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找回密码
搜索
查看: 708|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地震过后,大脑改变?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9-9-9 21:35:4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地震过后,大脑改变?


来源:中国青年报


日期: 2009-09-09  


        “5·12”汶川特大地震来临的那一刻,一支小工程队正在映秀的一个工地上施工。瞬间,8个工人目睹了房屋倒塌,以及另外3个工友被砸死的场面。还有一个值班经理被埋在废墟中。这些幸存者用手刨出经理,背着他走了3天,终于来到救助站。   



        但故事远没有结束。   



        有3名工人开始做噩梦,地震的场面像电影一样闪回。他们总觉得床在摇晃,开始“害怕睡觉”。和他们的反应截然相反,另外5个人异常兴奋。他们炫耀自己如何幸运地躲过灾难,如何明智地走了3天,还颇为得意地表示,“经理还是我们救的。”   



        半个月后,他们躺进了船舱一样的高场磁共振机器。这种设备能够清晰地显示出人脑的图像。通过这些黑白影像,医生发现负责情绪和记忆系统的脑功能活动增强,但整个系统的协调性减弱。   



        “这就像大脑广场上,原本平行行走、步调一致的队伍,突然,有的士兵跑起来,有的慢下来,整个队伍不再协调。”戴着黑方框眼镜的吕粟博士向记者比画着。   



        他所在的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放射科,从地震发生后的第13天起,使用磁共振成像技术,对44名身体无损伤的幸存者进行研究,发现他们在短期内均出现了异常的区域脑功能变化。“这是我们首次发现人们在应对地震这样的巨大灾难时,脑内负责情绪和记忆的功能系统在25天内就发生了客观的功能改变。”吕粟宣称。   



        这篇题为《高场磁共振显示中国八级地震幸存者脑功能改变》的论文,发表在9月8日出版的《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简称PNAS)上。这本刊物和《自然》、《科学》一样,是世界上最著名的基础科学领域的学术杂志之一。   



        记住,第13天   



        “第13天,记住!第13天!”几乎每一个受访的脑专家都提到了这个数字。   



        “某种意义上说,第13天的意义甚至超过了科研本身的结论。”复旦大学脑科学研究院的一位教授称。   



        英国伦敦国王学院安德烈亚·梅凯利博士参与了论文的修改。他告诉中国记者,这一区域的大脑功能变化,过去出现在长期确诊的精神病人中。但这种变化在如此短时间内发生还是首次被发现。不仅如此,在地震发生10多天后就马上进行这种临床研究也是第一次,过去的类似研究多在灾难发生数年甚至数十年后才进行,例如美国越战和“9·11”恐怖袭击事件。   



        他可能不知道,这13天,来自中国的团队经历了怎样的情感煎熬。   



        “我们不可能把一个刚从地震废墟里爬出来,身上还沾着泥巴的幸存者,摁在冰冷的机器上接受脑成像,即使此刻他的大脑科研价值极高。”论文的第一作者吕粟说。   



        地震发生后的一个星期,医院上下都忙着赈灾救人,无暇顾及“奢侈的科研问题”。直到一周后抢救系统完全运转起来,大家才开始考虑应该为这场灾难留下些什么。“每个人心里都在想,却没有一个人说出来。”   



        放射科主任龚启勇教授第一个开口,他也是这个项目研究的负责人。他说大脑影像研究是人类前沿的基础性学科,搞科研也是为抗灾作贡献,“即使现在我们不做这项工作,以后还会有人做,百年不遇的机会不能错过。”   



        这个9人团队中,有7个人都生于上世纪80年代前后,平均年龄不到35岁。这些年轻人更是充满了科研热情,他们开始四处寻找“志愿者”。   



        不过,并不是每个人都适合成为测试对象。一些自称受到地震刺激的成都人就被拒绝,项目组只选择映秀、汶川、北川、绵竹等几个受灾极重的区域。另一些捂着“血脑袋”的受伤者同样没有过关。为了减少干扰实验结果的因素,那些身体无损伤者更为合适。   



        最终,项目组把目光瞄准了送亲人来医院的家属。他们都有地震亲身经历,有的看到了房屋倒塌、有的亲人受伤或遇难。在震后13天到25天的时间内,他们找到了44个具有代表性的幸存者。按照惯例,在证明人脑发生区域性功能改变的调查实验中,30个样本就是有效的。   



