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找回密码
搜索
楼主: 顾汉现

高血压:生活保健4大篇章 等多篇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10-6 11:01:22 | 显示全部楼层

高血压的心理因素

高血压的心理因素


[ 10-09-13 16:38:00 ]    作者:吕慧   


【关键词】  高血压;心理特点;心理治疗

心理社会因素作用于人体时经中枢神经系统接受、整合,产生紧张、恐惧、忧郁、愤怒等情绪,并将这种信息传至下丘脑,引起一系列植物神经内分泌反应。如果心理社会应激强烈而持久,会使神经体液系统血压调节机制遭受破坏,最终发展成高血压。高血压不仅需要药物及时干预,更重要的是取决于心理治疗〔1〕。

    1  高血压患者的心理特点

    1.1  抑郁  抑郁反应可使病人心率增加、血压增加、心电图改变〔2〕。抑郁症是高血压人最常见的心理障碍〔3〕。

    1.1.1  抑郁症导致高血压的机制  研究发现〔4〕,抑郁症患者常有交感、副交感神经张力平衡失调,多表现为迷走神经张力降低,交感神经活性增强。动物实验表明〔5〕,长期紧张、束缚、电击刺激可导致动物血压持续升高,对应激源有“高反应”的个体在接受应激刺激后产生比“低反应”者更高的交感肾上腺功能亢进和强烈的生化反应,导致血压持续升高。另有人提出,长期的抑郁情绪,使血管紧张性增加,阻力加大,血压升高。同时交感神经长期兴奋使肾小球动脉持续收缩,形成高血压〔6〕。

    1.1.2  高血压可导致或加重抑郁  人们一旦患了高血压,会出现多方面的心理反应,高血压持续时间越长的人,自我恢复能力也越差,部分患者对自身病情认识不足、病后适应调节能力障碍、顺应不良、继之表现出对疾病的紧张和焦虑。整日顾虑重重,这种心理因素作为应激传入脑内,若主观认为是恐惧的信息,就会引起惊恐、焦虑或愤怒等消极情绪,产生不同程度的抑郁表现,其突出表现为持久的心境低落,伴有焦虑、认知障碍、躯体不适和睡眠障碍。患者兴趣低下但少有自杀倾向。

    1.1.3  抑郁与高血压并存  二者同时存在致使病情复杂化,并以恶性循环方式促使疾病不断恶化。Gao等对165名高血压患者和152名血压正常的病人进行调查显示,高血压患者抑郁等心理学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将高血压组病人分成伴有脏器损害组与无脏器损害组,前者评分明显高于后者〔3〕。社会支持及其三个维度与患者抑郁有显著负相关,社会支持越多,抑郁反应越低。在社会支持三个维度中,主观支持与抑郁的负相关更密切。社会支持能降低患者抑郁反应,可能通过缓冲机制起作用〔4〕。有些学者认为社会支持能缓冲患者心理应激反应,尤其使抑郁反应〔5〕。因此,防治高血压患者抑郁的措施有:家庭和社会给予高血压人足够的客观和主观支持;心理咨询;放松训练;降低抑郁反应程度等。

    1.2  恐惧、焦虑心理  由于患者大多对自己的病情及预后缺乏了解,内心充满疑惑,担心高血压能否治愈,是否会引起脑血管意外等疾病,因此常表现为精神紧张、恐惧、焦虑等不良情绪,使病人身体产生应激反应,如交感神经兴奋、内分泌紊乱、血管收缩、血压升高等,其结果必然影响药物疗效,甚至可诱发或加重病情〔7〕。

    王慧〔8〕对80例高血压患者进行心理状况调查分析表明,64%患者存在肯定的焦虑情绪,52%存有轻中度抑郁,30%高血压患者同时存有焦虑和抑郁情绪。

    有明显的焦虑或愤怒情绪以及发怒后抑制情绪的发泄,均可显著增加高血压发生和发展的危险度〔9〕。焦虑或愤怒时加以抑制,血内肾上腺素浓度增高,而焦虑或愤怒情绪外露时,血内去甲肾上腺素浓度增高;二者都可引起外周血管收缩,阻力增加,血压升高,影响降压治疗的效果〔10〕。杨菊贤等〔11〕的研究表明,经过有效的抗焦虑治疗后,降压疗效有显著提高,认为可通过干预焦虑情绪,增加降压药物的效果。

    1.3  药物依赖心理  部分患者因长期反复服用某些药物,认定某种药物有明显疗效,对这种药物产生依赖性,而拒绝服用其他类药物。甚至认为,只要坚持服药,疾病就会好转,从而轻视心理调节〔11〕。

    1.4  情绪不稳定型心理  患者服用药物后若症状减轻,则认定药物有效,服用一段时间后会自动停药。而一旦出现身体不适症状,又开始重新全面检查身体,要求换药,对治疗失去信心〔7〕。据报道〔12〕原发性高血压患者有明显的心理障碍,其情绪障碍发生率68%,主要以焦虑情绪障碍为主,有的患者焦虑与抑郁情绪并存。苏景宽等〔13〕探讨高血压患者的情绪与降压效果关系的研究结果显示,无情绪障碍的患者降压药物治疗效果好,对有情绪障碍的高血压患者可施以综合性的心理治疗。

    1.5  异常的个性特征  吕跃等〔14〕研究结果提示,高血压患者的个性具有较明显的精神质倾向,性格较为内向。他们常常行为孤独,内心焦虑,忧心忡忡,对外界刺激有强烈的情绪反应,自我控制能力差,难以适应外界环境变化。由于处于上述心理状态中的人,容易导致紧张情绪的发生,导致血压恒定升高。

    有研究认为〔15~18〕A型行为可能对影响原发性高血压的预后具有危险性,故应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在药物治疗的基础上进行心理咨询及引导,调整性格行为,以达到间接控制高血压发展的目的。

    有学者采用〔19〕卡特尔16种人格因素量表,测评25例高血压Ⅱ期患者,结果表明,高血压患者的人格既有机械保守、办事认真、自律谨慎、固执成见、尊重传统观念和行为规范一面,又表现有过分现实、积极进取、不甘心落后、情绪易于激动、遇事草率、办事鲁莽、敢于冒险的个性特征。这类双重人格在一定社会心理因素和不良生活方式作用下,久而久之就可能发生高血压。故从人格因素着手防治高血压尤为重要。

    1.6  生活事件  生活事件所引起的负性情绪及应激状态是心身疾病的诱发因素。生活事件的影响不仅取决于事件本身的性质,更重要的是取决于当事人对事件意义的认知和评价。在对老年高血压与生活事件关系调查中发现〔20〕,老年高血压患者生活事件单位及频数均明显高于对照组,以消极事件为主,发生较多的是人际关系、健康问题、家庭问题、生活环境变动等。

    治疗效果不佳的高血压患者正性生活事件数及负性生活事件数与治疗效果显著的患者基本相同,但是他们却表现出受到更大的负性刺激,也就是说同一紧张性生活事件对心理应激能力差的人群负性刺激更大。因此,在关注对外部环境紧张性刺激的同时,更应关注患者的内心活动〔21〕。

    1.7  其他  临床实践中发现,高血压患者中存在两种不良心理状态,一种是满不在乎,认为没什么了不起,表现为不注重饮食,不严格用药等,心理学上叫角色缺如;另一种是角色强化,表现为过于小心,谈病色变、焦虑等。以上两种心理状态均不利于患者建立健康行为。

    2  高血压患者的心理治疗

    目前控制高血压的方法一般分为药物疗法和非药物疗法。药物疗法是一种将血压降至正常的有效措施。但在高血压人群中,服药率仅为24.8%,血压控制在正常范围的只有5.8%。为了弥补单纯使用药物治疗高血压的不足,近年开始了心理治疗的尝试。广义的心理治疗即凡是能改变病人的心理状态,并通过其认知活动有意识地调节自身生理机能的措施,都可视为心理治疗。对于初次诊断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由于其存在较多的心理问题,在进行临床药物治疗的同时,应积极进行心理干预、重视健康教育。不仅要重视心理因素的致病作用,而且要重视躯体疾病对患者心理活动的不良影响。现代高血压的治疗方案中心理治疗是重要组成部分。

    2.1  心理行为的干预  心理干预应用广泛,疗效显著,是其他治疗的良好基础。心理行为的干预主要有心理护理、认知疗法、行为治疗等,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患者紧张、焦虑等不良心理,改善了治疗效果。

    2.1.1  心理护理  心理护理包括自我情绪的调整、家属心理护理以及环境因素的调节等。要了解高血压人的思想情况,给予精神安慰,减轻心理压力。家属的心理护理亦是一个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对高血压患者来说,建立安静舒适的病室环境,使病人处于安静舒适的状态,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心理紧张的刺激。

    2.1.2  行为疗法  行为疗法是以学习理论为基础的一种心理治疗方法,主要有生物反馈治疗和漂浮疗法。

    生物反馈放松训练是一种自我身心锻炼方法,指导病人通过静默法、松弛反应法、气功法、环境疗法、音乐疗法、催眠疗法等训练,降低交感神经兴奋性,使肌肉放松,消除疲劳紧张,心情舒畅,从而产生持久的降压作用。由于放松训练可以对抗应激、稳定情绪,所以对高血压伴有情绪症状的患者尤为适用。通过生物反馈放松训练可以影响整个交感系统的紧张性状态,使血压下降,以达治疗目的,即“自我控制”的目的。对Ⅰ~Ⅱ期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在停服任何药物治疗情况下,生物反馈治疗对降低其收缩压及舒张压均有显著疗效。生物反馈比一般行为疗法效果好,特别是表现在舒张压上,而对高血压的治疗来说,舒张压的降低更具有临床治疗意义。

    漂浮疗法〔22〕是近十年来在美国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综合心理治疗方法,在国内尚未应用。方法起源于20世纪50年代的限制环境刺激疗法,被试漂浮在一个相对于环境隔离的漂浮液上,治疗师通过语言或音乐或影像对被试作心理治疗。由于漂浮液的浮力作用,被试可以非常轻松地漂浮在温度与体温相同的液体里,全身处于一种深度的放松状态,整个身体就好像没有边界一样“溶化”了,“重量感”也随之消失,意识进入“虚无”及“空白”的状态。人们已经发现漂浮治疗适用于心身疾病,如原发性高血压、全身疼痛精神疾病,如:抑郁症、紧张症、焦虑症等。国外报导,漂浮可以降压〔23〕、止痛〔24〕以及改善学习、提高创造力。

    森田疗法梁兴等〔25〕在对30例高血压患者进行药物治疗的同时,其中15例配合森田疗法对引起高血压的心理社会因素进行分析、探讨(采用集会形式学习森田理论,改变病人对自己患高血压所持态度,使病人树立顺应自然的生存哲学),使用A型行为量表进行个体特征评定。

    有调查表明〔26〕,A型行为模式中敌意性行为元素与高血压等心身疾病的患病有密切的联系。通过A型行为的矫正,以及运用肌肉放松训练、音乐治疗、气功等方法放松患者的紧张情绪,可有效降低血压。

    2.2  健康教育  在我国,高血压患者不遵医嘱服药的情况相当普遍。如何教育病人按时服药、定期复查,需要心理学和行为科学的参与。医生必须对病人进行健康教育,注意所有与疾病有关的事项,使病人认识到,高血压是一种有生命危险的疾病,但要充分与医生合作就可得到控制,从而让病人觉悟到决定自己是否健康的责任要由自己而不是由医生来承担。

    2.3  非药物治疗的特殊作用  配合用药的同时,还应重视一般治疗。主观上要合理安排作息时间及运动,低盐饮食,保持良好的睡眠质量,注意劳逸结合。客观上要发挥环境优势如疗养院山青水秀,鸟语花香之优势,使人愉悦心情,感受自然,放松自我,从而达到降压的目的〔27〕。

    总之,原发性高血压是由多种机制引起的疾病,其中社会心理因素是不容忽视的问题。高血压患者有抑郁、焦虑恐惧心理、情绪不稳定以及特殊的个性特征等心理特点,在现代高血压的治疗方案中心理治疗是重要组成部分。

【参考文献】
  1 Staessen JA,Gasowski J,Wang JG.Risks of untreated and treated isolated systolic hypertension in the elderly:metaanalysis of outcome trials〔J〕. Lancet,2000;357(9207):86572.

