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找回密码
搜索
查看: 915|回复: 3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世界文化遗产----斯洛伐克班斯卡·什佳夫尼察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1-4-23 00:50:4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班斯卡·什佳夫尼察位于喀耳巴阡山新月区内,什佳夫尼察山脉中心地带矿藏丰富的火山群地区,城市四周的世界文化遗产包括格兰 泽堡旧城,什佳夫尼察、斯提诺城堡等。公元12世纪既为人所知,历史上起了防卫,宗教,政治功能。是采矿和工业中心。1993年入选世界文化遗产。

中文名称: 班斯卡·什佳夫尼察

外文名称: Banska Stiavnica

所属地区: 斯洛伐克

政府驻地: 库特纳霍拉

地理位置: 喀耳巴阡山新月区

著名景点: 兰泽堡旧城, 什佳夫尼察、斯提诺城堡等

荣誉: 世界文化遗产




目录

地理介绍
历史渊源
城市结构
周边景点斯皮思城堡
巴尔代约夫

地理介绍
    
班斯卡·什佳夫尼察几个世纪以来,许多著名的工程师和科学家到访此地,让这个城镇名气大增。这个古老的中世纪的采矿中心,逐渐演变成为一个城镇,有文艺复兴时期的宫殿、十六世纪的教堂、精致的广场和城堡。城镇的中心和周围的环境结为一体,那些地方保留着过去采矿和冶金活动的重要遗迹。   

班斯卡·什佳夫尼察是一个古老的矿区,从13世纪到18世纪,这里是最重要的贵重金属采矿中心。该矿区开采加工贵重金属特别是金银的历史可追溯到青铜器时代。班斯卡·什佳夫尼察1762年成立的采矿学院非常有名,是世界上最早成立的这一领域的高等教育机构。这里漂亮的建筑比比皆是。

历史渊源
  瓦兹拉夫二世(1283-1305年在位)统治时期,该地区成为工业兴旺繁忙地区。其后,库特纳霍拉成为城市规划开发的最终目标。该地区进行了货币改革,1300年建立了一所新造币厂,货币改革后在此为布拉格政府铸造格罗森硬币。瓦兹拉夫二世统治时期还修建了一座规模宏大的西妥修会修道院。15世纪随人口密度增长,城市也达到了空前繁盛。匈牙利阿尔伯特国王去世后爆发的一场战争导致该地严重衰落。以后重建的纪念建筑有教堂,市政厅,三一广场。1525-1526年发生的矿工暴动加速了15世纪末就已开始的衰落。1526年莫哈奇战役匈牙利人被击败后,土耳其人占领了这座矿业城市,将分散的房屋连接起来形成一个防卫系统。1627年采矿中火药的采用使地表矿藏很快枯竭,不过这个问题很快得以解决。18世纪班斯卡-什佳夫尼察作为欧洲采矿业中心,获得了繁荣。1762年,在此地建立了矿业学院。接踵而至的是一系列建筑,包括大量巴洛克式建筑的兴建。19世纪末该地区停止了采矿活动。1919年矿业学院迁移到匈牙利,这表明班斯卡-什佳夫尼察作为这一行业的重要代表地位的最终结束。

城市结构
  城市就建立在采矿点上。市区布局适应了当地的复杂地貌。城市街区在河谷地段最集中,围绕三一广场向四周开放发展。大多数矿工居住的房屋,按不同高度修建并利用街道分隔开。   

城市景观既有文化内涵又富于工业特色,除了重要的哥特式,文艺复兴式,巴洛克式和传统纪念建筑之外,主要由15到17世纪建造的大量民居构成。这些房屋连同文艺复兴时期的宫殿组成了三一广场的主要框架,并且围绕着各条隧道的入口。一座巴洛克式纪建筑,牌匾立柱占据在广场中央。大量工业建筑设施散布在市区各处;其中有隧道,水坝,运料槽,排水通道,储存库和通风设施。考古遗迹散布在这一地区的各个地方。   

