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找回密码
搜索
查看: 2638|回复: 11

科学家完成多种生物基因组测序 等多篇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4-26 09:53:0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国际科学家完成多种牛等生物基因组测序   等多篇文章

《科学》:科学家完成牛基因组测序

作者:任海军

来源:新华网

发布时间:2009-4-25 22:20:05

《科学》:科学家完成牛基因组测序
有助于优质肉、奶生产

一个国际科学家团队4月23日说,他们已完成了牛的基因组测序工作,这一成果将有助于生产质量更好的牛肉和牛奶。

在美国农业研究局和贝勒医学院的领导下,来自25个国家的300多位科学家以海福特牛为样品牛,历经6年完成了基因组测序工作。24日出版的新一期美国《科学》杂志刊登相关论文介绍这项成果。研究人员发现,牛至少有2.2万个基因,其中80%与人类共享。牛在遗传上与人类的相似性远远超过老鼠。这也意味着,牛可以替代实验鼠作为研究人类疾病的动物模型。研究人员还认为,通过将人类基因组与牛等动物的基因组进行比较,可以更好地理解人类疾病的基因基础。

同一期《科学》杂志还刊登了另一个研究小组的研究论文,这篇论文比较了海福特牛与6种其它牛的DNA差别,并对19种地理及生物学上完全不同的497头牛进行了研究。他们希望牛基因组测序工作的完成能够有助于培育出肉质更好或产奶量更多的新品种牛。

美国农业部长汤姆•维尔萨克说:“这一成果对产值达490亿美元的美国养牛业非常重要。了解牛基因组并完成对其测序将有助于认识牛类疾病的遗传基础,从而可以帮助减少养牛业对抗生素的依赖,并生产出质量更好的牛肉和牛奶。”

 楼主| 发表于 2009-4-26 09:56:27 | 显示全部楼层

科学家完成古老绿藻基因组测序

科学家完成古老绿藻基因组测序

发布时间:2009-4-11 10:20:56

科学家完成古老绿藻基因组测序
相关论文发表于《科学》


200941110151581.jpg

已知最小的真核生物Micromonas之一的电子断层切片( 0.5微米厚)

一个国际研究小组日前对两株被认为属于同一种藻类的古老绿藻进行了基因组测序,结果发现二者的基因只有90%相同。由于研究所用的绿藻位于真核生物生命树底部,科学家认为,这一发现为研究藻类以及陆地植物的进化提供了新线索。

这一研究由美国能源部联合基因组研究所、美国蒙特雷湾水族馆研究所领导完成。研究所用的两株绿藻是一种寄生藻,分别取自南太平洋和英吉利海峡。研究人员用全基因组鸟枪测序法对它们测序后发现,取自南太平洋的寄生藻具有10056个基因、2090万个碱基对;另一株有10575个基因、2190万个碱基对;但二者的基因只有90%相同。

蒙特雷湾水族馆研究所科学家亚历山德拉•沃登表示,研究所用的寄生藻虽然地理分布差异很大,但一直被认为属于同种藻类,它们的基因差异如此之大“实在令人诧异”,因为人类与某些灵长类动物的基因相似度还高达98%。她认为,这种差异可能是由于二者所处自然环境的不同造成的。

这项研究成果将刊登在4月10日出版的《科学》杂志上。同期杂志还将刊登加拿大达尔豪西大学生物化学和分子生物学学者约翰•阿奇博尔德的评论文章。阿奇博尔德认为,这一研究为“进一步通过基因组比较分析动植物多样性奠定了基础”。

寄生藻直径不足2微米,只有人类头发直径的五十分之一,是为数不多的在全球范围内分布的海洋绿藻,从极地到热带的海洋都能发现其踪迹。寄生藻可以捕获二氧化碳,并生产出碳水化合物和氧气,这一“捕碳”技能在全球变暖的今天引起了科学界广泛关注。  