2 Forbes LM,Chaney RH.Cardiovascular changers during acute depression〔J〕.Psychosomatics,1980;21(6):4727.

3 Guo YL,Shiao J,Chuang YC,et al.Needlestisk and sharps injuries among healthcare works in Taiwan〔J〕.Epidemiol Infect,1999;122(2):25965.

4 Sack FM,Laura P, Svetkey LP,et al.Effects on blood pressure of reduced dietary sodium and the dietary approaches to stop hypertension diet〔J〕. N Engl J Med,2001;344(1):310.

5 Chobanian AV,Bakris GL,Black HR,et al.The seventh report of the joint national committee on prevention,detection,evaluation,and treatment of high blood pressure,the JNC 7 report〔J〕.JAMA,2003;289(19):256072.

6 Yu BH,Dimsdale JE,Mills PJ. Psychological states and lymphocyte betaadrenergic receptor responsiveness〔J〕.Neuropsychopharmacology,1999;21(1):14752.

7 李 庆,王淑娟.浅谈高血压患者药物治疗期间的心理护理〔J〕.社区医学杂志,2005;3(7):601.

8 王 慧.高血压患者80例心理状况调查〔J〕.中国临床康复,2003;7(18):2614.

9 Markovitz JH,Matthews KA,Kannel WB,et al. Psychological predictors of hypertension in the framingham study. Is there tension in hypertension〔J〕? JAMA,1993;270(20):243943.

10 Vingerhoets AJ,Ratiliff CJ,Jabaaij L,et al.Cardiovascular stress reactivity〔J〕. Psychosomatic Res,1998;42(2):17790.

11 杨菊贤,陈启稚,叶志荣.缓解焦虑情绪,提高降压药物疗效〔J〕.健康心理学杂志,2000;8(1):89.

12 郭克锋,苏景宽,王秉庚,等.原发性高血压患者情绪状态与心理干预的效果分析〔J〕.中国临床康复,2003;7(24):33345.

13 苏景宽,郭克锋,王秉康,等.情绪干预对高血压治疗效果的影响〔J〕.心血管康复医学杂志,2005;14(3): 20810.

14 吕 跃,严苏丽,于秋菊.高血压患者的个性特征测评〔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0;14(6):32.

15 杨菊贤.实用心身疾病学〔M〕.乌鲁木齐:新疆科技出版社,1992:13248.

16 杨菊贤.A型行为心理应激与心身疾病〔J〕.美国中华健康卫生杂志,1998;1(7):1812.

17 Delunas LR.Hostility and CHD(coronary heart disease)〔J〕.Rehabd Nurs,1997;22:196201.

18 Hayano J,Kimura K,Hosakat T,et al.Coronary disease prone behavior among Japanese men〔J〕.Am Heart J,1997;134:102936.

19 王学义,张宝廷.高血压Ⅱ期患者16PF测试结果分析〔J〕.健康心理学杂志,1997;5(4):23940.

20 庞月岱,李秀华.368例老年高血压患者生活事件调查〔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2;6(6):2623.

21 熊 伟,姚昌伟,黄桂凤.心理因素在影响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药物治疗效果中的作用〔J〕.中国临床康复,2003;7(30):40923.

22 胡佩诚,王瑞儒,尚志宏.漂浮疗法合并药物对原发性高血压治疗的初步观察〔J〕.中国卫生杂志,2000;14(6):4146.

23 Hooper L,Bartlett C,Davey SG,et al.Systematic review of long term effects of advice to reduce dietary salt in adults〔J〕.BMJ,2002;325(7365):628.

24 Core I,Gregoire JP,Moisan JI.Healthrelated qualityoflife measurement in hypertension:a review of randomised controlled drug trials〔J〕. Pharmacoeconomics,2000;18(5):43550.

25 梁 兴,刘英华.森田疗法结合药物治疗高血压〔J〕.健康心理学杂志,2001;9(3):2356.

26 张 旋,姜小鹰.高血压人群社区护理干预形式研究现状及发展方向〔J〕.护理学杂志,2005;11(20):768.

27 金钰梅,朱胜春,邵翠颖,等.家庭干预对高血压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J〕.中华护理杂志,2005;40(9):6713.


发表于 2010-10-6 11:04:37 | 显示全部楼层

老年高血压患者脑血流动力学的变化特征

老年高血压患者脑血流动力学的变化特征


[ 10-09-11 16:09:00 ]   


作者:郭吉平 黄久仪 杨永举 王艳 沈凤英 曹奕丰 王桂清


【摘要】  目的 探讨高血压病史对老年人脑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 选择卒中队列研究人群中年龄65~80岁人群2 321例,以基线调查时有无高血压病史分为病例组(1 168例)和对照组(1 153例)。比较两组颈动脉血流动力学指标和积分的差异,描述其分布特征。结果 脑血管血流动力学积分值病例组为59.61±31.68,对照组为80.73±25.30,两组积分值异常(<75分)率分别为59.5%和30.3%(P<0.01)。病例组血流运动学各指标显著低于对照组,血流动力学各指标显著高于对照组,心脏病、肥胖、卒中家族史等危险因素的暴露率也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 高血压病史对老年人脑血管血流动力学有显著影响,可导致脑卒中风险明显增加。

【关键词】  高血压; 血流动力学;脑血管病;老年人

  【Abstract】 Objective To probe into the influence of hypertension history to cerebrovascular hemodynamic parameters in elderly. Methods 2 321 individuals aged 65~80 year were selected from a cohort. Participants were divided into 2 groups according to hypertension history in baseline. 1 168 cases with history of hypertension were defined as hypertension case group and 1 153 cases without history of hypertension were defined as control group. Differences and distribution of cerebrovascular hemodynamic parameters between 2 groups were compared. Results The cerebrovascular hemodynamic parameters synthesized scores in case and control groups were 59.61±31.68 and 80.73±25.30(P<0.01). The abnormal rates of the score(<75 points) in 2 groups were 59.5% and 30.3%(P<0.01). Kinematic parameters in case group were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ose in control group. However, dynamic parameters as well as exposure rates of history of heart disease, obese and family history of stroke in case group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ose in control group (P<0.01). Conclusions There is significant influence of hypertension history to cerebrovascular hemodynamic in elderly and it may increase the risk of stroke.

  【Key words】 Hypertension; Hemodynamic; Stroke

  研究表明,血压水平与脑血管血流动力学参数(cerebrovascular hemodynamic parameters,CVHP)的异常变化密切相关〔1,2〕,高血压患者出现CVHP异常变化可能进一步增加卒中风险〔3〕。老年人是高血压的主要患病群体,也是脑卒中发病的主要人群,但有关老年人高血压与CVHP的关系尚未见报道。为了探讨老年人高血压病史对CVHP的影响,为卒中风险评估提供可靠的依据,本研究对上海市农村社区卒中危险因素队列研究人群中年龄65~80岁老年人的基线调查资料进行总结和分析。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整群抽取上海市某农村社区≥40岁卒中危险因素队列研究人群,选择年龄65~80岁者作为研究对象,共计2 321例,其中有高血压病史者为病例组,无高血压者为对照组。血压水平的定义与分类参照2004年《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规定〔4〕(血压平均值收缩压≥140 mmHg和(或)舒张压≥90 mmHg,或正在服用降压药者确诊为高血压患者),其他危险因素的定义同本队列人群的基线调查资料〔5〕。病例组1 168例,男453例,女715例,平均年龄(71.1±4.1)岁;对照组1 153例,男455例,女698例,平均年龄(70.8±4.1)岁。两组平均年龄和性别分布无统计学差异,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自行设计统一调查表,采用现况调查方法进行基线调查,包括:一般情况,高血压、心脏病、糖尿病等卒中的常见危险因素,既往卒中史,身高、体重和血压水平等,CVHP检测参数。CVHP检测采用麦登公司生产的CV300型脑血流动力学检测仪,检测项目:左右侧颈动脉最大(Vmax)、最小(Vmin)、平均(Vmean)流速,外周阻力(Rv)、特性阻抗(Zcv)、脉搏波波速(Wv)、动态阻力(Dr)、临界压(Cp)、舒张压与临界压的差值(Dp)。血流动力学积分方法和截断点确定参照文献〔6〕,理想状态为100分,截断点为75分,分值越低,脑血管功能损害越严重。

  1.3 统计学方法 将基线调查和检测资料建立Fox visual 数据库,以双输入法输入数据,核对后备用。采用SPSS14.0进行统计分析,均数比较用t检验,率的比较用χ2检验。

  2 结 果

  2.1 血流动力学单项指标 见表1。病例组Vmax、Vmin、Vmean等运动学指标显著低于对照组,而Rv、Zcv、Wv、Dr、Cp、Dp等动力学指标显著高于对照组。提示有高血压病史的老年人脑血管血流动力学指标普遍受损。表1 两组血流动力学指标比较

  2.2 血流动力学综合积分 见表2。病例组的血流动力学积分值(59.61±31.68)显著低于对照组(80.73±25.30)(P<0.001);两组血流动力学积分值<75分者分别占59.5%和30.3%,积分值分布也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P<0.001)。 表2 两组血流动力学积分值及其分布比较

  2.3 两组卒中危险因素暴露比较 见表3。病例组心脏病、肥胖、卒中家族史的暴露率显著高于对照组,而糖尿病、吸烟、饮酒的暴露率两组无显著差异。表3 两组卒中危险因素暴露比较