这一古迹是具有重要经济价值的中世纪采矿中心并且以独特方式持续开采至现代的典范。由于采矿活动的终止和矿业学院的迁移,这个城市失去了主要的生存原因和正当的理由,所以变得非常脆弱。

周边景点

斯皮思城堡
    斯皮思城堡是中欧中世纪最大的城堡其历史可追溯到公元1113年,当时是建在通往波罗的海重要贸易通道上的一座皇家城堡。历史上该居民点的第二部分是斯皮什卡卡皮图拉,建立时是作为一个独立的宗教社区。最后值得一提的是泽拉小村,这里有歌德式圣神教堂。教堂里面挂有精美歌德式绘画。

巴尔代约夫
  巴尔代约夫是14世纪的歌德式城镇,以其保存完整的城堡和歌德式房屋和文艺复兴时期的房屋为主要特点。15世纪建立的圣伊吉迪亚斯教堂和1505~1511年的市政厅都属国家级古迹。小城附近的巴尔代约夫保健中心,绿树环绕、景色宜人,其房屋代表19世纪时的建筑风格。附近有民间建筑博物馆,周围村落有许多17~19世纪。   

大广场(Hlavnenamestie):是市中心最大的广场,中间是罗兰喷泉建于1527年是城里最古老的喷泉。广场旁的老市政厅(Stararadnica)建于1421年,1868年被辟为市政博物馆(Mestskémúzeum)。   

主教宫(Primacialnypalac):在主教广场旁边建于1778-1781,曾为匈牙利大主教的官邸。主教宫内有仿造法国凡尔赛宫的镜厅。镜厅见证了欧洲历史上重要的事件,1805年拿破仑与神圣罗马皇帝在此签订“普莱斯堡和约”奠定了神圣罗马帝国的结束。二层展出一些罕见的十七世纪英国挂毯。
2#
 楼主| 发表于 2011-4-23 00:55:19 | 只看该作者
喀尔巴阡山

喀尔巴阡山脉是欧洲中部山系的东段部分,绵延约1500公里,穿过捷克共和国、斯洛伐克、波兰、乌克兰和罗马尼亚。

目录

简介
地理
地质构造西喀尔巴阡山
中喀尔巴阡山
东喀尔巴阡山
南喀尔巴阡山
比霍尔山地和特兰西瓦尼亚高原
气候
矿产资源

简介
  喀尔巴阡山位于利沃夫市西南100余公里处,素有“森林公园”的美誉,是乌克兰最大的滑雪基地。 这里的冬季是最美的,那是一个银装素裹的沸腾世界,世界各地的人们纷纷慕名前来滑雪。春、夏季节的游客主要以疗养为主。   

喀尔巴阡山脉是阿尔卑斯山脉的东部延伸,位于欧洲中部,全长1450公里,从斯洛伐克布拉迪斯拉发附近的多瑙河谷起,经波兰、乌克兰边境到罗马尼亚西南多瑙河畔的铁门,呈半环形横卧大地。   

喀尔巴阡山脉是阿尔卑斯造山运动前期构成的褶皱山脉,后来历经风化侵蚀,继续上升,山势浑圆,断层作用发达,有极为显著的块状地形。喀尔巴阡山脉的海拔一般在2000 米以下,由于地势不高,冰川地貌仅出现在少数几座较高的山峰。

地理
  喀尔巴阡山脉起自斯洛伐克布拉迪斯拉发附近的多瑙河,向东南延伸成一个巨大的半圆形,止于罗马尼亚奥索瓦附近的多瑙河,全长超过1500公里,宽从12到500公里不等。最高峰在塔特拉山的格尔拉赫峰,海拔2655米,位于斯洛伐克境内。整个山系面积19万平方千米,是仅次于阿尔卑斯山脉的欧洲第二大山系。   

喀尔巴阡山脉并非连续不断,而是分成了几个山群。它仅有少数山峰高于2500米,没有常年积雪的山峰。多瑙河是阿尔卑斯山和喀尔巴阡山的分界,也是喀尔巴阡山同巴尔干山区的分界。奥德河与摩拉瓦河谷地将其同西里西亚及摩拉维亚分开。喀尔巴阡山也是黑海和北部诸海的分水岭。



