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找回密码
搜索
查看: 684|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小儿厌食研究进展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0-5-2 15:12:4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小儿厌食研究进展


[ 10-04-27 16:01:00 ]    作者:曾静雯   


【摘要】  厌食是指厌恶进食,进食量减少的一种常见脾胃疾患。是儿科的常见病、多发病,其病程较长。长期厌食严重影响小儿的生长发育、营养状况以及智力发育。因此对小儿的成长造成极大的伤害。近年来中西医方面均对小儿厌食的治疗上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本文就临床治疗小儿厌食进行综述。

【关键词】  厌食; 中西医结合; 厌食/病因学; 病因辨证; 儿童

厌食是小儿时期常见的一种脾胃病,临床以较长时期厌恶进食,进食量减少为特征。本病包括西医的厌食症。小儿厌食古人又称“不思食”“恶食”。多发生于1~6岁小儿,于夏季暑湿当令,脾为湿困之时,常使症状加重。以下就有关小儿厌食的病因病机、诊断标准及相关临床研究作以综述。

  1 病因病机

  1.1 中医方面 厌食病变部位主要在脾胃,脾运胃纳功能失健是主要病机,部分患儿也有脾胃气虚、脾胃阴虚之象[1]。盖胃司受纳,脾主运化,脾胃调和,则口能知五谷饮食之味,正如《灵枢·脉度》所说:“脾气通于口,脾和则口能知五谷矣。”若脾胃不和,纳化失职,则成厌食。又如李杲《脾胃论·脾胃盛衰论》所说“脾胃俱旺,则能食而肥,脾胃俱虚,则不能食而瘦。”小儿脏腑娇嫩,脾常不足,易患脾胃病证,往往表现出脾气不足,运化功能失常,若单纯补益,易于碍滞气机,峻用消剂,又会损脾伤正,故治疗小儿厌食时以运脾为要[2]。《灵枢·脉度》中提及“脾气通于口,脾和则能知五谷矣”的论述,为认识本病奠定了理论基础。《婴童百问·胃气不和虚冷》“凡人以胃气为本,惟治病亦然。……胃气有实有虚,实者则痞满内热之证,虚则有呕吐不食之证,虚者益之,实者损之,欲得其平则平矣。”医家王寿堂在《医原》中所云:“小儿,春令也,木德也,花之苞,果之萼。稚阳末充,稚阴末长者也。稚阳末充,则肌肤疏薄,易于感触;稚阴末长,则脏腑柔嫩,易于传变,易于伤阴,故小儿病较大人为著,尤当以存明为第一义。”此为脾胃之关系,故多数医家以调理脾胃为主要治法。肝主疏泄,调畅气机,肝气不疏,则横逆犯胃,胃不受纳,脾失健运,故对脾胃消化作用不容忽视,正如唐荣川所言,则小儿食欲不振或食量减少。

  1.2 西医方面 对于小儿厌食的发病机制和病理变化,目前认为主要是局部或全身疾病影响消化系统的功能,使胃肠平滑肌张力低下,消化液分泌减少,酶活性减低,同时有甲皱微循环不良,胰腺外分泌功能降低,非消化期胃电节律紊乱,餐后排空缓慢等表现[3]。缺锌还可使羧基肽的酶活性降低,导致消化功能减低[4]。

  1.3 中医诊断标准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小儿厌食”的诊断标准[5]。症见:厌食,甚则拒食,面色萎黄或白,发枯不泽,肌肉不实或消瘦,大便溏薄,或先干后稀,舌质淡,苔薄白,脉弦细。其中,以厌食、消瘦、发枯不泽、舌、脉等5项为主要依据。

  1.4 西医诊断及病情分度 主症:厌食,分轻、中、重三度。(1)轻度:食量较平日减少1/3,进食有厌烦感,挑食或偏食;(2)中度:食量较平日减少一半,需强迫进食;(3)重度:食量较平日减少一半以上,拒食,强咽则恶心。排除某些慢性病所致的食欲不振者[6]。

