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找回密码
搜索
查看: 1061|回复: 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世界文化遗产--法国加尔桥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0-8-31 23:04:2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加尔桥位于法国南部加尔省,是一座三层的石头拱形桥。它是古罗马帝国时期修建的高空引水渡槽。加尔桥跨越那尔河,将水引至尼姆,再分至公共澡堂、喷泉和私人住宅。它曾为罗马人类文明和卫生的生活条件做出了重要贡献。

目录

简介
加尔桥-历史
加尔桥-建造原因
加尔桥-造型特色
加尔桥-评价
保护概况
社会评价




简介
  加尔桥,高49米,长269米,位于法国加尔省,于公元前19~20年为了长约50公里的高架渠横跨加德河所建。198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加尔桥作为文化遗产,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加尔桥跨越那尔河,将水引至尼姆,再分至公共澡堂、喷泉和私人住宅。它是罗马人为文明和卫生的生活条件所作的一项重要贡献。  

罗马人开凿建造加尔桥,是为了一个明确实用的目的——运输淡水。   

在奥古斯都全盛时期,当时古尔南边的尼姆是在罗马的统治之下。奥古斯都在此建立了一个城镇,公元前19~20年,阿格里巴占有这个城镇及周边地区。当时,城内有许多天然泉水,但要保证城内居民的饮用水得到足量的供应,还必须从尼姆以北50公里外修建渠道,将泉水运送到目的地,加尔桥便是这一工程中很小的一部分。许多渠道是修在地下的,经过周密谨慎的计算和设计,使其有高低不平的段落。这就是运用一个简单的地势落差避免了安装、设置压力系统来排除水流动过程中的障碍和促进水流动的动力。位于地表的一段横渠需跨越加尔河(附近约21公里处),于是加尔桥被建造。它是这输水管道的一部分,当然,也是跨越加德河的通道,供敞蓬双轮马车、行人通行。   

史料介绍,建筑加尔桥全部使用就地取材的石灰岩,最大块石厚50厘米长两米多,重约6吨。

加尔桥-历史
  加尔桥位于法国普罗旺斯地区尼姆城的东北部.自公元前1世纪开始建造.用于向古罗马大都会尼姆城提供清洁的饮用水。18世纪中期拓宽下层为高架桥,19世纪在拿破仑三世执政时期进行修葺,是古罗马建筑艺术中的一件瑰宝.具有很高的艺术和实用价值.观赏性强,令人回味无穷。1985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加尔桥-建造原因
  在现代人看来,所有的城镇和住房都必须有良好的供水系统。2000年前的古罗马人有着同样的想法。每建造一座新城市,古罗马人都建造水渠,引水供应城市。 在法国尼姆,陈旧的供水系统已不能满足古罗马人新建城市的需要。于是主管古罗马供水工程的马库斯·阿格里帕修建了一条水渠,把50千米外的泉水引到城里。  

古罗马人按惯例将这条引水渠道埋入地下,可是在某个地方该水渠必须越过加尔河峡谷。古罗马人在这里建造了宏伟的加尔桥。它长269米,在高出河面49米的地方引水越过谷地。   

在尼姆的城墙内,人们仍能见到一个圆形水池。它带有一个沉淀槽以及一系列闸门和出水口。这些设施曾在需要时用于将水引到城市的供水系统。

加尔桥-造型特色
  加尔桥共三层。中、下层是支撑桥体和通行桥,最上层为封闭水渠,十分奇特而壮观。建筑该桥全部使用就地取材的石灰岩。在长达50公里的水渠建筑中,古罗马人除普遍利用拱形建桥以外,还娴熟地运用了连通管原理让水渠跨越山谷。三层的加尔桥这座历经了洪水、战乱和社会变迁的桥梁至今依然保存完好,1958年千年一遇的洪水水位曾达到渠桥的第二层,造成35人死亡,该桥却安然无恙,不能不令人惊叹古罗马建筑师们的鬼斧神工。   

