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找回密码
搜索
查看: 5688|回复: 19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网上“医生自我保护31条”诊断尽量全面但模糊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9-2-26 09:39:4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网上“医生自我保护31条”诊断尽量全面但模糊

2009年02月26日08:30

作者:叶青 新阳

  省卫生行政部门的一位负责人:对于所有纠纷的解决,回归理智、回归法治、回归双方应守的道德底线,才是最为明智的。

  门诊的诊断须谨慎,尽量全面但模糊,留回旋余地,如“黄疸原因待查”。

  勿向患者及家属过多解释病情,告知其病名及严重即可!病情交代要重。  

  在这年月,风险大的手术别做,不讲理的人别做,工作没做好的别急着做。

  ……

  以上节选自一个正在全国上百个医生网络论坛中广为流传的帖子,名为“医生自我保护必读(31条)”。

  看罢“31条”,不免有些心慌:在我们身怀病痛时,在我们面前的那位医生是否正在信奉“31条”?2月25日,记者就此采访了多位医生、医管部门负责人和市民,请他们说出观点。

  合法的漏洞

  虽然听起来非常刺耳,“但仅从法律层面上来说,31条没有明显违背现行医疗法律法规的内容。”某卫生行政部门负责人表示。

  但是,“不违法不代表一定合理。”一家省级三甲医院医务部负责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例如第五条:勿向患者及家属过多解释病情,告知其病名及严重即可。“这没有尊重患者的知情权。”

  再如第18条:“不必相信下级医疗单位和其他医院的检查单及诊断、治疗方案,多做检查没错。”这位负责人表示,目前在三甲医院,检查结果应当是互相认可的,换家医院就要把已做的检查重做一遍,显然并不合理。

  愤怒的质问

  在医生论坛中流行开来的“31条”,让不少网民发出了愤怒的声音――

  “一个把我当成打官司对象的医生,我敢让他看病吗?”

  “如果医生都这样做,我们看病岂不是更贵、更难了吗?”

  “31条”激起了人们对医生职业道德的拷问。三好街IT公司职员小宋甚至说,“我也打算发个帖,征集一下反医生自我保护若干条。”

  逼出的保护

  在看过“31条”后,大多数医生表示:“‘31条’反映了医生的无奈。”

  在一家市属医院当了五年临床医生的高先生说,在其所属的医院,一年总要发生几起医患纠纷。他收集了媒体刊登过的一项全国调查:“73.3%的医院出现过病人及家属殴打、威胁、辱骂医务人员现象,59.6%的医院发生过因病人对治疗结果不满意,围攻、威胁院长的情况,76.7%的医院出现过患者及其家属在诊疗结束后拒绝出院,且不交住院费用的现象……”这位已经被间接吓怕了的医生,非常清楚医疗纠纷对医生的打击。

  理智的回归

  “31条”之争,归根结底还是人们常说的一个词:医患关系。

  “医疗纠纷发生后,部分患者的不理智行为,以及法律法规在医疗责任认定和保险赔偿上的不完善,导致了医患双方在治疗过程中的不安全感,也催生了诸如此类的自我保护若干条。”省卫生行政部门的一位负责人指出,对于所有纠纷的解决,回归理智、回归法治、回归双方应守的道德底线,才是最为明智的。

  当然,除了那些刺耳的字句外,31条中也有中肯的话:

  永远不要收“红包”。

  任何情况下,千万不要不作为!

  一位从医三十多年的退休医生说:“如果这些还能让人看到一位医生起码的职业道德的话,希望他是出于一个医生的良心,而不是出于规避风险和自我保护的考虑。”

  以“医患”为关键词,在网络上搜索,第一条蹦出的是一本书的名字《医患交流指南》,作者是位美国人。

  “您将会发现各种情形下与患者沟通的技巧及策略,尤其是在您面对苛刻病人时。持有它,您将会认识到,倾听与理解也是您工作的一部分……”

  看到了吗?同样以解决“医患关系”为目的,显然这本指南远比网上流行的“医生自我保护31条”更有操作性,充满了人性关怀。

  和谐的医患关系,首先建立在患者对医生无条件信赖的基础上。可现在,患者还没进医院,就抱定了“挨宰”的心态。面对日益增多的医患纠纷,医生也开始寻求“正当防卫”的方式,甚至有些“防卫过当”了。如此,双方回旋往复,患者岂不是身病未愈,又添心伤?

  其实,造成医患关系紧张的实质,在于医保体制不健全,医疗资源短缺等等。如果没有医院的经济效益这个因素,医生也用不着在“救死扶伤”的“天职”和医院经济成本的两难中抉择。

  在期待新医改方案对这些症结逐个攻破的同时,劝那些信奉“医生自我保护31条”的人士,买本《医患交流指南》,让咱们医患双方都学会换位思考,期待“倾听与理解”成为一项职业道德,深植你心。
20#
 楼主| 发表于 2009-6-29 15:09:36 | 只看该作者

医患都需重塑形象

裂痕加深 呼唤医疗纠纷处理新机制
医患都需重塑形象

(董伟   中国青年报)   

2009-06-29

    近几日,中国协和医科大学校长助理袁钟一直关注南平医闹事件的走向,其中发生的诸多极端现象让他非常忧虑。袁钟认为,医生安全行医的基本权利要得到严格保护,不能纵容任何人肆意冲击医院秩序,威胁医生的安全。同时,他提出,“医闹”事件反映出,现有的医患纠纷解决渠道已经坏死,根本起不到解决矛盾的作用,必须尽快找到医患双方都认可的新办法。否则,医院无宁日,患者没好处。

   袁钟说,医生和患者应该是同一战壕的战友,他们共同的敌人是病魔。正是依靠彼此的信任和合作,人们才能够去病除疾保持健康;正是依靠着彼此的信任和合作,医生才敢冒险尝试新的治疗方法,医学才能不断地前进。然而,现状却是:“战友”反目成仇、怨声载道。医闹的频频出现更是显示两者间的裂痕已经达到了何种地步。

    不过,无论医患矛盾多么深,袁钟都不认同杨俊斌家属的做法。“这是基本底线问题!”他说,医生的生命安全遭到威胁,正常的行医得不到保证,事实上侵犯了其他患者就医的权利。“一有矛盾,就摆花圈、设灵堂、围医院、打医生,这在一个法治社会怎么可以想象?!”

