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找回密码
搜索
查看: 1100|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被高估的曾国藩与湘军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0-5-25 16:46:2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湘军在国内是一支勇猛凶悍的部队,对付农民军绰绰有余,但在国外强敌面前,却是个标准的“银样蜡枪头”

    曾国藩,在中国文化界几乎是人人皆知的人物。他文人出身,不会骑马射箭,更不会使刀弄枪,但他创立的湘军却全歼了太平天国军队,战斗力超过了清朝的“八旗军”与绿营兵,他获得了极高的荣誉,被称为“同治中兴三杰”、“建德建言建功一完人”。

    曾国藩死于清同治十一年(1872年)二月,一生留下许多遗迹。在南京的两江总督府,竖着一块纪念碑,刻着“勋高柱石”四个大字;在湖南双峰县荷叶塘镇有他的故居“富厚堂”,如今修缮一新,称为“乡间侯府”,他的坟墓在湖南望城县坪塘镇桐溪村伏龙山,曾是望城县的一大景观。

    2007年10月,记者探访了曾国藩的墓冢。曾国藩墓在伏龙山脚下,墓冢与墓坪保护得相当完好。曾国藩妻子欧阳夫人是位贤内助,丈夫在外打仗,她率子女在老家读书,还要种菜养鸡,做衣纳鞋,不像一个雍容华贵、颐指气使的一品侯夫人。她的子女长大后都有出息,没有一个是纨绔子弟。曾国藩统率湘军南征北战十余年,孤身一人在外,但与夫人感情很好,坚持一夫一妻,没有纳妾。欧阳夫人的父亲叫欧阳凝祉,是个贡生,也没有因女婿而飞黄腾达,只是在衡阳的莲池书院当了个山长,相当于中学校长。

    湘军如抗英结局大不同

    曾国藩经历了清道光、咸丰、同治三代,这三代是清朝内外交困、受外国帝国Z義蹂躏、一步一步走向衰落的时期,发生了两次外国侵略中国的重大战争。

    第一次鸦片战争发生在1840年,当时曾国藩年仅29岁,考取进士后成为穆彰阿的得意门生,任翰林院学士。他没有像林则徐、杨芳、琦善那样被派到广东与英军作战,如到广东与英军作战,他也没有克敌制胜的良策,也不可能取得抗英的胜利,其结局一是像关天培那样战死沙场,成为民族英雄,二是抗英失败,像林则徐那样作为罪臣流放新疆,三是屈膝投降。曾国藩是幸运的,他在大后方官运亨通,十年间官升七级,到37岁时,已是三品衔的礼部侍郎,而林则徐心血耗尽,却在新疆服苦役。

    1856年至1860年,英法联军共1.7万人,乘40余艘军舰,沿中国海岸线从广州一路北上,连克厦门、定海、大沽口与天津,京城眼看就要陷落,危急万分。这时,曾国藩任两江总督,总督江苏、浙江、安徽、江西四省军政要务,对太平天国的首都南京形成四面合围之势,胜利已经在望。为了保卫北京,抵御英法联军,朝廷不得不调曾国藩北上,因为曾国藩的五万“吉字大营”是清朝最有战斗力的陆军部队,彭玉麟的长江水师是国内最强的海军,是唯一能抵挡英法海军的舰队。于是,曾国藩率领湘军,到京津地区与英法联军交战。

    湘军在国内是一支勇猛凶悍的部队,对付农民军绰绰有余,但曾国藩心中清楚,湘军在国外强敌面前是个银样蜡枪头。水师是一支以人力与风帆为动力的木船部队,武器是大刀、长矛与抬枪,威力最大的是老式火炮。这种火炮就是明朝晚年的“红夷大炮”,清朝建国二百年来没有什么改进,炮身用生铁铸成,不耐高温,放上两炮后,炮身就烧得通红,不得不用冷水降温后再使用。炮弹不是从后膛填入的开花炮弹,而是从前膛填入的火药与铁沙的混合物,射程不到300米。水师官兵作风勇猛,冲锋时赤着上身,站立船头,子弹射来也不卧倒躲避,这不仅不能震慑敌人,反而成为洋枪的肉靶子。这样的木船不能与铁甲舰队在海上角逐,曾国藩弃之不用,率领水师不打海战,专守大沽口炮台。

    大沽口建有炮台6座,大炮60门,1859年6月下旬,湘军水师与英法联军舰终于打了一场炮战,战斗异常激烈,直隶提督史荣椿、大沽协副将龙汝元在炮战中阵亡,英法联军也遭受很大损失,13艘战舰中有4艘被击毁击沉,被迫退出战斗,等待后援。湘军终于取得了一次暂时的胜利,也是唯一的一次胜利。1860年8月,英法联军加派重兵,卷土重来,以军舰封锁渤海湾并取得制海权,以重炮猛轰大沽口炮台,湘军水师几乎没有抵抗就全线溃退,一直退到离北京只有三十里的通县,英法联军攻陷了大沽口炮台后占领天津,一直追到北京的通县。

