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找回密码
搜索
查看: 1462|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96年海航歼七亡命冲击美航母真情内幕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9-3-5 09:45:2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老刘 我的朋友 2002年从海航地勤退役 士官 ……

    一次 我们一起看电视,演到“台独分子叫嚣……美太平洋战区……”

    他笑道 “手下败将 还出来吹牛 美国佬 没有那个胆子”

    细问……

    他开始回忆……有几句话让我毛骨悚然

    内容大致如下:

    “96年 我在海航地勤 ……刚转士官不久 …… 台海危机……所有人员战斗岗位24小时待命……

    紧急升空命令 歼七起飞 ……我们地勤当然不知道具体的作战内容只知道准备当时我是机械师是管飞机机体的当然还有军械师管武器的只带副油箱和格斗导弹 ……轮番起降几十架次

    飞行员回来以后个个表情亢奋 什么也不说 就像是大了大胜仗一样……

    后来晚上一起吃饭的时候才知道

    他们驾机冲击了美航母编队好多飞机都贴着美航母的甲板来回的飞歼七上的雷达报警器一直在响……已经被对方的对空武器锁定了但老美愣是没敢开火!!

    王某说 我都看清甲板上穿红夹克的人脸上的褐色胡子了 李某说 我还差半米就刮到甲板上的A6了 大家好不热闹 ……紧急起飞又持续了几天但好像没有“航母历险记”的“续集”了几天以后美海军编队后撤XXX海里……”

    听完讲述 我是半天没说出话来

    老刘把这个事当作趣闻给我说了一遍 感慨到:

    96年 中国只在空军装备了少量的 SU27对空优先型战斗机就是歼击机那个机型是为空战和截击轰炸机设计的,机载雷达对海、对陆几乎没有什么大用而且都是“金嘎达”就百十来架后来装备的SU30MKK是后话了……

    当时咱们部队里比较成熟的战斗机只有歼七,就是挂了3个750升副油箱,飞行半径也不宜超过800公里,况且还要在敌舰上空逗留20分钟左右并且做机动动作,老刘所说的机场又在腹地,离海岸线至少200~300公里,你可以想象美军舰队已经逼近到什么地步了吧?

    这里有个未决的领海,从海岸线外延12海里是绝对的领海,200海里为专属经济区,台湾海峡大约180公里宽也就是100海里上下,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台湾海峡当然是中国的领海了,这里有个概念内海,日本本州和四国九州之间的海峡和台湾海峡的宽度相仿但日本成为濑户内海,就是绝对领海,问题就出现了,你说美舰队进入台湾海峡属于什么性质?大家有法理专家仁者见仁了……

    “真的是欺负到裤裆里了!!”老刘说,这句话是他们团指导员那个月的口头禅!!我估计有点像现在包围伊朗的感觉,歼7实在太单薄了。但是,战士们就是架着这么单薄的战机,在中国沿海捍卫着我们的尊严!!

    说当时美国海军干动手 那是吹牛~~

    你狠我比你更狠 !!看谁先动手

    美国人当时的感觉开始一定是在嘲笑中国版的mig21来了……但估计后来就该“肝儿颤了” 当时美舰在中国领海,已经距离海岸很近了,

    大陆这边的反舰导弹都预备好了!!他敢动手 5分钟之内整个舰队就会被200枚反舰导弹的“弹雨”覆盖!!

    中国在沿岸400海里的海域内还是有必胜的把握的。远洋不行但濒海地域中国没有大家传言的那么弱

    要是在陆地上 八国联军来了也没用 中国能在一个月动员 当过兵的“基干民兵”男子一千五百万人以上 受过初级军事训练的人员 8千万到一亿左右 一个人发一把战备步枪 把敌人方进来打估计全世界的兵进来也能应付

    中国的战备是毛时代的模式当时是为了大世界级的核大战而设计的当时构想的战争就是苏联大举入侵美国在东南登陆…………

    有战争就有利润这是美国的宗旨卖给台湾武器就是不发动战争一样赚钱台湾是美国的摇钱树!!!