  3 讨 论

  高血压在我国有较高的患病率,且有逐年增加的趋势,是脑卒中的最主要危险因素。血压水平、病程、临床类型、血压波动性等具体情况以及合并其他危险因素暴露情况等多种因素与脑卒中的发生有关。因此,单独以高血压病史作为卒中风险评估指标具有一定的片面性,但各项因素又难以形成一个综合指标来评估卒中风险。近年研究发现,血流动力学与动脉硬化的发生与发展密切相关〔7,8〕,从病因学角度可能是重要的危险因素,从诊断学角度是识别卒中高危个体的重要标志。因此,反映脑血流动力学的总积分有望成为综合评估卒中风险的指标。高血压可导致血管功能和结构的变化,CVHP是脑血管功能的检测指标,高血压与CVHP异常变化间存在必然的联系。有报道〔2,9〕,随着高血压的发生和发展,血压水平的增高,脑血管血流动力学指标异常的程度呈现渐进加重,脑卒中风险逐渐增加。Derdeyn等〔10〕研究显示,当颈动脉狭窄患者出现脑血管血流动力学异常,卒中的风险明显升高。因此,脑血管血流动力学检测是反映脑血管功能的重要手段。

  为进一步观察老年高血压病人脑血流动力学指标的特征,本研究将人群中高血压患者和非高血压患者的CVHP检测指标进行对比研究,发现高血压病人组的脑血管Vmean、Vmin、Vmax和总积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而Wv、Rv、Zcv、Dr和Cp水平等指标则显著高于对照组。提示老年高血压病人存在脑血流速逐渐减慢,大血管弹性减退,中小血管阻力增加,微循环瘀血等脑血管功能异常改变。本研究还提示,高血压病人脑血管血流动力学指标异常,可能是其脑卒中发病率高的重要原因。因此,临床对于高血压患者除积极进行降血压治疗等一般措施外,还应积极进行综合治疗改善受损害的脑血管功能,推迟或避免脑卒中发病。同时也提示,脑血流动力学指标能够较为准确地反映脑血管病变及其功能异常,可作为高血压病人脑卒中预防的主要筛查手段。

  综上,老年高血压病史者脑血管血流动力学指标的损害程度明显高于血压正常者,其变化特征主要表现为脑血管壁的弹性降低,脑血流速度减慢,综合积分值降低。这些发现提示脑血管血流动力学指标的测定可能是老年高血压患者脑卒中风险评估以及脑卒中防治效果的良好指标,在老年高血压患者脑卒中防治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 Lee MY,Wu CM,Yu KH,et al.Association between hemodynamics in the common carotid artery and severity of carotid atherosclerosis in patients with essential hypertension〔J〕.Am J Hypertens,2008;21(7):76570.

  2 沈凤英,黄久仪,王桂清,等.血压水平对脑血管血液动力学检测指标的影响〔J〕.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2005;13(4):1747.

  3 黄久仪,王桂清,曹奕丰,等.卒中危险因素与脑血管血液动力学因素的交互作用〔J〕.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2006;14(5):30710.

  4 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修订委员会.2004年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实用本)〔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4;32:10604.

  5 王桂清,黄久仪,郭吉平,等.上海市农村社区脑卒中队列人群基线调查报告〔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06;27(1):124.

  6 黄久仪,郭 佐,沈凤英,等.脑血管血液动力学检测预警卒中的筛检试验评价〔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02;23(5):3836.

  7 张旭静,黄久仪,王桂清.血流动力学与动脉粥样硬化〔J〕.国际脑血管病杂志,2006;14(3):22830.

  8 Slager CJ,Wentzel JJ,Gijsen FJH,et al.The role of shear stress in the generation of ruptureprone vulnerable plaques〔J〕.Nat Clin Pract,2005;2:4017.

  9 黄久仪,王桂清,郭吉平,等.脑血管血流动力学积分对高血压患者卒中相对危险度的评估〔J〕.中国脑血管病杂志,2006;3(12):53741.

  10 Derdeyn CP,Grub RL,Power WP,et al.Indications for cerebral revascularization for patients with atherosclerotic carotid occlusion〔J〕.Skull Base,2005;15:714.


发表于 2010-10-6 11:07:01 | 显示全部楼层

高血压脑病的治疗

高血压脑病的治疗


[ 10-09-18 10:23:00 ]    作者:马铁军   


        高血压脑病是高血压的基础上,若血压突然升高引起急性脑循环功能障碍,致使脑血管痉挛,脑水肿,颅内压增高。其病理变化的程度和病变部位的不同。临床表现如剧烈头痛,视力模糊,昏迷,甚至危及生命。
        高血压脑病是一种危及生命较为常见的病症。从发病到症状明显一般需要24—48小时,临床上必须给予足够重视及时有效地抢救。治疗方法如下:
        1.  迅速降低血压
        降低血压,特别是舒张压降低,常是抢救病人生命的关键。降低血压,合理给药至关重要。
        1.1硝普钠 临床上最常用的血管扩张剂。该药松弛血管平滑肌。是一种均衡型血管扩张药对动静脉的作用近乎相等,可同时,减少前负荷,后负荷。其作用迅速,消失快,是本病的首选药物,其作用出自药物原型,任何代谢均无治疗作用。使用本品时,必须新鲜配制,并进行血压监测,一般5min测量一次血压。根据血压下降情况调整滴速。
        1.2 肼苯哒嗪:直接松弛小动脉平滑肌,减少周围血管阻力,使血压下降,舒张压下降尤为显著。用药后,患者总周围血管阻力可减少75%。同时扩张冠状动脉、肾、脑和内脏动脉的作用,主要用于肾性高血压和妊娠毒血症所致高血压脑病。以本品5—10mg缓慢静注,注药后5min出现降压作用,30min达最大效应。可维持2—6h,4h后可反复使用,血压降低后可激活交感神经介导的循环反射,增加心率和心肌收缩力。
        1.3 氯甲苯噻嗪(二氮嗪)为 强效速效降压药,能松弛血管平滑肌,使小动脉舒张而降压。一次快速静脉推注300mg ,5min内出现降压高峰,并维持6—8h。同时反射性兴奋交感N,增强心肌收缩力。可引起水钠潴留,反复多次使用可引起水肿,50%患者血糖升高,糖尿病患者忌用。可致充血性心力衰竭、心绞痛、心肌缺血、主动脉壁间动脉瘤。该药不良反应较多。
        1.4 乌拉地尔:适用于各期高血压,并适用后负荷增高的急性左心衰竭。降低血管外周阻力,使血压下降。静脉注射15分钟起效,药效可持续4—6h。静脉注射首剂25mg。5—10分钟血压下降,不满意或下降后又快速回升,再静脉注射第二剂25mg,必要时5min后再给第三剂25毫克。可降低甘油酸脂,总胆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增加高密度脂蛋白。
        1.5 β-阻滞剂,应用美托洛尔等剂是治疗高血压的一大进展。可阻断β受体,减弱心肌收缩力,减少心肌收缩量 减慢心率。减少心肌耗氧量—降低血压。用药后1—2h达作用高峰,持续用药降压作用可维持24小时。在治疗高血压,心绞痛时,可增大剂量,或与硝酸甘油合用,提高疗效。各种β阻滞剂其化学结构不一,药理作用也有差异,临床用药应有所选择。
        1.6 钙通道阻滞药 是治疗高血压的一类重要药物。本类药以维拉帕米,地尔硫卓 等常用。通过抑制细胞外钙离子进入细胞膜,抑制钙离子从肌浆膜的结合部进入细胞浆阻断心肌和血管平滑肌,细胞兴奋收缩,偶联导致心肌收缩力减轻,使小动脉平滑肌松弛,外周阻力降低,血压下降
        1.7 镁剂 硫酸镁可提高血中镁离子浓度阻断神经肌肉的传导。使血管平滑肌松弛,血压下降适用于高血压伴有抽搐的病人。
        2. 降低颅内压
        急性颅内压增高,情况危急,随时可危及生命,临床上应迅速采取有效措施,维持生命功能
        2.1 体位选择:病人取仰卧位,床头抬高30°,并避免压迫颈部,以利于头部的静脉回流,保持呼吸道通畅,维持肺的呼吸功能非常重要,要及时呼出呼吸道分泌物。尤其是昏迷和肺水肿患者更为重要。  
        2.2 高渗溶液治疗:经脉注射高渗溶液是常用的简便有效的,降低颅内压的措施,可增加脑血管内的渗透压。吸收脑组织中多余的水分,脑血循环良好,血脑屏障完整。静脉注射高渗溶液后,颅内压5min内即下降,但应用时还要考虑,脑压的反及跳现象,甘露醇为常用该药很少参加脑的代谢过程,在细胞外存留时间较长,反及跳现象轻,应用高渗溶液时应注意病人排尿功能。必要时留置导尿管。注意补充钾。以调节电解质平衡。
        3   镇静解痛痉
        3.1 氯丙嗪:有多种药理作用,它能抑制脑干网上行系统和大脑边缘系统产生镇静作用,可抑制丘脑下部的体温中枢。在低温情况下有降温作用。在抢救高血压脑病患者时,应用人工冬眠给患者加带冰帽,可减少脑脊液的产生。基础代谢下降,组织耗氧量降低提高脑组织对缺氧的耐受力,减轻脑水肿使颅内压下降。
氯丙嗪 异丙嗪 杜冷丁合用加葡萄糖液中,静脉滴注加用冰帽,用至血压下降,颅内压得以控制,神智转清,病情稳定为止。
        注意,体温不宜降得过低32摄氏度以下会影响心肺功能和电解质紊乱,
        3.2 对烦躁不安或有抽搐者可适用苯巴比妥,0.1—0.2g,肌肉注射或以10%水合氟醛液10—15毫升加等量液体石蜡,保留灌肠。
对发作频繁的抽搐患者,应首选地西泮静注,但注射时应注意。不宜过快否则会产生呼吸抑制
        4  讨论
        4.1 降压药:潜在危险性
        高血脂是冠心病的一个危险因素,临床发现噻嗪类利尿剂,可增加甘油酸酯胆固醇的含量,β-阻滞剂可降低血清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含量。哌唑嗪可降低血清胆固醇甘油三脂,增加高密度脂蛋白的含量,在选择药物时应考虑降压药的潜在危险。
        4.2 合理选择
        药物的选择:应综合血压水平合并症等因素来考虑
        ①年龄因素,45岁以下血浆肾速水平偏高者,首选β-受体阻滞剂60岁以上老年选用钙拮剂,及利尿剂较好,慎用 胍乙腚及作用强的血管扩张剂。如米洛地尔。
        ②冠心病 心绞痛 心律失常患者一易首选,β-受体阻滞剂,不宜用肼屈嗪,
        ③糖尿病人首选钙拮抗剂不宜用β受体-阻滞剂,噻嗪类利尿剂
        ④高血脂症首选钙拮抗剂不宜用噻嗪类利尿剂,β-阻受体滞剂  
        ⑤肾功能受损选用卡托普利,不宜用噻嗪类利尿剂
        ⑥心衰选用哌唑嗪,不宜用普萘洛尔
        4.3 联合用药
        高血压药单独应用:疗效多不满意,联合应用发挥药物的协同作用以提高疗效,减少药物的剂量,减弱和抵消药物的不良反应。
        联合用药品种不宜过多,一般以不超过三种为宜。
        如β-阻滞剂+噻嗪类利尿剂(小剂量),ACEI+噻嗪类利尿剂(小剂量),ACEI+利尿剂+β-阻滞剂。
        取得满意疗效后可逐渐减量。使治疗量维持在一个较低而又能控制的血压水平。
        高血压脑病来势凶猛,病情发展快,易发生危及生命的并发症。临床上,必须果断采取及时有效地综合措施,力争在最短时间内降低病人的血压和颅内压力以挽救患者的生命。


