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找回密码
搜索
查看: 6242|回复: 2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世界文化遗产----澳门历史城区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0-4-6 17:53:5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澳门历史城区或澳门历史古城区(旧称澳门历史建筑群),是由22座位于澳门澳门半岛的建筑物和相邻的8块前地所组成,以旧城区为核心的历史街区。澳门历史城区在第29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的2005年7月15日会议上,获得21个成员国全体一致通过,正式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为中国第31处世界遗产。




目录

【澳门历史城区 】
【历史价值概要】
【被列入澳门历史城区的地点 】
历史城区游览指南:
【登录过程】
【登录标准】


(英语名) The Historic Centre of Macao
  (法语名) Le centre historique de Macao
  登录类型 文化遗产
  评定标准 文化遗产(ii) (iii) (iv) (vi)
  登录年份 2005年
  拓展年份
  备考
  官方网页 UNESCO(英语)
  从旧城墙遗址下看哪咤庙与大三巴牌坊澳门历史城区(旧称澳门历史建筑群),是由22座位于澳门半岛的建筑物和相邻的8块前地所组成的一个旧城区。于2005年7月15日的第29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上,澳门历史城区获得21个成员国全体一致通过,正式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内。

【历史价值概要】


澳门历史城区是中国境内现存最古老、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和最集中的东西方风格共存建筑群,当中包括中国最古老的教堂遗址和修道院、最古老的基督教坟场、最古老的西式炮台建筑群、第一座西式剧院、第一座现代化灯塔和第一所西式大学等。作为欧洲国家在东亚建立的第一个领地,城区见证了澳门四百多年来中华文化与西方文化互相交流、多元共存的历史。正因为中西文化共融的缘故,城区当中的大部分建筑都具有中西合璧的特色。城区内的建筑大部分到今仍完好地保存或保持着原有的功能。
  著名的玫瑰堂,又名圣多明哥教堂世界遗产委员会对澳门历史城区的评价是「见证了西方宗教文化在中国以至远东地区的发展,也见证了向西方传播中国民间宗教的历史渊源。」、「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西式建筑遗产,是东西方建筑艺术的综合体现。」 由此可见,澳门历史城区是中国境内接触近代西方器物与文化最早、最多、最重要的地方,同时是近代西方建筑传入中国的第一站。正如澳门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何厚铧在申请成功后发表的即时书面讲话指出:「澳门特区从此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遗名录,意义重大深远。」


【被列入澳门历史城区的地点 】




建筑物
  ●妈阁庙(「妈」阁庙发音应为「马」阁庙)
  ●港务局大楼(旧称「嚤啰兵营」,又俗称「水师厂」)
  ●郑家大屋(著名思想家郑观应的故居)
  ●圣老楞佐教堂
  ●圣若瑟修院大楼及圣堂
  ●岗顶剧院(伯多禄五世剧院)
  ●河东图书馆
  ●圣奥斯定教堂
  ●民政总署大楼(原澳门市政厅)
  ●三街会馆(关帝庙)
  ●仁慈堂大楼
  ●大堂(主教座堂)
  ●卢家大屋(金玉堂)
  ●玫瑰堂(板樟堂)
  ●大三巴牌坊(圣保禄教堂遗址,有东方梵蒂冈之称)
  当年的截击海上侵犯者的澳门炮台●哪咤庙(位于大三巴牌坊侧)
  ●旧城墙遗址
  ●大炮台
  ●圣安多尼教堂(花王堂)
  ●东方基金会会址
  ●基督教坟场
  ●东望洋炮台(包括圣母雪地殿教堂及灯塔)
  ●议事亭前地
  ●前地
  ●妈阁庙前地(「妈」阁庙发音应为「马」阁庙)
  ●阿婆井前地
  ●岗顶前地
  ●议事亭前地(澳门的商业中心区,俗称「喷水池」)
  ●板樟堂前地
  ●大堂前地
  ●耶稣会纪念广场
  ●白鸽巢前地(亦称花王堂前地、贾梅士公园前地)




历史城区游览指南:
澳门的象征——大三巴牌坊妈阁庙→港务局大楼 (位于妈阁庙左侧的妈阁斜巷)→(往前经妈阁街)郑家大屋 →亚婆井前地→(往前经高楼街至风顺堂街)圣老楞佐教堂 →(往后至三巴仔横街)圣若瑟修院圣堂→(右折至岗顶前地)圣奥斯定教堂、岗顶剧院和何东图书馆→(新马路旁边)民政总署大楼→(对面)议事亭前地→(左边)三街会馆(关帝庙)→(右边)仁慈堂大楼→(转左)澳门主教座堂(大堂)→(到大堂巷)卢家大屋→(板樟堂前地的左边)玫瑰堂→(大三巴街的尽头)大三巴牌坊→(右边)大炮台→(旁边)澳门博物馆→(左边)旧城墙遗址→哪吒庙→(往左拐出花王堂街)圣安多尼教堂→白鸽巢前地→东方基金会会址→基督教坟场双→东望洋炮台、灯塔→圣母雪地殿圣堂(澳门半岛的最高峰东望洋山的山巅上)。

【登录过程】

  2005年7月15日正式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登录标准】

  满足世界文化遗产下列评定标准:
  (ii)能在一定时期内或世界某一文化区域内,对建筑艺术、纪念物艺术、城镇规划或景观设计方面的发展产生过大影响;
  (iii)能为一种已消逝的文明或文化传统提供一种独特的至少是特殊的见证;
  (iv) 人类历史发展中某—建筑风格的杰出范例;
  (vi)与具特殊普遍意义的事件或现行传统或思想或信仰或文学艺术作品有直接或实质的联系。

[ 本帖最后由 步天涵谷 于 2010-4-6 17:57 编辑 ]
2#
 楼主| 发表于 2010-4-6 18:04:43 | 只看该作者
妈阁庙


妈阁庙为澳门最著名的名胜古迹之一,初建于明弘治元年 (1488年),距今已有五百多年的历史。原称妈祖阁,俗称天后庙,位于澳门的东南方,枕山临海,倚崖而建,周围古木参天,风光绮丽。主要建筑有大殿、弘仁殿、观音阁等殿堂。庙内主要供奉道教女仙妈祖,又称天后娘娘、天妃娘娘,人称其能预言吉凶,常于海上帮助商人和渔人化险为夷,消灾解难,于是福建人与当地人商议在现址立庙祀奉。2005年7月15日,在南非德班市举行的第29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上,包括妈阁庙前地在内的澳门历史城区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目录

基本介绍

主要建筑
建筑描述
始建年代
保护维修
传奇古庙
妈祖文化
和平女神
见证圣火
最佳旅游时间
购物
交通
住宿
美食



基本介绍

  已有逾500年历史的妈阁庙,是澳门三大古刹(妈阁庙、观音堂、莲峰庙)中历史最悠久的。
  妈阁庙原称妈祖阁,俗称天后庙。整座庙宇包括石殿、大殿、弘仁殿和观音阁4座主要建筑。1874年、1875年,妈阁庙先后两次遭受火灾,由居民集资,于1875年开始重修,至1877年落成,形成今天的样子。
  每年春节和农历3月23日娘妈诞,妈阁庙香火至为鼎盛。除夕午夜开始,不少善男信女都会前来拜神祈福。

主要建筑

  妈阁庙包括弘仁殿、“神山第一”殿、正觉禅林、观音阁等建筑物。明朝时本名“天妃庙(宫)”,至清道光八年(1828 年)重修时增建山门,额名“妈祖阁”,华人俗称“妈祖阁”,又有另称’正觉禅林”。




建筑描述

  妈阁庙位于妈阁山西面山腰上,主要由入口大门、牌坊、正殿、弘仁殿、观音殿及正觉禅林组成,各建筑规模虽然细小简陋,但却能充分融合自然,布局错落有致。
  入口大门为一牌楼式花岗石建筑,宽4.5米,只开有一个门洞,门楣有“妈祖阁”三字,两侧为对联,三部份均有琉璃瓦顶等装饰,其中门楣顶部更有飞檐状屋脊,脊上装有瓷制宝珠及鳌鱼,紧跟在大门之后为一三间四柱冲天式牌坊,亦由花岗石建造而成,并有四只石狮分置在柱头上。正殿为供奉天后的其中一个神殿,有神山第一殿之称,它和正门建筑、牌坊以致在半山腰上之弘仁殿在空间上成一直线。建筑主要由花岗石及砖头砌筑而成,其中花岗石作主导,无论柱、梁、部份墙身以至屋顶均由此材料修筑,两边墙体均开有大面积琉璃花砖方窗,而在较高位置的气窗,则为圆形。在石造之屋顶上又铺设琉璃瓦顶,并以夸张的飞担装饰正脊及垂脊,而其屋顶造型又分两部份,在朝拜区之屋顶以歇山卷棚顶形式出现,而神龛区上方之琉璃屋顶则为重檐庑殿式,飞檐纯朴有力。
弘仁殿规模最小,只有3平方米左右,此建筑以山上岩石作后墙,再以花岗石作屋顶及两边墙身,殿内也供奉天后,两侧墙身内壁有天后之侍女及魔将浮雕,而天后神像则置于山石前,与正殿神龛区做法一样,在石屋顶上,此殿也加上绿色琉璃瓦及飞檐式屋脊装饰。位于最高处的观音殿,主要由砖石构筑而成,其建筑较为简朴,为硬山式做法。
  相对于其它神殿位于建筑群最前方且与正殿同在一平台上的正觉禅林不管在规模上或是在建筑形式上都较为讲究,建筑由供奉天后之神殿及静修区组成,静修区建筑为一般民房,属硬山式砖结构,而神殿则为一四架梁结构、主殿前有一内院,两侧侧廊为卷棚式屋顶、主殿区被二列各三枝柱分为三个开间,屋顶为琉璃瓦坡顶,两边侧墙顶部为金字形“镬耳”山墙,有防火意思,具浓烈的闽南特色,位于内院前之正立面,由左至右可分为五部份,中间最高两边渐低,墙身有泥塑装饰,墙顶则以琉璃瓦装饰,而在琉璃瓦檐下是三层象征斗拱之花饰,此外,中间部份尚开有一半径为1.1 米的圆形窗洞,而琉璃瓦顶上之飞檐及瓷制宝珠装饰,亦显示出此殿之重要性。
妈阁庙、普济禅院、莲峰庙并称为澳门三大禅院。而妈阁庙为三大禅院之首,是澳门著名的东方式庙宇之一。妈阁庙原称妈祖阁,又名正觉禅林、海觉寺、妈祖庙、天后庙,位于澳门半岛南端妈祖山下,始建于明朝弘治元年(1488年),至今已有500多年历史。是为纪念被信众尊奉为海上保护女神的天后娘娘而建。
  “妈祖”在福建话里是“母亲”的意思。“妈祖”姓林名默,宋朝福建莆田人,自幼聪颖,得老道秘传法术,能通神,经常在海上搭救遇难船只,“升天”后仍屡次在海上显灵,救助遇难的人。人们感其恩德,尊为护航海神,历代王朝也多次封谥,明朝时晋封为“天后”。相传400多年前明代时有一福建商人在澳门附近遭遇飓风,危在旦夕,幸得“显灵海上消灾解难”的天后娘娘解难相救。后来这位商人在神女显圣处设庙纪念以谢神恩,被称为“娘妈角”。
  妈阁庙背山面海,沿崖而筑,周围古木参天;庙门口有一对石狮,雕工精美,形态逼真,传说是300年前清人的杰作;庙内花木错落,岩石纵横,景色清幽,由大殿、石殿、弘仁殿、观音阁4座建筑物组成,它们之间用石阶和曲径相通,曲径两旁的岩石上有历代名流政要或文人骚客题写的摩崖石刻;院内有一块名为“洋船石”的巨石,上刻一艘古代海船,船的桅杆上挂着一面写有“利涉大川”的幡旗,是人们喜爱的“一帆风顺”的图景。庙内的碑石上刻有妈阁庙500周年纪念文字。
  相传四百多年前,葡萄牙人登陆澳门,在庙门前面的海滩上岸。询问当地居民这里是什么地方,居民以为是问妈阁庙,故答“妈阁”,葡萄牙人以其音译而成“MACAU”,遂为澳门的葡文名称由来。
  妈阁庙平时香火不绝,每年农历除夕和农历三月二十三日“天后”神诞,香火更甚。四方香客云集于此上香拜祀、叩首祈福,并举行丰富多彩的节目助兴,这时妈阁庙上紫烟弥漫,一派祥和,这就是澳门八景之一的“妈阁紫烟”的景色。
  “妈祖”现在已不仅仅是善男信女们崇拜的“天后”,而且形成了一种国际文化现象——“妈祖文化”。

始建年代

  妈阁庙之建筑物建于不同时期,整座妈阁庙至清道光八年(1828年)才初具规模。弘仁殿创建于明弘治元年(1488年),现存门楣石刻“弘仁殿”三字,旁边之题款则为清道光八年(1828年)。该殿是一座小型石殿,供奉天后。现在庙内有实物可考,而历史最长的是“神山第一”殿。该殿供奉天后,由当时官方与商户合资筹建于1605 年(明万历三十三年),至1629 年(明崇祯二年)又再重修,其门口石横梁至今仍存初建时的石刻;妈阁庙因而是澳门现存庙宇中有明确实物可考的最古老的庙宇,也是澳门文物中原建筑物保存至今时间最长的。
  观音阁的建筑年代无从稽考,阁内现存一块清道光八年(1828年)重修的木匾,则观音阁应建于此前。阁内供奉观音。
  正觉禅林也是建于清道光八年(1828年),供奉天后。此殿在1988年2 月8 日曾发生火警,后由文化局按原貌重修,至翌年2月完成。

[ 本帖最后由 步天涵谷 于 2010-4-6 18:06 编辑 ]
3#
 楼主| 发表于 2010-4-6 18:09:40 | 只看该作者
保护维修

  1874年、1875年,妈阁庙先后两次遭受火灾,造成损毁,于是由居民集资,于1875 年(清光绪元年)开始重修,至1887 年(清光绪十三年)落成,形成今天的样子。
  除了于83及88年给予资助维修该庙外,文化局于1996~97年间对该庙进行保养工程,包括墙壁、装饰墙身及门窗的框架等。