  2 中医治疗

  近年来中医在治疗小儿厌食方面,提出了不少的见解。目前许多临床医家认为饮食不节,喂养不当或长期偏食,损伤脾胃正常运化功能,导致脾胃不和,受纳运化失健是本病发生的主要病因病机。从病因上讲,主要认为小儿厌食多与乳食不节、痰湿内生、禀赋不足、脾胃虚弱、情志不舒等因素有关,其病位在脾胃。《小儿药证直诀》指出:“脾胃不和,不能食乳”。郝宏文[2]认为小儿内伤乳食,脾失健运,不消水谷,时日稍久则积滞内生,脾胃不和,虚实夹杂。汤一新等[7]指出,由于现代食物结构的改变,社会因素的影响,自然环境的污染以及小儿阳多阴少的生理特点,当代小儿厌食多脾阴不足。而不良的饮食习惯、不科学的饮食搭配、父母对小儿的不科学的喂养、环境因素等都是导致该病发生的缘由[8]。

  2.1 口服中药 王益谦认为,小儿厌食常因肝强脾弱而致,因平素娇纵,所遇不遂则哭闹不休,日久必克伐中土,进而形成脾胃虚弱,土虚木贼,肝郁化热,胃阴亏损之本虚标实证[9]。杨华萃等[10]提出家长缺乏喂养知识,盲目喂以甘肥厚味,如过食糖类、煎炸、油腻、炒香食物或滥服补品,均可损伤脾胃。也有因婴儿期未按期添加辅食,导致断奶后不能适应普通饮食;或小儿生活无规律、进食不按时、贪吃零食、饮食偏嗜、饥饱无度,均可造成脾胃损伤。而更有学者总结了许多名老中医治疗小儿厌食经验认为,饮食不节、喂养不当是厌食主要诱因[11]。现代小儿多食高热量、高营养食物,易致气滞而血瘀。况且独生子女性情易怒,或因被训斥、打骂、受委屈后常表现闷闷不乐,精神不爽等肝气郁结表现,肝郁热壅,使血液运行受阻;也有部分患儿体质差,屡患外感,食欲减退,伤及肝肾阴血,继而血行瘀滞,导致脾胃呆滞不行,脾胃失运,导致厌食。对于小儿厌食的治疗,很多学者从调理脾胃着手。焦建平等[12]运用《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方参苓白术散加减(人参、白术、云苓、甘草、薏苡仁、桔梗、山药、扁豆、莲子肉、砂仁)治疗小儿厌食,提出其功用为益气健脾,渗湿止泻,主治脾胃虚弱所致食少、便溏、或吐、或泻、四肢乏力、形体消瘦、胸脘闷胀、面色萎黄等证。黄维良[13]认为小儿厌食,临床上分为虚实两种,一般说来,病程短的,实证居多,治宜理气、消食、化滞;病程长的,虚证居多,或虚实夹杂,治宜益气健脾、滋阴养胃,或攻补兼施。连俊兰[14]则运用调中饮(柴胡、枳实、芍药、茯苓、延胡索、白术、生山楂、神曲)来治疗,她认为随着现代生活水平的提高,小儿多娇,稍有不随心愿即哭闹发脾气,甚至抛掷食品,不语,夜卧不宁,哭吵不安以致情志失调。肝主疏泄,调畅气机,肝气不疏,则横逆犯胃,胃不受纳,脾失健运而致食欲下降,挑食厌食;治疗宜疏肝理气开胃;调中饮以四逆散加味而成,四逆散疏肝理气;加以茯苓、白术健脾渗湿;山楂、神曲运脾化积;全方共奏疏肝理气,健脾开胃之功。张压西等[15]运用消食口服液治疗小儿厌食取得不错的疗效。詹乃俊[16]根据小儿生理、病理特点,认为小儿厌食是由于脾常不足,加之饮食失调所致,治疗应以理脾化湿运滞,关键在于“理脾气”。曾莺等[17]以健脾消积冲剂(苍术、怀山药、莲子、白芍、独脚柑、五谷虫、雷丸、榧子、海螵蛸、鸡内金)治疗厌食也取得不错疗效。张晓霞等[18]用增食开胃口服液(主要是山楂、神曲、麦芽、陈皮、木香、砂仁、白术、苍术等)治疗厌食150例,总有效率98%。