加尔桥的设计在桥梁和水利工程史上很有特色。桥的底层桥墩完全建立在河床岩石上,为减轻洪水的侵蚀冲击,设计者特别在每个桥墩的上游方设计了一个三角形的分水墩结构,以减轻对桥的冲击,并且曾挖凿河床以利洪水从桥孔通过。令人惊奇的是底层6个拱门中,只有一个跨越了加尔河,而且每层的拱门都不是一样的。   

这一建筑杰作是法国的重点保护对象。因其建筑工程技术的典范作用及其非凡的历史见证作用,法国政府于1840年就将该桥列为“历史建筑”加以保护,并多次进行了修复工程。   

1985年7月“加尔桥”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建筑水槽是罗马时代城市建设的特点之一。加尔桥的建成与使用有近500年时间,至今保存良好。它是罗马水道桥中规模最大的一座。充分体现了罗马帝国建筑的辉煌气势和精湛的工艺技能,被人们誉为建筑上的“最崇高的乐章”。   

加尔桥远景仔细观察会发现,整个水渠未用一丝半点的砂浆来固定,完全凭借古罗马工程师的精湛技艺,将一块块重达6顿的巨石堆叠起来,有的石块突出在外,构成一个个图案,目的是以后修缮时支放脚手架。   

加尔桥的设计在桥梁和水利工程史上有创新特点。为适应加尔东河水的季节性特点,该桥的底层桥墩完全建立在河床岩石上,为减轻洪水的侵蚀冲击,设计者特别在每个桥墩的上游方设计了一个三角形的分水墩结构,以减轻对桥的冲击,并且曾挖凿河床以利洪水从桥孔通过。   

该桥长度是下短上长,但从横断面看,却是下宽上窄,十分符合力学原理,有利于桥的稳固。此外,下层桥拱大,利于泄洪,上层拱小,则便于建造和减轻桥体重量。而桥拱是独立的全弧拱形相互连接,有较强的稳固性。

加尔桥-评价
  世界遗产委员会评价:加尔桥建于公元前夕,是为了长于约50公里的高架渠横跨加尔河所建。这座桥计3加尔桥特别的桥拱层,高约50米,最长的地方为275米,设计出这座桥的水利工程师和罗马建筑师创造了技术上同时也是艺术上的一件杰作。加尔桥为罗马人类文明和卫生的生活条件作出了重要贡献。

保护概况
  这一建筑杰作是法国的重点保护对象。早在法国大革命前,当地政府就已对削掉的二层桥墩进行修复,并且加宽成为桥。因其建筑工程技术的典范作用及其非凡的历史见证作用,法国政府于1840年就将该桥列为“历史建筑”加以保护,并多次进行了修复工程。1973年又依据法国《1930年法》以环境保护名义将其列为环境建筑,1984年法国政府又以“加尔桥”的名义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申请将其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1985年7月获得批准。2000年,法国政府对加尔桥进行范围更广的遗址保护工程计划,在桥的附近划出15公顷土地,作为反映加里格植被(地中海沿岸植被)形态,供游人参观。人们可以在橄榄树和橡树林中散步,通过音响解说和实景模型来了解这一地区的农牧业生产、村落和文化历史概貌。   

对于加尔桥的保护,针对其独特的历史价值和环境特点,法国有关部门和专家提出了特殊的理念,即:与世界文化遗产相称的高档次文化历史遗址保护,同时尊重当地人的传统生活习惯,如:参观者可免费进出加尔桥该遗址公园,可以在河里游泳、在河滩或树林里野餐等。但停车场、博物馆收费。   

在设施配备上,新建的博物馆为控制高度,完全隐藏在主要景区之外的树林中,主展厅设在地下。整个遗址区域没有架空电线和路灯,主景区即加尔桥完全呈现其2000年前的原状。为鼓励社会各界倾力帮助文物古迹的保护,法国政府专门制订了捐赠条例,任何个人和企业都可以通过捐赠或提供合作的方式,为保护历史文化遗址贡献力量。