 楼主| 发表于 2009-4-26 09:58:03 | 显示全部楼层

《自然》:美科学家完成高粱基因组测序

《自然》:美科学家完成高粱基因组测序

发布时间:2009-1-30 16:53:46

《自然》:美科学家完成高粱基因组测序
有助于发展低成本、非粮食生物燃料

美国能源部联合基因组研究所等机构的科学家日前完成了高粱的全基因组测序和分析,相关研究成果已刊登在1月29日出版的《自然》杂志上。

科学家利用全基因组鸟枪测序法完成了对高粱基因组的测序。结果显示,高粱基因组大约有3万个基因,有7.3亿个核苷酸,比大米约多75%。科学家以及工业界人士认为,高粱基因组测序的完成将促进该作物的改良,并有助于完成其他相关植物的测序工作。

美国能源部生物和环境研究中心副主任安娜·帕尔米萨诺说,这项研究是发展低成本、非粮食生物燃料的重要一步。美国孟德尔生物技术公司总裁尼尔·格特森则认为,这项成果将对生物燃料和可再生能源产业产生重要影响。

由于耐寒且生产生物燃料的效率高,高粱目前是美国仅次于玉米的第二大生物燃料作物。此外,随着利用植物纤维生产乙醇的技术日趋成熟,高粱生长迅速的特点更让其成为理想的生物燃料来源。

 楼主| 发表于 2009-4-26 10:01:01 | 显示全部楼层

美科学家完成大豆基因组测序

美科学家完成大豆基因组测序

发布时间:2008-12-11 13:5:22

美科学家完成大豆基因组测序



200812111364264.jpg

图片说明:科学家成功测序了大豆基因组。
(图片来源:USDA-ARS)

大豆(Glycine max)是重要的食品和饲料,富含油脂和蛋白质。它可以作为生物柴油的原料,这吸引了美国能源部联合基因组研究所(JGI)的注意。根据2007年美国调查数据显示,大豆估计可占据80%的生物柴油产量。

12月8日在墨西哥召开的国际豆类基因组学和遗传学会议上,JGI科学家和合作机构公布了大豆完整基因组草图,测序工作用时3年。

很多植物学家一直对能否用由Craig Venter开发的“鸟枪法”(shotgun)对大豆测序表示怀疑。但研究小组领导人之一、美国密苏里大学Gary Stacey表示,“工作进行得并不费力。”研究小组将序列和先前已知的大豆基因对照,另一名项目领导人、JGI的Dan Rokhsar表示,至少98%的基因包括在测得的基因组中。

生物燃料设计人员和农场主都可以因此获益。Stacey表示:“现在我们能够识别所有参与结籽期油脂合成的基因,这有助于增加油产量。”Rokhsar强调说,这一成果还可提高生产效率。种植大豆的农场主则有望使用基因组信息来培育高产作物,或是含高蛋白的大豆品种。

全世界种植大豆的土地有9500万公顷,虽然发源于亚洲,但现在种植地区主要集中在美洲。有数据显示,在过去30年中大豆产量增长了超过200%。2005年水稻基因组测序完成,现在大豆基因组测序工作结束,接下来科学家还将进行小麦和玉米的基因组测序工作。(科学网   徐青)

 楼主| 发表于 2009-4-26 10:13:36 | 显示全部楼层

PNAS:一极端厌氧菌基因组测序完成

PNAS:一极端厌氧菌基因组测序完成

发布时间:2007-4-19  

Syntrophus aciditrophicus是一种极端厌氧菌,用以维持生命的食物非常简单,是为数不多的能够降解有机物脂肪酸的生命形式,在全球碳循环中发挥关键作用。最近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的研究人员完成了其基因组测序工作,共鉴别出3169个基因。

大多数生命利用氧降解有机物获得能量,反应过程中产生的电子驱动储存能量的ATP生成。Syntrophus是极端厌氧菌,不能进行氧化作用,其电子流动方向与氧化作用中的电子传递方向相反,反应耗能、产生氢和甲酸盐(formate)。因此如果没有消耗氢和甲酸盐、产能的其它细菌帮助,Syntrophus不能生存。

