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找回密码
搜索
查看: 4454|回复: 2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世界文化遗产-----山西五台山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0-4-28 13:45:1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五台山位于中国山西省东北部,距省会太原市230公里。与四川峨嵋山、安徽九华山、浙江普陀山共称“中国佛教四大名山”。是中国佛教及旅游胜地,列中国十大避暑名山之首。2009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以文化景观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朝鲜也有一座五台山。淮剧《五台山》则是传统剧目,为连本剧《杨家将》中的一折戏。

目录

1、佛教名山五台山圣地历史创建述略
历史发展高峰
名称由来
文化景观遗产
文殊道场
五台山地质
五台胜景
五顶胜境
五台古刹
名寺简介
五台之最
旅游攻略
特色活动
佛事活动
五台山美食
旅游交通
旅游贴士
五台山典故
2、朝鲜五台山
3、西安南五台
4、淮剧《五台山》







1、佛教名山五台山
  五台山五台山(Mount Wutai )位于山西省忻州市五台县境内,是我国佛教四大名山之一,1992年 林业部批准为“国家森林公园”。2001年1月 国家旅游局审定为“首批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2005年9月五台山通过第四批国家地质公园评审,成为“国家地质公园”。2007年8月 国家旅游局审定为“首批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2009年6月26日在西班牙塞维利亚举行的第33届世界遗产大会上被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五台矿产 ;五台有多种颜色的黑曜石矿山,经我国著名专业学家黄恵勋,收集样品并鉴定确定多种颜色曜石尙没开发.,有重大经 济价值 。
  中国佛教及旅游胜地。
  位于山西省东北部,忻州市五台县和繁峙县之间,西南距省会太原市230公里。与浙江普陀山、安徽九华山、四川峨眉山共称“中国佛教四大名山”。与尼泊尔蓝毗尼花园、印度鹿野苑、菩提伽耶、拘尸那迦并称为世界五大佛教圣地,或者世界五大佛教名山 。1982年11月 国务院首批公布五台山为“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1992年 林业部批准为“国家森林公园”。2001年1月 国家旅游局审定为“首批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2009年6月26日在西班牙塞维利亚举行的第33届世界遗产大会上被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五台山位于山西省的东北部,属太行山系的北端,跨忻州市繁峙县、代县、原平市、定襄县、五台县,周五百余里。中心地区台怀镇,距五台县城78公里、繁峙县砂河镇48公里、忻州市150公里、山西省会太原市240公里。在北纬38°50'~39°05'、东经113°29'~113°44'之间,由一系列大山和群峰组成。其中五座高峰,山势雄伟,连绵环抱,方圆达250公里,总面积592.88平方公里。
  五台山由古老结晶岩构成,北部切割深峻,五峰耸立,峰顶平坦如台,故称五台︰东台望海峰、西台挂月峰、南台锦绣峰、北台叶斗峰、中台翠岩峰。五峰之外称台外,五峰之内称台内,台内以台怀镇为中心。五台周长约250公里,总面积2837平方公里。五台之中以北台最高,北台顶海拔3061.1米[2],有“华北屋脊”之称。山中气候寒冷,台顶终年有冰,盛夏天气凉爽,故又称清凉山,为避暑胜地。五台山自然植被以草地为主,由草甸、草原、灌丛构成,是优良的夏季牧场。
  五台山是中国佛教寺庙建筑最早地方之一。自东汉永平(58~75)年间起,历代修造的寺庙鳞次栉比,佛塔摩天,殿宇巍峨,金碧辉煌,是中国历代建筑荟萃之地。雕塑、石刻、壁画、书法遍及各寺,均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唐代全盛时期,五台山共有寺庙300馀座,经历几次变迁,寺庙建筑遭到破坏。目前台内外尚有寺庙47座。其中佛光寺和南禅寺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两座木结构建筑。显通寺(灵鷲寺)、塔院寺、菩萨顶、殊像寺、罗睺寺被列为「五台山五大禅处」。台怀镇是寺庙集中分布的地方,是五台山佛事活动和经济生活的中心。相传五台山是文殊师利菩萨讲经弘法的场所。历史上,印度、尼泊尔、朝鲜、日本、蒙古、斯里兰卡等国的佛教信徒,来此朝圣求法的甚多。是当今中国唯一兼有汉地佛教和藏传佛教的佛教道场。每逢盛夏,海内外游人香客前来游览观光、烧香拜佛、络绎不绝。每年6月举行盛大的骡马交易大会,进行物资交流、文艺会演和消夏避暑。台怀镇人口10525(2000)。
  五台山,是地球上最早露出水面的升迁陆地之一。它的孕育,可以追溯到26亿年前的太古代。到震旦纪时期,又经历了著名的“五台隆起”运动,形成了华北地区最雄浑壮伟的山地。第四纪时期,冰川覆盖了五台山,留下了弥足珍贵的冰缘地貌。五台山地层完整丰富,特别是前寒武系地层典型奇特,是全国地质科考的重点地区。五台山境内的绝大部分地层组段,都是以本地区的山、水、村、镇命名的,它们在地质学领域具有重要的位置和作用。
  五台山,最低处海拔仅624米,最高处海拔达3061.1米,为华北最高峰,有“华北屋脊”之称。台顶雄旷,层峦叠嶂,峰岭交错,挺拔壮丽,大自然为其造就了许多独特的景观。五台山气候寒冷,又被称作“清凉山”。全年平均气温为零下4度,7至8月最热,分别为9.5度和8.5度,1月份最冷,平均气温零下18.8度。台怀地区比台顶早一个月入春,迟一个月入秋,温度相差6度左右,全年平均气温2-3度,最低气温零下30度,最高气温为30度。台怀地区夏季空中云层较低,湿度大,常有雨水。
  五台山奇峰灵崖随处皆是,著名者达五十余处。其中写字崖,用水洒湿以后,拿手帕仔细拭擦,崖面会显示出类似篆隶体字迹,水干字隐。有人曾除去表皮石层,结果下层仍能擦出字来。层层有字,字字不同。据载曾发现过“天之三宝日月星,地之三宝水火风,人之三宝精气神”的联句。平均海拔1100米以上,最高点北台叶斗峰海拔3061.1米,被称为“华北屋脊”。五台山方圆约320公里,因五峰如五根擎天巨柱拔地而起、 巍然矗立,峰顶平坦如台,故名五台。又因山上气候多寒,盛夏仍不见炎暑,故又别称清凉山。是一个融自然风光、古建艺术、历史文物、佛教文化、民俗风情、避暑休养为一体的旅游区。 1982年,五台山以山西五台山风景名胜区的名义,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名单,历年来获得了“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中华十大名山”之一、“国家地质公园”、“国家自然与文化双遗产”、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等荣誉。世界遗产。
  五台山是驰名中外的佛教胜地,是大智文殊师利菩萨的道场,而五台山又以建寺历史悠久和规模宏大,而居佛教四大名山之首——故有金五台之称,在日本、印度、斯里兰卡、缅甸、尼泊尔等国享有盛名。五台山寺庙始建于汉明帝时期,唐代因“文殊信仰”的繁盛,寺院多达360多座。清代,随着喇嘛教传入五台山,出现了各具特色的青、黄二庙。五台山五座台顶合围的地区,称为台内,其外围则称台外。

[ 本帖最后由 步天涵谷 于 2010-4-28 13:50 编辑 ]
2#
 楼主| 发表于 2010-4-28 13:47:41 | 只看该作者
圣地历史创建述略

   传说五台最早是道家的地盘,《道经》里称五台山为紫府山,曾建有紫府庙。《清凉山志》称佛教的文殊菩萨初来中国时,居于石盆洞中,而石盆在道家的玄真观内,这说明当时五台山为道家所居。
  佛教最初传入我国时,只有少数人奉行。公元前二年,大月氏国(原居我国新疆西部伊犁河流域的少数民族,西迁中亚后建立的国家)国王的使者伊存来到当时中国的首都长安(即今西安),他口授佛经给一个名叫卢景的博士弟子,这是中国史书上关于佛教传入中国的最早记录。





  佛教传入五台山,普遍的说法是始于东汉。史籍记载,永平十年(公元67年)十二月,汉明帝派往西域求法的使者同两位印度高僧摄摩腾和竺法兰来到洛阳。
  永平十一年在洛阳城西雍门外御道之南,建造一座僧院以供这两位印度高僧居住。为纪念白马负经(《四十二章经》)输像(佛像)之功,因名白马寺。
  永平十一年,摄摩腾、竺法兰从洛阳来到了五台山(当时叫清凉山)。由于山里很早就有阿育王的舍利塔,再加上五台山又是文殊菩萨演教和居住的地方,他二人想在此建寺,但由于当时五台山是道教根据地,他二人颇受排挤,因此奏知汉明帝。汉朝廷为辨别佛教与道教的优劣高下,让僧人与道士表演、说明、验证,因此双方达成协议——约期焚经,以别真伪(相传,焚经地点在今西安焚经台)。焚经的结果,道教经文全部焚毁,佛教经文却完好如初,故他二人获得建寺的权利。台内山多地广,河流纵横,何处适合建寺?《清凉山志》载:“在大塔左侧,有释迦牟尼佛所遗足迹,其长一尺六寸,广六寸,千幅轮相,十指皆现”。相传他二人不仅发现此足迹,而且还发现佛“舍利”,此外,营坊村这座山的山势奇伟,气象非凡,和印度的灵鹫山(释迦牟尼佛修行处)相似。由于这三种原因,故决定在此建寺。寺院落成后,以其山形命名为灵鹫寺。汉明帝刘庄为了表示信佛,乃加“大孚”(即弘信的意思)两字,因而寺院落成后的全名是大孚灵鹫寺。大孚灵鹫寺是现今显通寺的前身。从那时起,五台山开始成为中国佛教的中心,五台山的大孚灵鹫寺与洛阳白马寺同为中国最早的寺院。
历史发展高峰

   南北朝时期,五台山佛教的发展出现第一个高潮。北魏孝文帝对灵鹫寺进行规模较大的扩建,并在周围兴建了善经院、真容院等十二个寺院。北齐时,五台山寺庙猛增到二百余座。到了隋朝,隋文帝又下诏在五个台顶各建一座寺庙。即东台望海寺、南台普济寺、西台法雷寺、北台灵应寺、中台演教寺。也因为五台山是文殊菩萨演教的地方,所以这五个台顶上的寺庙均供奉文殊菩萨,但五个文殊的法号不同:东台望海寺供聪明文殊、南台普济寺供智慧文殊、西台法雷寺供狮子文殊、北台灵应寺供无垢文殊、中台演教寺供孺童文殊。从此以后,凡到五台山朝拜的人,都要到五个台顶寺庙里礼拜,叫做朝台。此时,五台山之名已在北齐史籍中大量出现。
  尊胜寺塔盛唐时期,五台山佛教的发展出现了第二个高潮。这个期间据《古清凉传》,全山寺院多达三百所,有僧侣三千余人。此时的五台山,不仅是我国著名的佛教名山之一,而且是名符其实的佛教圣地了,被誉为我国佛教四大名山之首。
  五台山成为佛教圣地,并在中外佛教界发生重大影响,是从唐代开始的。有唐一代是五台山佛教发展史上的一个关键时期。
  李唐王朝起兵太原而有天下,所以视五台山为“祖宗植德之所”。李渊在起兵反隋时,就对佛教许下大愿,如果当上皇帝,一定大弘三宝。武德二年(619)李渊便在京师集聚高僧,立十大德,管理僧尼事务。唐太宗即位后,重兴译经事业,使波罗颇迦罗蜜多罗主持,又度僧三千人,并在旧战场各地建造寺院。贞观九年(635),太宗下诏曰:“五台山者,文殊必宅,万圣幽栖,境系太原,实我祖宗植德之所,切宜祗畏。”“是年,台山建十刹,度增数百。”
  武则天在争夺皇位的斗争中,非常重视佛教的作用。长寿二年(693),名僧菩提流志等呈上新译《宝雨经》,称菩萨现女身,为武则天上台大造舆论。证圣元年(695),武后命菩提流志和实叉难陀重新翻译《华严经》。圣历二年(699)译毕。新译《华严经》说:“东北方有处,名清凉山。从昔以来,诸菩萨众于中止住。现有菩萨名文殊师利,与其眷属诸菩萨众一万人,俱常在其中而演说法。”长安二年(702),武则天自称“神游五顶(清凉五台山的五大高峰)”,敕命重建五台山的代表寺院清凉寺。竣工后,命大德感法师为清凉寺住持,并封其为“昌平县开国公,食邑一千户,主掌京国僧尼事。”
  这是五台山在全国佛教界取得统治地位的发端,也是五台山在封建统治者的利用和主持下,发展成为名山圣地的开始。
  据记载,唐代自太宗至德宗,“凡九帝,莫不倾仰灵山,留神圣境,御札天衣,每光五顶,中使香药,不断岁时,至于百辟归崇,殊帮赍供,不可悉记矣。”显而易见,从唐太宗到唐德宗,都对五台山佛教给予极大的支持和扶助。
  从佛教经典来看,除新译《华严经》说文殊菩萨住处“名清凉山”外,《佛说文殊师利宝藏陀罗尼经》也云:“佛告金刚密迹王言:我灭度后,于此南赡部州东北方,有国名大震那,其中有山名五顶,文殊童子游行居住,为诸众生于中说法。”




  由于佛教经典中所说的文殊菩萨住处——“清凉山”“五顶山”,同五台山的地形、气候、环境,极为相似,所以,中外佛教徒便把五台山这个“五峰耸出”“曾无炎暑”的自然场所,当作是他们虚幻世界里的文殊菩萨住地了。五台山由此驰名中外,显赫于世,成为佛教徒竞相朝礼的圣地。不言而喻,五台山是借助于李唐王朝的强盛而成为圣地、名扬中外的。
  在唐代,佛教备受推崇,文殊菩萨尤其为佛教徒所尊崇。当时国家规定,全国所有寺院的斋堂,都必须供奉文殊菩萨圣像。由于朝野都尊奉文殊菩萨,视五台山为佛教圣地,所以五台山空前隆盛,名僧辈出,澄观就是一个突出的代表。
  澄观,(738-839),俗姓夏侯,字大休,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十一岁,在应天宝林寺出家,十四岁得度,三十九岁时,“誓游五台,一一巡礼。”在遍访五台山名刹胜迹之后,留居大华严寺研习《华严经》,在寺中主讲《华严经》五年。后来,澄观觉得“华严旧疏,旨约文繁。”于是,“旦暮策怀,思惟造疏。”唐德宗兴元元年(784)四月八日,澄观谢绝交游,在大华严寺制疏阁重新注疏《华严经》。至德宗贞元三年(787)十一月五日,历时三年多,终于著述出《大方广佛华严经疏》六十卷。唐代宗时,澄观被代宗“事以师礼”。唐德宗又尊其为“教授和尚”,“诏受镇国大师号,进天下大僧录。”宪宗即位,“敕有司别铸金印,迁赐僧统清凉国师之号,统冠天下缁僧,主教门事。”“穆宗、敬宗咸仰巨休,悉封大照国师。文宗太和五年,帝受心戒于师。开成元年,帝以师百岁寿诞,赐农财食味,加封大统国师。”“中外台铺重臣,咸以八戒礼而师之”。
  澄观“生历九朝,为七帝师”,于唐文宗开成四年(839)卒,寿一百零二。唐文宗“特辍朝三日”,命“重臣缟素”,隆重葬之。被尊为“华严宗第四代祖师”。有唐一代,五台山名僧辈出,这也是五台山佛教圣地形成的一个重要标志。
  五台山佛教圣地形成的另一标志,是佛教寺院的大规模兴建和僧侣人数的增加。在唐代,五台山见诸记载的佛寺就有七十余所,其规模都十分宏伟。
  随着佛寺的兴建和扩大,五台山的僧侣人数亦日益增多。唐德宗贞元年间,合山僧尼达万人之众。寺院的兴旺发展引起对社会政治、经济的重大负面影响,唐文宗遂于会昌五年(854)下诏废佛,命令拆毁寺字,勒令僧尼还俗。综计全国拆毁大小寺庙四万四千六百余所,僧尼还俗二十六万余人,收回土地数千万顷。五台山亦不例外,僧侣散尽,寺庙被毁。唐宣宗即位,又再兴佛教。政府规定五台山的僧数仍达“五千僧”。实际上,加上私度和游方僧,要比“五千僧”多得多。纵观历代五台山的僧侣人数,以唐代为最多。寺庙林立,僧侣若云,这也是唐代五台山佛教圣地形成的一个标志。
  唐代五台山佛教圣地形成的另一个标志,是外国佛教徒对五台山的无限景仰和竞相朝礼。唐朝经济繁荣,国势强盛,在国际上声望甚高,是亚洲各国经济文化交流的中心。随着国际交往的扩大,五台山还受到印度、日本、朝鲜和斯里兰卡等国佛教徒的景仰。朝礼五台山和到五台山求取佛经、佛法的外国僧侣很多。

[ 本帖最后由 步天涵谷 于 2010-4-28 13:52 编辑 ]
3#
 楼主| 发表于 2010-4-28 13:54:53 | 只看该作者
名称由来

   大多数到过五台山的人五台山,通常只是到了以五台县台怀镇为中心的历史悠久、规模宏大的寺院群。而真正意义上的五台山实际上是指五台县的五座相互连接环绕、挺拔秀丽的山峰。它们分别是:东台望海峰、西台挂月峰、南台锦绣峰、北台叶斗峰和中台翠岩峰。由于五山峰海拔均在3000米以上,因此除了一些虔诚的佛教徒能够登临五峰台顶朝拜文殊菩萨外,很少有人能够到达五台。也是由于台怀镇寺院群分布在五座山峰之间,因此,人们通常就把到过台怀镇视为去过五台山了。 
  五台山原先并不叫五台山,而是叫紫府山,也称作五峰山道场。这里曾是道士们修行的地方。到了东汉永平11年(公元68年),天竺(今印度)高僧迦叶摩腾、竺法兰从洛阳白马寺来到五峰山一带,认为这里是文殊菩萨讲经说法的道场,于是就想在这里建筑寺院,供奉文殊菩萨。可是这里的道士并不同意,最后由汉明帝在洛阳白马寺主持,举行道士与两位高僧的赛法,结果两位高僧获胜。从此,佛教界在台怀镇一带就取得了建筑佛教寺院的权利,所建的第一座寺院就是如今的显通寺。从此,历经各个朝代的修建、扩建,以台怀镇为中心的寺院最多时曾达到360多座,直到今天还保留着100多座。因此,五台山也就以其佛教寺院历史悠久、规模宏大位于全国佛教四大名山之首。
  至于五峰山更名为五台山,这里面还有一段鲜为人知的故事。据传说,远古时代的五峰山一带气候异常恶劣,常年酷暑,当地百姓苦不堪言,时逢文殊菩萨在那里讲经说法,见到黎民百姓的疾苦,深表同情,于是发大愿拯救百姓脱离苦海。文殊菩萨装扮成一个化缘的和尚,行程万里到东海龙王那里寻求帮助。他在龙宫门口发现了一块能散发凉风的巨大青石,于是便把它带了回来。当他把那块大青石(东海龙王的歇龙宝石)放置在五峰山一道山谷里时,刹那间,那里一下就变成了草丰水美、清凉无比的天然牧场。此后,那条山谷也被起名叫做清凉谷。人们在山谷里建了一座寺院,将那清凉石圈在院内。为此,五峰山又名清凉山。
  后来,隋文帝听说此事后,便下诏在五座山峰的台顶各建一座寺院供奉文殊菩萨。即东台顶的聪明文殊,西台顶的狮子吼文殊,南台顶的智慧文殊,北台顶的无垢文殊,中台顶的孺童文殊。在东台顶能看日出,西台顶能赏明月,南台顶能观山花,北台顶能望瑞雪。这就是五台山的由来。
文化景观遗产

