期,可在24 h内持续、平稳控制血压,顺应性好。此药在舒张血管的同时还可增加心脏的射血分数,改善心功能,降低心血管病的发生率和死亡率,对肝、肾功能、血脂、血糖影响小[13]。1天给药1次的贝那普利降压治疗同时可降低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改善高血压患者的血管内皮功能[14]。

    4   血管紧张素Ⅱ(AⅡ)受体阻断药

    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通过干扰血管紧张素Ⅱ与其在心血管系统中受体的偶联而降低血压。沙坦类药物具有扩张血管、降低心脏的前后负荷、使舒张期心脏壁的张力下降、降低心肌耗氧量、改善心脏功能的作用,是高血压合并心衰患者的首选药物。另外沙坦类药物有扩张肾小球动脉、降低肾小球内压力、增加肾血流量和肾小球滤过率的作用,可作为合并慢性肾衰竭高血压患者的治疗药物。缬沙坦、厄贝沙坦、替米沙坦等临床常用的沙坦类药物,半衰期长,24 h给药1次,降压作用平衡持久且耐受性好。陈丽萍等[15]将厄贝沙坦用于治疗老年原发性高血压的治疗,每日给药1次可发挥24 h降压效果,降压安全有效平稳,治疗的耐受性好,不良反应轻微,干咳及神经性水肿少见,对血糖、血脂和肝功能无明显影响。卢益中等[16]比较了替米沙坦和依那普利治疗老年高血压的疗效和安全性,结果表明,两者的血压降低效率没有显著差异,替米沙坦的降压谷峰比值较小,说明替米沙坦降压稳定性较好,可以平稳的控制血压波动。

    5   钙通道阻滞剂

    钙通道阻滞剂(calcium channel blockers,CCBs)通过抑制平滑肌L-型钙通道从而降低细胞内钙离子浓度,使平滑肌松弛,血管扩张从而发挥降压作用。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发现长效钙离子拮抗剂具有以下一些优点:(1)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强大;(2)具有确切的内皮保护作用,其可明显提高内皮依赖性血管舒张作用,可对抗氧自由基及其代谢产物对内皮细胞的损伤作用;(3)在降压中不影响糖代谢、脂代谢,确立了长效钙离子拮抗剂在糖尿病治疗中的地位;(4)长期治疗冠心病具有良好的安全性[17]。此外,Brown 等[18-20]试验还证明了长效钙离子拮抗剂更适用于老年收缩期高血压患者的治疗,在降低事件的发生方面会带来更多的益处,较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利尿剂、β受体阻断剂更能降低脑卒中的相对风险。

    钙通道阻滞剂的长效制剂临床上应用较多,有“络活喜”、“拜心通”和“波依定”等。硝苯地平普通制剂反射性引起心率加快,激活交感神经系统,不利于心肌缺血和心力衰竭的控制。而长效钙拮抗剂对缺血与衰竭的心肌没有这些不良作用,使用更为安全。硝苯地平普通制剂在国际上已被逐步淘汰,取而代之的是硝苯地平的长效缓、控释制剂产品[21]。



作者: 顾汉现    时间: 2010-2-14 14:07
标题: 长效抗高血压药物的临床应用 2
长效抗高血压药物的临床应用 2


    硝苯地平控释片拜心通能在24 h内平稳血压,且对血脂、水电解质代谢无不良影响。长期服用可改善心肾功能,减轻心脏室壁肥厚[22]。迟东升等[23]研究表明,硝苯地平缓释片能增强高血压患者的血液凝血活性,降低纤溶活性,改善患者的凝血和纤溶功能失调。其能够降低血浆内皮素和神经肽Y的浓度水平,不仅直接使血管扩张,血压下降,而且通过阻断血浆内皮素和神经肽的生物学效应以减少靶器官的损害[24]。苯磺酸氨氯地平片(络活喜)本身具有长效作用,离子态氨氯地平不易接近钙通道,且在肝脏的生物降解慢,作用时间较长[25]。左旋氨氯地平具有降压作用的同时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增加具有逆转作用[26]。对于非杓型老年高血压患者,夜间服用左旋氨氯地平可以较好地纠正非杓型血压状态,且在全天血压及白天血压的控制方面也具有较好的益处[27]。非洛地平缓释片(波依定)是第2代二氢吡啶类钙拮抗剂,对小动脉平滑肌有高度选择性,通过扩张动脉而降低血压,具有缓和持久的扩血管效应,能在24 h内平稳控制血压而不激活交感神经,可改善左心功能不全,逆转心衰患者血流动力学异常,治疗剂量对心肌收缩力和心脏传导性无直接作用,显著降低血压而无负性肌力作用[28]。有研究表明,非洛地平缓释片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肾功能也有保护作用[29]。此外,1天给药1次的拉西地平降压疗效显著,能延缓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进展,改善血管内皮功能[30]。

    6   α1受体阻滞剂

    α1受体阻滞剂能选择性阻断外周α受体,解除肾上腺素能神经对血管的张力,使血管平滑肌松弛血压下降,并对脂代谢起有利影响。常用药物有哌唑嗪、四喃唑嗪(terazosion)、多沙唑嗪(doxazo-sion)等。多沙唑嗪普通片剂因首剂效应明显,易引起体位性低血压等副作用而限制了其临床应用。多沙唑嗪控释片能保持更为平稳的血浆药物浓度,延长药物作用时间,具有更好的血浆峰谷浓度比值,患者每日仅需1次服药,能明显提高用药的依从性。更为重要的是控释制剂在保持疗效的基础上提高了安全性和耐受性,且尚未发现耐药性[31]。

【参考文献】
  [1] 孙 俊. 抗高血压临床用药研究进展[J]. 中国药房,2007, 18(20):1588-1590.

[2] Chobanian AV, Bakris GL, Black HR, et al. National heart, lung, and blood institute: joint national committee on prevention, detection, evaluation,and treatment of high blood pressure; national high blood pressure education program co-ordinating committee. The seventh report of the joint national committee on prevention, detection, evaluation, and treatment of high blood pressure: the JNC 7 report[J]. JAMA,2003,289(19)∶2560-2572.

[3] Ova R, Erdine S, Fagard R, et al. ESH/ESC hypertension guidelines committee. Practice guidelines for primary carephysicians: 2003 ESH/ESC hypertension guidelines[J]. J Hypertens,2003,21(10)∶1779-1786.

[4] Myers MG. Compliance in hypertension: why don't patients take their pills[J]. CMAJ,1999,160(1):64-66.

[5] Morledge JH. Clinical efficacy and safety of indapamide in essential-hypertension[J].Am Heart J,1983,106(1 pt 2):229-232.

[6] 孙宁玲,靳翠彬,史宴海,等. 吲哒帕胺缓释片治疗轻、中度高血压长时治疗的疗效观察[J]. 中国临床药理学杂志,2002,18(1):46-48.

[7] Shi-WK, Pei D, Yi Jen H,et al. Effect of indapamide SR in the treatment of hypertensive patients with type 2 diabetes[J]. Am J Hypertens,2003,16(8):623-628.

[8] 范 军,吕迁洲. 吲哒帕胺缓释片对原发性高血压病人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J]. 中国新药与临床杂志,2005,24(9):733-736.

[9] Olsson G, Wikstrand J, Warnold I, et al. Metoprolol-induced reduction in postinfarction mortality: pooled results from five double-blind randomized trials[J]. Eur Heart J,1992,13(1):28-32.

[10] 宋巧凤,韩素桂,王希柱,等. 奈比洛尔对高血压病人血管内皮功能、勃起功能及炎症指标的影响[J]. 中国老年学杂志,2007,27(5):486-487.

[11] 赵玉娟,蔡 伟,李庆英. 比索洛尔治疗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疗效观察[J]. 天津医药,2006,34(4):247-249.

[12] 骆快燕. 卡托普利延迟起释型缓释片的研制[J]. 中国现代应用药学杂志,2005,22(3):224-228

[13] 贾院生. 赖诺普利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病[J]. 中国临床医学,2006,13(6):901-903.

[14] 王希柱,宋月霞,张丽娜. 贝那普利对高血压病患者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和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J]. 中国药房,2006,17(17):1327-1329.

[15] 陈丽萍,唐尚中. 厄贝沙坦治疗老年原发性高血压的临床疗效观察[J]. 临床心血管病杂志,2007,23(5):388-389.

[16] 卢益中,季乃军,罗王悦. 替米沙坦和依那普利治疗老年高血压疗效及安全性比较[J]. 中国现代应用药学杂志,2007,24(5):425-427.

[17] 张劲松. 长效钙离子拮抗剂的研究进展[J]. 中国误诊学杂志,2007,7(3):437-438.

[18] Brown MJ,Palmer CR, Castaigne A,et al.Morbidity and mortality in patients randomized to double-blind treatment with a long-acting calcium channel-blocker or diuretic in the international Nifedipine GITS study: Intervention as a goal of hypertension treatment(IN-SIGHT)[J]. Lancet,2000,356(9227):366-372.

[19] Hansson L,Zanchetti A,Carruthers SG,et al.Effects of intensive blood-pressure lowering and low-dose aspirin in patients with hypertension: principal results of the hypertension optimal treatment (HOT) randomized trial. HOT study group[J]. Lancet, 1998,351(9118):1755-1762.

[20] Major outcomes in high-risk hypertensive patients randomized to angiotensin -converting enzyme inhibitor or calcium channel blocker vs diuretic: the antihypertensive and lipid-lowering treatment to prevent heart attack trial(ALLHAT)[J]. JAMA,2002,288(23):2981-2997.

[21] 肖亚宝. 国产硝苯地平缓释制剂的研究进展[J]. 药学专论,2001,10(5):44-45.

[22] 吴 琼. 硝苯地平控释片拜心通在高血压治疗中的应用[J]. 国外医学·生理、病理科学与临床分册,1997,17(2):183-185.

[23] 迟东升,靳风霞,苏玉文,等. 高血压患者凝血、纤溶活性变化及硝苯地平缓释剂对它的影响[J]. 第一军医大学学报,2002,22(2):168-170.

[24] 曹中有,郝江天. 苯那普利联合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治疗高血压106例临床疗效观察[J]. 山西医药杂志,2007, 36(3):274-275.

[25] 陈 炜,王 焱,吴汉宁,等. 硝苯地平缓释片对高血压患者血管活性肽的影响及意义[J].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5,33(1):89-89.

[26] 鲁永菊,刘先哲,周 蜜,等. 左旋氨氯地平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颈动脉内-中膜厚度的逆转作用[J]. 临床心血管病杂志,2007,23(9):649-651.

[27] 孙宁玲,喜 阳,荆 珊,等. 左旋氨氯地平的时间药理学对纠正老年非杓型高血压的作用[J]. 中华高血压杂志,2007,15(1):26-29.

[28] 许崇德,辛本强,王毅华. 非洛地平缓释片治疗老年高血压左室肥厚疗效观察[J]. 山东医药,2004,44(19):27-27.

[29] 汪坚勇. 非洛地平缓释片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肾脏的保护作用[J]. 临床心血管病杂志,2002,18(8):365-366.

[30] 李俊萍,郭晓华,祁美萍,等. 拉西地平对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及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J]. 中华高血压杂志,2007,15(1):76-77.

[31] 司延斌. 多沙唑嗪控释片临床应用现状及进展[J]. 临床药物治疗杂志,2007,5(2):22-24.



作者: 顾汉现    时间: 2010-2-14 14:13
标题: 原发性高血压628例患者脉压与肾损害的关系
原发性高血压628例患者脉压与肾损害的关系


[ 10-02-03 10:38:00 ]    作者:张弘


【摘要】  目的:探讨原发性高血压患者收缩压、舒张压、脉压变化及病程与肾损害的关系。方法:原发性高血压628例将其分为3组:Ⅰ组高血压无肾损害205例,Ⅱ组高血压伴单纯性蛋白尿148例,Ⅲ组高血压伴肾功能不全275例。分别记录比较住院24 h内收缩压、舒张压、脉压及病程与肾损害的相关性。结果:患者脉压分别为Ⅰ组52.14±9.6 mmHg,Ⅱ组76.11±10.3 mmHg,Ⅲ组97.12±18.5 mmHg,依次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病程分别为Ⅰ组9.44±5.3年,Ⅱ组15.22±7.2年,Ⅲ组26.66±10.6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脉压增大及病程延长是原发性高血压肾损害的重要原因,经治疗早期肾损害大部分可恢复。

【关键词】  原发性高血压病;脉压;肾损害

高血压可导致靶器官肾脏的损害,也可在相当程度上影响慢性肾脏疾病患者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和死亡率[1],脉压能可靠预测心血管事件的发生[2,3]。原发性高血压随着病程的延长及血压增高对肾脏危害的程度逐渐增加。而肾脏损害后又反过来增加高血压的程度,以此形成恶性循环,使肾脏损害进行性加重,这种不可逆转的病变将最终导致肾小球硬化,肾脏萎缩直至尿毒症。故早期有效控制血压是防止高血压性肾脏损害的主要措施。本文对2001年1月~2004年12月住院原发性高血压628例进行总结,了解原发性高血压患者收缩压、舒张压、脉压变化及病程与肾损害的关系。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原发性高血压628例中,男377例,女251例,男∶女1.5∶1,年龄35~84岁,平均58.8±8.3 岁。其中诊断高血压病Ⅰ期205例无蛋白尿和肾功能异常;Ⅱ期148例有蛋白尿80 例(54.1%),无肾功能异常;Ⅲ期275例中有肾功能损害蛋白尿141例(51.3%),发生慢性肾功能不全83例(30.2%),尿毒症5例(1.8%)维持性血液透析。其中1例透析18个月后因顽固高血压不能控制,反复心功能衰竭死亡。

    1.2   方法   (1)根据临床症状、体征及实验室检查排除继发性高血压及原发性肾脏病,确诊为原发性高血压病并排除伴有糖尿病、尿酸性肾病等代谢异常;(2)将住院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分为高血压病无肾损害组、高血压病伴单纯蛋白尿组和高血压病伴肾功能不全3组,分别记录其入院24 h内,收缩压、舒张压、脉压、高血压病程与肾损害情况,比较各组血压平均值与肾损害关系,并计算比较各组治疗前后蛋白尿及BUN、SCr值的变化。

    1.3   统计学方法   所测数据以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P<0.05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原发性高血压病3组收缩压、舒张压、脉压、高血压病程与肾损害情况比较见表1。3组治疗前后蛋白尿及BUN、SCr值的变化见表2。由表1可见,随着肾脏损害的逐渐加重,收缩压逐渐升高,舒张压逐渐下降,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1)。且高血压肾损害的发生与病程的延长相关,说明脉压差增大及病程延长是原发性高血压肾损害的重要原因。

    由表2可见3组患者中,部分患者测定24 h蛋白定量,其中除去伴有糖尿病5例及痛风1例有大量蛋白尿(大于2~3 g/24 h)。经常规降压、抗凝等综合治疗后,随着血压得到控制和肾血流改善,蛋白尿及肾功能BUN、SCr值均明显下降,且大部分恢复或接近正常肾功能。仅5例由于长期血压控制不良,发展为尿毒症,需要透析治疗4例,顽固性高血压不能控制,反复心功能衰死亡1例。

    3   讨      论

    本组结果表明,原发性高血压各组患者收缩压均升高,且随着肾损害的加重。收缩压逐渐升高,而舒张压逐渐下降,但各组间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脉压随着肾损害的加重而显著增大,与原发性高血压无肾损害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当脉压<52.14±9.6 mmHg,临床上无肾损害发生依据,与郭皓[4]等报道脉压>58 mmHg易出现肾损害结果相似。且高血压肾损害的发生与病程的延长相关,说明脉压差增大及病程延长是原发性高血压肾损害的重要原因。可能由于长期脉压增大加重了肾小球高血压、高灌注及高滤过状态,加速肾小球毛细血管内皮损伤,加速肾小球硬化有关。原发性高血压伴有肾损害者由于动脉硬化逐渐加重,血管壁弹性下降舒张压减小,这种收缩压升高舒张压下降的分离现象导致脉压显著增大[4]。脉压增大加重肾脏等靶器官损害的机制,可能是增大的脉压增加了动脉的牵拉,血管壁所受压力增加,管壁弹性成分易疲劳和断裂,加重内脏损害和动脉粥样硬化的程度[5]。使肾小球毛细血管灌注压增大,呈小球内高压、高灌注、高滤过的三高状态。加速了肾小球损伤、硬化、肾单位毁损加快。损伤后的肾小球触发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进一步加重高血压,形成恶性循环,导致肾功能的恶化[6]。对高血压伴有肾损害的患者采取降压等综合治疗后,蛋白尿明显减少,早期肾功能损害,大部分可以恢复,提示早期降低血压治疗的重要性。

【参考文献】
  [1] 余学清. 高血压病肾损害的诊断与治疗[J].中国实用内科学杂志,2006, 26(5):323-325.

