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找回密码
搜索
查看: 429|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北大院长4000字博文为清华院长落选院士鸣不平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1-12-11 09:46:4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北大院长4000字博文为清华院长落选院士鸣不平

2011年12月10日06:46    来源:京华时报     

  新增院士名单出炉后数小时,北京大学生命科学院院长饶毅便撰写了一篇4000余字的博文,标题为《解剖“逆淘汰”社会现象的一只麻雀》,为清华大学生命科学院院长施一公的落选鸣不平。

  费解“逆淘汰”

  “施一公下一轮必定会进”,北京大学生命科学院院长饶毅,在自己首轮评审便被淘汰后,曾力挺施一公。

  两人同为“海归”,掌舵北大清华,在此次院士选举中呼声颇高,却双双铩羽而归。

  昨晚在博文中,饶毅直截了当地指出,其所属生命科学和医学部的选举结果出现“逆淘汰”,令人费解。

  谈及施一公等人的落选,他总结认为,当前院士评选中,重视的不是学术水平、年龄、学术年资、在国内科学贡献大小,而是“在有些人面前低头排队的时间,有时可以起很大的作用”。

  “海龟”遭打压?

  自己首轮被“刷”时,饶毅认为并非学术原因,而是“不会搞关系”。昨晚他却把矛头对准了中国不良文化,认为院士评选出现“逆淘汰”,原因非科学院的制度设计和程序,而是“斥才”“惧才”“拒才”文化。

  言及亲身经历,他表示同龄科学家中,此前原本关系不错的,不少却在他回国后“变脸”。为什么“海龟”遭遇挑剔?有没有不看才能,而重拜把子叩山头的寨主“拒才”习俗?他提出疑问。

  施一公在此前接受采访时曾说,“科学是高尚的,但科学家不一定就高尚,不要把这两个概念混淆”。在他看来,国内太注重外表,注重头衔。

  “年轻”是双刃剑

  饶毅此前提到一个现象,在国际优秀大学晋升副教授的时期,在中国就可以做院士,这让中国较好的科研人员,较早结束了科学活跃期。

  中国两院院士在年轻化的同时,也让他们更早面临诸多“诱惑”。于是,工程院连续几年给新院士及所在部门和单位写信,提醒院士避免参加各种与自己专业无关的评审、鉴定、咨询等活动。

  宣布不再参选院士的饶毅,尚在海外时曾写信建议将当时的“学部委员”改成“院士”,以更尊重科学家,如今又建议将“院士”改回“学部委员”,使学术荣誉回归学界内部。

  如今,他正践行着今年8月底下的“战书”,欲与当选院士十年后比高低。(记者商西)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于都市网 | 服务条款 | 开放平台 | 广告服务 | 商务洽谈 | 都市网招聘 | 都市网公益 | 客服中心 | 网站导航 | 版权所有

手机版|小黑屋|Comsenz Inc.  

© 2001-2013 源码论坛 Inc.    Powered by Weekend Design Discuz! X3.2

GMT+8, 2025-8-3 02:36 , Processed in 0.074399 second(s), 18 queries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