发表于 2010-10-6 11:09:48 | 显示全部楼层

老年高血压患者360例临床分析

老年高血压患者360例临床分析


[ 10-09-13 11:45:00 ]    作者:李豫姝 谢英菊 赵岩   


【关键词】  高血压;老年;治疗率;控制率

第一作者:李豫姝(1967),女,副主任医师,主要从事心血管疾病的研究。目前,我国高血压患病率呈逐年增长趋势,而且存在知晓率低、治疗率低、控制率低的“三低”特点,北方人群高血压患病率也略高于南方。本文拟对我院自2007年1月起诊治的360例老年高血压患者临床特点进行回顾性分析。

  1  材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2007~2008年在我院心内科门诊及病房诊治的老年高血压患者360例,男213例,女147例,年龄60~84岁,平均69±5.8岁。60~69岁169例(46.9%),70~79岁150例(41.7%),≥80岁41例(11.4%)。

  1.2 诊断标准

  高血压的诊断标准:收缩压≥140 mmHg和(或)舒张压≥90 mmHg或正在服用降压药物者;单纯收缩期高血压(ISH)的诊断标准:收缩压≥140 mmHg和舒张压<90 mmHg〔1〕。腹型肥胖诊断标准:腹围男性>85 cm,女性>80 cm〔2〕;高脂血症诊断标准:血胆固醇(TC)≥5.7 mmol/L或高密度脂蛋白(HDLC)<1.0 mmol/L〔3〕;糖尿病诊断标准:空腹血糖>7.0 mmol/L,餐后2 h血糖≥11.1 mmol/L〔4〕。

  1.3 治疗方法

  本组患者确诊后根据不同病情首选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或者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抑制剂(ARB),如降压效果不理想可加用小剂量氢氯噻嗪,如仍不能降压再加用钙离子拮抗剂(CCB),心率偏快者加用β受体抑制剂。如果应用ACEI出现明显药物副作用则改用ARB或者CCB。合并其他合并症者应针对合并症采取适当治疗方案。

  1.4 检测方法

  血压测定采用汞柱式血压计在采血前测量,被调查者测量前至少静坐15 min,测坐位右上臂血压,重复测2次,取2次的平均值。血脂、血糖检测均采用日立717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

  1.5 疗效判定标准

  治疗率:所有高血压患者中正在服用降压药物的百分率。控制率:所有高血压患者中收缩压、舒张压降至140/90 mmHg以下;有糖尿病或肾病的高血压患者,收缩压、舒张压降至130/80 mmHg以下的百分率〔5〕。

  1.6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表示,率的比较用χ2检验。

  2 结 果

  2.1 本组高血压患者的临床特点

  本组高血压患者的收缩压随年龄的增长呈持续增加变化,不同年龄组间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而舒张压在老年期以后有所下降,但不同年龄组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老年高血压多数为ISH,且随年龄的增长发病比例升高(P<0.05)。见表1。表1  不同性别、年龄组人群高血压患者的临床特点(略)

  2.2 高血压的治疗率及控制率

  本组360例高血压患者就诊后针对不同病情分别采用ACEI、ARB、CCB、氢氯噻嗪及β受体阻滞剂,其治疗率、控制率分别为63.1%,25.4%。其中男性分别为62.7%,20.6%,女性分别为65.9%,35.3%。不同性别及年龄组高血压的治疗率及控制率无显著性差异(均P>0.05),见表2。表2  不同性别、年龄组人群高血压治疗率及控制率的分布(略)

  2.3 高血压合并其他心脑血管病危险因素的情况

  本组老年高血压患者合并糖尿病13.2%,合并高脂血症59.7%,合并腹型肥胖45.6%。

  3 讨 论

    高血压是中国人群心脑血管病最重要的危险因素之一,对老年人群的健康影响尤为突出〔6〕。我国老年高血压具有以下的临床特点:(1)ISH患病率高和脉压大。(2)血压波动大。(3)易发生体位性低血压。(4)晨峰高血压现象。(5)并发症多〔7,8〕。本研究也发现收缩压随年龄的增长呈持续增加变化,而舒张压在老年期以后有所下降,脉压差增大。而ISH的比例随年龄的增长而升高,与吴锡桂〔8〕的研究相符。
   
  有队列研究显示,在相同血压水平时,伴随糖尿病、肥胖、血脂异常等其他危险因素数目的增加,总心血管病发病危险也增加〔9〕。本研究中老年高血压患者合并糖尿病达到13.2%,合并高脂血症59.7%,合并腹型肥胖45.6%。表明老年高血压患者较易发生心、脑、肾等靶器官损害。

    本研究中老年高血压的治疗率及控制率分别仅为63.1%、25.4%,不能令人满意。因此,有效地防治老年高血压是减少老年心血管病危害的最主要措施之一。建立和逐步完善对老年高血压的诊治方案,采取有效的高血压防治措施,减少总心血管病危害,努力提高广大老年人群的生活质量和健康水平,是当今心血管病研究领域的重要目标。

    老年人降压治疗时应当遵循个体化原则,平稳、缓慢,药物的起始剂量要小,逐渐增加剂量,必须考虑到老年患者的特点、高血压分级和有无并发症,以及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并且了解既往用药反应、心血管危险因素、靶器官损害,合并的心血管疾病、肾脏疾病、糖尿病或其他共存的疾病对降压药物疗效和耐受性的影响。药物应当选择作用持续24 h的长效制剂,每日1次服药,以达到较好的依从性。已有大量临床试验显示利尿剂、CCB、ACEI、ARB、β受体阻滞剂降压治疗的效果和益处,其中利尿剂可与CCB、ACEI、ARB联合应用以增强效果,但利尿剂要从小剂量开始,并且应该考虑到对血钾、钠等电解质的影响,以及对糖代谢、高尿酸血症、高脂血症的不利影响〔10〕。为使血压达标,尤其控制老年收缩期高血压,单药治疗的效果有限,常需≥2种药物联合应用。联合治疗可以从不同的机制来进行药物干预,降低每种药物的剂量,减少副作用,增加疗效,改善依从性。本研究中采用了氢氯噻嗪与ACEI、ARB联合、ACEI或者ARB与CCB或者β受体阻滞剂的联合,少数顽固性的高血压也采用了氢氯噻嗪与ACEI/ARB及CCB的联合。总之,老年高血压患者的治疗应遵循个体化原则,需考虑危险因素、靶器官损害、药物的耐受性、不良反应等诸多因素,进行合理有效地治疗。

【参考文献】
  1 王吉耀,主编.内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24250.

  2 王敬瀚,苏丽,王中心,等.腰围是代谢综合征最主要的危险成分〔J〕.中华高血压杂志,2007;15(11):89689.

  3 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制订联合委员会.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7;35:390419.

  4 王吉耀,主编.内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96990.

  5 李嫣然,杜萱,金翠燕. 加强高血压防治的意义和策略〔J〕.心血管病学进展,2007;2:3058.

  6 王薇,赵冬.中国老年人高血压的流行病学〔J〕.中华老年医学杂志,2005;24:2467.

  7 Franklin SS,Gustin W,Wong ND,et al.Hemodynamic patterns of agerelated changes in blood pressure. The Framingham Heart Study〔J〕. Circulation,1997;96:30815.

  8 吴锡桂,段秀芳,黄广勇,等.我国老年人群单纯收缩期高血压患病率及影响因素〔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3;31:4569.

  9 王薇,赵冬,刘静,等.中国35~64岁人群血压水平与10年心血管病发病危险的前瞻性研究〔J〕.中华内科杂志,2004;43(10):7304.

  10 The ALLHAT Officers and Coordinators for the ALLHAT Collaborative Research Group. Major outcomes in moderately hypercholesterolemic,hypertensive patients randomized to pravastatin vs usual care. The Antihypertensive and LipidLowing Treatment to Prevent Heart Attack Trial(ALLHATLLT)〔J〕. JAMA,2002;288:29983007.


 楼主| 发表于 2010-10-14 11:01:58 | 显示全部楼层

《自然》:英发现治疗高血压的新途径

《自然》:英发现治疗高血压的新途径


发布时间:2010-10-8 13:00:22


《自然》:英发现治疗高血压的新途径


英国剑桥大学等机构的研究人员10-10月7日报告说,他们探明了导致高血压的一种激素的生成机制,这将有助于研发治疗高血压的新药。

剑桥大学和诺丁汉大学研究人员在新一期《自然》杂志上报告说,过去人们知道一种名为血管紧张素的激素会使血管收缩,从而引起高血压,但对于这种激素的生成机制认识并不深入。他们的最新研究发现,产生这种激素的血管紧张素蛋白分氧化和还原两种形态,而在氧化状态下该蛋白更容易生成血管紧张素。

研究人员分析了一些患有高血压的孕妇的生理数据,结果发现她们体内的确有更多的血管紧张素蛋白处于氧化状态。据介绍,先兆子痫是一种严重的妊娠高血压,它会导致胎儿流产甚至母婴双亡。新发现将有助于找到控制血管紧张素含量的方法,帮助孕妇患者治疗高血压。

此外,这一发现也可以用于研发通用的治疗高血压药物。研究人员介绍说,血管紧张素由相关蛋白经两步分解后产生,现有的降压药物仅针对其中的第二步分解过程,而本次研究揭示的是第一步分解的机理,将有助于研发有针对性的新型降压药物,把高血压隐患消灭在萌芽状态。


发表于 2011-1-19 10:47:46 | 显示全部楼层

研究称降压药与抗生素合用可能极其危险

研究称降压药与抗生素合用可能极其危险


发布时间:2011-1-18 17:16:37


研究称降压药与抗生素合用可能极其危险


据路透社报道,一项新公布的医学研究结果显示,在服用钙通道阻滞药(calcium channel blockers)用以降低血压的老年人群中,如果再给以抗生素则会产生血压突然降低的巨大风险。