Robert Gunsalus小组鉴别出几个Syntrophus参与反向电子转移(耗能)的基因,他们进一步打算研究这种机制。“如果我们能够弄清这种‘互养共栖新陈代谢’,也许就能提高从废物中获取的氢量,实现生物氢生产。”详细研究内容刊登于近期的《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PNAS)上。

 楼主| 发表于 2009-4-26 10:16:32 | 显示全部楼层

《科学》:海葵基因组测定完成 复杂程度堪比脊椎动物

《科学》:海葵基因组测定完成 复杂程度堪比脊椎动物

发布时间:2007-7-7 6:19:47  



200776162419730.jpg

图片说明:一种星状海葵的基因组测定加深了科学家对于动物进化过程的认识。

(图片来源:Nicholas Putnam/UC Berkeley)


美国科学家最近测定了地球上最古老的物种之一——海葵的基因组。他们发现,该基因组的复杂程度超乎想象,且与包括人类在内的脊椎动物有很大的相似性,这一成果有望革新人们对物种进化的认识。相关论文发表在7月6日的《科学》杂志上。

领导该研究的美国能源部联合基因组研究所(Department of Energy Joint Genome Institute)Nicholas H. Putnam和其他科学家一道,测定了一种名为Nematostella vectensis的星状海葵的基因组。研究人员发现,海葵的基因组包括4.5亿个碱基对和18000个编码蛋白基因。

通过对比海葵与其他已知物种的基因组序列,研究人员推测并重建了新元古代后生动物(eumetazoan)的基因组特征,而新元古代后生动物被认为是除海绵外的其他多细胞生物的祖先。他们发现,新元古代后生动物全基因组中的80%明显是真菌、植物和其他真核生物的同源基因,其余的20%是新元古代后生动物所特有的,它们负责信号转换、细胞通讯、胚胎发生以及神经和肌肉的功能。论文高级作者、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Daniel S. Rokhsar表示,“现在,我们拥有了整个动物王国的基础‘工具箱’,它赋予所有的动物一种统一性。”

进一步的研究表明,人类与海葵等现代动物有三分之二的基因家族源自于它们的新元古代后生动物祖先。相比之下,果蝇与线虫的继承性只有大约二分之一。同时,研究人员发现,人类和海葵的基因内含子与外显子(exon-intron)结构也十分相似,基因组中内含子较多。而果蝇与线虫丢失了新元古代后生祖先大约50%到90%的内含子。这些发现意味着果蝇和蠕虫基因组在进化过程中丧失了一定的复杂性。因此,新的研究挑战了一个人们广泛接受的观点:生物会越进化越复杂。

除此之外,科学家还在海葵和人类基因组中发现了大量的关联基因块(blocks of linked genes),它们也都源于新元古代后生动物。

美国国家生物技术信息中心(National Center for Biotechnology Information)的Eugene V. Koonin表示,“海葵这样的原始的动物的基因组如此复杂,实在让人惊讶。这一发现说明,尽管现代动物的祖先在形态学上或许比较简单,但在基因组结构和调控机制上已经十分复杂。”

 楼主| 发表于 2009-4-26 10:35:03 | 显示全部楼层

美科学家绘出玉米基因组草图

美科学家绘出玉米基因组草图

发布时间:2008-2-29 14:9:19

美科学家绘出玉米基因组草图
这是人类继水稻之后成功测序的第二种农作物基因组


20081213222729889.jpg

(图片来自网络)


美国科学家2月28日在华盛顿宣布,他们成功测序得出了玉米基因组的草图,这是人类成功测序的第二种农作物基因组,第一种被测序的农作物是水稻。

测序项目负责人——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基因组测序中心主任理查德·威尔逊当天在“玉米遗传学会议”第50次年会上公布了玉米基因组草图。

科学家们以代号为B73的高产玉米品种为研究对象,完成了约95%的基因组测序工作。结果显示,玉米基因组的基因数量为5万至6万个,碱基对数量大约为20亿个。相比之下,水稻基因组的规模要小得多,仅有大约4.3亿个碱基对。