社会评价
  古罗马水槽(加尔桥)是罗马建筑师和水利工程师创造的技术上同时也是艺术上的一件杰作。桥分为共有三层,每层都是一个接一个的拱状桥洞。最底的一层有6个拱,每个拱的拱顶都有相同的4个拱(深6.36米),这种结构使桥坚固,抵制住水流的冲击;中间的一层有11个拱,每个拱的拱顶是由3个相同的拱(深4.56米)构成,这一层跨越主流的拱比其它相邻的宽(24.5米),以便增加河水的流量,减少冲击;最上面的那层有35个拱,每个拱的拱顶只有一个拱(深3.06米)。在这一层,拱比较多,拱与拱的连接处比较狭窄,这样可以减少在此高度上作用在桥上的风应力。每个拱的拱顶都是由并列的、相同的拱构成,对于测量、制造、修复加尔桥来说,经济又便捷,因为支持一个拱的拱顶,只需一个木制结构,对于拱进行修复时,也只需把一个木制结构放在建桥时留下的每个拱的拱顶的圆形器物上(这一个器物是建桥时为了日后修复而特意设计留下的)。加尔桥的杰出之处还在于它的拱及拱顶都是泥石结构,而不像现在的水泥钢筋桥。

[ 本帖最后由 步天涵谷 于 2010-8-31 23:06 编辑 ]
2#
 楼主| 发表于 2010-8-31 23:11:55 | 只看该作者
加尔桥相关文章



法国南方的加尔省,有一座三层的石头拱形桥,称“加尔桥”(见图廖先旺摄)。加尔桥,原是古罗马帝国时期修建的高空引水渡槽,又称渠桥。它是从法国南方尤塞斯镇到尼姆市50公里引水渠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标志性建筑,横跨加尔东河,总长360米,高达48.77米,由每层6、11和47个大小各异的拱形桥孔重叠组成,最大跨度24.52 米。中、下层是支撑桥体和通行桥,最上层为封闭水渠,十分奇特而壮观。史料介绍,建筑该桥全部使用就地取材的石灰岩,最大块石厚50厘米长两米多,重约6吨。

  加尔桥的设计在桥梁和水利工程史上有创新特点。为适应加尔东河水的季节性特点,该桥的底层桥墩完全建立在河床岩石上,为减轻洪水的侵蚀冲击,设计者特别在每个桥墩的上游方设计了一个三角形的分水墩结构,以减轻对桥的冲击,并且曾挖凿河床以利洪水从桥孔通过。

  由于整条水渠完全靠重力作用流动,50公里长的水渠全程总落差为12.27米,渠桥两端落差约为一厘米。为减少水的蒸发,水渠全程为封闭状态,建成时渠水流量为每天4万立方米,水从起点到达终点耗时一整天,后因水垢堵塞,每天的流量只剩下1万立方米。

  该桥长度是下短上长,但从横断面看,却是下宽上窄,十分符合力学原理,有利于桥的稳固。此外,下层桥拱大,利于泄洪,上层拱小,则便于建造和减轻桥体重量。而桥拱是独立的全弧拱形相互连接,有较强的稳固性。

  令人惊奇的是,这座历经2000年洪水、战乱和社会变迁的桥梁至今依然保存完好,1958年千年一遇的洪水水位曾达到渠桥的第二层,造成35人死亡,而该桥却安然无恙,不能不令人惊叹古罗马建筑师们的鬼斧神工。后人也一直以加尔桥作为桥梁建筑的典范,将其作为建筑学的教材内容。

