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找回密码
搜索
查看: 812|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世界文化遗产----意大利马泰拉的石窟民居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0-10-30 21:07:3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这是一处在地中海地区史前穴居人居住过的地方,是最典型的保存完好的住地范例,并且与当地的环境和生态系统极其协调。第一处居住区可追溯到旧石器时代,而后所建的住宅区则证明了人类史上一系列的光辉历程。
  
  马泰拉自旧石器时代开始有人居住,位于意大利南部马斯利卡塔(Basilicata) 地区的马泰拉市,地貌丰富多样。有一条350-400米深的石灰岩地带,有高原区,山谷地带和两处天然地陷还有初称做""sassi""的窑洞。历史上马泰拉地区人们主要从事农牧业,现为马泰拉省的省会城市。历史:在完全新生代,由于气候条件的进化,出现了永久性的村庄
  在马泰拉地区,毁林使人们随季节把牲畜在山地和山谷的草地之间迁移。有裂罅的地带给人们提供了居所,受到喜爱。青铜时代,新的工具更易于开凿石灰岩层,窑洞开始在各处建立。乡村的祭所在水库周围建立。4-5世纪,希腊的殖民统治散布了知识与政治观点,自发的政治和军事组织在固定居住地演化成有组织的网络系统。社区逐步发展成为城镇。公元前3世纪马泰拉经历了罗马征服和其后的一系列征服,先后被拜占庭人、伦巴底人、诺曼人、阿拉伯人、斯拉夫人和阿拉贡人所征服,马泰拉地区保持并发展了自己的传统。建立在对水利建设上的城镇系统,直到18世纪还一直保持了原貌。直到1750年,政府开始对居住在窑洞居民进行迁移,确认有1600户穴居人口。近几年,人们又开始重新开凿窑洞,很多人喜欢居住在里面。
  城市结构:
  数层的小楼构成了马泰拉建筑的主体。楼房笔直,设计往往考虑到采光、风向和水的利用。引水和排水都利用了水的重力,使之自然流动。蓄水池在城镇的中央。区划包括街道、小巷、台地和台阶。城市处于自然的组织状态。简单的洞室是最原始的开凿物,有支架的弓型屋顶是洞室最基础的建筑。利用石间的水和土,悬垂的花园与菜园交融在矿物地形里。人们的聚居体,因着自己独特而又持续的法则,聚衍生息,始终如一。马泰拉的岩居已发展的十分完善,并且已一直延续了200万年,是一例值得研究的窑洞居住的例子。向人们展示了人类历史上重要发展阶段的建筑及地理环境综合风貌。一个富于传统的村落也映证人类发展和自然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

马泰拉

马泰拉位于意大利南部巴西利卡塔(Basilicata)地区的马泰拉市,山高水险,交通不便,因而经济发展缓慢。由于不少的电影在那儿取景,因而在意大利的旅游业成了一个闪亮的风景线。地貌丰富多样,有一条350-400米深的石灰岩地带,有高原区,山谷地带和两处天然地陷,还有初称做“sassi”的窑洞。




目录

简介
历史发展
城市结构
文化景观
评价
电影业的推动
     

简介

中文名称:马泰拉   

英文名称:ISassidi Matera   

国家:意大利   

所属洲:欧洲   

批准时间:1993年   

批准标准:根据文化遗产遴选标准C(III)(IV)(V)被列入《世界遗产目录》

评为遗产的报告:世界遗产委员会第17届会议报告   

马泰拉自旧石器时代开始有人居住,位于意大利南部巴西利卡塔(Basilicata)地区的马泰拉市,地貌丰富多样,有一条350-400米深的石灰岩地带,有高原区,山谷地带和两处天然地陷,还有初称做“sassi”的窑洞。历史上马泰拉地区人们主要从事农牧业,现为马泰拉省的省会城市。




历史发展
  在完全新生代,由于气候条件的进化,马泰拉出现了永久性的村庄。在马泰拉地区,毁林使人们随季节把牲畜在山地和山谷的草地之间迁移。有裂罅的地带给人们提供了居所,受到喜爱。青铜时代,新的工具更易于开凿石灰岩层,窑洞开始在各处建立。乡村的祭所在水库周围建立。   

