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找回密码
搜索
查看: 12071|回复: 55

B型肝炎部分患者为何带病毒却自己不发病但传染给他人?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5-13 18:56:3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B型(乙型)肝炎部分患者为何带病毒却自己不发病但传染给他人?

发表日期:2009-3-17

(原创)

我上医科大学是多年前的事了。大学时代老师和书本教了我们不少医学知识,但是时间长了,有些知识也还记得但也模糊了,有些知识也老了,但是我根据我现在的记忆并包括我在网上得到的最近的一些知识,大体上我是这样一个看法:其实,肝炎甲型(A型)的也好,乙型(B型)的也好,现在还有C型,都有传染性。这里A型肝炎属于经由口进行传播,经过食物,经过口腔、消化道传播,发病也比较急,它是RNA病毒,病程比较短,愈后比较好;C型肝炎也就是丙型肝炎,讨论的比较少;而临床上比较多见,也比较棘手的,大家也比较关心的就是B型肝炎。B型肝炎是通过血液和体液进行传播的,它是DNA病毒。血液也就是打针,像我们以前中国的话,针头是煮沸消毒的,但有时不可能把所有的病毒都杀死,所以现在根据统计,3个当中有1个,中国的乙型肝炎的病人平均约有30%左右是通过打针传播的,还有吸毒、母体转播。吸毒也是打针,母体转播就是母亲有肝炎,就传给了婴儿。还有性生活,还有其他一些有体液交换的各种各样的接触,通过体液和血液造成乙型肝炎的传播。甚至于指甲刀,乙型肝炎病人用过的指甲刀也传染,还有剃须刀,原来用过的人是急性肝炎病毒携带者,里边残留了病毒,用时造成皮肤破损的话就感染了乙型肝炎。乙型肝炎目前为止治疗是比较困难的,没有办法直接杀死病毒。现在有各种各样的药,像干扰素效果好一些,因为它能免疫激活起到清除病毒的作用。还有其他的方法也有,比如急性期用抗病毒药物治疗如用α-干扰素或干扰素诱导剂聚肌苷酸及丙种球蛋白,慢性乙肝可用口服抗病毒药物抑制病毒复制、自血细胞增数培养回输治疗等几种治疗方法。很多的治疗方法,但是目前都不太理想,都不能彻底的消灭乙型肝炎的病毒。我们从科学的角度来说,病毒是一种一类非细胞形态的介于生命与非生命形式之间的物质,它自己是不能够繁殖的,它要寄生在活细胞里边,包括真菌,包括人和其他动物等的细胞里,借别的动物的细胞进行繁殖,如果把病毒杀死就是把活的细胞也杀死了,后果很严重,失去了治疗的价值,所以治疗很困难。像病毒引起的艾滋病也好,其他病毒类疾病治疗都很困难。未来也许能够发明出彻底治疗病毒类疾病的药物,至少目前还没有特效药。所以一般像乙肝患者急性期大部分要静卧、保肝,进行休养,自己慢慢恢复,慢性期等口服抗病毒药,当然也有用疫苗和像干扰素等临床药物。现在临床治疗药物很多(中药也有),有一点治疗或预防效果,但是治愈的特效药目前还没有。


(乙肝示意图3张转来自互联网):