    他认为,医闹会极大地伤害医生的感情,也会扭曲他们的职业行为,从而给大检查和防御性医疗留下空间,也阻碍医学的探索精神。“那样的话,中国的医学水平将退步,医疗费用却会飞涨。”

    尽管袁钟不同意医闹的做法,但他也觉得,当前合法的医患纠纷解决渠道有问题。据了解,2002年9月1起实施的《医疗事故处理条例》是目前医疗事故技术鉴定及医疗事故赔偿处理的唯一法律规范。该条例虽将医疗事故技术鉴定的主体由原来的卫生行政机关改为了后来的医学会,但是鉴定的客观性、公正性依然备受质疑。

    袁钟说,医学会虽属独立社团法人,但还是和医生脱不开干系,难免有“自己给自己鉴定”之嫌。其次,鉴定专家、鉴定过程的不公开,更是加重了人们的怀疑。常出席鉴定会的医学专家,自身也会遇到医疗纠纷被人鉴定,正所谓风水轮流转,今年到我家,难免促成与人方便与己方便的潜规则,患者的利益则被牺牲了。

    在南平医闹事件中,杨家家属典型地体现了对医疗鉴定的不信任。虽然院方无数次要求走正常程序,但是杨家都坚决给予拒绝。“不能不说这种拒绝背后还是有复杂背景的,并不完全是蛮横不讲理。”袁钟表示。

    大多数患者认为,现在的鉴定工作效率颇低,一般人都是等不起的。一个医疗事故的技术鉴定结论出台,需经历提出申请、抽选专家、召开听证会、做出结论等一系列过程,怎么快也得好几个月以上。如果某一方对结果再提出异议,那解决争端的日子就更遥遥无期了。

    针对此种情况,袁钟建议,一方面要改革当前的医疗纠纷处理机制,使之更加便捷、高效、低成本,另一方面也要尽快完善医疗责任保险,从而为管理医疗风险、缓解医患矛盾、解决医患纠纷提供新的途径。这已成为发达国家的普遍做法,解决医疗纠纷的功能显著。

    中国政法大学教授卓小勤对南平医闹事件的关注和袁钟略有不同。他更加注意政府各部门在其中的表现。卓小勤说,政府在南平医闹事件中的做法,尤其是一开始的处理,是饮鸩止渴。

    他认为,警方开始基本上是不介入,说是维持现场秩序,实际效果大家都看到了。后来市政府领导出面,让医院赔钱,让家属撤走,也没理清是非,结果又造成医生集体上访。为了稳定放弃法律原则,给双方的信号都不好。“对病人来说,一闹就有钱,小闹给小钱,大闹给大钱,那谁不闹、谁不往狠里闹?对于医院来说,政府既不保护他们的合法权利,也不细察他们医疗行为的责任,给钱就摆平,那么这种导向又会生出什么样的后果?”

    卓小勤说,目前各种因素使事情进入一个恶性循环。如果政府不能切实负起责任来,建立合理、有序的规则,明确三方责任以及发生矛盾后各自的行为规范,那么恶性事件必然“按下葫芦浮起瓢”。“这也是摆在医改面前实实在在的难题。人的问题比钱的问题还要难办。”

    他认为,政府、医院和患者都有一个重塑形象的问题,“现在最宝贵的彼此之间的信任已经遭到了严重损害”,没有信任将放大分歧,激化矛盾,容易走向极端。

    南平医闹发生后,中国医师协会很快声明,对受到伤害的医务人员表示慰问,谴责针对医务人员的暴力行为。该协会会长殷大奎曾对记者表示,处理医疗纠纷,工夫在纠纷之外。中国医师协会正在努力作医学科普和医生人文素养培训。

    “医学是个高风险的事情,也是一个有局限的事情。不是说你把钱堆上去,病一定就能治好,人一定就能救活。”殷大奎说,希望公众能够更加了解医学的局限性,“医生,医生,为什么不叫医死呢?就是要把病人医活。但是,医生不是神仙。现在,世界上的误诊率大概有20%~30%。”如果杨家家属了解这些情况,或许能够在发生不幸时更加理智,医闹也就不会出现了。

    此外,中国医师协会在努力培训医生的沟通能力,教会医生怎么平等地对待患者,发生矛盾后怎么向患者解释以及当患者死亡时如何告知家属。

19#
 楼主| 发表于 2009-6-22 11:38:24 | 只看该作者

医生开博客网上问诊受追捧

医生开博客网上问诊受追捧

2009年06月22日08:30  

        北京日报讯(记者刘冕)古有悬丝诊脉,今有开博看病。近日,北京朝阳医院举行了一堂别开生面的教学课。主讲既不是医学院校的大牌教授,也不是临床科室的大腕专家,而是一位年轻的网络编辑,讲课的内容听起来也与看病风马牛不相及——博客,可台下各科室的医生却个个听得津津有味。

  “写博客要起一个响亮的名字,吸引读者看下去。比如最近曹彬大夫更新的博客题目是《公众如何预防甲型H1N1流感》,既抓住了当前热点,又有科普性,所以点击率很高。”原来,朝阳医院的很多医生此前都已开博,定期发布些健康常识,给患者答疑解惑。这次是为了把网络诊室打造得更吸引眼球,医院特意请了位博客专家来传授技巧。

  “博龄”最长的当属该院骨科副主任医师康南,他最早利用博客这种新媒体是想帮病人“分诊指路”。去年3月份,承担北京奥运会医疗保健工作的康南尝试利用网络平台,向大众普及奥运科普健康知识。通过与网友交流他发现,很多病人一进医院就犯懵,常常闹不清该去哪个科该挂什么号。“经常会出现肋骨疼的患者来看骨科,其实他们更应该去看胸科。”于是,康南通过博客帮网友“分诊”。没想到,在他看来的举手之劳,却引来病人的一片赞扬。

  在康南的带动下,在朝阳医院“创建学院型医院,为人民健康服务”的主题活动中,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职业病与中毒、感染科、骨科、消化内科、整形外科、营养科等10余个科室的专家纷纷开博,牺牲休息时间当起了义务的“网上医生”。