   2009年6月26日,五台山被正在西班牙召开的第33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作为文化景观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至此,中国已有38处世界遗产,其中文化遗产27处,自然遗产7处,文化和自然混合遗产4处。五台山成为继庐山之后的中国第二个被作为“文化景观”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景点。
  据介绍,此次申报的五台山项目内容包括从公元4世纪到19世纪(中国北魏、唐、宋、元、明、清)的佛教建筑及独特的圣山环境景观,反映了各个时期建筑艺术和技术的杰出成就和特点,悠久的佛教文化传统,以及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据国家文物局介绍,世界遗产委员会一致认为,五台山符合世界遗产第(II)、(III)、(IV)、(VI)等4条标准,遗产保存和保护管理状况良好,具有高度的真实性和完整性,决定将其作为文化景观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香港生态地理研究会会长兼国际环境和生态文化研究中心研究员董斌先生认为,五台山之所以被成功入列世界文化景观遗产名录,因其具有以下符合世界遗产第(II)、(III)、(IV)、(VI)等四条标准的如下六大突出特点:
  1 ,五台山人文景观代表了中国人民创造性天才在宗教文化信仰领域的杰出成就的显示;
  2 ,五台山宗教建筑与人文景观显示出其作为中华大地一处重要的承载俗世价值观和宗教价值观交汇意义的巨大人文建筑与自然景观的载体,显示了亚洲宗教景观和建筑文化超越时间和人文领域的对建筑艺术和建筑技术的巨大影响,以及亚洲宗教圣地对于山区规划和景观设计方面的巨大成绩;
  3 ,五台山宗教文明以其独特的文化景观印证了传统宗教与世俗文明正在不断的和谐共融,彰显了在现代人文化文明生活中宗教文明具有人文与景观建设方面的巨大的意义与发展前景;
  4 ,五台山显示了她在中国历史上甚至人类文明历史上的重要发展阶段,在东方宗教文明方面是作为建筑设计、建筑技术和人文景观综合性集大成的一个杰出的例证。
  5 ,五台山宗教文明显示了人类在传统的宗教解决和土地使用方面作为一个杰出的实在的例证,在具有代表性的强势信仰与宗教文化方面,以及人类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特别是在当下精神弱势的人类世界影响下,作为宗教人文景观的不可逆转的变化趋势;
  6 ,五台山在中华以及世界文明历史上,直接和明显地在历史生活事件和宗教传统,思想,信仰,艺术和文学作品中的突出的体现方面,具有普遍的价值和意义。
  董斌先生认为,五台山作为文化和自然景观成功入列世界遗产名录,成为中国第38个世界遗产地和第二个世界文化景观,不仅具有巨大的人文价值更具有巨大的时代精神价值和历史文化意义。





  
  五台山申遗大事记
  1999年,五台山申遗逐渐进入景区管理者议事日程。
  2002年,首次邀请国内遗产专家来山西就遗产资源进行实地考察、评估。
  2004年,申遗工作正式启动,成立了由国内省内自然与文化遗产专家组成的申遗专家组,进行了系统的资源评估,并确定以申报自然与文化双遗产为主。
  2005年,成立了由省长为组长,省级相关厅、局为成员,建设厅为牵头单位的申报世界遗产领导组,统一协调,组织遗产申报的全面工作。
  2006年,被国家建设部授予“中国国家自然与文化遗产地”称号,顺利进入世界遗产提名地名录。
  2007年,按照世界遗产组织的要求,在9个寺院以及台顶的核心区进行了集中整治和新区服务基地建设。
  2008年1月,申报文本正式上报世界遗产中心,经遗产专家委员会通过文本审核后,9月8日至12日世界遗产中心委托国际自然资源保护联盟专家和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专家进行了实地考察、评估。
  2009年6月26日,北京时间下午18时36分,在西班牙塞维利亚举行的第33届世界遗产大会上,五台山被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文殊道场

   文殊师利菩萨,是无上智慧的代表。因为文殊菩萨,是三世果上如来,据《首楞严三昧经》载:文殊菩萨,过去早已成佛,名龙种上尊王佛。《央崛摩罗经》说:文殊菩萨,现在北方作佛,号欢喜藏摩尼宝积佛。《宝积经》说:文殊菩萨当来成佛,名普见如来。《华严经》则说:文殊菩萨,是十方诸佛母,一切菩萨师。今为辅助释尊教化众生,于公元前六世纪,示现出生于印度舍卫国,多罗聚落一婆罗门家,父名梵德,从母右胁生,身紫金色,出生即能言,具三十二相,八十种好,与佛同等。
  梵语 Mañjushrī 文殊师利,或曼殊室利,略称文殊,译名妙吉祥,或妙德。因其出生时,家族中出现十种瑞相,因名妙吉祥。又文殊菩萨,古佛再来,了了见佛性,因名妙德。《圣无动尊大威怒王秘密陀罗尼经》言:“妙吉祥菩萨,是三世觉母,故名文殊师利。”
  文殊菩萨,身紫金色,形如童子,五髻冠其项,左手持青莲华,右手执宝剑,常骑狮子出入,既年青,又威猛,却是无量诸佛母,一切菩萨师。《大乘心地观经》言:“文殊师利大圣尊,十方诸佛以为母;一切如来初发心,皆因文殊教化力。”《放钵经》中,释尊曾言:“我今得佛,是文殊师利之恩也。过去无央数佛,皆是文殊师利弟子,当来者亦是,其威神力所致。譬如世间小儿有父母,文殊者佛道中父母。”《菩萨处胎经∙文殊身变化品》云:“本为能仁师,今乃为弟子,佛道广大,清净无增减,我欲现佛身,二尊不并立……”
  文殊菩萨,本居佛位,何止是释尊之师,亦释尊的师祖。在《法华经∙序品》中说:无量劫前,有二万日月灯明佛出现于世:其中最后一位日月灯明佛,末出家时,有八王子,威德自在,各领四天下,后闻父王出家已成佛道,皆舍王位,出家修行,发大乘意,皆为法师。时日月灯明佛座下有妙光菩萨,曾持《妙法莲华经》满八十小劫,常为人演说。日月灯明佛,为彼说《法华经》,佛入灭后,佛的八王子,皆以妙光菩萨为师。
  妙光菩萨教化八王子,令其坚固菩提心,终于次第成佛,其最后佛名燃灯佛。而燃灯佛正是释迦如来的本师。时妙光菩萨,即今文殊师利菩萨。是以文殊菩萨,岂独是释尊本师,亦是释尊的祖师,今以祖师身份,示现为弟子,可见佛法平等,不生执著,但为利生,不拘世俗知见。而文殊菩萨本门的深远,智慧的超越,亦由是可知。何止是佛教中智慧的代表,简直是无上智慧的化身。

[ 本帖最后由 步天涵谷 于 2010-4-28 13:56 编辑 ]
4#
 楼主| 发表于 2010-4-28 14:17:40 | 只看该作者
名称由来

   大多数到过五台山的人五台山,通常只是到了以五台县台怀镇为中心的历史悠久、规模宏大的寺院群。而真正意义上的五台山实际上是指五台县的五座相互连接环绕、挺拔秀丽的山峰。它们分别是:东台望海峰、西台挂月峰、南台锦绣峰、北台叶斗峰和中台翠岩峰。由于五山峰海拔均在3000米以上,因此除了一些虔诚的佛教徒能够登临五峰台顶朝拜文殊菩萨外,很少有人能够到达五台。也是由于台怀镇寺院群分布在五座山峰之间,因此,人们通常就把到过台怀镇视为去过五台山了。 
  五台山原先并不叫五台山,而是叫紫府山,也称作五峰山道场。这里曾是道士们修行的地方。到了东汉永平11年(公元68年),天竺(今印度)高僧迦叶摩腾、竺法兰从洛阳白马寺来到五峰山一带,认为这里是文殊菩萨讲经说法的道场,于是就想在这里建筑寺院,供奉文殊菩萨。可是这里的道士并不同意,最后由汉明帝在洛阳白马寺主持,举行道士与两位高僧的赛法,结果两位高僧获胜。从此,佛教界在台怀镇一带就取得了建筑佛教寺院的权利,所建的第一座寺院就是如今的显通寺。从此,历经各个朝代的修建、扩建,以台怀镇为中心的寺院最多时曾达到360多座,直到今天还保留着100多座。因此,五台山也就以其佛教寺院历史悠久、规模宏大位于全国佛教四大名山之首。
  至于五峰山更名为五台山,这里面还有一段鲜为人知的故事。据传说,远古时代的五峰山一带气候异常恶劣,常年酷暑,当地百姓苦不堪言,时逢文殊菩萨在那里讲经说法,见到黎民百姓的疾苦,深表同情,于是发大愿拯救百姓脱离苦海。文殊菩萨装扮成一个化缘的和尚,行程万里到东海龙王那里寻求帮助。他在龙宫门口发现了一块能散发凉风的巨大青石,于是便把它带了回来。当他把那块大青石(东海龙王的歇龙宝石)放置在五峰山一道山谷里时,刹那间,那里一下就变成了草丰水美、清凉无比的天然牧场。此后,那条山谷也被起名叫做清凉谷。人们在山谷里建了一座寺院,将那清凉石圈在院内。为此,五峰山又名清凉山。
  后来,隋文帝听说此事后,便下诏在五座山峰的台顶各建一座寺院供奉文殊菩萨。即东台顶的聪明文殊,西台顶的狮子吼文殊,南台顶的智慧文殊,北台顶的无垢文殊,中台顶的孺童文殊。在东台顶能看日出,西台顶能赏明月,南台顶能观山花,北台顶能望瑞雪。这就是五台山的由来。
文化景观遗产

   2009年6月26日,五台山被正在西班牙召开的第33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作为文化景观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至此,中国已有38处世界遗产,其中文化遗产27处,自然遗产7处,文化和自然混合遗产4处。五台山成为继庐山之后的中国第二个被作为“文化景观”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景点。
  据介绍,此次申报的五台山项目内容包括从公元4世纪到19世纪(中国北魏、唐、宋、元、明、清)的佛教建筑及独特的圣山环境景观,反映了各个时期建筑艺术和技术的杰出成就和特点,悠久的佛教文化传统,以及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据国家文物局介绍,世界遗产委员会一致认为,五台山符合世界遗产第(II)、(III)、(IV)、(VI)等4条标准,遗产保存和保护管理状况良好,具有高度的真实性和完整性,决定将其作为文化景观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香港生态地理研究会会长兼国际环境和生态文化研究中心研究员董斌先生认为,五台山之所以被成功入列世界文化景观遗产名录,因其具有以下符合世界遗产第(II)、(III)、(IV)、(VI)等四条标准的如下六大突出特点:
  1 ,五台山人文景观代表了中国人民创造性天才在宗教文化信仰领域的杰出成就的显示;
  2 ,五台山宗教建筑与人文景观显示出其作为中华大地一处重要的承载俗世价值观和宗教价值观交汇意义的巨大人文建筑与自然景观的载体,显示了亚洲宗教景观和建筑文化超越时间和人文领域的对建筑艺术和建筑技术的巨大影响,以及亚洲宗教圣地对于山区规划和景观设计方面的巨大成绩;
  3 ,五台山宗教文明以其独特的文化景观印证了传统宗教与世俗文明正在不断的和谐共融,彰显了在现代人文化文明生活中宗教文明具有人文与景观建设方面的巨大的意义与发展前景;
  4 ,五台山显示了她在中国历史上甚至人类文明历史上的重要发展阶段,在东方宗教文明方面是作为建筑设计、建筑技术和人文景观综合性集大成的一个杰出的例证。
  5 ,五台山宗教文明显示了人类在传统的宗教解决和土地使用方面作为一个杰出的实在的例证,在具有代表性的强势信仰与宗教文化方面,以及人类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特别是在当下精神弱势的人类世界影响下,作为宗教人文景观的不可逆转的变化趋势;
  6 ,五台山在中华以及世界文明历史上,直接和明显地在历史生活事件和宗教传统,思想,信仰,艺术和文学作品中的突出的体现方面,具有普遍的价值和意义。
  董斌先生认为,五台山作为文化和自然景观成功入列世界遗产名录,成为中国第38个世界遗产地和第二个世界文化景观,不仅具有巨大的人文价值更具有巨大的时代精神价值和历史文化意义。
  
  五台山申遗大事记
  1999年,五台山申遗逐渐进入景区管理者议事日程。
  2002年,首次邀请国内遗产专家来山西就遗产资源进行实地考察、评估。
  2004年,申遗工作正式启动,成立了由国内省内自然与文化遗产专家组成的申遗专家组,进行了系统的资源评估,并确定以申报自然与文化双遗产为主。
  2005年,成立了由省长为组长,省级相关厅、局为成员,建设厅为牵头单位的申报世界遗产领导组,统一协调,组织遗产申报的全面工作。
  2006年,被国家建设部授予“中国国家自然与文化遗产地”称号,顺利进入世界遗产提名地名录。
  2007年,按照世界遗产组织的要求,在9个寺院以及台顶的核心区进行了集中整治和新区服务基地建设。
  2008年1月,申报文本正式上报世界遗产中心,经遗产专家委员会通过文本审核后,9月8日至12日世界遗产中心委托国际自然资源保护联盟专家和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专家进行了实地考察、评估。
  2009年6月26日,北京时间下午18时36分,在西班牙塞维利亚举行的第33届世界遗产大会上,五台山被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文殊道场

   文殊师利菩萨,是无上智慧的代表。因为文殊菩萨,是三世果上如来,据《首楞严三昧经》载:文殊菩萨,过去早已成佛,名龙种上尊王佛。《央崛摩罗经》说:文殊菩萨,现在北方作佛,号欢喜藏摩尼宝积佛。《宝积经》说:文殊菩萨当来成佛,名普见如来。《华严经》则说:文殊菩萨,是十方诸佛母,一切菩萨师。今为辅助释尊教化众生,于公元前六世纪,示现出生于印度舍卫国,多罗聚落一婆罗门家,父名梵德,从母右胁生,身紫金色,出生即能言,具三十二相,八十种好,与佛同等。
  梵语 Mañjushrī 文殊师利,或曼殊室利,略称文殊,译名妙吉祥,或妙德。因其出生时,家族中出现十种瑞相,因名妙吉祥。又文殊菩萨,古佛再来,了了见佛性,因名妙德。《圣无动尊大威怒王秘密陀罗尼经》言:“妙吉祥菩萨,是三世觉母,故名文殊师利。”
  文殊菩萨,身紫金色,形如童子,五髻冠其项,左手持青莲华,右手执宝剑,常骑狮子出入,既年青,又威猛,却是无量诸佛母,一切菩萨师。《大乘心地观经》言:“文殊师利大圣尊,十方诸佛以为母;一切如来初发心,皆因文殊教化力。”《放钵经》中,释尊曾言:“我今得佛,是文殊师利之恩也。过去无央数佛,皆是文殊师利弟子,当来者亦是,其威神力所致。譬如世间小儿有父母,文殊者佛道中父母。”《菩萨处胎经∙文殊身变化品》云:“本为能仁师,今乃为弟子,佛道广大,清净无增减,我欲现佛身,二尊不并立……”
  文殊菩萨,本居佛位,何止是释尊之师,亦释尊的师祖。在《法华经∙序品》中说:无量劫前,有二万日月灯明佛出现于世:其中最后一位日月灯明佛,末出家时,有八王子,威德自在,各领四天下,后闻父王出家已成佛道,皆舍王位,出家修行,发大乘意,皆为法师。时日月灯明佛座下有妙光菩萨,曾持《妙法莲华经》满八十小劫,常为人演说。日月灯明佛,为彼说《法华经》,佛入灭后,佛的八王子,皆以妙光菩萨为师。
  妙光菩萨教化八王子,令其坚固菩提心,终于次第成佛,其最后佛名燃灯佛。而燃灯佛正是释迦如来的本师。时妙光菩萨,即今文殊师利菩萨。是以文殊菩萨,岂独是释尊本师,亦是释尊的祖师,今以祖师身份,示现为弟子,可见佛法平等,不生执著,但为利生,不拘世俗知见。而文殊菩萨本门的深远,智慧的超越,亦由是可知。何止是佛教中智慧的代表,简直是无上智慧的化身。
5#
 楼主| 发表于 2010-4-29 18:03:53 | 只看该作者
五台山地质

   五台山地质古老,地貌奇特,是著名的国家地质公园。五台山地处华北大陆的腹地,与恒山—太行山连续,相对高差达2400多米,大面积出露了地壳不同层次的岩层和地质构造,完美展示出中国大陆基底的地质构造和地质组成,是由大于25亿年的世界已知古老地层构成的最高山脉。在漫长的地球演进中,五台山经过了 “铁堡运动”“台怀运动”“五台运动”“燕山运动”,形成了以“五台群”绿色片岩及“豆村板岩”构成的“五台隆起”,具有高亢夷平的古夷平面、十分发育的冰川地貌、独特的高山草甸景观,更有第四纪冰川及巨大剥蚀力量造成的 “龙磐石”“冻胀丘”等冰缘地貌的奇观。可以说,五台山拥有独特而完整的地球早期地质构造、地层剖面、古生物化石遗迹、新生代夷平面及冰缘地貌,完整记录了地球新太古代晚期—古元古代地质演化历史,具有世界性地质构造和年代地层划界意义和对比价值,是全球地质科学界研究地球早期演化以及早期板块碰撞造山过程的最佳记录,是开展全球性地壳演化、古环境、生物演化对比研究的典型例证。因此,五台山当之无愧地被誉为 “中国地质博物馆”。
五台胜景

  
五顶胜境

   五台山由东西南北中五大高峰组成,据说代表着文殊菩萨的五种智慧:大圆镜智,妙观察智,平等性智,成所作智,法界体性智;以及五方佛:东方阿閦佛,西方阿弥陀佛,南方宝生佛,北方不空成就佛,中央毗卢遮那佛。
  东台名望海峰,海拔2795米,东台顶上“蒸云浴日,爽气澄秋,东望明霞,如陂似镜,即大海也,”故冠此名。由于海拔高,台顶气温低,盛夏时节,仍须穿棉衣。中国佛协前会长赵朴初填词赞曰:“东台顶,盛夏尚披裘。天著霞衣迎日出,峰腾云海作舟浮,朝气满神州。”
  西台名挂月峰,海拔2773米,西台峰“顶广平,月坠峰巅,俨若悬镜,因以为名。”有诗赞曰:“西岭巍峨接远苍,回瞻乡国白云傍。孤峰岭翠连三晋,八水分流润四方。晴日野华铺蜀锦,秋风仙桂落天香。当年狮子曾遗迹,岩谷常浮五色光。”
  南台名锦绣峰,海拔2485米,此峰“顶若覆盂,圆周一里,山峰耸峭,烟光凝翠,细草杂花,千峦弥布,犹铺锦然,故以名焉。”著名诗人元好问赋诗赞曰:“沈沈龙穴贮云烟,百草千花雨露偏。佛土休将人境比,谁家随步得金莲?”
  北台名叶斗峰,海拔3058米,五台最高,有“华北屋脊”之称,其台“顶平广,圆周四里,其下仰视,巅摩斗杓,故以为名。”康熙皇帝赋诗赞曰:“绝磴摩群峭,高寒逼斗宫。钟鸣千嶂外,人语九霄中。朔雪晴犹积,春冰暖未融。凭虚看陆海,此地即方蓬。”
  中台翠岩峰,海拔2894米,其台“顶广平,圆周五里,巅峦雄旷,翠霭浮空,因以为名。”有诗赞曰:“群峰面面拥奇观,朝雨和烟积翠峦。策杖千山浑不倦,披裘六月尚余寒。苍崖碧嶂周遭合,古木黄沙四望宽。云雾渐看山半起,却疑身已在云端。”
五台古刹

   五台山现有建筑比较完整的寺院95处,其中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6处:南禅寺、佛光寺、显通寺、广济寺、岩山寺(繁峙县)、洪福寺(定襄县);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5处:塔院寺、菩萨顶、圆照寺、罗睺寺、殊像寺、碧山寺、南山寺、龙泉寺、金阁寺、尊胜寺、延庆寺、公主寺(繁峙县)、三圣寺(繁峙县)、惠济寺(原平市)、石佛堂(河北省阜平县);其余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从宗教活动场所的角度,被公布为全国重点寺院的有11处:显通寺、塔院寺、菩萨顶、罗睺寺、殊像寺、碧山寺、金阁寺、广宗寺、广仁寺、黛螺顶、观音洞。
  五台山佛教组织以寺院为单位,按佛教传承之不同,寺院分为青庙和黄庙。青庙亦称和尚庙,僧侣大都为汉族,一般穿青灰色僧衣,称青衣僧。五台山大部分寺院属于青庙。青庙中又有十方庙和子孙庙之分。子孙庙按师徒关系实行家传制,外寺僧人不得在本寺担任职事。历史上五台山青庙多属子孙庙。十方庙可以接待四方来僧,在寺僧人亦可十方云游,组织管理实行选贤制。现在,根据中国佛教协会颁布的《汉传佛教寺院管理办法》,原来的子孙庙均已不实行家传制而改行选贤制,子孙庙和十方庙已无明显的分别。
  黄庙亦称喇嘛庙,属于藏传佛教。五台山藏传佛教均属宗喀巴大师创立的格鲁派,信教喇嘛均穿黄衣,戴黄帽,称黄衣僧。明永乐年间,五台山始有青庙改成黄庙。清康熙时,敕令将罗睺寺、寿宁寺、三泉寺、玉花池、七佛寺、金刚窟、善财洞、普庵寺、台麓寺、涌泉寺等10寺改为黄庙。于是,青衣僧改为黄衣僧,汉喇嘛由此产生。现在,五台山有黄庙8处,即菩萨顶、罗睺寺、广仁寺、万佛阁、镇海寺、广化寺、观音洞、上善财洞。