20071113165312562.jpg



2008052015505633241.gif



20071113165314887.jpg



这里有个奇怪的问题,乙型肝炎如果一个人的抵抗力强发病就比较重,一个人抵抗力中等,发病程度也是中等,如果抵抗力弱的话反而不发病了,只是自身带病毒,而不发生乙型肝炎。这个问题有些教科书里也说了,今天我们再探讨这个问题。乙型肝炎是DNA病毒,如果一个人免疫力很强的话,病毒在肝脏里进行复制时,我们人的免疫系统就认出来肝细胞已经被感染了,这肝细胞就有抗原,有乙肝这样的病毒在繁殖着。免疫系统就认为这个细胞是个坏细胞,免疫系统就开始攻击这个肝细胞,把它砸碎,把它破坏了,引起肝细胞的破裂,肝细胞里的转氨酶等各种各样的物质就流到外边了,使血液里的转氨酶上升,使肝的解毒功能及其他功能受到损害,出现一个比较明显的肝炎症状。但是抵抗力中等的情况,发病就轻一些,不是很强烈,处于中等状态,破坏的肝细胞不是很多。但是当抵抗力弱的时候反而自己身体不发病了,免疫系统不攻击自己的肝细胞,乙肝肝炎病毒继续在肝脏细胞里繁殖,血液里也有病毒,会传给别人,这时有人使用他的物品,把他的血输给别人,他的体液输给别人,比如拔牙的时候血溅到别人身上,如果有破损的地方就钻进去,就有可能成为传播的途径。比如前面说的指甲刀,剃须刀,性的交往,身体的密切接触都会使病毒携带者把病毒传给其他人。B型肝炎病人和病毒携带者,在中国大概在10%左右,10个当中有1个生过肝炎或者带有病毒,发病率非常高。卫生防疫好点的国家,像日本欧美比例少点。并因为通过打针传播,通过其他体液传播的几率会少一点,发病率会低一些。

为什么会出现抵抗力弱不发病,这里边有一套生物学、进化论的理论。我在大学时代曾经看过美国顶尖级科学杂志上发表的文章,科学上大体上是这样解释的:人类有23对染色体,有22对常染色体,还有1对性染色体,性染色体男人和女人是不一样的,男人是XY,女人是XX。根据这个理论,X染色体上大概有200个基因,200个基因里边其中有一部分是为了免疫系统编码的,比如说编码一些抗体的,这些编码是在X染色体上,因而女性体内很可能有双份的某些免疫基因,导致女性体内存在双倍的免疫物质如抗体、T淋巴细胞、B淋巴细胞等。即也就是说在X染色体比较多、表达比较强烈的情况下,比如女性是2条X染色体,它就表达的机会比较多,生成抗体等的机会也会比较多。这也是女性的平均寿命要比男性长5到8岁的主要原因之一(因女性有两个X染色体致女性体内很可能存在双倍的免疫物质而致女性抗感染能力强等)。现在还没有看到临床报道,至少我自己现在还没有看到关于急性肝炎是不是有女性比较多的文献?但是男的免疫力比较低,即男人免疫力会比较低一点,女人会比较强一点,这应该是事实,所以我至少可以推论乙型肝炎带病毒者男性比例会高一些,因为男性的抵抗力差一些,女性比较强。是不是有这样的临床统计资料?我手边没有这样的资料,但是理论上推论是男人免疫力比较低,带病毒的男人的数量应该比女人多。这种免疫性女性比男性强的情况常常在其他一些疾病也可以看到,比如说肺炎,由细菌引起的感染型肺炎一般男人比较多,因为男人的免疫力比较低,对肺炎细菌的抵抗能力比较差,所以老年男病人死于肺炎、其他病并发感染的也不少。肺结核也是一样,总之瘦弱的、抵抗力比较差,得肺结核的多一些。(故医学上可通过一些方法适当提高男人的免疫力以延长男人寿命、以达男人健康长寿。) 还有一些自身免疫系统的毛病,免疫功能过强、免疫功能混乱的一些毛病,比如说风湿性心脏病、类风湿性关节炎、肾小球肾炎、全身性红斑狼疮、重症肌无力等内脏及皮肤方面的免疫性疾病等,总是女人比男人多,有时会多好几倍,3倍、5倍的都有,并治疗也比较困难。这也可以认为女性因为有2条X染色体,有更多的免疫系统编码的基因,有更多产生抗体的基因,有更多为淋巴细胞等配备的基因,故对入侵身体之物的攻击力较强,也即其自身免疫的攻击力比较强,所以造成上述免疫性疾病等一系列毛病。