[2] Mosley WJ 2nd.Greenland P,Garside DB,et al.Predictive utility of pulse pressure and other blood pressure measures for cardiovascular outcomes[J].Hypertension,2007,49(6):1256-1264.

[3] Manela D. Reverse pulse pressure amplification predits coronary artery disease in hypertensive patients (abstracts)[J].Crit Pathways Cardiol,2006,5(2):132-135.

[4] 郭 皓, 王 玮, 田 青, 等. 动态血压均值及动态脉压对高血压早期肾损害的预测[J].心血管康复医学杂志, 2007, 16(6):556-559.

[5] 马 兰, 徐 晓, 张建平, 等. 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动态脉压,年龄与靶器官损害的关系[J].中华老年医学杂志, 2006, 25(3): 183-185.

[6] Yasmin, McEniery CM, Wallaces S,et al. C-reactive protein is associated with artial stiffness in apparently healthy idnividuals[J].Arteircoselr Tbrobm Vasc Biol,2004,24(5):969-974.



作者: 顾汉现    时间: 2010-2-14 14:16
标题: 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压变异性与左室肥厚的相关性分析
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压变异性与左室肥厚的相关性分析


[ 10-02-04 11:16:00 ]    作者:骆志鹏   


【关键词】  原发性高血压 血压变异性 左室肥厚


我们通过对96例无明显充血性心力衰竭的原发性高血压(EH)患者的左室质量指标(LVMI)与动态血压及血压变异性(BPV)的关系进行分析,旨在探讨EH患者左室肥厚(LVH)与动态血压及BPV之间的关系。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择2008年我院心血管内科门诊及住院的EH患者102例。其中男62例,女40例,年龄42~83(63.21±11.69)岁。所有患者按1999年WHO高血压诊断标准确诊为EH,即收缩压≥140mmHg(1mmHg=0.1333kPa)和/或舒张压≥90mmHg,如原有EH病史正在服用降压药物,虽然低于上述标准也确诊为EH。患者入院后均予以血尿常规、空服血糖、血脂、肝肾功能、心电图及心脏彩色B超等检查,部分患者进行了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结合病史、体格检查,确定有下述情况之一者予以剔出:继发性高血压、心功能Ⅲ~Ⅳ级或左室射血分数(LVEF)<50%、冠心病、糖尿病、各种感染、风湿病、肿瘤、外伤、甲状腺疾病、肾脏疾病及其他器质性疾病。根据LVMI将EH病人分为LVH组和无LVH组,LVH组48例,无LVH组54例。LVH诊断按Devereux标准:LVMI男≥125g/m2,女≥110g/m2。心功能分级按照美国纽约心脏病学会(NYHA)提出的分级方案进行分级。

  1.2 方法

  1.2.1 心脏超声检查及LVMI的测量

  采用美国Acuson128xp10型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探头频率为2.5MHz,超声检查由专业人员严格按照美国超声指南完成。分别测量左房收缩末期内径(LA)、室间隔舒张末期厚度(IVSTd)、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Dd)、左室厚壁舒张末期厚度(LVPWTd)及LVEF。根据病人身高(H)、体重(w),计算体表面积(BSA):BSA = 0.0061×H(cm)+0.0128×w(kg)-0.1529,根据Devereux的左室质量(LVM)校正公式计算LVM,并求出LVMI。

  1.2.2 24h动态血压监测(ABPM)

  采用MobilOGraph型无创携带式动态血压监测仪,白昼(6∶00~22∶00)测量时间间隔为30min,夜间(22∶00~6∶00)测量时间间隔为60mim,有效测量次数≥90%为有效监测,监测受试者24h平均收缩压(24hSBP)及平均舒张压(24hDBP)、白天平均收缩压(dSBP)及平均舒张压(dDBP)、夜间平均收缩压(nSBP)及平均舒张压(nDBP),根据ABPM的原始数据,统计分析如下参数:24h收缩压变异性(24hSBPV)及舒张压变异性(24hDBPV)、白天收缩压变异性(dSBPV)及舒张压变异性(dDBPV)、夜间收缩压变异性(nSBPV)及舒张压变异性(nDBPV)。

  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1.0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处理。

  2 结 果

  两组患者动态血压监测(ABPM)各参数对比观察见表1,可见两组各参数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1)。LVH和非LVH组患者BPV与LVMI对比观察见表2,可见不论24h还是白昼、夜间的BPV两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0.01。LVMI两组也存在明显差异(P<0.01)。表1 LVH和非LVH原发性高血压患者ABPM各参数比较表2 LVH和非LVH原发性高血压患者BPV及LVMI比较

  3 讨 论

  在生理和环境变化情况下,血压不断变化以保持器官有足够血流量,这种血压波动被称为BPV,通常以血压在一定时间内变化的标准差来表示,影响血压变异的因素有许多,一般认为与神经激素变化有关。EH患者阻力小动脉的结构发生重塑,血管狭窄,造成血管收缩反应性增强,动脉压力反射功能降低,故其BPV增大。

  BPV与高血压靶器官损伤之间的相关系数大于24h平均血压与靶器官损伤之间的相关系数,血压升高对心血管的不良影响在一定程度上由BPV的大小决定,BPV程度独立并显著地与高血压引起的靶器官损害有关。BPV与左心室重构有密切关系,LVMI与24h收缩压和BPV呈正相关,而左心室肥厚也已被公认是心血管疾病发生和死亡的重要独立危险因素。高血压所导致的靶器官损害是目前造成人类心脑血管疾病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积极有效控制血压是减少心脑肾等重要靶器官损害及降低心血管疾病病死率的关键。本研究显示,LVH和非LVH原发性高血压患者ABPM各参数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1);LVH和非LVH原发性高血压患者BPV及LVMI比较,不论24h还是白昼、夜间的BPV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LVMI两组也存在明显差异(P<0.01)。

  所以,高血压的治疗提倡联合用药,特别是作用机制不完全一致的两种或多种药物联用,可以明显地增强稳定血压的效应,降低BPV,减轻靶器官损害。



作者: 顾汉现    时间: 2010-2-14 15:33
标题: 高血压所致急性脑出血时积极降压对减缓血肿增大的意义
高血压所致急性脑出血时积极降压对减缓血肿增大的意义


[ 10-02-04 15:44:00 ]    作者:叶斌,熊萍  


【关键词】  高血压 急性脑出血 降压 血肿


    我们通过对比分析,了解在其它治疗措施无明显差异情况下,极积降压对高血压所致急性脑出血时减缓血肿增大的临床意义。

    1   资料和方法

    1.1  病例选择

    本组病例90例,男50例,女40例,年龄60~65岁,平均63.5岁,为我院神经内科2005~2007年接诊的高血压所致急性脑出血6h以内患者,经头颅CT确定颅内血肿部位分布:基底节区两组各35例,丘脑两组各10例。血肿量分布:基底节区为20~35ml,丘脑为10~15ml。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45例。两组病例均有高血压病史,无以往脑出血史及脑梗死、冠心病、糖尿病史,两组分别含合并轻中度高血脂10~12例。入院时收缩压180~230mmHg(1mmHg=0.1333kPa)。两组病例在性别、年龄、体重、入院时发病时间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无显著性(P>0.05)

    1.2  治疗方法

    两组病例均给予保持安静,吸氧,改善脑缺氧,甘露醇与速尿交替使用降低颅内压,清除自由基。适当使用止血芳酸、安络血、立止血。积极防止和治疗应激性溃疡和炎症等并发症。头部放冰帽,颈动脉处放冰袋,以降低脑细胞的代谢。保持营养和水电解质、酸碱平衡 。其中实验组接受积极降压使收缩压在135~145mmHg之间,而对照组接受美国心脏协会治疗指导建议将收缩压降至180mmHg以下时不继续以药物加强降压效果。

    1.3  评判标准

    24h后,以田氏计算法计算出各组脑出血治疗前CT下出血量总和及治疗后24hCT下出血量总和,以计算出各组患者增大血肿体积,并除以原出血量总和得出各组患者增大血肿百分值进行比较,得出结果。

    2  结  果

    对照组:经重复计算显示治疗24h后新增出血量占原出血量37.1%。实验组:经重复计算显示治疗24h后新增出血量占原出血量13.9%。两组结果比较,实验组24h后血肿增大明显低于对照组。并且在随后的90d内统计显示,实验组因最终脑疝形成死亡2例,而对照组最终脑疝形成死亡6例,最后致残率经统计学处理无明显差异。

    3  讨  论

    高血压引起脑出血的机制仍是一个还在争议的课题。出血可能是小动脉、毛细血管或静脉破裂造成的结果。以往一直以为,突然降低血压能够导致血肿周围区域脑组织缺血更为加重,因此我国脑血管防治指南规定:血压≥200/110mmHg时,在降颅压的同时可慎重平稳降血压治疗,使血压维持在略高于发病前的水平或180/105mmHg左右;收缩压在(170~200)mmHg或舒张压在(100~110)mmHg时,暂时不必使用降血压药物,先脱水降颅压,并密切观察血压情况,必要时再用降血压药物。血压降低幅度不宜过大,否则可能造成脑的低灌注。收缩压<165mmHg或舒张压<95mmHg者,不需要降血压治疗。血压过低者还应当升压治疗,以保持脑灌注压。但是脑出血急性期的血压降到什么程度为目标,至今仍无令人信服的确切定论。本组资料表明,对于有明显血压增高的脑出血患者一般要常规使用降血压药物治疗。对有高血压病史的患者,收缩压保持在140mmHg以下可以防止血肿扩大,同时还要超过90mmHg以保持适当的脑灌注。要确定血压控制的目标以及达到设定目标的最好方法,还需要更多的前瞻性的临床试验来完成。



作者: 顾汉现    时间: 2010-2-14 15:43
标题: 40例高血压性鼻出血患者的护理
40例高血压性鼻出血患者的护理


[ 10-02-04 16:11:00 ]    作者:金晓书  


【关键词】  高血压性鼻出血 护理


高血压性鼻出血多为动脉压增高使鼻腔内较大动脉破裂出血,出血前多有先兆,如头痛、头晕、头部发胀、发热、鼻内冲击感等,多为一侧鼻腔出血,一般出血量不大,少数可引起大出血,一旦发生,患者及其家属精神非常紧张,更易导致血压升高,使出血加剧。因此护理人员应全面做好高血压性鼻出血患者从入院到出院后的整体护理。
    1  临床资料
    2006年5月至2008年5月我科共收治高血压性鼻出血患者40例,其中男23例,女17例;年龄39~76岁;血压180~230/100~140mmHg(1mmHg=0.1333kPa);一侧鼻腔出血25例,双侧鼻腔出血15例。
    2  护理措施
    (1)出血严重、失血过多的患者应尽快建立静脉通道,行输液、输血、止血等处理,并准备好抢救物品。
    (2)帮助患者采取坐位或者半坐位,休克患者采取平卧中凹位,并按休克程序进行抢救。
    (3)心理护理。高血压性鼻出血多属急症,发病突然,患者及家属非常紧张,护士必须耐心安慰并鼓励患者,消除其恐惧情绪,避免因精神紧张造成血压继续升高使出血加剧,必要时按医嘱使用镇静剂,稳定患者情绪,减少出血。
    (4)生命体征的观察。①保持呼吸道通畅。指导患者头偏向出血侧,有利于血液流出,防止误吸血块引起窒息。呼吸困难者,给予面罩吸氧。②脉搏的观察。注意观察脉搏频率及强弱,如患者出现烦躁不安、口干、面色苍白、胸闷、脉搏细速,提示患者处于休克前期或已经休克,应立即报告医生处理。③血压的观察。高血压性鼻出血患者每日应测量血压4~6次,并准确记录,指导患者正确服用降压药,严密观察血压变动情况,为治疗提供依据。
    (5)口腔护理。保持口腔清洁,嘱患者勿将口中血液咽下,应将其吐入痰杯,以便估计出血量,并可避免刺激胃黏膜引起恶心、呕吐。每日用生理盐水进行口腔护理3次,以去除腥味,抑制细菌生长,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6)日常生活护理。护士应指导患者进食低脂、低盐、高维生素的流质或半流质饮食,避免进食辛辣、刺激性食物,少食多餐,以满足机体需要。保持大便通畅,防止便秘。
    3  健康教育
    (1)耐心向患者介绍防治鼻出血的知识。如出血量少时,可抬高头部,用拇指或示指紧捏两侧鼻翼10~15min,用冰水袋或冷毛巾敷于前额或后颈部,使血管收缩,达止血目的。同时要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保持鼻腔清洁和湿润,勿用力擤鼻和捏鼻。
    (2)加强锻炼,增强体质,避免受凉、感冒而引起呼吸道感染诱发鼻出血,同时要告诫患者起卧及活动时宜轻慢,避免情绪激动、剧烈咳嗽、打喷嚏、大便用力等,以防再出血。
    (3)出院后定期进行电话随访,指导患者预防鼻出血的发生,如有出血,请速来医院就诊。本组40例患者除2例复发就诊外,余均未复发住院。



作者: 顾汉现    时间: 2010-2-21 08:59
标题: 你是不是擅自停服降压药的8种人(图)
你是不是擅自停服降压药的8种人(图)


2010-02-21 04:47


关键字:降压药,停药,患者


通常,高血压一经确诊,应在改变生活方式的同时终身服用降压药,尽可能把血压降低到140/90毫米汞柱以下,以降低中风(卒中)与心肌梗死等严重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风险。对策:患者需要提高对降压治疗重要性的认识,尽可能坚持每天早上洗漱后服用长效降压药(每天服用1次,可以控制24小时血压)。




Gettyimages供图

  通常,高血压一经确诊,应在改变生活方式的同时终身服用降压药,尽可能把血压降低到140/90毫米汞柱以下,以降低中风(卒中)与心肌梗死等严重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风险。遗憾的是,许多患者因为种种原因擅自停服降压药。

  具体归纳起来,擅自停服降压药大致有以下8种情况,患者应注意避免。

  摘自《大众医学》

  医学指导/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上海高血压研究所王继光教授

  1工作繁忙,经常忘记服降压药

  中年高血压患者,整天忙忙碌碌,压力大,根本无暇顾及自己的身体健康,以致经常忘记服降压药而被动停药。

  对策:患者需要提高对降压治疗重要性的认识,尽可能坚持每天早上洗漱后服用长效降压药(每天服用1次,可以控制24小时血压)。这样,患者不需要把药物带到工作场所,也不会因为工作太专心、繁忙而忘记服药。

  2无头晕、头痛等不适,自认为高血压好转而停药

  高血压患者通常没有明显不适感,只有在血压非常高时才会有头晕、头痛等症状。有些患者误认为没有症状血压就是正常的,或高血压已好转,因此擅自停服降压药。

  对策:事实上,高血压所带来的风险大多是在没有任何临床症状下发生的。平时即使没有任何症状,患者也不可随意停药,而应定期在家中测量血压,根据所测得的血压水平,与诊治医生进行讨论,再由医生决定是否需要调整降压药的剂量或停药。