    96年 台海危机的时候 美国佬料定中国没有远洋能力

    那时中国经济正在大调整时期,国内刚刚有“下岗”这个单词,冒然卷入战争。十几年的改革成果将付之一炬

    但是美国派来的航母舰队“都欺负到我们中国人的裤裆里了” 当时中国军方不做点什么刺激性的表示你以为美国舰队会像绵羊一样的乖乖的后撤嘛!!!

    (注:下帖上移)

    美国人可不是好莱坞影片里的风度翩翩的牛仔,看看现在的 “出了兵” 却 “不动手”的事件很少 “古巴导弹危机”算一次

    想想:朝鲜 越南 利比亚 伊拉克 伊朗(波斯湾袭船战 回去翻翻历史书) 巴拿马 海地 索马里 南斯拉夫 阿富汗 ………… 反正都是在别人的土地上打 结果不重要 先蹂躏你一番再说!

    96年,当时的口号是“立足现有装备打赢现代化战争”

    当时中国就那点家底

    和美国人打仗之前一定要让美国人明白一个道理

    “我们中国人在保家卫国的时候是不怕死的!!***时代的中国人不怕死,我们这一代人一样不怕死!!”

    我们中国人天不怕!地不怕!神鬼不怕!死都不怕!还能怕一帮信天主、基督的美国佬?开玩笑!!!

    向 海航同志致敬你们太牛差了!!!以上只是我对老六口述的忠实记录而已。

    《老刘后记》

    老刘退伍以后开过一年的出租车,由于自己的机械电子维修底子好。第二年就开了个汽修门面,现在在东北某海滨大城市有两个分店,虽然是老板但始终“亲自操刀”(螺丝刀),我就是因为修车才认识他的,人很朴实,没有架子

    现在生活很幸福……

    年初歼十出来的时候听嫂子说他在电视前当着一家老小结结实实地哭了一场他老爹说:我死的时候他能这么哭,我就满意了,后来我问起他本人的时候他说,飞豹出来的时候他哭的比这次凶多了。
2#
发表于 2009-3-5 10:17:15 | 只看该作者

中国海航族谱之歼-7简史

中国海航族谱之歼-7简史

(转帖)