南禅寺

一、山西五台南禅寺
  南禅寺位于山西省五台县西南的李家庄,离县山西五台南禅寺城二十余公里。重建于唐德宗建中三年(公元782年),距今1200多年。寺宇坐北向南,占地面积3078平方米。寺内主要建设有山门(观音殿)。东西配殿(菩萨殿和龙王殿)和大殿。组成一个四全院式的建设。是我国现存最早的木构建筑。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大殿为我国现存最古老的一座唐代木结构建筑,寺中唐代雕塑精湛,堪称唐代雕塑艺术的珍品,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和艺术价值。
  唐代是中国建筑的发展高峰,也是佛教建筑大兴盛的时代,但留存至今的唐代木结构建筑只有四座,全部在山西省境内。规模较大的南禅寺和佛光寺在五台山,其余两座是平顺县的天台庵和芮城县的广仁王庙。
  禅寺坐北面南,规模不大,占地面积3000多平方米。寺院南北长60米、东两宽51米多,寺内现分东、西两院,有殿宇6座,除主体建筑大佛殿三间是唐代原物外,山门内的四合院中,东、西配殿,即建于明代的龙王庙和建于清代的观音殿、菩萨殿。东跨院全为僧房,也是明、清时期的建筑。
  唐建大佛殿,为南禅寺主殿,外观秀丽,形体俊美、古朴。三间正殿高大雄伟,据实际测量,面宽十一点六二米,进深九点九米。方整的基台几乎占了整个院落的一半,大殿三间见方,单檐灰瓦歇山顶,全殿由由台基、屋架、屋顶三部分组成,共用檐柱12根,殿内没有天花板,也没有柱子,梁架制作极为简练,墙身不负载重量,只起隔挡的作用。屋顶重量主要是通过梁架由檐墙上的柱子支撑。檐墙起间隔内外和防御风雨侵袭的作用。四周各柱,柱头微向内倾,与横梁构成斜角;四根角柱稍高,与层层迭架、层层伸出的斗拱构成“翘起”。即使梁、柱、枋的结合更加紧凑,增加了建筑物的稳固力,又使出檐深而不低暗,使整个大殿形成有收有放、有抑有扬、轮廓秀丽、气势雄浑的风格,给人以庄重而健美的感觉。屋脊两端装饰着鸱吻。全殿结构简练,形体稳健,庄重大方,体现了我国中唐大型木构建筑的显著特色。正殿重建于782年(唐德宗建中三年),是我国现存最古老的唐代木构建筑,堪称国宝。殿内的一根大平梁上面,保存有不十分明显的墨迹:“因旧名(时)大唐建中三年……重建殿法显等谨志”,是此殿重建年代的佐证。推算起来,距今已一千二百多年了。墨书题记的两行字迹很淡,四周似乎被刮去了一层,所以,有字迹处微觉高起。看来,原有题记不止于此,或许在尔后修理时曾被刨去。
  殿内17尊唐塑佛像,仍然保持原貌,都是唐代珍品。殿内有一座佛坛,长八点四米,宽六点三米,高零点七米。塑像分布在佛坛上,整个佛像群以释迦牟尼佛为中心,是一个动静结合,各具形态,生动活泼的场面,也是一个尊卑有序、各尽其职、和谐协调的环境。佛坐莲台,慈光四照,尊贵而端庄,严肃而安详,似在讲经说法。骑狮的文殊、坐像的普贤菩萨分列两旁,带着侍从和教民赶来恭听。大弟子阿难和迦叶,分立两旁,凝神注目,显得虔诚而恭谨,好似要把佛说全记在心上;胁侍菩萨戴璎珞,约宝环,亭亭玉立,容貌健美,耳若有闻,心似有思;护法天王,威武健壮,一边张目观察外界,一边侧耳倾听圣言。其余,仰望童子、撩蛮、佛霖等15尊塑像布满佛坛。这些塑像,姿态自然而若动,表情逼真似有神,丰满优美,夸张适度,衣纹简练准确,和谐流畅,一个个栩栩如生,同敦煌莫高窟唐代塑像如出一辙,给人以实感和动感。寺内,须弥座下有唐代砖雕,石塔与石狮。这些塑像,同敦煌莫高窟唐代塑像如出一辙。佛坛四周壶门和叠梁上,雕刻着精美的花纹、花边和莲瓣,是五台山保存的唐代砖雕艺术的杰作。
  南禅寺内还有三只石狮和一座石塔,也都是唐代遗物。石狮一只高七十八厘米,另两只高四十五厘米。两块角石各方三十三厘米,一块上雕一只卧狮,另一块上为二狮相对之状,均极生动。石塔底方而十六厘米,高五十一厘米,共分五层,总高五十一厘米,第一层四周刻满佛教故事,四角各有一座小塔。第二层每面正中雕刻佛像一尊,两侧各分上下两层,每层雕刻佛像二尊。三至五层,每层各面均雕刻佛像三尊。
  1949年后,南禅寺倍加受到人们的重视和保护。五十年代初期,文物考古工作者对南禅寺进行了认真、仔细的调查。1974年至1976年,政府拨款二十多万元,对南禅寺进行维修。此外,还增添了保护设施,修建了接待室,种植了花草,使古老的寺庙焕发出新的生机。
  

11.jpg (96.52 KB, 下载次数: 121)

11.jpg
6#
 楼主| 发表于 2010-4-29 21:15:44 | 只看该作者
佛光寺

一、山西五台佛光寺
  1,中国第一国宝
  山西五台山佛光寺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山西省五台县的佛光新村,距县城三十公里。因此寺历史悠久,寺内佛教文物珍贵,故有“亚洲佛光”之称。寺内正殿即东大殿,建于唐朝大中十一年,即公元 857年。从建筑时间上说,它仅次于建于唐建中三年(公元 782年)的五台县南禅寺正殿,在全国现存的木结构建筑中居第二位。佛光寺的唐代建筑。唐代雕塑、唐代壁画、唐代题记,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都很高,被人们称为“四绝”。
  佛光寺大殿并不高大,貌似平常,但却被我国著名的建筑学家梁思成称为“中国第一国宝”,因为它打破了日本学者的断言:在中国大地上没有唐朝及其以前的木结构建筑。
  2,历史
  据记载,佛光寺始建于北魏孝文帝时期(公元471——499年)。唐朝时,法兴禅师在寺内兴建了高达三十二米的弥勒大阁,僧徒众多,声名大振。唐武宗会昌五年(公元 845年),大举灭佛,佛光寺因此被毁,仅一座祖师塔幸存。公元 847年,唐宣宗李忱继位,佛教再兴,佛光寺得以重建。之后,宋、金、明、清,均对佛光寺进行了修葺。1937年 6月,中国当代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等人,对佛光寺进行了考察、测绘。1949年后,政府和人民对佛光寺着意加以保护。如今,佛光寺外青山环抱,寺内古木参天,殿堂巍峨。这里既是佛教信徒朝拜的圣地,也是旅游者们观光的胜地。
  佛光寺建在半山坡上。东、南、北三面环山,西面地势低下开阔。寺因势而建,坐东朝西。全寺有院落三重,分建在梯田式的寺基上。寺内现有殿、堂、楼、阁等一百二十余间。其中,东大殿七间,为唐代建筑;文殊殿七间,为金代建筑,其余的均为明、清时期的建筑。
  3,构造
  东大殿是佛光寺的正殿,在全寺最后的一重院落中,位置最高。此殿是由女弟子宁公遇施资、愿诚和尚主持、在原弥勒大阁的旧址上于唐大中十一年(公元 857年)建成的。东大殿面宽七间,进深四间。用梁思成先生的话说,此殿“斗拱雄大,出檐深远”,是典型的唐代建筑。经测量,斗拱断面尺寸为210X300厘米,是晚清斗拱断面的十倍;殿檐探出达三点九六米,这在宋以后的木结构建筑中也是找不到的。同时,大殿架架的最上端用了三角形的人字架。这种梁架结构的使用时间,在全国现存的木结构建筑中可列第一。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期,人们在大殿门板后面发现了唐朝人游览佛光寺的留言。可见,这大门当为唐代遗物。由此推断,这具有一干一百多年历史的门板,当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木构大门了。
  此外,大殿的屋顶比较平缓,且用每块长五十厘米、宽三十厘米、厚二厘米多的青瓦铺就。殿顶脊兽用黄、绿色琉璃烧制,造型生动,色泽鲜艳。
  东大殿内的佛坛宽及五间。坛上有唐代彩塑三十五尊。其中,释迦牟尼怫、弥勒佛、阿弥陀佛、普贤菩萨、文殊菩萨及胁侍菩萨、金刚等塑像三十三尊,高一点九五米至五点三米不等。另有两尊塑像,一尊是建殿施主宁公遇的,一尊是建殿主持者愿诚和尚的。这两尊塑像虽比那三十三尊像小些,形态却很生动。此外,大殿西侧和后部,还有明代塑造的罗汉像二百九十六尊。这些罗汉像原为五百尊,1954年因雨水冲蚀,被倒塌的后墙压坏了一部分。
  东大殿的墙壁上,还有唐代壁画十余平方米,内容均为佛教故事。上千个人物,连同他们的饰物、衣纹,画得都很细腻。庄严的佛像,慈善的菩萨,威武的天王,多姿的飞天,虔诚的信徒、供养人,画得都很生动。衣带飘动,拂袖潇洒,体现了唐画的风韵。
  大殿的左右四根梁下,还有不少唐朝人留下的题记。“敕河东节度观察处置等使检校工部尚书兼御史大夫郑”、“功得主故右军中尉王”、“佛殿主上都送供女弟子宁公遇”等等,字迹非常清楚,是珍贵的唐人墨迹。
  文殊殿在寺门内北侧,建于金天会十五年(公元1137年),元至正十一年(公元1351年)重修。1953年又进行了补修。此殿梁架使用了粗长的木材,两架之间用斜木相撑,构成类似今天的“人字柁架”,增加了跨度,减少了立柱,加大了殿内空间。殿内佛坛上有七尊塑像,中为骑青狮的文殊,两旁为胁侍菩萨。东西墙和北墙上,原有五百罗汉的彩绘,现仅存二百四十五尊。这些塑像和壁画,都在明代弘治年间(公元1488——1505年)重新装绘过。
  佛光寺东大殿南侧偏东,有一座六角形的砖塔。下层空心,西面开门;上层实心,设假门。这就是寺僧们所说的初祖禅师塔,即祖师塔。建于北魏时期,是唐代会昌五年灭法,佛光寺被毁时留下的唯一建筑物。这是全国仅存的北魏时期的两座古塔之一,更显珍贵。
  佛光寺内,还有唐代石幢两座。一座在东大殿前,高三点二四米,八角形,立于唐大中十一年;一座在文殊殿前,高四点九米,八角形,立于唐乾符四年(公元 877年)。寺外,还有唐代和尚塔。寺后东山坡上,有唐代大德方便和尚塔、无垢净光塔;寺西北五百米许,有唐代华严宗大师解脱和尚塔、金代杲公和尚塔。这些塔,或六角形,或四方形,均为砖砌。在无垢净光塔处,先后出土了汉白玉石佛、天王、力士、迦叶、阿难和小菩萨像等,均为唐代遗物,现在大殿内展出。


显通寺



 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它坐落在山西省五台山台怀镇。它是五台山众多寺庙中最大、最古的一座。该寺历史悠久,珍贵文物很多,是佛教圣地中的一颗明珠。
  台怀镇的大显通寺是五台山第一大庙,始建于东汉时期,它是我国最早的佛寺之一。东汉永平十一年(公元69年),汉明帝从西域请来印度僧人摄摩腾和竺法兰,在京都洛阳建白马寺;这是中国建佛寺的开端。这一年,摄摩腾和竺法兰来到五台山,法眼识圣地,立即看中五台山的风水,并奏明汉明帝在这里破土建庙,揭开了五台佛国历史的第一页。
  他们之所以选中五台山,也是事出有因的,其一,当时五台山叫清凉山,佛经《华严经》里说,东方清凉山是文殊菩萨的道场,有案可据;其二,两位高僧看了五台山的地形,觉得与印度灵鹫峰极似,灵鹫峰又是释迦牟尼向弟子讲经的地方;其三,据说在两位高僧来以前,五台山已有一座佛塔。于是,五台佛国的奠基石——五台山第一座寺庙大孚灵鹫寺(今显通寺)就这样建立起来了,连那座山也称作灵鹫峰了。
  寺院面积8公顷(一百二十亩),各种建筑四百多间,多为明清遗物。排列于中轴线上有七座高大的建筑,很有气势。
  大雄宝殿,重顶飞檐,巍峨宽大,占地约670平方米(一亩二分)为五台殿宇之最,木雕彩绘,肃穆堂皇。殿内佛像高大,金碧辉煌。五台山的重大法事活动,多在此殿举行,届显通寺大雄宝殿时,各寺都有僧人参加。
  无量殿是我国砖石建筑艺术的杰作。高20米,面宽28米,进深16米,从外面看是七间两层楼房,殿内却是三间穹窿顶砖窑,型制奇特,雕饰精细,宏伟壮观,又称无梁殿。
  在显通寺的后高殿前,是一座用青铜铸件组装而成的纯粹金属建筑物,人称“显通铜殿”。
  相传,明朝穆宗驾崩前后,少主年幼无知,皇亲李良发动了宫廷政变,接管了江山,就将娘娘李彦妃和少主打人了冷宫,想绝明朝后裔。这少主就是后来的万历皇帝。大臣徐彦昭和杨波进入冷宫行谰,李娘娘又气又急,在不得已的情况下,把少主交给了徐、杨二人带走,让他们好好抚养。后来少主当了皇帝,惩除了奸臣。为了感谢母恩,就决定在五台山为李娘娘建造一座铜殿。据记载,这座铜殿是明朝名望很高的佛灯和尚(山西平阳人),在现在太原市郝庄村南建起了高达13层的两座大塔(宣文塔)后,正在兴建永祚寺(即双塔寺)的过程中,又奉万历皇帝的命令,到显通寺“传戒”时建筑的。
  铜殿建于明代万历三十七年(公元1609年)。殿高8.3米,宽4.7米,入深4.5米,它是我国仅有的三铜殿中的一座。另外两座,一在浙江的普陀山,一在四川的峨眉山。不过就其建筑艺术和美观俊雅而言,那两座都不及这座铜殿,而且峨眉山的铜殿早巳在战火中焚烧坏了。
  铜殿外观为重檐歇山顶,共分两层,上层四周各有六面门扇,下层四周各有八面门扇。每面门扇的下端铸有花卉、松柏、鸟兽等图案。“龙虎斗”、“龙凤配”、“喜鹊登梅”、“玉兔拜瓤”……形态逼真,栩栩如生,每面门扇的上端都有精细的花卉图案,形态各异,玲珑剔透。正面横梁上的“二龙戏珠”和“双凤朝阳”更是活灵活现。第二层的四周,有大约1米高的铜栏杆,其24面门上均有各式图案。殿脊的两端有铜铸的似龙非龙的宝瓶,光芒四射,耀眼夺目。
  殿内正中有一尊铜铸文殊坐狮像,造形美丽。殿内四壁上的铜铸小佛像,琳琅满目,多达万尊。
  河南洛阳白马寺,是中国始建年代最早的一座佛寺,被人们称为“释源”。而显通寺的初建时间,可以和白马寺相比。
  显通寺位于五台山内台怀镇北侧。寺内的七处九会殿,是明代万历三十四年(公元1606)时,神宗命妙峰法师用磨砖砌成的一座华严道场。寺宇规模宏大,为五台山五大禅处之一,寺之历史甚古。东汉永平年间(58~75年)始建,原名大孚灵鹫寺,后魏孝文帝再建,名花园寺。唐太宗时重修,名华严寺。名太祖朱元璋重修后赐额“大显通寺”。后来历经扩建修葺,形成今日规模。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寺宇面积8万平方米,各种建筑400余间,中轴线殿宇7座,由南至北依次为观音殿,文殊殿,大佛殿,无量殿,千钵殿,铜殿和藏经殿。这些殿宇皆造型略异,各具特色,保存完好。
  观音殿,又名南殿。殿内,中间供着观音菩萨像,左右供着文殊和普贤菩萨像,所以又称三大主殿。殿内两侧放满了经架,架上置有各种经书,所以又称藏经殿。过去,救助水陆众生的大法会——水陆道场也设在这里,所以又叫水陆殿。大文殊殿,是显通令的第二重大殿。五台山是文殊菩萨的道场,各寺庙均以供奉文殊菩萨为主。自然显通寺也不例外。所不同的是,显通寺的大文殊殿内,供着七尊文殊菩萨像:正中的为大智文殊;前面的五位,从左至右,依次为西台狮子文殊,南台智慧文殊,中台孺者文殊,北台无垢文殊,东台聪明文殊;大智文殊后面是甘露文殊。此外,文殊像前有护法神韦驮像,两侧有十八罗汉像。大雄宝殿是显通寺的第三重大殿,殿内供着三世佛像:中为释迦牟尼佛,西为阿弥陀佛,东为药师佛;两旁有十八罗汉像;背后有观音、文殊、普贤三尊菩萨像。
  大文殊殿,是显通寺的第二重大殿。重建于1746年(清乾隆11年),系木结构建筑。五台山是文殊菩萨的道场,各寺庙均以供奉文殊菩萨为主。自然显通寺也不例外。所不同的是,显通寺的大文殊殿内,供着七尊文殊菩萨像:正中的为大智文殊;前面的五位,从左至右,依次为西台狮子文殊,南台智慧文殊,中台孺者文殊,北台无垢文殊,东台聪明文殊;大智文殊后面是甘露文殊。此外,文殊像前有护法神韦驮像,两侧有十八罗汉像。大雄宝殿是显通寺的第三重大殿,殿内供着三世佛像:中为释迦牟尼佛,西为阿弥陀佛,东为药师佛;两旁有十八罗汉像;背后有观音、文殊、普贤三尊菩萨像。
  文殊殿前,有两座八角碑亭,碑亭里各立一通汉白玉石碑,石碑高不足八尺,宽二尺半,立于康熙四十六年七月十九日。左边的石碑上有字,系康熙御笔。右边的碑上没有字,人称“无字碑”。立碑是为了刻字记事,这一通碑上为何就无字呢?传说盖碑亭的地方,原是两个圆形的水池,池里的水清澈如镜。有一年,康熙皇帝朝台,巡游显通寺,来到文殊殿前。他抬头一望,只见绚烂的菩萨顶端端正正坐落在灵鹫峰下,好像一条英武的龙,昂着头高卧在那里。一座牌楼正是龙头,两根幡杆正是龙角,一百零八层台阶从牌楼上延伸下来,正是龙吐出了舌头。康熙越看越象,越看越怕:这是出真龙天子的地方呀,难道我大清的江山要让别人夺去吗?于是,他想找些人言依据,来证实菩萨顶不是一条龙,或是一条死龙,那就放心了。显通寺住持和尚奉命接驾,时刻不离左右。他听到皇帝在念叨菩萨顶便凑上去说:“启奉万岁,那灵鹫峰是一条龙,菩萨顶的牌楼,正好在龙头上。”康熙最怕说的话,终于被住持说了出来。不过,他还是不露神色,显出不太在意的样子,仔仔细细看了菩萨顶一会儿,象是发现了什么奥秘,竟忘记了自己的尊严,掉转头来对住持说:“灵鹫峰是条龙,但不是条活龙,你看,它没有眼睛。”本来,康熙想让住持接住他的话茬,也说一句“这条龙没有眼睛。”可那住持有巴结皇上的心思,却没猜测到皇上的本意,只是一个心眼儿把他所知道的统统告诉皇上:“启奏皇上,我主有所不知,这龙是有眼睛的。每日午牌时分,太阳照到这两个池上,那菩萨顶的木牌楼两侧就会出现两个圆形的光环。”这一来,康熙再也忍不住,发了雷霆,“龙长了眼睛,不会飞走吗?龙飞走了,五台山的灵气还会有吗?这两个水池,你给我填平,上面再立两通石碑压住!”不久,水池填平,石碑立了起来。住持请康熙写碑文,康熙欣然命笔写了一篇,住持请工匠把碑文拓刻在左边那通石碑上。
  大佛殿重建于清光绪二十五年(公元1899年),系木结构建筑。大雄宝殿,是举办盛大佛事活动的场所。此殿占地一亩二分,高大肃穆。殿内正前方的横梁上,高悬康熙御笔“真如权应”木匾,下面条幅横悬,两旁锦幡垂挂。殿台上,并列主佛三尊,中间是释迦牟尼佛,东面是药师佛,西面是阿弥陀佛,殿墙两侧是十八罗汉,均为明、清雕塑。佛前的地面十分宽敞,经案上佛灯高照,宝鼎焚香,摆着各色供果,敬有美丽鲜花。东面的经案头,还摆着鼓、磬、铛、木鱼等佛家乐器。不仅本寺僧人在这座殿内做早晚功课,每逢大的佛事活动日,由五台山佛教协会主持,各寺庙的僧尼都要身披袈裟,汇集到这里举行礼佛仪式。
  中轴线上的第四座殿堂为纯砖结构的无量殿,面宽七间,进深四间,总高20.3米因殿内供大光明无量佛(毗卢佛)大铜像,取佛法无量之意,故称为“无量殿”。又因为建筑全部用青砖砌垒雕刻而成,俗称“无梁殿”。正面每层七个拱洞门,檐下用砖雕刻成斗拱椽飞等构件。中部三件为枕头券,两边厢为横向竖券,左右山墙为拱脚,各间之间用券拱式门洞联络,顶部为穹窿顶。上部藻井镂刻富。无量殿规模宏大结构严谨雕刻精湛,为五台山明代砖结构建筑的杰出代表。因为释迦牟尼成佛之后讲解《华严经》,在七个地方讲了九次才讲完。为纪念佛祖的这项佛事活动,殿前正面每层都辟有七个阁洞。殿内正中供奉着卢舍那佛,背后供着弥勒佛。
  千钵文殊铜象,供奉在千钵文殊殿内。这尊铜像,造型奇特,上叠五个头像;胸前有手六只,其中的两只捧着一个金钵,钵内坐着释迦牟尼佛,背后向四周伸出一千只手,每只手上都有一个金钵,每个钵内都有一尊释迦牟尼佛。所以,这尊铜像又被叫做千臂千钵千释迦文殊像。这尊像金光灿烂,铸于明代,全国少有。
  铜殿是全国罕见的文物。该殿高8.3米,宽4.7米,深4.5米,是明万历三十三年(公元1605年)用铜十万斤铸成的。殿平面见方,宽九尺深八尺高两丈有余。外观两层,实则为一层,内为一室,四角四柱,柱础鼓形。殿身上层四面各雕隔扇六页,下面四面各置隔扇八扇,殿内四壁上铸有小佛万尊,金光闪闪,灼灼照人。号称万佛,室内中央供奉着高三尺的铜像。殿内四壁均为小的铜像佛,很是壮观。铜殿的每面每页隔扇由一个省布施铸造,其文诗之美工艺之精,确实是让人震惊。铜殿柱 额 枋和隔扇上下皆铸有各种彩画图案和花卉鸟兽,如“玉兔拜月”,“丹凤朝阳”,“二龙戏珠”等,非常的精致。夜幕之中,月桂树下,一只玉兔昂首竖耳,目不转睛眺望,胡须似动非动,十分机警。莲下仙鹤图中,一朵莲花正在盛开,另一朵已结莲子,花上扑蝶,倾听款款飞来,荷叶下一只仙鹤双脚入水,嘴里还叼着一条小鱼。这一幅铸画,不仅精细入微还遇静于动。据《清凉山志》记载,铜殿是五台山高僧妙峰法师与明朝万历年间,集全国十三省布施,用十万斤铜铸成。妙峰法师曾铸三座铜殿,一在南京,一在峨眉,一在五台山。前两已失,显通寺的这座,是仅存的一例。这座铜殿优美的造型,完美的结构,生动的图案,充分显示了我国古代高超的铸造技艺。铜殿前原有铜塔五座,暗含五台之意,现仅留下两座,八面十三层,玲珑秀丽,引人注目。
  显通寺铜殿华严经字塔陈列在藏经楼内。这座字塔是用蝇头小楷字组成的。在长一丈八尺,宽六尺的黄绫和白绫上,写有《华严经》八十卷,六十万零四十三字。这是清朝康熙帝年间苏州许德心用四年时间设计、八年时间书写完成的作品,确实珍贵。
  长期以来,在五台山寺庙群中显通寺之所以特别引人注目,除了它历史悠久、香火旺盛外,寺内珍藏着许多历史上遗留下来的珍贵文物,也是一个重要原因。比如,在挂着“大显通寺”匾额的山门外两侧,各有一座石碑,石碑上摹仿龙形和虎形,分别写着“龙”、“虎”两个大字。寺庙中用龙虎把守大门,甚为奇特。而这两座石碑又是唐代的遗物,弥足珍贵。在大文殊殿前有两座碑亭,亭内的石碑也比较特殊,一座是无字碑,一座是有字碑,有字碑是清朝康熙帝皇帝的御笔。藏经楼内,收藏的各种文物那就更多了。在这里,有北魏时期铜铸的旃檀佛像,有北宋开宝年间刊刻的雷峰塔藏经,有明代人绘制在菩提树叶上的十八罗汉像,有杨五郎使用过的兵器——八十一斤重的铁棍……然而,在显通寺内最珍贵也是最值得一看的文物,却是千钵文殊铜像、铜殿和铜塔、无量殿、华严经字塔和重达九千九百九十九斤半的大铜钟。大铜钟悬挂在显通寺的钟楼内。这口钟铸于明朝万历四十八年(公元1620年),重九千九百九十九斤半。为什么不铸成一万斤呢?这是为了忌讳皇帝“万岁”老爷的“万”字。这口钟名叫幽冥钟。钟的外部,铸有楷书佛经一部,共一万余字。因为敲击时钟声绵长,传播深远,所以人们又把此钟叫做长鸣钟,也称为长命钟。显通钟声,历来是五台山梵宇佛国的一个标志,向来为人们所称道。
  山西五台山显通寺门票价格:6元/人