  2.2 外治法 宋亚飞[19]认为,由于社会因素及自然因素影响,以及小儿肺、脾、肾常虚,心、肝有余的生理特点,易于形成肝郁脾虚证;又有小儿过食生冷致脾胃虚寒;另有少数患儿先天禀赋不足,肾精亏虚,临床应细加分析,辨证施治。治以清补脾、揉板门、摩腹、捏脊、揉按足三里健脾助运,四缝放血以消积散郁。诸穴合用以消积食、健脾运。脾胃虚寒者予推三关以温阳散寒;肝郁脾虚者予清天河水,清肺平肝以疏肝理气,健脾和中;肾精亏虚者予补肾,按揉百会穴、涌泉穴以补肾强体。诸穴辨证施用,补虚泻实,消积健脾,标本同治,疗效显著。外治上还有贴敷的方法。田霞[20]采用敷贴疗法,将中药粉3 g(药物组成:玄明粉6 g,丁香3 g,鸡内金10 g,山楂30 g,桃仁10 g,砂仁10 g,莱菔子10 g,木香10 g。)用米醋调成丸状敷神阙穴治疗小儿厌食总有效率为96%。王雨燕等[21]以自拟健胃膏(附子、桂枝、苍术、干姜、白芥子,上药共研细末,黄酒调用)外敷中脘、足三里、胃俞、天枢、阳陵泉、脾俞,疗效较好。刘鼐[22]以刘氏愈疳丹(人参、肉桂、白术、甘松、青黛等)分别置于患儿双侧内关穴治疗小儿厌食,治疗期间忌食不易消化食物,另以口服葡萄糖酸锌治疗30例为对照组,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96.10%,对照组总有效率70.16%,两组疗效比较有统计学意义。李志刚[23]应用健儿消食糖浆(青陈皮、山楂、鸡内金、谷、麦芽、炒五谷虫等)配合针灸治疗小儿厌食97例取得一定疗效。

  3 现代医学认识与治疗

  汤一新[24]运用胃电图测定和频谱分析技术对照研究了小儿厌食组和正常对照组结果发现厌食患儿大多具有胃肠电异常,主要表现为胃电基本节律减慢,异常蠕动增强,提示厌食患儿存在胃有效运动减弱,排空障碍。向开维[25]曾对厌食患儿发锌元素含量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厌食患儿发锌的平均值显著低于对照组,说明锌对味觉的形成均有特殊的作用。王郁文等[26]通过研究认识到铅的毒性作用是剂量效应连续的过程,随着血铅浓度增高,受累系统由一个发展到多个,受累程度则由轻变重;大部分厌食患儿都有受到铅毒性作用不同程度的损害,从而发现铅暴露为厌食的重要因素。刘伟等[27]则用双歧三联活菌片治疗小儿厌食,他们认为双歧杆菌和乳酸杆菌等有益菌,能够调节肠道微生态,增加患儿食欲,促进肠道吸收;双歧杆菌等细菌能产生乳酸和乙酸,改善肠内环境,促进肠蠕动,减少食物在胃肠道的滞留时间,从而使患儿出现饥饿感,食欲增加,同时改善大便性状,减少便秘的发生;由于肠道pH降低,使氧化还原电势下降,有利于铁、钙和维生素的吸收,从而改善患儿的营养状况。袁志仁等[28]采用中药加味异功散,配合西药葡萄糖酸锌颗粒、复合维生素B片治疗小儿厌食,临床效果显著,他们认为儿童锌缺乏影响味蕾细胞更新和唾液磷酸酶的活性,使舌黏膜增生角化不全,以致味觉敏感度下降,发生食欲不振、厌食等症状,B族维生素特别是B1缺乏也可导致食欲不振、食纳减少。因而二者同时服用以补充人体缺锌及维生素,提高了味蕾细胞的新陈代谢,增加了唾液磷酸酶的活性从而增强了食欲。方占荣等[29]认为小儿生长发育阶段厌食,主要与两种因素有关,一是先天胃功能较弱,胃内胃泌素、胃蛋白酶、脂肪,包括胰脂肪酶、胰淀粉酶、胰蛋白酶分泌都减少有关。食量少,不易消化,出现厌食腹胀,身懒无力,面色发黄。二是与营养过剩有关,大部分患儿属这一类小儿厌食。因此提出采用山豆三仙汤合胃蛋白酶合剂治疗小儿厌食。胃蛋白酶是猪、牛、羊胃黏膜中提取的一种蛋白水解酶与稀盐酸制成合剂,每100 mL含酶蛋白0.13 g,稀盐酸0.11 mL,分解蛋白质为蛋白胨而易吸收,稀盐酸也有助消化作用。山豆三仙汤合胃蛋白酶合剂合用,既消面食,又消肉食,补充先天不足,还能用于后天营养过剩所需消化液。

【参考文献】

  [1] 胡爱国.小儿厌食病因病机探讨[J].河南中医,2004,24(5):5859.