为什么女子得自身免疫系统疾病的人比较多?刚才说的这个理论,那怎么会配备2条X染色体给女人呢?科学上的解释是,在远古时代,从无性生殖变成有性生殖的时候,尤其是进化到哺乳动物时,雌性动物在怀孕时免疫力会下降,就必须配备更多的为免疫系统编码的基因,当怀孕的时候免疫系统下降时,一定程度的下降身体还有足够强度抵抗细菌等微生物的能力,而进化配备了2条X染色体给女人。细菌也好,病毒也好虽然没有头脑,但从生物的角度来看,它们要繁殖,要杀死人类和其他生物来统治世界,要占有所有活细胞为它进行肆无忌惮的繁殖。进化就要求人类有足够强度的力量抵抗细菌,杀死细菌等。那雌性动物怀孕的时候的免疫力、抵抗力为何下降呢,原因是为了要保护胎儿,不让胎儿受到母体免疫细胞的攻击,所以就要下降,下降到还能抵抗细菌的程度、抵抗外来微生物侵袭的程度。所以女子在不怀孕的时候,体内免疫系统比较强烈,免疫细胞比较多,抵抗力比较强,一旦发生混乱的时候,自身的免疫系统攻击自己的肾脏、血管、皮肤以及关节等,引起自身免疫系统疾病。治疗自身免疫系统疾病,可以从抑制与免疫相关基因的表达及开放等,降低些身体内免疫系统功能着手。

人类生活在周围充满微生物的世界里,正常一个成年人的体内细菌、微生物的数量根据最近的一些科学报告说,一个普通人体表、体内细菌和其他微生物总数居然大概有一百万亿个到一千万亿个,而人类细胞的总数是一百万亿个,这些微生物主要在大肠和小肠里,另其他部位也有,如口腔、食管、皮肤等到处都有。最近统计人类体内大概有四千到五千个菌种。因为繁殖的快,根据科学统计,以一个大肠杆菌为例,分裂一次大概为20分钟,1小时可分裂3次,刚开始有1个细菌,经过10个小时就变成10亿个大肠杆菌了。这个是理论数据,能不能分裂到10亿个有时候还要受到原料的限制,环境里酸碱度的改变,分裂过程中废物的增加,也许达不到,但理论上一个大肠杆菌通过10个小时繁殖,就可以达到10亿这个天文般的数字。既然人身体中细菌等数量与人类细胞总数相当,也有论文说可比人类细胞多到约10倍左右,那人体必定需要足够强大的抵抗力。所以人类体内有很多免疫系统的基因,这些基因如果强烈表达的话使得身体产生强烈免疫能力,杀死入侵体内部之细菌以及中和病毒。人有各种各样杀死真菌、细菌等、杀死微生物的能力。当杀死微生物等能力强的时候,当肝脏细胞被乙肝病毒感染的时候,肝脏细胞会被免疫系统攻击,肝脏细胞破裂、死亡,出现肝炎症状等,如黄疸、转氨酶上升、身体软弱、肝功能下降。当抵抗力中的时候,反而发病比较轻,一部分肝脏细胞没有受到攻击还能正常工作,当你抵抗力弱的时候,人体免疫系统不攻击受感染的肝细胞,肝和病毒就相安无事,共同生存,病毒在人体里繁殖,虽然成为带病毒者(可传染给他人)、危险人物,但他自己却没有发病。所以部分乙型肝炎为什么带病毒但是自身不发病,只传染给别人,就是基于以上的理论。而通过用药物抑制乙肝病毒在肝脏细胞中复制生产等以治疗乙型肝炎。

最近几年,科学技术在不断发展,科学知识在不断更新,我相信有更多的和更深的知识,如果说有学者专家知道这方面的进展或者有这方面知识,欢迎来补充和讨论。如果说我的观点有什么不妥之处,可以加以修正,如能得不吝赐教,则幸甚也!

(小徐614 对本文亦有贡献)

发表于 2009-7-14 13:01:39 | 显示全部楼层

欧洲发布乙肝治疗新指南

欧洲发布乙肝治疗新指南


发布时间:2009-7-14 9:00:00


欧洲发布乙肝治疗新指南


欧洲肝脏研究学会(EASL)日前发布了2009年慢性乙肝治疗指南(EASL新指南),并在指南中首次将提高患者生活质量作为慢性乙肝治疗应达到的目标之一。据中国肝炎防治基金会发布的《中国慢性乙肝患者生活质量指数》调查报告显示,生活质量指数较高的患者绝大多数都因从未发生耐药、坚持抗病毒治疗,而使病情得到持久有效控制。EASL新指南强调,乙肝治疗的目的是通过阻止疾病向肝硬化、肝癌、死亡的进展,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延长生存期。如果乙肝病毒能够被持久抑制,则慢性肝炎、肝硬化和肝癌发生的危险均降低,治疗乙肝的目的就达到了。