测序小组接下来还将继续完成扫尾工作,最终得出一份玉米的全基因组测序图。但威尔逊说,草图实际上已经基本囊括了玉米的遗传信息。

测序小组已经将玉米基因组草图信息存入互联网基因测序公共数据库“基因银行”,供各国科研人员通过网络免费获取使用。今后科研人员就可以更加准确、高效地研究玉米的基因组,培育玉米新品种,提高玉米产量,增强玉米的抗旱、抗病虫害能力。

玉米基因组测序项目始于2005年,美国全国科学基金会、农业部、能源部为这个项目提供了2950万美元的经费。
  
 楼主| 发表于 2009-4-26 10:38:35 | 显示全部楼层

《自然》:首个甲虫基因组问世

《自然》:首个甲虫基因组问世

发布时间:2008-3-26 14:29:44


《自然》:首个甲虫基因组问世



2008326144855250.jpg

图片说明:赤拟谷盗成为首种被完整基因测序的甲虫。
(图片来源:University of Nebraska)

一个国际科研团体将在3月27日的《自然》杂志上发表他们的最新研究成果——首个甲虫全基因组序列。新测序的甲虫中文名称为赤拟谷盗(red flour beetle),学名为Tribolium castaneum,是农业上的一大害虫。因此,它也成为第一种进行基因组测序的害虫,这对农业除害具有重要意义。

地球上动物种类的75%是昆虫,而昆虫中最大的群体就是甲虫,大约有40万种。除了漂亮多彩的外表引人注意外,它们往往还是严重的农林业害虫。美国每年260亿美元的农业经济损失部分就是有害甲虫所“赐”。

赤拟谷盗主要破坏干燥的农产品及其制品,比如玉米、谷子、大米和面粉等。在最新研究中,由14个国家的64个科研小组组成的国际研究团体对赤拟谷盗进行了完整的基因组测序。结果表明,该甲虫基因组包括大约2亿个核苷酸,基因(或蛋白)数量大约有16000个。

新的测序结果有望让科学家找到更好的抵御农业害虫的方法。此外,参与研究的丹麦哥本哈根大学项目负责人Cornelis Grimmelikhuijzen表示,新的研究结果也有助于理解其他甲虫种类的生物学机制,而赤拟谷盗也将像果蝇一样,成为甲虫研究中的首选模型系统。

 楼主| 发表于 2009-4-26 10:50:32 | 显示全部楼层

PNAS:科学家发现幽门螺杆菌和弯曲菌的共同祖先

PNAS:科学家发现幽门螺杆菌和弯曲菌的共同祖先

发布时间:2007-7-5 8:52:25  

日本研究人员最近在美国《国家科学院学报》(PNAS)网络版上报告说,他们研究了生活在深海底的两种微生物的基因组,发现它们是幽门螺杆菌和弯曲菌共同的祖先。

日本海洋研究开发机构日前发布新闻公报说,该机构研究人员从水深1000米的热液喷涌口附近采集了这两种微生物。在很多这样的海底热液喷涌区域都能发现它们的身影,它们获取能量以及体内合成有机物的方式相同。

研究人员分析了两种微生物基因组的碱基序列。结果显示,其中一种微生物拥有2466个基因,其基因组有约256万个碱基对,另一种微生物有1857个基因,其基因组共有约188万个碱基对。对比这两种微生物与幽门螺杆菌、弯曲菌的基因组,研究人员发现它们的基因亲缘关系非常接近,幽门螺杆菌和弯曲菌可以说是这两种微生物的直系“子孙”。

幽门螺杆菌和弯曲菌是同一类型的细菌,科学家认为它们是由共同的祖先进化而来的。本项成果为研究病原菌的进化提供了帮助。

 楼主| 发表于 2009-4-26 10:53:17 | 显示全部楼层

《基因组研究》:美科学家发现25个“长寿基因”

《基因组研究》:美科学家发现25个“长寿基因”

发布时间:2008-3-14 11:29:27

《基因组研究》:美科学家发现25个“长寿基因”