    八里桥东距通州八里,西距北京三十里,是由通州进入北京城的咽喉要地,湘军如能守住八里桥,还能将英法联军挡在北京城外,如八里桥失守,北京就告陷落,大清朝就要蒙受最大的耻辱。曾国藩在这里布置了湘军最为精锐的“吉字大营”三万人,而英法联军也在这里投入重兵,于是湘军与英法联军在八里桥进行了一场决战。英法联军有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武器--能发射圆锥形弹头的后膛步枪与后膛火炮,而湘军的武器是马队、弓箭与大刀,还有填一次火药放一次的抬枪。湘军发动集团式冲锋,组织马队一次又一次地向英法阵地猛冲,骑兵骑着快马,举着马刀向联军阵地冲来,还未靠近阵地,就被密集的子弹所击倒;湘军再次发起冲锋,就是无法靠近联军阵地,在联军阵地前一片一片地倒下去,无法与英法联军展开肉搏,湘军的马队无法发挥作用,而联军的榴霰弹大炮却发挥了威力,榴霰弹在湘军骑兵队伍中爆炸,战马受了惊吓后四处狂奔,骑兵溃不成军。战斗只打了半天,湘军三万精锐大部被歼,部分逃散,很快丧失了战斗力。咸丰帝带领后妃和一批官员仓皇逃往热河,英法联军占领了北京,将圆明园的珍贵文物和金银珠宝抢劫一空,然后放火烧毁。

当时与英法联军作战的主帅是僧格林沁,而不是曾国藩,以上这段文字说明两点,一是落后必然挨打,换成曾国藩抵抗英法联军,同样是挨打失败的结局,最后导致首都沦陷,皇帝出逃,成为洋人手下的败将,他的名声就一落千丈,再也没有今天的历史地位了。二是不要把湘军的作战能力估价太高,这支以钱财为动力的军队对付农民军如狼似虎,对付英法联军是束手无策。好在朝廷没有让曾国藩与英法军队交手,朝廷的弱点在他身上没有显现出来,而是让他专剿太平天国,使他的功绩得以凸显,因而名声大振。

    幸运儿有个好结局

    太平天国被剿灭与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后,清朝出现了一段约十余年的相对安定的时期,全国有了新的气象,被称为“同治中兴”。北京由萧条转向繁荣,处处是纸醉金迷,灯红酒绿,最令人注目的就是全国各地掀起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洋务运动。

    在满清高级官员中,曾国藩是头脑最为清醒、能吸收国外技术的一个。他不墨守陈规,顽固守旧,是一个引进西方科技与西方近代文化的开创者。他第一个向咸丰皇帝上奏提出“师夷智以制船造炮”,派人出洋购买成套“制器之器”;他促成派遣小童留学美国的计划,这批留美学生回国后发挥了很大作用。他在安庆设内军械所,制.造出我国第一批近代迫击炮与开花炮弹,这些新式武器对收复南京发挥了重要作用。他主持制.造以蒸汽机为动力的木壳小火轮一艘。同治四年,他会同李鸿章在上海创办江南制.造总局,成为当时国内规模最大、技术设备最好的综合性军事工厂。曾国藩是“洋务运动”的实际领袖,是中国近代化工业的先驱,左宗棠、李鸿章、张之洞、沈保桢、盛宣怀、丁日昌等在洋务运动中也取得不小的成就,但地位与作用都不能与曾国藩相比。

    曾国藩是幸运的,他利用“同治中兴”相对安定的十余年时间,办了不少近代工业,这些工业直到今天还在发挥作用。曾国藩死于清同治十一年,可以说是死于声望最高的时候。如果再经历甲午海战、八国联军入侵北京等一系列灾难,曾国藩的结局也与李鸿章差不多。曾国藩领导的湘军幸亏在功成名就时就解散了,不用参加对国外强敌的战斗,没有献丑露乖。他的学生李鸿章办的近代工业比他老师还要多,但甲午海战失败与马关条约的签订,就把李鸿章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无论怎样洗刷,都不能改变他在卖国条约上签字的历史事实。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于都市网 | 服务条款 | 开放平台 | 广告服务 | 商务洽谈 | 都市网招聘 | 都市网公益 | 客服中心 | 网站导航 | 版权所有

手机版|小黑屋|Comsenz Inc.  

© 2001-2013 源码论坛 Inc.    Powered by Weekend Design Discuz! X3.2

GMT+8, 2024-5-2 10:04 , Processed in 0.090812 second(s), 18 queries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