4-5世纪,希腊的殖民统治散布了知识与政治观点,自发的政治和军事组织在固定居住地演化成有组织的网络系统。社区逐步发展成为城镇。公元前3世纪马泰拉经历了罗马征服和其后的一系列征服,先后被拜占庭人、伦巴底人、诺曼人、阿拉伯人、斯拉夫人和阿拉贡人所征服,马泰拉地区保持并发展了自己的传统。建立在对水利用建设上的城镇系统,直到18世纪还一直保持了原貌。直到1750年,政府开始对居住在窑洞居民进行迁移,确认有1600户穴居人口。后来,人们又开始重新开凿窑洞,因为很多人喜欢居住在里面。

城市结构
  数层的小楼构成了马泰拉建筑的主体。楼房笔直,设计往往考虑到采光、风向和水的利用。引水和排水都利用了水的重力,使之自然流动。蓄水池在城镇的中央。区划包括街道、小巷、台地和台阶。城市处于自然的组织状态。简单的洞室是最原始的开凿物,有支架的弓型屋顶是洞室最基础的建筑。利用石间的水和土,悬垂的花园与菜园交融在矿物地形里。人们的聚居体,因着自己独特而又持续的法则,聚衍生息,始终如一。   


马泰拉的岩居已发展的十分完善,并且已一直延续了200万年,是一例值得研究的窑洞居住的例子。马泰拉的“sassi”及其公园向人们展示了人类历史上重要发展阶段的建筑及地理环境综合风貌。一个富于传统的村落与映证人类发展和自然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

文化景观
  意大利巴西里卡塔地区的马泰拉,因好莱坞影星梅尔吉布森2002年制作的轰动影坛,又备受争议的影片《耶酥受难记》,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外景地扬名四海。站在马泰拉最高的地方来眺望整个城市,从这儿可以看到有一片城区,都是白色围墙的房屋,这里就是马泰拉的历史开始的地方。最先开始到这边居住的是艺术家、雕刻家,后来才有农民挖洞住在这边。仅仅差五十米的距离,两边说的方言都不同,他们互不来往的。艺术家、雕刻家这边觉得比农民高一等,农民这边人也都不会跟他们来往。1968年政府把他们搬到同一个地方去,交融在一起,促进他们开始交往。马泰拉的所有都写在脸上,是古老的是陈旧的,但是充满生机的。   

马泰拉的岩居已经发展的十分完善,并且已经一直延续了200万年,现在这些古老的房子很少有人住了。大家都搬到政府新建的地方去生活,但是如果谁想搬回来住,政府将会提供资金,作为给房子整修的费用。而如果作为旅游项目整修后给游客提供方便,那么政府则会提供很大一部分的修建资金。艺术,饮食,葡萄酒是意大利文化的组成部分,在一所建立在洞穴内的教堂中可以看到了,最原始的一个作坊,它是后来被改建成的。   

在马泰拉会觉得脚步应该停下来。因为一路走来马泰拉的街头,年头久远的建筑非常的有特点。每一个建筑后面都有故事。在马泰拉会随处发现这样的惊喜,当然这也印证了之所以它吸引人的地方。

评价
  马泰拉是一处在地中海地区史前穴居人居住过的地方, 是最典型的保存完好的住地范例,并且与当地的环境和生态系统极其协调。第一处居住区可追溯到旧石器时代,而后所建的住宅区则证明了人类史上一系列的光辉历程。

电影业的推动
  电影业为马泰拉旅游业立下汗马之功。海拔405公尺、人口约5万的马泰拉位于意大利最贫穷的Basilicata区。这里山势险峻,过去交通不便,因而经济发展缓慢。当年的农民家庭,每户生养好几个孩子,跟家禽和马儿一块儿挤进不到60坪的石屋里住。1952年,当局把所有2万余户石屋居民迁到新镇区。半个世纪后,为了发展旅游业,当局把五百户人家迁回已经完成基础建设的石屋区,并在那儿设立旅馆、餐馆、精品店和手工艺品工作室。当局管理得当,石屋区再无昔日的脏乱,也没有严重的治安问题;游客可以舒适和安心地畅游这个引人入胜的旧镇区。当局将位于石屋区腹地的Casa-GrottadiVicoSolitario布置成典型的Sassi家居,让游客一窥当年Sassi居民的生活风貌。   