        偶尔,他们不得不放弃最好的“样本”。一位母亲日夜守护在需要截肢的女儿身边,她做什么事都没心情,心慌胸闷睡不着,有时候还会发脾气,起初她答应了项目组的请求,但当孩子病情恶化时,她怎么也不肯挪开一步,最后只好放弃。   



        “在道德伦理面前,科研总是第二位的。”吕粟说。   



        穿了防弹衣,你不会被射死,但你的大脑中了弹   



        相比之下,整个实验过程显得相当“平淡”。   



        为了不干扰结果,项目组对测试者不做任何心理干预。他们惟一得到的“安慰”是:机器对人没有任何辐射和损伤,就像“照相一样简单”,请闭目养神,安静地躺在机器里。   



        当这些20岁至60岁的幸存者从机器里出来时,接着还会被问到类似“有没有睡着”、“想到了什么”、“有地震的画面吗”等问题。   



        受访的结果五花八门,有人说自己什么也没想,大脑一片空白;还有人表示思念自己的孩子;有人在计划下午干什么;还有人琢磨中午吃什么……出乎意料的是,大多数人的片段记忆里并没有“地震画面”。   



        但这场突如其来的灾难,依然在脑袋里留下了“痕迹”。   



        吕粟和同事拿着这44个人的影像与32个没经过地震的正常人的影像进行比较。这位长相酷似明星陈小春的博士用诗一样的语言形容这些不同:海马的爪和头、小拇指大小的杏仁核、被称为“控制冲动的刹车”的额叶、小蝌蚪形状的一些组织区域——这些负责情绪和记忆的脑功能增强,但系统的连接性减弱。   



        通常来说,情绪是最基本的大脑反应,它是由边缘系统产生。海马主要负责储存记忆。杏仁核是产生恐惧的地方。额叶指使我们告诉自己:“不要干!后果严重!”   



        这些区域彼此之间有像鹿角一样复杂的神经网路联结。它们的功能并不是僵化和固定的,有的时候某部分会越俎代庖,接替另一部分的工作,有时因为环境或基因的因素完全失去功能。   



        “这就好比一个电脑网络,不同的脑结构是单个电脑,它们之间的连接是网线。现在虽然单个电脑的运行速度增加,而整个网络的协调性却减弱,相关系统已出现功能变化。”龚启勇说。   



        事实上,世上运算速度最快的电脑也不及一堆豆腐团状的人脑。人脑内约有1000亿个神经细胞,每个神经细胞与体内的1000~10000个其他的神经细胞交换着信息,每秒钟通过大脑的信号多达上百万个。   



        由于这种复杂性,系统的协调性如何减弱,机器并不能显示出来。吕粟用“黄土高坡”来形容大脑皮层下凹的脑沟和凸出的脑回,在这个“海拔”只有2.5~3毫米的“黄土高坡”上,长满了千亿个神经细胞。   



        这种异常与创伤后应急障碍(PTSD)等精神障碍的脑病理改变有许多相似之处。医学家们据此推测,这44个毫发无损貌似“无病”的幸存者,大脑可能会“发病”成为PTSD患者。   



        事实上,人类每一次灾难,都会出现脑损伤患者。对此,科学界最为流行的说法是,你穿了防弹衣,你不会被射死,但你的大脑中了弹。“5·12”地震后,华西医院在20万人中发放1.5万份问卷,发现8%的人患上了PTSD。   



        显然,跟踪这44个人能找到最好的解释。   



        但几个月后,项目组回访这44个人,发现很多人换了电话或住址、有的外出打工,即使联系上了,他们说自己仍然心慌睡不着,总觉得“有哪儿不对劲”,但坚持认为那是“心情问题”,而不是“大脑有病”。   



        最后回到机器上只有6个人。   



        吕粟说,尽管从数量上看,6个人并不能构成有效样本,但依然提供了宝贵的科研资料。由于研究报告尚未公布,他拒绝过多透露进一步的研究情况。   



        机器会说谎吗?   