美国科学家日前通过对芽殖酵母和线虫的基因分析,鉴别出两种生物共有的25个负责调控寿命长短的基因。

美国华盛顿大学等机构的科学家3月13日在《基因组研究》(Genome Research)杂志上报告说,在这25个“长寿基因”中,至少15个在人的基因组内存在相似版本。这意味着,科学家有可能借此锁定人体内的基因目标,研究如何减缓人的衰老过程,治疗衰老引发的相关疾病。

研究小组人员介绍说,他们选择了单细胞芽殖酵母和秀丽隐杆线虫为基因分析对象,二者都是衰老研究领域常用的模型生物。从进化史来看,这两种生物之间相距大概有15亿年,如此悬殊的进化差距比小毛虫和人之间的进化距离还要大。

正因如此,从这两种生物体内鉴别出共同拥有的与寿命相关的基因才显得意义重大。另外,人的基因组内也有十几个类似基因存在,这表明,类似基因很可能也能调控人的寿命。

华盛顿大学生物化学家布赖恩·肯尼迪说,他们希望将来通过基因工程方法调控人体内的“长寿基因”,不仅延长人的预期寿命,还能延长“健康寿命”,也就是人的生命中身体健康、不受衰老引起的疾病影响的时间段。

 楼主| 发表于 2009-4-26 10:56:11 | 显示全部楼层

英发现与心脏体积增大有关的基因

英发现与心脏体积增大有关的基因

发布时间:2008-5-4 21:5:33

英发现与心脏体积增大有关的基因

英国帝国理工学院等机构的科研人员发现,人体内一种基因出现异常会导致心脏体积增大,从而增加人罹患心脏病的风险。

帝国理工学院日前发布新闻公报说,这种名为Ogn的基因控制心脏左心室的生长,而左心室是心脏发挥泵功能的主要腔室。该基因异常会导致左心室肥厚,并 引起左心室体积增大。由于左心室体积增大,心脏需要更多的氧气,这可能导致人呼吸急促或心脏病发作。

科研人员分析了左心室体积增大和体积正常的实验鼠的基因,并对人类心脏样本进行了类似研究。研究结果显示,在约2.2万种候选基因中,Ogn基因与心脏左心室体积增大存在最密切的联系。

科研人员说,通过深入了解心脏体积增大与类似Ogn这样的基因之间的关系,将来也许能够开发出防治心脏体积增大的新手段。

 楼主| 发表于 2009-4-26 12:00:48 | 显示全部楼层

赵立平专访:人类微生物组研究,解密人体第二基因组

赵立平专访:人类微生物组研究,解密人体第二基因组

发布时间:2008-5-6 2:51:37

赵立平专访:人类微生物组研究,解密人体第二基因组



200855231343518.jpg

深圳华大基因研究院承担人类微生物组重要测序任务。

2007年12月美国《科学》杂志预测:人体共生微生物的研究将可能是国际科学研究在2008年取得突破的7个重要领域之一。就如何研究共生微生物与人体健康的关系等问题,4月刚刚出席了巴黎国际人类微生物组研究联盟筹委会会议的上海交通大学生命科学技术学院教授赵立平接受了《科学时报》的采访。

《科学时报》:为什么要开展人类微生物组研究?

赵立平:基因与环境相互作用决定人体健康,目前大量的研究都集中在分析人的基因组成与疾病易感性和药物敏感性的关系上。但是在人体内发挥作用、影响我们生老病死的不仅有人的基因,还有大量的共生微生物的基因。

人体内有两个基因组,一个是从父母那里遗传来的人基因组,编码大约2.5万个基因;另一个则是出生以后才进入人体、特别是肠道内的多达1000多种的共生微生物,其遗传信息的总和叫“微生物组”,也可称为“元基因组”,它们所编码的基因有100万个以上。两个基因组相互协调、和谐一致,保证了人体的健康。因此,在研究基因与人体健康关系时,一定不能忽略共生微生物基因的研究。