发布日期: 2007-8-15   

◆歼-7诞生始末

  歼-7是中国生产的单座单发超音速歼击机,是根据苏联米高扬设计局的"米格"-21Ф-13飞机仿制和发展而来的,主要用于国土防空和夺取战场局部制空权,也可执行一定的对地攻击任务。"米格"-21飞机于1953年开始设计,1956年1月原型机E-5进行了首飞,1958年开始装备苏联空军部队。"米格"-21是苏联根据朝鲜战争中喷气式飞机空战经验研制的优秀轻型歼击机,轻巧灵活、爬升率高、跨音速和超音速操纵性好。20世纪60年代曾是苏军的主力歼击机,最多时装备了2500架之多。世界上其他各国空军也广为装备,总生产量在5000架以上。而从1957年第四季度起,围绕着航空工业的"二五"计划,我国就与苏联签订了有关"米格"-19、图-16、米-4、"米格"-21等一系列飞机的生产技术援助协议。然而,由于中苏两国关系不断恶化,到1960年7月中旬,苏联政府突然单方面终止了派遣援华专家的合同,并且要求在中国的专家限期全部撤离。同时,也中断了援助项目和原材料、设备的供应。1960年8月29日,在华的苏联航空专家全部回国,"米格"-21飞机的仿制计划随之搁浅。
  半年后,由于需要中国在国际政治上的支持,苏联对中国转而采取了一定的合作态度。1961年2月,苏联突然主动通知我国政府,表示愿意转让"米格"-21飞机的生产技术,于是我国派出了以空军司令员刘亚楼为首的代表团前往苏联进行技术转让谈判。1961年3月30日,中苏双方在莫斯科签订技术援助协议,协议规定:苏联政府将"米格"-21Ф飞机及其所用的Р-11Ф-300涡喷发动机和K-13型空空导弹的生产许可权给予中国,并保证在1961年8月至1962年10月期间向中方提供全套的生产图纸和技术资料(但不包含设计资料)以及样机,同时还有偿提供一批当时中国尚不能生产的部分航空原材料、毛坯、成品设备以及"米格"-21Ф飞机、发动机、导弹的部分散装件。
  而在开始仿制"米格"-21之际,却正值我国处于"三年自然灾害"的困难时期。根据1961年7月的国防工业委员会北戴河会议的精神,决定推迟"米格"-21Ф歼击机的仿制工作,首先集中力量搞好当时混乱不堪的"米格"-19歼击机的优质过关。同时决定以国防部六院为主,对"米格"-21飞机进行技术摸底的吃透工作。一方面为后面的仿制工作做好准备,另一方面也是为了掌握设计技术,给以后自行设计更好的歼击机奠定基础。根据这一决定,从1961年底开始,国防部六院以飞机为重点,协同相关工厂翻译、复制、校对了苏联提供的图纸和技术资料,为仿制和摸透"米格"-21飞机开始做基础的准备工作。沈阳飞机设计研究所与沈阳飞机制造厂共同按照苏联提供的设计更改单对图纸进行了更改。发动机和辅机方面,以相关工厂为主,六院派出技术人员协助进行图纸和技术资料的翻译,还查明了苏方没有提供的发动机性能曲线、热试车等关键技术资料。在进行这些工作的基础上,从1963年年初起,六院开始了系统地摸透"米格"-21飞机技术的工作。"技术摸透"就是结合引进的"米格"-21样机和散装件的装配进行图纸和资料消化,摸清该型机的设计思想、设计方法和技术特点,围绕相关的关键技术问题进行理论计算和试验研究并找出解决关键技术问题的办法,为仿制成功和以后进一步自行设计打下了良好的基础。经过2年多的"摸透"工作,基本上搞清了该型飞机的设计原理、技术关键以及所需的原材料和配套成品。而从1964年2月起,沈阳飞机制造厂已经用进口的15架"米格"-21飞机散装件开始装配整机,组装的"米格"-21Ф飞机后称为62式歼击机。同年4月30日,首架62式歼击机在试飞员葛文墉驾驶下首飞成功。之后15架飞机陆续组装完毕,交付空军试用。
  在通过组装进口散装件取得经验的基础上,沈阳飞机制造厂的仿制工作也全面展开。1964年们月4日,航空工业部将62式歼击机正式命名为"歼击七型"飞机,简称歼-7。11月20日正式开始试制,沈阳飞机制造厂和黎明发动机厂在试制中逐一解决了钛合金件成型、整体壁板化学铣切、整体机头罩加工、整体密封油箱装配、非金属蜂窝锥体制.造等工艺技术难题,完成了各项技术攻关。1965年9月完成了第一架飞机的总装,开始结构静力强度试验。历时3个月,试验结果全部达到了设计要求。第二架飞机于1965年11月总装完毕,1966年1月17日也是在葛文墉驾驶下首飞成功。先后共试飞了29个起落、12个科目,共计15小时23分,证明歼-7飞机的稳定性、操纵性良好,飞机的主要战技性能达到了试飞大纲的要求。1966年12月28日,经国家航空军工产品定型委员会鉴定:"112厂试制的歼-7飞机主要战术技术性能符合原设计要求,批生产的条件基本具备,可以提供空、海军航空兵训练和作战使用,建议生产定型并转入批生产"。在歼-7飞机试制的同时,Р-11Ф-300涡喷发动机的试制工作也于1964年在沈阳黎明发动机厂全面展开,1965年10月第一台发动机完成装配,并进行试车,经过1年多的试车考验,性能均符合要求,1966年12月通过定型鉴定,开始批量生产,被命名为"涡喷"-7型发动机。
  60年代中期正是我国周边国际形势日益紧张的时候,基于全面备战的考虑,我国政府决定对现有工业布局进行调整,在西北、西南内陆进行三线建设。根据国家对国防工业三线建设的部署,除了已建的生产歼击机的成都飞机制造厂外,还在贵州开始建设新的贵州飞机制造厂。在沈阳飞机制造厂生产出23架自制的歼-7飞机之后,决定沈阳飞机制造厂停止歼-7飞机的生产,将其转产至成都飞机制造厂和贵州飞机制造厂,发动机的生产也随之转至同期新建的贵州发动机制造厂。