研究人员发现,服用钙通道阻滞药的病人如果再接受如红霉素类药如E-Mycin或者克拉霉素类药如Biaxin则可能会因为血压突然降低而入院。

而同类的第三种抗生素阿奇霉素如Zithromax则不会产生这种风险。因此研究人员称对于上述病人应从这第三种抗生素中选择用药。

这三种被称为大环内脂类的抗生素是全世界用得最为广泛的杀菌药。仅仅在美国,2008年一年就开出了6600万份抗生素处方。

而钙通道阻滞药则是应用最为普遍的长期药物之一。他们包括氨氯地平(如Norvasc),非洛地平(如Plendil),硝苯地平(如Procardia,Adalat)和地尔硫卓(如Cardizem,Dilacor,Tiazac)。

“服用钙通道阻滞药的病人再接受大环内酯类药物,这种情形并非罕见,”参与研究的简林克(David M. Juurlink)医生说,并解释说,红霉素和克拉霉素的问题是他们会在血液里保持一种酶,这种酶对于钙通道阻滞药的代谢非常重要。结果就是血液中钙通道阻滞药的水平急剧上升,并有可能导致严重的血压降低。而阿奇霉素则不会产生这样的问题。相关论文发表于《加拿大医学会杂志》(Canadian Medical Association Journal)。

简林克医生和他的同事对加拿大安大略省999000名服用钙通道阻滞药物的居民进行了跟踪,他们的年龄在66岁以上,服药时间在1994年和2009年之间。

在这段时间之内,7100名居民曾经因血压急剧降低而入院,而其中的131名此前一周曾接受过抗生素治疗。

研究发现,红霉素会使血压过低的风险增加六倍,而克拉霉素则会使风险增加近四倍。

简林克医生称由于研究采样的原因,他难以给出精确数字来描述由于药物联用引起血压过低的绝对风险。但是他说对于任何一个个人来说,风险“可能是非常低的”。并且这种风险是可以避免的。

“医生应该意识到开药时还有其他的选择。如果一定要给服用钙通道阻滞药物的病人开抗生素,那么选择阿奇霉素类是十分明智的,”简林克医生说。


 楼主| 发表于 2011-3-5 09:24:56 | 显示全部楼层

《国际行为医学期刊》 :研究发现午睡有助降血压

研究发现午睡有助降血压


作者:Sarah M. Conklin    来源:《国际行为医学期刊》


发布时间:2011-3-4 14:39:32


研究发现午睡有助降血压


美国一项最新研究发现,如果工作压力大使人血压升高,不妨午睡片刻,这样会有助降低血压。

这项研究是美国阿勒格尼学院的研究人员完成的,研究涉及85名身体健康但精神压力较大的大学生。研究人员对这些大学生进行了精神压力测试,然后将他们分成两组,一组每天可以午睡约1小时,另一组没有午睡。

结果发现,尽管所有大学生在接受精神压力测试时,血压和脉搏跳动都有所增加,但对午睡了至少45钟的大学生来说,他们的平均血压要低于没有午睡的大学生。

研究人员指出,午睡有助降低因压力大而产生的高血压,从而起到维护心血管健康的作用。这一研究成果刊登在新一期《国际行为医学期刊》上。
  
更多阅读

《国际行为医学期刊》发表论文摘要(英文):

http://www.springerlink.com/content/3qx43n35845u5580/  


 楼主| 发表于 2011-3-5 09:31:54 | 显示全部楼层

研究显示:高学历者血压低 女性尤为明显

研究显示:高学历者血压低 女性尤为明显


作者:Eric B Loucks 来源:《BMC公共卫生》 发布时间:2011-3-1 12:46:30


研究显示高学历女性血压明显低


2011311013494570.jpg


美国布朗大学一项研究显示,与低学历者相比,高学历者血压低,这一现象在女性身上尤为明显。这意味着,高学历者患心脏病、中风和肾衰竭的几率较低学历者小。

研究结果11-2月28日由《BMC公共卫生》(BMC Public Health)杂志网络版发表。

影响血压

布朗大学公共卫生专业助理教授埃里克·劳克斯和同事分析“弗雷明汉后代研究”收集到的数据。这一研究选取马萨诸塞州弗雷明汉地区3890名居民,记录他们30年间的健康状况。

研究人员把这些居民按接受教育程度分成三组,分别是接受教育时间少于等于12年的低教育水平组,13年到16年的中等教育水平组以及大于等于17年的高等教育水平组。

然后,研究人员对比这些人30年间的平均收缩压。

对比结果显示,受教育程度低的女性平均收缩压比受教育程度高的女性高3.26毫米汞柱,比受教育程度中等的女性高2毫米汞柱。男性也呈现这一差别,高低两组相差2.26毫米汞柱。

即使考虑到吸烟、服用降压药物以及饮酒等多种因素,这一差别仍然存在,只不过差距大幅缩小。

关乎心脏

“教育是否与心脏病有关联?”劳克斯问道,“想得到答案的一个方法就是看看教育是否与心脏病的生物基础有关,而这基础之一就是血压。”

研究人员在报告中分析道:“受教育程度低的人更可能从事高强度工作,他们要求高、控制能力差,这些因素都会令他们容易血压上升。”

另外,研究人员还认为,教育程度之所以对女性血压影响更大,是因为受教育程度低的女性更容易抑郁、更容易成为单亲妈妈、更可能居住在贫困地区或生活在贫困线以下。

研究人员还发现,受教育程度高的女性体型瘦、吸烟少、喝酒多。受教育程度高的男士吸烟和喝酒都少。

劳克斯说,因研究对象局限性,这一结果可能仅适用于白色人种。

立即行动

英国心脏基金会资深护士娜塔莎·斯图尔特说,布朗大学的研究成果进一步证明,社会经济地位低与心脏病发病率间存在关联。

斯图尔特说,这一研究显示的差别并不大。尽管如此,“社会各界应该行动起来,给孩子一个最好的起点,减少健康不平等”。

布朗大学研究人员也建议,政策制定者若想改善公共卫生状况,不妨从教育方面着手。

劳克斯说:“卫生方面的社会经济梯度非常复杂,关键在于我们如何去做。其中一个有巨大潜力的领域就是教育。”(来源:新华网 荆晶)

更多阅读

《BMC公共卫生》发表论文摘要(英文) :

http://www.biomedcentral.com/1471-2458/11/139/abstract


 楼主| 发表于 2011-5-20 10:55:12 | 显示全部楼层

《自然—遗传学》 :研究发现13处东亚人高血压相关基因

研究发现13处东亚人高血压相关基因


作者:Norihiro Kato 来源:《自然—遗传学》


发布时间:2011-5-19 15:28:32


研究发现13处东亚人高血压相关基因


据日本共同社11-5月16日消息,日本国立国际医疗研究中心研究所(位于东京)等组成的国际研究小组5月16日在美国科学杂志《自然—遗传学》(Nature Genetics)电子版上发表论文称,解析中日韩等约5万东亚人的基因组(genome)后,发现了13处与高血压有关的基因。

该研究所表示,此前已有以欧美人为对象的报告,但以东亚人为对象尚属首次。据悉,本次研究发现的基因有些与欧美人不同,或将有利于发展适应不同人种的新型治疗、预防和诊断方法。

研究小组首先对约2万东亚人的基因组展开调查,发现了约240处可能与高血压有关的基因。然后又对另外的约1万人进行调查,将范围缩小为关联性较强之处。最后,通过对另外的2万余人的分析,最终进行了确认。

研究结果显示共有13处与高血压相关,其中6处为此次首次发现。另外,13处基因中有些还与酒精分解相关。

该研究所基因诊断治疗开发研究部部长加藤规弘表示:“东亚人的基因组具有特殊之处,这可能是为了适应某种环境的结果。”(来源:环球网 王欢)

更多阅读

《自然—遗传学》发表论文摘要(英文):

http://www.nature.com/ng/journal/vaop/ncurrent/abs/ng.834.html


发表于 2011-8-6 19:34:54 | 显示全部楼层

高血压病认知调查及社区护理干预措施探讨

高血压病认知调查及社区护理干预措施探讨


[ 11-07-08 08:19:00 ]    作者:周弋明     


【摘要】  目的  通过对门诊普通就诊患者及家属高血压知晓率调查分析,探讨高血压的干预措施。方法  通过对门诊普通就诊患者及其家属进行高血压知识调查,收集资料并进行分析。结果  高血压知识总知晓率仅占49.2%,文化程度与知晓率成正比,年龄与知晓率成反比。结论  加强社区护理干预措施,提高社区居民对高血压病的认识,在高血压病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
【关键词】  高血压  知晓率  文化程度  年龄
        高血压病是常见的慢性疾病,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经济高度发展,人民生活模式的改变,发病率有加速上升的趋势,其并发症致残、致死率明显增高,人群中79.7%的脑卒中及36.6%的冠心病是由高血压病引起的[1]。面对严峻的现实,我们更应建立健康生活模式,加强自我防范意识,从源头上控制高血压。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2010年1月至2010年11月对在我院门诊就诊的年龄40岁以上的普通患者进行有关高血压知识的现场提问,共有300人参与,回答人数300人,应答率100%。
        1.2 方法  采用现场询问的方法,内容包括:(1)高血压定义;(2)高血压症状;(3)高血压并发症;(4)高血压须长期服药;(5)高血压健康行为。
        1.3 统计方法 采用x2检验。
        2  结果
        对300人的调查结果显示:知道高血压定义的只有47%,知道高血压须长期服药的最高也只达60%,可见知道高血压知识的人还太少。对不同文化程度的人进行高血压知识问答,显示文化程度与知晓率成正比。对40岁以上不同年龄者进行高血压知识问答,显示年龄与知晓率成反比。见表1。
        表1  根据年龄对高血压知识知晓率的对比