近年来,人类微生物组研究日益受到重视。今年4月11日,欧盟宣布启动人类元基因组第七框架项目,深圳华大基因研究院以其规模名列国际前茅的新一代高通量测序技术平台,作为唯一的非欧盟国家的科研单位,参加到肠道元基因组欧盟第七框架项目中,承担重要的测序任务。4月14日,中法肠道元基因组双边合作计划法方项目启动会召开。

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2007年出资1亿多美元启动了人类微生物组路线图计划,日本也启动了人类元基因组研究计划。目前,英、美、法、中等国科学家正在酝酿成立国际人类微生物组研究联盟(IHMC),旨在对国际人类微生物组研究进行全面的协调。人类微生物组研究最终将帮助我们在健康评估与监测、新药研发和个体化用药,以及慢性病的早期诊断与治疗等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

《科学时报》:人类微生物组是如何影响人体健康的?

赵立平:通过下面几个最新科学研究进展的例子,可以来说明肠道微生物组与人体健康的关系。

英国帝国理工大学教授尼科尔森的研究组2006年在《自然》杂志报道,通过对给药前大鼠的尿液代谢物进行全谱测定,可以把同一个遗传品系的大鼠分成两个类型,在给予高剂量的同一种药物后,一种类型表现出肝中毒的症状,另一种则安然无恙。研究发现,能够把遗传特性高度相似的个体区别开的尿液代谢物主要是肠道菌群产生的,未出现肝中毒症状的大鼠肠道里存在着可以把药物解毒的细菌,这些细菌保护了宿主。由此可见,肠道微生物组的基因组成与个体对药物的敏感性有密切关系。最近,他们又在《自然》杂志报道,通过对中国、美国、日本和英国等4个国家17个不同地区的4630名志愿者尿液代谢组学分析,发现高血压与肠道菌群的组成具有密切的关系。

最新的研究进展表明,结构异常的肠道菌群很可能是肥胖、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和中风等因饮食结构不当造成的代谢性疾病的直接诱因。

美国华盛顿大学戈登小组2006年在《自然》杂志报道,肥胖小鼠的肠道菌群可以把人体不能消化的植物纤维,转变成短链脂肪酸供人体吸收利用,增加人体从食物中获得热量的能力。细菌还可以直接调节人体脂肪代谢途径的基因表达活性,减少脂肪酸的氧化,增加甘油三酯从源头上的合成。研究人员认为,肠道菌群产生的某种因子,很有可能是启动机体肥胖所必需的。

英国里丁大学吉布森小组2007年在《糖尿病》杂志报道,高脂食物显著减少双歧杆菌等保护肠道屏障的细菌,致使产生内毒素的细菌明显增加,导致进入血液的内毒素增加,引起低度的慢性炎症,最后导致胰岛素抵抗等一系列代谢紊乱疾病。这一研究是通过动物模型进行的,在人体上是什么情况还需要研究。研究人体共生微生物的基因,为阐明代谢性疾病等多种慢性病的病因提供了一种创新性的思维和方法,并为有效预防和治疗这些疾病带来了新的希望。

《科学时报》:我国开展人类微生物组研究有哪些基础和优势?

赵立平:在日益激烈的人类微生物组研究领域,我国科学家起步还是比较早的,已经取得一些重要进展。

例如中英两国科学家联合攻关近3年,实现了通过测定宿主代谢组学特征变化来评价和鉴定肠道重要功能菌,这是一种在人体水平定量测定和监控人体健康状况的新的系统生物学方法,对研究肠道菌群与人体健康的关系具有普遍意义。该研究结果在《美国科学院院刊》发表后,引起国际学术界的关注。《自然评论—微生物学》在今年4月号中以“研究亮点”的形式,专门评介了该项工作。在不久前结束的国际人类微生物组联盟筹委会上,很多同行都向我表示希望把这样的方法用到他们的研究工作中去。