  3自认为体育锻炼可降低血压,无需再服药

  定期的体育锻炼的确有助于降低血压,特别是那些达到出汗状态的体育运动。一些人误以为自己天天参加体育锻炼,就可以不服降压药了。

  对策:体育锻炼的降压作用非常有限,而且往往缺乏长期性。即使参加了体育锻炼,血压暂时恢复到正常,也不能擅自停药。而必须经过专业评估后,由医生决定是否有必要调整降压药剂量甚至停药。

  4自认为“是药三分毒”,要尽量不吃或少吃降压药

  有人认为,“是药三分毒”,药物能不吃尽量不吃,必须吃则尽量少吃。其实,由国家食品和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上市销售的各种化学药品,都通过了完整的有效性与安全性评估,因此,在推荐使用剂量范围之内,这些药物通常非常安全,即使长期甚至终身服用也不会对人体产生伤害。

  对策:科研证实,降压药可以有效降低血压,显著降低发生中风与心肌梗死等严重心脑血管疾病的风险。因此,不能因为害怕降压药的不良反应,就不吃或少吃甚至拒绝服用降压药。事实上,在医生指导下服用降压药,还是非常安全的。

  5不知道高血压需长期服药

  有的高血压患者以为高血压经过治疗后可“痊愈”。当然,随着对高血压病因与发病机制的研究,已找到一些有效控制血压的办法,但是,迄今为止,高血压仍不能彻底根治或治愈。

  对策:血压水平是人体神经内分泌调节系统与心脏、血管系统相互作用、综合平衡的结果。当血压升高时会带来非常严重的心血管疾病风险,因此,患者需要长期坚持服药,才能控制血压,降低患者发生中风、心肌梗死等疾病的风险。

  6自认为随着年龄增长血压会自然增高,无需再服药

  随年龄增长,人体内的大小血管会出现程度不同的弹性功能下降(或称为动脉硬化)。通常,收缩压在中年后会持续升高,舒张压则在进入老年后因大动脉硬化而不再上升,甚至有所下降。一些人想当然地认为,年龄增长,血压增高是自然现象,不必服药治疗。

  对策:血压水平随年龄升高绝非必然,更不能称为自然升高,而是一种病理现象,有非常严重的后果,需要继续服用降压药,控制血压,以降低心血管疾病风险。另外,通过限制钠盐摄入、加强体育锻炼等措施,可以延缓动脉硬化的进程,使动脉血管在老年期仍然富有弹性,维持正常血压。

  7自认为夏天血管舒展,血压自然会降低,可以停药

  在夏天,有些患者即使不吃任何降压药,血压水平也比冬春天低一些。还有患者可能出现血压明显降低在140/90毫米汞柱以下。这些患者每到夏天,就“主动”停服降压药。

  对策:夏天是否需要调整降压治疗方案,主要看是否有明显低血压症状,如果有则应降低药物剂量,甚至停药。但如果只根据一天或一周的炎热天气调整用药,很可能不适合随时可能出现的凉爽甚至寒冷天气,大幅增加血压波动性,增加心血管病风险。

  8服药后出现干咳、乏力、水肿等不适而停药

  有些高血压患者在服用降压药后,出现明显的不良反应,如服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后出现刺激性干咳,服用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后出现腹泻等肠道功能紊乱。尽管在推荐剂量范围内,这些不良反应通常少见也不严重,但有些患者仍有可能表现为不可耐受而不得不停药。

  对策:患者出现不良反应后,应在诊治医生指导下减少导致不良反应发生药物的剂量,或停服这些药物,换成其他种类的降压药。如果这些不良反应不十分严重,患者应尽可能坚持服药,有些不适感会在用药一段时间后明显缓解,甚至消失。

  何时可停服降压药?

  专家认为,符合以下三点才可以停服降压药:

  1.被误诊为高血压而服用降压药。有些人在医院测量血压时,精神紧张,导致血压一过性升高,结果被医生误诊为高血压而服用降压药。如果通过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或在家中测量血压,确定为“白大衣高血压”,可以停服降压药。

  2.发生并发症后血压偏低。有些高血压患者在发生中风、心肌梗死或心力衰竭以后,血压明显下降到正常甚至较低的水平,在这种情况下,患者可在医生指导下调整降压治疗方案。

  3.坚持健康的生活方式,血压恢复正常。长期坚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如低盐饮食、体育锻炼等,患者血压恢复正常甚至较低水平,在详细诊断评估基础上,这些患者可以停服降压药。(广州日报)



作者: 顾汉现    时间: 2010-2-28 12:43
标题: 拉西地平联合厄贝沙坦对糖尿病高血压治疗观察
拉西地平联合厄贝沙坦对糖尿病高血压治疗观察


[ 10-02-26 16:04:00 ]    作者:何兴娜   


  【论文关键词】拉西地平;厄贝沙坦;糖尿病;高血压


  【论文摘要】目的评价拉西地平联合厄贝沙坦对糖尿病高血压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糖尿病合并高血压的患者60例,随机分为三组:拉西地平组,厄贝沙坦组,拉西地平+厄贝沙坦(联合治疗组),每组20例,给予拉西地平4㎎,厄贝沙坦150㎎,均1次/d口服,疗程1个月。观察治疗前后血压的变化。结果三组用药后血压较用药前均有显著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联合用药组治疗后的血压优于单独用药组(P<0.05),单独用药两组治疗后的血压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
  
  
  糖尿病与高血压关系密切,据WHO报道,糖尿病患者中高血压的患病率为20%~40%,为非糖尿病人的1.5~2.0倍,我国报道约在25%~41.6%,为一般人群的1.3~5倍[1]。糖尿病合并高血压的发病机制有多种因素参与,为了多途径更有效地控制血压,我们观察了二氢吡啶类钙拮抗剂(CCB)拉西地平和血管紧张素II受体拮抗剂(ARB)厄贝沙坦两药单用及联用对糖尿病高血压的疗效,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择糖尿病合并高血压的患者60例,均符合1999年WHO/ISH高血压诊断标准和WHO 1999年糖尿病诊断标准。其中男38例,女22例,年龄42~75岁,平均59.5±3.2岁,病程(7.6±5.1)年。随机分为拉西地平组(20例),厄贝沙坦组(20例),联合治疗组(20例)。三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方面差异无显著性(P>0.05)。所有患者入组前一周停用其他降压药物,入组后均接受常规降糖治疗。排除对拉西地平及厄贝沙坦药物过敏或禁忌症者;排除继发性高血压患者;排除心、肺、肝、肾功能异常的患者;排除怀孕及哺育期妇女。
  1.2方法在口服降糖药基础上,2个单独治疗组分别予拉西地平(商品名:司乐平,哈药集团三精制药股份有限公司生产)4mg,1次/d;厄贝沙坦(商品名:安博维,赛诺菲-安万特公司生产)150mg,1次/d;联合治疗组予以拉西地平4mg+厄贝沙坦150mg,1次/d,疗程均为1个月。
  1.3观察指标治疗前及治疗1个月后同时间,让患者静坐10min后,用台式水银血压计测坐位同侧上肢血压,取3次血压的平均值进行统计分析。并于治疗前后常规测定血糖、血脂、血尿酸、血尿素氮(BUN)、血肌酐及电解质等指标。
  1.4统计学方法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应用SPSS12.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组内指标采用配对t检验,组内指标的比较使用独立样本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血压的变化三组用药治疗1个月后血压较用药前均有显著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联合用药治疗后的血压优于单独用药组(P<0.05),单独用药两组治疗后血压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每组治疗前后比较P<0.01;联合用药组治疗后的血压分别与单独用药2组治疗后的血压比较P<0.05;单独用药两组治疗后的血压组间比较P>0.05。
  2.2三组用药前后血糖、血脂、血尿酸、BUN、Cr、电解质等生化指标变化差异无统计意义(P>0.05)。

  3讨论
  
  英国前瞻性糖尿病研究(UKPDS)结果表明,对于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严格控制血压可以使任何糖尿病相关终点事件的发生率下降24%,微血管病变下降37%,心肌梗死下降44%[2]。糖尿病与高血压关系密切,无论Ⅰ型或Ⅱ型糖尿病患者因高血糖而发生肾小管钠与葡萄糖交换增加,钠吸收增加,使血容量增加而升高血压,高血糖使肾小球入球动脉扩张,导致高灌注而损害内皮和系膜细胞,激活蛋白激酶,增加内皮细胞合成内皮素的血管紧张素转换酶等缩血管物质,从而对血管紧张素Ⅱ敏感性增强;刺激血管平滑肌增殖,损伤内皮细胞,增加Ⅰ型胶原的合成,纤维联接蛋白增加等,而促使动脉硬化和高血压的发生、发展。同时,高血压可增加肾小球内高压、高灌注和高滤过,加速糖尿病肾损害,促使糖尿病肾病发生、发展。所以对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应积极降压治疗。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的血压控制目标,WHO/ISH治疗指南根据HOT、UKPDS研究结果,建议血压控制目标值<130/85 mmHg;美国肾脏病学会的高血压与糖尿病工作组从保护肾功能角度提出<130/80 mmHg。糖尿病合并高血压发病率高,许多降压药(如利尿剂、肾上腺素β受体阻滞剂)因干扰血糖、血脂代谢,故不宜用于糖尿病并发高血压的降压治疗。拉西地平是一种新型的长效二氢吡啶类钙拮抗剂,对血管选择性高,能扩张外周动脉,减轻外周阻力,从而降压。同时能扩张肾动脉,保护肾功能。厄贝沙坦为新型ARB,通过选择性阻断血管紧张素II受体而抑制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RAS)发挥其降压作用,除了能有效降低高血压外,还可减少尿蛋白排泄而延缓肾损害的进展,保护肾功能。对于糖尿病合并高血压的患者,单一用药效果欠佳,目前大多主张用CCB与ARB(或ACEI)联合。本文选择拉西地平与厄贝沙坦联合应用治疗糖尿病高血压,降压效果理想达标,对血糖、血脂、血尿酸,BUN、Cr、电解质等生化指标,无不良影响。
  
  参考文献
  [1]齐今吾.糖尿病与高血压[J].临床内科杂志,2001,18(3):161-162
  [2]傅祖植.糖尿病与高血压[J].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2005,21(5):15-17



作者: 顾汉现    时间: 2010-2-28 12:45
标题: 浅析老年人高血压及心脏病用药注意要点
浅析老年人高血压及心脏病用药注意要点


[ 10-02-23 16:23:00 ]    作者:高春妮   


  【论文关键词】老年人;心血管疾病;敏感性;不良反应


  【论文摘要】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人(≥60岁)在生理功能及生化反应上发生了相应的变化,故对药物的反应及体内过程也发生了改变,对药物的敏感性提高,不良反应一般较青壮年表现更为明显[1]。因此,对老年人合理、安全和有效的使用药物的研究显得十分重要。心血管疾病是老年人常见的疾病之一,针对老年人的高血压及心脏病用药所注意的问题,浅析如下:

  【Abstract】Along with the age growth senior citizen in the physiological function and the biochemistry responded on has had the corresponding change, therefore has also had the change to the medicine response and in vivo process, to the medicine sensitive enhancement, responded not good compares the young adults to display obviously generally.Therefore, to the senior citizen reasonable, safe and the effective use medicine research appears extremely importantly.Cardiovascular disease is one of senior citizen's common diseases, pays attention to the question in view of senior citizen's hypertension and heart disease medication, the brief analysis is as follows.
  【Key words】Senior citizen; Cardiovascular disease; Sensitivity; Responded not good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科学的进步,人民生活和卫生保健事业的改善,人的平均寿命显著延长,老年人口比例迅速增长,老年人疾病的药物治疗研究已成为关注的课题。老年人因身体生理、生化的改变,使抵抗力降低,疾病也随之增多,其中最为常见的就是心血管系统疾病,主要有高血压、心脏病、动脉硬化、脑血管疾病等。在临床上,许多老年人在服药的过程中易出现不良反应或药物间相互作用从而导致种种危险,因此患高血压及心脏病的老年人的用药安全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
  
  1 老年人心血管系统生理功能、生化功能的改变
  
  1.1 心脏:老年人心肌细胞内脂褐质沉着,心肌胶原样淀粉样变性增多,心内膜增厚与硬化,造成心脏的生理功能普遍减退,心输出量降低,心搏出量减少,心肌收缩力与顺应性减退,心室收缩减慢。
  1.2 血管:
  老年人无论是动脉、静脉还是毛细血管表现在弹性纤维进行性磨损、断裂、钙盐沉积于血管胶原纤维交联,致使血管弹性减弱,外周阻力增大,血流速度减慢,从而造成脑、冠状动脉、肾与肝脏血流量减少。
  1.3 血压:
  由于老年人动脉弹性降低,扩张度减退,其收缩压随着年龄而升高,再加之压力感受器敏感性下降,反射性调节机能降低,所以老年人易发生血压的波动变化[2]。

  2 老年人心血管系统功能改变对药效学的影响
  
  老年人每搏心输出量和动脉顺应性下降,外周阻力和脉压差明显增加,压力感受器的敏感性降低,因此心脏对缺氧、高碳酸、儿茶酚胺等刺激的反应性明显下降,特别当给予β受体阻断药、亚硝酸盐类扩张血管药、抗高压药和利尿药时引起体位性低血压的发生率及程度均比青壮年高;由于老年人对β1和β2受体的反应性减弱,所以老年人机体不仅对β受体激动药的反应性降低,对β受体阻断药的反应性也明显降低,这可能与老年机体腺甘酸环化酶的活性降低和β受体数目减少有关。

  3 老年人心血管系统疾病治疗药物的特点
  
  3.1 抗高血压药:
  老年人重要器官多有硬化变化,血管口径变小,血管阻力增大,血流量减少,而对降血压药耐受性降低,尤其是对降压效果较强的降血压药物,如卡托普利等,易致低血压、心脏供血不足和脑缺血性晕厥,有甚者可能发生心绞痛和脑血栓等。因此,老年人降压应首选β受体阻断药及钙拮抗药等,如阿昔洛韦、硝苯地平等,它们的降压效果较好且安全。老年人对中枢性降压药非常敏感,可发生极度镇静,嗜睡和眩晕等不良反应,停药后可出现焦虑、激动、心悸、出汗、血压突然升高等停药反应。而临床常用的复方利血平,久用可致老年人反应迟钝、嗜睡、记忆力减退和溃疡病的发生。目前临床多采用两种或两种以上降压药联合应用,效果较好,但一般宜采用作用缓和的降压药物。
  3.2 强心类药物:
  强心类药物以强心甙最为常见,但大多数老年人对强心甙非常敏感而易发生中毒,典型的症状如恶心、呕吐、心动过缓等不一定会出现,而常见的却是精神错乱、中毒性精神病、精神抑郁症等,这是由于老年人肾功能减退、肾小球滤过减少,强心甙清除率降低,相对血药浓度增高,半衰期延长的原因,故老年人强心甙的常用剂量是临床上的1/2或1/4。
  
  4 总结
  
  通过以上的叙述,我们可以看到老年人本身心血管系统已经发生了生理、生化功能的变化,甚至存在着某些其它老年性疾病造成的病理状态,从而影响着心血管系统药物对老年人的药物药理效应,甚至药物作用性质的改变。临床老年人药物治疗的实践充分表明了药物的不良反应在老年人的发生率远远高于其它组病人,老年人一般同时可患多种疾病,加上健康状况各不相同甚至差异较大,故其用药不能完全按体重和年龄折算,应根据老年人的心血管系统机体生理、生化和病理状态等特点,在加上心理状况和生活环境条件等因素,进行个别的、具体的综合考虑[3],从而选用适合老年人的药物的用法及用量,减少或避免药物的毒副作用。
  
  参考文献
  [1] 李华,陈文.浅谈老年人心血管疾病用药注意要点[J].中华临床医药杂志,2003,60(2):157
  [2] 叶任高.内科学.第五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63
  [3] 金有豫.药理学.第五版[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20 转