  一年左右的时间,朝阳医院的博客医生们在博客上更新了千余篇科普文章,点击率超过200万人次。大夫们对博客的认识也在不断改变。“一开始,我认为博客毕竟不是跟患者面对面,总归是冷冰冰的。但一件小事改变了我的看法。”朝阳医院职业病与中毒医学科主任医师郝凤桐说,前段时间,有些人质疑镍镉烤瓷牙的有害性,作为专业医生的郝大夫清楚这两类金属对人体并无害,因此发了篇《也谈镍铬烤瓷牙会导致金属中毒》的帖子,点击率一下子突破了1万5千人次。“看到有的网友留言说‘看完这篇文章后我终于松了口气时’,我体会到了医患通过博客交流的一种温馨。”

  “这些专职大夫都是利用周末或业余时间在网上为患者答疑,这些‘志愿者’相当于建立了一座网上的综合医院。”朝阳医院党委副书记平昭这样形容医生开博。

  朝阳医院院长王辰则表示:“医生开健康博客为人民健康服务,这既是新医改的要求,也具有非常鲜明的时代特征。我们会坚持下去!”

  其实,除了朝阳医院,目前本市60余家医院的医生都在网上建设了“诊室”。“仅搜狐网就吸引了千余位博客医生,协和医院、口腔医院等本市三级甲等大医院几乎都有医生开通了‘网络诊室’。”搜狐网健康版编辑李磊告诉本报记者,除了看病问诊,大夫们还利用博客互相分享手术视频、重大病例经验等,在网上开辟了一块新的业务研讨园地。

18#
 楼主| 发表于 2009-6-22 11:34:57 | 只看该作者

再多几个19秒如何?

再多几个19秒如何?


2009-06-18 17:57  


来源: 衢州晚报

 
  据09-6月14日《羊城晚报》消息:“国内一份大样本调查显示,门诊医生平均只肯听病人述说病情19秒,超过这个时间,医生就会打断病人开处方。这样的医生怎么能得到病人的信任?”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副院长陈剑教授在广东大学生科技学术节透露上述信息。

  上医院看病,相信大家应该不会陌生吧!要么自己病了,要么就是陪家人。可医生的问诊时间到底是否有19秒,这我倒还真没有计算过,反正我觉得是挺快的。记得有一次,我陪母亲去看妇科,还没等母亲说两句,那医生就不耐烦了,说上了年纪的人都这样的,只要吃点药就好了。一旁的我还想问问母亲的毛病是怎么引起的,平时饮食要注意什么?可那位“尊敬”的医生,就一边打电话,一手敲键盘给母亲开药了。一看这情景,我还有什么好问的?只好陪母亲取药去了。

  上述情景决非个例,我相信不少的患者都碰到过,各地医院的情况也大同小异,患者只有敢怒不敢言。而看看日本是怎么样的一个情况,他们规定对于外来患者,医生的问诊、身体检查、指导等必须达到5分钟以上,才可以收取额外的诊疗费用。之前他们的问诊时间是3分钟,可日本的民众还是不满意,因此相关部门为平息患者“等三个小时、看3分钟的病”之不满,希望能使医生“认真细致地对患者进行检查”。一个是19秒,一个是5分钟,看来这差别真够大的了,而这其中所暴露出来的问题也是非常严重。

  眼下,医患关系是一个相当敏感的话题,也经常有患者家属殴打医护人员的新闻发生。我国卫生部前部长高强就曾经指出,造成医患关系紧张的主要原因还是在医务人员,其中,医务人员服务态度不好是造成医患矛盾的主要原因之一。这医生只肯听患者述说病情19秒时间,也应该可以归纳到医务人员服务态度不好当中。试想,患者上门求医看病,首先是对这家医院的信任,患者的陈述只是想让医生多了解自己的病情,好对症下药,早日根除病患;而现在医生却一副见怪不怪、敷衍了事的态度,怎么能让患者及其家属放心?这不是态度不好又是什么?

  看来,如果想改变目前医患关系激烈矛盾的现状,还真可以从这19秒上下一番功夫,当然医生就得再多几个19秒,认真地倾听患者陈述病情,仔细地为患者检查身体,而后再动手开药,这样如何?


17#
 楼主| 发表于 2009-3-3 12:53:48 | 只看该作者

患者眼中的三中心:病人和家属放心的医院

患者眼中的三中心:病人和家属放心的医院

(转帖)

2009-3-2 18:49:47

     我是一名退休医务工作者,从医三十三年来感到特别荣幸,确实见证了"救死扶伤"的神圣使命所带来的丰盛成果。

    然而近几年来,"白衣战士"的口碑大打折扣。由于受到大环境的影响,卫生系统也出现一些怪现象。一些医务人员收受红包,管理混乱,医务人员为"私利"外出谋生,人才资源流失,使人们对医院的看法改变了,对医务人员的看法改变了,出现了有病不愿就医、不敢就医。一怕:没病说成有病,小病说成大病,真病看不出病来;二怕:医院乱收费……

    然而,就在我爱人病重,住哪家医院都举棋不定的时候,有人建议来天津市第三中心医院,这里收费低,而且不收红包。

    来到医院,第一印象就是与别处截然不同。见了"住院指南"和"医患联系卡",更觉得医院想得周到,制度健全,方方面面让你感到"诚信"。

    住进病房十几天的感受,觉得"说得好"不如做得好。我们的医院做到了时时刻刻让人感到:实事求是,真的是言行一致,甚至比介绍得还要好。

    比如,我爱人住VIP病房,不但干净、整洁,服务热情、周到,作风严谨。每日迟丽华主任、刘玉梅护士长七点不到就进病房,下班很晚才回家。领导带了头,班子过的硬。医护每天两次查房,护士床旁交接病人,晨护、晚间护理、生活护理一丝不苟。特别是生活护理,洗头、剪指甲等等,看起来是小事,这在一般的医院目前很少做到。

    不管大夫、护士,病人"传呼器"一呼马上就能到,使病人有安全感,心里踏实。伙食,包餐制,5元钱一天,这在天津市是没有的,全国也很少见。特别是当前物价上涨,肉、粮、油、蛋全涨价,而这里仍是保质保量,晨鸡蛋、牛奶、花卷,午晚米饭、馒头任选,两菜一汤,肉、鱼、虾、蛋,多种营养,病人非常满意,可医院补贴加大,也完成了承诺。这是多大的诚信力度啊!病人不但能吃的好,营养均衡,而且干净卫生、减少了家属送饭的负担。