我国科学家近年来积极参与国际人类微生物组的各种合作计划。2006年法国前总统希拉克访华期间,科技部与法国国家研究署签署了《中法肠道元基因组研究联合声明》;之后上海交大系统生物医学研究院、中国科学院营养所和国家人类基因组南方中心、中国科学院北京基因组所等单位,在科技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和上海市的支持下,与法国农科院联合启动了“中法肠道元基因组合作项目”,现已完成500对肥胖与健康病例对照人群的样品采集和体检,正在进行代谢组学和元基因组学分析,这也是目前国际上规模最大的人类微生物组人群试验。通过这一研究,有望发现一些与中国人代谢综合征不z同发展阶段相关的生物标志物,对于通过早期诊断和积极的营养干预来遏制我国肥胖、糖尿病等代谢性疾病快速上升的势头有着重要意义。

值得一提的是,我国开展人类元基因组研究有一个其他国家所不具备的独特优势,那就是有着悠久历史的中医中药。改变一个人的基因是困难的,而改变生活在人体内的微生物组成是相对容易的,肠道菌群因而是理想的药物靶点。我国的传统医学有许多药物、疗法都很可能是通过改变肠道菌群的结构和代谢来发挥作用的,中医药在人类微生物组研究中无疑将会扮演重要角色。

预防为主是解决国民健康问题的基本国策。中医治未病的核心是通过对人体各种证候的观测和分析,对人进行体质分型,然后针对不同的体质类型采取各种保健措施来实现对疾病的早期预防。

中医认为,体质是由先天遗传和后天禀赋共同作用形成的。现在看来,先天遗传的主要是人的基因组,而出生以后进入人体并对人体代谢产生重要影响的微生物组,作为人体的第二基因组,是后天禀赋的重要承载者。对不同体质的人群进行微生物组学和代谢组学测定,有可能对中医体质分型作出新的阐释和发展。在早期发病阶段,通过发现微生物组的变化来预测和预警疾病,并通过纠正菌群的失衡加以干预,成本低且效果明显,这是中医治未病思想的价值所在。我们要积极发挥独特优势,在人类微生物组研究的国际竞争中占据制高点,为促进人类健康作出重要贡献。 (孙玮, 来源:科学时报)



相关文章:

人体肠道元基因组研究计划在深圳启动

发布时间:2008-5-9 11:3:47

08年5月6日,欧盟第七框架科技合作项目——人体肠道元基因组研究计划的中国部分在深圳宣布启动。该计划将分析肥胖或肠炎等疾病与人体内细菌基因组之间的联系,揭示体内细菌如何影响人类的健康。

深圳华大基因研究院李松岗教授介绍,人体与存在于体表和体内(大多数寄生在消化道内)的微生物关系非常密切。这些微生物单元,主要是细菌,在数量上至少是人自身细胞数量的10倍,据推测还有80%的细菌种类不为人所知。这些微生物对人体健康的维持非常重要,如参与维生素合成,降解特定的不为人体吸收的化合物,在人体免疫系统中发挥重要作用等。李松岗说,人体肠道元基因组研究计划的目标是研究组成人体肠道微生物群落的基因组,通过比较健康个体与病人(如肥胖症)的肠道菌群的组成。研究者可以在肠道元基因组水平上了解这些疾病的特征,从而揭示其在营养与健康方面所起的重要作用。该项目的开展将推进人类营养与健康的研究以及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据了解,该计划由深圳华大基因研究院与欧洲分子生物学实验室等12个欧盟参与单位共同发起。我国将承担的工作是:对人体肠道微生物群落进行测序,构建肠道微环境中的微生物基因与基因组参考序列;研究人体肠道菌群的变异,分析其对个体表型差异、健康状况等的影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于都市网 | 服务条款 | 开放平台 | 广告服务 | 商务洽谈 | 都市网招聘 | 都市网公益 | 客服中心 | 网站导航 | 版权所有

手机版|小黑屋|Comsenz Inc.  

© 2001-2013 源码论坛 Inc.    Powered by Weekend Design Discuz! X3.2

GMT+8, 2024-3-29 17:03 , Processed in 0.085782 second(s), 22 queries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