作者: 顾汉现    时间: 2010-3-29 13:01
标题: 浅谈高血压病的防控和治疗原则
浅谈高血压病的防控和治疗原则


[ 10-03-13 11:17:00 ]    作者:方希平 李双凤


  【关键词】高血压;治疗  
    
  【摘要】高血压病的防控有几个方面:建立正确的疾病防控理念;生活方式的指导和个性化的治疗。  
    
  血压水平与心血管病危险呈正相关,高血压的定义是人为的。我国四次修订高血压定义,与目前国际上两个主要的高血压治疗指南的血压分类基本一致。1999年2月出版的WHO/ISH高血压治疗指南亦将高血压定义为:未服抗高血压药情况下,收缩压≥140mmHg和/或舒张压≥90mmHg,与JNC-VI指南相一致。高血压是最常见的心血管病,高血压会对心、脑、肾等身体的重要器官造成损害。心、脑、肾等器官是高血压的损害对象,在医学上被称为高血压的靶器官。高血压患者一旦出现这些靶器官的损害,就标志着高血压病正在发展。据世界卫生组织预测,至2020年,非传染性疾病将占我国死亡原因的79%,其中心血管病将占首位。是全球范围内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  
    
  1高血压病的危险因素  
    
  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降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升高;糖尿病伴微蛋白尿;葡萄糖耐量降低;肥胖;以静息为主的生活方式;血浆纤维蛋白原增高。  
  1.1低危组男性年龄<55岁、女性年龄<65岁,高血压1级、无其他危险因素者,属低危。典型情况下,10年随访中患者发生主要心血管事件的危险<15%。临界高血压患者的危险尤低。  
  1.2中危组高血压2级或1~2级同时有1~2个危险因素,病人应给予药物治疗,开始药物治疗前应经多长时间的观察,医生需予十分缜密的判断。典型情况下,该组患者随后10年内发生主要心血管事件的危险约15%~20%,若患者属高血压1级,兼有一种危险因素,10年内发生心血管事件危险约15%。  
  1.3高危组高血压水平属1级或2级,兼有3种或更多危险因素,兼患糖尿病或靶器官损伤患者或高血压水平属3级,无其他危险因素患者属高危组。典型情况下,他们随访后10年间发生主要心血管事件的危险约20~30%。  
  1.4很高危组高血压3级同时有1种以上危险因素或TOD,或高血压1~3级并有临床相关疾病,典型情况下。随后10年间发生主要心血管事件的危险最高,达≥30%,应迅速开始最积极的治疗。  
    
  2高血压病的防控  
    
  2.1建立正确的疾病防控理念健康教育是预防和控制高血压病的基础和前提,健康教育的效果直接影响高血压病病人的健康信念模式,而正确的健康信念,有利于病人的服药依从性。在护理活动中可通过个别咨询、书面指导、团体授课,也可采取走廊张贴科普宣传画、出黑板报等丰富多彩的健康教育形式,向病人讲解高血压病的危险因素、并发症、预后和规律服药的重要意义等相关知识,以建立正确的疾病防控理念。
  2.2生活方式的指导①合理膳食限制食盐摄入,一般成人摄入盐5g/d~6g/d。此外,过多摄入脂肪也是原发性高血压病的一个危险因素。高脂血症的病人,要严格控制饮食,选择低胆固醇食物,多吃蔬菜、豆制品、瘦肉、鸡肉、兔肉、海蜇和鱼类,尤其应多吃富含纤维素的蔬菜,以减少胆固醇在肠内的吸收。限制食用动物脂肪、蛋类、内脏等。要合理膳食,食物多样,以谷类为主,增加新鲜蔬菜、水果、牛奶等。②限制体重除了宣教肥胖的危害外,还应指导病人如何防胖减重,适度增加有氧活动量,超重者要逐步减轻体重,但不宜过快,病人在减轻体重时应保证补充足够的蛋白质。若饮食中缺乏蛋白质,可引起营养不良,抵抗力下降等。③适度加强体育锻炼:每天从事一些户外活动,并持之以恒。散步、练气功、打太极拳均有好处。运动能预防和治疗高脂血症,尤其是脑力劳动者每天早晚可以跑步或散步,逐步地增加运动量。④避免过度紧张,生活要有规律,以保持正常的高级神经活动;过度兴奋、过度紧张、情绪波动都不利于高血压病的防治。⑤限制饮酒,提倡戒烟:长期饮酒者其血液中低密度脂蛋白高,易引起高脂血症,应戒酒、戒烟。告诉病人吸烟对心血管系统的毒害作用,对已吸烟者劝其戒烟。



作者: 顾汉现    时间: 2010-3-29 13:02
标题: 浅谈高血压病的防控和治疗原则
浅谈高血压病的防控和治疗原则


  3高血压的治疗原则  
    
  3.1个体化即用药因人而异。根据不同病人的病理生理特点,病程进展和并发症,而采用不同的药物不同的剂量,除非紧急情况,一般不必急剧降压,尤其老年人,以逐渐降压为宜。无并发症者,可使血压降到18.7/12Kpa(140/90mmHg)上下,有心、脑、肾供血不足者,过度降压可加重缺血,药物降压,不是病因治疗,应长期用药,甚至终生治疗,采取最小有效量,长期坚持。,尽量选用一天服用一次具有24小时平稳降压作用的长效药物。其特点是:提高患者治疗的顺从性、更平稳地控制血压、保护靶器官,减少心血管病事件的危险性。可持续24小时的降压药物标志之一是降压谷峰比值>50%,即给药24小时后仍保持50%以上的最大降压效应。还要充分考虑患者长期治疗的经济承担能力。  
  3.2联合用药如第一种药无效,血压未能达到目标,联合用药优于大剂量单药治疗,故通常是加用小剂量的第二种抗高血压药物,而不是加大第一种药物的剂量。联合用药可达到最大的降压效应、最少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有效的联合用药组合是:利尿剂+β受体阻滞剂、利尿剂+ACEI(或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钙离子拮抗剂(二氢吡啶类)+β受体阻滞剂、钙离子拮抗剂+ACEI、α肾上腺素能受体阻滞剂+β受体阻滞剂。联合用药可产生协同作用,抵消副作用。如血管扩张剂常继发交感神经兴奋,心率加快,心排出量增多,并用β阻滞剂可对消心率加快。血管扩张剂可继发醛固酮增多,水钠潴留。并用利尿剂,可对消之。  
  3.3分级治疗对一般高血压,先用副作用少的药物,如未取得满意疗效可逐步加用一种或多种作用机制不同的药物。可考虑分级治疗。一级;利尿剂、β受体阻滞剂、钙拮抗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可选用一种药物,一种无效可改用另一种。二级;联合用药,两种药物并用,自小量开始,有效为止,若无效转入三级。三级;联合用药,三种药物并用。四级;三级治疗效果不佳者,可换用胍乙啶或可乐宁。  
  从上述内容中不难看出,在原有诊断标准的基础上,对高血压防控理念的提出,危险因素的分析,给有高血压倾向的人群提前敲响了警钟,并且对已患高血压的人群,提出了治疗的策略,其目的是,降低高血压病的发病率,降低高血压病患者发生心、脑、肾等重要脏器并发症的发病率,在全国范围内大力开展高血压病的防控与治疗。



作者: 顾汉现    时间: 2010-5-26 10:50
标题: JAMA:美国对高血压的控制现状
JAMA:美国对高血压的控制现状


2010-5-26 9:53:31


JAMA:美国对高血压的控制现状





据10-5月26日刊JAMA上的一则研究披露,大约有50%的高血压患者的血压得到了充分的控制,从而达到了Healthy People 2010的目标,但是在美国的高血压发病率在最近几年中却没有下降。

根据文章等背景资料:“一项来自National Health and Nutrition Exami-nation Survey (NHANES) 2005-2006的初步的报告说,高血压是一种流行性的疾病,它影响到在美国的大约6500万人,该数字与根据美国人口所得出的估计值相符。鉴于高血压的流行率及其对健康结果的影响,有数项全国性的创制案研发出了有关的治疗计划、指南和政策以推动对高血压的预防、发现/注意、治疗和控制。” 对高血压的控制(定义为收缩压的数值低于140 mm Hg,而舒张压的数值低于90 mm Hg)从NHANES II (1976-1980)的10%增加到了NHANES II (1999-2000)时的31%。 Healthy People 2010的目标是在美国的高血压人口中,有50%的人的血压得到控制。

Medical University of South Carolina, Charleston的Brent M. Egan, M.D.及其同僚检查了综合了所有成年人的以及按年龄、族裔/种族、性别所划分的次级组中成年人的高血压流行率、人们对高血压的注意、治疗及控制的变化,其观察的时间段为NHANES 1988-1994 及1999-2008期间的5个为期2年的时段,其中的患者包括了4万2856名年龄在18岁以上的成年人,他们代表了美国人口的一个样本。高血压被定义为收缩压至少140 mm Hg及舒张压至少90 mm Hg,他们自我报告使用了抗高血压药物,或两者兼有。

研究人员发现,高血压的发病率从1988-1994年间的23.9%增加至1999-2000年间的28.5%,但在1999-2000年间及在2007-2008年期间则没有变化(为29.0%)。文章的作者写道:“…流行性高血压没有朝着国家设立的16%的发病率的方向下降,而且它还可能保持在高水平,除非在人群中的营养和身体质量指数的不良趋势得到扭转,或者是用药理学手段来预防高血压的方法得到采纳。”

在那些血压从143.0/80.4 mm Hg 下降到 135.2/74.1 mm Hg 的患者中,其高血压的控制率从1988-1994年间的27.3%增加至2007-2008年期间的50.1%。

文章的作者写道:“在1999--2000 和 2007-2008 vs. 1988-1994 和1999-2000中,高血压的控制的绝对百分比有了显著的改善。血压得到更好的控制反映了人们对其的注意、治疗以及那些获得治疗并且高血压得到控制的患者的比例有了提高。在1988-1994 及2007-2008间,在所有的年龄、族裔、性别组中,高血压控制都得到了显著的改善,但其改善程度在18 至 39 岁组中要低于40-59岁组及60岁或以上组的改善程度,而且西语裔的改善程度也低于白人的改善程度。”



作者: 顾汉现    时间: 2010-5-26 11:11
标题: Nature Genetics:发现多个高血压相关基因
Nature Genetics:发现多个高血压相关基因

2009-5-12 16:53:27



两个独立的研究小组10日说,他们已找到与高血压有关的13个基因,其中多数人们以前从未怀疑与高血压有关。

两项研究已于当天发表在英国《自然·遗传学》杂志网络版上,它们分别通过对近3万人和近13万人的全基因组分析各自找到了8个与高血压有关的基因,其中3个基因完全相同。

研究人员指出,这些基因中,一些影响人体中的钙传输,一些影响血管舒张,还有一些会导致自体免疫性疾病,但多数以前从未被列入高血压“疑凶名单”。

其中一项研究的第一作者、美国马萨诸塞综合医院的克里斯托弗·牛顿-泽说,新发现是研究高血压“一大进步”,它扩大了人们对高血压发病机理的认知范围,可有助于寻找治疗甚至预防高血压的药物目标。

另一项研究的第一作者、美国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的阿拉温达·查克拉瓦蒂则指出,他们发现的基因中,单独来看,每一个对高血压的影响并不大,但综合起来“影响显著”。


相关1:

PNAS:基因变异或可导致高血压

2008-12-30 8:56:01

PNAS:基因变异或可导致高血压



尽管许多不同的基因很有可能对高血压有贡献,科学家发现了一个基因可能控制着收缩压和舒张压。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医学院的Yen-Pei Chang及其同事扫描了旧规阿米什人(Old Order Amish) 受试者的基因组中的成千上万个遗传标记,从而确定与血压有关的基因。

现代阿米什人群来自一小群祖先,而且拥有相对同质的生活方式,这让发现导致复杂疾病的基因的工作更加容易。在阿米什受试者身上,这组作者发现携带一种调控肾脏盐的运输的蛋白质的遗传变异的人们有更高的收缩压,他们比没有这种变异的人们的收缩压平均高3.3mmHg。把这些结果与其它的对非阿米什人的研究进行比较后,这组作者发现了该基因对血压的类似效应,尽管其效应较小。这组科学家提出,这个称为STK39的基因影响着肾脏细胞的这种蛋白质的浓度,这有助于控制身体的钠排泄。


相关2:

JCI:与压力导致的高血压相关的基因

2009-11-27 17:56:36

JCI:与压力导致的高血压相关的基因



压力是否会使得你的血压升高呢?如果是的,那么你的光导蛋白(phosducin)基因可能是要负主要的责任。

根据德国弗莱堡大学,威斯康辛医学院的科学家一项最近的研究结果,他们识别了一种蛋白质的功能,该蛋白质是由光导蛋白基因表达产生的,能够缓和老鼠和人类由压力而导致的血压上升。

使用缺乏光导蛋白的老鼠模型,研究小组发现相比于普通的老鼠,它们血压的基线增加,并在面对术后压力时表现出血压的大量升高。

对人类的分析表明,大量的光导蛋白基因变异与某些压力导致的血压反应有关。数据显示,光导蛋白可能是一个很好的靶标,可以用于设计调节压力导致的高血压的药物。研究人员表示在制定切实有效的治疗方案之前还需要做进一步的相关研究。


相关3:

一项研究表明肌动蛋白1过表达可导致高血压

2008-2-12 11:06:57

一项研究表明肌动蛋白1过表达可导致高血压

        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Hassanain等报告,他们进行的一项转基因动物实验表明,肌动蛋白1过表达可造成小鼠出现血管壁肥厚和高血压。[J  Biol  Chem  2007,282(52):  37632]

        研究者使转基因FVB/N小鼠血管壁过量表达人肌动蛋白1的cDNA或其突变体(88R/L),然后观察血管壁和血压变化。

        结果较对照组小鼠,转基因小鼠的肌动蛋白1和88R/L蛋白水平增加,且主动脉血管壁出现明显的肥厚征兆。与对照小鼠相比,肌动蛋白1小鼠从出生后6个月开始收缩压和平均动脉压显著增高。


相关4:

JAMA:降压药效力与基因变异有关

2008-1-24 9:16:11

JAMA:降压药效力与基因变异有关

根据08-1月23日《美国医学协会期刊》(JAMA)上的一则研究显示,罹患高血压并具有某些基因变异的患者对某些降压药会体验到不同的治疗效果,这提示将病人的基因型与某些降压药进行匹配可能会产生更好的结果。   

美国明尼苏达大学的Amy  I.  Lynch及其同僚开展了一项研究,旨在调查具有次要NPPA(心房利钠素前体A)基因型(NPPA  G664A  及  NPPA  T2238C)的高血压病患在随机接受利尿药氯噻酮(chlorthalidone)治疗与随机接受其它类别降压药治疗时,在心血管疾病(CVD)的测试上是否会有不同的结果。   

该项研究包括38462名参与者,他们是来自ALLHAT试验(Antihypertensive  and  Lipid  Lowering  Treatment  to  Prevent  Heart  Attack  Trial,即抗高血压及降脂治疗以预防心脏病发作的试验)中的高血压患者。该试验是在美国和加拿大开展的一项多中心的随机临床试验。在2004年2月到2005年1月间,这些病患接受了基因型检查。这些参加试验者被随机分配到一个利尿药(氯噻酮,1万3860人  )组、一个钙通道阻滞剂(氨氯地平  [Amlodipine],  8174人)组、一个血管紧张素转化酶(ACE)抑制剂  (赖诺普利  [Lisinopril],  8233人)组,或一个阿尔法-阻滞剂(多沙唑嗪  [doxazosin],  8195人)组。对这些病人的随访时间平均为4.9年。   

研究人员发现,当氯噻酮(利尿药)组与氨氯地平  (钙通道阻滞剂)组进行比较时,NPPA  T2238C  变异与冠心病(CHD)、中风、全因死亡、混合型CHD及混合型CVD存在着遗传药理方面的关联;当氯噻酮组与氨氯地平组或赖诺普利(ACE抑制剂)组进行比较时,NPPA  T2238C  变异与中风之间也存在着遗传药理方面的关联。这种关联性在所有的结果中都是始终如一的,那些具有至少一份拷贝的次要C等位基因(一种基因的备选形式)者如果被分配到氯噻酮组的话,他们与分配到氨氯地平组(以及对中风进行比较的氨氯地平组加上赖诺普利组)的患者相比较具有较低的罹患疾病及/或死亡的风险,而那些具有TT基因型的氯噻酮组的病患,他们比分配到氨氯地平组的病患具有更高的患病及/或死亡的风险。