地质构造
  喀尔巴阡山脉在地质构造上形成了近于平行的三条构造带,即外带、中带和内带 。外带由白垩纪和第三纪的页岩、砂岩等组成,呈中山地貌,山顶浑圆,山坡平缓;中带由古老的结晶岩和变质岩构成,间有中生代石灰岩分布,多呈块状山,山势较高;内带则是由第三纪火山岩构成的山脉。喀尔巴阡山脉可以划分为西喀尔巴阡山、中喀尔巴阡山、东喀尔巴阡山、南喀尔巴阡山、比霍尔山地及特兰西瓦尼亚高原5 段,每段特点各有不同。

西喀尔巴阡山
  西喀尔巴阡山是喀尔巴阡山脉最高的一段,同时也是最宽的一段。这一段从布拉迪斯拉发到杜克拉山口,外、中、内三条构造带的分布十分明显。外带属复理层带,有西贝斯基德山等;中带为结晶岩山体,山势挺拔险峻,北部高塔特拉中脉的格尔拉赫峰是全喀尔巴阡山脉的最高峰,海拔2655 米,这里有角峰、冰斗、悬谷等冰蚀地貌;内带在斯洛伐克矿山,这里是面积广大的第三系喷出岩区。

中喀尔巴阡山
  中喀尔巴阡山也称森林喀尔巴阡山,它从杜克拉山口到蒂萨河河源,这里复理层带占优势,山体较窄,山势也最低,有许多低矮的山口,成为南北交通的重要通道。

东喀尔巴阡山
  东喀尔巴阡山从蒂萨河河源到布拉索夫,在这一段山体增宽,三条构造带重新出现,外带由几条平行的山岭构成,中带是山势高峻的罗德纳山,内带则由克利曼山等组成一条高耸的长岭。

南喀尔巴阡山
  南喀尔巴阡山又称特兰西瓦尼亚阿尔卑斯山脉,从布拉索夫西折到铁门,主要由结晶岩构成,山高坡陡,有许多海拔2200 米以上的山峰,冰川地貌发育。

比霍尔山地和特兰西瓦尼亚高原
  比霍尔山地和特兰西瓦尼亚高原虽然被划为同一段,但二者在地质构造上并不相同。比霍尔山主要由古老花岗岩和结晶片岩构成,山势浑圆,呈块状地貌。特兰西瓦尼亚高原的表层由呈水平状分布的第三系岩层构成,夹有石膏层和岩盐层,这里由于受风化作用而呈丘陵地貌,海拔一般为500~600米,是喀尔巴阡山脉中最大的山间盆地。

气候
  喀尔巴阡山脉的气候属于西欧海洋性与东欧大陆性之间的过渡型。1 月平均气温在-2~-5℃,7月平均气温在17~20℃,年降水量800~1000 毫米,在最高地段和迎风坡年降水量可达1200 毫米以上,而山麓和内部盆地一般只有600~800 毫米。喀尔巴阡山脉夏季降水较多,积雪期在山地可达5个月。   

咯尔巴阡山脉的雨水、雪水成为许多大河的水源,这些河流有多瑙河、奥德河、维斯瓦河等,它们的洪水期一般在春季和夏季。   

喀尔巴阡山脉和许多大山一样,植被和土壤呈垂直分布。北坡海拔550~600 米和南坡700~800 米以上的地带为山毛榉林,以下为栎林,这里棕色森

矿产资源
  Gemerská Poloma矿床是个重要的滑石矿床(储量20万吨),位于西喀尔巴阡山脉Germeric地区。部分滑石化的镁质碳酸盐体赋存在旱古生代火山沉积杂岩体中(黑色片岩,变质泥岩),在Variscan变质作用(M1)过程中受到了绿泥石-黑云母带区域变质相的改造。这种原岩是石灰岩的矿体由白色.灰白或者灰色-黑色的菱镁矿与白云石1组成,被次生的白云石2和滑石脉切割。本次研究考察了两次变质事件(M1和M2)的几个连续的矿物组合,最早的组合包括铁白云石,镁菱铁矿与菱铁矿,(并与黑电气石,铁绿泥石,磷灰石,与伊利石-白云母伴生),它们以微小残留物形式产出在菱镁矿和白云石1中,其形成可能早于M1变质作用高峰期。M1变质事件的高峰期以富铁金云母,镁绿泥石1,镁电气石(黑电气石的边缘)和石英的组合为代表。   