马泰拉如今每年迎来10万名游客,小镇依旧恬静怡然。因为有越来越多的电影当它的免费旅游大使,这儿迟早会热闹起来。


[ 本帖最后由 步天涵谷 于 2010-10-30 21:08 编辑 ]
2#
发表于 2010-10-31 20:48:28 | 只看该作者
相关文章:

  马泰拉位于意大利南部巴西利卡塔(Basilicata)地区,山高水险,交通不便,因而经济发展缓慢。近年由于不少的电影在那儿取景,免费当它的旅游大使,因而在意大利的旅游业成了一个闪亮的风景线。

     Lonely Planet所出版的意大利旅游指南如是说:“马泰拉绝对独一无二。你找不到第二座能同失落的农民文化作面对面接触的城市。”我去了那儿,接触到的不是真正的农民文化,而是被赋予新生命的古迹。



    为了出席影展,我在马泰拉住了六天,跑了五趟镇里的Sassi(石屋)区,五次行程,路线都不太一样,可我如同被催眠般地拍了上千张照片;尽管其中有颇多重复的景色,可在不同时间、天气按下快门,“远近高低各不同”的马泰拉都令我如痴如醉。

    就在影展闭幕日,我听说代表菲律宾出席影展的得奖导演狄贵(Tikoy Aguiluz)找来在市政府媒体中心工作的当地姑娘克劳蒂娅当向导兼DV摄影师,带领他去Sassi为他的下一部影片选景。我想凑凑热闹,他们爽快地答应了。

    以教堂尖塔为寻路的标记

    我们从市政府办公室所在的广场出发。落日余晖,把满山高低起伏而密密麻麻的土黄色老房子,照耀成金黄色。不远处山坡上被老房子围绕的教堂尖塔,是镇中心的最高点。游客去Sassi区里纵横交错的窄巷、阶梯乱逛迷路,其实是很过瘾的;之后若要寻找回酒店的路,可用尖塔为标记。




    走进Sassi区,几世纪不变的石头路面,衣着光鲜的下班族正拖着疲惫的步伐走向温暖的家。我们还没看到“戏肉”,因为这儿的房子还相对“年轻”;可狄贵已忍不住一再的喃喃自语:"Amazing!"、"Magnificent!"

    我们一步步走向一座教堂。路在教堂侧面往右一拐。哎呀!路堤的另一边是一条峡谷,教堂仿佛就悬挂在悬崖上。我俯瞰峡谷底下的清澈细流,心中一阵沁凉。

峡谷旁竖立着百来个石头教堂

    原来马泰拉镇和石屋就集中在峡谷的这一边,另一头却是光秃秃的岩石。仔细一瞧,对面的悬崖上有不少山洞。有些天然的山洞自石器时代就有人居住,另一些则是千年以来僧侣开凿的教堂。Sassi,就是古马泰拉人开凿的穴屋。峡谷的两边曾拥有多达130多个石头教堂,但如今多已人去“穴”空,还留斑驳神秘的宗教壁画。

    我说,汤姆克鲁斯可以在这儿拍《不可能的任务4》,从悬崖上的教堂来个绑紧跳,到某个洞穴里找东西。克劳蒂娅笑得灿烂,因为她刚在三年前目睹梅尔·吉布森在那儿拍《耶稣受难记》(The Passion of the Christ)。40年前帕索里尼执导的经典《马太福音》(The Gospel According to St. Matthew)、今年公映的《凶兆》(The Omen里的现代以色列)等另外12部电影,也曾在那儿取景。

    路边已经没了砖屋,取而代之的是山石和洞穴。

    我们钻进洞里的几个小房间,其中一个就是《耶》里“最后的晚餐”的拍摄场地。爬上二楼的洞穴,发现那儿摆着两排正方形的大理石,在柔和的黄色灯光下别具气氛。克劳蒂娅说:“我曾在这里办过雕刻展,用得着这些大理石。”怪不得她对这教堂、同售票小姐那么熟。