作者: 邓文龙    时间: 2010-6-20 12:41
标题: 积极心理干预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疗效的影响
积极心理干预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疗效的影响


[ 10-05-19 10:08:00 ]   


作者:王志梅 周小云 朱绿英


【摘要】  目的  探讨心理干预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压控制的作用。方法  58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随机分为积极心理干预组和对照组。积极心理干预组在给予常规降血压治疗的基础上进行心理干预。对照组在常规治疗高血压的基础上给予一般护理,比较两组血压控制情况。结果  心理干预组血压水平在治疗后第1、2周无显著性差异,4周后有显著性差异,且干预组比对照组血压水平下降显著。结论  积极心理干预对高血压患者血压控制有促进作用。
【关键词】  心理护理  高血压
        原发性高血压是一种心身疾病,严重危害人类健康,据2002年全国居民营养和健康状况调查,我国成年人群高血压患病率为18.8%,比1991年增长了31%,估计全国有高血压患者1.6亿[1]。心理社会因素在疾病的发生、发展和转归过程中起重要作用。临床实践中常可观察到高血压患者多数伴有不同程度的焦虑、敌对和抑郁的心理。因此,积极的心理干预作为一种新兴的心理护理方法,在临床护理工作中越来越受到重视。为此,笔者对2008年6月—2009年2月收治的高血压患者采用积极的心理干预护理,并探讨其对高血压病患者疗效的影响,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2008年6月—2009年2月我院收治原发性高血压患者58例,其中男性36例,女性22例,最大76岁,最小30岁,平均49岁,60岁以上29例,均符合WHO1997年高血压诊断标准(2)(BP≥140/90mmhg,58例高血压患者随机分为积极心理干预组29例,其中,男性18例,女性11例,年龄60岁以上16例;对照组29例,其中,男性16例,女性13例,年龄60岁以上13例。由同一人测定,使用同一水银柱血压计(2mmhg刻度),同一袖带测右上臂血压,血压测定在8am-10am,复诊当天上午测血压前不服药。
        1.2实验方法  入院后给予心理干预组患者和对照组患者同样合理的降压治疗,同时给予干预组和对照组以积极的心理干预和一般护理,测定高血压患者入院时,治疗后第2、4、8周血压水平,并评价积极心理干预对高血压患者疗效的影响。
        1.3统计学方法  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配对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积极心理干预方法
        每次心理治疗时间40分钟,每周2次,主要内容有以下方面:
        2.1帮助患者认识疾病和自我  由于患者被检出患高血压后,对疾病的不了解以及对医院等周围环境不熟悉极容易造成患者精神紧张、压抑、焦虑的心理而影响疗效。因此,对患者进行高血压病相关知识的教育是非常重要的,如高血压病的发生机制、症状、预防措施、合理的饮食、常规治疗的方法等,使患者对高血压病有一个全面的了解,通过自我调整和积极的配合治疗,高血压病是可以改善而不影响生活质量的。
        2.2心理支持  以热情、诚恳的态度,关心体贴病人,取得病人的信任与合作,指出患者的心理障碍,特别是忧虑对高血压的消极影响。采用鼓励、理解、支持等措施,来减轻病人的心理负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3]
        2.3强调积极有效的医患沟通  良好的人际关系可以促进人们的积极的心态去面对周围的环境,而患者由于身体的疾患产生消极的心态,甚至对周围的环境有抵触情绪,因此通过与患者有效的沟通,使其掌握沟通的方法和技巧,从根本上使患者由被动沟通变为积极交流,从而促进疾病的转归。
        2.4缓解患者不良情绪的措施主要包括  放松疗法、音乐、兴趣培养、催眠暗示等心理治疗降压[4],嘱其多欣赏旋律优美、节奏舒缓的轻音乐,当有较大精神压力时,应设法释放,如向朋友、亲人倾诉及与他人交谈等以保持血压稳定。
        2.5发掘患者的积极因素  高血压患者因病程长,并发症多,可出现许多不良心理反应,如:焦虑、多疑、对疗效和未来悲观失望等,因此,护理人员应向患者说明不良情绪对病情的影响,并发掘其积极乐观的心理因素,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激发患者对美好未来的想象力。
        3  结果
        58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治疗前到治疗2周后,心理干预和对照组血压水平无显著性差异(P>0.05),而治疗4周后干预组和对照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积极的心理干预对高血压病患者血压控制有效,而8周后体现尤为明显。
        4  讨论
        高血压病是临床最常见、最重要的心血管疾病之一,对患者的主要危害是其多种并发症,高血压患者在接受药物降压治疗后由于饱受包括心理因素等许多因素的影响,导致血压水平控制不理想,本研究在常规药物治疗的基础上配以积极心理干预,其血压控制的效果比对照组显著,证实了积极的心理干预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压控制有效。在药物治疗、饮食合理、体育锻炼的基础上结合心理疏导,使患者心理上得以康复,将会更加有利于疾病的治疗,从而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6]。
参 考 文 献
[1] 黄俊虎.原发性高血压与心理社会行为因素[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2007,5(82):82.
[2] 陈灏珠.内科学[M].第五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3] 张西亮,许春进.心理干预对非糜烂性胃食管及流病患者抑郁情绪的影响[J].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7,16(8):694-695.
[4] 贾桂荣,周文梅.高血压病人心理特点观察及护理35例分析[J].中国医药导报,2007,4(19):70-71.
[5] 赵素平.114例高血压性脑室型丘脑出血的治疗及护理[J].中国现代医生,2007,45(12):97.
[6] 霍秀兰.对糖尿病患者实施护理干预效果观察[J].中国现代医生,2007,45(15):120-121.



作者: 顾汉现    时间: 2010-8-5 14:00
标题: JCI:治疗高血压新途径
JCI:治疗高血压新途径


2010-8-5 11:14:56


JCI:治疗高血压新途径


一项最新研究成果发表于《临床检查杂志》(JCI)月刊上,参与此次研究的德国萨尔大学、雷根斯堡大学和比利时鲁汶大学的研究人员称,不久前发现一种在调节人体血压方面发挥决定性作用的生理机制。这一发现将有助于研制治疗高血压的新药。

萨尔大学3日报告说,这些研究机构的科研人员发现,一种名为“TRPM4”的离子通道在调节人体植物神经系统释放肾上腺素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实验表明,如果这一离子通道出现障碍,植物神经系统释放的肾上腺素会明显增加。研究人员由此推断,很多高血压患者的病因与“TRPM4”离子通道功能紊乱有关。如果能找到直接激活该离子通道的活性物质,就能研发出有效降低高血压的新药(班玮)。(生物谷)



作者: 顾汉现    时间: 2010-8-15 12:59
标题: 高血压与双向情感障碍有关系
高血压与双向情感障碍有关系

  
王志军 2010年06月18日 13:41


  一项最新研究发现,接近一半因双向情感障碍而住院治疗的患者患有高血压,而且诊断有这种精神问题的患者越年轻,他们患有高血压的可能性就越大。


  美国密歇根州立大学的一项最新研究发现,接近一半因双向情感障碍而住院治疗的患者患有高血压,而且诊断有这种精神问题的患者越年轻,他们患有高血压的可能性就越大。

  领导这项研究的密歇根州立大学神经病专家戴尔•德梅洛,对99名因双向情感障碍而接受住院治疗的患者作了分析调查。双向情感障碍又叫躁狂抑郁症,其特点是情感在抑郁和称为躁狂的心理多动症之间反复。研究结果发表在美国精神病学会2010年年会上。

  除了确定像心脏病和糖尿病这类心脏代谢疾病与这种精神疾病之间存在关系外,研究人员还发现,那些患有高血压的双向情感障碍患者具有较严重的躁狂症。

  “发现高血压与严重双向情感障碍的关系有重大的意义。”他说。“两者之间在病理上有相似之处:它们都可以由应力所引发,并且与影响大脑对应力反应的去甲肾上腺素的分泌密切相关。”

  了解双向情感障碍与心脏代谢疾病之间的关系,可以为医生建立更加有效的治疗方案带来帮助,他说。“这一发现说明,我们应该更加积极地寻求对双向情感障碍患者进行高血压的治疗。” 德梅洛说。“有证据表明,高血压可以导致大脑的损害。对高血压进行早期诊断和治疗有可能改变双向情感障碍患者的治疗效果。”

  就像一些药物对肥胖的双向情感障碍患者治疗效果不好一样,我们也可能找到治疗效果好的不同药物。研究人员下一步将探讨高血压和其它心脏代谢疾病之间是如何相互影响的。



作者: 邓文龙    时间: 2010-10-6 11:01
标题: 高血压的心理因素
高血压的心理因素


[ 10-09-13 16:38:00 ]    作者:吕慧   


【关键词】  高血压;心理特点;心理治疗

心理社会因素作用于人体时经中枢神经系统接受、整合,产生紧张、恐惧、忧郁、愤怒等情绪,并将这种信息传至下丘脑,引起一系列植物神经内分泌反应。如果心理社会应激强烈而持久,会使神经体液系统血压调节机制遭受破坏,最终发展成高血压。高血压不仅需要药物及时干预,更重要的是取决于心理治疗〔1〕。

    1  高血压患者的心理特点

    1.1  抑郁  抑郁反应可使病人心率增加、血压增加、心电图改变〔2〕。抑郁症是高血压人最常见的心理障碍〔3〕。

    1.1.1  抑郁症导致高血压的机制  研究发现〔4〕,抑郁症患者常有交感、副交感神经张力平衡失调,多表现为迷走神经张力降低,交感神经活性增强。动物实验表明〔5〕,长期紧张、束缚、电击刺激可导致动物血压持续升高,对应激源有“高反应”的个体在接受应激刺激后产生比“低反应”者更高的交感肾上腺功能亢进和强烈的生化反应,导致血压持续升高。另有人提出,长期的抑郁情绪,使血管紧张性增加,阻力加大,血压升高。同时交感神经长期兴奋使肾小球动脉持续收缩,形成高血压〔6〕。

    1.1.2  高血压可导致或加重抑郁  人们一旦患了高血压,会出现多方面的心理反应,高血压持续时间越长的人,自我恢复能力也越差,部分患者对自身病情认识不足、病后适应调节能力障碍、顺应不良、继之表现出对疾病的紧张和焦虑。整日顾虑重重,这种心理因素作为应激传入脑内,若主观认为是恐惧的信息,就会引起惊恐、焦虑或愤怒等消极情绪,产生不同程度的抑郁表现,其突出表现为持久的心境低落,伴有焦虑、认知障碍、躯体不适和睡眠障碍。患者兴趣低下但少有自杀倾向。

    1.1.3  抑郁与高血压并存  二者同时存在致使病情复杂化,并以恶性循环方式促使疾病不断恶化。Gao等对165名高血压患者和152名血压正常的病人进行调查显示,高血压患者抑郁等心理学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将高血压组病人分成伴有脏器损害组与无脏器损害组,前者评分明显高于后者〔3〕。社会支持及其三个维度与患者抑郁有显著负相关,社会支持越多,抑郁反应越低。在社会支持三个维度中,主观支持与抑郁的负相关更密切。社会支持能降低患者抑郁反应,可能通过缓冲机制起作用〔4〕。有些学者认为社会支持能缓冲患者心理应激反应,尤其使抑郁反应〔5〕。因此,防治高血压患者抑郁的措施有:家庭和社会给予高血压人足够的客观和主观支持;心理咨询;放松训练;降低抑郁反应程度等。

    1.2  恐惧、焦虑心理  由于患者大多对自己的病情及预后缺乏了解,内心充满疑惑,担心高血压能否治愈,是否会引起脑血管意外等疾病,因此常表现为精神紧张、恐惧、焦虑等不良情绪,使病人身体产生应激反应,如交感神经兴奋、内分泌紊乱、血管收缩、血压升高等,其结果必然影响药物疗效,甚至可诱发或加重病情〔7〕。

    王慧〔8〕对80例高血压患者进行心理状况调查分析表明,64%患者存在肯定的焦虑情绪,52%存有轻中度抑郁,30%高血压患者同时存有焦虑和抑郁情绪。

    有明显的焦虑或愤怒情绪以及发怒后抑制情绪的发泄,均可显著增加高血压发生和发展的危险度〔9〕。焦虑或愤怒时加以抑制,血内肾上腺素浓度增高,而焦虑或愤怒情绪外露时,血内去甲肾上腺素浓度增高;二者都可引起外周血管收缩,阻力增加,血压升高,影响降压治疗的效果〔10〕。杨菊贤等〔11〕的研究表明,经过有效的抗焦虑治疗后,降压疗效有显著提高,认为可通过干预焦虑情绪,增加降压药物的效果。

    1.3  药物依赖心理  部分患者因长期反复服用某些药物,认定某种药物有明显疗效,对这种药物产生依赖性,而拒绝服用其他类药物。甚至认为,只要坚持服药,疾病就会好转,从而轻视心理调节〔11〕。

    1.4  情绪不稳定型心理  患者服用药物后若症状减轻,则认定药物有效,服用一段时间后会自动停药。而一旦出现身体不适症状,又开始重新全面检查身体,要求换药,对治疗失去信心〔7〕。据报道〔12〕原发性高血压患者有明显的心理障碍,其情绪障碍发生率68%,主要以焦虑情绪障碍为主,有的患者焦虑与抑郁情绪并存。苏景宽等〔13〕探讨高血压患者的情绪与降压效果关系的研究结果显示,无情绪障碍的患者降压药物治疗效果好,对有情绪障碍的高血压患者可施以综合性的心理治疗。

    1.5  异常的个性特征  吕跃等〔14〕研究结果提示,高血压患者的个性具有较明显的精神质倾向,性格较为内向。他们常常行为孤独,内心焦虑,忧心忡忡,对外界刺激有强烈的情绪反应,自我控制能力差,难以适应外界环境变化。由于处于上述心理状态中的人,容易导致紧张情绪的发生,导致血压恒定升高。

    有研究认为〔15~18〕A型行为可能对影响原发性高血压的预后具有危险性,故应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在药物治疗的基础上进行心理咨询及引导,调整性格行为,以达到间接控制高血压发展的目的。

    有学者采用〔19〕卡特尔16种人格因素量表,测评25例高血压Ⅱ期患者,结果表明,高血压患者的人格既有机械保守、办事认真、自律谨慎、固执成见、尊重传统观念和行为规范一面,又表现有过分现实、积极进取、不甘心落后、情绪易于激动、遇事草率、办事鲁莽、敢于冒险的个性特征。这类双重人格在一定社会心理因素和不良生活方式作用下,久而久之就可能发生高血压。故从人格因素着手防治高血压尤为重要。

    1.6  生活事件  生活事件所引起的负性情绪及应激状态是心身疾病的诱发因素。生活事件的影响不仅取决于事件本身的性质,更重要的是取决于当事人对事件意义的认知和评价。在对老年高血压与生活事件关系调查中发现〔20〕,老年高血压患者生活事件单位及频数均明显高于对照组,以消极事件为主,发生较多的是人际关系、健康问题、家庭问题、生活环境变动等。

    治疗效果不佳的高血压患者正性生活事件数及负性生活事件数与治疗效果显著的患者基本相同,但是他们却表现出受到更大的负性刺激,也就是说同一紧张性生活事件对心理应激能力差的人群负性刺激更大。因此,在关注对外部环境紧张性刺激的同时,更应关注患者的内心活动〔21〕。

    1.7  其他  临床实践中发现,高血压患者中存在两种不良心理状态,一种是满不在乎,认为没什么了不起,表现为不注重饮食,不严格用药等,心理学上叫角色缺如;另一种是角色强化,表现为过于小心,谈病色变、焦虑等。以上两种心理状态均不利于患者建立健康行为。