[ 本帖最后由 步天涵谷 于 2010-4-29 21:17 编辑 ]
7#
 楼主| 发表于 2010-4-29 21:26:23 | 只看该作者
 岩山寺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原名灵岩寺,位于山西省繁峙县城南峪口五台山北麓天延村。创建于金正隆三年(1158年),元、明、清屡有修葺。
  岩山寺坐北朝南,平面呈不规则长方形。寺内正殿已毁,现存建筑主要有南殿三间,东西配殿各三间,其它殿四间,禅房三间,垂花门一座,钟楼一座兼做山门。除南殿外,其余均为晚清到民间年间的建筑。寺内青松郁郁,古殿峻峨,壮观幽谧,仿佛镶于山野的璀璨明珠。大殿




  南殿为文殊殿,面阔五间,进深六椽,单檐歇山顶。殿内残留金代彩塑水月观音、胁侍、天王和文殊坐骑等。水月观音面额丰腴,神采俨然,衣带飘洒若乘风翩翩欲飞。内壁四围有金代壁画,现存总面积约90平方米,完工于金大定七年(公元1167年),由金代宫廷画师王逵所绘。壁画内容,都是以佛教经传故事为主题的。西壁所绘为释迦牟尼的生平故事;东壁描绘了养生太子割肉孝敬父母的故事;北壁绘制了一组塔寺和五百商人航海遇难,罗刹女营救他们的故事;南壁绘有楼阁人物和供养人像,所表现的艺术形象,无论帝王将相、宫妃才女、小农工商,还是宫廷楼阁、磨坊酒肆、旗仗车辆等,都是北宋社会的形制。其中许多画面应该说就是宋、金时期社会生活的缩影。是研究宋、金历史、社会、宗教、建筑、美术的珍贵资料,与永乐宫壁画堪称山西壁画的“双壁。”


塔院寺

1、山西五台山塔院寺
  位于五台山台怀镇显通寺南侧。这里,原是五台山显通寺的塔院。明代时,重修舍利塔,独成一寺,因院内有大白塔,起名塔院寺。
  耸入云天的大白塔,是寺内的主要标志,寺庙也因塔得名,塔的全称为释迦牟尼舍利塔,从产便简称其为舍利塔,或者习惯地称这为五台山白塔。这座塔拔地而起,凌空高耸,在五台山群寺簇拥下颇为壮观。人们把它当做五台山的标志。
  舍利塔,外形为藏式,高50米,塔基为正方形。建塔时,砖缝全部用米浆、石灰搅拦后砌筑而成。塔面呈白色,举目爷观,高高钻入云天,白塔形如藻瓶,塔利、露盘、宝珠,都是用铜铸成的精致装饰品。白塔上,风磨铜宝瓶高1丈6尺,复盘7尺,系以垂带,悬以铜铃,风吹铃动,252个铜铃叮当作响,清脆悦耳,回荡在台怀上空。白塔下层,建塔殿三间,内有三大士铜像,瓷质济公和尚塑像,木雕刘海戏金蟾像。白塔旁,东面还有一座小塔,取名为文殊发塔。这座塔高约两丈,雕饰精致,小巧玲珑。
  塔院寺内,还有大雄宝殿五间,藏经阁位于大雄宝殿后,白塔位于大雄宝殿和藏经阁之间,塔周围,有廊房围绕。塔院寺东部,有布局完整的禅院。
  塔院寺门前,有三门木牌坊一座。这一木牌坊斗拱雕工精美,顶饰典雅兴,大方。所有木制构件都经过精工雕饰,用工精细,是明代留给塔院寺的珍贵木雕作品。
  1948年4月,毛泽东、周恩来、任弼时东渡黄河前往河北平山县西柏坡村经过五台山时,曾在塔院寺方丈院寺方丈院内住过。
  塔院寺位于山西省五台山台怀镇的大白塔处,寺以塔名,颇为得体。该寺原为大华严寺塔院。明成祖永乐五年(1407年)扩充建寺,是五台山“五大禅林”之一、全山“青庙十大寺”之一,1983年被国务院确定为汉族地区佛教金国重点寺院。其传承法系既有显密,亦有藏密。塔院寺藏密。塔院寺坐北朝南,由横列的殿院和禅堂僧舍组成。中轴线上的建筑有影壁、牌坊、石阶、周门、山门、钟鼓楼、天王殿、大慈廷寿宝殿、塔殿藏经阁,以及山海楼、文殊发塔等建筑,气魄雄伟,有殿堂楼房一百三十馀间,占地面积15000平方米。在五台山众多佛塔中,塔院寺大白塔最著名,其他诸塔犹如众星捧月一样簇拥着它。大白塔始建于何时,目前已难以稽考。《清凉山志》载,此塔在汉明帝以前就有了。佛教有一传言,公元前486年释迦牟尼佛灭度,其尸骨炼就成八万四千个舍利子,古印度阿育王用黄金七宝铸成了八万四千座佛舍利塔,分布于大千世界中。中国有十九座,五台山独得其一,称之为“慈寿塔”。据说东汉明帝时,西域僧人摩腾就是看到五台山台怀之地似佛祖说之灵鹭山,且此地已有一佛塔才奏明汉明帝在五台山修筑寺院的。由此可知,佛舍利塔,建造于五台山兴建佛寺之初。北魏时显通寺称“大浮图寺”,意即大塔寺,可见大白塔至迟在北魏时期已耸立于五台山了。现在的大白塔,据专家研究,始建于元大德六年(1302年),由尼泊尔匠师阿权尼哥设计建造,俗称“大白塔”,将以前的慈寿塔置于大塔腹中。该塔工程之大,建造之难,为五台山之冠。建成后,最初作为显通寺的塔院,明永乐五年(1407年),朱棣命太监杨升重修此塔并独立起寺。明神宗万历(579年),皇太后李娘娘又令太监范江和李友重建。1952年,由人民政府拨款将塔院寺修旧一新。



  大白塔位于殿阁之间,旌伟挺拔,直指蓝天,有气盖山河、一览五台之慨。古人称誉此塔:“厥高入云,神灯夜烛,清凉第一胜境也。”塔基为正方形,环周83.3米,通高75.3米。宝塔通体洁白,塔身状如藻瓶,从底到顶,精细相间,方圆搭配,造型优美。塔顶之上,盖铜板八块按乾、坎、艮、震、巽、离、坤、兑八卦地位安置,拼成圆盘形状,其上为风磨铜宝瓶。圆盘周长23米多,铜顶高5米多,从铜顶到铜盘边缘有铜钮固定,望去似北方草帽,南方斗笠。圆盘边缘,还吊装36瑰铜质垂檐,每块长2米馀,宽近1米。各垂檐下端,又挂风铃三个,连同塔腰风铃在内,共有252个。每逢风和日丽,鸟雀围翔,风吹铃响,悠然成韵。明朝镇澄法师;曾有诗先赞曰:“浮图何漂缈,卓出梵王宫。远带青山色,孤标紫界雄。金瓶涵海月,宝铎振天风。自是藏灵久,神邦万古崇”。大白塔是我国建塔史上的一项伟大成就,是我国塔式建筑中少见的珍品和孤例,是研究高层建筑如何经历地震和风雨雷电侵袭而不衰的实物资料。大白塔也是朝圣佛教信徒心目中的偶像。香客多绕行白塔还愿,一边走一边念经或叩头。蒙藏族佛教徒到五台山,首先要朝拜“塔院寺五圣迹”的第一圣迹,就是大白塔。
  在大白搭东侧,还有一座高两丈余砖构文殊发塔,外抹白灰,通体白净,状如宝葫芦。相传文殊菩萨显圣遗留的金发,就藏其中。大白塔底坐碹洞里有佛足碑。石碑上所刻佛足足印长1.6尺,宽6寸,足心有千幅轮相和宝瓶鱼剑图,十个足趾有华纹字。据下部碑文解释,释迦去世前站在一块大石上,对弟子阿难说:“我最後留此足迹,以示众生。谁见到此足印,瞻礼供养,就能免罪消灾。”唐玄奘取经时,把这佛足印也拓下带回,唐太宗敕令将佛足刻在石上,立于祖庙。明万历王午年秋,寺僧又按图刻石,供养在大白塔下。寺内现存其它蒙、藏、汉文各类碑记数十通。
  大白塔北侧建有面宽五间,高二层的大藏经阁。正中门顶上挂有一块木匾,上有乾隆皇帝御笔绝句一首:“两塔今惟一尚存,既成必坏有名言。如寻舍利及丝发,未识文殊与世尊。”藏经阁内有一木制经架,叫转轮藏,六角形,33层,高约10米,最上面一层周长11.5米,最下面层周长6.5米,构成上大下小形状,每层分若干小格,放置经书。最下层底下有转盘,人力捱动,能够来回运转。所以制成这种转轮藏,按佛教的说法是转动诵经,能为朝山拜佛者消灾除难。藏经阁现存汉、蒙、藏多种文字经书二万册,其中属于宋以後至乾隆年间版本的二千馀册经卷为国家善本书。
  五台山塔院寺还与中国革命的领袖们结下不解之缘。寺内方丈院中,至今还设有毛泽东路居陈列馆。室内按原样陈设,炕上铺一床军被,地上摆一张木桌,桌上放有一方砚台,桌子前面有一把木椅,木桌和炕沿中间方台上放有大盒,上架一只铜茶壶。後院东跨三间,左右两间分别是周恩来、任弼时当年路居住室。1948年春天,毛泽东率党中央机关离开延安,路经晋西北,开赴河北省西柏坡。4月9日傍晚时分,来至台怀镇塔院寺。第二天早晨,毛泽弃、周恩来分别由地方干部陪同,观看了寺院文物。毛泽东视察了塔院寺、十方堂寺和蒙藏合作社等处,一路上他亲切地与僧人交谈,关心他们的生活和佛事活动,并勉励地方干部一定要保护好文物,要忠实地执行党的宗教政策,团结爱国僧人,把五台山建设好。周恩来视察了菩萨顶、显通寺、罗喉寺、万佛阁,观看了量墨殿、铜殿、铜塔、“开花献佛”等文物古迹。毛泽东在五台山路居,虽仅有一宿,但在五台山的人民的心中,留下了“春到五台”的美好回忆。
  五台山塔院寺门票价格:5元/人

[ 本帖最后由 步天涵谷 于 2010-4-29 21:28 编辑 ]
8#
 楼主| 发表于 2010-4-29 21:30:58 | 只看该作者
菩萨顶

  【菩萨顶】
  山西省五台山中规模最大的黄教寺院。位于五台山台怀镇显通寺北侧灵鹫峰上。据传为文殊菩萨道场,即文殊居住处,故又名真容院、大文殊寺;为五台山五大禅处之一。此寺创建于北魏孝文帝年间(471~499),历代曾多次重修。明·永乐以后,蒙藏喇嘛教徒进驻五台山,遂成为五台山黄庙之首。清朝之康熙、乾隆帝曾数次朝拜五台山,住宿于菩萨顶,赐菩萨顶大喇嘛提督印,并命山西全省,包括山西巡抚、大同总兵、代州道台等,均须向大喇嘛进贡。
  全寺占地四十五亩,顺山就势而筑殿宇,布局严谨。寺前有石阶一百零八级。山门内有天王殿、钟鼓楼、大雄宝殿等建筑。各殿均用三彩琉璃瓦覆盖。又,寺内有康熙御碑,方座螭首,矗立在前院;乾隆御碑在东禅院碑亭内,以方形巨石雕成,高六公尺,每面宽一公尺,上刻汉、满、蒙、藏四种文字。
  菩萨顶是满族语言的叫法,意思是文殊菩萨居住的地方。菩萨顶历史悠久,到了清朝,它实际上成了皇室的寺庙,地位极其尊贵。
  据记载,菩萨顶始建于北魏孝文帝时期,初名大文殊院。据传,唐太宗贞观五年,僧人法云想塑一尊文殊菩萨像,塑工安生前来雕塑。一天夜里,文殊显圣,于长明灯下的蓝光中展示真容,故此寺改名真容院。北宋时重修,并铸铜质文殊像一万尊,供奉在寺内。南宋时改建,并将此寺易名为大文殊寺。明朝永乐初年,始有菩萨顶的称谓。万历九年(公元1581年),又对该寺进行了重修。到了清代,由于满族崇信喇嘛教,顺治十七年(公元1660年),遂将菩萨顶由青庙(和尚庙)改为黄庙(喇嘛庙),并从北京派去了住持喇嘛。清康熙年间,又敕令重修菩萨顶,并向该寺授“番汉提督印”。从此,按照清王朝的规定,菩萨顶的主要殿宇铺上了表示尊贵的黄色琉璃瓦,山门前的牌楼也修成了四柱七楼的形式。这在五台山是绝无仅有的,在全国范围内也不多见。自此以后,菩萨顶成了清朝皇室的庙宇。康熙皇帝先后到菩萨顶朝拜了五次,乾隆皇帝朝拜了六次。菩萨顶山门外水牌楼上的“灵峰胜境”,文殊殿前石碑坊上的“五台圣境”,是康熙皇帝亲笔题写的。清康熙御制菩萨顶大文殊院碑记称:“五台并高数十里,如覆盂,如县栈阁,如鹘摩天,如鳌脊出海。飞鄂穹岫,飘渺超忽枣台怀居五台之中,左襟右带,前俯后仰,若在怀抱。其地阳陆平林,旧多梵刹。有菩萨顶文殊院者,相传文殊示现于此,其殿庑庄严弘邃,殆福地之精蓝,神垌之奥迹也。”菩萨顶东禅院内两座高三米、宽一米的四楞碑上,用汉、满、蒙、藏四种文字刻写的碑文,则是乾隆皇帝的御笔,描写他上五台山的感受。书法圆润流畅,结构丰满雄健,是很宝贵的艺术品。