819457055.gif

       3  讨论
        通过本人近1年的调查可知,知道高血压知识的人还是很少,总知晓率仅49.2%,比美国成人1976~1994年高血压知晓率为68.4%[2]的比例还低。调查可见,文化程度与知晓率成正比。现在社区健康教育栏、宣传画册等宣传到位,如果没文化,不了解其意义,如收缩压、舒张压等医学术语使用上面、下面代替;年龄与知晓率成反比。40-50岁正是身强体壮、事业繁忙时期,不少人忙于工作、应酬,没有时间和精力去了解自己的身体状况,直至身体出现问题才忽然醒悟,而年龄较大者,通过健康体检、咨询等取得一定成效。虽然社区人群对高血压及其危害因素的防治,通过健康教育,利用各种渠道如宣传栏、健康教育文字宣传材料、张贴和发放材料、健康教育讲座等提高了健康意识,知晓率比2002年全国抽样调查知晓率30.2%[3]提高很多,但调查中发现50%以上知情者其家族及周围朋友有高血压病史。因此,我建议采用如下措施加强城乡居民的防治意识。
        (1)采用现身说法:在使用各种方法的前提下,利用高血压防治培训班,请高血压患者参加,讲述他们的生活方式、疾病的进程、防治方法,优点是:①环境和谐;②语言朴素,容易沟通;③活生生的范例,更重视自己的身心健康。
        (2)健康体检方面:现在体检有些社区医院或社区因集中体检,特别是农村,每天通知一个村委,好几个村庄,人数多,任务重,体检人员测量血压,只告诉体检者血压正常,受检者也不咨询任何健康问题,只知道自己目前身体健康,关于高血压方面的知识缺乏。我建议体检时不要重数量,轻质量,应规范体检,每天安排50位左右为宜,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告诉他们高血压的防治知识,这是健康教育的最好形式。
        (3)中年人的生活方式指导:随着经济社会发展、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不良生活方式致高血压发病率及致残率增高,这群人必须加强健康生活方式指导,例如合理膳食、控制体重、加强体育锻炼、限酒戒烟、平衡心理、规范测量血压等。
        参 考 文 献
        [1]赵冬,吴兆苏,王薇等.中国11省市队列人群基线血压和7年累积心血管病发病危险的前瞻性研究[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1,29(10):612-617.
        [2]王海燕主编.内科学.北京:北京大学医学院出版社,2005:317.
        [3]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起草委员会.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05修订版)[J].高血压杂志,2005,13(增刊):2-41.(
转贴于 中国论文下载中心)


发表于 2011-8-6 19:36:29 | 显示全部楼层

高血压治疗新策略

高血压治疗新策略


[ 11-06-01 09:27:00 ]    作者:李淑敏 李宝英     


        2002年全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发现,我国成人高血压患病率高达18.8%,每年新增高血压患者1000万,预计到2025年,全球高血压人群的比例将增加至29%,达15.6亿。高血压对人体的主要危害在于心、脑、肾等靶器官损害,高血压治疗的最终目的在于最大程度降低心脑血管病的总体风险。而同年我国人群高血压的知晓率、治疗率和控制率都很低,大部分高血压患者的血压控制没有达标。荟萃分析研究表明,收缩压降低10-12mmHg(1mmHg=0.133kPa)或舒张压降低5-6mmHg,3-5年内心力衰竭、卒中和心脑血管病病死率分别减少52%、38%和21%,而冠心病事件仅减少16%。前瞻性研究结果发现,经治疗后血压控制在正常范围的高血压患者,其冠心病风险仍显著高于血压正常人群。流行病学资料也显示,降压治疗未能大幅度减少高血压患者的心血管病事件。
        降压与抗动脉硬化降低心血管危险关系被多项研究证实。单纯减压治疗不能带来理想的冠心病获益,原因何在?众所周知,心血管病的主要病理基础是动脉粥样硬化。以往研究表明,动脉粥样硬化和高血压密切相关,流行病学研究显示60%-70%的冠状动脉(冠脉)粥样硬化患者有高血压。而动脉粥样硬化在高血压患者中也有相当高的发生率。从1961年Framingham心脏研究最早认识到高血压与心脏病的关系,到1970年进一步认识到高血压与卒中的关系。2003年美国预防、检测、评估与治疗高血压全国联合委员会第七次报告(JNC7)高血压防治指南已明确指出:“血压与心血管事件危险性之间的关系是连续、一致的,并独立于其他危险因素。高血压是动脉粥样硬化的重要病因之一,血压越高,患心肌梗死、心力衰竭、卒中和肾病的风险越高。抗动脉粥样硬化,降压治疗能减少卒中事件35%-45%;减少心肌梗死20%-25%;减少心力衰竭50%以上。”2005年美国高血压学会年会新定义高血压,把高血压从单纯的血压读数扩大到包括总的心血管危险因素。那么降压治疗对动脉粥样硬化有何影响?20世纪90年代初期,曾有一些小规模的临床研究通过冠脉造影检查发现,二氢吡啶类减压药物可能减少新发粥样硬化斑块并抑制小的斑块进展。但随后的大型临床研究表明,降压治疗对动脉粥样硬化进展影响有限。  
2000年公布的PREVENT研究入选了825例经造影证实的冠心病患者,在血压控制良好的基础上,给予氨氯地平或安慰剂,随访3年,用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和冠脉定量分析(QCA)测定冠脉平均最小管腔直径变化来评价动脉粥样硬化情况,结果发现前者在氨氯地平组有显著下降,而后者无明显变化。由于IMT和QCA测量冠脉直径方法在评价冠脉粥样硬化方面存在一定缺陷,之后进行的CAMELOT研究改用血管内超声方法评价冠脉情况,并在空白安慰剂之外设立依那普利组作对照,1991例患者在随访24个月后发现,与基线斑块相比,氨氯地平组(P=0.31)和依那普利组(P=0.08)进展不显著,而安慰剂组粥样斑块有明显进展(P=0.001),对所有随机化患者的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2),但在血压高于均值的患者中氨氯地平组斑块进展较安慰剂组有明显减轻(P=0.02)。上述研究结果表明,单纯依靠减压来减少心脑血管病,显然不足以达到最大限度降低心血管病风险的目的,高血压抗动脉硬化、降压二者兼并势在必行。
        由此可见,预防高血压患者发生冠心病,不能只局限于降低血压本身。如何最大限度地降低高血压患者的冠心病风险,是目前高血压治疗领域面临的重要挑战。早期荟萃分析研究显示,与单一治疗相比,降压药物联合他汀类降脂药物能更显著地减低缺血性心脏病风险,近年研究表明,他汀类药物在调节血脂之外,还能够改善内皮功能、抗炎、抗氧化、抑制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抑制血小板活化,因而显著延缓甚至逆转动脉粥样硬化。2005年公布的ASCOT研究是欧洲最大规模的高血压一级预防研究,也是一项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临床研究,其降脂分支ASCOT-LLA入选至少合并3个心血管危险因素,且TC≤6.5mmol/L的高血压患者,在严格控制血压的基础上,随机接受阿托伐他汀10mg/d或安慰剂治疗,结果显示,在降压基础上加用阿托伐他汀,LDL-C从3.44mmol/L降至2.32mmol/L,在单纯降压降低冠心病事件10%的基础上,加用阿托伐他汀可进一步显著降低冠心病事件36%,另外卒中也进一步下降了27%。ASCOT研究结果突破了单纯降压治疗冠心病获益不足的瓶颈,推动了高血压治疗指南的迅速更新。2007年欧洲心血管学会/欧洲高血压学会(ESC/ESH)高血压指南建议,属于心血管病高危的高血压患者,不论其基线TC或LDL-C是否升高,均应进行他汀类药物治疗。
        从ASCOT研究到ESH/ESC高血压指南更新,标志着高血压治疗策略发生了重要转变,从单纯降压治疗转向高血压抗动脉粥样硬化治疗,为降低高血压患者心血管病总体风险带来了曙光。我们期待未来有更多的循证医学研究探讨这一治疗策略对高血压患者的获益。


发表于 2011-8-6 19:39:21 | 显示全部楼层

卡托普利治疗原发性高血压左室重构的疗效观察

卡托普利治疗原发性高血压左室重构的疗效观察


[ 11-06-28 09:51:00 ]    作者:桂家华   


【摘要】目的:了解卡托普利治疗原发性高血压左室的疗效。方法:选择104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采用卡托普利25mg口服,每天三次,疗程一年,这期间,所有患者均停用其它降压药。结果:患者平均收缩压从治疗前182±24mmHg降为140±8mmHg,舒张压从105±12mmHg降为90±6mmHg。治疗前后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特别是舒张压下降明显。
【关键词】高血压 ;   左心室肥厚 ;  卡托普利

        原发性高血压(EH)患者左室肥厚(LVH)是靶器官损害的表现之一。它与患者的血压水平和病程并非一致。本文采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卡托普利对高血压左室肥厚的长期效应进行对比观察,现报告如下: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选择在门诊或住院确诊的EH患者104例,男72例,女32例,年龄40~68岁。所有病例均未接受过系统的降压治疗。未长期服用过转换抑制剂,排除继发性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肥厚性心肌病和心力失常。经心电图、X线胸片、心脏超声心动图证实有LVH者。
        1.2方法:入选患者用卡托普利25mg口服,每天三次,疗程一年,这期间,所有患者均停用其它降压药。
        1.3观察指标:在治疗前及治疗后用心脏彩色超声仪左心室壁厚度(PWT),检查左心室舒张末内经(EDd),舒张期室间隔厚度(IVST)及左心室后壁厚度,按Devereu力校正公式计算左心室肌重量(LVM)VM(G)=0.8*1.04(IVST+PWT+EDd)+0.6和左心室心肌重量指数(LVMI)=LVN/BSA(g/m)。
        1.4统计学处理 所有数据均用x±s表示,治疗前后差异用t检验。
        2结果
        2.1降压效果 患者平均收缩压从治疗前182±24mmHg降为140±8mmHg,舒张压从105±12mmHg降为90±6mmHg。治疗前后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特别是舒张压下降明显。
        2.2对左心室重构的影响 卡托普利对左心室重构的影响见下表。

952287055.gif
         
        3讨论
        业已证实EH患者由于血管紧张素II增加可使心肌细胞肥厚和成纤维细胞增生及胶原增多而导致LVH,后者通过害左心室舒张和收缩功能使EH的心血管事件明显增加,因此,在有效降压治疗的同时能够逆转LVH的降压药物可以明显改善患者预后。本文研究结果显示,卡托普利能有效的降压,并且超声心动图随访结果:卡托普利通过改变左心室结构使左心室重量指数显著降低,舒张期室间隔厚度和左心室后壁厚度变薄,左心室舒张末内经缩小来逆转左心室肥厚,这可能与其抑制左心室心肌血管紧张素II生成、减少去甲肾上腺素以及影响心肌蛋白和心肌间质胶质原组织代谢有关。因此,卡托普利既能平稳有效降压,同时又可明显逆转LVH,使EH患者的预后得到明显改善。
(来源:中国论文下载中心)


发表于 2011-8-6 19:41:45 | 显示全部楼层

顽固性高血压研究进展

顽固性高血压研究进展


[ 11-06-10 09:14:00 ]   