    2  高血压患者的心理治疗

    目前控制高血压的方法一般分为药物疗法和非药物疗法。药物疗法是一种将血压降至正常的有效措施。但在高血压人群中,服药率仅为24.8%,血压控制在正常范围的只有5.8%。为了弥补单纯使用药物治疗高血压的不足,近年开始了心理治疗的尝试。广义的心理治疗即凡是能改变病人的心理状态,并通过其认知活动有意识地调节自身生理机能的措施,都可视为心理治疗。对于初次诊断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由于其存在较多的心理问题,在进行临床药物治疗的同时,应积极进行心理干预、重视健康教育。不仅要重视心理因素的致病作用,而且要重视躯体疾病对患者心理活动的不良影响。现代高血压的治疗方案中心理治疗是重要组成部分。

    2.1  心理行为的干预  心理干预应用广泛,疗效显著,是其他治疗的良好基础。心理行为的干预主要有心理护理、认知疗法、行为治疗等,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患者紧张、焦虑等不良心理,改善了治疗效果。

    2.1.1  心理护理  心理护理包括自我情绪的调整、家属心理护理以及环境因素的调节等。要了解高血压人的思想情况,给予精神安慰,减轻心理压力。家属的心理护理亦是一个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对高血压患者来说,建立安静舒适的病室环境,使病人处于安静舒适的状态,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心理紧张的刺激。

    2.1.2  行为疗法  行为疗法是以学习理论为基础的一种心理治疗方法,主要有生物反馈治疗和漂浮疗法。

    生物反馈放松训练是一种自我身心锻炼方法,指导病人通过静默法、松弛反应法、气功法、环境疗法、音乐疗法、催眠疗法等训练,降低交感神经兴奋性,使肌肉放松,消除疲劳紧张,心情舒畅,从而产生持久的降压作用。由于放松训练可以对抗应激、稳定情绪,所以对高血压伴有情绪症状的患者尤为适用。通过生物反馈放松训练可以影响整个交感系统的紧张性状态,使血压下降,以达治疗目的,即“自我控制”的目的。对Ⅰ~Ⅱ期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在停服任何药物治疗情况下,生物反馈治疗对降低其收缩压及舒张压均有显著疗效。生物反馈比一般行为疗法效果好,特别是表现在舒张压上,而对高血压的治疗来说,舒张压的降低更具有临床治疗意义。

    漂浮疗法〔22〕是近十年来在美国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综合心理治疗方法,在国内尚未应用。方法起源于20世纪50年代的限制环境刺激疗法,被试漂浮在一个相对于环境隔离的漂浮液上,治疗师通过语言或音乐或影像对被试作心理治疗。由于漂浮液的浮力作用,被试可以非常轻松地漂浮在温度与体温相同的液体里,全身处于一种深度的放松状态,整个身体就好像没有边界一样“溶化”了,“重量感”也随之消失,意识进入“虚无”及“空白”的状态。人们已经发现漂浮治疗适用于心身疾病,如原发性高血压、全身疼痛精神疾病,如:抑郁症、紧张症、焦虑症等。国外报导,漂浮可以降压〔23〕、止痛〔24〕以及改善学习、提高创造力。

    森田疗法梁兴等〔25〕在对30例高血压患者进行药物治疗的同时,其中15例配合森田疗法对引起高血压的心理社会因素进行分析、探讨(采用集会形式学习森田理论,改变病人对自己患高血压所持态度,使病人树立顺应自然的生存哲学),使用A型行为量表进行个体特征评定。

    有调查表明〔26〕,A型行为模式中敌意性行为元素与高血压等心身疾病的患病有密切的联系。通过A型行为的矫正,以及运用肌肉放松训练、音乐治疗、气功等方法放松患者的紧张情绪,可有效降低血压。

    2.2  健康教育  在我国,高血压患者不遵医嘱服药的情况相当普遍。如何教育病人按时服药、定期复查,需要心理学和行为科学的参与。医生必须对病人进行健康教育,注意所有与疾病有关的事项,使病人认识到,高血压是一种有生命危险的疾病,但要充分与医生合作就可得到控制,从而让病人觉悟到决定自己是否健康的责任要由自己而不是由医生来承担。

    2.3  非药物治疗的特殊作用  配合用药的同时,还应重视一般治疗。主观上要合理安排作息时间及运动,低盐饮食,保持良好的睡眠质量,注意劳逸结合。客观上要发挥环境优势如疗养院山青水秀,鸟语花香之优势,使人愉悦心情,感受自然,放松自我,从而达到降压的目的〔27〕。

    总之,原发性高血压是由多种机制引起的疾病,其中社会心理因素是不容忽视的问题。高血压患者有抑郁、焦虑恐惧心理、情绪不稳定以及特殊的个性特征等心理特点,在现代高血压的治疗方案中心理治疗是重要组成部分。

【参考文献】
  1 Staessen JA,Gasowski J,Wang JG.Risks of untreated and treated isolated systolic hypertension in the elderly:metaanalysis of outcome trials〔J〕. Lancet,2000;357(9207):86572.

2 Forbes LM,Chaney RH.Cardiovascular changers during acute depression〔J〕.Psychosomatics,1980;21(6):4727.

3 Guo YL,Shiao J,Chuang YC,et al.Needlestisk and sharps injuries among healthcare works in Taiwan〔J〕.Epidemiol Infect,1999;122(2):25965.

4 Sack FM,Laura P, Svetkey LP,et al.Effects on blood pressure of reduced dietary sodium and the dietary approaches to stop hypertension diet〔J〕. N Engl J Med,2001;344(1):310.

5 Chobanian AV,Bakris GL,Black HR,et al.The seventh report of the joint national committee on prevention,detection,evaluation,and treatment of high blood pressure,the JNC 7 report〔J〕.JAMA,2003;289(19):256072.

6 Yu BH,Dimsdale JE,Mills PJ. Psychological states and lymphocyte betaadrenergic receptor responsiveness〔J〕.Neuropsychopharmacology,1999;21(1):14752.

7 李 庆,王淑娟.浅谈高血压患者药物治疗期间的心理护理〔J〕.社区医学杂志,2005;3(7):601.

8 王 慧.高血压患者80例心理状况调查〔J〕.中国临床康复,2003;7(18):2614.

9 Markovitz JH,Matthews KA,Kannel WB,et al. Psychological predictors of hypertension in the framingham study. Is there tension in hypertension〔J〕? JAMA,1993;270(20):243943.

10 Vingerhoets AJ,Ratiliff CJ,Jabaaij L,et al.Cardiovascular stress reactivity〔J〕. Psychosomatic Res,1998;42(2):17790.

11 杨菊贤,陈启稚,叶志荣.缓解焦虑情绪,提高降压药物疗效〔J〕.健康心理学杂志,2000;8(1):89.

12 郭克锋,苏景宽,王秉庚,等.原发性高血压患者情绪状态与心理干预的效果分析〔J〕.中国临床康复,2003;7(24):33345.

13 苏景宽,郭克锋,王秉康,等.情绪干预对高血压治疗效果的影响〔J〕.心血管康复医学杂志,2005;14(3): 20810.

14 吕 跃,严苏丽,于秋菊.高血压患者的个性特征测评〔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0;14(6):32.

15 杨菊贤.实用心身疾病学〔M〕.乌鲁木齐:新疆科技出版社,1992:13248.

16 杨菊贤.A型行为心理应激与心身疾病〔J〕.美国中华健康卫生杂志,1998;1(7):1812.

17 Delunas LR.Hostility and CHD(coronary heart disease)〔J〕.Rehabd Nurs,1997;22:196201.

18 Hayano J,Kimura K,Hosakat T,et al.Coronary disease prone behavior among Japanese men〔J〕.Am Heart J,1997;134:102936.

19 王学义,张宝廷.高血压Ⅱ期患者16PF测试结果分析〔J〕.健康心理学杂志,1997;5(4):23940.

20 庞月岱,李秀华.368例老年高血压患者生活事件调查〔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2;6(6):2623.

21 熊 伟,姚昌伟,黄桂凤.心理因素在影响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药物治疗效果中的作用〔J〕.中国临床康复,2003;7(30):40923.

22 胡佩诚,王瑞儒,尚志宏.漂浮疗法合并药物对原发性高血压治疗的初步观察〔J〕.中国卫生杂志,2000;14(6):4146.

23 Hooper L,Bartlett C,Davey SG,et al.Systematic review of long term effects of advice to reduce dietary salt in adults〔J〕.BMJ,2002;325(7365):628.

24 Core I,Gregoire JP,Moisan JI.Healthrelated qualityoflife measurement in hypertension:a review of randomised controlled drug trials〔J〕. Pharmacoeconomics,2000;18(5):43550.

25 梁 兴,刘英华.森田疗法结合药物治疗高血压〔J〕.健康心理学杂志,2001;9(3):2356.

26 张 旋,姜小鹰.高血压人群社区护理干预形式研究现状及发展方向〔J〕.护理学杂志,2005;11(20):768.

27 金钰梅,朱胜春,邵翠颖,等.家庭干预对高血压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J〕.中华护理杂志,2005;40(9):6713.



作者: 邓文龙    时间: 2010-10-6 11:04
标题: 老年高血压患者脑血流动力学的变化特征
老年高血压患者脑血流动力学的变化特征


[ 10-09-11 16:09:00 ]   


作者:郭吉平 黄久仪 杨永举 王艳 沈凤英 曹奕丰 王桂清


【摘要】  目的 探讨高血压病史对老年人脑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 选择卒中队列研究人群中年龄65~80岁人群2 321例,以基线调查时有无高血压病史分为病例组(1 168例)和对照组(1 153例)。比较两组颈动脉血流动力学指标和积分的差异,描述其分布特征。结果 脑血管血流动力学积分值病例组为59.61±31.68,对照组为80.73±25.30,两组积分值异常(<75分)率分别为59.5%和30.3%(P<0.01)。病例组血流运动学各指标显著低于对照组,血流动力学各指标显著高于对照组,心脏病、肥胖、卒中家族史等危险因素的暴露率也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 高血压病史对老年人脑血管血流动力学有显著影响,可导致脑卒中风险明显增加。

【关键词】  高血压; 血流动力学;脑血管病;老年人

  【Abstract】 Objective To probe into the influence of hypertension history to cerebrovascular hemodynamic parameters in elderly. Methods 2 321 individuals aged 65~80 year were selected from a cohort. Participants were divided into 2 groups according to hypertension history in baseline. 1 168 cases with history of hypertension were defined as hypertension case group and 1 153 cases without history of hypertension were defined as control group. Differences and distribution of cerebrovascular hemodynamic parameters between 2 groups were compared. Results The cerebrovascular hemodynamic parameters synthesized scores in case and control groups were 59.61±31.68 and 80.73±25.30(P<0.01). The abnormal rates of the score(<75 points) in 2 groups were 59.5% and 30.3%(P<0.01). Kinematic parameters in case group were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ose in control group. However, dynamic parameters as well as exposure rates of history of heart disease, obese and family history of stroke in case group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ose in control group (P<0.01). Conclusions There is significant influence of hypertension history to cerebrovascular hemodynamic in elderly and it may increase the risk of stroke.

  【Key words】 Hypertension; Hemodynamic; Stroke

  研究表明,血压水平与脑血管血流动力学参数(cerebrovascular hemodynamic parameters,CVHP)的异常变化密切相关〔1,2〕,高血压患者出现CVHP异常变化可能进一步增加卒中风险〔3〕。老年人是高血压的主要患病群体,也是脑卒中发病的主要人群,但有关老年人高血压与CVHP的关系尚未见报道。为了探讨老年人高血压病史对CVHP的影响,为卒中风险评估提供可靠的依据,本研究对上海市农村社区卒中危险因素队列研究人群中年龄65~80岁老年人的基线调查资料进行总结和分析。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整群抽取上海市某农村社区≥40岁卒中危险因素队列研究人群,选择年龄65~80岁者作为研究对象,共计2 321例,其中有高血压病史者为病例组,无高血压者为对照组。血压水平的定义与分类参照2004年《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规定〔4〕(血压平均值收缩压≥140 mmHg和(或)舒张压≥90 mmHg,或正在服用降压药者确诊为高血压患者),其他危险因素的定义同本队列人群的基线调查资料〔5〕。病例组1 168例,男453例,女715例,平均年龄(71.1±4.1)岁;对照组1 153例,男455例,女698例,平均年龄(70.8±4.1)岁。两组平均年龄和性别分布无统计学差异,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自行设计统一调查表,采用现况调查方法进行基线调查,包括:一般情况,高血压、心脏病、糖尿病等卒中的常见危险因素,既往卒中史,身高、体重和血压水平等,CVHP检测参数。CVHP检测采用麦登公司生产的CV300型脑血流动力学检测仪,检测项目:左右侧颈动脉最大(Vmax)、最小(Vmin)、平均(Vmean)流速,外周阻力(Rv)、特性阻抗(Zcv)、脉搏波波速(Wv)、动态阻力(Dr)、临界压(Cp)、舒张压与临界压的差值(Dp)。血流动力学积分方法和截断点确定参照文献〔6〕,理想状态为100分,截断点为75分,分值越低,脑血管功能损害越严重。

  1.3 统计学方法 将基线调查和检测资料建立Fox visual 数据库,以双输入法输入数据,核对后备用。采用SPSS14.0进行统计分析,均数比较用t检验,率的比较用χ2检验。

  2 结 果

  2.1 血流动力学单项指标 见表1。病例组Vmax、Vmin、Vmean等运动学指标显著低于对照组,而Rv、Zcv、Wv、Dr、Cp、Dp等动力学指标显著高于对照组。提示有高血压病史的老年人脑血管血流动力学指标普遍受损。表1 两组血流动力学指标比较

  2.2 血流动力学综合积分 见表2。病例组的血流动力学积分值(59.61±31.68)显著低于对照组(80.73±25.30)(P<0.001);两组血流动力学积分值<75分者分别占59.5%和30.3%,积分值分布也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P<0.001)。 表2 两组血流动力学积分值及其分布比较

  2.3 两组卒中危险因素暴露比较 见表3。病例组心脏病、肥胖、卒中家族史的暴露率显著高于对照组,而糖尿病、吸烟、饮酒的暴露率两组无显著差异。表3 两组卒中危险因素暴露比较

  3 讨 论

  高血压在我国有较高的患病率,且有逐年增加的趋势,是脑卒中的最主要危险因素。血压水平、病程、临床类型、血压波动性等具体情况以及合并其他危险因素暴露情况等多种因素与脑卒中的发生有关。因此,单独以高血压病史作为卒中风险评估指标具有一定的片面性,但各项因素又难以形成一个综合指标来评估卒中风险。近年研究发现,血流动力学与动脉硬化的发生与发展密切相关〔7,8〕,从病因学角度可能是重要的危险因素,从诊断学角度是识别卒中高危个体的重要标志。因此,反映脑血流动力学的总积分有望成为综合评估卒中风险的指标。高血压可导致血管功能和结构的变化,CVHP是脑血管功能的检测指标,高血压与CVHP异常变化间存在必然的联系。有报道〔2,9〕,随着高血压的发生和发展,血压水平的增高,脑血管血流动力学指标异常的程度呈现渐进加重,脑卒中风险逐渐增加。Derdeyn等〔10〕研究显示,当颈动脉狭窄患者出现脑血管血流动力学异常,卒中的风险明显升高。因此,脑血管血流动力学检测是反映脑血管功能的重要手段。

  为进一步观察老年高血压病人脑血流动力学指标的特征,本研究将人群中高血压患者和非高血压患者的CVHP检测指标进行对比研究,发现高血压病人组的脑血管Vmean、Vmin、Vmax和总积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而Wv、Rv、Zcv、Dr和Cp水平等指标则显著高于对照组。提示老年高血压病人存在脑血流速逐渐减慢,大血管弹性减退,中小血管阻力增加,微循环瘀血等脑血管功能异常改变。本研究还提示,高血压病人脑血管血流动力学指标异常,可能是其脑卒中发病率高的重要原因。因此,临床对于高血压患者除积极进行降血压治疗等一般措施外,还应积极进行综合治疗改善受损害的脑血管功能,推迟或避免脑卒中发病。同时也提示,脑血流动力学指标能够较为准确地反映脑血管病变及其功能异常,可作为高血压病人脑卒中预防的主要筛查手段。

  综上,老年高血压病史者脑血管血流动力学指标的损害程度明显高于血压正常者,其变化特征主要表现为脑血管壁的弹性降低,脑血流速度减慢,综合积分值降低。这些发现提示脑血管血流动力学指标的测定可能是老年高血压患者脑卒中风险评估以及脑卒中防治效果的良好指标,在老年高血压患者脑卒中防治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 Lee MY,Wu CM,Yu KH,et al.Association between hemodynamics in the common carotid artery and severity of carotid atherosclerosis in patients with essential hypertension〔J〕.Am J Hypertens,2008;21(7):76570.