◆机型特点

  歼-7飞机的气动布局为正常有尾中单翼布局,机翼为前缘后掠角57°的切尖三角翼。三角翼的后掠角大,机翼结构简单、刚性好。高速飞行时气动阻力小,适合于超音速飞行。但在亚音速飞行时的气动性能较差,飞机稳定盘旋能力不足,起落性能也不好。后掠水平尾翼为全动式,后掠55°,翼尖带有防震颤杆,垂直尾翼后掠60°,大面积的垂直尾翼和机身下的腹鳍可以保证飞机在高速飞行条件下的航向稳定性。采用机头进气方式,进气道口带有双波系三级可调的中心激波锥,锥体可以根据不同的飞行速度前后进行移动,达到改变进气道口气流截获面积,实现进气道和发动机进气需求之间的匹配,前机身两侧还各有一个靠内外空气压差开闭的辅助进气口。圆形截面机身为全金属半硬壳式结构,机背设有延伸到垂直尾翼的背鳍,背鳍中容纳有操纵拉杆、电子设备和油箱。飞机的机翼具有2个主梁和2个辅助梁,机翼后缘外侧为带轴式补偿的副翼,内侧为襟翼,襟翼可以随着上下翼面空气压力差自动进行偏转,左、右机翼上表面各有一个小翼刀。前三点式起落架,前起落架向前收起,主起落架向内收起,由于机身较细无法容纳下全部机轮,因此在翼根处机身表面设有流线型的主起落架机轮整流罩。飞机采用1台"涡喷"-7乙型涡喷发动机,最大推力为3900千克,加力推力为5750千克。机内燃油箱包括3个机身软油箱和4个机翼结构油箱,最大内部载油量2385升,还可以外挂480升超音速副油箱。座舱采用机械式仪表,操作系统为硬式拉杆,在俯仰轴和横轴上有自动增稳系统。副翼和后退式襟翼、方向舵和平尾的操纵以及位于机身下部两侧翼根前缘的两块减速板以及位于腹鳍前方的减速板均采用液压助力操纵,平尾安装的力臂自动调节器可以按飞行速度和高度自动调节传动比,使飞机具有良好的操纵性。阻力伞舱位于机身后腹部,降落时可放出以减少滑跑距离。飞机装备了CL-2雷达测距器、WL-7无线电罗盘、XS-6信标接收机、WG-3无线电高度表、YD-3敌我识别器、YX-1氧气系统等设备。1门30毫米30-1型航炮,备弹60发,位于机身下部右侧翼根前缘,其尾部正好被减速板覆盖。全机共3个外挂点,包括机身中心线1个,每侧翼下各1个。机身中心线的挂点只能用来挂副油箱,机翼挂点则可以挂载国产的"霹雳"-2导弹、57-2式57毫米火箭弹发射巢或250千克的炸弹。