  后人考证,这座渠桥建造于公元20—40年代或稍晚些时候,也有人认为是在公元前20年由罗马将军和建筑师玛尔库斯·维普撒尼乌斯·阿格里帕建议修建的。据推算,建造该桥可能调用近千名工匠,用时3到5年,渠桥作为水渠的使用时间可能长达4个世纪。到公元4世纪左右,因战乱尼姆市人口减少,城内泉水可以自给自足,再加上罗马帝国的衰亡,水渠因水垢而被堵塞,逐渐废弃而不再使用。于是有人将加尔桥二层的桥墩挖去一半,以渠当桥,便利行人。中世纪时期,教会和居民开始拆除水渠其他部分石块盖教堂或房子。由于加尔桥有桥的功能,方便了行人,当时也就保存下来,并于后来加宽了底层,成为可以行车的名符其实的桥,被人们世代保护下来。

  参观加尔桥,除了看桥、在桥的第一层行走外,还可以在桥旁的音像博物馆了解罗马帝国时代的城市供排水系统。在博物馆里,可以看到古马罗都城因水而存在的历史渊源,像分水塔、水的分配体系、水闸、旋转阀门、下水道等均已出现在当时的都市里,从基本原理来看,现代城市的供水系统与古罗马都市的供水系统一脉相承。

  加尔桥是古代尼姆市整个供水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该供水系统在进入尼姆市以后首先进入一个分水池,分水池通过10条不同的出口将水引入市内不同的城区,直至用户家中。分水池本身有闸门可控制流量,而分水池的出水口也有闸门,博物馆还陈列有铅制水管和阀门。供水系统有供贵族和特殊用户的专用渠道,而普通平民则可到街区的公共水池取水。这种公共水池一般呈上下两个部分,上水池满后溢到下水池,上水池的水为饮用水,而下水池的水则是洗涤用水。古罗马人当时就设计了现代人还在使用的冲水厕所,而最后的废水都排放到了下水道。

  在长达50公里的水渠建筑中,古罗马人除普遍利用拱形建桥以外,还娴熟地运用了连通管原理让水渠跨越山谷。

  这一建筑杰作是法国的重点保护对象。早在法国大革命前,当地政府就已对削掉的二层桥墩进行修复,并且加宽成为桥。因其建筑工程技术的典范作用及其非凡的历史见证作用,法国政府于1840年就将该桥列为“历史建筑”加以保护,并多次进行了修复工程。1973年又依据法国《1930年法》以环境保护名义将其列为环境建筑,1984年法国政府又以“加尔桥”的名义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申请将其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1985年7月获得批准。2000年,法国政府对加尔桥进行范围更广的遗址保护工程计划,在桥的附近划出15公顷土地,作为反映加里格植被(地中海沿岸植被)形态,供游人参观。人们可以在橄榄树和橡树林中散步,通过音响解说和实景模型来了解这一地区的农牧业生产、村落和文化历史概貌。

  对于加尔桥的保护,针对其独特的历史价值和环境特点,法国有关部门和专家提出了特殊的理念,即:与世界文化遗产相称的高档次文化历史遗址保护,同时尊重当地人的传统生活习惯,如:参观者可免费进出该遗址公园,可以在河里游泳、在河滩或树林里野餐等。但停车场、博物馆收费。在设施配备上,新建的博物馆为控制高度,完全隐藏在主要景区之外的树林中,主展厅设在地下。整个遗址区域没有架空电线和路灯,主景区即加尔桥完全呈现其2000年前的原状。为鼓励社会各界倾力帮助文物古迹的保护,法国政府专门制订了捐赠条例,任何个人和企业都可以通过捐赠或提供合作的方式,为保护历史文化遗址贡献力量。

  良好的供水系统是现代城市必不可缺的基础公共设施,直接关系着人们的日常生活。早在2000年前,聪明的古罗马人便意识到供水系统的重要性。

  坐落在法国尼姆市的加尔输水道便是其中最为著名的供水建筑,它负责将城市50千米以外的泉水引入城里。古罗马人在建造时,按照惯例,输水道采用被埋入地下的形式,但在跨越加尔河峡谷时,输水道便成为一座宏伟的桥梁。三重拱券相架而成的加尔桥,最高点高度达到49米。今天,当人们在尼姆的城墙内,仍能看到一个圆形蓄水池,附有沉淀槽和一系列闸门以及出水口,他们与加尔输水道一起构成了完备的城市供水系统。加尔桥令人印象最深刻的便是其优美的连续发券,崭新的拱券形式是古罗马艺术形象的经典,它的外观沉重稳定,给人以不可动摇的永恒感。