  2 沈凤英,黄久仪,王桂清,等.血压水平对脑血管血液动力学检测指标的影响〔J〕.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2005;13(4):1747.

  3 黄久仪,王桂清,曹奕丰,等.卒中危险因素与脑血管血液动力学因素的交互作用〔J〕.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2006;14(5):30710.

  4 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修订委员会.2004年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实用本)〔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4;32:10604.

  5 王桂清,黄久仪,郭吉平,等.上海市农村社区脑卒中队列人群基线调查报告〔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06;27(1):124.

  6 黄久仪,郭 佐,沈凤英,等.脑血管血液动力学检测预警卒中的筛检试验评价〔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02;23(5):3836.

  7 张旭静,黄久仪,王桂清.血流动力学与动脉粥样硬化〔J〕.国际脑血管病杂志,2006;14(3):22830.

  8 Slager CJ,Wentzel JJ,Gijsen FJH,et al.The role of shear stress in the generation of ruptureprone vulnerable plaques〔J〕.Nat Clin Pract,2005;2:4017.

  9 黄久仪,王桂清,郭吉平,等.脑血管血流动力学积分对高血压患者卒中相对危险度的评估〔J〕.中国脑血管病杂志,2006;3(12):53741.

  10 Derdeyn CP,Grub RL,Power WP,et al.Indications for cerebral revascularization for patients with atherosclerotic carotid occlusion〔J〕.Skull Base,2005;15:714.



作者: 邓文龙    时间: 2010-10-6 11:07
标题: 高血压脑病的治疗
高血压脑病的治疗


[ 10-09-18 10:23:00 ]    作者:马铁军   


        高血压脑病是高血压的基础上,若血压突然升高引起急性脑循环功能障碍,致使脑血管痉挛,脑水肿,颅内压增高。其病理变化的程度和病变部位的不同。临床表现如剧烈头痛,视力模糊,昏迷,甚至危及生命。
        高血压脑病是一种危及生命较为常见的病症。从发病到症状明显一般需要24—48小时,临床上必须给予足够重视及时有效地抢救。治疗方法如下:
        1.  迅速降低血压
        降低血压,特别是舒张压降低,常是抢救病人生命的关键。降低血压,合理给药至关重要。
        1.1硝普钠 临床上最常用的血管扩张剂。该药松弛血管平滑肌。是一种均衡型血管扩张药对动静脉的作用近乎相等,可同时,减少前负荷,后负荷。其作用迅速,消失快,是本病的首选药物,其作用出自药物原型,任何代谢均无治疗作用。使用本品时,必须新鲜配制,并进行血压监测,一般5min测量一次血压。根据血压下降情况调整滴速。
        1.2 肼苯哒嗪:直接松弛小动脉平滑肌,减少周围血管阻力,使血压下降,舒张压下降尤为显著。用药后,患者总周围血管阻力可减少75%。同时扩张冠状动脉、肾、脑和内脏动脉的作用,主要用于肾性高血压和妊娠毒血症所致高血压脑病。以本品5—10mg缓慢静注,注药后5min出现降压作用,30min达最大效应。可维持2—6h,4h后可反复使用,血压降低后可激活交感神经介导的循环反射,增加心率和心肌收缩力。
        1.3 氯甲苯噻嗪(二氮嗪)为 强效速效降压药,能松弛血管平滑肌,使小动脉舒张而降压。一次快速静脉推注300mg ,5min内出现降压高峰,并维持6—8h。同时反射性兴奋交感N,增强心肌收缩力。可引起水钠潴留,反复多次使用可引起水肿,50%患者血糖升高,糖尿病患者忌用。可致充血性心力衰竭、心绞痛、心肌缺血、主动脉壁间动脉瘤。该药不良反应较多。
        1.4 乌拉地尔:适用于各期高血压,并适用后负荷增高的急性左心衰竭。降低血管外周阻力,使血压下降。静脉注射15分钟起效,药效可持续4—6h。静脉注射首剂25mg。5—10分钟血压下降,不满意或下降后又快速回升,再静脉注射第二剂25mg,必要时5min后再给第三剂25毫克。可降低甘油酸脂,总胆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增加高密度脂蛋白。
        1.5 β-阻滞剂,应用美托洛尔等剂是治疗高血压的一大进展。可阻断β受体,减弱心肌收缩力,减少心肌收缩量 减慢心率。减少心肌耗氧量—降低血压。用药后1—2h达作用高峰,持续用药降压作用可维持24小时。在治疗高血压,心绞痛时,可增大剂量,或与硝酸甘油合用,提高疗效。各种β阻滞剂其化学结构不一,药理作用也有差异,临床用药应有所选择。
        1.6 钙通道阻滞药 是治疗高血压的一类重要药物。本类药以维拉帕米,地尔硫卓 等常用。通过抑制细胞外钙离子进入细胞膜,抑制钙离子从肌浆膜的结合部进入细胞浆阻断心肌和血管平滑肌,细胞兴奋收缩,偶联导致心肌收缩力减轻,使小动脉平滑肌松弛,外周阻力降低,血压下降
        1.7 镁剂 硫酸镁可提高血中镁离子浓度阻断神经肌肉的传导。使血管平滑肌松弛,血压下降适用于高血压伴有抽搐的病人。
        2. 降低颅内压
        急性颅内压增高,情况危急,随时可危及生命,临床上应迅速采取有效措施,维持生命功能
        2.1 体位选择:病人取仰卧位,床头抬高30°,并避免压迫颈部,以利于头部的静脉回流,保持呼吸道通畅,维持肺的呼吸功能非常重要,要及时呼出呼吸道分泌物。尤其是昏迷和肺水肿患者更为重要。  
        2.2 高渗溶液治疗:经脉注射高渗溶液是常用的简便有效的,降低颅内压的措施,可增加脑血管内的渗透压。吸收脑组织中多余的水分,脑血循环良好,血脑屏障完整。静脉注射高渗溶液后,颅内压5min内即下降,但应用时还要考虑,脑压的反及跳现象,甘露醇为常用该药很少参加脑的代谢过程,在细胞外存留时间较长,反及跳现象轻,应用高渗溶液时应注意病人排尿功能。必要时留置导尿管。注意补充钾。以调节电解质平衡。
        3   镇静解痛痉
        3.1 氯丙嗪:有多种药理作用,它能抑制脑干网上行系统和大脑边缘系统产生镇静作用,可抑制丘脑下部的体温中枢。在低温情况下有降温作用。在抢救高血压脑病患者时,应用人工冬眠给患者加带冰帽,可减少脑脊液的产生。基础代谢下降,组织耗氧量降低提高脑组织对缺氧的耐受力,减轻脑水肿使颅内压下降。
氯丙嗪 异丙嗪 杜冷丁合用加葡萄糖液中,静脉滴注加用冰帽,用至血压下降,颅内压得以控制,神智转清,病情稳定为止。
        注意,体温不宜降得过低32摄氏度以下会影响心肺功能和电解质紊乱,
        3.2 对烦躁不安或有抽搐者可适用苯巴比妥,0.1—0.2g,肌肉注射或以10%水合氟醛液10—15毫升加等量液体石蜡,保留灌肠。
对发作频繁的抽搐患者,应首选地西泮静注,但注射时应注意。不宜过快否则会产生呼吸抑制
        4  讨论
        4.1 降压药:潜在危险性
        高血脂是冠心病的一个危险因素,临床发现噻嗪类利尿剂,可增加甘油酸酯胆固醇的含量,β-阻滞剂可降低血清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含量。哌唑嗪可降低血清胆固醇甘油三脂,增加高密度脂蛋白的含量,在选择药物时应考虑降压药的潜在危险。
        4.2 合理选择
        药物的选择:应综合血压水平合并症等因素来考虑
        ①年龄因素,45岁以下血浆肾速水平偏高者,首选β-受体阻滞剂60岁以上老年选用钙拮剂,及利尿剂较好,慎用 胍乙腚及作用强的血管扩张剂。如米洛地尔。
        ②冠心病 心绞痛 心律失常患者一易首选,β-受体阻滞剂,不宜用肼屈嗪,
        ③糖尿病人首选钙拮抗剂不宜用β受体-阻滞剂,噻嗪类利尿剂
        ④高血脂症首选钙拮抗剂不宜用噻嗪类利尿剂,β-阻受体滞剂  
        ⑤肾功能受损选用卡托普利,不宜用噻嗪类利尿剂
        ⑥心衰选用哌唑嗪,不宜用普萘洛尔
        4.3 联合用药
        高血压药单独应用:疗效多不满意,联合应用发挥药物的协同作用以提高疗效,减少药物的剂量,减弱和抵消药物的不良反应。
        联合用药品种不宜过多,一般以不超过三种为宜。
        如β-阻滞剂+噻嗪类利尿剂(小剂量),ACEI+噻嗪类利尿剂(小剂量),ACEI+利尿剂+β-阻滞剂。
        取得满意疗效后可逐渐减量。使治疗量维持在一个较低而又能控制的血压水平。
        高血压脑病来势凶猛,病情发展快,易发生危及生命的并发症。临床上,必须果断采取及时有效地综合措施,力争在最短时间内降低病人的血压和颅内压力以挽救患者的生命。



作者: 邓文龙    时间: 2010-10-6 11:09
标题: 老年高血压患者360例临床分析
老年高血压患者360例临床分析


[ 10-09-13 11:45:00 ]    作者:李豫姝 谢英菊 赵岩   


【关键词】  高血压;老年;治疗率;控制率

第一作者:李豫姝(1967),女,副主任医师,主要从事心血管疾病的研究。目前,我国高血压患病率呈逐年增长趋势,而且存在知晓率低、治疗率低、控制率低的“三低”特点,北方人群高血压患病率也略高于南方。本文拟对我院自2007年1月起诊治的360例老年高血压患者临床特点进行回顾性分析。

  1  材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2007~2008年在我院心内科门诊及病房诊治的老年高血压患者360例,男213例,女147例,年龄60~84岁,平均69±5.8岁。60~69岁169例(46.9%),70~79岁150例(41.7%),≥80岁41例(11.4%)。

  1.2 诊断标准

  高血压的诊断标准:收缩压≥140 mmHg和(或)舒张压≥90 mmHg或正在服用降压药物者;单纯收缩期高血压(ISH)的诊断标准:收缩压≥140 mmHg和舒张压<90 mmHg〔1〕。腹型肥胖诊断标准:腹围男性>85 cm,女性>80 cm〔2〕;高脂血症诊断标准:血胆固醇(TC)≥5.7 mmol/L或高密度脂蛋白(HDLC)<1.0 mmol/L〔3〕;糖尿病诊断标准:空腹血糖>7.0 mmol/L,餐后2 h血糖≥11.1 mmol/L〔4〕。

  1.3 治疗方法

  本组患者确诊后根据不同病情首选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或者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抑制剂(ARB),如降压效果不理想可加用小剂量氢氯噻嗪,如仍不能降压再加用钙离子拮抗剂(CCB),心率偏快者加用β受体抑制剂。如果应用ACEI出现明显药物副作用则改用ARB或者CCB。合并其他合并症者应针对合并症采取适当治疗方案。

  1.4 检测方法

  血压测定采用汞柱式血压计在采血前测量,被调查者测量前至少静坐15 min,测坐位右上臂血压,重复测2次,取2次的平均值。血脂、血糖检测均采用日立717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

  1.5 疗效判定标准

  治疗率:所有高血压患者中正在服用降压药物的百分率。控制率:所有高血压患者中收缩压、舒张压降至140/90 mmHg以下;有糖尿病或肾病的高血压患者,收缩压、舒张压降至130/80 mmHg以下的百分率〔5〕。

  1.6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表示,率的比较用χ2检验。

  2 结 果

  2.1 本组高血压患者的临床特点

  本组高血压患者的收缩压随年龄的增长呈持续增加变化,不同年龄组间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而舒张压在老年期以后有所下降,但不同年龄组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老年高血压多数为ISH,且随年龄的增长发病比例升高(P<0.05)。见表1。表1  不同性别、年龄组人群高血压患者的临床特点(略)

  2.2 高血压的治疗率及控制率

  本组360例高血压患者就诊后针对不同病情分别采用ACEI、ARB、CCB、氢氯噻嗪及β受体阻滞剂,其治疗率、控制率分别为63.1%,25.4%。其中男性分别为62.7%,20.6%,女性分别为65.9%,35.3%。不同性别及年龄组高血压的治疗率及控制率无显著性差异(均P>0.05),见表2。表2  不同性别、年龄组人群高血压治疗率及控制率的分布(略)

  2.3 高血压合并其他心脑血管病危险因素的情况

  本组老年高血压患者合并糖尿病13.2%,合并高脂血症59.7%,合并腹型肥胖45.6%。

  3 讨 论

    高血压是中国人群心脑血管病最重要的危险因素之一,对老年人群的健康影响尤为突出〔6〕。我国老年高血压具有以下的临床特点:(1)ISH患病率高和脉压大。(2)血压波动大。(3)易发生体位性低血压。(4)晨峰高血压现象。(5)并发症多〔7,8〕。本研究也发现收缩压随年龄的增长呈持续增加变化,而舒张压在老年期以后有所下降,脉压差增大。而ISH的比例随年龄的增长而升高,与吴锡桂〔8〕的研究相符。
   
  有队列研究显示,在相同血压水平时,伴随糖尿病、肥胖、血脂异常等其他危险因素数目的增加,总心血管病发病危险也增加〔9〕。本研究中老年高血压患者合并糖尿病达到13.2%,合并高脂血症59.7%,合并腹型肥胖45.6%。表明老年高血压患者较易发生心、脑、肾等靶器官损害。

    本研究中老年高血压的治疗率及控制率分别仅为63.1%、25.4%,不能令人满意。因此,有效地防治老年高血压是减少老年心血管病危害的最主要措施之一。建立和逐步完善对老年高血压的诊治方案,采取有效的高血压防治措施,减少总心血管病危害,努力提高广大老年人群的生活质量和健康水平,是当今心血管病研究领域的重要目标。

    老年人降压治疗时应当遵循个体化原则,平稳、缓慢,药物的起始剂量要小,逐渐增加剂量,必须考虑到老年患者的特点、高血压分级和有无并发症,以及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并且了解既往用药反应、心血管危险因素、靶器官损害,合并的心血管疾病、肾脏疾病、糖尿病或其他共存的疾病对降压药物疗效和耐受性的影响。药物应当选择作用持续24 h的长效制剂,每日1次服药,以达到较好的依从性。已有大量临床试验显示利尿剂、CCB、ACEI、ARB、β受体阻滞剂降压治疗的效果和益处,其中利尿剂可与CCB、ACEI、ARB联合应用以增强效果,但利尿剂要从小剂量开始,并且应该考虑到对血钾、钠等电解质的影响,以及对糖代谢、高尿酸血症、高脂血症的不利影响〔10〕。为使血压达标,尤其控制老年收缩期高血压,单药治疗的效果有限,常需≥2种药物联合应用。联合治疗可以从不同的机制来进行药物干预,降低每种药物的剂量,减少副作用,增加疗效,改善依从性。本研究中采用了氢氯噻嗪与ACEI、ARB联合、ACEI或者ARB与CCB或者β受体阻滞剂的联合,少数顽固性的高血压也采用了氢氯噻嗪与ACEI/ARB及CCB的联合。总之,老年高血压患者的治疗应遵循个体化原则,需考虑危险因素、靶器官损害、药物的耐受性、不良反应等诸多因素,进行合理有效地治疗。

【参考文献】
  1 王吉耀,主编.内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24250.