    就连送饭护理员、卫生人员也那样和蔼可亲,尽职尽责,服务周到。医院管理人员也是首屈一指,方方面面都能看出现代化大医院的管理风范,层层负责,定期检查。特别是全市少有的无陪伴病房,说起来容易,真正做好不容易。俗话说众口难调,何况病人呢?这些是我亲耳所闻、亲眼所见。

    至于医院科研、治疗及其他,《今晚报》上介绍得很详细。总而言之,不愧为中央及天津挂名的先进医院。我有亲身体会,我爱人病重住进呼吸科,消化科权威专家会诊,都是详详细细翻阅病历、X光片等材料,然后做出权威的诊断和治疗意见。特别是消化科张主任,老专家更是和蔼可亲,耐心细心给病人解释和安慰,让人很感动。而且院内会诊不收费,这也是现在天津市不多见的。

    总的来说,我们住了半个多月,这里不但有以上种种让人感动,更可贵的是收费合理,处处为病人着想,该检查的检查,不该检查的绝不检查,没有一项不合理收费。住在这里医务人员态度诚恳,治疗用心,病人和家属放心。

    今天有感而发,不光感谢这些辛辛苦苦的工作人员,更主要希望把患者的心声传递出去,希望更多的医院学习,走这条路,让广大患者看病放心,住院有信心,这也是最大的"民心意愿",更主要是挽回卫生系统的声誉。

    因此我一定大力宣传,使我周围的人们知道天津有这样一个像"白送"一样,"出污泥而不染"的洁净医院--第三中心医院,让他们也能享受近年来医务界少有的优质服务!

    马宜才家属:尹晶

    24病区1077床家属

16#
 楼主| 发表于 2009-3-3 12:52:54 | 只看该作者

患者眼中的三中心:生命最重要

患者眼中的三中心:生命最重要

(转帖)

2009-3-2 18:32:10

        感谢天津市第三中心医院“悬壶济世 仁心妙术”挽救了患者的生命;

    感谢贵院拥有一支特别能战斗的医护队伍;

    感谢贵院以人为本,处处以患者的需要为最重要的服务;

    感谢贵院以“一流的设备、一流的医术和一流的服务”为广大患者服务;

    2007年9月23日,这是我们全家永远也忘不了的日子。这一天我爱人陈文海突发上腹疼痛,经附近医院B超检查,发现肝区有积液,是水是血判断不清,值班医生建议我们到贵院。从急诊挂号开始,我们就感受到了一种从未体会过的真情。由于孩子不在身边,只有我们老俩口,接诊大夫看了我们的B超报告,由于病人情况危急,立即为病人进行了心脏、血压等监控(这些都在未交费的情况下)。当时我们并不知道病情危急到什么程度,而一场与时间争夺生命的"战斗"已在这里展开。由于急诊大夫的准确诊断,贵院的紧急预案启动,打开了绿色通道,手术大夫、主任医师都从家中赶到了医院,做好了手术准备。

    忘不了那一声"我是舒医生,您爱人的病情是这样的……"事后我们才知道这位舒桂明医生是位博士、副主任医师。是他简单明了的介绍,让我了解了病情,也知道了要采取的"介入"这个以前未了解的治疗方法。情况紧急,而舒主任的平稳、亲切、细致的介绍,缓解了家属的紧张情绪,能够静下来听从医生的指导。与此同时方方面面已做好术前准备。

    由于来时匆忙,也没想到需住院手术,身上只有一百多元。舒主任说:我来签字,拿一百块去办手续吧!如果没有,我来想办法。事后,我们的亲朋好友听了都非常感慨。因为钱不够而做不了手术,耽误治疗的事很多。而贵院确实是以人为本,生命是最重要的。

    由于贵院的积极救治,使患者转危为安。事后从网上得知这种"肝占位破裂出血"危及生命,致死率极高。我们很幸运来到了贵院,获得了治疗的时间,挽救了生命。在此向贵院再次表示衷心的感谢!

    在脱离生命危险后的住院期间,我们感受到贵院并不仅仅是舒主任这位出色的医生,而是一个优秀的团体。年轻的郭洪生医师虚心、认真、细心、周到,病人、家属询问从不厌烦,而是耐心解答;护理人员认真负责,热情周到……所有这一切都使我们感到贵院有一个坚强、团结、目标正确的领导班子,才能领导和拥有了这样一支优秀的医护人员的团队。在这里我们向所有的医护人员(记得和不记得姓名的)说一声深情的心底里的话:谢谢你们!

    患者 陈文海及家属

15#
 楼主| 发表于 2009-3-3 12:51:41 | 只看该作者

患者眼中的三中心:平凡之中蕴含伟大细微之处

患者眼中的三中心:平凡之中蕴含伟大细微之处

(转帖)

2009-3-2 18:51:45

     两年前,我绕过半个城区慕名前来贵院求诊;两年后,我又把次子送到贵院,接受骨科手术。两年多在贵院的耳闻目睹,感受良多。

    天津市第三中心医院无论硬件、软件,无论整体、细微,无论门诊、住院;人人、事事、时时、处处无不体现着科技化、人性化。病人住院,无需家属送饭,无需雇人陪护。而享有这一切高质量的服务,费用却如此低廉。医护人员不是亲人,胜似亲人。温馨、亲情充溢在整个医院,使患者及家属有一种宾至如归的感觉。

    我的次子祝青腰痛难耐,膀胱神经受损。核磁共振室的王辉、徐占国二位老师为了给他做检查推迟了下班时间;骨科病房22病区祝青的主管医师李晓栋跑上跑下,亲自搬抬病人;病人住进22区,护士长季淑青马上把病人转入监护病房密切监护病情变化;护师戚震华发现病人性格内向、情绪低落,马上帮他调适心态;夜晚朱宏宇护师自掏腰包,为病人买来饼干;送餐的王玉新破例为病人补足转天的早餐;麻醉师刘健术前幽默诙谐地问询,顿时打消了病人的紧张和恐惧;转天下午,江毅主任、肖连平副主任医师放弃中午休息,为病人手术;术后王世荣护师轻柔、精心地护理病人;康复助理不光帮病人排便,还主动帮他烫脚,为他按摩病腿。许多老师们主动为病人洗头、剃须、剪指甲……凡此种种,不胜枚举。没有随意谈笑,没有擅离职守;有的只是"一切为了病人"。