传奇古庙

  妈阁庙,早期称娘妈庙、天妃庙或海觉寺;后定名为妈祖阁,华人俗称妈阁庙。它位于澳门半岛的西南端,依山面海,沿岩而建。庙内的“神山第一”殿、正觉禅林、弘仁殿、观音阁等4栋主建筑,分别建于不同时期。其中,弘仁殿规模最小,是一座3平方米的石殿,相传建于明弘治元年(1488年);正觉禅林规模最大,创建于清道光八年(1828年);“神山第一”殿是当时官方与商户合资创建于明万历三十三年(1605年)。上述三殿均供奉天后妈祖,观音阁则供奉观音菩萨。
  妈阁庙的大门为一牌楼式花岗石建筑,宽4.5米,只开有一个门洞,门楣上有“妈祖阁”3个金字,两侧书有对联:“德周化守,泽润生民”。门楣顶部为飞檐状屋脊,华丽美观。庙门口有一对石狮,雕工精美,栩栩如生,是300年前清人的杰作。院内一块名为“洋石船”的巨石上,刻有一艘古代的海船,船的桅杆上挂着一面写有“利涉大川”的幡旗。据考,是记载400多年前一位福建商人,乘船来澳门途中遇到风浪,幸得妈祖相救、转危为安的故事。庙后的石壁上,有多不胜数的摩崖石刻,是历代政要名流和文人骚客的手书。在各具特色的建筑物之间,有石阶和曲径相通,四周苍郁的古树,错杂的花木,纵横的岩石,把园林的幽雅和古庙的庄严巧妙地结合在一起,显得古朴典雅,雄伟壮观,极富民族特色。
  妈阁庙还是一座有着传奇色彩的庙宇。在上世纪80年代,妈阁庙发生了一场大火,澳门居民一说起这件事,仍记忆犹新。那天,庙内的“正觉禅林”深夜大火,整个殿宇被烧塌,而在神龛中央的妈祖神像,仅被烟火熏黑,塌下的横梁掉在神像的跟前,神像丝毫无损。

妈祖文化

  妈祖阁平时香火不绝,每年农历除夕、三月廿三日妈祖宝诞、九月九日重九节,这里更是人山人海,热闹非凡。
  为什么澳门妈阁庙的香火如此旺盛,海外华人也都信奉妈祖呢?设计、创作大型妈祖像的澳门著名雕塑家、画家梁晚年告诉大家:妈祖是人,也是护航海神。妈祖在海上舍己救人,为民消灾解难的博爱精神受到人们的尊敬,信众就把她当作神来朝拜。
  根据古代史料和福建莆田地方志记载,妈祖生于北宋太宗建隆元年(960年)农历三月廿三日,卒于太宗雍熙四年(987年)二月十九日。她是福建莆田湄洲郡巡检林愿的第6个女儿。她原名林湄娘,因她从出生到满月从不啼哭,故又名默。林默娘自幼聪颖,为人善良,乐于助人。有一年她随父兄渡船外出,中途遇浪,船覆落水,林默娘下水救父。她也屡次在海上救助遇难之人,还为百姓驱逐瘟疫,治病救人……
  人们为感谢其恩德,称林默娘为“妈祖”,福建话“妈祖”是“母亲”的意思,并被奉祀为“护航海神”。莆田人最初供奉妈祖的庙宇称为神女庙、神女祠。林默娘海上救人的故事和传说逐步被人们神化,得到信仰者广泛热烈的信奉。历代王朝也顺应民心支持妈祖信仰,宋代封妈祖为“夫人”;元、明二朝加封为“天妃”;清朝晋封为“天后”。我们看到妈阁庙内供奉的天后牌位上写着:“护国庇民天后元君之神位”。




和平女神

  由于妈祖拥有博大慈爱的襟怀和救苦救难的高尚品德,人们为了表达对她的崇敬,一千多年来赋予她诸多神奇的色彩和美丽的传说。中华儿女也从妈祖的传奇故事中体会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看到了中国优秀文化的光彩。经过千年的演绎,妈祖文化已成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妈祖也是海峡两岸及全球华人共同敬重的海上女神。20世纪80年代,联合国授予中国妈祖“和平女神”的称号。
  目前,全世界有妈阁庙近4000座,信众2亿多人。目前,妈祖的名字凝聚着千千万万海内外中华子孙爱国爱乡、虔诚向善的心愿,妈祖信仰已经成为联络海内外、沟通全世界的桥梁和纽带。

见证圣火

  2008年5月3日下午,北京奥运会圣火途经澳门的妈阁庙。澳门妈阁庙来自奥林匹亚的圣火将与妈阁庙的香火相遇,澳门将以最具代表性本土文化迎接奥运圣火的方式,展示其中西文化荟萃的特性。
  火炬手手持圣火经过大三巴、民政总署大楼等地点后,到达具有浓厚本土传统文化特色的妈阁庙。下午3时,已有上千名市民聚集在妈阁庙,他们大部分身着红衣,举着国旗、澳门特区区旗和奥运旗帜,热切期待着奥林匹亚的圣火。大约下午4时50分,运载奥运圣火和火炬手的专车驶至妈阁庙前,两名火炬手下车并顺利完成圣火交接,站在两旁期待已久的市民欣喜若狂,激动地欢呼。
  澳门沙梨头坊众互助会组织了过百名会员到妈阁庙迎接圣火,他们身穿代表澳门的绿色衣服,有的用力舞动巨型国旗,有的高喊“支持中国!支持奥运!”口号。
  已有逾500年历史的妈阁庙,是澳门三大古刹(妈阁庙、观音堂、莲峰庙)中历史最悠久的名胜古迹。2005年7月15日,包括妈阁庙前地在内的澳门历史城区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奥运圣火完成在妈阁庙传递后,随即前往西湾湖以龙舟方式传递。

最佳旅游时间
每年春节和农历三月廿三日娘妈诞期,妈阁庙香火至为鼎盛。除夕午夜开始,不少善男信女纷纷到来拜神祈福,庙宇内外,一片热闹。而诞期前后,庙前空地会盖搭一大竹棚,作为临时舞台,上演神功戏。
4#
 楼主| 发表于 2010-4-7 17:23:53 | 只看该作者
购物
据说在澳门能享受到亚太区内最佳的购物乐趣,因为这里的商品不仅种类繁多,而且也比临近的一些地区便宜。
  珠宝金饰、中式古玩、瓷器、电子产品等商品的价格都很实惠,可以买些回去。
  但是要注意的是,在一些没有明码标价的商店和一些小商店里可以和商家讨价还价,价格可以更优惠些。
  服装
  服装在议事亭前地附近的营地街市一带和红街市附近的三盏灯一带的成衣店或者摊位上都可以买到不同布料和不同价钱的中式服装,还能以较便宜的价钱买到出口成衣加工厂的超产或次品服装。
  提醒:
  1、在许多廉价成衣店出售的衣服是不能试穿也不能退还的,但商店配备皮尺和亚洲、欧洲、美国的尺码换算表,因此购买时,一定要挑选尺寸合适的服装。
  2、有些衣服的价钱非常便宜,一定要检查是否有瑕疵,这些衣服很可能是未能通过工厂质量检验的次品。
  家具
  家具及古玩在澳门半岛和路环市区有不少商店出售古玩真品及精美的仿古制品,这些商店都集中在议事亭前地至大三巴一带的大三巴街、草堆街和花王堂街。不少古董家具来自中国,然后经过精心的翻新工序,修补损坏的地方,更新金属配件等。另外,也有用优质木材做成的仿古新家具。不少商店都备有家具目录,无论是流行的还是古典的款式,都可以要求按照照片中的式样订做。
  除家具外,还有其它一些古玩象木漆盒、青铜制品、旧钱币、大小不同的木雕刻品、各类传家之宝、中国的古字画也是应有尽有。
  小贴士:
  1、商店的许多店员都能说多种语言,而且精通业务,可以很详细地向顾客介绍家具及古玩的产地和材料等情况。
  2、如果购买的是古玩真品,一定不要忘记索要证明书。而且大部份商店都有货运服务,可将商品运到买主所需要的地方,而且收费合理。
  葡萄酒
  葡萄牙的葡萄酒可是闻名全世界的,在购买以前可以先去葡萄酒博物馆,学会区分来自Douro或来自Alentejo等不同产地的葡萄酒,区别青葡萄酒和红葡萄酒,品尝质量上乘的波尔图甜酒等知识。
  全澳门所有的超级市场,甚至小店铺,都出售葡萄酒。在码头、机场以及边境的免税店内都有各式的葡萄酒,来去匆匆的旅客可以很方便地买到。
  葡萄酒的价钱不等,有价值澳门币30元的普通餐酒,也有价值澳门币数百元的波尔图上乘陈年老酿。
  首饰
  首饰在葡京酒店、新马路及高士德大马路附近,有很多信誉比较好的珠宝店。
  在大三巴、关闸及主教山附近的售卖纪念品的摊位上可以买到一些仿真的珠宝,式样和价格都不错。
  小贴士:
  购买贵重的首饰一定要到信誉好的商店。购买高价商品时,最好多比较几家商店,不要忘记索取保证卡,还要保存好收据。
  食品
  传统食品几乎全澳各区都有店铺出售海味、香料及其它传统的中国食品和药材,大规模的海味店一般都集中在新马路及高士德大马路等购物旺区,出售不同等级的鱼翅、冬菇、虾米、鲍鱼以及乾瑶柱等。福隆新街一带的海味店也特别集中。氹仔以其传统糕饼驰名。在氹仔旧城区,有不少世代相传的饼店,在官也街也有不少。
  澳门本地许多饼店都出售各种美味的糖果和糕饼。最有名和最特别的糕点有杏仁饼、蛋卷、老婆饼、葡式蛋挞,大部份的咖啡店和饼店都有。
  电子产品
  照相机、摄像机及电子产品澳门不少照相机器材行和所有的大型百货公司都出售最先进的电子产品、照相机及摄像机,其中位于新马路和位于高士德大马路的三盏灯附近地两家商店出售的商品款式新、质量上乘,价钱比较便宜。

  小贴士:购买这些商品的时候一定要到有一定规模的商店里去,购买以后,一定要索取保修单和收据。另外,在买之前要把品牌考虑好,最好不要在一些小商店买不熟悉的牌子。
  手工艺品
  手工艺品澳门有不少商店出售来自中国和亚洲其它地方的手工艺品,位于氹仔凯悦酒店附近的杭州街,有许多商店出售传统的手工制品,如中国茶具、衣服及乐器。商店内独特的装修设计以及造型朴素的石卵水池也很有特色。
  瓷器澳门的瓷器价钱相当便宜,还可以在一些工厂定做自己喜爱的式样。大三巴牌坊附近的商店和新马路一带的商店内,有很多有趣的古玩和独一无二的瓷器。



  艺术品
  艺术画澳门有不少本地和来自不同国家的艺术家,他们的作品经常在本地的画廊展出。画展一般在民政总署、东方基金会、旅游局地下以及旅游活动中心的场地举行,展出的作品通常可供购买。
  本地的报章会刊登画展的消息,如果去旅游的时候可以关注一下这些消息。
  传统的中国画在新马路邮政总局附近的工艺品店可以买到,对古画在花王堂街的商店买到。
  明信片、书籍、印刷品在大三巴牌坊附近的商店可买到不同种类的明信片和其它新奇的东西。但是,如果你想购买一些真正有趣味和质量好的书籍和本地艺术家的作品,可以到民政总署大楼内的小商店。Anders Ljungstedt 的“An Historical Sketch of the Portuguese Settlements in China and of the Roman Catholic Church and Mission and Descriptions of the City of Canton” (1832年初版) 以及William C. Hunter 的“An American in Canton” (1825-44)书籍,生动地讲述了十九世纪的澳门,这些书籍在葡文书局、海事博物馆以及很多酒店的书店都有。

交通
在澳门市区,可乘坐公交车6、8、9、28B线。



美食
澳门可谓荟萃了中西南北的美食,在这里不仅可以品尝到正宗的葡国菜,还可以吃到澳门菜、广东菜、上海菜、日本菜、韩国菜和泰国菜。
  到了澳门当然不能不尝尝葡国菜了,澳门的葡国菜分为葡式、澳门式两种。澳门式葡国菜是兼收并蓄了葡国、印度、马来西亚及中国粤菜的烹饪技术,对原来的葡国菜经过改良,取长补短,可以说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菜式。如非洲鸡,果亚鸡及辣大虾等都是葡国从非洲、印度学会使用香料后烹调制成的。还有烧牛尾、葡国鸡、葡国腊肠、沙甸鱼等也是著名的菜式。位于岗顶平地,建于1873年的歌剧院内Macau Club餐厅,以及建于1870年的陆军俱乐部餐厅都是很有情调的澳式葡国菜的餐厅。
  葡式葡国菜的红豆猪手、青菜汤、马介休(即鳕鱼,葡国人喜欢吃的一种咸鱼,它可以用煎、烧、烤、煮等不同的方法烹调,无论用什么方法烹调,都会令人齿颊留香,回味无穷)都是很有名的菜。
  如果还是偏爱中国菜的话,澳门的很多酒楼都有,从传统的烧鸡、蒸鱼,到特色的北京填鸭、鱼翅汤、烧乳猪,还有虾饺、烧卖、粉果之类的点心,尽可大块朵颐。位于新马路附近的福莱新街一带的中餐馆最为出名。
  酒吧可算是另一种选择。澳门酒吧的种类多样,有五星级酒店里的豪华酒吧,也可有开怀畅饮的本地酒吧,更有音乐酒吧,客人可以随着非洲音乐的节奏翩翩起舞。近年来,葡式咖啡室也成为澳门新兴的饮食场所。较著名的咖啡室集中在板樟堂一带和南湾马统街一带。在这些咖啡室不但可品尝到风味独特的咖啡、茶和酒,还有里斯本式的点心及甜品。想找个经济实惠的地方换换口味,可以去小食店尝尝各式粥品、粉面、云吞水饺、姜汁撞奶等,花费不多就可饱餐一顿。素食主义者还可以到菩提禅院吃一顿清淡的素菜近年来十分流行的台湾式茶坊,大多集中于“新桥区”和“新口岸的帝景苑区”。集中在皇都酒店附近一条叫二马路的街里的泰国菜馆,特色菜有富贵鱼,腌鸡脚,炸虾饼等。
  吃得尽兴了,回去的时候还想给家人带点的话,可以在中区新马路到清平直街一带的饼家,买些云吞水饺、杏仁饼、蛋卷、薄脆、花生糖、鸡仔饼、肉干等小吃,很受欢迎。