  菩萨顶的极盛时期是在清代。清顺治十三年将这里改为喇嘛庙,康熙皇帝曾赐菩萨顶大提督印,并命山西全省,其中包括山西巡抚、大同总兵、代州道台,统统向大喇嘛进贡。其中原因,据说与康熙皇帝在五台山的一段风流韵事有关。康熙皇帝有一次游五台山,路过营坊街,见一名叫梅枝的民女正在碾米,长得象梅花一样俊俏,康熙夜宿皇城(在五台山专为之修建的皇宫),情动于衷,吟咏成诗一首:“骑骏马,过皇庄,遇一女子碾黄梁。玉指杆头托,金莲裙底忙。轻起笤,慢簸扬,回道辄步整容妆。汗流粉面花含露,尘指娥眉柳带霜。可惜这般风流女,嫁与谁家田舍郎?”康熙诗稿置于书案之上,内侍太监发现,猜知帝意,夜访梅枝,召宿皇城。后来梅枝怀孕生子,被康熙接到他处,抚能长大后送到菩萨顶出了家,敕封大喇嘛,赐予提督印等特权,称“当朝一品”。梅枝亦被封为妃子,住在菩萨顶下的妃子寺。受封的大喇嘛死后,续代的大喇嘛承袭了全部特权,横征暴敛,渔肉乡民僧众,人皆切齿痛恨。雍正元年,任翰林院检讨的五台县蒋坊村人郑禧,到陕北和晋西北调查灾情,慰问灾民,顺便回家省亲,下访民情后,和五台县知县陆长华一起上疏了大喇嘛的罪恶。雍正皇帝旨令钦差查办,大喇嘛畏罪自杀,遂撤回了提督印。到1918年,十三世达赖派住菩萨顶的大喇嘛罗桑巴桑,爱国爱教,赢得了很高的声望,在六年一任中三次连任。罗桑巴桑拥护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的领导,是中国佛教协会的发起人之一,曾任常务理事,还是山西省人民代表和政协委员,一九五四年圆寂于北京。



  菩萨顶的建筑布局很有特色,且主要殿宇外观似皇宫,而内部布置却又具有浓烈的喇嘛教韵味。因为菩萨顶在灵鹫峰上,从峰下仰望,菩萨顶前一百零八级陡峭的石阶,如悬挂在空中的天梯,上面是梵宫佛国,琼楼玉宇。爬完石阶,平台之上立着一座四柱三门的木牌楼。牌楼正中嵌有康熙手书“灵峰圣境”。牌楼两旁竖着两根高高的旗杆。牌楼之后是山门。山门两边厢房的红墙上,分别开着圆形窗户。有人说这种布局恰似龙头:牌楼的正门是龙口,旗杆是龙角,厢房壁上的圆窗是龙眼,而那长长的一百零八级石阶,则是龙吐出的舌头。这几句话,形象地概括了菩萨顶山门前的布局特点。 有又因山门前的大石阶,中间不是一级一级的,而是斜升的大平面,雕有九龙吸水。九龙翻腾,互相缠绕,真可谓“活龙活现”。人们附会道:这是象征山西旧属的九府,九龙吸水下面的一百零八级台阶,暗指山西旧属的一百零八县。可见,菩萨顶寺庙建筑中富丽的皇宫气派和象征权力统括山西的说法,与清代特殊的历史背景有关。
  沿一百零八级石阶登高,按照佛家的说法,就把人间的一百零八种烦恼踩在脚下了。置身牌楼下,手抚门柱,回身四望,远处的山,山上的云,近处的清水河,雄壮多姿的寺庙建筑群,都收入眼中,深感“灵峰胜境”四个字点得妙。这里,是很好的登高览胜的观景点。一九四八年春,党中央机关从延安开赴河北省西柏坡,途中路过五台山,陈毅同志作诗道:“本不游五台,迂道时日紧,至今有余欢,曾踏菩萨顶。”
  菩萨顶现在占地面积九千一百六十平方米,有殿堂僧舍等大小房屋一百余间,布局结构紧凑而有变化,且均为清朝康熙年间的建筑。全寺建筑大体上可以分为前院、中院、后院三个部分。中轴线上的主要建筑有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文殊殿等。两旁,对称地排列着钟楼、鼓楼、禅院等。主殿居中,高大雄伟;配殿位居两侧,左右对称。全寺建筑的布局不但中心突出,而且壮观恢宏,加之红柱红墙,金色琉璃瓦,更显得金碧辉煌,富贵豪华。其形态,其气魄,一点也不逊于皇家宫室,真是一派佛国仙境的景象。
  菩萨顶各主要大殿的布置和雕塑,具有浓烈的喇嘛教色彩。面阔七间的大雄宝殿内,后部供着毗卢佛、阿弥陀怫和药师佛,前面则供着喇嘛教黄教创始人宗喀巴像。文殊殿内的文殊像,与一般佛教寺庙(青庙)内的文殊菩萨像不同,它是按喇嘛教的经典规定制作的;头取旁观势,腰取扭动势,发取散披式,同时身挂璎珞,显得特别活泼、生动。两侧墙壁上,还挂着唐卡——绘在布上的藏画。另外,大雄宝殿、文殊殿的柱头上,还挂着桃形小匾,上写梵文咒语。这些,都是喇嘛教寺庙建筑装饰中所独有的。
  值得一提的是,文殊殿还有滴水大殿之称。过去,文殊殿有一块檐瓦,无论春夏秋,也无论阴晴雨,总是往下滴水。时间长了,文殊殿前的一处阶石上面成了蜂窝状。什么原因呢?有人说,这是文殊菩萨灵验,广施雨露的缘故。实际上,这是建筑上的一种巧妙设计。过去,文殊殿的琉璃瓦上留有小孔,瓦下有储水层,储水层下又有防漏设施。每当雨天,雨水透过琉璃瓦孔而存于储水层内。在阴天或晴天时,储水层中的水便慢慢地从檐瓦滴下。以后,由于文殊殿在翻修施工时,不知保护殿顶存水的奥秘,如今已不再滴水了,实在可惜。
  此外,菩萨顶内还存有许多文物。这些文物中,有几件比较稀奇,而且还有趣闻。菩萨顶后院正房内存有四口大铜锅。这些铜锅,过去每年“六月大会”和腊月初八各用一次。六月庙会喇叭们过佛教节日,做斋饭,用白面蒸魔王,供“跳神镇魔”用;腊月初八佛成道日,放进黄米、绿豆、莲子、栗子、红枣、稻米、桃仁、红糖等,做成“八宝粥”供佛斋僧。因这三口铜锅大得少见,人们便附会了许多夸张趣话。大铜锅原来都在后院的伙房里。有一年腊八的前一天,老僧们谈论教谁去洗刷大铜锅的时候,被一个因家贫而出家不久的小和尚听到了。他想:自己进寺不久,为了给师父和师兄弟们留个好印象,这个苦活该他干。于是,他就不声不响地来到后院,下到大铜锅里洗刷起来。到晚上上殿烧香念经做功课时,僧众里缺了这个小和尚,到了上灯时分,仍不见小和尚的踪影。这可急坏了一位老僧,赶紧寻找起来。他走着喊着,来到后院时,只听得一口铜锅里发出了小和尚的喊声。原来小和尚是蹬着梯子上去,拽着绳子下锅的。天寒地冻,当小和尚洗刷完最后一口大铜锅后,早已冻得手脚麻木,加上劳累,精疲力尽,他再也没有力气攀着绳子上来了。在悬嵌“灵峰胜境”匾额的木牌楼两侧,蹲卧着一对石狮子,只要留神细看,就会发现,左侧那只石狮子竟没有舌头。这是少有的石雕作品。原来这里面还有一段有趣的传说。很久以前,菩萨顶的和尚都在下面的显通寺里吃饭。可是有那么几天,人没有增多,米也没少下,而饭却不够吃了。当家的和尚就责问做饭的和尚,做饭的回禀说:“前几日我也很纳闷。昨天早上,我做好饭,有事出去了一下,返回来,见有两头又凶又大的野兽,扒掉锅盖,一口就吃了多半锅。”当家和尚惊诧道:“会有这等事?”第二天清早,做饭的和尚把饭做好后,那个当家和尚就手握铁铲,藏在锅台下,不一会儿,只听得伙房门“哗”地一声碰开,果然有两只野兽一前一后闯了进来。走在前面的那只野兽前爪搭上锅台,扒掉锅盖,就伸下头去吃粥。就在这时,藏在锅台下的当家和尚猛一下站起来,挥动铁铲,照着那只野兽的嘴铲了过去。仅一铲,就把那只野兽的舌头铲了下来,那野兽“嗷”地一声惨叫,转身就跑,另一只也慌忙脱逃。饭后,当家的和尚上菩萨顶观看修建工程怎样,发现最近几天才雕成安置的一对石狮子里,右边那只的舌头没有了。啊,原来是这两只石狮子作怪。接着,当家和尚又吩咐工匠们在菩萨顶台阶下修一座大照壁,堵住了石狮子看显通寺伙房的视线。眼不见,嘴不馋,从此,这两座石狮子便老老实实地蹲在那里一动不动,显通寺伙房里再没出现野兽偷吃饭的现象。在菩萨项前院的西配殿里,还有一尊泥塑文殊菩萨像,也是饶有风趣的佛教文物。过去,这尊文殊菩萨像的右肩上还带着一支箭,据说还是乾隆皇帝射的。如今肩上的箭没有了,但乾隆皇帝给它的封号“带箭文殊”依然流传至今。
  从清代喇叭教传入五台山开始,每年农历六月初四至六月十五,都要做道场、办法会,菩萨顶当然是中心,其它青庙也大开庙门,迎接各地的香客游人。六月十四日,全山的喇嘛们头戴各种脸谱面具,身空各种服饰,念着护法经,跳着金刚舞,在菩萨顶“镇魔”;十五日,又在罗侯寺“跳神”,并出来绕街转道。前头驾着弥勒菩萨像,接着大喇嘛坐八抬大轿,二喇嘛骑高头大马,其余僧众,敲锣开道,击鼓鸣号,吹奏庙堂音乐,热闹异常。当地群众和外地游人如潮水般涌着,争相观看。这个古庙会,后世在内容形式上虽有所改变,但一直流传到现在。据说,五台山的六月古庙会是由西藏传来的。唐时,西藏出了一个叫郎达尔玛的藏王。他鉴于前代藏王极端崇信佛教,一切朝政都请高僧决断,所有行政制度都以经律为准,引起臣民不满的教训,于唐武宗会昌元年(公元841年),实行灭法政策,臻使藏地寺院关闭,僧人外逃。于是,在藏喇嘛中便流传着这样一个故:郎达尔玛藏王灭法,持戒喇嘛仅留下四人,他们商定了一个举办舞会让藏王出来观看,乘机杀死他的办法。六月十五日,由剩下的四个受比丘戒的喇嘛带领,和没受戒的众喇嘛一起,头戴各种面具,在却玛赞楼台下跳舞,藏王在楼上观看。大喇嘛拉龙巴拉丹计预先在袍袖里藏了弓箭,把骑的白马染成黑色。舞蹈进入高潮,藏王看得出神,突然一箭飞来,射中了他的喉头。大喇嘛急忙上马而逃。黑马横渡过雅鲁藏布江,经江水一洗,又变成了白色。藏王手下的人不见了大黑马,也就不再追赶。拉龙巴拉丹计喇嘛安然逃往外地,在一个山洞里坐化。受戒喇嘛够五人才能传戒,现在剩下三个了,就请了两名汉人和尚,又组成五众僧团往下传戒。为纪念这两名汉僧,喇嘛们原来用黄线缝制法衣,从此改用蓝线缝制。为了纪念拉龙巴拉丹计挺身护法,凡喇嘛庙都在每年六月初四至六月十五举办盛大的法令。这个传说,反映了汉藏僧人友好往来的悠久历史。

[ 本帖最后由 步天涵谷 于 2010-4-29 21:32 编辑 ]
9#
 楼主| 发表于 2010-4-29 21:44:48 | 只看该作者
圆照寺

  位于显通寺钟楼对面,古称普宁寺。明永乐初年,印度高僧室利沙来到中国宣扬佛法,为了纪念他,明宣宗下旨在五台山修建了这座寺庙。为山西省第二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此寺的山门与众不同,一般寺庙的山门是三门,而这里的山门是五门,称为五朝门,在五台山是独一无二的。寺前有一对石狮,寺内有天王殿、大雄宝殿、塔院、藏经阁、后院等建筑,其中大雄宝殿内供三世佛:东边是药师佛,当中是释迦牟尼佛,西边是阿弥陀佛,三世佛的两侧是十八罗汉,文革中,这些塑像多数被毁。
  寺后院内有一座白色的喇嘛塔,高五丈,四角各设小塔,造型奇特,这就是印度高僧室利沙的舍利塔。


罗睺寺

  罗睺寺位于五台山台怀镇显通寺东隅。
  为五台山五大禅处之一,罗睺寺创建于唐代,明弘治五年(公元1492年)重建,清代曾多次重修。
  罗睺寺高墙大院,院内有卵石小径,幽深古老。门前有一对雕刻精致、造型粗犷的唐刻石狮,是五台山地区罕见的珍品。寺内现存有天王殿、文殊殿、大佛殿、藏经阁、厢房、配殿、廊屋和禅院。
  罗睺寺后殿中心装有远近闻名的“开花现佛”,那是一套木构装置系统的圆形佛坛,坛上中心装有一朵三米多高的莲花,四尊佛像坐于莲花瓣中,地下圆盘转动,操纵花瓣开合,花瓣中四尊坐佛随花瓣之开合而或隐或显,故取名叫“开花现佛”,成为寺内一大奇观。
  罗睺寺在塔院寺东。据佛教经典记载,释伽牟尼出家前曾娶妻生子,儿子取名罗睺罗。后来,罗睺罗15岁出家,成为释迦牟尼的十大弟子之一。罗睺寺就是为纪念释迦牟尼的儿子而建的。



  罗睺寺占地面积15000多平方米,计有殿堂楼房110余间。门旁有石狮子一对系唐代遗物。五台山中心区的唐代的石雕卧狮仅此一处。山门左侧丈余高的藏式砖塔,叫文殊塔,塔上雕有文殊像。罗睺寺殿宇内的主要塑像,有明显的喇嘛教风格。山门内的第一座是天王殿,四尊天王塑像,是按喇嘛教《度量经》的规定塑的,和其它青庙(和尚庙)大殿的四大天王形象略有不同。
  第二座殿叫文殊殿,殿内的文殊菩萨塑像和别的青庙里的更不同。文殊菩萨骑坐的狮子卧在莲台上,文殊菩萨面色是白的,而不是金色的,肩膀两边还添了伸出的肩花,肩花上一边放着智慧剑,一边放着经书。这是喇嘛庙文殊菩萨塑像的典型特征。第三座大佛殿里供有四方极乐世界、东方琉璃世界、人间婆娑世界的三世佛以及八大供养菩萨。
  罗睺寺最吸引人的景观是“开花现佛”,在寺院的最后一座大殿里。殿中央有一木制彩绘大莲花。莲花茎部下方连着一个大圆盘,平时,莲瓣紧合,当莲台转动时,莲瓣便在空中徐徐绽开,四尊阿弥陀佛像慢慢现了出来,世称“开花现佛”。
  相传释迦牟尼出家前曾娶妻生子,其子名为罗睺罗,并于15岁时出家,成为释迦牟尼的十大弟子之一。本寺就是为了纪念他而建的。

殊像寺

  殊像寺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普陀宗乘之庙西面,狮子沟北麓。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弘历陪皇太后到山西五台山文殊菩萨道场——殊像寺进香,见文殊妙相庄严,令人起敬,“默识其像以归”。佛经中释迦有“东方主尊菩萨是文殊,有时现比丘像,有时现国王像”预言。而“文殊”又译“曼殊”,“曼殊”与“满洲”音近,所以西藏达赖喇嘛进丹书时,称清朝皇帝为“曼殊师利大皇帝”。又因清廷有乾隆皇帝出生承德狮子沟传言;进而有人就附会说乾隆皇帝是文殊菩萨转世。乾隆和太后对此不加可否,任说其说。回到京师,太后就令人按五台山文殊模样雕刻石像供于香山宝相寺。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弘历特命内务府仿五台山殊像寺规制,按香山文殊相貌在承德修建此庙。殊像寺落成时,乾隆参加瞻礼,并作诗道:“殊像全规台庙模,撰辰庆落礼曼殊。金经蒙古犹常有,宝帙皇朝可独无?译以国书宣白业,习之修士翊浮图。虽然名实期相称,师利应嗤谓是乎。”该庙喇嘛皆为满族,故清廷称此庙为家庙。
  殊像寺为典型汉式寺庙,东西l15米,南北约200米,占地面积2.7公顷。采用庭园布局手法,大规模叠砌假山,散植松树,创造了自己的独特风格。



  山门面南,面阔三楹,进深两间,单檐歇山顶,内供护法神哼、哈二将。山门前左右置石狮一对,两侧设腰门。过门殿两侧摆钟、鼓楼,均为面阔三楹,进深一间,单檐歇山。山门正北为天王殿,面阔五楹,进深两间,单檐歇山。前后格封木壁板,中三间设欢门,稍间开欢窗,殿两侧置腰墙,界以一进院落,腰墙辟腰门与二进相通。天王殿北两侧为东、西配殿,东殿名馔香室,西殿名演梵堂。天王殿正北地势增高,上多级大石阶可登达月台,月台北起主殿会乘殿,面阔七楹,进深五间,重檐黄琉璃歇山顶,下檐施五踩单翘单昂斗拱,上檐施七踩单翘重昂斗拱。前后明、次间设菱花隔扇门,前檐梢尽问设槛窗,后封实墙。殿内奉主尊文殊菩萨(骑狮),两侧有观音(骑 )、普贤(骑象)。供桌前东西各置万寿塔,八角三层楠木,吡秸桑剿诠╋纸鹜饰蘖渴俜?08樽。今寿塔犹存,镏金铜佛在姜桂题任热河都统时期被盗。两侧墙壁置经橱,藏满文大藏经三部,日本帝国主义侵华时劫运一部,现存东京;一部流落西欧,现存巴黎图书馆;一部下落不明。殿内横匾“会通三际”,条幅“发心为众生缘深入善权菩萨果,现相如三世佛了分身住曼殊床”。会乘殿前东、西两侧有配殿,东为指峰,西为面月。会乘殿北,顺势置假山,垒石穿洞,潜岩渡桥,沟壑纵横,曲径幽深,是五台山的缩影。假山如朵朵祥云,载运一座高阁,名宝相阁,又名净名普现,重檐八角,黄琉璃瓦顶绿剪边,正东、西、南、北四面设门,四斜面设槛窗。阁内石制须弥座上有高11.6米的木雕文殊菩萨骑狮像,传说是按乾隆容貌塑造。两侧有两个力士像,各高3米。阁内横额“净名普现”。条幅“佛说是本师宏宣象教,天开此初地示现狮峰”。宝相阁前东、西有配殿各三间,东为云来,西为净雪。登上第二层假山,正北有楼名清凉楼,又名相合台怀,两层,每层九间,楼内供文殊。一楼门额“妙五福德”。楼内条幅“地分台麓示居国,座挹锤峰供养云”。清凉楼前两侧有配殿,面阔五楹,东曰吉辉,西曰慧喜,慧喜殿西有六角亭。净雪殿西有一小院,正室三间,名香林室,室后设月门。室前东有方亭一座,西有小楼名倚云楼,两层。皇帝到殊像寺上香时,皇后在此梳妆,故又名梳妆楼。
  殊像寺内原有一口大锅,直径2.41米,高2米,壁厚6厘米,由88块铜块铸接而成,重约5吨,用18根铁柱支撑。平时储水防火,每逢腊月初八,该庙喇嘛就用此锅煮“腊八粥”,承德各庙的喇嘛都到这里吃粥承恩。
  殊像寺是皇帝和太后经常临幸之所,建筑布局高低错落,内部摆设考究,环境幽雅,园林气息浓厚,犹其叠石更为驰名。今存会乘殿、山门、钟鼓楼,余皆毁。

碧山寺

  位于台怀镇东北2公里北台山麓,始建于明英宗年间,是五台山最大的十方禅寺。所谓十方,是指凡出家僧人和四方居士到此,都可以免费食宿,如果从这里启程时缺少路费,寺内还会周济一些。所以很多朝山教徒都把这里作为必朝之地。
  寺院四周环境清幽,景色殊佳。寺内主要建筑有天王殿、雷音殿、戒堂殿、弥勒殿等,各殿塑像均为清代重塑。在寺中心石坛上有释迦像,刻工细致,姿态端庄。