    这些年来,我以患者和家属的双重身份,见识了太多的"医院",太多的"医务工作者"。"三中心"良好的环境,优质的服务,精湛的医术,使我终于又见到了仁心仁术的"白衣天使",又找到了患者的"天堂"。

    这封信的字里行间,都是我作为患者和家属的肺腑之言,没有丝毫的夸张、溢美。纸短情长,再次衷心地感谢院长阁下和"三中心"的全体医护人员。

    患者祝青之母:张泽茵

14#
 楼主| 发表于 2009-3-3 12:50:23 | 只看该作者

调查称37%医务人员认为责任太重

调查称37%医务人员认为责任太重

2009年02月27日13:24  

中新网2月27日电 据卫生部网站消息,卫生部今日公布第四次国家卫生服务调查主要结果。调查发现,城乡居民对医疗卫生服务的满意度有所提高,医患关系逐步好转。

调查发现,在乡镇卫生院卫生技术人员中,中专及以下和没有学历的人员比例达到63%,村级卫生组织中这一比例高达90%,其中1/3村医没有学历;人才下不去、也留不住,没有真正形成为农村基层培养适宜人才的有效途径。调查发现,基层卫生机构用药还存在不合理现象,乡村两级处方中抗生素的使用比例分别达到了62%和65%(远远高于发展中国家水平45-50%)。这种人才结构和服务质量,很难满足城乡居民日益增长的医疗卫生服务需求。

调查显示,还是有一定比例的患者对医疗服务不太满意,其中:22%患者认为医疗费用过高、10%患者认为医疗条件和就医环境差。调查医务人员发现,37%的医务人员认为责任太重、执业环境差,26%医务人员曾经遭受过患者的语言侮辱或躯体暴力;88%的医务人员认为工作中有必要防范患者对医疗行为提出质疑和追究。由此,专家建议,应加强医疗事故的防范机制、化解医患矛盾纠纷的协调机制、构建和谐医患关系政策环境的研究。

13#
 楼主| 发表于 2009-3-3 12:48:13 | 只看该作者

广州调查发现3成医务人员曾遭患者打骂

广州调查发现3成医务人员曾遭患者打骂

2009年03月03日01:30

  (新快报 李斯璐)广州第四次卫生服务调查发现,患者对卫生服务的满意度比2003年大幅下降,有40.5%的患者对医疗机构门诊服务各方面均表示满意,而2003年的调查结果为60.5%。

  调查还显示,医护人员中有三成人曾遭患者语言侮辱或躯体暴力,这表明医患矛盾仍然尖锐。一名不愿透露姓名的三甲医院内科医生表示,他曾遇上一名老年患者因炎症到医院就诊,医生考虑到病人曾有青霉素过敏史而谨慎地采用头孢类药物注射,并征得了病人的同意,皮试也没有出现过敏反应。不料,到注射后第九天病人就出现了过敏反应,全身起红疹,奇痒难耐,病人心浮气躁,医生连连被他和其家属骂。

  调查结果表明,在曾经遭受过患者语言侮辱或者躯体暴力的医护人员中,93.2%认为有必要防范患者对医疗行为提出质疑和追究。

12#
 楼主| 发表于 2009-2-26 11:14:03 | 只看该作者

假如我是病人

假如我是病人

文章作者:罗果果      

发表时间:2004-07-25 12:21:00

关键字:  白衣天使

  自从南丁格尔的小马灯照亮无数伤残战士生命的那一刻起,便有无数巾帼志士受到那生命光辉的感召,来到那些需要帮助的人们身边,承担起守护健康、守护生命的神圣使命,用灵巧的双手和博大的爱心将人类的至真、至善、至美发挥到了极至。

  我们被尊称为“白衣天使”,当我们选择了这一身白衣,我们就选择了奉献。打针、发药、铺床、输液,在苦中感受着呵护生命的快乐,交班、接班、白天、黑夜,在累中把握着生命轮回的航舵。

  “医生的嘴,护士的腿”,看看我们护士姐妹们小腿上那盘曲的静脉曲张,您就明白了我们工作的辛苦。但是,不可否认病人对护理人员的不满、微辞也是存在的。那么,假如我是病人,我需要护理我的是个什么样的护士呢?我又希望护理我的护士做些什么呢?

  当我还是小孩时,因为生病被送进了医院,本来就对医院有恐惧感,当看到那白晃晃的针头时,就哭着嚷着要回家。这时美丽的护士阿姨微笑着鼓励我,让我成为一个勇敢的战士。记得当时是推葡萄糖,护士阿姨一边认真地慢慢推,一边轻轻地抚摸打针的地方,还一边微笑着给我讲故事。那一次我一点都不觉得打针有多痛,生病时的恐惧感也因那和蔼可亲的微笑消散得无影无踪。此刻作为病人的我需要护士精湛的护理技术来减轻病痛的折磨,需要她们亲切的微笑来驱散病魔的阴影。神话中的天使的美丽在于她的圣洁与善良,而白衣天使的美丽在于温馨与微笑。

  当我生病时,我会是什么样的状态呢?我的情绪无疑是低落的,我的心情是沮丧甚至绝望的,而且不免夹杂着烦躁、愤怒。病痛带来的不仅是生理上的折磨,更有心理上的煎熬。此时,我最需要的是什么呢?是信心和希望!希望出现在病榻前的不仅仅是一名护士,更是我的朋友、我的亲人;希望护理我的护士不仅仅给我机械地打针、输液,更能微笑着与我沟通交流;希望她们的护理不仅仅是以疾病为中心的单一护理,更是以病人身心健康为中心的整体护理。

  因此,这就要求我们护士不断地学习护理知识、心理知识,并且将这些理论知识在临床中、在与病人的交流中,一点一滴地发挥出来。用我们的乐观、知识,给病人带去信心和希望,抚慰他们此刻无比脆弱的心灵,这样才能得到病人的理解、尊重和认可。

  我知道历史上有讳疾忌医的典故,那是对疾病一无所知的结果。但同时也存在着另外一类病人,他们过于忧虑、担心,对疾病愈后悲观失望。我有个朋友就是这类病人,在和他的接触中,我了解到他过分担忧的原因,是对疾病知识的一知半解或者是茫然,并由此而引起的对疾病现状的过分担心和对疾病愈后是否会影响将来生活的种种忧虑。假如我是他,我又需要些什么呢?我需要的是有人能解开我的疑惑,打消我的忧虑,而护士就是答疑解惑之人!