◆漫长的改进历程

  由于作为歼-7原型的"米格"-21Ф飞机是一种高空高速歼击机,偏重于高速飞行、爬升截击性能,亚音速中、低空加速和盘旋性能不佳。而中国空军恰恰需要在战场上空机动飞行进行夺取制空权的战斗,因此歼-7原型并不能完全满足这种需要,为此空军提出了对歼-7飞机进行改进的要求。根据部队使用中提出的意见,1969年4月开始,成都飞机制造厂开始对歼-7飞机进行改型设计和试制,主要改进项目有6项,包括在机身左侧增加1门30毫米口径机炮(备弹60发),加强近战射击火力,改善了原机在空空导弹发射完后进入近距格斗作战时1门机炮火力不足的缺点;进气锥由原来的三级调节改为随飞行速度变化的无级自动调节,这样可以更好地适应发动机在不同飞行速度条件下对进气量的需求,从而提高了发动机的推力,改善了飞机的平飞加速性能:进气口的唇口半径由0.5毫米增加到2.0毫米,改善了低速飞行下的进气气动特性,提高了亚音速飞行性能,同时整体机头罩的加工难度也降低了;换装增大推力的"涡喷"-7乙型发动机,提高全机推重比;将座舱盖局部加高,防止弹射时飞行员头部与座舱盖碰撞,提高了弹射跳伞的安全系数,扩大机翼整体油箱,达到增加作战半径和续航时间的目的。1970年4月12日,首架"六改"状态的歼-7改型飞机由试飞员庞立柱进行了试飞,共投产34架,后来这种歼-7改型被命名为歼-7I型飞机。由于当时正处于"文化大革命"的混乱时期,因此这批飞机的质量不过关,到1972年只好停止生产。而且以当时国内的技术水平,"六改"内容里有些改进项目存在的问题一时难以彻底解决,因此1972年5月决定成都飞机制造厂按照只保留前3项改进的"三改"状态重新试制歼-7I飞机,1973年6月重新试制的歼-7I飞机由试飞员景正华首飞成功。到1981年停产为止,歼-7I飞机共生产188架(含"六改"状态的歼-7I型),其中一部分装备了海军航空兵部队。
  鉴于歼-7I飞机仍然存在不少缺陷,为了进一步提高歼-7飞机的战术技术性能,成都飞机制造厂从1975年7月开始在歼-7I型的基础上进行改型工作,改进后的飞机被称为歼-7Ⅱ型。将原来的带离式弹射救生装置改为敞开式弹射救生装置。歼-7原型和歼-7I飞机采用的是带离式弹射救生装置,设计初衷是弹射时座舱盖自动扣合在座椅前面,可以保护飞行员不受迎面高速气流的吹袭伤害,弹射后座舱盖再和座椅自动分离。然而为保证座舱盖和座椅之间的扣合和分离,其连接部的结构比较复杂,锁的顺序开闭环节较多,加上由于制造、维护等方面的原因容易导致救生失败。此外这种弹射方式的低空救生能力也较差,再加上中国飞行员比苏联飞行员的平均坐高要高,原设计的座舱盖到飞行员头部之间的距离太近,在弹射时很容易撞到头部导致严重的损伤。以致这种带离式弹射救生装置在我国10余年的使用过程中无一弹射成功,被飞行员们称为"活棺材",非常影响部队的战斗力和土气。而改进后的救生方案采用了敞开式弹射方式,即先抛掉座舱盖再弹射。为此座舱盖加高50毫米,并将原来座舱盖和风挡合为一体的向前开启方式改为风挡和座舱盖分离,前风挡固定,座舱盖向后上开启的方式。同时采用了自行研制的、可靠性更高的Ⅱ型火箭弹
射座椅,可在零高度、表速250-890千米/小时范围内安全弹射救生,这就克服了歼-7原型和歼-7I型飞机弹射成功率低的缺点。这种弹射救生系统于1979年设计定型,1984年在国外首次应用成功,1985年我国空军曾连续5次应急弹射均获成功,受到了部队的欢迎。歼-7Ⅱ型换装了"涡喷"-7乙型发动机,增大了推力,发动机的可靠性也大幅提高,大修间隔时间也增加到200小时。由于"涡喷"-7乙发动机采用了新的燃烧室火焰筒,重新设计了加力燃烧室,推力的增加导致发动机排气温度和壁温增高,因此在飞机机体上采用了相应的隔热措施,解决了后机身温度过高的问题。机身副油箱由原来的480升增大为720升,增加了飞机的燃油量,提高了飞机的作战半径和续航时间。减速伞舱由机腹移到了垂尾根部,这样就改变了减速伞的开伞力矩,使原来需要前起落架着地后才能放伞改为可以空中放伞。