[ 本帖最后由 步天涵谷 于 2010-4-29 21:48 编辑 ]
10#
 楼主| 发表于 2010-4-29 21:59:34 | 只看该作者
南山寺
  南山寺是山西五台山的一座大寺,始建于元代,整个寺院共有7层,分为三大部分,下三层名为极乐寺,中间一层名为善德堂,上三层称作佑国寺。
  南山寺北距台怀镇约2公里,依山势而建,海拔在1700米以上,共有殿堂窑房300余间,占地6公顷,规模之大在五台山首屈一指,而且悬于陡峭山坡,更增添了宏伟气势。南山寺整个建筑群由七层三大部分组成,下三层名为极乐寺,上三层叫做佑国寺,中间一层称作善德堂。该寺创建于元代,当时叫“大万圣佑国寺”。清光绪年间再行修建,称为极乐寺。清末,寺院主持普济和尚募得巨资,将原有的三部分合建成一体,称为南山寺,连续施工23年,终于形成今天的规模。
  南山寺引人入胜之处是它的气魄、石雕和泥塑。我们沿登山古道盘桓而上,未入山门已被古刹的气势所折服。五台山寺院多有影壁,而南山寺最下面这一影壁是最大的,宽17.3米,高约8米,石砌底座,细磨青砖筑壁身,中嵌汉白玉石雕,多有题词和对联,顶部壁檐有砖雕。转过影壁便是气魄雄伟的108级石阶和白牌楼。108级台阶在五台山不只一处,但比较而言,菩萨顶的台阶是以陡峭著称,而南山寺的台阶则以宏伟宽大闻名。台阶分三段,每段36级,直抵尽头的牌楼。南山寺的这座牌楼同样以气势取胜。这座牌楼宽达12.8米,厚1.6米,高9米,四方石柱中券三眼拱洞,上覆三面楼头,中间大而高,两旁稍低矮,比例匀称,主次分明,清一色的白石雕构更使牌楼气度不凡。中券洞上方的“信天由命”石刻匾额更令人玩味。牌楼之后的大钟楼兼作山门,下面是方台石券门洞,上面是两层木楼,高大而稳健,我们可以顺门洞两侧小洞的28级台阶登上木楼,楼上四周围以石栏,围栏上刻各种花草树木,雕工纯熟。凭栏远望,清水河谷的风光,中台、北台、南台的雄姿可尽收眼底。
  南山寺有一独特之处,我国其余寺庙一般都尊奉“四大天王”,但是南山寺却供奉了六尊神像,除了“四大天王”之外,另外两个是大名鼎鼎的“哼哈二将”,这在我国佛教寺庙中是独一无二的,非常奇特,具体原因不详。
  从大钟楼左侧穿过一座小院便进入大雄宝殿所在四合大院,这里是南山寺主院,坐北朝南彩绘一新的大雄宝殿内有精美塑像和雕像。大殿主供释迦牟尼佛,两旁站立者为阿南和迦叶两大弟子。佛坛前正中是文殊骑狮石像,右侧为木雕普贤菩萨,左边为石雕送子观音,殿两壁是十八罗汉。该殿的造像之精,在五台山寺庙中颇有名气。特别是送子观音,一个白胖胖的小孩,天真无邪,活泼可爱,慈爱的观音左手抱护小孩,右手抚摸孩子的小手,使人倍感亲切。另外,脚踏莲花,臂有十八,身后跟着两头活蹦乱跳的小象的普贤造像亦相当精美。而十八罗汉表情造型各不相同,给人印象同样很深。出大雄殿,从左侧拾阶而上,穿过善德堂,便来到最上三层的佑国寺。这里可说是石雕的海洋,几乎是无石不雕。一进院共有石刻图案316幅,以“穆桂英挂帅”、“天女散花”、“苏武牧羊”等最为人们熟悉;二进院共有360幅,有“孟母择邻”、“太公钓鱼”的故事等;三进院共294幅,有“三顾茅庐”、“孙悟空、猪八戒登仙山”等情景。整个佑国寺石刻图案近千幅,内容之丰,数量之多,刻工之精,堪称全山一绝。

龙泉寺
  龙泉寺位于五台山台怀镇南5公里九龙岗山腰,故又俗名九龙岗。龙泉寺原为杨家将家庙,寺旁有泉曰龙泉,寺由此而得名。 始建于宋代,民国初期重建,占地15950平方米,殿堂僧舍165间。现存影壁,台级,牌坊和三座院落。
  影壁中间镶嵌有一石雕刻,文殊骑狮居中,人物花卉满布四周,构图严谨,神情逼真。向北登108级台阶即达山门,门前汉白玉石狮一对,勾栏小拱桥一座,石牌坊一座,旗杆高耸于两侧,雕工均佳。其中石牌坊最引人神往,从基石,抱柱,斜戗,额枋,斗拱到瓦顶,脊兽,无一不是精雕细刻,人兽,花卉,流云,山水等分布殿内,玲珑剔透,它共有三门六柱,呈“一”字形,整体雄伟壮观,巧夺天工,据说是由工匠耗时六年才建成。牌坊上刻有89条蛟龙,鳞爪俱现,神态逼真;人物表情栩栩如生。游人观后,无不交口称赞,印象深刻。寺内三座院落横向排列,相互串通,又各有山门,自成风格。东院为殿院,依地势分前后两进,除山门外,中线上还有佛殿两座,围枝厢房配殿,塑像俱存,彩绘房和献亭,曲廊环绕,双塔高耸,其中普济禅师塔雕尤为精致。距龙泉寺西北里许的山坡,有一座杨业的瘗骨塔,六角,、三级,高约10米,。传说杨业死后,五郎将其尸骨葬此,并建塔纪念。宋太宗后来追封杨业为杨令公,故后人称此塔为令公塔。

金阁寺
  金阁寺位于山西五台山南台之北,中台之南,除五座台顶的寺庙建筑外,金阁寺所处的地势最高,海拔1900米,距台怀镇约15公里。1983年,被国务院确定为汉族地区佛教全国重点寺院。金阁寺与中国密宗的传播和密宗创始人之一的不空法师有极密切的关系。
  历史:
  719年随金刚智来中国传法。724年,在洛阳广福寺受比丘戒。此后18年,学律仪和唐梵经论,并随金刚智译语。741年,奉唐朝廷之命,率弟子含光等僧俗37人,护送国书往狮子国。受狮子国王尸国迷伽殊礼接待,被置于佛牙寺。不空运依止普阿阇梨,请求开坛重受灌顶。他和他的弟子含光、惠恐同时入坛受学密法,前后三年。他并广事搜求密藏和各种经论,获得陀罗尼教《金刚顶瑜珈经》等80部,大小乘经论20部,共计1200卷。后不空回中国,746年回到长安。先住鸿胪寺,旋奉诏入宫,建立曼荼罗,为皇帝灌顶,并从事译经事业和开坛灌顶传扬密法。不空生历玄宗、肃宗、代宗三代,极受朝廷的尊重和礼优。唐代宗称赞不空为“我之宗师,人之舟楫。”大历九年(774年),不空圆寂。唐代宗特颁《追赠不空和尚诏》,追赠不空为“开府议同三司,仍封肃国公,赠司空,谥曰大辨正广智不空三藏和尚”。不空的译著极其丰富,其主要者可分为显数、杂密、金刚界、大乐、杂撰5大类,共77部,120余卷。为密宗在唐代的一时兴盛作出了重大贡献。五台山的金阁寺就是由不空三藏创建的中国最早的密教中心。




  唐代宗大历元年(766年),不空三藏派其弟子含光到五台山创建金阁寺。据传说,金阁寺是按照道义悟见的金阁形制而建。实际上,寺庙建筑式样是参照当时印度最著名的寺庙那烂陀寺,由印度那烂陀寺纯约法师监工,依照经轨建造。那烂陀寺,在古印度摩揭国王含城东,即今印度比哈尔邦巴腊贡。是古印度规模最宏大的佛寺和佛教最高学府。全寺共有八个大院,宝台星列,琼楼岳峙。极盛时,主客僧众常达万人。中国唐代的玄奘法师也曾在寺中就学多年;惜毁于12世纪。金阁寺建造过程中,由于当时不空深得朝野的倾心祟奉,全国通力支持,上自皇亲国戚文武百官,下至平民百姓纷纷布施,唐代宗甚至下沼命全国十节度使助缘建寺,化缘僧分赴全国各地为建造金阁寺募集布施,工程历五年而竣。当时的寺院富丽堂皇,规模宏伟,寺中金阁高达百余尺,有上、中、下三层,雕梁面栋,高耸入云。殿顶“铸铜涂金为瓦”,“照耀山谷”。寺院落成后,不空奉救为金阁寺的开山祖师。‘他还奏请皇帝于金阁寺等五寺各置定额僧2人。
  建筑风格:
  金阁寺后来几经灭佛和兵燹,仅余遗址。现存寺庙建筑及塑像设置,均为明、清及民国时复修和添制后的形制。全寺坐北朝南,分前后两院。前院以观音阁为主体,中有八座阁式通殿,后为大雄宝殿,两厢为僧舍。占地面积共达21000平方米。计有殿堂楼房160多间。
  金阁寺前院,中间耸立着一座重檐歇山顶的高大楼阁。内供高17.7米的千手(实有48臂)观音铜像,这是五台山最高大的佛像,在国内也仅次于西藏日喀则和河北正定的大铜佛像。铜佛为明世宗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所铸,民国时,有信徒将铜佛施以薄泥贴金,即成现在金佛。铜佛通贯两层,下层铜像身旁为两尊高大的胁侍像,右女左男,男的手抱宝剑,传说为观音的父母“妙庄王夫妇”。观音,原译名叫观世音,唐代因避李世民讳,赂称观音,与大势至菩萨同为阿弥陀佛的左右胁侍,合称“西方三圣”。佛经记载其原为古印度一个国家的太子,名不响。但自南北朝后,中国寺庙据佛经女相也是其三十二应身一,多将其画、塑成女相。观音壁两壁各供有十二尊塑像,统称为“二十四诸天”。古印度神话中有二十个天神呵恶护善的说法,佛教采用其说,以为护持佛法的神,称二十诸天。传入中国后,有的寺宇塑造时增补为二十四诸天。千手观音站坛的西南壁角,还塑有诏令建造该寺的唐代宗李豫像。殿阁内左右柱下有两个一米高的石柱砖,为圆形中间束腰上下卷莲瓣形,是唐代遗物。殿阔上层,可见观音铜像的上身部分,两侧又有文殊菩萨和普贤菩萨塑像。
  前院东西两侧配以数十间楼房,北例有下层十九眼石破窑洞、上层十九间木构建筑的楼殿,一字排开,十分雄伟。下层的窑洞为僧舍,中间的一眼窑洞内砌石台阶,通向二层楼殿和后院。楼上十九间分别为十二圆觉菩萨殿,五百罗汉殿、地藏殿、药王殿、玉皇殿、三皇殿、送子观音殿。药王是过去佛。玉泉是道教所称天上最高的神,又称玉帝。三皇指古代传说中的三个帝王,或称伏羲氏、燧人氏、神农氏为三皇,或称天皇、地皇、人皇为三皇。由此可见,二层十九间楼殿内的塑像设置较为庞杂,已有了道教色彩。
  后院立有大雄宝殿五间,内供三佛:释迥牟尼佛、药师佛和阿弥陀佛,两旁有十八罗汉。金阁寺各殿中塑像共有1000多尊,是五台山佛教塑像最多的寺院。金阁寺以其历史悠久,现存佛像众多高大,特别是千手观音像,在五台山众多寺庙中独树一帜,为世人瞩目。
  密宗:
  密宗,亦称“密教”、“秘密教”、“真言乘”、“金刚乘”等。中国佛教宗派。自称受法身佛大日如来深奥秘密教旨传授,为“真实”言教,故名。传说大日如来授法金刚萨埵,后传龙智,龙智传金刚智和善无畏。该教派是七世纪后印度大乘佛教一部分派别与婆罗门教相结合的产物,盛行于今德干高原等地。以高度组织化的咒术、仪礼、民俗信仰为其特征。主要经典是《大日经》、《金刚顶经》、《苏悉地经》。唐开元四年(716年)善无畏带来《大日经》,与弟子一行译出,后720年金刚智及其弟子不空传入《金刚顶经》,由不空译出,从而把密教输入中国,并成为中国佛教中以修持密法为主的一个宗派。该宗派认为世界万物、佛和众生皆由地、火、水、风、空、识“六大”所造。前“五大”为“色法”,属“胎藏界”(“理”、“因”),识为“心法”,属“金刚界”(“智”、“果”),色心不二,金胎为一。二者摄入宇宙万有,而又皆具众生心中。佛与众生体性相同。众生如果依法修“三密加持”,即手结印契(特定的手势),口诵真言(咒语),心观佛尊,就能使身口意“三业”清净,与佛的身口意相应,即身成佛。该宗仪轨复杂,对设坛、供养、诵咒、灌顶(入教或传法仪式)等皆有严格规定,需要阿阇梨(导师)秘密传授。善无畏的子弟除一行外,还有温古、智俨等,不空的弟子有金阁寺含光、新罗慧超、青龙寺慧果、崇福寺慧朗、保寿寺元皎、觉超,而以慧果承其法脉,传两代即衰落。在中国西藏地区的密宗为藏传佛教,俗称喇嘛教。佛教密教在唐代盛极一时,与不空的弘扬有关。不空(705—774),中国佛经四大译师之一,密宗创始人之一。狮子国(今斯里兰卡)人,一说是西域人。

[ 本帖最后由 步天涵谷 于 2010-4-29 22:03 编辑 ]
11#
 楼主| 发表于 2010-5-1 16:08:29 | 只看该作者
尊胜寺

  地处五台县城东北方的虎阳岭,距县城二十公里。过去,佛教信徒和游人徒步登五台山,都经过此地。从五台城出发,翻鸽子岭,下茹湖盆地,然后上虎阳岭,又东北方向穿龙湾,就直指南台和中台相交的金阁岭了。因此,这里被称为“五峰咽喉”。为山西省第四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尊胜寺创建于唐代,当时称善住阁院,北宋天圣四年重修,名为真容禅院,明万历十九年复修后改称为尊胜寺,清同治七年作了部分补修。寺内清康熙二十四年碑记载有该寺的历史。现存寺庙是民国年间再修后的形式。
  相传,唐朝有一个印度高僧佛陀波利“及闻震旦,有文殊住处,远涉流沙,特来礼谒。以仪凤元年,达此土。至台山南,蹑虎阳岭,俯爷之间,林木干云,名花匝地,翘首五峰,生大欣慰。”他五体投地,向空中说,我远地而来,就是想见文殊菩萨的圣容。这时,忽见一位老人,从山谷中走出,用焚语对波利道:“汉地众生,多造罪业,出家之士,多犯戒律,西土有《佛顶尊胜陀罗尼经》,能灭众生重恶业垢,汝持来否?”波利答曰:“贫道直来礼谒,不将经来。”老人曰:“既不将经,徒来何益?纵见文殊,岂能识之,汝当速返,取此经来。”波利听罢,十分感激,忙磕头于老人的脚下,及抬头,忽然不见了老人,方知刚才就是见到了文殊菩萨。波利更虔诚了,复还印度,取了《佛顶尊胜陀罗尼经》,于弘道元年,到了中国的长安,将前后过程奏于唐高宗。高宗大悦,命日照三藏法师与波利参译。赐给波利绢三千匹,把经留下来。波利泣奏道:“我是受命去取经,不是为了进献经书图个人富贵。”高宗也受到感动,于是留下译本,还给梵文经。波利带上梵文经,再登五台山,后来在五台山坐化。这个传说,是以史实为蓝本而加以神化的,历史上的佛陀波利为中印佛教文化交流作出了贡献。
  尊胜寺现存寺庙建筑,规模较大,以中轴线排列,一连七进殿宇,左右其它建筑对称,占地面积为三万二千多平方米,计有殿楼房洞二百一十余间。寺宇建筑上的砖雕精细,工艺较高,堪称民国年间寺宇建筑的代表。
  寺院坐北向南,寺前东西两侧各建一卒下层砖券洞上层木构建筑的楼洞,西侧的楼洞楣上刻有“五峰咽喉”四字,洞下是上五台山的岭凹通道。两楼洞之间的东侧,立有一座砖建牌楼,三门三楼,中门较大,砖券洞上的楼头建筑,为仿木结构形样,雕有飞檐。碑楼的券口、立面上,有纷繁的砖雕作装饰。过碑楼,岭凹通道南侧有观间殿、藏经楼、毗卢殿、五文殊殿。三大士殿供文殊、普贤、观音,故名。五文殊殿系指殿内供有五座台顶文殊菩萨的五种法像。通道北侧的六座大殿,都是面阔五间,面宽最小的十二米,最大的十五米,进深大都九米左右。藏经楼是一座二层建筑,左右两侧对称建有十二角亭阁。台基也是十二角,上部为重檐攒尖顶,外部围有一圈廊柱,廊柱内起砖壁,砌成殿阁。其建筑样式,外观两层,华丽玲珑,入内却是一室。东面的称为万缘阁,西面的称为三宝楼。在三大士殿西侧,还立有一座殿楼,下层砖券洞,上层为木建,称三星楼,楼上原供有福、禄、寿三星圣像,楼下层是地藏王殿。七进大殿后面,建有一座砖塔,密檐式结构,塔周十二角,上下九层,高三十九米,其下砌砖券洞,围塔一周,好似围裙。这些券洞共三十三间,原供有三十三尊护法神。远望万藏砖塔,耸立山脊,层檐叠压,背衬蓝天,十分清秀。
  尊胜寺七进大殿两旁,有小院落多处,筑僧房,砌围墙,垒石阶,券门洞,立影壁,形成迂回曲折的布局结构。建筑物的券口上、窗墙上、墀头戗檐砖面上,有砖雕花卉树木人物等,漫步、游览有观赏园林景致之感。