[ 本帖最后由 步天涵谷 于 2010-4-7 17:25 编辑 ]
5#
 楼主| 发表于 2010-4-7 17:29:30 | 只看该作者


住宿
澳门有很多称得上是"欧洲风情"、"真正的度假地"的饭店。设备一流的星级酒店或较经济的旅馆、别墅和公寓在所皆有,四、五星级的占四成以上,可随意选择入住。有的酒店富丽堂皇,有的历史超过1世纪。每逢周末、 假期、节日、大赛车期间及七、八月旅游旺季,澳门的酒店和旅馆经常客满。因此赴澳之前最好先预定房间,以免到时徘徊街头。当然,在旅游淡季,有的酒店也会有折扣优惠。
  预约方法
  可以在香港地铁站内经营票类服务的"地铁旅游服务中心"或中国旅行社(电话:22157161)购买折扣券。如果想更便宜,可以在上环的轮渡码头大厅的三层的各旅行社,购买酒店与渡船票套票。无论何种方法,周末的住宿费都要贵一些。
  澳门所有的酒店均有空调和私人卫浴设备(特别规定者除外)。费用除房租外,还有10%的服务费和5%的政府税。
  峰景酒店
  1870年建成,1990年经改装成为五星级酒店。房间宽敞,设备豪华。 全部客房均为套间,每个房间的装潢均有各自独特的品味。专门为到此住宿而来澳门的人很多,因为只有8间客房所以需提早预约。
  即使不在此住宿也可以在酒店的咖啡厅内喝午茶,需要预约。店内除葡萄牙菜、澳门菜外,还有其他西餐。虽不需特别穿戴,但因其气氛凝重,还是半正式的服装为好。
  房间数目(均为套间):8套
  圣地亚哥酒店
  350年前建造的葡萄牙传统建筑样式的饭店,澳门独具魅力的酒店之一。据说它建于一座16世纪旧城堡的遗址之上,酒店内水声淙淙,石阶上下,宛如中世纪的西洋馆,所用物品均为葡萄牙制造。双人旅行时务必来此一住。餐厅1996年9月开业,特色是多国菜。另外,饭店内的礼拜堂还可以举行西式婚礼。
  房间数:24间(套间2)
  凯悦酒店
  位于葡京酒店前过凼仔桥的对岸,是澳门第一家国际型度假酒店。酒店由客房楼及名为"凼仔岛度假地"的带泳池、健身中心设施的大楼构成。
  其特征 "对孩子设施"很完备。有儿童中心,只有儿童才能使用的带指导老师的"Camp Hyatt"等,可放心的随孩子们去玩。
  餐厅有澳门菜的代名词叫做"flamingo""afonso`s"。此外,还有中餐馆。
  酒店附设有太白度假村,其中设施有:游泳池、壁球场、网球场、缓跑径、健身室、桑拿浴室等。
  地址:凼仔史柏泰将军大马路 房间数:326间
  交通:有饭店到码头的班车,6:30~23:00(周六、周日至1:00)之间每15~30分钟一趟。
  威斯登度假酒店
  面对澳门最南端路环岛黑沙滩的度假酒店。所有客房均面对大海,带阳台。房间为可放两张双人床的大房子,极尽奢侈之感觉。在香港人中很受欢迎。
  其体育设施的完备在港澳属一流。有2个室外泳池及一年四季可用的温水泳池,8块网球场,健身俱乐部等应有尽有。另外,有饭店附属的18洞高尔夫球场"澳门乡村俱乐部",住宿客人平时也可使用。需预约。
  餐厅中餐及西餐各一。夏季时有阳台、房间服务项目,特别适合于度假生活。
  房间数:200(套间8),均带阳台。




  葡京酒店
  说起澳门就会想到赌场,说到赌场就会想到葡京酒店。葡京酒店有东方最大的赌场,是澳门的象征,许多人去澳门主要是为了葡京。由赌场及很像赌场的黄色客房组成。
  葡京酒店体现了中西文化在建筑艺术上的交融,其外形恰似中国的鸟笼,而顶端却是法国轮盘造型,从形式到内容都体现了中西合璧。
  由于出入客人很多,餐厅也很多。有6个中餐厅,2个西餐厅,也有日本餐厅。此外,地下、后门还有快餐店。
  购物中心内有免税店,可以从侧后进入。有同各种饭店的联络班车及出租车,很像汽车站。
  地址:友谊大马路
  房间数:726间
  价格:双人间600~800港币(不含税和服务费)
  东方文华酒店
  建在渡船码头西海岸的白色饭店。乍一看很像一般的城市酒店,但内装修葡中融合,十分豪华。
  和东南亚各地的东方文华酒店属同一系列,精练的服务及完备的设施很受欢迎。另外也有赌场,对赌博通来说是"略微高级一点的场所"。
  餐厅有 "Mezzaluna,Cuaina Italiana" 意大利餐厅与 "王朝" 中餐厅,也有西餐及咖啡厅、酒吧。可从面对大海的泳池眺望大海。
  地址:友谊大马路
  房间数:438间
  皇都酒店
  位于东望洋山灯塔后,原属日本饭店系列,内部为日本风格。有温水泳池。
  有西餐厅、咖啡厅及中餐厅。
  地址:得胜马路2号
  房间数:380间
  新世纪酒店
  位于凼仔岛的度假酒店。与澳门半岛隔海相望,有湖光山色之美。该酒店客房多,因而团队客人也较多。
  如果想试一试和手气的话,这里也有老虎机房,规模虽不太大,但可使人悠闲度日。此外,该酒店室外游池、健身中心、网球场等体育设施齐备。
  最受好评的还是2层的咖啡厅,早餐时看到的澳门半岛风景,令游客不断按下快门。 该酒店的餐厅有日本菜、潮洲菜、广东菜等等。
  房间数:556间
  澳门假日酒店
  属于世界假日酒店集团。位于葡京酒店与渡船码头之间的再开发地区,1993年开业,是澳门较新的饭店之一。
  酒店内的赌场较葡京酒店的客人要少,非常适合于初学赌博者。
  此外,该酒店还有健身俱乐部、意大利餐厅、中餐厅及室内泳池。
  房间数:435间
  新世界帝濠酒店


  在香港与内地均有连锁酒店。该酒店设施属三星级,但服务却保持着新世界酒店集团五星级的服务标准,从服务与价格对比来看很划算。
  餐厅除西餐厅之外,还有2个中餐厅。
  房间数:405间




[ 本帖最后由 步天涵谷 于 2010-4-7 17:31 编辑 ]
6#
 楼主| 发表于 2010-4-7 17:37:30 | 只看该作者
港务局大楼


港务局大楼(旧称嚤啰兵营或摩尔兵营;俗称水师厂)位于澳门特别行政区内妈阁山边,现为政府部门之办公大楼。2005年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的“澳门历史城区”历史建筑群之一。
  港务局大楼于1874年建成,初作为在澳门印度当警察之营地。1905年,改为澳门港务局和水警稽查队的办公地点,故被俗称为水师厂。由于港务局大楼位处于妈阁内港入口附近的山坡地,其楼顶设置的台风信号站让渔民、船只与居民得知风球信号。随港务的发展,今日的港务局大楼已不足以应付澳门港务局的需要。澳门港务局的办公室已搬至林茂塘的海港楼,港务局大楼的重要作用逐渐淡出。



  建筑特色
  港务局大楼由意大利人卡苏索(Cassuto)所设计。港务局大楼高两层,其外墙柱窗是穆斯林式穹顶,配合通花围栅,具阿拉伯建筑之风格。
  建筑描述:
  大楼建筑位于妈阁山边,在妈阁街的一段坡道上,是一座受阿拉伯色彩及哥特建筑特色影响的砖石建筑。
  建筑物长67.5米宽37米,它建在一由花岗石围筑而成的平台上,建筑物除了中央局部为二层高达6.6 米外,其它地方都为一层式设计。
  除了近妈阁山一侧外,建筑物三周均有宽达4 米带有尖券拱的回廊回绕,这种廊式除了便于观赏风景外,同时也是建筑对本地气候的反映。
  在回廊相交处,其楼顶高度也稍为提高,打破了建筑物的强烈水平感,而在其相互垂直的外墙上,则分别开有3个宽1 米多由四条细小的圆柱支承的伊斯兰尖拱,而在回廊的其它墙身上,均开满宽1.5 米的伊斯兰尖拱窗洞,特别是较长的回廊上,一共连续开有19个具阿拉伯色彩的尖券拱,各尖拱间以三叶饰点缀,加上女儿墙上有节奏雉堞式排列的方尖形装饰,形成一种强烈的韵律感。建筑整体粉刷成黄色,并以白色花纹衬托,它与粗糙的花岗石围墙在色彩及质感上均形成强烈的对比。


郑家大屋  



简介:  郑家大屋大约建于1881 年,是中国近代著名思想家郑观应的祖屋,由其父亲郑文瑞筹建。后来,郑家后人四散,该大屋长期没有进行整体维修及改建工程,但建筑物被完整地保存下来。文化局于2001年7月接管该大屋,并开始按原貌进行维修工程。
  建筑描述:
  郑家大屋,位于妈阁街侧,建筑范围约4000 平方米,是一岭南派院落式大宅,建筑沿妈阁街方向纵深达120多米,主要由两座并列的四合院建筑以及由内院连接的仆人房区建筑及大门建筑等组成。
  整体建筑均以青砖为主要建筑材料,屋顶平面为连续不断的中式坡屋顶,建筑高度因房区性质不同而有所分别,仆人房区一般为一层高之硬山式建筑,有时也有可上人之平屋顶出现;主房区建筑多为两层高,间中也有达三层者。
  建筑主入口位于东北方向的龙头左巷,为一两层高之宅门建筑,建筑长13米,深7.9米。它与主建筑群分离,宅门入口墙身自檐口往内退缩,上层开有窗户、下层为入口大门,檐壁上有中式绘画,为典型传统中式风格,门廊内墙身上设有神龛,而天花则是西式石膏图案装饰。门廊内有花岗石梯级过渡至水平面稍低的主建筑群空间。与传统中国民居不同的是,主建筑群各房区之大门入口与大宅入口不在同一方向,它们都面向西北,且都在同一直在线,前面有既宽且长的晒场,晒场中段有另一房门将主次建筑分开,前段为仆人房区及外花园,后面为主房区。
  两房区之间以大内院相连。主房区主要由两座四合院式建筑组成,建筑都作三进深三开间式,其间以水巷相连,建筑外墙檐壁均有泥塑浮雕装饰,而墙基则由花岗石砌筑而成,建筑之入口,特别是两个主入口,都采用与宅门入口相同的处理手法,即自檐口往内退缩,与外墙身不处在同一直在线,而为表示其重要性,门框更以花岗石作材料,其中最重要之建筑入口更作两重花岗石门框设计,建筑室内一般作传统中式设计,但厅堂之位置则有别一般置于地面层的传统做法不同,它设在二楼,整个厅堂占据三开间一进深之空问,为一抬梁式木结构形式。
  建筑虽主要以中国形制构建,但却处处体现中西结合之特色,其中中式建筑手法主要表现于屋顶、梁架结构,建筑材料檐口墙体之彩绘及泥塑浅浮雕。内院中多样的窗户,以及主入口自檐口往内收退的处理手法,还有趟拢门等,而西方或外国之影响则印证于一些室内天花的处理、门楣窗楣的式样、檐口线,源自印度的云母窗片,以及外墙之批荡等。


圣老楞佐教堂

简介
圣老楞佐教堂,通称风顺堂,是澳门最古老的三座教堂之一。位于风顺堂街,澳门慈幼中学的正对面。实际建筑年份已不可测,但据史料记载,推算出教堂是1569年间左右由耶稣会会士创建的一座木制小教堂。而据教堂内一石刻上的碑文,第一次重修应在1618年,至于现时教堂的规模则是在1844年改建后而成的。
  圣老楞佐教堂早年建成的时候,因为它靠近码头,所以教堂内立有风信旗杆,是葡萄牙人决定是否出海的重要指标。《澳门记略》载:“西南则有风信庙,蕃舶既出,室人日跂其归,祈风信于此。”所以这座教堂也被俗称为“风信堂”。后来,因广东话中“信”“顺”同音,也许是为了祈求风调雨顺吧,“风信”转为“风顺”,而“风顺堂街”和“风顺堂区”也因此得名。和玫瑰堂以及圣若瑟小堂不同,圣老楞佐教堂建筑高耸,气势逼人,欧洲古典的风格带有点巴洛克的味道。由于整个建筑并非坐落于广场(前地),或者出于某段景的位置,所以为了突出整个教堂的存在,并要作为一个住宅区域的中心,于是在教堂的下面,加了有近一层高的高台,使它显得更加挺拔显眼。而善男信女拾级而上的过程,也变成进入教堂膜拜前的一种仪式。另外一点和前两处教堂的不同是圣老楞佐教堂的占地较大,所以在教堂的周围有比较大面积的院子,院子里种满了生机盎然的植物,在空间和视觉上和周围紧邻着的住宅楼做了区隔,所以进入教堂大门基本上也只关注到建筑的本体、周围的植栽以及其间仰头的蓝天,不见俗世的喧嚣,幽静怡人。



名字典故

  在很多年前,风顺堂在华人口中是称作风信堂的,意谓顺风顺水。当年居澳的葡人大多为出海营商为生,他们的家人为求亲人能平安归来,多于此教堂祈祷希望神灵庇祐。教堂内设立的风信旗杆,为当时主要靠风力行驶的葡萄牙帆船提供重要指标。“风顺”是“风信”粤语谐音,此名一出,让教堂更具有中国化的亲切意味。