改善了飞机的着陆性能,缩短了着陆滑跑距离。改进后飞机可在离地不大于1米时空中放伞,着陆滑跑距离缩短到800米以内。1978年12月30日,经过上面4项主要改进的歼-7Ⅱ型飞机由试飞员余明文驾驶完成首飞。1979年12月歼-7Ⅱ飞机正式设计定型,由成都飞机制造厂和贵州飞机制造厂一起投入批量生产。到1986年停产,共生产了375架,其中贵州飞机制造厂生产了约100架。1980年,歼-7Ⅱ型飞机获得了国务院国防工业办公室重大技术改进项目一等奖。1984年10月1日,在建国35周年阅兵中,35架歼-7Ⅱ型飞机以7组的5机编队队形飞过天安门广场上空接受了检阅。
  在歼-7Ⅱ飞机改进成功以后,正值我国改革开放之初,中国与西方国家的关系开始明显改善,航空工业也有了和世界先进水平接触的机会。为了弥补歼-7Ⅱ飞机在机载设备方面的巨大差距,与英国的马可尼公司谈判引进了平视显示器、照相枪、大气数据计算机、雷达高度表、测距雷达、无线电通信电台、变流器等7项较为先进的电子设备,提高了飞机的整体作战效能。1983年8月31日,改进后的歼-7M型飞机由试飞员余明文驾驶首飞成功。1984年11月,歼-7M型飞机通过了航空工业部的技术鉴定。1988年获得国家金质奖,这是我国授予大型复杂武器装备的第一枚金牌。之后成都飞机制造厂又在歼-7M飞机基础上发展出来歼-7P、歼-7MP等一系列改进型,成为当时最成功的歼-7出口型号。
  由于歼-7I、歼-7Ⅱ飞机的改进,只是针对歼-7飞机的使用维护性方面,因此,飞行性能并没有多少改观。飞机的起飞着陆的滑跑距离较长,作战半径仅400千米左右。为了提高歼-7飞机的中、低空机动飞行性能,改善续航能力和起飞着陆性能,并在未来空战的环境中具有一定适应能力。根据当时国家经济状况、现有装备情况和我国航空工业发展水平的情况,成都飞机制造厂提出了在歼-7Ⅱ飞机基础上进行大改的设想,改进后的飞机后来命名为歼-7E型。换装了新研制的面积加大的双三角翼,新机翼保持原三角翼内侧前缘的后掠角不变,从第7翼肋起外侧的后掠角由原来的57°减小到42°,外侧后缘也带有9°37′的前掠角。外侧前缘加装一个前缘机动襟翼,并且把原来的副翼向外移动一个肋距。这样机翼的翼展增加到了8.32米,翼面积也扩大为24.88平方米,增大的展弦比提高了机翼的升力系数,同时解决了歼-7Ⅱ飞机为加挂较重的"霹雳"-8导弹而不得不在机头增加100多千克配重的尴尬。动力装置改为1台"涡喷"-13F型发动机、最大推力为4500千克,加力推力为6600千克,比原来歼-7Ⅱ的"涡喷"-7乙发动机有了不小提高,同时发动机的油耗降低,翻修寿命显著增加,提高了可靠性、维护性和经济性。更新了一些机载电子设备,加装了平显武器瞄准系统、大气数据计算机、全向雷达告警器和箔条红外干扰弹投放器等新设备以及换装了航姿系统、无线电罗盘、信标接收机、无线电高度表、超短波电台等改进设备。采用了与大气数据计算机相结合的平视显示及武器瞄准系统,实现了飞行参数与瞄准信息的综合显示。平视显示使飞行员可以在飞行过程中不必低头观察仪表就可以了解飞机的飞行状态,提高了作战效能和瞄准攻击精度。而新增的全雷达告警器、箔条红外干扰弹投放器组咸的电子对抗系统,改善了飞机的战场生存性。增加了武器外挂能力,能够挂载"霹雳"-8高性能空空导弹。并在左右机翼下各增加1个外挂架,最大外挂能力增加到了1600千克。歼-7E飞机取消了原歼-7Ⅱ的左机炮,这样增加了油箱空间。另外还采用机翼结构整体油箱,大大提高了航程和续航时间。进一步改进了飞机的可靠性和维护性,把原来的重力加油改为压力加油,缩短了加油时间,提高了作战出勤率。液压系统采用密闭加油,发动机由汽油启动更改为煤油启动系统,并对水平尾翼和副翼的载荷机构进行了改进,起落架刹车由冷气刹车改为电子防滑液压刹车。1990年5月18日,歼-7E型飞机在试飞员钱学林的驾驶下首飞成功,1993年5月设计定型。