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找回密码
搜索
查看: 752|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1860年后圆明园三劫:砍古柏 运石料 挖山填湖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0-10-23 12:35:0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我于昨天晚上到达中国皇帝的夏宫,它已经被放弃,但无数财宝都留在里面。我已派人通知格兰特将军,请他和额尔金勋爵一起来到这里。我们平分了那些财物。但我们只能拿走其中极少一小部分。由于交通工具有限,根本弄不走那座宫殿里的所有好东西。 ”

    --劫掠圆明园的法军统帅孟托邦在给陆军部大臣的信

    “圆明两度昆明劫,鹤化千年未忍归。一曲悲笳吹不尽,残灰犹共晚烟飞。 ”李大钊站在余烬残存的圆明园中,悲从中来,低吟出这一曲凄凉。那是1913年,之后,他东渡日本求学。1860年的那一场“火劫”以及1900年八国联军攻入北京,“无政府状态”下的圆明园再遭劫难,成了李大钊心中永远的痛,挽不回,擦不掉,又忘不了。只是,在李大钊看不到的未来,圆明园遭受的劫难远未结束……

    英法联军劫掠焚毁圆明园,就像被推倒的第一块多米诺骨牌,百年来,持续不断的破坏,庚子年的“木劫”、民国时期的“石劫”,以及解放后的“土劫”都在圆明园身上留下了深重的伤痕。而今,圆明园只剩下数不清的碎石瓦砾。从流光璀璨到奄奄一息,这是圆明园之痛,更是历史之殇。

      木劫:古柏被砍掉卖钱

    是的,圆明园确实太大了,里面的珍宝也太多了,英法联军劫掠圆明园时,本来计划将那里夷为平地,终因范围太大,未能实现如此疯狂的目的,圆明园内的不少建筑还是侥幸地留了下来,特别是北部西洋楼景观。一些老照片和文字资料中也有记载,到1870年,整个圆明园还留存了不少石材建筑,多处园林并未被全部焚毁。甚至在那场劫难之后,同治皇帝还进行过一次较大规模的重修。“虽蔓草断砾,荒凉满目,而寿山福海,尚有无数亭殿……竟日仅能游其一角。有白石楼一座三层,玲珑门户,刻画花卉,并是欧式。 ”这是1895年,康有为眼中的圆明园。北京史学会专家常润华觉得,那个时候或许是修复圆明园的最佳时机。遗憾的是,圆明园命中不止那一劫。 1900年,八国联军攻陷北京,慈禧太后携光绪帝仓皇出逃,八国联军进占北京,处于“无政府”状态下的圆明园遭到了当地化兵为匪的散兵游勇以及老百姓的破坏。

    能拆的拆了,能砍的砍了,能搬的搬了,圆明园内很多殿堂、亭榭被毁,古老巨大的松柏也被砍掉卖钱,砖瓦和木料被盗运出园,在短短一个月时间里,整个圆明园内的树木以及原来残存的建筑荡然无存,徒留一地废墟。

    石劫:曹锟运石建花园

    庚子年再遭劫后,圆明园似乎变成了一个尴尬的存在,风光不再,却又无法弃之不顾。慈禧曾派信任的官兵小心保护圆明园残迹,终因国力渐衰,不得不裁减守护圆明园的部分官员,撤销了圆明园的总管机构。1911年,交由清廷总管内务府大臣进行管理。

    这样形式意义上的监管没有任何力度,只能屈辱地让圆明园任人践踏,贪婪的军阀、地痞、奸商开始大肆搜罗、偷盗园内所剩无几的珍宝。民国时期,又有无数精美的汉白玉石雕、石碑以及假山太湖石等被盗走,而它们的用途仅仅是为私人宅院和墓地添砖加瓦,圆明园成了荒唐的建筑原料场。

    因贿选总统而臭名昭著的曹锟,为了修建自己位于保定的“办公”花园,竟不嫌路远和运输麻烦,直接从圆明园拉走数十车的太湖石到西直门,装上火车运走了。

    民国成立后的20多年里,每年都有上百辆大车装着圆明园残料驶离。在这场“石劫”中遭受损失最大的是西洋楼景区的欧式建筑。今年44岁的刘继文小时候经常会听到父辈念叨着当年的一幕幕。

      土劫:大规模挖山填湖

    当中国终于迎来新时代的时候,那个昔日的皇家园林、历经多次劫难的圆明园也回到了人民的手中,虽然,那里已是一片荒芜。是让它继续荒着还是改造?摆在政府面前的,是一道难题。 50年代初,周恩来总理明确指示:圆明园遗址要保护好,地不要拨出去,帝国主义把它烧毁,以后有条件可以修复。这样一句话,免去了圆明园被分割的命运,却仍没有为它找到最好的归宿,于是,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圆明园就那么尴尬地存在着,而破坏依然没有停止。

    那个时候,园内住着700户大概3500名农民,他们占用了园中近2000亩的土地。这些农户为了生计开荒种地,就地取材挖砖盖房子。

    上世纪60年代困难时期,更多的人涌入圆明园,人们开始大规模地进行挖山填湖、砍树盖房子。刘继文从父辈嘴里听到的圆明园,就是一个很大很荒凉但还算有用的园子。没有围墙的圆明园,谁都可以随意进出,只是很少有人再说它的历史。

      新生:找回曾经的石头

    等到刘继文逐渐了解了圆明园,认识到它的不一样,已经是十年之后的事了。就在他由孩童成长为少年的这十年里,圆明园内的山形水系和古建筑遗迹完全消失,无迹可寻。刘继文一双眼看到的,只是一片片村落和农田。不堪的现状深深刺痛了一些有识之士的心,为了挽救这一珍贵的历史文化遗址,他们奔走呼号。刘继文10岁的时候,在北京市园林、文物部门的关心下,经北京市建委批准,海淀区成立了遗址专管机构--圆明园管理处。圆明园终于被盖上了“遗址保护”的章。“在秃山上栽树,改造农田为泛舟湖,把园内的石头进行复位,找回曾属于这里的石头……”在刘继文看来,圆明园一点点恢复了生气。圆明园的“新生”也改变了刘继文的人生。他说,如果没有圆明园的转折点,他可能会当一辈子农民,也遇不到摄影的启蒙老师董世光,“成为摄影师那更是想都不用想的事。 ”

    1988年6月,圆明园遗址公园初具规模,正式面向社会售票开放。1990年9月到10月,园内举办“亚运之光”科技喷泉灯会。1992年4月,全面清整西洋楼遗址,廓清各座建筑基址,归位部分石件。1993年3月,著名爱国实业家曾宪梓参观遗址,捐助800万元人民币修复圆明园围墙……“我是圆明园的一分子,有责任忠实记录它的变迁,这也是一种历史记忆。 ”刘继文念叨着“总是拍不够圆明园”,也许,他还会拍很多照片,但这个有着太多故事的园子必将是他镜头下永恒的主题。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于都市网 | 服务条款 | 开放平台 | 广告服务 | 商务洽谈 | 都市网招聘 | 都市网公益 | 客服中心 | 网站导航 | 版权所有

手机版|小黑屋|Comsenz Inc.  

© 2001-2013 源码论坛 Inc.    Powered by Weekend Design Discuz! X3.2

GMT+8, 2024-5-15 09:28 , Processed in 0.070949 second(s), 18 queries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