建造历史

  风顺堂的建立早于1569年,期间曾数度重修,其中在1618年的一次较具规模。而在1979年进行的粉饰装修,亦使这座古老教堂倍添光采。教堂设计,雄伟壮观,左右钟楼并崎,一座是时钟,作报时用;一座是铜钟,供教堂弥撒时摇动轰鸣用。教堂的屋顶是中国式的金字瓦面,室内之装饰充满东方色彩,古雅逸趣。堂内宽敞宏伟,巨大的梁柱和精美的吊灯,颇具豪华博大之气派。
  祭坛内供奉着圣老楞佐的神像,穿着绚丽的衣袍,一手持圣经,一手拿法杖,庄严肃穆,在经常航海的葡国人心目中,是庇佑平安,赐予风信之神。



建筑风情
圣老楞佐教堂与妈阁庙距离不远,却在短小的路程中看到葡萄牙人航海主保和中国海神的前后呼应,见证了西方与中国文化的碰撞与共融,领略澳门人对不同文化的包容。
  教堂邻近南湾及西湾,是拍拖的热点,情侣在海风轻揉的提畔漫步,最是浪漫。现在沿海改建为南湾湖,又有另一种优雅。附近众多酒吧食店,不单止适合情人前往,更是一众良朋或家庭好去处。吃一顿印度、意大利或法国菜,然后欣赏五光十色的激光音乐喷泉,拥抱澳门独有的轻散情怀。

[ 本帖最后由 步天涵谷 于 2010-4-7 17:39 编辑 ]
7#
 楼主| 发表于 2010-4-10 16:39:55 | 只看该作者
圣若瑟修院大楼及圣堂

澳门圣若瑟修院及圣堂 (Seminário e Igreja de São José de Macau) ,位于澳门岗顶前地的教堂,2005年作为澳门历史城区的部分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内。



  历史沿革
  修院创办日期不详,但根据历史记载,耶稣会会士于1728年取得现址。经过三十年经营,院舍陆续落成。修院专门培养赴中国及东南亚传道的神职人员。毗连的圣若瑟教堂于1746年兴建,1758年落成,规模仅次于耶稣会士兴建的圣保禄教堂(现大三巴牌坊遗址前身),因此当地人惯称它为“三巴仔”。修院曾为圣若瑟教区中学的其中一个校部,但自1960年代以来已无收生。
  1953年维修时在教堂外立面铺上石米饰面,破坏了原始面貌。后来教堂穹顶更从中间裂开,得澳门文化局维修,于1999年完工对外开放。修院部份并不对外开放。原藏路环岛的圣方济各沙勿略的臂骨亦被移到此。
  建筑特色
  修院圣堂属巴洛克风格。正面有三个入口,主堂平面成拉丁十字型,长轴长27米,短轴长16米,长轴两端分别为入口前厅及主祭坛。祭坛供放其主保(圣若瑟)像,装饰甚多,其中两组四枝腰缠金叶的旋柱最具特色,柱头则以破山花形式收结。而与之呼应的是入口前厅中四枝支撑二楼唱诗台,来自原圣方济各修道院的木制盘旋柱。四个拱顶形成一四边内弯之正方形空间,其上以一罗马式穹窿封顶,穹窿直径为12.5米,顶部高度为19米,开有三环各16个窗户,其中最高一环为假窗,另两环才具有透风及采光功能,穹顶内侧为白色,中间是黄色的耶稣会会的徽。
  教堂正立面为一雄浑的墙体,宽24.6米,高19米,大致分为上下、左右各三部份,顶层两边为对称之钟塔,塔顶为琉璃瓦顶,其左钟塔三个窗洞放有大铜钟,左边钟塔正面窗亦有一铜钟,以及一小门通往天台,中间山花中有一耶稣会会徽雕饰。


岗顶剧院


简介
岗顶剧院(葡文名称伯多禄五世剧院;另称马蛟戏院、岗顶波楼),是位于澳门岗顶前地的古老剧院,被认定为中国第一所西式剧院。2005年作为澳门历史城区的部分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内。



历史
岗顶剧院在1860年由澳门的葡萄牙人集资兴建,以纪念葡萄牙国王伯多禄五世。建成初期只建成主体部份,其后1873年再于入口正面加建柱廊、拱廊及新古典主义的三角楣。昔日为澳门葡萄牙人的大会堂和土生葡人聚会之地。除剧场外,建筑内还设有舞厅、阅书楼和台球室等,所以出现有岗顶波楼之称。岗顶剧院已曾经多次维修,亦曾因白蚁蛀蚀问题而关闭近20年。1993年和2001年进行维修,现主体建筑基本仍保存完整。

建筑特色
岗顶剧院大楼位于岗顶前地,建筑长41.5米,宽22米,中式坡屋顶之屋脊高为12米,屋檐高为7.5米。 建筑设计为新古典希腊复兴风格,平面作纵向布局,圆形的观众席前后布置了前厅及舞台,两侧是可供休息的长廊,长廊上设有楼梯直达二楼观众席,此观众席为一月牙形,依靠楼下10条排列成弧线的柱子支撑着。 剧院正主面为一面宽15.7米的门廊,门廊顶端以三角形山花收结,其下则是由四组爱奥尼柱式倚柱组成的三个券洞,券洞宽约3米,而8条倚柱均长约6米,山花及柱子上装饰较为简单,令立面看起来更为雄伟、高耸。与正立面不同的是面向岗顶前地之侧立面,其墙上连续开满9个宽2.45米的落地大窗,进一步加强屋面水平感的同时也表现出一种浑厚的气度。 建筑整体粉刷以绿色,衬托墨绿色门窗及红色屋顶在以黄色为主调的周围环境既和谐共处又突显个性。
著名事件
澳门能够成为不少“中国第一”,岗顶剧院亦在其中,功不可没。1860年兴建的岗顶剧院,令中国的土地上从此有放映电影场地,最架势就是意大利的普契尼歌剧《蝴蝶夫人》的亚洲首演就在这里举行,不用说,当时场面墟冚,成为一时佳话。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曾为难民庇护所。


圣奥斯定教堂



 圣奥斯定堂(俗称岗顶圣堂 Igreja de Sao Agostinho),位于澳门岗顶前地,是澳门历史城区的一部份。
  由奥斯定会修士兴建。初建时用棕榈树叶作顶,风吹时似龙须飘飘,故昔日称龙须庙,後改成龙嵩庙。
  每年四旬期第一个周末供奉在圣堂的耶稣受难像会被运到大堂,第二日搬回(俗称「出大耶稣」),是澳门重要的宗教活动之一。
  历史沿革
  据创建此教堂的曼里盖(Frei Francisco Manrique)所载,西班牙的奥斯定会之修士在岗顶兴建了会院及恩宠之母小堂。初建时,由于以棕榈树叶作顶,风吹时看似龙须飘飘,故被称为龙须庙,后被改成龙嵩庙。1589年教堂转属葡萄牙教士后,1591年便在现址兴建一座供奉圣母的教堂。1872年,教堂的主堂和圣器室坍塌,于是教堂在1875年进行重修,遗留至今。
  圣奥斯定教堂,1591年由西班牙奥斯定会修士创建。教堂最初建筑非常简陋,教士们便用蒲葵叶覆盖屋顶来遮挡风雨;每当大风吹来,蒲葵叶便随风飞扬,华人远远望去,觉得这情景像龙须竖起,就称教堂作“龙须庙”,后又以粤音转称“龙嵩庙”。教堂于1874年重修后,形成今天的规模。该教堂每年为期两天的苦难耶稣像巡游,有四百多年的历史,是澳门天主教会重要的节日活动之一。
8#
 楼主| 发表于 2010-4-10 16:43:03 | 只看该作者
澳门民政总署大楼

 澳门民政总署大楼的位置在历史上原为一座中式亭楼建筑的议事亭,为明朝政府宣读政府命令和作为中葡官员会面的场所。784年(清乾隆四十九年),葡萄牙人购买了该地皮,并兴建具葡萄牙风格的议事公局大楼,成为葡萄牙人在澳门的地方政治心脏,一切市政事宜,以至葡萄牙的集会和庆典,都会在此举行。后曾多次重修,目前规模是1874年重修时形成的,具明显的南欧建筑艺术特色。
  澳门市政厅大楼曾附设过多个机构,包括贾梅士博物院、书信馆、法院和监狱,后均迁出。2002年1月1日,澳门民政总署成立,取代澳门的市政机构,大楼名称也改为「民政总署大楼」。大楼地下右侧是展览厅,定期举办各项艺术展览;大楼二楼设有一所公共图书馆,于1929年启用,以葡国玛弗拉修道院的图书馆(Biblioteca do Convento de Mafra)为设计蓝本,装潢和家具陈设具有厚厚的古典气息。现在专门收藏17世纪至20世纪50年代的外文古籍,特别是葡萄牙在非洲及远东的历史文献,其中不乏珍品。



  另外,大楼的后方有一个葡式花园,有一个浑天仪形状的花圃,以及葡萄牙诗人贾梅士的半身像。
  每当圣诞节来临,民政总署大楼就会装饰上非常美丽的灯光,当然议事亭前地也不例外,这使得这个南欧风情变得非常浓厚,令人简直以为到了欧洲。
  历史沿革
  历史上民政总署大楼的位置原为一座中式亭楼建筑的议事亭,为明朝政府宣读政府命令和作为中葡官员会面的场所。1583年(明万历十一年)澳门议事公局成立后,即计划向明朝政府购入该亭,以及其后方的华人屋宇。1784年(清乾隆四十九年),葡萄牙人用80,000两白银购买该地皮,并兴建具葡萄牙风格的议事公局大楼,成为葡萄牙人在澳门的地方政治心脏,一切市政事宜,以至葡萄牙的集会和庆典,都会在此举行。1904年(清光绪三十年)澳门政府对大楼内外进行装修,大楼内所有布置均按照葡萄牙国王若昂五世王朝时代图案样式配置。
  澳门市政厅大楼曾附设过多个机构,包括贾梅士博物院、书信馆、法院和监狱,后均迁出。2002年1月1日,澳门民政总署成立,取代澳门的市政机构,大楼名称也改为“民政总署大楼”。大楼地下右侧是展览厅,定期举办各项艺术展览;二楼前座是会议厅,历年的澳门市政议会,以至今天的民政总署公开会议和记者招待会,都会在这里举行。二楼西北後座设有一所公共图书馆,属澳门文化局管辖。另外,大楼的后方有一个葡式花园,有一个浑天仪形状的花圃,以及葡萄牙诗人贾梅士的半身像。
  大楼立面原来的澳门市徽、葡萄牙语Leal Senado及中文“市政厅”等字样,由于政治因素,在回归后被遮盖。换上特区区徽后,区徽与山墙的大小比例亦与原来市徽面积对比颇大,因此被批评为不符合稳重的立面。亦有人批评为过度“政治正确”,而忽略历史真实。



三街会馆


 三街会馆(又名关帝庙),是位于澳门特别行政区议事亭前地旁边的庙宇,为早期澳门华人商家的议事场所。2005年以澳门历史城区的部分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内。
  会馆在明代末年已经出现,至清代粤海开关以后始定名为“三街会馆”。“三街”指澳门最早的三条街道:营地大街、关前街和草堆街;“会馆”则由三条街道的商行组成。三街会馆初设时为商人议事的场所,澳门的商贾们在此联络感情、沟通商情,也是清政府发布公告的重要场所。日子一久,三街会馆成为澳门华人的议事场所;而后来的澳葡政府也以会馆作为联系华人的唯一机关。
  三街会馆的建筑巳无从考证,经数次大修而成为现今的面貌。会馆开设之初,即设关帝像供奉。由于起初时议事场与庙宇合一,而后来三街会馆功能消失,庙宇成为了会馆的主要功能,故被人直呼其为“关帝庙”。
  历史
  澳门的早期商人,喜欢聚集一起沟通商情。商人选择的议事场多是重要的庙宇中,起初在妈阁庙、莲峰庙中。后来有人牵头组建会馆,结束了在庙宇议事的习惯。三街会馆的建筑巳无从考证,但据重修碑记载,三街会馆初修于清朝乾隆皇帝在位五十七年(1792年)。于清嘉庆九年(1804年)和道光十五年(1835年)分别进行第二次和第三次大修。在三街会馆开设之初,议事场与庙宇合一;后来在最后一次大修,才将在建筑旁增建了一间公所才与庙宇分开。
  三街会馆初设时是商人议事的场所,澳门的商贾们在此联络感情、沟通商情,也是清政府发布公告的重要场所。日子一久,三街会馆成为澳门华人的议事场所,而澳葡政府也以会馆作为联系华人的唯一机关。三街会馆作为商人会馆,却超越了一般工商团体所履行的功能。其中,在嘉庆十年(1805年),免疫接种牛痘的医疗技术传入澳门时,三街会馆曾是中国最早的痘馆;三街会馆也是举行节日活动的地方,例如:在农历新年初八,于三街会馆前地会举行舞醉龙、节日游行和派发长寿饭(即龙船头饭)等。随着现代工业的发展、澳门街市扩容和新的华商组织成立,三街会馆原来的功能逐渐消失,最终成为纯粹庙宇——关帝庙。业产交由镜湖医院慈善会所管理。
  会馆开设之初,即设关帝像供奉。由于起初时议事场与庙宇合一,故被人直呼其为“关帝庙”。20世纪20年代后,三街会馆逐渐衰微,庙宇成为了会馆的主要功能。因三街会馆内一直供奉关帝,遂演变为关帝古庙;除了供奉关帝外,还设有财帛星君与太岁的神位。庙内两旁展示了多种古代的银质武器,此为澳门其他庙宇所没有之摆设。三街会馆昔日的热闹景象,唯有在关帝神诞和财帛星君诞搭棚唱戏时再现。


仁慈堂大楼


【简介】
仁慈堂大楼,是位于澳门特别行政区议事亭前地旁边的砖石建筑物,为澳门慈善机构仁慈堂的物业。2005年以澳门历史城区的部分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内。