通过换装双三角翼和增大推力的发动机,飞机的机动过载、爬升率和加速性有了显著提高,起降性能也得到了改善。机动过载从原来的4g增加到5.5g,作战推重比达到0.97,最大爬升率达到195米/秒,提高24%,最大转弯角速度约22°/秒,提高了近50%,低空稳定盘旋角速度约14°/秒,失速速度降低到约200千米/小时左右,空战翼载荷低于300千克/平方米。歼-7E飞机在机动格斗性能上达到了第二代战斗机的较好水平,并在有效武器载荷和作战半径上得到了明显提高,改进的电子设备也提高了飞机的总体作战效能。1993年8月,歼-7E型飞机开始交付部队使用,到2001年共生产了260多架装备部队,满足了歼-6、歼-7I歼击机退役换装的需要。装备海军航空兵的歼-7E被称为歼-7EH型,对机体和发动机增加了相应的防盐雾措施,以适应海上飞行的需要。歼-7EB型则是在歼-7E基础上拆除武器系统,改装了特技飞行所需要的高精度仪表后的专用表演型飞机,接替老旧的"歼教"-5飞机装备中国空军八一飞行表演队。1995年7月7日,八一飞行表演队首次驾驶歼-7E型飞机进行了4机编队的表演。后来在歼-7E的基础上还研制出了安装更先进的PD雷达、整体风挡的歼-7G型飞机,使歼-7飞机的作战能力有了更大的提高。
  虽然歼-7飞机经过上述改进,性能有了较大的提高,但是由于没有装备火控雷达,使得歼-7G型以前的飞机只能执行简单的昼间作战任务。其实,为了满足夜间作战的需要,早在1975年5月,成都飞机制造厂就提出了歼-7Ⅲ全天候方案的设想,但一直进展缓慢。1978年,空军专门组织了歼-7和歼-6飞机的性能对比飞行试验,认定在绝大多数条件下,歼-7飞机性能全面优于歼-6飞机,据此中央军委决定尽快以歼-7、歼-8飞机换装歼-6飞机,因此也同时开始加快了歼-7全天候型飞机的研制进度。1979年,我国从罗马尼亚引进了"米格"-21МФ和"米格"-21УС型飞机,于是决定通过对"米格"-21МФ型飞机进行测绘设计的方式来研制歼-7Ⅲ型飞机。"米格"-21МФ型是"米格"-21重要的多用途截击型,进气口直径由690毫米增大到870毫米,扩大了激波锥以容纳更大直径的火控雷达天线,并配备与之配套的拦截、导航和攻击系统,具有装备半主动雷达制导导弹的能力。垂尾面积增大以保证飞机的航向稳定性,加大了背鳍和机身,以安装更多设备和燃油,并换装增大了推力的P-13-300涡喷发动机(加力推力6600千克)。1979年10月至1980年5月,成都飞机设计研究所完成了相关测绘工作。1981年开始正式设计,后该项目列为国家"六五"期间重点项目。1984年2月6日,01架歼-7Ⅲ原型机总装完毕。1984年4月26日,歼-7Ⅲ型在成都飞机工业公司首飞上天,试飞员为余明文。到1987年8月底,完成了飞机的全部试飞。歼-7Ⅲ与歼-7Ⅱ型相比,采用较大推力的"涡喷"-13发动机(P-13-300的国产化型),采用吹气襟翼提高起落性能。扩大了座舱后的背鳍以容纳更多的燃油,采用JL-7截击火控雷达,为此扩大了机头进气口和激波锥,改用向右侧开启的座舱盖,并在舱盖顶部中央增加了后视镜,改善后视界,还在垂尾上加装了LJ-2全向雷达警告接收机。机翼下设置4个外挂架。增加了武器挂载能力,可以挂载"霹雳"-2、"霹雳"-5乙空空导弹。改用1门机身下部的23毫米口径的双管速射机炮,并配备了由HK-03D瞄准具与JL-7截击火控雷达组成的火控系统配合机炮和导弹使用。尽管歼-7Ⅲ飞机具备了全天候昼夜的截击能力,但由于气动外形的修改和重量增加,使得机动性和续航能力反而有所下降,并没有受到部队的欢迎,于1996年停产。为了弥补歼-7Ⅲ飞机的不足,成都飞机设计研究所、成都飞机工业公司和贵州航空工业总公司共同对歼-7Ⅲ进行了改进设计,称为歼-7ⅢA型,后改称为歼-7D型。换装了1台增大推力的"涡喷"-13F1型涡喷发动机、换装了平视显示器、JL-7A型单脉冲火控雷达、加装了惯性导航系统、无线电罗盘、自动驾驶仪、组合式电子对抗系统、超短波电台、箔条/红外诱饵投放器等新设备,采用新的双联23-3A机炮。经上述改进后,歼-7D型的全天候作战能力较歼-7Ⅲ型有了较大提高,可使用"霹雳"-7、"霹雳"-8等新型红外近距空空导弹。歼-7D飞机于1988年开始研制,1991年8月20日由试飞员刘庆礼驾驶首飞,1994年11月设计定型投产,1995年开始装备,海军航空兵部队少量装备了该型机。