  2 王敬瀚,苏丽,王中心,等.腰围是代谢综合征最主要的危险成分〔J〕.中华高血压杂志,2007;15(11):89689.

  3 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制订联合委员会.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7;35:390419.

  4 王吉耀,主编.内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96990.

  5 李嫣然,杜萱,金翠燕. 加强高血压防治的意义和策略〔J〕.心血管病学进展,2007;2:3058.

  6 王薇,赵冬.中国老年人高血压的流行病学〔J〕.中华老年医学杂志,2005;24:2467.

  7 Franklin SS,Gustin W,Wong ND,et al.Hemodynamic patterns of agerelated changes in blood pressure. The Framingham Heart Study〔J〕. Circulation,1997;96:30815.

  8 吴锡桂,段秀芳,黄广勇,等.我国老年人群单纯收缩期高血压患病率及影响因素〔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3;31:4569.

  9 王薇,赵冬,刘静,等.中国35~64岁人群血压水平与10年心血管病发病危险的前瞻性研究〔J〕.中华内科杂志,2004;43(10):7304.

  10 The ALLHAT Officers and Coordinators for the ALLHAT Collaborative Research Group. Major outcomes in moderately hypercholesterolemic,hypertensive patients randomized to pravastatin vs usual care. The Antihypertensive and LipidLowing Treatment to Prevent Heart Attack Trial(ALLHATLLT)〔J〕. JAMA,2002;288:29983007.



作者: 顾汉现    时间: 2010-10-14 11:01
标题: 《自然》:英发现治疗高血压的新途径
《自然》:英发现治疗高血压的新途径


发布时间:2010-10-8 13:00:22


《自然》:英发现治疗高血压的新途径


英国剑桥大学等机构的研究人员10-10月7日报告说,他们探明了导致高血压的一种激素的生成机制,这将有助于研发治疗高血压的新药。

剑桥大学和诺丁汉大学研究人员在新一期《自然》杂志上报告说,过去人们知道一种名为血管紧张素的激素会使血管收缩,从而引起高血压,但对于这种激素的生成机制认识并不深入。他们的最新研究发现,产生这种激素的血管紧张素蛋白分氧化和还原两种形态,而在氧化状态下该蛋白更容易生成血管紧张素。

研究人员分析了一些患有高血压的孕妇的生理数据,结果发现她们体内的确有更多的血管紧张素蛋白处于氧化状态。据介绍,先兆子痫是一种严重的妊娠高血压,它会导致胎儿流产甚至母婴双亡。新发现将有助于找到控制血管紧张素含量的方法,帮助孕妇患者治疗高血压。

此外,这一发现也可以用于研发通用的治疗高血压药物。研究人员介绍说,血管紧张素由相关蛋白经两步分解后产生,现有的降压药物仅针对其中的第二步分解过程,而本次研究揭示的是第一步分解的机理,将有助于研发有针对性的新型降压药物,把高血压隐患消灭在萌芽状态。



作者: 邓文龙    时间: 2011-1-19 10:47
标题: 研究称降压药与抗生素合用可能极其危险
研究称降压药与抗生素合用可能极其危险


发布时间:2011-1-18 17:16:37


研究称降压药与抗生素合用可能极其危险


据路透社报道,一项新公布的医学研究结果显示,在服用钙通道阻滞药(calcium channel blockers)用以降低血压的老年人群中,如果再给以抗生素则会产生血压突然降低的巨大风险。

研究人员发现,服用钙通道阻滞药的病人如果再接受如红霉素类药如E-Mycin或者克拉霉素类药如Biaxin则可能会因为血压突然降低而入院。

而同类的第三种抗生素阿奇霉素如Zithromax则不会产生这种风险。因此研究人员称对于上述病人应从这第三种抗生素中选择用药。

这三种被称为大环内脂类的抗生素是全世界用得最为广泛的杀菌药。仅仅在美国,2008年一年就开出了6600万份抗生素处方。

而钙通道阻滞药则是应用最为普遍的长期药物之一。他们包括氨氯地平(如Norvasc),非洛地平(如Plendil),硝苯地平(如Procardia,Adalat)和地尔硫卓(如Cardizem,Dilacor,Tiazac)。

“服用钙通道阻滞药的病人再接受大环内酯类药物,这种情形并非罕见,”参与研究的简林克(David M. Juurlink)医生说,并解释说,红霉素和克拉霉素的问题是他们会在血液里保持一种酶,这种酶对于钙通道阻滞药的代谢非常重要。结果就是血液中钙通道阻滞药的水平急剧上升,并有可能导致严重的血压降低。而阿奇霉素则不会产生这样的问题。相关论文发表于《加拿大医学会杂志》(Canadian Medical Association Journal)。

简林克医生和他的同事对加拿大安大略省999000名服用钙通道阻滞药物的居民进行了跟踪,他们的年龄在66岁以上,服药时间在1994年和2009年之间。

在这段时间之内,7100名居民曾经因血压急剧降低而入院,而其中的131名此前一周曾接受过抗生素治疗。

研究发现,红霉素会使血压过低的风险增加六倍,而克拉霉素则会使风险增加近四倍。

简林克医生称由于研究采样的原因,他难以给出精确数字来描述由于药物联用引起血压过低的绝对风险。但是他说对于任何一个个人来说,风险“可能是非常低的”。并且这种风险是可以避免的。

“医生应该意识到开药时还有其他的选择。如果一定要给服用钙通道阻滞药物的病人开抗生素,那么选择阿奇霉素类是十分明智的,”简林克医生说。



作者: 顾汉现    时间: 2011-3-5 09:24
标题: 《国际行为医学期刊》 :研究发现午睡有助降血压
研究发现午睡有助降血压


作者:Sarah M. Conklin    来源:《国际行为医学期刊》


发布时间:2011-3-4 14:39:32


研究发现午睡有助降血压


美国一项最新研究发现,如果工作压力大使人血压升高,不妨午睡片刻,这样会有助降低血压。

这项研究是美国阿勒格尼学院的研究人员完成的,研究涉及85名身体健康但精神压力较大的大学生。研究人员对这些大学生进行了精神压力测试,然后将他们分成两组,一组每天可以午睡约1小时,另一组没有午睡。

结果发现,尽管所有大学生在接受精神压力测试时,血压和脉搏跳动都有所增加,但对午睡了至少45钟的大学生来说,他们的平均血压要低于没有午睡的大学生。

研究人员指出,午睡有助降低因压力大而产生的高血压,从而起到维护心血管健康的作用。这一研究成果刊登在新一期《国际行为医学期刊》上。
  
更多阅读

《国际行为医学期刊》发表论文摘要(英文):

http://www.springerlink.com/content/3qx43n35845u5580/  



作者: 顾汉现    时间: 2011-3-5 09:31
标题: 研究显示:高学历者血压低 女性尤为明显
研究显示:高学历者血压低 女性尤为明显


作者:Eric B Loucks 来源:《BMC公共卫生》 发布时间:2011-3-1 12:46:30


研究显示高学历女性血压明显低





美国布朗大学一项研究显示,与低学历者相比,高学历者血压低,这一现象在女性身上尤为明显。这意味着,高学历者患心脏病、中风和肾衰竭的几率较低学历者小。

研究结果11-2月28日由《BMC公共卫生》(BMC Public Health)杂志网络版发表。

影响血压

布朗大学公共卫生专业助理教授埃里克·劳克斯和同事分析“弗雷明汉后代研究”收集到的数据。这一研究选取马萨诸塞州弗雷明汉地区3890名居民,记录他们30年间的健康状况。

研究人员把这些居民按接受教育程度分成三组,分别是接受教育时间少于等于12年的低教育水平组,13年到16年的中等教育水平组以及大于等于17年的高等教育水平组。

然后,研究人员对比这些人30年间的平均收缩压。

对比结果显示,受教育程度低的女性平均收缩压比受教育程度高的女性高3.26毫米汞柱,比受教育程度中等的女性高2毫米汞柱。男性也呈现这一差别,高低两组相差2.26毫米汞柱。

即使考虑到吸烟、服用降压药物以及饮酒等多种因素,这一差别仍然存在,只不过差距大幅缩小。

关乎心脏

“教育是否与心脏病有关联?”劳克斯问道,“想得到答案的一个方法就是看看教育是否与心脏病的生物基础有关,而这基础之一就是血压。”

研究人员在报告中分析道:“受教育程度低的人更可能从事高强度工作,他们要求高、控制能力差,这些因素都会令他们容易血压上升。”

另外,研究人员还认为,教育程度之所以对女性血压影响更大,是因为受教育程度低的女性更容易抑郁、更容易成为单亲妈妈、更可能居住在贫困地区或生活在贫困线以下。

研究人员还发现,受教育程度高的女性体型瘦、吸烟少、喝酒多。受教育程度高的男士吸烟和喝酒都少。

劳克斯说,因研究对象局限性,这一结果可能仅适用于白色人种。

立即行动

英国心脏基金会资深护士娜塔莎·斯图尔特说,布朗大学的研究成果进一步证明,社会经济地位低与心脏病发病率间存在关联。

斯图尔特说,这一研究显示的差别并不大。尽管如此,“社会各界应该行动起来,给孩子一个最好的起点,减少健康不平等”。

布朗大学研究人员也建议,政策制定者若想改善公共卫生状况,不妨从教育方面着手。

劳克斯说:“卫生方面的社会经济梯度非常复杂,关键在于我们如何去做。其中一个有巨大潜力的领域就是教育。”(来源:新华网 荆晶)

更多阅读

《BMC公共卫生》发表论文摘要(英文) :

http://www.biomedcentral.com/1471-2458/11/139/abstract



作者: 顾汉现    时间: 2011-5-20 10:55
标题: 《自然—遗传学》 :研究发现13处东亚人高血压相关基因
研究发现13处东亚人高血压相关基因


作者:Norihiro Kato 来源:《自然—遗传学》


发布时间:2011-5-19 15:28:32


研究发现13处东亚人高血压相关基因


据日本共同社11-5月16日消息,日本国立国际医疗研究中心研究所(位于东京)等组成的国际研究小组5月16日在美国科学杂志《自然—遗传学》(Nature Genetics)电子版上发表论文称,解析中日韩等约5万东亚人的基因组(genome)后,发现了13处与高血压有关的基因。

该研究所表示,此前已有以欧美人为对象的报告,但以东亚人为对象尚属首次。据悉,本次研究发现的基因有些与欧美人不同,或将有利于发展适应不同人种的新型治疗、预防和诊断方法。

研究小组首先对约2万东亚人的基因组展开调查,发现了约240处可能与高血压有关的基因。然后又对另外的约1万人进行调查,将范围缩小为关联性较强之处。最后,通过对另外的2万余人的分析,最终进行了确认。

研究结果显示共有13处与高血压相关,其中6处为此次首次发现。另外,13处基因中有些还与酒精分解相关。

该研究所基因诊断治疗开发研究部部长加藤规弘表示:“东亚人的基因组具有特殊之处,这可能是为了适应某种环境的结果。”(来源:环球网 王欢)

更多阅读

《自然—遗传学》发表论文摘要(英文):

http://www.nature.com/ng/journal/vaop/ncurrent/abs/ng.834.html



作者: 现代化研    时间: 2011-8-6 19:34
标题: 高血压病认知调查及社区护理干预措施探讨
高血压病认知调查及社区护理干预措施探讨


[ 11-07-08 08:19:00 ]    作者:周弋明     


【摘要】  目的  通过对门诊普通就诊患者及家属高血压知晓率调查分析,探讨高血压的干预措施。方法  通过对门诊普通就诊患者及其家属进行高血压知识调查,收集资料并进行分析。结果  高血压知识总知晓率仅占49.2%,文化程度与知晓率成正比,年龄与知晓率成反比。结论  加强社区护理干预措施,提高社区居民对高血压病的认识,在高血压病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
【关键词】  高血压  知晓率  文化程度  年龄
        高血压病是常见的慢性疾病,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经济高度发展,人民生活模式的改变,发病率有加速上升的趋势,其并发症致残、致死率明显增高,人群中79.7%的脑卒中及36.6%的冠心病是由高血压病引起的[1]。面对严峻的现实,我们更应建立健康生活模式,加强自我防范意识,从源头上控制高血压。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2010年1月至2010年11月对在我院门诊就诊的年龄40岁以上的普通患者进行有关高血压知识的现场提问,共有300人参与,回答人数300人,应答率100%。
        1.2 方法  采用现场询问的方法,内容包括:(1)高血压定义;(2)高血压症状;(3)高血压并发症;(4)高血压须长期服药;(5)高血压健康行为。
        1.3 统计方法 采用x2检验。
        2  结果
        对300人的调查结果显示:知道高血压定义的只有47%,知道高血压须长期服药的最高也只达60%,可见知道高血压知识的人还太少。对不同文化程度的人进行高血压知识问答,显示文化程度与知晓率成正比。对40岁以上不同年龄者进行高血压知识问答,显示年龄与知晓率成反比。见表1。
        表1  根据年龄对高血压知识知晓率的对比



       3  讨论
        通过本人近1年的调查可知,知道高血压知识的人还是很少,总知晓率仅49.2%,比美国成人1976~1994年高血压知晓率为68.4%[2]的比例还低。调查可见,文化程度与知晓率成正比。现在社区健康教育栏、宣传画册等宣传到位,如果没文化,不了解其意义,如收缩压、舒张压等医学术语使用上面、下面代替;年龄与知晓率成反比。40-50岁正是身强体壮、事业繁忙时期,不少人忙于工作、应酬,没有时间和精力去了解自己的身体状况,直至身体出现问题才忽然醒悟,而年龄较大者,通过健康体检、咨询等取得一定成效。虽然社区人群对高血压及其危害因素的防治,通过健康教育,利用各种渠道如宣传栏、健康教育文字宣传材料、张贴和发放材料、健康教育讲座等提高了健康意识,知晓率比2002年全国抽样调查知晓率30.2%[3]提高很多,但调查中发现50%以上知情者其家族及周围朋友有高血压病史。因此,我建议采用如下措施加强城乡居民的防治意识。
        (1)采用现身说法:在使用各种方法的前提下,利用高血压防治培训班,请高血压患者参加,讲述他们的生活方式、疾病的进程、防治方法,优点是:①环境和谐;②语言朴素,容易沟通;③活生生的范例,更重视自己的身心健康。
        (2)健康体检方面:现在体检有些社区医院或社区因集中体检,特别是农村,每天通知一个村委,好几个村庄,人数多,任务重,体检人员测量血压,只告诉体检者血压正常,受检者也不咨询任何健康问题,只知道自己目前身体健康,关于高血压方面的知识缺乏。我建议体检时不要重数量,轻质量,应规范体检,每天安排50位左右为宜,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告诉他们高血压的防治知识,这是健康教育的最好形式。
        (3)中年人的生活方式指导:随着经济社会发展、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不良生活方式致高血压发病率及致残率增高,这群人必须加强健康生活方式指导,例如合理膳食、控制体重、加强体育锻炼、限酒戒烟、平衡心理、规范测量血压等。
        参 考 文 献
        [1]赵冬,吴兆苏,王薇等.中国11省市队列人群基线血压和7年累积心血管病发病危险的前瞻性研究[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1,29(10):612-617.
        [2]王海燕主编.内科学.北京:北京大学医学院出版社,2005:317.
        [3]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起草委员会.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05修订版)[J].高血压杂志,2005,13(增刊):2-41.(
转贴于 中国论文下载中心)







欢迎光临 华成网论坛 (http://www.kaseisyoji.com/)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