【名称来源】
仁慈堂于1569年由澳门首任主教贾尼路创立,负责慈善救济的工作,故名“仁慈堂”。成立之后,仁慈堂开办了中国第一间西式医院白马行医院,并设育婴堂、麻疯院、老人院、孤儿院等机构。
  仁慈堂大楼修建于1 8 世纪中叶,至1905年形成今天的面貌,具新古典主义建筑风格。

【建筑介绍】

  仁慈堂大楼的地下是澳门政府部门公证署的办公室,二楼则为仁慈堂博物馆。仁慈堂博物馆于2001年12月14日正式揭幕,展出了大部份来自飞安达的仁慈堂珍藏。其中珍藏了;印有耶稣会徽号的陶瓷器皿、仁慈堂的历史文献“澳门仁慈堂章程”手抄原件、白马行医院的铜钟、天主教的一些祭器用品和圣像等。
  建筑整体除花岗石柱基外,均粉刷以白色,故即使立面装饰线丰富,依然给人一种安静高雅感觉。
  建筑物正立面上层为大楼之外廊,下层为宽2米的公众通道。立面墙身是建在10个方形的花岗岩柱基上,柱基间则以砖券相连,同时,在柱基上均设有壁柱一对作装饰,这种券柱式建筑手法在立面上重覆使用,从而令大楼立面具有一种镂空的效果,建筑物宽22米,女儿墙高度为12.5米,左右分为三部份,中间部份宽22米,其顶上之三角形山花高达16米,打破了建筑物的水平感主面上下两层各开有7个券拱,其中以中间3个较大,而券拱两侧之壁柱在形式及柱式上均有所不同,上层中央三组为爱奥尼式圆柱,两侧4个则为爱奥尼式方柱,至于下层则为科林斯柱式,两侧为圆柱,中间却是方柱,并以叠柱形成出现。

【参观指南】
仁慈堂大楼交通线路
  可乘10、10A、11、21A、2、3、3A、4、5、6、7、8A、26A、33,于新马路下车。
  仁慈堂大楼门票价格
  门票:暂无,开放时间:每天10:00→18:00。

[ 本帖最后由 步天涵谷 于 2010-4-10 16:44 编辑 ]
9#
 楼主| 发表于 2010-4-10 16:50:47 | 只看该作者
澳门大堂

 又称大庙,历史悠久。始建于1576年,本为一幢小型木造的建筑,经过多年的风雨剥蚀,残破不堪。1849年,天主教集众捐款,重新改建,今日的外型规模,乃奠于此。
  1850年2月14日,由澳主教马达主持初祀典礼。



  1937年,大堂再次改建为参合土建筑,耗资十万零九千元,成为今日壮丽堂皇的外观。教堂的最大特色是内 装嵌有富艺术性的颜色玻璃,以及正面左右双塔式建筑物,举凡本澳教会的大庆典,必在此举行。大堂奉祀的是赫赫有名的圣彼得。
  建筑富有西班牙宗教色彩,外形庄严纯洁,内部精丽巧饰,曾存有不少天主教遗物及古。教堂雄伟的祭坛下,掩埋了一些古墓,贾耐劳、华年达、嘉沙尔等十六、十七世纪时的主教的骨殖或遗体,都葬在大堂内。而宗教名画如《圣约翰受洗图》、《日本天主教徒在长崎被钉十字架图》等多祯,也都保存于大堂内。

卢家大屋

卢家大屋(Casa de Lou Kau),又称为金玉堂,位于大堂巷,是澳门二十世纪初商人卢九的住宅(其私家花园卢廉若公园为澳门名胜之一),约落成于1889年,是澳门极具价值的中式建筑物,「澳门历史城区」的一部份。现由文化局管理修复。部份已对外开放。
  中新社澳门八月二十九日电 (记者 黄鸿斌) 为配合“澳门历史城区”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澳门特区文化局于本月二日起对卢家大屋进行为期一个月的局部开放,让居民及游客参观,了解大屋历史价值及建筑特色。一个月来,已有一万一千人次入内参观,当中除了本地、香港及珠三角等参观者外,还有来自内地、台湾、蒙古、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及欧美等游客,参观情况甚为踊跃。
  担任大屋导赏员的文物大使杨咏钰表示,由开放至今,平均每日也有数百人入内参观,尤其是香港及内地游客最多,另外,每天也遇到来自世界各地不同的游客。由首日至今排队等候参观的人流未曾减少,首周最为踊跃。最难忘是那对捷克夫妇拿着笔记本,画下大屋内的格局,他们还说澳门比邻近地区更加吸引人。




  卢家大屋是本澳著名商人卢华绍(卢九)家族的旧居。据屋内左次间天井檐口的题诗年份显示,卢家大屋约于清光绪十五年(一八八九年)落成。大屋以青砖建造,仿广州西关大屋布局,高两层,为目前本澳所余不多的较完整的中式大宅建筑。与其他西关大屋一样,卢家大屋装饰讲究。屋内融合中西方装饰材料和手法,既有粤中地区常见的砖雕、灰塑、横披、挂落、蚝壳窗,又有西式的假天花、满洲窗及铸铁栏杆等,两种特色装饰共冶一炉,饶有趣味,反映了澳门中西建筑风格合璧的民居特点。
  由于参观情况热烈,文化局认为此次活动对文物的推广起着积极的作用,因此决定延长大屋的开放时段,由九月一日起至十二月十八日每逢周六、周日及公众假期,十二月十九日至三十一日,每日上午九时至下午六时开放,而文物大使的导赏介绍亦会继续提供服务。

玫瑰堂  

门圣母玫瑰堂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7世纪早期。教堂是在天主教圣多明我会于16世纪90年代所建的祈祷室和修道院的基础上修建而成。教堂外部由淡黄色石头及白色的灰墁所修建,并安装有绿色百叶窗。内部白色的柱子支撑着天花板,堂内墙壁四周设有围台。巴洛克风格的祭台上矗立着乳白色的童贞圣母和圣子像,还挂有耶稣画像。教堂内还收藏着大量精美的象牙和木质雕刻的宗教器物。
  玫瑰圣母堂的历史跌宕起伏。1644年,一位支持西班牙、反对葡萄牙的军官在弥撒时被谋杀。1707年,圣多明我会会士联合教皇反对当时澳门的主教。当地士兵企图强迫驱逐他们时,修士们锁上教堂的大门达三天之久,并向士兵投掷石块。1834年,禁教命令强制执行,教堂一度被政府用作军营、马棚和办公室。
  圣母玫瑰堂于1997年进行大规模地修缮,其一至三楼作为博物馆向公众开放。馆藏有大量油画、雕塑和宗教器物,展示了数百年来罗马天主教教堂在亚洲的历史。

哪咤庙

【哪咤庙地理位置】
哪咤庙位于大三巴牌坊后右侧,创建于1888年,改建于1901年,庙内供奉哪咤。1995年、2000年文化局先后维修该庙,包括清洗及修补庙顶,清洗和粉饰墙壁及装饰物,并更换部分朽坏的木构件。
【建筑描述】




  该庙供奉的哪咤,是一个神话人物,为托塔天王李靖的第三子,像个小孩,神通广大。在中国佛教经籍中,他被称为护法神。从十七世纪后期开始受澳门民间供奉,这种庙不多,是澳门本地极具地方色彩的民间信仰。
  哪咤庙与大三巴牌坊相在一山坡上,依附在旧城墙一侧,建筑深8.4米,宽4.51米,为两进式建筑,中间没有天井,是传统中式庙宇中较罕见的例子,主要由相连的门厅及正殿组成,正殿进深5米,四面墙体均以青砖筑建而成,青砖表面抹灰并重新划上砖线,屋顶为传统硬山式,正脊高5 米,檐口高3.4 米,整体主要以灰色为主,除山墙上有少许草尾点缀外,一般不作装饰。
  正殿入口前是哪咤庙之门厅,它是一歇山式建筑,由于缺少了天井这过渡空间,其部份屋顶重叠于正殿屋顶上。门厅三周不砌墙,只以漆上黑色木栏栅围绕。整个屋顶之重量,由正面两条石立柱及插入正殿山墙之木梁承托,建筑正脊有鳌鱼及宝珠衬托,垂脊呈飞檐状。建筑整体装饰简约,即使装饰最多的地方,也只是位于两重叠屋顶间之空间里,显得很谦虚,但不卑不亢。
  哪咤庙与周围建筑相比,像一个建筑小品,它不和旧城墙及大三巴牌坊竞争墩厚和雄伟,而是通过简单装饰材料以不同的虚实对比手法,体现其轻巧别致的形像。
10#
 楼主| 发表于 2010-4-10 16:53:50 | 只看该作者
大三巴牌坊

大三巴牌坊(Ruins of St.Paul),是澳门最具代表性的名胜古迹,为1580年竣工的圣保禄大教堂的前壁,此教堂糅合了欧洲文艺复兴时期与东方建筑的风格而成,体现出东西艺术的交融。雕刻精细,巍峨壮观。

目录

古迹历史
建筑结构
艺术价值
建筑特点
其它相关





古迹历史

  大三巴牌坊(Ruínas da Antigua Catedral de São Paulo)
  大三巴牌坊的造价,300年前已高达3万两白银,可谓珍贵至极,在当时享誉东南亚。后于1595年和1601年先后两次失火焚毁。教堂第三次修建由意大利籍耶稣会会士斯皮诺拉神父设计,并于1602年奠基,1635年建成,历时33年,是当时远东最大的天主教石建教堂。之后于1835年再次惨遭大火焚毁,仅遗教堂前的68级石阶及花岗石建成的前壁,因貌似中国牌坊得名。牌坊高约27米,宽23.5米,为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奇形珍珠”式建筑物,共分五层,顶端竖有“十”字架,其下嵌有象征圣灵的铜鸽;铜鸽像的旁边围着太阳、月亮及星辰的石刻,象征圣母童贞怀孕一刹那时光;铜鸽之下为一圣婴雕像,其左上是“永恒之火”的雕像,右侧则是“生命之树”的石刻;第三层的正中刻着一个童贞圣母像,旁边以牡丹和菊花环绕,前者代表中国,后者代表日本;雕像左方还刻有“永恒之众”。一艘“葡式帆船”及一个“面目狰狞的魔鬼”;第四层分别供奉耶稣四名圣徒的雕像;第三层与第四层的左右两侧,雕刻有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艺术的象征动物-狮子;底层为三面门户,正门的楣额上用葡文刻着“MATERDEL”意即“天主圣母”,两侧的门上刻有耶稣的记号“HIS”。
  大三巴牌坊上各种雕像栩栩如生,既保留传统,更有创新;既展现了欧陆建筑风格,又继承了东方文化传统,体现着中西文化结合的特色,堪称“立体的圣经”,是远东著名的石雕宗教建筑。
  1990年初,曾进行考古调查,发现了当时的建筑遗址,现与部分澳门教会文物共同对外展出。在回归前的澳葡政府已欲将牌坊申报为世界文化遗产,但由于政治及技术因素而未能成功。2005年,中国政府成功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大三巴牌坊成为澳门历史城区的一部分。

建筑结构
教堂为矫饰主义风格。前壁用麻石砌成。上下5层,左右共自第3层起可分9格。前壁右侧有一石旗杆大三巴牌坊夹(左边与之成对的一副已不存),下有68层阶级,与教堂位置并不一致。
  第一层
  最上层为一个三角形山花,上有铜鸽象征圣神,左右有日月星辰。顶部有一十字架。
  第二层
  正中为小耶稣,围以钉死其之刑具,往外由4枝混合式壁柱组成,柱间以天使浅浮雕点缀,柱两边有弧形山墙。
  第三层
  中央为圣母升天,天使奏乐欢庆,周围饰以牡丹和菊花(象征来自中国和日本的基督徒技师)。
  第四层
  由10支科林斯柱式及3个窗口组成,窗楣上有均有七朵玫瑰花浮雕装饰,中间窗口侧两柱间以棕榈树装饰,侧窗洞两边柱间对称设有壁龛,供奉4位圣人。 第五层:牌坊最下层有3个入口并有10枝爱奥尼柱式支撑及装饰墙面,正门两侧各3枝,而侧门一边各2枝;正门上写有意大利“MATER DEI”(意思是此教堂是供奉天主之母及有通往天国之门的意思)。侧门门楣上有耶稣会的“口号”IHS(意思是人类救主)的浮雕图案。

艺术价值
澳门拥有众多西式的天主教堂,其中圣保罗教堂建造时代最久远、最著名,人们习惯称之为“大三巴”。圣保罗教堂建于1637年,是当时东方最大的天主教堂。该景点位于澳门大巴街附近的小山丘上,是圣保罗教堂的前壁遗迹,也是澳门的名胜。这间教堂与火结下不解之缘,从其雏形起台至现时仅存的前壁牌坊,先后经历3次大火,屡焚屡建,见证了澳门的历史。1835年1月26日黄昏,圣保罗教堂被一场大火烧毁,仅残存了现在的前壁部分。因为它的形状与中国传统牌坊相似,所以取名为“大三巴碑坊”。 游览大三巴牌坊,你除了欣赏巍峨壮观的前壁之外,还要琢磨壁上精致的浮雕及其意义。从牌坊顶部逐层而下,先是一个高高在上的十字架,向下再分3层,每层的壁龛均藏有1个铜像,铜像是由澳门早年的制炮工厂铸造的。十字架下是1具鸽形铜像,据说是代表圣神,像的旁边围有太阳、月亮及星辰的石刻,象征圣母童贞怀孕一刹那时光,铜鸽之下则是1尊耶稣圣婴雕像。 现在,大三巴牌坊已经成为澳门的象征之一,也是游客澳门之行的必到之地,许多澳门人结婚时喜欢在此留下张婚纱照以作纪念