  此外,由于当时的喷气式歼击教练机"歼教"-6和2倍音速的歼-7、歼-8飞机的操纵特性有较大的差别,因此飞行员由"歼教"-6飞机直接改装歼-7和歼-8飞机的跨度较大,存在一定的不安全因素,为此迫切需要一种2倍音速的三角翼高级歼击教练机。在我国从国外引进"米格"-21УС型飞机后,贵州航空工业总公司开始在歼-7Ⅱ飞机基础上参照"米格"-21УС设计"歼教"-7双座超音速歼击教练机。1985年7月5日,在试飞员严秀福驾驶下首飞成功。1987年"歼教"-7飞机设计定型并正式投产。"歼教"-7飞机安装1台"涡喷"-7乙(BM)涡喷发动机,机上保留了相关作战设备和外挂装置,具有一定作战能力。固定武器为1门23毫米口径机炮,翼下除可挂导弹、火箭弹及航空炸弹外,还可以携带2个480升或720升的副油箱。增加了飞行教员的后座舱和设备,后座舱略有提高以改善教员的视界,同时后座舱还设有一个电动伸缩的潜望镜,保证后舱教员可以看到机头前方25米远的跑道,潜望镜的升降启闭与起落架联动。前后座舱的舱盖均向右侧开启,座舱内均安装火箭弹射座椅,并安装了机内通话系统,便于学员和教员沟通交流。机上操纵和座舱显示系统均为前后舱各一套,发动机、飞行控制、刹车等系统均设有解除机构,一旦学员操作失误,教员可以主动进行纠正排除。此外还装备了由教员操纵的飞行故障模拟系统,可模拟出各种飞行中可能遇到的故障,供学员来练习处置。座舱采用红光照明,备有主照明和应急照明2套系统,配有较先进的空调系统。主起落架机轮采用无内胎轮胎,空速管也移到机头右上方。由于后座舱占据了一定的机体内部空间,导致机体内载油量减少,因此在机背的背鳍内安置了较大容量的油箱,为保持改变外形后的大马赫数下的飞行稳定性,将原来的单腹鳍改为双腹鳍,其改型包括"歼教"-7A、"歼教"-7B、"歼教"-7P等多种,海军航空兵也装备有一些"歼教"-7,用于歼-7和歼-8飞行员的培养。
  歼-7飞机是中国航空发展史上一个重要的里程碑,是中国引进仿制和改进改型最成功的一个机种,从单纯的高空高速、简单的昼间歼击机演变为机动飞行性能优异的、具有超视距攻击能力的全天候歼击机。40年间共有数百架各型歼-7飞机装备中国空军和海军航空兵,成为中国80年代至90年代中期的主力歼击机。此外还有超过400架飞机出口到阿尔巴尼亚、埃及、苏丹、坦桑尼亚、津巴布韦、伊朗、伊拉克、巴基斯坦、孟加拉国、缅甸、斯里兰卡等国家。

27_5847_6ea26f0e149c3b9.jpg (161.74 KB, 下载次数: 88)

27_5847_6ea26f0e149c3b9.jpg

27_5847_47c58c3c47d53d3.jpg (162.05 KB, 下载次数: 97)

27_5847_47c58c3c47d53d3.jpg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于都市网 | 服务条款 | 开放平台 | 广告服务 | 商务洽谈 | 都市网招聘 | 都市网公益 | 客服中心 | 网站导航 | 版权所有

手机版|小黑屋|Comsenz Inc.  

© 2001-2013 源码论坛 Inc.    Powered by Weekend Design Discuz! X3.2

GMT+8, 2024-5-17 09:25 , Processed in 0.241119 second(s), 42 queries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