在M1退变质作用过程中,发生了镁交代作用,开始是白云石1结晶,接下来形成菱镁矿,最后是以铁菱镁矿沿裂隙的形成而终。根据碳酸盐地质测温原理,M1变质事件的高峰期温度为460~490℃,变质矿物组合特征也支持这一测温结果。滑石,白云石2,与镁绿泥石2沿着镁碳酸盐岩石裂隙的发育,主要受到M2变质事件的影响,这个变质事件与较年青的Alpine造山事件有关。菱铁矿流体包裹体的研究表明,成矿流体具有复杂的组成,可能以MgCl2组分为主,主要来源于蒸发卤水的演化。原生流体包裹体的盐度-35(wt% MgCl2),均一温度变化范围是216~235℃。石英中流体包裹体也显示了以MgCl2组分为主的相似流体组成,但均一温度比较高,为248~313℃。如果假定石英与M1变质事件同期,那么由流体包裹体计算出的N1变质峰期压力范围是250~350MPa(9—13km),因此地温梯度是35~40℃/km。假定这个梯度在镁交代成矿过程中保持不变.那么相关流体在180~280MPa(7-11km)的压力下的温度为300~350℃。流体包裹体的淋滤分析表明,流体中Cl/Br与Na/Br都很高,说明流体具有蒸发特征。而在Gemeric地区只有在晚二叠纪到早三叠纪这段时间才有如此大量的卤水形成。因此,二叠纪的伸展构造运动与形成菱镁矿的热液系统的形成有关。
3#
 楼主| 发表于 2011-4-23 01:06:09 | 只看该作者
班斯卡·什佳夫尼察

[ 本帖最后由 文卓 于 2011-4-23 01:11 编辑 ]

01.jpg (24.64 KB, 下载次数: 47)

01.jpg

1.jpg (44.84 KB, 下载次数: 43)

1.jpg

2.jpg (49.62 KB, 下载次数: 42)

2.jpg

3.jpg (114.72 KB, 下载次数: 40)

3.jpg

5.jpg (522.92 KB, 下载次数: 45)

5.jpg

6.jpg (81.94 KB, 下载次数: 54)

6.jpg

7.jpg (156.41 KB, 下载次数: 53)

7.jpg

8.jpg (154.25 KB, 下载次数: 36)

8.jpg

9.jpg (115.12 KB, 下载次数: 40)

9.jpg

0.jpg (143.55 KB, 下载次数: 38)

0.jpg
4#
 楼主| 发表于 2011-4-23 01:16:10 | 只看该作者
班斯卡·什佳夫尼察

11.jpg (139.14 KB, 下载次数: 37)

11.jpg

12.jpg (45.92 KB, 下载次数: 44)

12.jpg

14.jpg (46.76 KB, 下载次数: 61)

14.jpg

13.jpg (43.85 KB, 下载次数: 55)

13.jpg

15.jpg (60 KB, 下载次数: 34)

15.jpg

16.jpg (180.98 KB, 下载次数: 34)

16.jpg

17.jpg (245.77 KB, 下载次数: 46)

17.jpg

18.jpg (90.1 KB, 下载次数: 43)

18.jpg

19.jpg (436.66 KB, 下载次数: 43)

19.jpg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于都市网 | 服务条款 | 开放平台 | 广告服务 | 商务洽谈 | 都市网招聘 | 都市网公益 | 客服中心 | 网站导航 | 版权所有

手机版|小黑屋|Comsenz Inc.  

© 2001-2013 源码论坛 Inc.    Powered by Weekend Design Discuz! X3.2

GMT+8, 2024-5-16 11:59 , Processed in 0.096613 second(s), 21 queries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