  所以我们护士就需要与病人建立“你―我关系”,深入病人内心,了解病人的需求、担心,从病人的角度去了解其内心,给他们答疑解惑,消除他们的忧虑与迷茫,为他们提供简单易行且有意义的人性化护理。因此我们就必须掌握更多的临床知识。

  总而言之,我们需要具备扎实的基本功,我们需要掌握更多的临床知识,用心,用情,用微笑给病人带去整体的人性化护理。

  踏着春天的脚步,5。12护士节又到来了,护理同仁们,白衣天使们,让我们行动起来吧!让病人因我们护理而减轻痛苦、树立信心,让全人类因我们的存在而减少病痛的折磨!

  假如我是病人,我不再担心,因为有你们的存在――白衣天使!

11#
 楼主| 发表于 2009-2-26 11:12:56 | 只看该作者

假如我是一个病人

假如我是一个病人

(转帖)

2006-12-12 17:03

  “假如我是一个病人”,当这样的主题切入我的脑海时,不禁哑然失笑,还需要假如吗,成天与病人打交道,说句不夸张的话,和病人在一起的时间都超过和自己的家人在一起的时间了,自己和病人有什么区别呢,这还需要假如吗?真的不希望有这个“假如”,谁都愿意身体棒棒的。但是人食五谷,岂能不病?我是医生,在医院工作,想让病人对我们医院满意,对我满意的话,就应该体恤病人,换位思考。所以,还得“假如”一下.
    假如我是病人,我首先要找一家放心医院,该医院的医生人人医术高明,知识渊博;护士个个技术精湛,操作娴熟,能让我十分信任地把自己的生命和健康交给这个医院,能让我心甘情愿地积极配合治疗。
  假如我是一个病人,我不希望医院把我们作为一棵摇钱树,为了一点蝇头小利就大开回扣药,什么回扣大就开什么药,全不顾病人的经济承受能力,一个小小的感冒就能花上上千元;我不希望医生把我们作为试验品,什么检查项目高级就上什么项目,不提高自己的医学水平,就指望着先进的科学仪器,不管什么病首先是一大堆检查单;更不希望医生把我们当作一个没有人格尊严的病躯,一副冷若冰霜的神态,对我们呼来唤去,全然不顾我们的身心痛苦,把我们指使着楼上楼下地奔走。
   假如我是一个病人,我希望看到医生和护士微笑的脸庞,他们始终耐心地解答我们的疑问,不仅看病医治我身体的疾患,也能抚慰我们痛苦忧郁的心灵,增强我与疾病斗争的信心;我希望尽量简便我的就医手续,使我不用加重我的负累去排长队挂号、就诊、付费、取药,更不用拖着病体辗转来回于楼层和楼群之间化验体检;我希望有一个宽敞明亮、整洁优雅的就诊环境,有一个理解信任、沟通和谐的医患环境,时时刻刻能感受到医护人员的尊重和关心,体会到不是亲人胜似亲人的浓情。
   假如我是病人...我的“假如”也许太多了,也太苛刻了。但是这应该就是很多病人对医院和医务人员的期望。我是医生,通过换位思考,我更加意识到了自己所从事的工作和事业是多么的高尚!以减轻病人的痛苦为已任,以分亨病人的欢乐为荣,急病人之所急,忧病人之所忧,乐病人之所乐,做病人之所需...这是我在职期间始终必须追求的神圣目标。我想我会努力用实际行动来永褒白衣天使的圣洁也为了自己。

10#
 楼主| 发表于 2009-2-26 11:10:24 | 只看该作者

假如我是病人

假如我是病人

(转帖)

2006-10-10 18:49

人生中有千千万万种选择,无论如何,我都不会选择生病。但人食五谷,熟能无病,当病魔缠身的时候,我们的救护神不是上帝,也不是耶稣,而是一家值得信赖,值得托付的医院。我多么希望所有的医务人员能够明明白白地告诉我“健康无价”地真谛。

我们可以想象出这样的一个情景:我孤零零地躺在病床上,周围一个亲人都没有,有的只是旁边病友的抱怨、呻吟、抱头痛哭及一阵一阵不知从何而来的恶臭,我的头脑里任由茫然的思绪如奔腾的野马,而心灵的压抑却挥之不去。我一直以为自己是个强者,梦想着在事业上能有一番大作为,然而无情的病魔却把我打倒了。多年寒窗苦读后的踌躇满志,顷刻间被痛苦、恐惧和烦恼所绞杀。我要担忧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我害怕治疗的花费,我要担心因治病而要抛下的工作和前途,我要面对既有同情、关切的,又有异样的、复杂的、幸灾乐祸的、说不清楚的目光,我还必须面对病房里不合自己胃口的饭菜,忐忑不安地去探寻医护人员是微笑还是厌烦的目光。

这样的情景我想我们都见过,然而我们能否摆脱一个医务人员常有的感情、感觉和思维习惯,体会到被疾病所困的病人要面对什么,想些什么吗,为什么他们“自然而然”地冒出许多被我们认为“不合理”而他们认为“天经地义”“理所当然”的要求,却不为我们所动。其实这就是我们经常讲的:以病人为中心的“换位思考”,也就是我们今天的主题:假如我是病人。

假如我是病人,我希望无论什么时候,只要我走进医院,就能看到一张张亲切和蔼的面容,以及那循循善诱、耐心解答、细心检查的医护人员。

假如我是病人,我希望有一种被尊重、被重视、被关怀的感觉。医生都是有着一定的技术水平,能够快速而准确地诊断出我的疾病并制定出有效的医疗方案,而不是看都不看就给我开出一大叠化验单,让我进行着所有的一点点、一切切的相关检查。