                                 作者:姬文慧 陆军 张渭 方纬明 钟宁  

【摘要】  顽固性高血压(Rerfractory or risstant hypertension,rHTN)是指高血压病患者联用三种足量的包括利尿剂在内的降压药物治疗后,血压仍不能降至140/90 mmHg以下者[1],又称难治性高血压。顽固性高血压在高血压患者中的发生率约为3.0%一32.5%,可由患者、医务人员和/或社会等诸多因素所致[2,3],对患者健康危害极大,必须采取积极、有效、安全、长期的治疗措施。
一  分类以及原因
        1假性rHTN[2,3]   是指患者的实际血压水平并不高,由于多种因素导致的假性血压升高。常见的病因和诱因有。
        1.1白大衣高血压  约有25%的高血压患者为白大衣性高血压。部分白大衣高血压患者即使接受3种或以上的降压药物治疗,血压仍居高不下,但回家后自测血压正常,或者24h动态血压监测结果在正常范围,多与患者紧张和交感神经功能亢进有关。
        1.2假性高血压  多见于老年患者。 老年人的肱动脉等外周大动脉多有不同程度的硬化或者动脉粥样硬化,测量肱动脉血压时需要用更高的压力才能阻断肱动脉血流,导致所测血压读数高于实际血压水平。遇下列情况时应考虑假性高血压可能:血压明显升高而没有明显的靶器官损害;降压治疗后血压下降不明显但患者出现明显的头晕、乏力等“低血压”症状;超声等检查提示肱动脉有明显的硬化和/或钙化;肱动脉血压高于下肢动脉血压等。
        1.3血压测量方法不正确  应严格遵循血压测量的有关规定,特别是要避免以下错误导致的血压测量不准确:袖带大小不合适,尤其是肥胖或上臂围粗大的患者使用了普通大小的袖带;血压计袖带置于有弹性阻力的衣服外面;放气速度过快;听诊器胸件置于袖带内等。
        1.4治疗的顺从性差  我们常常遇到下列情况:患者担心联合用药后如果以后血压再升高就“无药可治”;顾虑经济负担;嫌服药麻烦而“偷工减料”;认为只要无症状就没必要把血压降到正常;合并心脑血管病者认为降血压不如治疗心脑血管病重要;担心或已经有难以启齿的副作用(如性欲减退等)而又不告诉医生、自行停药[4]等。
        2  真性rHTN
        是指那些经规范治疗后血压仍不能降至目标水平的高血压患者。常见病因和诱因如下:
        2.1未发现和/或未治愈的继发性高血压[5,6]  继发性高血压是由一定的基础疾病引起的高血压,约占高血压患者的1%一5%,近年发病率有升高的趋势。如肾实质性高血压、肾动脉狭窄、醛固酮增多症、嗜铬细胞瘤、库欣综合征、主动脉缩窄、甲状腺功能紊乱等,其中以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较为常见,约占顽固性高血压的20%。其他少见的疾病还有高钙血症、类癌综合征、肿瘤、经期前综合征等。
        2.2药物相关性rHTN[7,8]  
        2.2.1 药物剂量不足或选择不当  患者或医生担心药物副作用,不愿意增加降压药物剂量导致血压控制不好。降压药选择不当也是rHTN的常见原因,例如伴肾功能不全者反复使用噻嗪类利尿剂;伴充血性心力衰竭者服用屈肼嗪(hydralazine)等强效血管扩张药。
        2.2.2 耐药现象  长期应用某些降压药物时,可产生耐药现象。利尿剂可激活肾素一血管紧张素系统;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可导致高肾素血症和血管紧张素1(Angl)增高,诱发水钠储留;直接扩张血管的药物可反射性引起交感神经张力增高、高肾素血症、肾源性醛固酮分泌增加等,使降压疗效降低。
        2.2.3撤药综合征  突然停用可乐定、β受体阻滞剂等药引起的撤药综合征,可导致血压明显升高甚至可诱发高血压急症。
        2.2.4药物的互相拮抗作用  长期使用大剂量的肾上腺皮质激素、β受体激动剂以及非甾体类消炎药,导致水钠潴留、心率加快以及拮抗前列腺素,使血压不易控制。
        2.2.5 同时服用升高血压的药物  患者如果同时服用如避孕药、抑制鼻黏膜膜充血的药、抗抑郁药、拟交感神经药、非类固醇抗炎药、甘草制剂以及壮阳类的中草药等均可使血压升高。
        2.3其他非药物原因[2,3,6]
        2.3.1肥胖  肥胖可致肥胖性肾小球硬化,增加瘦素、血管紧张素和胰岛素抵抗因子的分泌, 导致RHT。与非肥胖者相比,肥胖者发生RHT的风险增加50%。肥胖引起RHT的原因可能有水钠潴留、交感神经紧张、RAS系统活化等。体重减轻5 kg,收缩压和舒张压可分别下降6.0mmHg和4.6mmHg[9]。
        2.3.2吸烟  吸烟可干扰降压药物的降压作用、抵销血压下降的益处。
        2.3.3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症(OSAS)  OSAS 是高血压独立的危险因素。60%一90%的OSAS患者伴有高血压,其中17%~83%患者因长期间歇性低氧血症、交感神经张力增高和肾素一血管紧张素一醛固酮系统亢进等诱发rHTN。OSAS 患者接受持续无创正压通气治疗后,血氧分压等指标改善,白天、晚上以及24小时平均血压都有明显下降[10]。
        2.3.4胰岛素抵抗/高胰岛素血症  可能与高血压有共同的遗传基因,导致糖尿病肾病,加重血压升高。
        2.3.5容量负荷过重  老年人和黑人多见。可由盐摄入过多、心肾功能不全以及某些抗高血压药(直接血管扩张药、交感神经阻滞剂)等引起。
        2.3.6过度饮酒  持续饮酒者比不饮酒者4年内发生高高血压的危险增加40%,甚至可致rHTN 或高血压危象。中国人饮酒>30次/周,酒精量>15-30 g/次,高血压发病的危险增加1倍。戒酒后血压可下降7.2/ 6.6mmHg,高血压发病率从42%减到12 % [11,12]。  
        2.3.7盐摄入过多  限盐可降压5-8mmHg。在老年人、有色人种、慢性肾病等盐敏感病人,减盐效果尤为明显。
        精神紧张、慢性疼痛以及长期大量食用茶叶、咖啡等,可致交感神经张力张力增高、血压升高,也是导致rHTN的常见原因。
        二  对策
        1.加强健康教育和与患者沟通,提高治疗的顺从性
        2.改正不良生活习惯
        国外学者和我国高血压防治指南指出,rHTN患者重视健康的生活方式较一般高血压患者更为重要。DASH饮食(diet aporaches to stop hypertension)即控制高血压饮食和地中海饮食(Mediteran eandiet)等对降低血压有较大益处。两者均强调多食蔬菜、水果、低脂奶制品、谷类、鱼、家禽、坚果和富含钾、镁、钙及纤维食品;少量增加植物含糖饮料、增加植物蛋白的摄入,减少脂肪(饱和脂肪酸)、红肉、甜食、含糖饮料等。其主要益处有直接降压作用和增加高血压患者对降压药物的有效反应。同时,rHTN 患者应需减少钠盐摄入和尽力戒酒。
        3.排除继发性高血压
        必须熟悉各类继发性高血压的特征,对40岁以下的高血压患者更要注意鉴别,及早进行全面的体格检查、有关的实验室和物理检查,以明确诊断。继发性高血压特别是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的发病率有逐渐增加的趋势。
        4.合理联合用药
        某些药物[13]对HrTN有特殊的降压作用,其中报道较多的有醛固酮拮抗剂(螺内醋阿米洛利、依普利酮等)、内皮素拮抗剂(BQ123)、直接肾素抑制剂(雷米克林、依拉克林等)、他汀类药物和维生素C等。
特别是螺内醋,每日口服25-50mg,可使部分rHTN患者血压进一步下降21.7-21.9/8.5-9.smmHg。有作者称此类患者虽不是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但属于醛固酮相关性高血压或继发性醛固酮增多症。  
        卡维地洛在顽固性高血压的治疗中具有很好的疗效,可能与其抗氧化、抗增殖、扩血管以及影响神经激素的活动,并可能抑制细胞凋亡等作用有关[[14]。长期卡维地洛可以改善血管内皮功能,使高血压患者的血管腔重构正常化[15]且对其他系统无不良影响[16]。此外,卡维地洛不仅具有β受体拮抗剂的作用,还具有其他β受体拮抗剂所没有的al受体拮抗作用,减少胰岛素的抵抗,对合并有糖尿病的高血压患者有效,对糖糖代谢无不良影响[17]
        三  展望
        Wallukat[18]等首先在子痈前期患者的循环血中发现抗血管紧张素I受体的抗体,该抗体可激动AT1受体,具有一定的致病效应,可能是独立于血管紧张素11的另一条刺激AT1受体通路,在高血压的发病中具有重要意义。Liao[19]等在难治性高血压患者的血液中也发现该抗体,阳性率高达42.5 %。进一步研究发现[20],对于该抗体阳性的难治性高血压患者,ARB氯沙坦的疗效优于ACEI伊那普利,而对该抗体阴性的患者则无此差异,该相关研究为高血压的自身免疫发病机理提供证据。如果能够对高血压患者特别是难治性高血压患者进行抗AT1受体激动剂的自身抗体检测,将有助于难治性高血压患者的药物选择。
        有报道,对27例rHTN患者植入小型脉冲发生器-Rheos(一种压力反射高血压治疗系统),应用脉冲刺激颈动脉窦,随访6个月后,患者的收缩压和舒张压分别平均下降21mmHg、16mmHg,心率平均下降9次,为rHTN提出了一种新型的治疗方法,更大规模的前瞻性随机双盲多中心临床试验正在进行中。
        此外,生物反馈治疗、持续性血液透析滤过疗法对部分rHTN亦有较好的疗效。对rHTN 患者进行基因检测,预测降压药的疗效,以指导rHTN 的个体化治疗等已进人了临床研究。将编码血管舒张因子(如心房利钠肽、血管舒缓素、NO合酶等)注入患者体内,或阻止患者体内编码血管收缩因子(如血管紧张素原、血管紧张素转换酶等)表达,以达到较长期降压等也进人了实验研究阶段[22,23]  
参 考 文 献
[1]赵水平,胡大一.心血管病诊疗指南解读.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66.
[2]Ram CV.Review of resistant hypertension.Curr Hertens Rep,2006,8(5):398-402.   
[3]Park J,Campase V. Clinical characteristics of of  resistant hypertension:the imoprtancef compliace and the role of diagnostic evaluation in delineating pathogenesis .J Clin Hypertns,2007,9(l suPPl l):7一12.
[4]穆树敏,周建之,王凤玲.1839例高血压患者的血压控制状况及合并危险因素分析.山东医药,2006,46(35):18.
[5]Ram CV.Review of resistant hypertension. Curr Hertens Rep ,2006,8(5):398-402.
[6]余根球,赵连友,刘国仗等.高血压科疾病诊疗规范[M].第 2版.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401一417.
[7]Pierdomenico SD,Lapenna D,BucciA,et al.Caldiovacsluar outcome in thrated  hypertenisev Pateinst with reponder, maskedt,false resistant and true resistant hypertension. Am J Hyepirens,2005,18(11):1422一1428.
[8]Moser M,Setaro JF. Clinical practice.Resistant or difficult to-controul hypertension .New Eng J Med,2006;335 : (4) :385-392.
[9]Lorna Aucott, Amudha Poobalan, W. Cairns S. Effects of Weight Loss in Overweight/Obese Individuals and Long-Term Hypertension Outcomes: A Systematic Review。Hypertension, Jun 2005; 45: 1035-1041.
[10]Heinrich F. Becker,; Andreas Jerrentrup,Thomas Ploch, et al. Effect of Nasal Continuous Positive Airway Pressure Treatment on Blood Pressure in Patients With Obstructive Sleep apnea.Circulation,2003,107:68-73.
[11]Radi1  S, Lang1 T , Lauwers-Cance`s1  V,  et al. One-year hypertension incidence and its predictors in a working population:the IHPAF study. J Human Hypertension,2004,8:487-494.
[12]Mar?′a Teresa Aguilera, Alejandro de la Sierra, Antonio Coca, et al. Effect of  Alcohol Abstinence on Blood Pressure ,Assessment by 24-Hour Ambulatory Blood Pressure Monitoring.Hypertension,1999,33:653-657.
[13]ChamPman  N,Dobson,J,Wilson S,et al. Efect of sPironolctone on blood perssuer in subjects whith resistant Hypertension . Hyppertnsion,2007,49(4):839一845.
[14]Moser M, Frishman W. Results of therapy with carvedilol, a beta-blocker vasodilator with antioxidant properties, in hyperten sive patients. Am J Hypertens, 1998, 11(1 Pt 2):15S-22S.
[15]Cheng J, Kamiya K, Kodama 1. Carvedilol; molecular and cellular basis for its multifaceted therapeutic potential. Cardiovasc19: 152一171.
[16]Ruffolo RR Jr,Feuerstein GZ. Pharmacology of carvedilol:rational for use In hypertension, coronary artery disease, and constive heart failure. Cardiovasc Drugs Ther,1997 (Suppl1):247一 256.
[17]Gonzalez-Clemente JM,Ortega一Martinez de Victoria E,Gimenez-Palop O ,et al.A carbose for patients with hypertension and impaired glucose tolerance. J AMA,2003,290;3067一3069.
[18]Wallukat G , Homuth V ,Fischer T ,et al. Patients  with preeclampsia develop agonistic autoantibodies against the angiotensin AT1 receptor[J].J Clin Invest,1999,103,945-952.
[19]Liao YH, Wei YM, Wang M ,et al .Auto antibodies against AT1 receptor and a1  adrenergic receptor in patients with hypertension[J ]. Hypertens Res,2002,25,641-646 .
[20]魏宇森,廖玉华,王敏等.抗AT,受体自身抗体阳性难治性高血压氯沙坦与伊那普利降压疗效交叉对比试验.中国医院药学杂志,2006,26(9):1112-1114.
[21]Tsai PS,Chang NC,Chang WY,et al.Blood pressure bioefedback exert intermediate-term  eefects on blood pressure and  pressuere ractivity in individuals with midlhyepertnisno:a randomized controld  studyJ[].J Altern Complement Med,2007,13(5):547一554.
[22]Israili ZH ,Hermandez R,Valasco M.The future Of antihypertnsive treatment J[].Am J Ther,2007,14(2) :121- 134.