建筑特点
大三巴牌坊共分五层,底下两层为同等的长方矩形,由三至五层构成三角金字塔形。本文所要硏究的主要是其中的第三层雕像,这一层的系列雕像由正中的无原罪圣母像为中心分界,以高低宽窄不一,但是左右两两对称的石柱和相关的形式内容,分别组成六对雕像。现据由左右两边向内各对依次略加说明如下:
  第一对:左右均为中国佛敎式的石狮子半身像。
  第二对:左为在圆球上展翅之鸽,右为双箭交叉穿王冠。
  第三对:左为女身加魔鬼的头和四肢,其胸为一镖枪穿中,其右边有汉文句为“鬼是诱人为恶”,其左边有顺时针方向的右旋十字。右为骷髅白骨一具,其左边有汉文句为“念死者无为罪”,其右边有逆时针方向的左旋十字。
  第四对:左为一圣母在大海上护导一艘三桅帆船,右为同一圣母足踏七头之龙,其右上角有汉文句为“圣母踏龙头”。
  第五对:左为三层双龙(?或人)头的喷水柱及长方形水池,右为一棵生命(?或菩提)树。
  第六对:在无原罪圣母像两边各有对称的上、中、下三个天使像。
  以上六对雕刻不单具有明显的非传统的天主敎的形式及内容,而且其中有三个雕像分别附刻一句汉文的说明文字。这是其余各层没有的,据澳门徐新先生考证的结果说:“在那个年代的巴洛克建筑上,刻有中文字样的只有澳门的圣保禄敎堂。”在同时代的天主敎堂的雕像中,只有这里是附有有深意的系列的汉文图解说明,而非偶然出现的、个别孤立的、无甚深意的中文字样。这一独特的以汉文解说雕像的现象本身,已显示出这一系列雕像具有来自中国的文化、宗敎的渊源。科塞依罗亦曾指出:
  使用一些新的艺术图形,无论是中文字,还是一些当时对於欧洲宗教建筑艺术仍很陌生的东西,是大三巴牌坊这一宗教艺术建筑最有特色的方面。
  例如魔鬼和死亡的形象,以及不同於特兰托大会以后的宗教艺术图形法的象徵主义表现手法。
  需要提及的是,在这一艺术杰作上我们所看到的这些创新或者前所未有的东西,显然都是耶稣会在中国传教新方法的结果,即逐步适应政策的反映。这是一种不同於当时在非洲和美洲使用的“白板”TABULA RASA式传教的华新传教法,是由沙勿略构思,范礼安策划,利玛窦和罗明坚成功地加以实践。
  因此,除了新的传教方式之外(无疑这在当时是居於首位的),还需要研究各方面的相应关系,以更好地了解作为一种战略结果和同化的反映,耶稣会在澳门和中国艺术发展方面的情况。
  以上之论,无疑是很正确和极富启发性的。本文在对大三巴牌坊总体的看法上旣赞同要“更好地了解作为一种战略结果和同化的反映”,但是,同时亦认为必须正视问题的另一方面,即同化中国文化的结果本身导致了被天主敎正统派视为异化。如前所述,其结果最终导致了大三巴敎堂不但成为废墟,而且成为坟场的悲剧。

其它相关
前人特别是西方的硏究者,由於对中国的宗敎文化缺乏深入的理解,对这牌坊中所具有的佛敎内涵的雕像及三句汉文,往往只能作画面及字面的浅解甚至是误解。因此,有关牌坊是中西文化融合和同化结果的论述大都停留在浅表而又抽象的范围内。当然,这是可以理解的。但是,我们不可以永远停留在图像及文字的表面的浅解即止,而应在继承前人的成果的基础上,继续深入探讨其非传统天主敎的文化深层内容意义,究竟是来自中国的哪些宗敎文化的背景故事。笔者认为,这第三层的雕像和文字,都有取材借鉴於佛敎经典,特别是其中有关释迦牟尼佛的前世今生的“本生经”或“本起经”的故事。我们必须把图像和有关文句的眞正来源和含义结合起来探讨,才有可能眞正收到揭秘解谜之效。

[ 本帖最后由 步天涵谷 于 2010-4-10 16:54 编辑 ]
11#
 楼主| 发表于 2010-4-10 16:58:08 | 只看该作者
旧城墙遗址

目录

【简介】
【历史沿革】
【昔日旧城墙】
【现存旧城墙遗址】
【建筑描述:】

【简介】
旧城墙遗址(简称旧城墙),是指大三巴和哪吒庙后的一道黄土墙,是澳门旧城城墙幸存的一部份。昔日旧城墙,为澳门军事防卫的重要部分。2005年作为澳门历史城区的一部分,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内。
  澳葡当局曾多次在澳门建筑城墙,最早可追溯至1569年之前,之后1604年,由于中国政府不许他们私筑城墙,所以都先后被当时明朝政府拆毁。至1617年,澳葡官员贿赂中国官吏,使他们不加干涉,再次筑起城墙。虽然1625年在明政府官员强力干涉下,曾拆毁北部城墙;但葡人仍不顾明政府反对,继续筑墙。从1632年的澳门城市图可以看到,整个澳门城除西部
  十一黄金周畅快出游 户外-最美骑行风景线 主题公园全攻略 聚焦国内知名企业 内港外,北部、东部及南部均建有城墙,并于诸要塞处建置炮台,使澳门城成为一座在军事上防范甚为严密的城堡。现存的旧城墙遗址正是当时所建之部分。

【历史沿革】

  旧城墙乃澳门被葡萄牙占据时期兴建,最早可追溯至1569年(即明朝隆庆三年)。由于明政府一直不允许葡萄牙人私筑城墙,故城墙历来曾数次被拆毁。但因要抵御荷兰的入侵,故澳葡政府在1632年以此为借口,不理会明政府的反对,复建了澳门北部城墙及炮台。昔日葡萄牙人在澳门半岛的北部、东部及南部均筑有城墙,并于要塞位置建筑了炮台,使澳门地区成为严密防范的城堡。而现存的旧城墙遗址部分,正是1632年所复建之一部分。

【昔日旧城墙】
据《澳门地理》描述昔日的城墙:“其墙所经,自今东望洋山顶天文台西侧起,下山,经水坑尾细开巷,上大炮台,连接大炮台城,复下山,再接慈幼院,北绕白鸽花园,经大三巴围营地之西,南通天街经窗门街过万里长城,妈阁庙之东北背、绕西望洋山城至海滨,足见葡人当时所占只限于三巴门城南之地,至今墙界,尚断续可寻。”

【现存旧城墙遗址】

  旧城墙遗址位于澳门半岛的圣安多尼堂区,在大三巴和哪吒庙后的一道黄土墙。
  旧城墙上之“梁永馨香庄”旧招牌

  【建筑描述:】
特色
  现存旧城墙遗址身长18.5米,高5.6米,宽1.08米;墙身中的砖券洞,宽1.8米,高2.8米。墙身以沙泥、细石和掺杂蚝壳粉等物料,逐层压实筑成。旧城墙中有一圆拱形门口,墙后为民居,而在旧城墙遗址末端有一“梁永馨香庄”的旧招牌。
  建筑描述:
  旧城墙位于圣保禄教堂遗址左侧,邻近哪咤庙,为夯土建成的墙体,夯土主要是用泥沙,细石,稻草再掺合蚝壳粉逐层压实而成。

大炮台  

大炮台又名圣保禄炮台、中央炮台或大三巴炮台。大炮台坐落在大三巴牌坊侧,是澳门主要名胜古迹之一。大炮台建于公元1616年明神宗年间,本属教会所有,为保护圣保禄教堂内的教士而兴建,用以防范海盗,后转为军事设施区。炮台上有大片空地,绿草如茵;参天古树,生长茂盛;巨型钢炮,雄踞于旁。炮台上并置有不少古迹文物和历史性建筑物, 如炮台上的古塔,便是当年耶稣会的会址之一。建于空地中心的南欧式平房建筑,现在是气象台的办公室。



  炮台四周均置有巨型铜炮,现今古炮虽已失去军事作用,却成为澳门的古旧文物和历史见证。1662年,荷兰人企图入侵,便是全赖城堡上的大炮保卫澳门,把荷兰人击退,这些老铁炮就是这段轰烈的历史见证。
  其右侧有古钟一口,是著名的铸炮专家所造,曾被迁往葡国安放,数年前由修女会转赠回澳,而炮台入口处前顶的石雕,记录了此座炮台抗御外敌的战绩。大炮台四周景观优美,可俯瞰全澳景色,更可远眺珠江口及拱北一带的风光。
  大炮台是澳门众多炮台中规模最大、最古老的炮台,1617年始建,1626年建成。大炮台本属教会所有,为保护圣保罗教堂内的教士而兴建,用以防范海盗,后转为军事设施区。炮台上有大片空地,绿草如茵,古树参天。
  炮台四周均置有巨炮,是澳门的古旧文物和历史见证。1662年,荷兰人企图入侵,炮台山上的大炮保卫了澳门,把荷兰人击退。炮台上置有不少古迹文物和历史性建筑物,如炮台上的古塔,便是当年耶稣会的会址之一。建于空地中心的南欧式平房建筑,现在是气象台的办公室。1998年4月,在大炮台内建造了澳门博物馆。

圣安多尼教堂

【圣安多尼教堂简介】



圣安多尼教堂 (Igreja de São Antonio de Padua)位于白鸽巢前地南面,为澳门三大古教堂之一。为“澳门历史城区”一部份。教堂初建于1565年,并于1638、1810、1875年重建,并于1930年以石米铺面,形成今日外观。
  由于圣安多尼(St Anthony of Padua)掌管人间婚姻,故教堂又名“花王堂”。教堂亦奉祀曾于澳门学习神学的韩国第一位圣人圣金大建(St. Andrew Kim)。

【圣安多尼教堂的历史】
教堂屡遭火劫,但火光曾于台风中引导居民上岸,故教堂每年都会庆祝“天灾节”。
  有关这座教堂的记忆,可以参看以葡文镌刻在门前石碑上的内容,译作:“(教堂)建于1638年,毁于1809年,重建于1810年,再次毁于1874年,重修于1875年。” 圣安多尼教堂创建于1558 至1560 年间,是澳门三大古老教堂之一,1930年改建教堂钟楼和主立面,1951年和1953年两度装修教堂内部。该堂在1930年重建后成为今貌。
  因圣安多尼圣人是天主教徒所奉的"婚姻主保"之神,故俗称此教堂为"花王堂",以往葡人婚礼多在此举行,华人因此将之称为"花王堂"。据《澳门记略》记载:“北隅一庙,凡蕃人男女相悦,诣神盟誓毕,僧为卜吉完聚,名曰花王庙。”
  教堂布局因地制宜,平面不对称,迁就周围的道路环境,因为空间的局促,所以只建造一座钟楼,造成不对称的立面形式,不对称的体量关系。通往花王堂的小街小巷均是往上攀升的斜坡,进入门口的前地空间也还要踏上几级台阶,可见当年的花王堂是有意识地建于高地之上。前地有矮墙围合,有十字架表明宗教性质,还有近于地面的石碑引发朝圣者的思古幽情。
  教堂外观为1930 年改建成的水刷石粉面,主立面不对称,左侧有一座钟楼,以横线条为主,突出中心位置的主入口,山花之上装点圣像。总而言之,立面做法采用现代的水刷石饰面,形式简洁,体现新古典主义风格。

【圣安多尼教堂的结构】

  教堂室内采用砖木结构,椭圆形木构拱顶,木屋架上为坡屋顶,瓦屋面。夹层楼板为钢筋混凝土结构。布局以长方形中厅为主,内有夹层;无柱廊阻隔,木拱顶,从天花之上垂下华丽的枝型大吊灯。堂内祭坛为建于1875年的巴洛克式圣坛,采用断山花和双柱的形式,中间有耶稣钉在十字架上的塑像,上面有耶稣会标志 IHS 。
  主祭坛庄严华丽,体现巴洛克风格:错落有致的檐部,断裂扭曲的山花,繁复弯曲的线条以及多重层迭的壁柱,烘托出天主教的表现主题--十字架上的受难耶稣和带有深刻含义的耶稣会标志。墙面用壁柱划分,以拱券装饰。顶棚与墙体用齿饰线脚区分、勾勒。室内色彩以黄色为基调,用白色装点,即墙面和拱顶是黄色涂料,柱头、线脚以白色粉刷。教堂后部唱诗席的彩色玻璃窗、入口屏风都选择几何图案,流露现代气息。
12#
 楼主| 发表于 2010-4-10 17:04:12 | 只看该作者
东方基金会会址

 东方基金会会址,现为澳门历史城区一部份。
  建于1770年代,是澳门富商俾利喇(Manuel Pereira)的别墅。后来租给英国东印度公司,作为该公司驻华商务监督、大班及英国驻中国高级官员的住所。1885年该房屋成为澳葡政府的财产。二十世纪60年代后曾改作贾梅士博物院。现为东方基金会会址。原有两层,顶层为台风所毁。

  由于最早的屋主好养鸽子,故周围称“白鸽巢”,如白鸽巢公园、白鸽巢前地等



东方基金会
摘要:
  东方基金会(葡文:FundaçãoOriente),其总部设在葡萄牙里斯本,面向亚洲地区(尤其是曾为葡萄牙殖民地及属地),以推动葡萄牙历史、文化研究和促进与当地合作的机构;基金会于1986年成立,目前在印度果阿、澳门和东帝汶等地均设有办事处。
  该基金会在澳门的办事处,主要参与东方葡萄牙学会和澳门葡文学校的管理事务,同时也支援旅居世界各地的葡萄牙人及社群,加强彼此之间的联系。该办事处所在建筑物,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文化遗产“澳门历史城区”的建筑群之一。
  而该基金会在果阿的办事处,则主要参与支援当地葡语教学,以及促进葡萄牙和印度的文化交流工作。
  东方基金会每年也颁发奖学金,给远东地区的学生到葡萄牙深造,以及葡萄牙学生到远东地区修读当地语言。另外,在里斯本设有“资料文献中心”,重点收藏有关东亚历史和葡萄牙人在东方扩张历史的文献和书籍。该中心为葡萄牙国内收藏葡文以外的汉学资料最丰富的场所。