    挥别了售票小姐,我们继续沿着峡谷而行。一个男子牵着两个女儿的小手在散步,还同克劳蒂娅互道晚安。背景是充满历史感的峡谷和石屋区,眼前却是再平常不过的小康之家天伦乐——好一个超现实的马泰拉。

    不远处,峡谷来个急拐弯。克劳蒂娅指着对面峡谷突出之处,说那是《马》、《耶》里的十字架刑场。对面(跟我们同一边)的一大片灰蒙蒙的Sassi区,比刚才的砖屋来得古老,成了《马》和《耶》片里的耶路撒冷。可整片依山坡而建的石屋的背后,有一列现代建筑物“探头”远眺。

    我说:“梅尔·吉布森得用电脑删除电影画面里的现代建筑。”狄贵说:“我的电影不必。”他拍的是有关在意大利的菲律宾劳工的科幻片,看中的是马泰拉近年来迅速发展,却又全力保护这个已经名列世界文化遗产的Sassi区,而产生的一种时空错乱的氛围——我忽然觉得,这正是让我感到被“催眠”了六天的原因。

现代建筑的味道比不上石屋

    我们走过一家由老房子改建成的四星级酒店,踏上一个古意盎然的石阶。《耶》片里耶稣抬着十字架,跌跌撞撞地往下走;目前在新加坡公映的好莱坞新片《圣诞颂》(The Nativity Story)里初入伯利恒的圣母玛丽亚,则会挺着大肚子往上爬,不过,片子在上映时没被用上;片中倒是有许多耶路撒冷的场面是在那儿拍的。狄贵想象下雨天时,打在阶梯上的雨水化为涓涓细流的景象和声音,怎一个美字了得?

    我依依不舍地眺望峡谷最后一眼,随着他俩步入狭窄的中世纪古街道。寂静的古屋区里虽不时看到咖啡座、旅馆、精品店,抵不住我的思古幽情。

    终于,前路豁然开朗,我们已回到现代区。狄贵指着一幢上世纪60年代的建筑物。说:“这么丑的大厦怎么出现在马泰拉?”我说:“大概那个时代的人认为这种设计很未来主义。”一幢“年轻”的华厦,还不比历经千年风霜的Sassi“配得上”马泰拉。

    交通:罗马与马泰拉之间,每天有长途直透巴士川行。如果要搭火车,最好在邻近的重要港市Bari转车,每天8趟。

    延伸阅读:

    电影业为马泰拉旅游业立下汗马之功

    海拔405公尺、人口约5万的马泰拉位于意大利最贫穷的Basilicata区。这里山势险峻,过去交通不便,因而经济发展缓慢。当年的农民家庭,每户生养好几个孩子,跟家禽和马儿一块儿挤进不到60坪的石屋里住。

     1952年,当局把所有2万余户石屋居民迁到新镇区。半个世纪后的今天,为了发展旅游业,当局把五百户人家迁回已经完成基础建设的石屋区,并在那儿设立旅馆、餐馆、精品店和手工艺品工作室。当局管理得当,石屋区再无昔日的脏乱,也没有严重的治安问题;游客可以舒适和安心地畅游这个引人入胜的旧镇区。




    当局将位于石屋区的腹地的Casa-Grotta di Vico Solitario布置成典型的Sassi家居,让游客一窥当年Sassi居民的生活风貌。

    马泰拉如今每年迎来10万名游客,因而小镇依旧恬静怡然。可因为有越来越多的电影当它的免费旅游大使,那儿迟早会热闹起来。我非常庆幸在这一天到来之前,去了马泰拉;在没太多游人的叨扰下,谛听时间的长流所遗落的古早跫音。
  


[ 本帖最后由 文卓 于 2010-10-31 20:56 编辑 ]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于都市网 | 服务条款 | 开放平台 | 广告服务 | 商务洽谈 | 都市网招聘 | 都市网公益 | 客服中心 | 网站导航 | 版权所有

手机版|小黑屋|Comsenz Inc.  

© 2001-2013 源码论坛 Inc.    Powered by Weekend Design Discuz! X3.2

GMT+8, 2024-5-4 18:33 , Processed in 0.152054 second(s), 21 queries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