公主寺

  公主寺位于山西省忻州市繁峙县杏园乡,处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始建于北魏,为北魏城信公主逃避红尘之苦出家修行而建。现存殿堂为明代建筑。该寺建筑完整,规模宏大,寺内壁画技艺精湛,栩栩如生,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永乐宫壁画并称“南北双珠”。
  2006年05月25日,公主寺作为明至清时期古建筑,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显通寺
  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它坐落在山西省五台山台怀镇。它是五台山众多寺庙中最大、最古的一座。该寺历史悠久,珍贵文物很多,是佛教圣地中的一颗明珠。
  台怀镇的大显通寺是五台山第一大庙,始建于东汉时期,它是我国最早的佛寺之一。东汉永平十一年(公元69年),汉明帝从西域请来印度僧人摄摩腾和竺法兰,在京都洛阳建白马寺;这是中国建佛寺的开端。这一年,摄摩腾和竺法兰来到五台山,法眼识圣地,立即看中五台山的风水,并奏明汉明帝在这里破土建庙,揭开了五台佛国历史的第一页。
  他们之所以选中五台山,也是事出有因的,其一,当时五台山叫清凉山,佛经《华严经》里说,东方清凉山是文殊菩萨的道场,有案可据;其二,两位高僧看了五台山的地形,觉得与印度灵鹫峰极似,灵鹫峰又是释迦牟尼向弟子讲经的地方;其三,据说在两位高僧来以前,五台山已有一座佛塔。于是,五台佛国的奠基石——五台山第一座寺庙大孚灵鹫寺(今显通寺)就这样建立起来了,连那座山也称作灵鹫峰了。
  寺院面积8公顷(一百二十亩),各种建筑四百多间,多为明清遗物。排列于中轴线上有七座高大的建筑,很有气势。
  大雄宝殿,重顶飞檐,巍峨宽大,占地约670平方米(一亩二分)为五台殿宇之最,木雕彩绘,肃穆堂皇。殿内佛像高大,金碧辉煌。五台山的重大法事活动,多在此殿举行,届显通寺大雄宝殿时,各寺都有僧人参加。
  无量殿是我国砖石建筑艺术的杰作。高20米,面宽28米,进深16米,从外面看是七间两层楼房,殿内却是三间穹窿顶砖窑,型制奇特,雕饰精细,宏伟壮观,又称无梁殿。
  在显通寺的后高殿前,是一座用青铜铸件组装而成的纯粹金属建筑物,人称“显通铜殿”。
  相传,明朝穆宗驾崩前后,少主年幼无知,皇亲李良发动了宫廷政变,接管了江山,就将娘娘李彦妃和少主打人了冷宫,想绝明朝后裔。这少主就是后来的万历皇帝。大臣徐彦昭和杨波进入冷宫行谰,李娘娘又气又急,在不得已的情况下,把少主交给了徐、杨二人带走,让他们好好抚养。后来少主当了皇帝,惩除了奸臣。为了感谢母恩,就决定在五台山为李娘娘建造一座铜殿。据记载,这座铜殿是明朝名望很高的佛灯和尚(山西平阳人),在现在太原市郝庄村南建起了高达13层的两座大塔(宣文塔)后,正在兴建永祚寺(即双塔寺)的过程中,又奉万历皇帝的命令,到显通寺“传戒”时建筑的。
  铜殿建于明代万历三十七年(公元1609年)。殿高8.3米,宽4.7米,入深4.5米,它是我国仅有的三铜殿中的一座。另外两座,一在浙江的普陀山,一在四川的峨眉山。不过就其建筑艺术和美观俊雅而言,那两座都不及这座铜殿,而且峨眉山的铜殿早巳在战火中焚烧坏了。
  铜殿外观为重檐歇山顶,共分两层,上层四周各有六面门扇,下层四周各有八面门扇。每面门扇的下端铸有花卉、松柏、鸟兽等图案。“龙虎斗”、“龙凤配”、“喜鹊登梅”、“玉兔拜瓤”……形态逼真,栩栩如生,每面门扇的上端都有精细的花卉图案,形态各异,玲珑剔透。正面横梁上的“二龙戏珠”和“双凤朝阳”更是活灵活现。第二层的四周,有大约1米高的铜栏杆,其24面门上均有各式图案。殿脊的两端有铜铸的似龙非龙的宝瓶,光芒四射,耀眼夺目。
  殿内正中有一尊铜铸文殊坐狮像,造形美丽。殿内四壁上的铜铸小佛像,琳琅满目,多达万尊。
  河南洛阳白马寺,是中国始建年代最早的一座佛寺,被人们称为“释源”。而显通寺的初建时间,可以和白马寺相比。
  显通寺位于五台山内台怀镇北侧。寺内的七处九会殿,是明代万历三十四年(公元1606)时,神宗命妙峰法师用磨砖砌成的一座华严道场。寺宇规模宏大,为五台山五大禅处之一,寺之历史甚古。东汉永平年间(58~75年)始建,原名大孚灵鹫寺,后魏孝文帝再建,名花园寺。唐太宗时重修,名华严寺。名太祖朱元璋重修后赐额“大显通寺”。后来历经扩建修葺,形成今日规模。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寺宇面积8万平方米,各种建筑400余间,中轴线殿宇7座,由南至北依次为观音殿,文殊殿,大佛殿,无量殿,千钵殿,铜殿和藏经殿。这些殿宇皆造型略异,各具特色,保存完好。
  观音殿,又名南殿。殿内,中间供着观音菩萨像,左右供着文殊和普贤菩萨像,所以又称三大主殿。殿内两侧放满了经架,架上置有各种经书,所以又称藏经殿。过去,救助水陆众生的大法会——水陆道场也设在这里,所以又叫水陆殿。大文殊殿,是显通令的第二重大殿。五台山是文殊菩萨的道场,各寺庙均以供奉文殊菩萨为主。自然显通寺也不例外。所不同的是,显通寺的大文殊殿内,供着七尊文殊菩萨像:正中的为大智文殊;前面的五位,从左至右,依次为西台狮子文殊,南台智慧文殊,中台孺者文殊,北台无垢文殊,东台聪明文殊;大智文殊后面是甘露文殊。此外,文殊像前有护法神韦驮像,两侧有十八罗汉像。大雄宝殿是显通寺的第三重大殿,殿内供着三世佛像:中为释迦牟尼佛,西为阿弥陀佛,东为药师佛;两旁有十八罗汉像;背后有观音、文殊、普贤三尊菩萨像。
  大文殊殿,是显通寺的第二重大殿。重建于1746年(清乾隆11年),系木结构建筑。五台山是文殊菩萨的道场,各寺庙均以供奉文殊菩萨为主。自然显通寺也不例外。所不同的是,显通寺的大文殊殿内,供着七尊文殊菩萨像:正中的为大智文殊;前面的五位,从左至右,依次为西台狮子文殊,南台智慧文殊,中台孺者文殊,北台无垢文殊,东台聪明文殊;大智文殊后面是甘露文殊。此外,文殊像前有护法神韦驮像,两侧有十八罗汉像。大雄宝殿是显通寺的第三重大殿,殿内供着三世佛像:中为释迦牟尼佛,西为阿弥陀佛,东为药师佛;两旁有十八罗汉像;背后有观音、文殊、普贤三尊菩萨像。
  文殊殿前,有两座八角碑亭,碑亭里各立一通汉白玉石碑,石碑高不足八尺,宽二尺半,立于康熙四十六年七月十九日。左边的石碑上有字,系康熙御笔。右边的碑上没有字,人称“无字碑”。立碑是为了刻字记事,这一通碑上为何就无字呢?传说盖碑亭的地方,原是两个圆形的水池,池里的水清澈如镜。有一年,康熙皇帝朝台,巡游显通寺,来到文殊殿前。他抬头一望,只见绚烂的菩萨顶端端正正坐落在灵鹫峰下,好像一条英武的龙,昂着头高卧在那里。一座牌楼正是龙头,两根幡杆正是龙角,一百零八层台阶从牌楼上延伸下来,正是龙吐出了舌头。康熙越看越象,越看越怕:这是出真龙天子的地方呀,难道我大清的江山要让别人夺去吗?于是,他想找些人言依据,来证实菩萨顶不是一条龙,或是一条死龙,那就放心了。显通寺住持和尚奉命接驾,时刻不离左右。他听到皇帝在念叨菩萨顶便凑上去说:“启奉万岁,那灵鹫峰是一条龙,菩萨顶的牌楼,正好在龙头上。”康熙最怕说的话,终于被住持说了出来。不过,他还是不露神色,显出不太在意的样子,仔仔细细看了菩萨顶一会儿,象是发现了什么奥秘,竟忘记了自己的尊严,掉转头来对住持说:“灵鹫峰是条龙,但不是条活龙,你看,它没有眼睛。”本来,康熙想让住持接住他的话茬,也说一句“这条龙没有眼睛。”可那住持有巴结皇上的心思,却没猜测到皇上的本意,只是一个心眼儿把他所知道的统统告诉皇上:“启奏皇上,我主有所不知,这龙是有眼睛的。每日午牌时分,太阳照到这两个池上,那菩萨顶的木牌楼两侧就会出现两个圆形的光环。”这一来,康熙再也忍不住,发了雷霆,“龙长了眼睛,不会飞走吗?龙飞走了,五台山的灵气还会有吗?这两个水池,你给我填平,上面再立两通石碑压住!”不久,水池填平,石碑立了起来。住持请康熙写碑文,康熙欣然命笔写了一篇,住持请工匠把碑文拓刻在左边那通石碑上。
  大佛殿重建于清光绪二十五年(公元1899年),系木结构建筑。大雄宝殿,是举办盛大佛事活动的场所。此殿占地一亩二分,高大肃穆。殿内正前方的横梁上,高悬康熙御笔“真如权应”木匾,下面条幅横悬,两旁锦幡垂挂。殿台上,并列主佛三尊,中间是释迦牟尼佛,东面是药师佛,西面是阿弥陀佛,殿墙两侧是十八罗汉,均为明、清雕塑。佛前的地面十分宽敞,经案上佛灯高照,宝鼎焚香,摆着各色供果,敬有美丽鲜花。东面的经案头,还摆着鼓、磬、铛、木鱼等佛家乐器。不仅本寺僧人在这座殿内做早晚功课,每逢大的佛事活动日,由五台山佛教协会主持,各寺庙的僧尼都要身披袈裟,汇集到这里举行礼佛仪式。
  中轴线上的第四座殿堂为纯砖结构的无量殿,面宽七间,进深四间,总高20.3米因殿内供大光明无量佛(毗卢佛)大铜像,取佛法无量之意,故称为“无量殿”。又因为建筑全部用青砖砌垒雕刻而成,俗称“无梁殿”。正面每层七个拱洞门,檐下用砖雕刻成斗拱椽飞等构件。中部三件为枕头券,两边厢为横向竖券,左右山墙为拱脚,各间之间用券拱式门洞联络,顶部为穹窿顶。上部藻井镂刻富。无量殿规模宏大结构严谨雕刻精湛,为五台山明代砖结构建筑的杰出代表。因为释迦牟尼成佛之后讲解《华严经》,在七个地方讲了九次才讲完。为纪念佛祖的这项佛事活动,殿前正面每层都辟有七个阁洞。殿内正中供奉着卢舍那佛,背后供着弥勒佛。
  千钵文殊铜象,供奉在千钵文殊殿内。这尊铜像,造型奇特,上叠五个头像;胸前有手六只,其中的两只捧着一个金钵,钵内坐着释迦牟尼佛,背后向四周伸出一千只手,每只手上都有一个金钵,每个钵内都有一尊释迦牟尼佛。所以,这尊铜像又被叫做千臂千钵千释迦文殊像。这尊像金光灿烂,铸于明代,全国少有。
  铜殿是全国罕见的文物。该殿高8.3米,宽4.7米,深4.5米,是明万历三十三年(公元1605年)用铜十万斤铸成的。殿平面见方,宽九尺深八尺高两丈有余。外观两层,实则为一层,内为一室,四角四柱,柱础鼓形。殿身上层四面各雕隔扇六页,下面四面各置隔扇八扇,殿内四壁上铸有小佛万尊,金光闪闪,灼灼照人。号称万佛,室内中央供奉着高三尺的铜像。殿内四壁均为小的铜像佛,很是壮观。铜殿的每面每页隔扇由一个省布施铸造,其文诗之美工艺之精,确实是让人震惊。铜殿柱 额 枋和隔扇上下皆铸有各种彩画图案和花卉鸟兽,如“玉兔拜月”,“丹凤朝阳”,“二龙戏珠”等,非常的精致。夜幕之中,月桂树下,一只玉兔昂首竖耳,目不转睛眺望,胡须似动非动,十分机警。莲下仙鹤图中,一朵莲花正在盛开,另一朵已结莲子,花上扑蝶,倾听款款飞来,荷叶下一只仙鹤双脚入水,嘴里还叼着一条小鱼。这一幅铸画,不仅精细入微还遇静于动。据《清凉山志》记载,铜殿是五台山高僧妙峰法师与明朝万历年间,集全国十三省布施,用十万斤铜铸成。妙峰法师曾铸三座铜殿,一在南京,一在峨眉,一在五台山。前两已失,显通寺的这座,是仅存的一例。这座铜殿优美的造型,完美的结构,生动的图案,充分显示了我国古代高超的铸造技艺。铜殿前原有铜塔五座,暗含五台之意,现仅留下两座,八面十三层,玲珑秀丽,引人注目。
  显通寺铜殿华严经字塔陈列在藏经楼内。这座字塔是用蝇头小楷字组成的。在长一丈八尺,宽六尺的黄绫和白绫上,写有《华严经》八十卷,六十万零四十三字。这是清朝康熙帝年间苏州许德心用四年时间设计、八年时间书写完成的作品,确实珍贵。
  长期以来,在五台山寺庙群中显通寺之所以特别引人注目,除了它历史悠久、香火旺盛外,寺内珍藏着许多历史上遗留下来的珍贵文物,也是一个重要原因。比如,在挂着“大显通寺”匾额的山门外两侧,各有一座石碑,石碑上摹仿龙形和虎形,分别写着“龙”、“虎”两个大字。寺庙中用龙虎把守大门,甚为奇特。而这两座石碑又是唐代的遗物,弥足珍贵。在大文殊殿前有两座碑亭,亭内的石碑也比较特殊,一座是无字碑,一座是有字碑,有字碑是清朝康熙帝皇帝的御笔。藏经楼内,收藏的各种文物那就更多了。在这里,有北魏时期铜铸的旃檀佛像,有北宋开宝年间刊刻的雷峰塔藏经,有明代人绘制在菩提树叶上的十八罗汉像,有杨五郎使用过的兵器——八十一斤重的铁棍……然而,在显通寺内最珍贵也是最值得一看的文物,却是千钵文殊铜像、铜殿和铜塔、无量殿、华严经字塔和重达九千九百九十九斤半的大铜钟。大铜钟悬挂在显通寺的钟楼内。这口钟铸于明朝万历四十八年(公元1620年),重九千九百九十九斤半。为什么不铸成一万斤呢?这是为了忌讳皇帝“万岁”老爷的“万”字。这口钟名叫幽冥钟。钟的外部,铸有楷书佛经一部,共一万余字。因为敲击时钟声绵长,传播深远,所以人们又把此钟叫做长鸣钟,也称为长命钟。显通钟声,历来是五台山梵宇佛国的一个标志,向来为人们所称道。
  山西五台山显通寺门票价格:6元/人
12#
 楼主| 发表于 2010-5-1 16:11:53 | 只看该作者
广宗寺
  位于台怀镇营坊村山腰、菩萨顶的下边,始建于明正德二年,清代重修。
  该寺依山而建,规模虽小,但布局严谨,是五台山十大青庙之一。铜瓦殿是寺院的主殿,共有3间,殿顶覆以铜瓦,在五台山的寺院中别具一格。殿内供有华严三圣:文殊菩萨、毗卢佛、普贤菩萨,两侧铸有十八罗汉像神态各异,变化多端。该寺高大雄伟,具有典型的明代建筑风格。
  寺内东北角还建有一座墓塔,高6米,塔身洁白, 这是原中国佛学院院长法尊法师的灵骨塔。法尊法师精通藏文,他把长达二百卷的《大毗婆娑论》译成藏文,对佛教界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因广宗寺是他出家的地方,在他80岁圆寂后,就选择这里作为他安放灵骨的地方。

黛螺顶





  一 由来
  黛螺顶位于台怀镇东面清水河旁,距台怀镇不远。黛螺顶是一座小山峰的名称,寺庙建在山顶上,所以被称为“黛螺顶”。
  黛螺顶亦名大螺顶,又名青峰,古寺名叫佛顶庵。这处寺庙始建于时代成化年间(1465--1487),万历年间重修。清乾隆十五年(1750),改名大螺顶,寺内还有乾隆十五年(1750)御制的大螺顶碑记。至乾隆五十一年(1786),才更名为黛螺顶
  据说,乾隆来五台山,屡次欲凳台顶进香拜佛,皆被风雨所阻,乾隆对黛螺顶的青和尚说:“五年后我再来时,既要登台顶,还要拜五方文殊,你替我办这件事。”到了第五年,青去果然想出办法:模仿五个台顶的五方丈文殊,即东台顶的聪明文殊、西台顶的狮子吼文殊、南台顶的智慧文殊、北台顶的无垢文殊、中台顶的孺童文殊,合塑于黛螺顶的正殿(所以此殿又称五文殊殿),登黛螺顶等于登五个台顶,进正殿朝拜等于朝拜五个台顶的五方文殊。乾隆于五十一年(1786)三月来此殿进香,朝拜五方文殊并亲笔题诗,刻在黛螺顶碑记的背后,此后,朝山僧侣到此寺正殿参拜,即可代替朝谒五座台顶,省去许多路程。但也有区别,登五座台顶朝拜文殊菩萨叫大朝台;登黛螺顶朝拜五方文殊菩萨则叫小朝台。俗有“不登黛螺顶,不算台山客”之说。
  要至黛螺顶,必登大智路,大智路青石辅成,全程共计1080个台价。登上大智路,烦恼顿消,登顶之后就看到了黛螺顶的牌楼,石狮和山门了。黛螺顶坐东面西,寺宇不大,占地3000平方米,内有殿堂僧舍48间。中轴线上由西向东依次有天王殿、旃檩殿、五文殊殿和大雄宝殿。天王殿,面宽3间,单檐硬山顶,内塑四大天王。旃檩殿坐落在六角台基上,边长为10米,上部为六角重檐攒尖顶,内供释迦牟尼,即旃檩佛。五文殊殿,面宽5间,单檐歇山顶,四出廊,无斗拱,内供五方文殊。大雄宝殿,面宽5间,19.2米,进深9.6米,单檐硬山顶,五脊六兽,前出廊,内供铜铸释迦牟尼佛、阿弥陀佛、药师佛和帝释天、大梵天、迦叶、阿难,两山为十八罗汉彩塑。
  二 具体路程及费用
  登黛螺顶的山路有两条,一条沿北端的山脊而上,一条沿南端的山脊而上,两条山路从山脚下分开,到山顶寺前交汇,如括弧形。北端的山路略缓而斜,南端的山路基本是直上直下。从南端山路上黛螺顶,在山脚下先经过善财洞。善财洞分上下两院。上院创建于清乾隆年间,岩洞内曾掘出文殊、弥勒、善财童子铜像三尊,系唐代遗物。寺因以名。下院建于清嘉庆年间。善财洞现存建筑以下院为主,前有上下各三间的楼阁式建筑,中有前接抱厦的大殿,后有面阔五间左右前三出廊的大殿。中轴线楼殿的两侧,配以厢房,布局显得平整。上院地势陡窄,岩壁上砌数丈高的院台基,上筑红围墙,象是黛螺顶的一条裙带。上院建有主供善财童子的大殿,殿左侧有岩洞,即为掘出善财等三尊铜像的原址。仁立观望,俯仰之间,风景迥异。菩萨顶、塔院诸寺,红墙碧瓦,翘檐飞甍,辉煌壮丽;黛螺顶翠色参天,白云轻抚,溢光流彩。
  所在地区:中国 山西
  门票信息:6元/人(门票) 50元/人(缆车上下)

栖贤寺

  栖贤寺又称观音洞,位于南山寺北侧的栖贤谷口,距台怀镇约5公里。寺院建造在悬崖上,从崖底的下院开始,凿石为阶,在凸出的石壁上盖有亭子和殿堂僧舍。下院正面建有5间殿堂,当中一间为穿堂,接着便是岩壁下的短窄石阶通道,通道中段,外侧凸起的岩石上建有六角亭,称为观音亭,亭檐下的横枋上有三幅画,表现的都是观音显示真容拯救受到歹徒和猛兽威胁的凡人。中段傍岩壁筑7间殿堂僧舍。从小门入内,墙壁与石壁之间很贴近,院道不足1米。中间一段墙壁上画有十八罗汉,六位一组,均呈日常生活状,富有凡世情趣。
  通道终极,是山崖中腰的大岩洞和洞前的大殿。殿建3间,出檐翘扬。殿内主供八臂十一面观音,观音面部着白、红、绿、蓝等色,表示种种变化的法像。两侧还供有文殊菩萨、普贤菩萨和喇嘛教祖师宗喀巴。殿后左侧有一小洞,传说这里是清康熙年间六世达赖喇嘛仓央嘉措避难静坐的地方。此外还有传说该寺中部岩畔的建筑是十三世达赖喇嘛的静坐所在。因此藏族佛教徒朝五台山,观音洞是必到之地。

[ 本帖最后由 步天涵谷 于 2010-5-1 16:13 编辑 ]
13#
 楼主| 发表于 2010-5-1 16:21:07 | 只看该作者
五台之最

   五台山建的最早的寺院:今显通寺的前身大孚灵鹫寺,建于东汉永平十一年
  五台山仰天大佛有多大:1996年在峰峦起伏的弓步山(普化寺南)发现的仰天大佛,长达3000余米。
  五台山五台山最高的塔:塔院寺大白塔,高56.3米。
  五台山最高的文殊菩萨像:殊像寺文殊驾狻猊像,总高9.87米。
  五台山最高的观世音菩萨像:金阁寺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高17.7米。
  五台山最长的石台阶路:登黛螺顶的大智路,全长508米,共有1080个石台阶。
  五台山最重的铜钟:显通寺钟楼内悬挂的幽冥钟,重达九千九百九十九斤半。
  五台山最大的铜锅:菩萨顶大铜锅,锅口直径2米,高1.06米。
  五台山最高的山峰:北台顶,海拔3058米。
  五台山最古老的塔:佛光寺祖师塔,建于北魏。
  五台山最古老的石狮:罗喉寺建于唐代的石狮。
  给五台山撰写碑文最多的人:清康熙皇帝,在五台山现存150多篇碑文中,写有20篇。
  游览五台山留下诗作最多的人:清乾隆皇帝,在搜集成册的诗作中有他的39首。
  五台山最高的殿宇:金阁寺观音殿,殿高18米。
  五台山最古老的寺院:南禅寺,建于唐建中三年(782年)
  五台山塑的最好的塑像:吉祥寺灯笼文殊菩萨。
  五台山最负盛名的壁画:岩山寺金代壁画。
  五台山最古老的彩塑:南禅寺大佛殿内的唐代彩塑