东望洋炮台



又称松山炮台、东望洋山炮台东望洋炮台,是位于澳门半岛最高的东望洋山上之古老炮台,为澳门八景之一,为中国现存最古老的西式炮台建筑群之一。
  部分。东望洋炮台是东望洋山上三大名胜古迹之一,2005年作为澳门历史城区的部分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内。
  东望洋炮台除数座炮台堡垒外,还有由四组隧道组成的防空洞。东望洋炮台范围包括两个著名的旅游景点:东望洋灯塔和圣母雪地殿教堂。在此可俯瞰澳门全景和珠江口的壮丽景色。
  在这附近,还可以见到台风讯号的标记。每当刮台风时,气象局就会在炮台上悬挂相应的台风讯号标记,提醒市民作好准备。

【历史】
东望洋炮台建于约1637-1638年之间,面积约为8600平方尺。由于位处澳门最高点,炮台的主要用作防御外敌和观测站。在过去,东望洋炮台与大炮台和妈阁炮台组成一道坚固的外围军事防线。
  东望洋炮台范围内的防空洞最长为456米,最短则只有47米。防空洞内有发电机、休息室、贮油池和登上灯塔炮台的升降机等设备。澳门政府重新修葺改成旅游展示廊,展示珍贵的历史图片介绍,让游客领略从前防空洞的真实境况。此展示廊于2003年10月初对外开放。
  炮台上的圣母雪地殿圣堂建於 1626 年。在最近的修葺中,在教堂内发现了华南地区罕见的壁画。这些壁画糅合了中西文化的特色,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 屹立在教堂侧的东望洋灯塔,是中国沿海地区最古老的灯塔,建于1865 年。灯塔高 13 公尺,白墙红顶,雄伟挺拔。在晴朗的夜晚,澳门四周 20 里的范围内可以见到灯塔射出的灯光。

圣母雪地殿教堂

圣母雪地殿教堂最初在十七世纪时建于澳门东望洋山之炮台上,据说1622年荷兰人侵占澳门时,圣母曾步出小教堂外张开自己的斗篷来抵挡敌人的枪炮,而今日的教堂则建于1637年,堂内安放圣约翰洗者的圣像和画像,而圣约翰洗者就是澳门市守护神,这座小教堂,每天早上九时到下午三时半都为市民及游客开放。
  1996年,政府对圣堂进行内部保护和修复工程,发现了壁画遗迹。壁画上的圣经故事和人物,运用了中国绘画的技法,整个画面是中西文化和艺术的大融汇。
  圣母雪地殿教堂是东望洋山有三大名胜古迹之一。在1992年,更被澳门的社团评为澳门八景之一。2005年,作为澳门历史城区的部分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内。


特色
  圣母雪地殿教堂主色为白色,带着黄色的线条点缀,具17世纪葡萄牙修院的建筑风格。教堂主堂呈长方形,长为16米,宽4.7米。为承托筒拱结构的屋顶,两侧的墙身厚大且有扶壁。教堂屋顶铺设红瓦,屋脊高7米多,檐口高4.8米。在主祭坛右侧,设有一间祭衣房;教堂外面的楼梯,可到达上层的唱诗台。
  圣母雪地殿教堂的天花呈拱形,墙身绘有圣经故事和人物的彩色壁画。祭衣房的壁画线条秀丽活泼,揉合了中国的绘画技法和西方色彩,中西方的文化与艺术和谐地融汇一起。壁画绘有:玛利亚、圣安东尼、狮子、双头鹰与牡丹等图案,极具艺术价值与观赏性。



历史

 圣母雪地殿教堂约建于1622年。当年正值荷兰人入侵澳门,据说圣母曾步出小教堂外张开自己的斗篷来抵挡敌军的枪炮攻击。现今的教堂则建于1637年。圣母雪地殿教堂供有雪地圣母( Nossa Senhorada Guia)和护卫航海的圣人若翰洗者的圣像与画像。
  澳葡政府于1996年对教堂进行内部保护和修复工程时,发现了壁画遗迹。经过考证后,发现壁画是中西文化和艺术的大融汇,在华南地区属罕见之艺术作品。文化局局长何丽钻指出,政府严格以“保护壁画原有艺术的完整性和真实性”的原则对其进行修复,通过深入的历史研究,对各层“泥灰水”和颜料进行实验室分析,并且对使用的材料和色素进行了多项可行性研究与实践,最后使埋没在尘土之中的壁画图案和人物形象重光。1998年起,专家开始壁画的修复工作,一笔一笔地上色修补,将壁画原貌重现。于2001年7月24日,澳门文化局为圣母雪地殿教堂的祭衣房举行修复重光典礼。

[ 本帖最后由 步天涵谷 于 2010-4-10 17:06 编辑 ]
13#
 楼主| 发表于 2010-4-10 17:09:21 | 只看该作者
议事亭前地

议事亭前地(Largo do Senado)俗称「喷水池」,是澳门的一个广场,位居澳门半岛中区,面积3,700平方米,是澳门四大广场之一。2005年作为澳门历史城区的部分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内。议事亭前地北连板樟堂前地,南临新马路,南阔北窄,呈狭长的三角形,为热闹的商业及文化活动区。

目录

简介
历史沿革
美士基打铜像
牌楼
喷水池
天球仪
前地中举办活动
纸币题材
周边建筑物与著名店号
附近店铺之变化


简介

  议事亭前地坐落在民政总署总部对面,整个广场由碎石子铺成波浪状,附近道路已辟为行人专用区,周围有长椅,所以人们都喜欢聚集在这里憩和休闲。
  在广场的中央矗立著一座喷泉,它同时也是这里的标志。在广场的建筑物都是重建或重新装修的,包括有旅游司,邮政局和仁慈堂,仁慈堂是亚洲地区最古老的慈善机构。
  每逢有节日和大型活动,如农历新年,国际艺术节等,有关机构都会在这里
  十一黄金周畅快出游 户外-最美骑行风景线 主题公园全攻略 聚焦国内知名企业 举办表演供大众观赏。


历史沿革

  现今的议事亭前地,左侧为龙记酒家因位处明朝起中国官员以至葡萄牙人议事机构──澳门议事会(即今民政总署大楼)前,故而得名。议事亭前地为处澳门中心区域,历来上任的澳门总督,必在此举行仪式,检阅驻澳门的海陆军队。1940年,曾竖立一个攻打前山炮台和杀害清朝将士之葡萄牙军官美士基打铜像,文革期间被华人群众拉倒,原地则被改建一喷水池至今,俗称因此而成。
  议事亭前地周围一带的建筑物极富有欧洲特色,不少已被评为纪念物及具建筑艺术价值的建筑物。列入受文物保护之建筑物,其门面都不许改动,只可以改动室内架构。九十年代初,澳葡政府更重金聘请葡萄牙的技师以黑白相间之葡国石铺砌前地及相连街道地面,使之成为带葡萄牙城市风格的行人专用区,现除了游客必到之处外,议事亭前地仍是澳门社区活动的热门地点,50、60年代也有香港粤语电影以此地取景。

美士基打铜像

  1940年前,因人与车辆十分稀疏前地十分空旷,只是近两旁建筑设置一虑小花圃,放置数排木长椅供游人歇息;1940年,在较近新马路与市政厅大楼(民政总署大楼旧称)正中设立一梯形草地(窄边向前地方向)上种植数棵大树,中间树立一混凝土圆石柱,其上竖立葡萄牙军官美士基打(穿著军服拔剑)铜像,两旁近邮政局与其对面设立十数个泊车位。铜像在1966年12月「一二‧三事件」中被华人群众拉倒。

牌楼

  在50至70年代中旬,澳门的亲北京团体在每年十月于议事亭前地(或附近一带如星光书店旧址、邮政局旁)竖立由跨前地之木制红色牌楼,与市政厅大楼相对,庆祝过后便拆卸,印证著澳门当时政治对立的局面。牌楼通常高三层,与附近建筑物高度几乎相同,彷照天安门样式布置,上面有澳门同胞庆祝国庆字样,落地注中有当时之政治标语,上有大型绘画,每年主题不一,晚上亮灯或燃放鞭炮以示庆祝。


喷水池

  美士基打铜像被拉倒后,原址被改作一相同形状之水池,其上有一小级梯形突起,上铺设圆形的喷水嘴,水下配十数盏不同颜色灯光,假日期间喷水池以中间水柱为主,周边圆形小水注向中心间断围射,两级彩色灯光相间闪耀,对于70年代生活朴素之澳门居民来说,闲时或节日一家大小在喷水池散步、小童玩擦地炮已成一种优闲之活动。80年代末在前地设立数个大型植物水泥趸,内种热带植物,四边设有横椅以分隔喷水池前后,因当时只有喷水池周边小部分地区属不准行车之地,从喷水池至邮政总局门前仍需过马路。至90年代之前,该处仍是人力三轮车的其中一个认可停泊处;在1993年年中起前地进行半年之重整,格局成现在的面貌。

天球仪

  现时喷水池之位置跟过去与市政厅大楼的距离相距较远,较接近仁慈堂大楼。圆形地凹陷处有数个同心圆石阶,喷水池中央放置一个正立之天球仪(葡萄牙国徽上也有天球仪,代表葡人航海远征之象徵,有著作误写成地球仪),其上标有黄道赤道铜环,而秋分点正对著市政厅大楼。喷水池池底置有数十个白灯泡,晚上亮灯,以不同灯光向上喷水表演。而且自整个前地由普通水泥地换成铺设成波浪型葡国石后,除特别车辆(民政总署工作车辆)外整个前地皆不准行车,而只在邮政总局旁设立花槽与休憩台阶供游人乘凉与对面设立木椅;与此同时,因为一同铺设葡国石,与板樟堂、卖草地连成一体。

前地中举办活动

  澳门团体如需借用前地举办活动者,需向民政总署(回归前为澳门市政厅)提交申请。在一些大型节日上,民署于喷水池阶梯周围被安放有特色植物如荷花(荷香乐满城)与大红花(圣诞节)作布置,而圣诞节与农历新年的半个月期间,民署亦会在前地放置大型圣诞树与生肖灯饰作点缀。曾有艺术展览期间,把其上之天球仪置下以其平台安放艺术展品。而因为喷水池规模缩小并移后,民政总署前腾空了较大的空间,故一般性较大型之文艺晚会或者音乐会等表演娱乐节目经常在此搭建临时舞台与灯光举行。
  议事亭前地之中华商业大厦农历新年之舞龙活动、跨年倒数(90年代至2004年)或一些团体较大型活动(如保安日)、2000年的澳门首届美食节也是也在此举行,通常是民政总署旁之空地搭建大舞台活动,仁慈堂后方空地则为展览或小型摊位活动之格局。而每年农历新年前几天之澳门小型花市、摄影展览皆多在近仁慈堂之前地举行。
  由于该前地属于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的“澳门历史城区”一部分,为了保护该地和附近其他同样被列入该名录的建筑物(例如仁慈堂大楼和民政总署大楼),民政总署批准团体于该前地举行大型集会和活动的数量也有所减少。

纸币题材

  澳门大西洋银行2005年版本澳门币壹佰圆纸币正面取材自议事亭前地。

周边建筑物与著名店号

  民政总署大楼、隔邻为在90年代结业之平安戏院
  邮政总局
  仁慈堂大楼、隔邻为便民药房
  信德堡(购物中心,曾开设大快活快餐店和唱片影音器材行,现为屈臣氏)
  利斯大厦(曾为大众报报社、澳门电力公司办事处和旅游局总部所在地,今澳门商务旅游服务中心)
  龙记酒家、大诚书局(60年代已在此经营至今,现只有前者继续营业)
  义顺双皮奶
  瑞昌银号办馆(原址于90年代中被售出,现已成为餐厅与健美公司)
  澳门商会原址(即现时澳门中华总商会初期会址,地下铺面为洋服店、文具印刷公司与建筑公司;原址售出后曾为已结业之中国文教有限公司分店、身份证明局办公地址;现为中华商业大厦,该处有蔡澜美食城与化妆品连锁店)

附近店铺之变化




  由于2002年澳门开放赌权、大力推动旅游业与开放中国内地自由行之关系,附近纷纷开设化妆品连锁店、知名快餐连锁店与食肆、咖啡店(如Starbucks)、手机店与时装店等。前地纵使换来大批大批游人与歌舞升平之美丽景象,过去居民在两旁开设之照相馆(如龙记酒家与义顺双皮奶之间的松林摄影院)、茶餐厅、粥面店和老牌办馆(同顺办馆)、老牌理发厅(上海理发厅)等因为行业式微或店位租金急速飙升之下被迫迁出,甚至消失,随之消失的还有挂在邮政总局对面建筑之知名饮料霓虹招牌广告(集中在邮政总局对面之大型广告如维他奶、绿宝橙汁、可口可乐等),也是澳门城市变化的一个侧影和澳门人之集体回忆。
14#
 楼主| 发表于 2010-4-10 17:15:08 | 只看该作者
妈阁庙前地  

妈阁庙前地是澳门半岛南部妈阁庙门前的广场。因位置于妈阁庙前而得名,是各等地游客访澳门必到的旅游景点之一。前地向海之方向有澳门海事博物馆,附近有新发展出现的手信街。北端为妈阁斜巷,南端连接妈阁上街



  特色
  面向澳门海事博物馆一则的地面上,竖立了两支石旗杆。
  前地功能
  文化表演,包括新年节日舞龙、神诞上演神功戏;
  人群旅客聚集,包括活动前后;
  艺术作品取景。
  旅游景点
  澳门海事博物馆
  妈阁庙
  一号码头

阿婆井前地

【亚婆井前地(Largo do Lilau)位置】
是位于澳门西望洋山北面的广场。由于亚婆井前地及周围古旧建筑,故被列为澳门建筑、历史和文化文物区。2005年开始,随澳门历史城区之一部份而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内。


【历史】
传说明朝一位婆婆在此地筑水池贮山泉方便居民汲取饮用,故人称呼水池为亚婆井。亚婆井的葡文意思是山泉,由此可知,此地昔日为澳门水池之一。有井就有人住,澳门早期的葡萄牙人便聚居此处,故为最古老的住宅区之一。澳门昔日的葡萄牙人有民谣说:“喝过亚婆井水,忘不掉澳门;要麼在澳门成家,要麼远别重来。”
  澳葡政府为保存此区的文化特色,进行了一系列重修工程,亚婆井前地内的两株百年老榕树得以保留,增设古典路灯和将石子路面改铺大理石等。1996年1月重修工程竣工,亚婆井前地及附近建筑的欧陆风情得以留下。