        相比人类,来自重庆一所大学实验室的5只小老鼠反应更早。地震发生时,这些带着电极帽的老鼠,意外出现了大脑瞬间持续、强烈放电的现象。   



        “滋滋地放电响,就像发电报,声音很大,而且持续了24个小时,这样的情形以前从没发生过。”一位科研工作者说。由于研究成果尚未公布,他不愿透露更多的细节。但这5只老鼠的反应,从另一侧面验证了龚启勇团队研究的合理性:重大灾难能在很短的时间内改变大脑的区域功能。   



        但并不是所有人都认同这种说法。一位国内知名的脑外科医生就“泼了一盆子冷水”。他认为从临床角度讲,影像只是他们诊断精神类病人的一部分,更多的是根据病人的临床表现。   



        在这位挑剔的外科医生眼里,“不会说谎”的机器拍出来的影像只是表面现象。“这就像我们前面走着一个人,这个人说话的声音很细,我们就能判断这个人一定是女的?”他反问记者。   



        这位“用手术刀发言”的脑外科专家甚至直言,仅从影像上一些异样变化,就得出某些功能性的结论,是肤浅草率的。   



        但吕粟和队友们坚信“机器不会说谎”,而且会变得“越来越聪明”。共振成像是继电子计算机X射线断层扫描技术(CT)之后医学影像诊断技术的又一重大进展,它的基本原理来自1946年美国学者发现的核磁共振这一物理现象。如今,科学家可以通过这项技术,准确地知道大脑的什么区域掌管人的什么情绪或功能。   



        在华西医院心理卫生中心况伟宏教授看来,这种技术一旦应用于临床,将是心理干预上的一大突破。通常,判断人有没有精神障碍,主要研究方法是问卷调查。况教授认为,这种方式主观性太强,有可能存在隐瞒、撒谎、回避等影响诊断结果的情况;而依赖磁共振,直接根据大脑功能的改变来诊断病情则完全客观。   



        “这就意味着心理疾病不仅可以从心理上来治疗,也可以从生理上来治疗了!”他感叹道。   



        换句话说,将来你是否患有抑郁症,就不由医生或者病人自己来判断了,给大脑照张相就知道了。你是不是运动天才,答案或许也就在一张灰灰的脑影像里。   



        但这目前只是猜想。在吕粟眼里,椰子大小、平均重量1300克左右的人脑有太多未知的神秘世界。“恐怕我这一辈子也走不出人脑这个地球了。”他说着,眼镜后的眼睛笑成了一条缝。   


2#
 楼主| 发表于 2009-9-9 21:36:59 | 只看该作者

PNAS:汶川地震部分幸存者大脑功能失常

PNAS:汶川地震部分幸存者大脑功能失常


日期: 2009-09-02  


中国、英国和美国的科研人员09-8月31日发表一份研究报告说,一些汶川地震幸存者在震后10多天里便出现大脑区域功能失常现象。研究人员认为,这提醒人们在大灾难后应对灾民迅速开展心理干预和相关治疗。   

这项研究由中国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英国伦敦国王学院、美国伊利诺伊大学等机构研究人员共同完成,论文发表在最新一期的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PNAS)上。领导这项研究的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教授龚启勇对记者说:“从地震发生第13天起,我们就开始对幸存者进行脑核磁共振扫描,结果发现大脑内负责情绪、记忆功能的系统在短期内就出现了功能改变。”   

研究人员利用新型功能性核磁共振技术,在震后13天到25天内对44名身体健康的地震受灾群众进行了大脑扫描,结果发现额叶边缘系统及纹状体区域的活动增强,同时这些区域中不同脑结构间的连接性却减弱。额叶边缘系统及纹状体区域是大脑中控制情绪、记忆等功能的区域,包括额叶、海马、杏仁核等多个脑结构。   

龚启勇说:“这就好比一个电脑网络,不同脑结构是单个电脑,而它们间的连接是网线。现在单个电脑的运算增加,而整个网络的协调性却减弱,相关系统已出现功能变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于都市网 | 服务条款 | 开放平台 | 广告服务 | 商务洽谈 | 都市网招聘 | 都市网公益 | 客服中心 | 网站导航 | 版权所有

手机版|小黑屋|Comsenz Inc.  

© 2001-2013 源码论坛 Inc.    Powered by Weekend Design Discuz! X3.2

GMT+8, 2024-5-2 10:32 , Processed in 0.102259 second(s), 18 queries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