假如我是病人,我希望医院的挂号、付款、拿药、住院、出院等繁琐的手续,能更简单一些。宽敞整洁的候诊大厅飘着柔和的背景音乐,稍稍缓解着人们的紧张和不安。热情的导医小姐会把我带到相应的科室。医生带着真诚地微笑,耐心地倾听和询问我的病情,我和医生的交流是平等和亲近的。医生能够清楚地解释,消除我的疑惑,让我明白自己的身体目前的状况,将要实施的治疗方案,以及所要承担的花费。医生开出的诊断和处方不再是让人难懂的“天书”

假如我是病人,我期待病房宁静而舒适,陪护的家属再也不用蜷缩在躺椅上,他也有专门的床位,护士们可亲可爱,用关心和鼓励,帮助我摆脱无助和惶恐,给予我战胜病魔的信心和勇气。他们充满着宽容,面带永恒的微笑。医护人员能以自己独特的方式,展示人性中至善至美的品德。

假如我是病人,我同时还会以清醒的头脑寻求恰当的医护人员,配合他们的治疗,以期早日康复。医生是一个充满风险的职业,我会给予他们更多的宽容、鼓励,感谢他们的努力,不强求不可得的结果。

假如我是病人,我希望医护人员能用精湛的技术为我“疗伤”,尽量减少我们的痛苦。有时我们难免还会因病情的原因而动怒,希望得到你们最大的理解和宽容,让我们这颗惫受病痛折磨的身心重新找回健康的信心。

服务行业有一句格言:“顾客永远是对的”,我们能不能也说一句:“病人永远是对的”?对此,肯定我们有些亲爱的同行可能接受不了,因为我们一直认为,医疗卫生是一个特殊的专业性很强的服务部门。问题的关键是我们习惯了仅从专业技术去考虑问题和解决问题,而不是从病人的角度,从人性的角度,从社会的角度去考虑和解决问题,用沟通理解的人性观点解决分歧。

能不能摆脱单纯专业的层面,而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更高层次去观察、分析、考虑和处理当前的“医患关系”?医务人员能不能离病人近一点,再近一点,能不能以此为突破口,打出一个医疗卫生服务的新天地?这样,在我们遇到的每一位病人,甚至是他们提出不合理要求的时候,我们可以这样对自己说,假如我是病人。

健康是你的追求,也是我的追求;快乐是你的渴望,也是我的渴望。假如我是一名病人,我需要你的真心、耐心与关心;假如我是一名病人,我希望你本着“一切为了病人”的要求能够真正把它融入到医疗服务当中,以精湛的医技拯救病人,以高尚的医德感动病人,让我获得真正的健康。

9#
 楼主| 发表于 2009-2-26 10:57:54 | 只看该作者

加强医患沟通可预防医患纠纷(续)

加强医患沟通可预防医患纠纷(续)

  规范管理缓解矛盾

  医院不是一般的消费市场,患者对医院的期望是治好病,尽快恢复健康。因此,医院的医疗技术水平、医生责任心等,都直接影响患者对医院的认可和满意的程度。建立医患互信关系,医院要不断规范管理,提高医疗质量。在这方面,我院推出了不少举措。

  首先,规范医疗文书。医院成立了三级病案管理监控体系,专门抽调两名高职专家负责进行病案、处方检查核审,发现问题及时反馈给科室予以纠正。医院特别强调加强质量环节和全程控制,根据医院医疗文书管理考核奖励规定和科室综合目标责任考核细则进行奖优罚劣。同时每月定期组织医疗文书质量缺陷原因分析座谈会,举办优秀病案、处方展览,确保医疗文书规范准确。近5年来,医院医疗文书的甲级合格率均在98%以上。

  其次,严格三级检诊。临床住院医师严重紧缺是困扰医院的一个突出问题。大量的临床工作和基础研究靠进修、实习医生完成,患者得不到同级医院应提供的服务水平,容易导致医疗纠纷。从2003年开始,我院对医师队伍打破职称限制,进行优化组合,在全国率先推行“三级检诊主管医生负责制”。根据不同医疗病区的病种和床位,设一名高职人员行使主任医师职责;设1~2名中职以上人员为“执行主治医师”,其他人员不论职称高低,一律行使住院医师的职责,直接分管患者并书写病历。

  通过调整,住院医师和床位的比例由原来的112.69下降为15.69,所有住院患者均由本院医生管理,门、急诊也全部由本院高年资主治医师以上医生坐诊,医疗质量明显提高,医疗差错和纠纷明显下降。

  第三,坚持会诊制度。医院强化交接班制度,严格实行首诊医师负责和三级医师检诊查房制度,对重危患者和在规定时间内诊断不明的疑难病例,组织全院会诊,必要时请院外专家会诊,有效减少了误诊或漏诊现象发生。

  第四,坚持技术创新。医院以临床为依托,把临床救治中的难点作为科研的重点,在全院启动了“科技创新工程”。科研创新的丰硕成果,大大提高了临床诊治水平和救治能力,临床初诊与确诊符合率达99.38%,危重病抢救成功率达90%,治愈好转率达97.96%,医疗损害的发生降到了最低。

  此外,为方便患者就医,医院努力改进工作流程,延长门诊时间,增开挂号窗口,扩大门诊快速检测项目,开通心脑血管急救绿色通道,并实行一站式划价收费等措施,均受到患者的好评。近年来,医院医疗纠纷发生率逐年下降。这坚定了我们的信心:构建和谐医患关系,医院能够有所作为。

8#
 楼主| 发表于 2009-2-26 10:56:25 | 只看该作者

加强医患沟通可预防医患纠纷

加强医患沟通可预防医患纠纷

(转帖)

2009-2-26 9:59:27

  患者到医院是来看病的,不是专门来找茬儿的。想通了这一点,在构建和谐医患关系方面,医院就能大有作为。

  客观看待不和谐

  医患之间缺乏信任,矛盾日益突出,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作为医院管理者,要透过现象看本质。

  首先,在很大程度上医院是被迁怒者。目前,我国基本医疗保障制度覆盖面窄,保障水平偏低。据卫生部的统计,近8年来,医院人均门诊和住院费用平均每年分别增长13%和11%,大大高于居民人均收入增长的幅度。2004年,我国卫生总费用占GDP的5.5%,但居民个人负担医药费用的比重却由1980年的21%增加到54%.这些原因都不同程度导致患者存有“看病难,看病贵”的抱怨。患者就诊最直接的接触对象是医院,不满情绪也就直接指向医院。所以,医院在一定程度上替政府承受因医疗体制不健全而导致的舆论压力。