法国加尔桥

加尔桥造型雄壮,三层叠拱横跨加尔河谷的构图,对以后的建筑产生较了大影响。桥高49米,桥长274米,绵延48公里,另有50公里长的输水道。三层拱桥,底层是人行道,有6个拱门,长约142米,高度为22米,间距16米-24米。中间层有11个拱门,长约243米,间距19米。上层有35个拱门,间距为4.6米。上层总高度为7.4米(含水道高),拱跨也很小,因而实体部分占较大比重。桥的宽度下层为6.4米,中层4.5米,上层仅3米,正好在水槽下面。建筑水槽是罗马时代城市建设的特点之一,这是一项仍在发挥作用的土木工程。为了抵御洪水,桥身呈轻度曲线,并在桥墩底部建有水角,两旁粗糙的突出物用来连接木脚和手架。加尔桥高架水渠的斜度为1/3000,落差约17米。整体设计是为了保障水能够自然地流向城市,所以在河流交叉处建立水桥是非常必要的。

  令人惊奇的是底层6个拱门中,只有一个跨越了加尔河,而且每层的拱门都不是一样的,同时加尔桥也不是成90度直角跨越加尔河。

  加尔桥的建成与使用有近500年时间,至今保存良好。它是罗马水道桥中规模最大的一座。加尔桥无论是在形式上还是结构上,都充分体现了罗马帝国建筑的辉煌气势和精湛的工艺技能,被人们誉为建筑上的“最崇高的乐章”。

在现代人看来,所有的城镇和住房都必须有良好的供水系统。2000年前的古罗马人有着同样的想法。每建造一座新城市,古罗马人都建造水渠,引水供应城市。

在法国尼姆,陈旧的供水系统已不能满足古罗马人新建城市的需要。于是主管古罗马供水工程的马库斯·阿格里帕修建了一条水渠,把50千米外的泉水引到城里。

古罗马人按惯例将这条引水渠道埋入地下,可是在某个地方该水渠必须越过加尔河峡谷。古罗马人在这里建造了宏伟的加尔桥。它长269米,在高出河面49米的地方引水越过谷地。

另附:在尼姆的城墙内,人们仍能见到一个圆形水池。它带有一个沉淀槽以及一系列闸门和出水口。这些设施曾在需要时用于将水引到城市的供水系统。

[ 本帖最后由 步天涵谷 于 2010-8-31 23:14 编辑 ]
3#
 楼主| 发表于 2010-8-31 23:16:38 | 只看该作者
法国加尔桥图片

2.jpg (153.94 KB, 下载次数: 50)

2.jpg

3.jpg (468.11 KB, 下载次数: 55)

3.jpg

4.jpg (194.09 KB, 下载次数: 48)

4.jpg

5.jpg (490.45 KB, 下载次数: 49)

5.jpg

6.jpg (509.14 KB, 下载次数: 51)

6.jpg

7.jpg (196.07 KB, 下载次数: 44)

7.jpg

8.jpg (181.31 KB, 下载次数: 47)

8.jpg

9.jpg (221 KB, 下载次数: 49)

9.jpg

0.jpg (203.25 KB, 下载次数: 51)

0.jpg

11.jpg (196.29 KB, 下载次数: 44)

11.jpg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于都市网 | 服务条款 | 开放平台 | 广告服务 | 商务洽谈 | 都市网招聘 | 都市网公益 | 客服中心 | 网站导航 | 版权所有

手机版|小黑屋|Comsenz Inc.  

© 2001-2013 源码论坛 Inc.    Powered by Weekend Design Discuz! X3.2

GMT+8, 2024-5-5 22:02 , Processed in 0.106865 second(s), 21 queries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