【相关资讯】

  原来的亚婆井水泉仍然存在,正确位置是亚婆井斜巷尽头的高地上,而不是位于亚婆井前地。
  其他
  “亚婆”或“阿婆”意即老婆婆,由於粤语的“亚”和“阿”乃同音字,因此很多粤语命名之地名经常出现“亚”与“阿”互换字的情况。澳门官方使用的名称为亚婆井前地。

亚马喇前地  

亚马喇前地 (Praça de Ferreira do Amaral)是澳门的一个前地,位于澳门半岛南部,面向南湾湖。以此为中心放射出澳门半岛数条主要道路,由西至东分别为:
  苏亚利斯博士大马路
  殷皇子大马路
  葡京路
  友谊大马路
  澳氹大桥澳门方向落脚站位于前地南方
  周围重要建筑物有中国银行澳门分行大厦、新葡京酒店、葡京酒店。
  历史
  前地原址本是南湾近陆的一部分,1930年代填海成陆。澳葡政府树立挑战中国主权的澳门总督亚马留的骑马铜像,故民间称之为铜马广场。在1990年代中旬铜像被拆卸运回葡萄牙后,前地改为地下停车场,地面改为绿化区。为迎合日益繁忙的道路交通,政府已完成地下行车隧道工程,并正兴建由多条地下行人隧道构成的放射性行人隧道网。

圣奥斯定前地  

圣奥斯定前地(Largo de Santo Agostinho),是(古称磨盘山)的一个广场,因而又称作岗顶前地,坐落于澳门半岛南部风顺堂区。2005年作为澳门历史城区的部分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内。



  圣奥斯定前地面积虽不大,但却拥有丰富的人文与宗教景观。其内的圣若瑟修院大楼及圣堂、岗顶剧院(伯多禄五世剧院)、何东图书馆、圣奥斯定教堂均一同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之建筑。另外,社会服务慈善团体澳门明爱以此地为会址。近年,岗顶前地铺上波浪形图案的葡萄牙风格碎石和小食亭,更增添了广场的欧陆气色。
  圣奥斯定前地伸延道路可通向议事亭前地(东方斜巷)、福隆新街、龙嵩街、红窗门街与天通街,其附近也是一区警察局总部与汇业银行行政中心所在地。
  历史事件
  1586年(明万历十四年):兴建了圣奥斯定教堂(俗称龙嵩庙)。
  1849年(清道光二十九年):澳门总督亚马留强行迁徙此地民居,开辟道路。
  1859年(清咸丰九年):兴建岗顶剧院。
  1894年(清光绪二十年):何东在此兴建何东图书馆。
  1900年(清光绪二十六年):诗人丘逢甲寓居岗顶时,留下《澳门杂诗》十五首。
15#
 楼主| 发表于 2010-4-10 17:17:37 | 只看该作者
柯邦迪前地

目录

历史沿革
后期发展及景况

 柯邦迪前地(通称司打口 葡萄牙文:Praça de Ponte e Horta)位于澳门半岛西部、风顺堂区北边,是澳门内港的一个休憩广场,长约100米,阔约35米。前地的最东端接聚宝街与群兴新街交界,东北接有蓬莱新街,最北端接火船头街,最西端则接河边新街与比厘喇马忌士街交界,最南端则有隧道通往安仿西巷。街道名称是以1866年至1868年时任澳门总督邦迪·柯打(Jose Maria da Ponte e Horta)命名,而通用名称则可能源自“印花税”或“财政”的外文音译(见下文“司打口名称由来”一节)。
  在清朝康熙至同治年间,这里是专门用作进口鸦片的埠头,也是澳门乃至中国史上第一个鸦片专用码头和课烟税区,甚至是鸦片战争的肇始地。19世纪末埠头遭到填塞,变成大片旷地;时至澳门禁止鸦片后,旷地上曾有茶座和卖艺表演,入夜后旷地上颇为热闹。1992年时这里被列入澳门文物名录内,之后旷地上又建立过菜市场,后来菜市场被取消并建为现在的休憩广场。



历史沿革
鸦片贸易在澳门的发展之初
  澳门的鸦片进口活动最早可追溯到明朝,在1589年(明万历十七年)的澳门税关表中就记有“鸦片二斤值价银条二个”,这也是目前已知最早进口澳门的记录。在清康熙至同治年间,澳葡政府扮演着鸦片存贮和中转的重要角色,也包揽了中国海关原在澳门征收的大烟税。在可查阅的记录中,康熙元年(1662年)时已是“年课厘税五百两白银”,康熙六年时则是一万两,康熙十年时已飙升至十万两。而在康熙年间海禁一度开放,进口澳门的鸦片量亦逐年增加,至康熙三十一年时年进口量已超过一千箱。
  司打口的源起
  不过,这时鸦片生意的主导地位,已由原来的葡国商人变成英国商人,因为英国人销售鸦片的方法比较高明。澳葡方面有见及此,便开始向鸦片商开征更多的烟税,以防鸦片市场被英国人垄断。而这些所谓的“额外烟税”,官方称这是“向中国海关包洋药税”,自己祇是“代中国海关向外商征收洋药税而已”;但实际上,这些税项只有小部份交给清廷,大部份则是由澳葡政府占去。
  而由于当时澳门对外的水路交通都以北湾(即内港)为主要港口,故在这一带就有多个埠头,不过这些大都是属私家用途。其中一个为司打口。当时其对出还属水域,埠头为“凹”字形,中间的河道约在今聚宝街和蓬莱新街街口之间,可予船只在其航行,在以西北的尽头为石阶,以便船只靠岸及上落船客和货品。在与火船头街的位置还架有一道木桥连接埠头两岸,但只可行人。
  司打口大概就是在这个时候被澳葡收归的,澳葡在埠头两岸兴建货仓存栈(称“公栈”或“官栈”),并于石阶上修建一座大屋。而澳葡则利用司打口进口美名为“洋药”的鸦片。当时如要进口鸦片到澳门,须向清廷报缴税项,而该税收初时是由澳葡当局代收的,故在埠头驻有汛兵和税吏,而石阶上的大屋原来就是用作收税的办公楼。自此,司打口便成为了当时澳门唯一一个鸦片进口码头。
  “司打口”名称由来
  对于运送鸦片的商船,从外地到达中国南海后,经十字门驶向南湾,停在烧灰炉村以北远处的埠头,把鸦片拆装,然后转由多艘小艇分批继续运送。小艇队再绕过西湾和妈阁,便到达司打口。把鸦片卸下后,鸦片拥有者则到大屋把鸦片登记,然后鸦片便会先被暂存到公栈内,待拥有人缴税。拥有人完税后,澳葡当局就会在对应的鸦片装箱上黏贴印花,并向拥有人发出完税收据。此后,拥有人便可凭此收据随时从货仓领回自己的货品,再把鸦片转售。
  而通用名称中的“司打”,其源由历来存在着两个说法:一说是因为洋人称呼这些贴在箱上的完税印花为 “Stamp”,把该字取其粤语音译即为“司打”[参 4];另一说是指因为收税属于财政范畴,故“司打”一词应是来自葡文 “Fazenda”(意即“财政”)的粤语音译,而昔人也有把国课署(相当于现在所说的财政部门)叫为“司打署”,称其印发的禀纸为“司打纸”等。
  沧桑
  自司打口被收归后,所建的公栈也是全澳门唯一的官方鸦片储存仓,正门位于红窗门街,后门则开在河边的石级上。当鸦片运送到司打口后,便经由后门存入公栈,待鸦片拥有人完税后,就经正门运出公栈。若要把鸦片销往中国内地,则再由苦力用人力车沿红窗门街和三巴仔横街等地把鸦片运回南湾,在南湾下船转运至广州,再经广州分散至中国各地。
  直至雍正七年(1729年),满清政府宣布禁止输入鸦片后,澳葡政府的洋药税收和代理生意陷于停顿,司打口顿时变得冷清。澳葡当局不甘损失此庞大的税收利益,于是与鸦片商人勾结,陈情贿赂清朝官员,把鸦片走私到澳门。结果司打口的萧条仅过了大约一年便又开始兴旺起来,禁烟令实行了三年后,司打口已经回复禁烟前的景况[参 10]。
  由于鸦片在中国的需求量非常大,利润非常高,故一些清朝的地方官员私下与澳葡当局合伙,瓜分洋药税,并把澳门的鸦片进口市场垄断。此举损害了外国鸦片商的利益,引致这些鸦片商自乾隆年起(1736年)直接地把大量鸦片走私到中国内地。1802年,澳葡政府更无视清廷的禁烟令,颁布特权予葡萄牙人以进口鸦片,变相将鸦片进口合法化;而事实上这个“特权”也允许其他外国商人进口,只是运载的船只在驶进澳门的时候要挂起葡萄牙的旗帜而已[参 9]。因此,即使至道光年(1821年—1850年)时这类走私活动已非常猖獗,这对司打口作为鸦片码头的地位几乎丝毫无损。加上期间中国爆发鸦片战争,大清虽然战败,但也使这类走私活动有所减少,而走私的物品也不再独沽一味,部份鸦片的走私量已由其他的东西取代,故司打口仍能保持其繁荣态势。至清同治年时(1862年),澳门的鸦片生意已由澳葡政府垄断。
  填塞——“柯邦迪前地”之产生
  后来鸦片进口量不断增加,司打口和公栈已不敷应用,而且卫生环境差劣,故在1866年时,当时刚刚上任的澳督柯打就决定扩充司打口。在整治工程前提交给总督的报告中,就有一份对司打口及其一带区域作出这样的描述:
  “ 狭窄肮脏的街道纵横交错,卫生环境恶劣,房屋拥挤、污秽,有碍观瞻。 ”
  司打口群兴大厦内的走廊,是已取消的“公栈巷”之一部份[终于在1869年(清同治八年),司打口被完全填塞,自此埠头也消失了[参 3],此时柯打总督也已卸任。澳葡当局在填地上,建立新的烟税码头(即现在的比厘喇马忌士街大丰仓处,南舢舨码头侧);而中间的空地,因为整治工程由柯打总督策划,于同年7月26日当局决定将之命名为“柯邦迪前地(Praça de Ponte e Horta)”,以纪念柯打有此政绩。尔后几十年间公栈不断扩充,主要集中在火船头街、群兴新街和夜呣街之间,其中还设有“烟膏配制场”和“大烟专卖局”,在光绪年时国课署总部更迁入公栈内。鸦片贸易之日益红火,至1925年时公栈仍在扩充,在群兴新街与安仿西巷之间又筑了一条街道,名为“公栈巷(Travessa do Ópio)”,以利公栈运作。1933年时澳葡当局更公然在当年的《澳门年鉴》中刊出《鸦片专卖章程》,以便商家承投。不过在1935年后,澳葡终于察觉到鸦片对澳门市民的为害,开始收紧鸦片进口和研究治疗烟瘾的方法,最终在1946年,澳门全面禁止进口和吸食鸦片

后期发展及景况
鸦片在澳门被禁止后,公栈也变作其他用途,曾经用作一般货物的仓库、熔金场、学校等。而中间的空地也改为公众用地,后来在旷地上更有卖武表演,又有说书看相和茶座开设,每逢入夜,热闹场面不乏。直至1980年代,大部份公栈被拆,改建为住宅大厦,而“公栈巷”也被取消。1989年,澳葡当局又将前地重整,并在其修整道路,空地顿时被马路断成两截,呈“日”字形。1992年时澳门文化司署[注 7]将柯邦迪前地列入澳门文物名录中的“已评定之地点”类别。
  后来因在远处的营地街市重建,1994年时司打口旷地上被改建为临时街市,至1998年营地街市重建完成后,原临时街市被改为临时文化活动中心。直至2003年,有关当局为配合十六浦发展计划,把司打口还原为空地,并改建为休憩广场,在广场中建有喷泉和儿童游乐场等。不过此后休憩广场却被指是不实用,因当时广场中的喷泉水池占地过大,广场又无可作遮荫的树木,以及缺乏坐椅,起不到休憩用途。终逼使当局在2004年时再度把司打口广场重修,收窄水池和种植更多树木,加设坐椅,改建为现在的司打口休憩广场。
  街上地标
  澳莱·英京酒店
  楼高五层的澳莱·英京酒店(Ole London Hotel)地处司打口的东端,建于1980年代,为一家两星级酒店,内有46间客房。2008年时酒店进行过重修,门面和内部均装潢为南欧葡式风格。
  新新酒店
  在前地与蓬莱新街交界处的新新酒店(Best Western Hotel Sun Sun),原为一座五层高的旧式木楼,建于1920年代。1994年美国最佳西方国际集团(Best Western International, Inc)将其重建成现在的新新酒店。酒店为两星级,楼高15层,提供178间客房,内有4家餐厅。
  同善堂第二诊所
  鸦片屋,现为同善堂第二诊所该处位于火船头街与柯邦迪前地交界,原为鸦片公栈的一部份,建于1880年(清光绪六年),俗称“鸦片屋”。自1946年澳门禁鸦片后,曾被先后租出作为货仓和熔金场。后来为一所学校租用,该校名为粤海大学,不过因为校方欠租过多,原址被法院收回,之后被改为第二警区署,后来被荒废。1992年时澳门文化司署将鸦片屋列入澳门文物名录中的“评定为具建筑艺术价值之建筑物名单”类别,四年后有关当局更耗资67万澳门元把公栈重新修葺。2001年,同善堂第二诊所由原清平直街旧址迁入该公栈,为市民提供中医针灸及各种西医诊疗服务。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于都市网 | 服务条款 | 开放平台 | 广告服务 | 商务洽谈 | 都市网招聘 | 都市网公益 | 客服中心 | 网站导航 | 版权所有

手机版|小黑屋|Comsenz Inc.  

© 2001-2013 源码论坛 Inc.    Powered by Weekend Design Discuz! X3.2

GMT+8, 2024-5-4 21:48 , Processed in 0.099467 second(s), 21 queries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