旅游攻略

   山鹰社与五台山
  1991年,北大登山队攀登华北第一高峰五台山,不仅练习了冰雪技术,还对当地进行了初步的地貌考察,为山鹰社科考活动诞生奠定了基础。
特色活动

   跳布扎
  时间在农历六月十五前后,起源于西藏,是五台山黄教每年举行的重大佛事活动。在活动前一天,寺内喇嘛就开始念护法经,跳金刚舞,在菩萨顶“镇鬼”;十五日,百余名有身份的喇嘛走出菩萨顶,穿街绕巷,最前边架着弥勒菩萨像,其后大喇嘛坐轿,二喇嘛骑马,其余僧众吹奏庙堂音乐,浩浩荡荡的往罗睺寺去“跳神”;十六日,又在菩萨顶“斩鬼”,大、二喇嘛穿戴皇赐服饰,外列僧人头戴面具装扮28宿,就地画圆,按圆行步,并辅以身形手势。通过此活动以驱除邪恶,迎来吉祥安泰。
  骡马大会
  每年农历六月举办,期间举行大型佛事活动、民间文化活动、骡马牲畜交易大会。朝会活动内容丰富,其主要一项是四方僧侣云集台怀镇做道场、诵经,使五台山充满了神秘的宗教色彩。游人不但参观了五台山的寺庙建筑群,而且欣赏了当地的民俗风情。五台山是中国佛教四大名山之一,自古以来就有兴盛的朝会。随着社会的发展,朝会逐渐演变,从而形成了五台山国际旅游月,为展示佛教圣地五台山的镇山文物提供了广阔的舞台。
  五台山佛教文化节
  时间:8月21日—9月21日, 活动地点:忻州市五台山, 活动内容:五台山是文殊菩萨的道场,终年香火缭绕、梵音不断,宗教气氛浓厚。每年8月,这里举行盛大的旅游节庆——“五台山佛教文化节”,届时各方宾客和僧众云集,举行盛大的佛事活动,盛况空前。期间举行大型佛事活动、民间文艺活动。
佛事活动

   九项特色旅游活动:佛国圣地采摘游、朝台登山健身游、佛教文艺欣赏游、镇海松涛红叶游、秋冬美景摄影游、金色世界生态游、银色五台踏雪游、寺庙法会祈福游、佛法禅宗探访游。
  九大佛事活动:农历七月十五(公历9月3日)的盂兰盆会、农历七月二十四(公历9月12日)的龙树菩萨圣诞法会、农历七月三十(公历9月18日)的地藏菩萨圣诞法会、农历八月二十二(公历10月10日)的燃灯佛圣诞法会、农历九月十九(公历11月5日)的观世音菩萨出家纪念法会、农历九月三十(公历11月16日)的药师琉璃光佛圣诞法会、农历十一月十七日(公历2010公历1 月1日)的阿弥陀佛圣诞法会、农历十二月初八(公历2010年 1月22日)的释迦牟尼佛成道法会、农历二○一○年正月初一(公历2010年2月14日)的弥勒菩萨圣诞法会。


五台山美食

   五台山地区有许多独具特色的菜肴和风味小吃,在这里您可以品尝到肉片炝香蘑、清炒台蘑、小鸡炖台蘑等传统名菜,口味清香而不油腻。 到了五台山的中心地带——台怀镇,可在镇中的餐厅里一享当地的美味,您还可以到家庭旅舍中去品尝主人精心制做的具有地方风味的家常饭菜。
  拨烂子为五台的家常小吃,作法非常简单,味道却特别棒。拨烂子以土豆为主料,也可加入胡罗卜、韭菜等蔬菜一起做。先将土豆擦成鸭舌状的片,切细淋水后均匀撒裹面粉上火蒸熟。加上蔬菜、干辣椒及调味品入锅炝炒即成。
  到了五台山一定要记住买点台蘑.台蘑,是对产于山西省五台山地区蘑菇的简称,是一种营养极高的食用菌类作物,又称“天花菜”。 
  一、营养价值高,入筵席串汤可解肉腻、舒肠胃。素食可解馋、治病、长寿,是五台山上佛教徒每餐必不可少的佳肴;
  二、医疗功效好,长期食用可延年益寿,而且能产生对病毒的抗体,增加对感冒等病毒性疾病的抵抗力;还能起降低胆固醇,防止动脉硬化、肾脏病、胆结石、糖尿病、肝硬化等作用。
14#
 楼主| 发表于 2010-5-1 16:44:02 | 只看该作者
五台之最

   五台山建的最早的寺院:今显通寺的前身大孚灵鹫寺,建于东汉永平十一年
  五台山仰天大佛有多大:1996年在峰峦起伏的弓步山(普化寺南)发现的仰天大佛,长达3000余米。
  五台山五台山最高的塔:塔院寺大白塔,高56.3米。
  五台山最高的文殊菩萨像:殊像寺文殊驾狻猊像,总高9.87米。
  五台山最高的观世音菩萨像:金阁寺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高17.7米。
  五台山最长的石台阶路:登黛螺顶的大智路,全长508米,共有1080个石台阶。
  五台山最重的铜钟:显通寺钟楼内悬挂的幽冥钟,重达九千九百九十九斤半。
  五台山最大的铜锅:菩萨顶大铜锅,锅口直径2米,高1.06米。
  五台山最高的山峰:北台顶,海拔3058米。
  五台山最古老的塔:佛光寺祖师塔,建于北魏。
  五台山最古老的石狮:罗喉寺建于唐代的石狮。
  给五台山撰写碑文最多的人:清康熙皇帝,在五台山现存150多篇碑文中,写有20篇。
  游览五台山留下诗作最多的人:清乾隆皇帝,在搜集成册的诗作中有他的39首。
  五台山最高的殿宇:金阁寺观音殿,殿高18米。
  五台山最古老的寺院:南禅寺,建于唐建中三年(782年)
  五台山塑的最好的塑像:吉祥寺灯笼文殊菩萨。
  五台山最负盛名的壁画:岩山寺金代壁画。
  五台山最古老的彩塑:南禅寺大佛殿内的唐代彩塑
旅游攻略

   山鹰社与五台山
  1991年,北大登山队攀登华北第一高峰五台山,不仅练习了冰雪技术,还对当地进行了初步的地貌考察,为山鹰社科考活动诞生奠定了基础。
特色活动

   跳布扎
  时间在农历六月十五前后,起源于西藏,是五台山黄教每年举行的重大佛事活动。在活动前一天,寺内喇嘛就开始念护法经,跳金刚舞,在菩萨顶“镇鬼”;十五日,百余名有身份的喇嘛走出菩萨顶,穿街绕巷,最前边架着弥勒菩萨像,其后大喇嘛坐轿,二喇嘛骑马,其余僧众吹奏庙堂音乐,浩浩荡荡的往罗睺寺去“跳神”;十六日,又在菩萨顶“斩鬼”,大、二喇嘛穿戴皇赐服饰,外列僧人头戴面具装扮28宿,就地画圆,按圆行步,并辅以身形手势。通过此活动以驱除邪恶,迎来吉祥安泰。
  骡马大会
  每年农历六月举办,期间举行大型佛事活动、民间文化活动、骡马牲畜交易大会。朝会活动内容丰富,其主要一项是四方僧侣云集台怀镇做道场、诵经,使五台山充满了神秘的宗教色彩。游人不但参观了五台山的寺庙建筑群,而且欣赏了当地的民俗风情。五台山是中国佛教四大名山之一,自古以来就有兴盛的朝会。随着社会的发展,朝会逐渐演变,从而形成了五台山国际旅游月,为展示佛教圣地五台山的镇山文物提供了广阔的舞台。
  五台山佛教文化节
  时间:8月21日—9月21日, 活动地点:忻州市五台山, 活动内容:五台山是文殊菩萨的道场,终年香火缭绕、梵音不断,宗教气氛浓厚。每年8月,这里举行盛大的旅游节庆——“五台山佛教文化节”,届时各方宾客和僧众云集,举行盛大的佛事活动,盛况空前。期间举行大型佛事活动、民间文艺活动。
佛事活动

   九项特色旅游活动:佛国圣地采摘游、朝台登山健身游、佛教文艺欣赏游、镇海松涛红叶游、秋冬美景摄影游、金色世界生态游、银色五台踏雪游、寺庙法会祈福游、佛法禅宗探访游。
  九大佛事活动:农历七月十五(公历9月3日)的盂兰盆会、农历七月二十四(公历9月12日)的龙树菩萨圣诞法会、农历七月三十(公历9月18日)的地藏菩萨圣诞法会、农历八月二十二(公历10月10日)的燃灯佛圣诞法会、农历九月十九(公历11月5日)的观世音菩萨出家纪念法会、农历九月三十(公历11月16日)的药师琉璃光佛圣诞法会、农历十一月十七日(公历2010公历1 月1日)的阿弥陀佛圣诞法会、农历十二月初八(公历2010年 1月22日)的释迦牟尼佛成道法会、农历二○一○年正月初一(公历2010年2月14日)的弥勒菩萨圣诞法会。
五台山美食

   五台山地区有许多独具特色的菜肴和风味小吃,在这里您可以品尝到肉片炝香蘑、清炒台蘑、小鸡炖台蘑等传统名菜,口味清香而不油腻。 到了五台山的中心地带——台怀镇,可在镇中的餐厅里一享当地的美味,您还可以到家庭旅舍中去品尝主人精心制做的具有地方风味的家常饭菜。
  拨烂子为五台的家常小吃,作法非常简单,味道却特别棒。拨烂子以土豆为主料,也可加入胡罗卜、韭菜等蔬菜一起做。先将土豆擦成鸭舌状的片,切细淋水后均匀撒裹面粉上火蒸熟。加上蔬菜、干辣椒及调味品入锅炝炒即成。
  到了五台山一定要记住买点台蘑.台蘑,是对产于山西省五台山地区蘑菇的简称,是一种营养极高的食用菌类作物,又称“天花菜”。 
  一、营养价值高,入筵席串汤可解肉腻、舒肠胃。素食可解馋、治病、长寿,是五台山上佛教徒每餐必不可少的佳肴;
  二、医疗功效好,长期食用可延年益寿,而且能产生对病毒的抗体,增加对感冒等病毒性疾病的抵抗力;还能起降低胆固醇,防止动脉硬化、肾脏病、胆结石、糖尿病、肝硬化等作用。
15#
 楼主| 发表于 2010-5-4 11:32:41 | 只看该作者
旅游交通

   线路选择
  (1)自驾车;
  (2)随团;
  (3)乘杨家车(伊丽莎尔)北京六里桥——五台山;
  (4)火车北京站乘K601次火车到五台山(22:22——04:31)接团后乘班车,约1小时后到达五台山。返程:五台山乘班车到火车站后乘K602次返北京;京游客可乘火车到五台山站(属繁峙县瞎,原名砂河站)转汽车,呼和浩特、包头、大同游客可在原平、忻州各站下车,然后转乘汽车前往五台山。如果从上海、南京、苏州、无锡、徐州、济南、石家庄、西安、郑州方向去五台山,可先搭快车到太原,太原市五一广场有长途车直达五台山。
  自驾游的路线选择
  四月下旬至十月中旬自驾车来五台山
  A线:北京(上高速)——昌平——宣化——大同(游云岗石窟)——浑源——(游恒山、悬空寺)——应县(游应县木塔)——白马石——砂河——五台山 或北京(上高速)——大同(上高速)——怀仁(下高速)——应县——白马石——砂河——五台山
  B线:北京(上高速)——房山——高碑店——保定——望都(下高速)——唐县——白合——野北——阜平——石咀——五台山 (共计365KM)
  C线:北京(108国道)东马各庄——李各庄—南款——杜家台——涞源(108国道)李家庄——神堂堡——砂河——五台山 或北京——涞源——走马驿——阜平——东下关——石咀——五台山
  十月下旬至来年四月中旬自驾车来五台山
  建议线路:北京(上高速)——石家庄——太原——忻州(下高速)——定襄——东冶——五台——茹村——石盆口——松岩口——石咀——五台山
  驾驶注意事项
  (1)五台山景区内有国有加油站,最高标号有97号汽油。
  (2)自驾车游客不要让陌生人以任何理由搭车。
  (3)自驾车来山时请注意慢行,个别路段较窄,注意鸣号行驶,决不能空档滑行。
旅游贴士

   五台山海拔很高,虽然处于与北京大致相同的纬度,但气候特征却和中国东北部的大兴安岭差不多。 春秋季节:4月上旬至10月上旬,平均气温在10℃——20℃之间,夜间最低气温为8℃——17℃之间。冬季:每年10月下旬至次年4月上旬,日平均气温在0℃——10℃之间。
  夏季旅游
  五台山地区夏季湿度大,常有雨水,上山需带雨具。春、秋两季来五台山旅游,需带毛衣、毛裤。你若想登东台观日出,得租棉大衣才行。从北边的繁峙、砂河一带翻越鸿门岩来五台山,需注意季节和气候变化。5月以前和9月以后,高入云端的公路被积雪封堵,难以通行,只有5至9月的中间4个多月可以通行。夏季是到五台山旅游的最佳季节。
  冬季旅游
  冬季的五台山,既冰冻雪寒,又宁静美丽,与其他季节截然不同,充满另外一种风情,虽然时有风暴、大雪,但阻挡不了冬季五台山朝圣者坚强的脚步。 冬季游览五台山要注意旅店。冬季五台山95%的五台山宾馆酒店停止营业,只有少数几家酒店正常营业。 因此,酒店的选择余地小,尤其是周末空余的房间极少。要选择那些大型的酒店,入住率高,暖气供应充足。
  冬季自驾游台山注意事项:
  ① 密切关注天气预报,若近期有大风大雪,必须咨询当地旅游部门,以便采取必要的措施或改变行程。
  ② 冬季所有到五台山的自驾车要走忻州-定襄-五台山城-茹村-南部路线,避免从坡陡弯多的西线或北线进入五台山。
  ③ 自驾联盟是您安全到达五台山的得力助手,路况随时短信播报,保证您了解通往五台山的路况。
  ④ 出发前检查车况,尤其是防冻液。
  ⑤ 带好防滑链,以备急用。
  门票价格
  五台山淡季门票价格:140 元/人(11月1日到3月31日为淡季) 五台山旺季门票价格:168元/人(4月1日到10月31日为旺季) 五台山优惠政策 学生、残疾人以及60周岁以上老人凭证半价优惠; 儿童(身高1.2米以下)、现役军人、革命伤残军人、70周岁以上老年人(含70周岁)以及寺院僧尼(持戒牒证)凭证免票; 记者、国家一级以上作家、摄影家、旅行社经理、导游以及团队司机凭证免票。
  五台山环保车收费:50元/人,16人以上团体优惠价格40元/ 人。
   殊像寺:门票4元
  塔院寺:门票4元
  显通寺:门票6元
  园照寺:门票4元
  菩萨顶:门票5元
  罗睺寺:门票4元
  集福寺: 门票4元



五台山典故

   杨五郎出家的传说
  杨五郎是杨业老令公的第五子,名延朗,以骁勇善战著称。
  五台山楼观谷有一座太平兴国寺,是宋太宗在位时建的。相传,太平兴国初年,宋太宗率领杨家将等大批兵马亲征辽国晋阳。因双方势均力敌,宋军围城四十余日,也未攻破晋阳。宋太宗无法,掘开汾河大坝,水淹晋阳城,辽兵大败。宋军乘胜追击,继续北征,一直打到五台山南台附近的一座山岭上。忽然看见天空云朵中,现出文殊菩萨八臂相。宋太宗知道,五台山是文殊菩萨演教之所,菩萨化现,定是让我罢兵,使五台山百姓众生免遭涂炭之苦。于是将箭插于山岭,表示放下武器,一心向善。宋太宗由杨业父子保驾,来到五台山行宫。他早就听说五台山白鹿庵住持睿谏法师,倡导四誓,即眼不见非法之色,耳不闻非法之声,口不道非法之语,心不想非法之事,是一位道法高深的高僧。便想亲自拜见睿谏法师。宋太宗进入白鹿庵,睿谏搬个蒲团让太宗坐下,杨业父子侍立两旁。睿谏一边与太宗讲经说法,一边瞅着太宗所带侍从。当他目光落在杨业肩下杨五郎身上时,看出他似有所动,似有所得,便记在心里。
  讲经完毕,宋太宗由杨业陪着回到行宫,敕令扩建白鹿庵,赐额“太平兴国寺”。杨五郎却有意留在后面,等人离开寺院,他马上返回身来,却见睿谏法师双手合十,站着笑望自己。没等五郎开口,睿谏先问道:“五将军因何去而复来?”
  五郎答道:“我听师傅讲经,还有些不懂处,还请师傅赐教。”
  睿谏听了大喜:“善哉,将军诚慧人也,但不知将军有何见教?”
  五郎略一踌躇就说:“天生众生,然后有世界。喜、怒、哀、乐,七情六欲,是众生本性。若人皆弃情去欲,眼不见所见,耳不闻所闻,无喜无怒,无哀无乐,世界成何世界,生又何益?”
  睿谏笑了笑说:“将军只知其一,不知其二,法者,佛法也。佛劝人为善,眼不见其所见者,不见其不善也,耳不闻其所闻者,不闻其非善也;离情去欲,离其情中所恶者;人有欲而后生恶,所以必去其欲,无欲然后心净,心净则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苦集灭道。”
  杨五郎呻吟一会说:“不见其不善,怎知世界有善?不见其非恶,怎知世间有恶?善恶不分,何能去恶从善?你以善待他,他以恶待你,树欲静而风不止,却该如何?”
  睿谏道:“佛法乃自省之道,不见非善乃劝众生自谨,若众生皆愿去恶从善,世间何恶之有?至于你你我我,恩恩怨怨,却是善有善报,恶有恶报。”
  杨五郎听罢,似有所悟。睿谏见杨五郎有心于佛,便说:“尘世间生生死死,冲冲杀杀,不过一场戏耳,五将军日后应好自为之。”
  杨五郎在五台山住了数日,天天去拜见睿谏,二人越谈越投机。后来宋太宗急着下山,杨五郎也与睿谏告别辞行,睿谏便给他一个黄绸包袱,并再三叮咛:“遇到大难时,方可打开,它可以帮你摆脱困境。”并向他赠送四句偈语:“须防我中仇,谨记道中道,决心应坚固,临危莫焦躁。”
  不料后来辽国萧太后发兵南犯,宋辽交战金沙滩,由于潘仁美设计陷害,致使杨家将大败,七郎八虎死了四个,被俘两个,杨五郎奋力拼杀,突围到一片树林中,但也四面楚歌,十分危险。此时,他猛然想起五台山的睿谏法师送给他的那个黄绸包袱,打开一看,便见里面放着一把剃刀、一张度牒、一顶僧帽、一套袈裟。又猛然想起睿谏师傅的偈语来,原来“我中仇是指潘仁美。”杨五郎回想起奸臣当道,潘仁美屡次陷害杨家将,心灭意冷,遂卸下战袍,头盔,自剃须发,穿上僧装,骗过层层敌兵,离应州,过代州,一路来到五台山的太平兴国寺,拜睿谏法师为师,在五台山当了和尚。
  过了些时候,五郎念父亲惨死陈家谷口,将杨业令公的遗骨偷取回五台山,葬于九龙岗,建了一座六角墓塔,以便自己节日祭祀。以后,人们把这座墓塔,称为“令公塔”,成为人们凭吊杨家将的地方。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于都市网 | 服务条款 | 开放平台 | 广告服务 | 商务洽谈 | 都市网招聘 | 都市网公益 | 客服中心 | 网站导航 | 版权所有

手机版|小黑屋|Comsenz Inc.  

© 2001-2013 源码论坛 Inc.    Powered by Weekend Design Discuz! X3.2

GMT+8, 2024-5-4 14:25 , Processed in 0.187667 second(s), 21 queries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