发表于 2011-9-3 15:30:30 | 显示全部楼层

《高血压》:老年人睡眠不佳易患高血压

老年人睡眠不佳易患高血压


作者:Katie L. Stone 来源:《高血压》


发布时间:2011-8-31 15:52:29


老年人睡眠不佳易患高血压


人的正常睡眠可以分为快波睡眠和慢波睡眠,其中慢波睡眠是人体得到最充分休息的睡眠阶段,也称深度睡眠,其长短被认为是睡眠质量高低的决定因素。美国研究人员的一项最新研究显示,对老年人而言,如果慢波睡眠的时间不足,患高血压的风险也将大大提高。

美国哈佛大学医学院和布里格姆妇科医院等机构的研究人员分析了784名年龄在65岁以上男性的数据,这些老人在2003年至2005年间参与了名为“老年男性睡眠障碍研究结果”的项目。这批男性在研究开始时均没有患高血压,但大约3年后,高血压患者已达243名。

研究人员根据这批人慢波睡眠的时间从低到高划分为四个组。考虑了年龄、体重指数及其他因素后,研究人员发现,慢波睡眠阶段的减少与患高血压风险的提高具有特定关联,但二者并不具有因果关系。慢波睡眠不足睡眠总量4%的老年人患高血压的风险会提高80%;慢波睡眠较少的老年人睡眠持续时间通常也较短,夜间长时间处于清醒状态,更可能出现睡眠障碍。

这项研究成果已发表在美国心脏病协会出版的《高血压》(hypertension )杂志网络版上。参与研究的哈佛大学医学院教授苏珊·雷德兰指出,慢波睡眠通常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减少,儿童慢波睡眠的时间可达睡眠长度的40%,健康成年人仅有25%,而参与研究的老年人平均只有11.2%。(任海军)

更多阅读
  
《高血压》发表论文摘要(英文):

http://hyper.ahajournals.org/con ... NSIONAHA.111.174409


 楼主| 发表于 2011-12-24 13:25:55 | 显示全部楼层

依那普利联合氢氯噻嗪治疗36例高血压病临床观察

依那普利联合氢氯噻嗪治疗36例高血压病临床观察

[ 11-11-07 11:47:00 ]      

                            作者:初云海 冯丽彬 李陆军

         中国心血管病报告显示,中国每年新增高血压病患1000万人,到2006年高血压人数已达2亿,60岁以上老人约有1/2左右患有高血压病[1]。高血压是中国人群心血管病的第一位危险因素。因此,有效遏制高血压病患的发病率,提高高血压的治疗率、控制率是高血压防治的重要任务。降压治疗可使脑卒中事件发病概率下降33.00%,冠心病事件发病概率下降23.00%[2]。目前选用降压药物多主张小剂量联合用药,不但能加强降压疗效,还能减少单一药物剂量,减少副反应发生[3]。为摸索本地区社会经济条件下抗高血压药物的联合方案,我们于2007年1月~6月在门诊高血压患者中进行马来酸依那普利联合小剂量利尿剂氢氯噻嗪降压疗效的对照试验,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 1对象
         2010年6月-11月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内科门诊的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符合《内科学》第五版高血压病诊断标准Ⅰ、Ⅱ级,无心、脑、肾并发症。患者68人,其中男36人,女32人;平均年龄:61.71岁,平均病程:8.75年。
         1.2方法
         68例患者随机分成2组。治疗组36人:治疗方法为口服氢氯噻嗪12.5mg(国药准字#####),1次/日+马来酸依那普利5mg,2次/日;对照组32人:治疗方法为口服马来酸依那普利5mg(国药准字#####),2次/日,均连续治疗8周。
         观察方法:治疗前停用对血压有影响的药物,以治疗第1周3次非同日血压平均值作为治疗前基础血压,治疗后第8周3次非同日血压平均值为治疗后血压。测血压前休息5分钟,采用水银柱袖带血压计,以右臂坐位为准。治疗前后分别检测血糖、肝功能、血脂、肾功能、血电解质。
         1.3疗效评定标准
         显效:舒张压下降≥10mmHg,并且降至正常范围(<90mmHg)或收缩压下降≥20mmHg。有效:舒张压下降虽未达到l0mmHg,但降至正常或收缩压下降10-19mmHg。无效:未达到上述水平者。
         1. 4统计学处理
         计数资料采用 检验,P<0.05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 1治疗效果比较
         治疗组总有效率88.89%,其中显效14例(38.89%),有效18例(50.00%),无效4例(11.11%)。对照组总有效率65.63%,其中显效9例(28.13%),有效12例(37.50%),无效11例(34.38%)。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表1) 。
         表1两组高血压患者用药疗效比较                                                   
          组别     例数    显效                 有效            无效          总有效率     
          治疗组 36 14(38.89%) 18(50.00%)  4(11.11%) 32(88.89%)
          对照组 32  9(28.13%) 12(37.50%) 11(34.38%) 21(65.63%)
         2.2副反应
         2组患者治疗前后血糖、肝功能、血脂、肾功能、电解质均无差异。治疗组有2例出现干咳,对照组有3例出现轻微干咳所有患者均能耐受,继续治疗一周后症状消失。
        3.讨论
         依那普利为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通过竞争性抑制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活性,使血管紧张素Ⅰ生成血管紧张素Ⅱ减少,增加缓激肽活性,使前列腺素E或E2的代谢产物PGE-M增加,通过以上机制舒张小动脉、小静脉而产生降压作用。噻嗪类利尿剂除有利尿作用外,还有扩血管作用,连续用药6-8周后,利尿剂的降压作用主要靠小动脉平滑肌松弛,外周阻力下降,临床表现为维持降压效果而不伴有尿量增加。本文通过临床对照观察分析,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降压总有效率为88.60%和66.70%,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于35例加用氢氯噻嗪12.5mg治疗8周后的高血压患者,血糖、肾功能、血脂、电解质无一例出现异常。
         国内外专家经过长期临床应用,摸索出许多治疗高血压的有效配方,其中最好的就是ACEI类药物加用利尿剂,国外的高血压指南也都推荐这个配方组合。"ACEI"是主角,利尿剂是配角,具有1+1>2的疗效,并且副作用互相抵消。单用ACEI类药物对抗中度高血压病人能降低舒张压20. 00,约70.00%的病人可控制血压,加用利尿剂后95.00%的病人有效,对肾血管性高血压特别有效,对于心脑肾器官有保护作用。
         单用利尿剂可引起低血钾、低血钠、高尿酸血症、糖耐量异常,但与ACEI合用副作用可相互抵消。在《中国高血压指南2007》中指出:每日口服12.5mg氢氯噻嗪对于血糖、血脂、电解质无特殊影响。对于本文35例加用利尿剂治疗的病人,8周后复查血糖、血脂、电解质均无特殊影响,但对于原有糖尿病的病人应慎用。
         我国的高血压病人数量巨大,医疗资源有限,不应忽视或低估利尿剂的作用和地位。我们认为利尿剂联合ACEI类降压药治疗高血压可有效平稳的控制血压,价格便宜,病人易接受,值得推广应用,适用于基层用药。
参 考 文 献
[1]马受群,胡大一.心血管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牡,2005,356-357
[2]罗雪珺.高血压病的监测与诊治[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10-111.
[3]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起修订委员会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 2005年修订版[J].高血压杂志.2005,134(增刊);2-11转贴于 中国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于都市网 | 服务条款 | 开放平台 | 广告服务 | 商务洽谈 | 都市网招聘 | 都市网公益 | 客服中心 | 网站导航 | 版权所有

手机版|小黑屋|Comsenz Inc.  

© 2001-2013 源码论坛 Inc.    Powered by Weekend Design Discuz! X3.2

GMT+8, 2024-3-29 08:42 , Processed in 0.093348 second(s), 18 queries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