  [2] 郝宏文.刘弼臣教授治疗小儿厌食症的经验[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3,10(1):2122.

  [3] 苏祖裴.实用儿童营养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9:501504.

  [4] 何金生,殷太安,马秋燕,等.硫酸锌治疗小儿厌食症116例疗效观察[J].中华医学杂志,1984,64(9):572574.

  [5]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79.

  [6] 吴瑞萍.实用儿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6:263.

  [7] 汤一新,魏睦新,熊维美,等.当代小儿厌食多脾阴不足[J].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2002,25(1):45.

  [8] 姜永红.儿童厌食症的实验研究[J].中国临床营养杂志,2006,14(5):321324.

  [9] 崔华.王益谦治疗小儿厌食症的经验[J].江苏中医,1990,11(12):67.

  [10] 杨华萃,许尤佳.罗笑容老中医治疗小儿厌食症经验介绍[J].新中医,2006,38(2):1819.

  [11] 仝伟,闰奇.中西医结合治疗小儿厌食症86例[J].四川中医,2003,21(10):7981.

  [12] 焦建平,曹向红.参苓白术散加减治疗小儿厌食症60例[J].基层医学论坛,2008,12(5):154155.

  [13] 黄维良.小儿厌食症证治探讨[J].新中医,1994,26(6):10.

  [14] 连俊兰.调中饮治疗小儿厌食症肝旺脾虚型40例小结[J].中医药导报,2008,14(1):41,52.

  [15] 张压西,胡锡元,万恒先,等.消食口服液改善小儿厌食的临床观察[J].中国中西医结合消化杂志,2005,13(5):293296.

  [16] 詹乃俊.理脾化湿汤治疗小儿厌食症50例疗效分析[J].浙江中医学院学报,1994,18(2):23.

  [17] 曾莺,邓丽莎.健脾消积冲剂治疗小儿厌食症疗效观察[J].辽宁中医杂志,2003,30(7):544545.

  [18] 张晓霞,穆歌.自拟增食开胃口服液治疗小儿厌食150例[J].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03,17(2):117.

  [19] 宋亚飞.推拿结合放血疗法治疗小儿厌食症46例[J].河北中医,2007,29(2):150.

  [20] 田霞.中药敷脐疗法治疗小儿厌食症55例[J].中国民间疗法,2007,15(7):1516.

  [21] 王雨燕,尚艳杰.穴位敷贴法治疗小儿厌食症[J].中国民间疗法,2003,11(1):2627.

  [22] 刘鼐.刘氏愈疳丹治疗小儿厌食症临床观察[J].湖北中医杂志,2000,22(10):1112.

  [23] 李志刚.健儿消食糖浆配合针灸治疗小儿厌食症97例临床观察[J].云南中医中药杂志,2007,28(12):21.

  [24] 汤一新.健脾滋阴法对小儿厌食症的促胃肠动力作用[J].江苏中医药,2007,39(3):4.

  [25] 向开维.贵阳市厌食症儿童1 843例发锌含量分析[J].贵阳中医学院学报,1992,14(4):3738.

  [26] 王郁文,李宏向,朱慧芬,等.铅与小儿厌食症的关系探讨[J].中国实用儿科杂志,1995,10(1):54.

  [27] 刘伟,奚容平,姚伟炯,等.口服双歧三联活菌片治疗小儿厌食的临床研究[J].临床儿科杂志,2005,23(10):742743.

  [28] 袁志仁,刘惠芳,李宝翠.中西医结合治疗小儿厌食症78例[J].四川中医,2008,26(2):8283.

  [29] 方占荣,赤芬兰.山豆三仙汤合胃蛋白酶合剂治疗小儿厌食症100例临床观察[J].四川中医,2008,26(6):9091.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于都市网 | 服务条款 | 开放平台 | 广告服务 | 商务洽谈 | 都市网招聘 | 都市网公益 | 客服中心 | 网站导航 | 版权所有

手机版|小黑屋|Comsenz Inc.  

© 2001-2013 源码论坛 Inc.    Powered by Weekend Design Discuz! X3.2

GMT+8, 2024-5-8 03:11 , Processed in 0.076420 second(s), 18 queries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