  同时,引入市场机制,补偿机制不健全,是上世纪80年代以后政府对医院的主要政策。政府投入逐渐减少,促使医院寻找自我补偿的办法,无形中淡化了医院的公益性,过度检查、过度治疗、过度用药等现象时有发生,致使患者利益受损,加重了对医院的抱怨,甚至不信任。少数医护人员服务态度差、医德缺失,也是激发医患矛盾的重要原因。

  所以,缓解医患关系紧张现状,出路首先在于卫生主管部门应主动从幕后走到台前,勇敢地承担起医患关系调解员的角色,发挥应有的职能,调整医患利益关系,履行对公益性医院应承担的责任,从根本上破解看病贵、看病难的难题。

  医院也不能把责任全都推给政府,应该检查自身问题,主动为建立和谐的医患关系做工作。如加强人员培训和医德医风教育,提高技术水平和服务质量,保证医疗安全,做到合理检查、合理用药、合理治疗,不收“红包”,拒绝回扣,这些都是医院通过自身努力应该做到、也是可以做到的。

  加强医患沟通防范纠纷

  医学之父希波克拉底说过,医生有三大法宝,即语言、药物和手术刀。之所以把语言放在第一位,是因为在他看来,医生的语言可以救人。我院对近年来出现的医患纠纷进行了分析,结果是60%以上的纠纷源于医患沟通不到位。这恰好印证了上述观点。

  由此,医院邀请专家对全体医务人员进行医患沟通技巧讲座,对护士进行礼仪培训,规定了医患沟通制度和文明用语,明确要求医护人员保证与患者沟通的时间,要跟患者讲清楚可能的治疗效果和风险,一方面满足患者的知情权利,另一方面使患者对治疗有客观、合理的期望值。

  我院在全国较早创建了患者随访中心,5年多来共随访出院患者7.8万多人次,占应随访人数的91.24%.随访工作由科主任和护士长负责,在患者出院2周内,通过电话或信件逐一进行随访。随访内容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了解患者的治疗效果,指导是否继续治疗及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二是了解患者及家人对医疗服务的感受,分别对医生、护士、后勤部门的服务态度、责任心、医疗水平和医德医风作出评价;三是征求患者对医院工作改进的意见和建议。对患者反映强烈的正反两方面事例,随访人员均详细记录并上报医院进行通报。对患者表示非常不满的人员和事例,医院也应将核实或处理的结果及时反馈给患者,使患者产生一种受到重视的愉悦心理,即使对医疗工作有意见,也很快能够化解。

  为引导患者通过正确途径解决纠纷,医院专门设立了医疗纠纷处理机构,建立了统一的处理程序。我们认为,即使“医闹”事件发生,医院不要怕,也不要躲,更不要与“医闹”正面冲突,如果确实是医院的责任,要敢于承认。因为,绝大多数患者都是善良的,只要积极引导、交流和沟通,大多数问题都可以妥善解决。如沟通无效、出现难以控制的过激态势,医院应及时报警。

7#
 楼主| 发表于 2009-2-26 10:54:27 | 只看该作者

医患关系多元化的相互作用(续)

医患关系多元化的相互作用(续)

  三、医生在医患关系中的角色

  医生和患者掌握医学信息不对称,决定着医生扮演如下重要角色:治疗决策者,从伦理、费用等角度,综合考虑和合理为患者选择诊疗新技术;健康教育者,即医生不只是诊疗疾病,更应主动承担起健康教育的任务,有效地增强群体的健康保护意识;社区健康领导者,即能参与社区保健决策,平衡与协调个人、社区和社会对卫生保健的需求;社会健康管理者,即协同卫生部门及其他社会机构,促进卫生保健事业的开展。

  作为医务人员一定要和患者坦诚沟通,对患者持诚恳的态度,同情患者和理解家属的心情。在复杂的医患关系中应当明白,没有哪个患者来医院的最初目的是找茬,患者并不懂医,找院方"讨说法"也只是想获得一个合理的解释。发生纠纷如果院方坚持避而不见,或者一个劲地想着把患者"拒之门外",到第三方解决,反而很可能会激化矛盾。江苏省人民医院2005年有91%的医疗纠纷是通过诚恳协商解决的,且80%以上院方没有任何赔偿。其中,他们就发现,医务人员不合适的服务态度会大大激化矛盾,去年此类医疗纠纷就占一半左右。

  在医患诊疗过程中惟有互相配合、多多沟通,才能最大限度地战胜病魔,医患彼此不和谐只会有害无益;

  四、医患关系多元化的相互作用

  良好的医疗服务离不开和谐的医患关系,医患关系应当是互相信任和尊重、互相理解和支持。如果医患之间缺乏情感,医生不是全心全意为患者服务,而是考虑如何保护自己;患者认为医生不负责任,千方百计找医生的过错,彼此缺乏感情沟通,和谐的医患关系就不可能建立起来。

  重要的是社会应给医师创造宽松的执业环境,救死扶伤的职业和行为应该受到全社会的尊重,医师安全的最大受益者是患者,患者安全了才有医师的安全,医护人员和患者权益的必须双向保护,保护好救助者就是最有效地保护求助者。医患关系现实表面看似对立,实质上应该是利益、目的统一的关系。

  现代医疗模式多元化的要求,医生应具备更多的社会和法律综合知识,才能应对已经发展了的医患关系,做一个好医生。这种人类赖以生存和长寿的医患关系,应是积极的、和谐的和相互理解的,要避免医患关系发展为人机化、经济化、商品化和等价交换的关系,建立一种新型的指导合作型、共同参与型与和睦相处型的关系。一切人为制造医患关系紧张的事情都是与人类社会进步所不相容的!(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于都市网 | 服务条款 | 开放平台 | 广告服务 | 商务洽谈 | 都市网招聘 | 都市网公益 | 客服中心 | 网站导航 | 版权所有

手机版|小黑屋|Comsenz Inc.  

© 2001-2013 源码论坛 Inc.    Powered by Weekend Design Discuz! X3.2

GMT+8, 2024-5-6 00:00 , Processed in 0.084796 second(s), 19 queries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