北京地坛医院教授谢尧强调,因为慢性乙肝是乙肝病毒感染引起的慢性疾病,乙肝病毒持续复制会引起肝脏组织的炎症和损伤,而现有的医学水平还未能彻底清除患者体内的乙肝病毒;因此,只有将病毒持续抑制在尽可能低的水平,才能够遏制疾病向肝硬化、肝癌进展,从而持久稳定地控制病情。核苷初治慢性乙肝患者应首选强效持久抑制病毒、极低耐药的药物。

EASL新指南明确推荐使用强效抑制HBV,且具有较高的耐药屏障的恩替卡韦(博路定)和替诺福韦用作一线乙肝单药治疗。临床试验数据表明,核苷初治患者使用恩替卡韦治疗5年,94%的患者的病毒载量可降至不可测水平。长期组织学数据也显示,核苷初治慢性乙肝患者接受恩替卡韦治疗3至7年后,96%的患者肝脏炎症明显减轻,88%的患者肝纤维化明显减退。恩替卡韦是目前在中国上市的所有核苷类抗乙肝病毒药物中唯一被EASL新指南推荐为一线治疗的药物。(潘锋)


发表于 2009-7-14 13:05:46 | 显示全部楼层

乙肝病毒X蛋白调节宿主细胞自吞噬

乙肝病毒X蛋白调节宿主细胞自吞噬


发布时间:2009-1-5 10:26:55


乙肝病毒X蛋白调节宿主细胞自吞噬


近期《肝脏学》(Hepatology 2009, Vol. 49, No.1, p60-71)杂志发表了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生物化学与细胞生物学研究所赵慕钧研究组的最新研究发现:即乙型肝炎病毒X蛋白(HBx)调控beclin 1基因表达从而影响饥饿诱导的细胞自吞噬(autophagy)。

乙肝病毒(HBV)感染不仅可引起急、慢性肝炎, 而且与肝硬化、肝癌的发生密切相关。在HBV编码的蛋白中,乙型肝炎病毒X蛋白(HBx)被认为是参与慢性乙型肝炎病理过程和诱发肝癌的最重要的蛋白质。乙肝病毒X蛋白间接调控宿主细胞内许多基因的转录,广泛影响宿主细胞的各种生命活动,包括调节细胞凋亡,抑制细胞DNA的修复,干扰细胞有丝分裂和细胞周期进程等等。

赵慕钧研究组的唐红博士生等多人参与研究,发现了HBx的一个新功能——调节宿主细胞的自吞噬。自吞噬是细胞通过自我降解细胞器和生物大分子等从而产生核苷,氨基酸和脂肪酸的循环利用过程,可以在营养物质缺乏时维持细胞生存。人beclin 1基因是哺乳动物中第一个被发现的诱导自吞噬的基因。该研究组发现beclin 1基因在HBV阳性肝癌组织中表达升高,当他们将HBx导入肝和肝癌细胞发现可以提高细胞内源Beclin 1的表达水平。然后,他们鉴定了beclin 1基因启动子,证明HBx可增强beclin 1启动子活性,提高胞内Beclin 1蛋白质水平。Beclin 1是自吞噬的关键分子之一,它与ClassⅢ PI3K结合形成复合物,促进早期自吞体膜结构的形成。进一步的工作证明HBx通过上调Beclin 1的表达,增强了细胞对饥饿引起的自吞噬的敏感性。在对HBV阳性肝细胞的研究中也发现,HBV感染增强了宿主细胞的自吞噬,而这一作用正是HBx依赖的。上述研究结果提示了HBV感染的肝细胞在饥饿环境下一种可能的生存机制,为研究HBV感染与肝癌发生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

这项工作受到了国家863项目(2006AA02Z190和2002AA711A02)的经费资助。(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
  
(《肝脏学》(Hepatology),Volume 49 Issue 1, Pages 60 - 71,Hong Tang,Mujun Zhao)(转帖)


发表于 2009-7-14 13:08:20 | 显示全部楼层

乙肝病毒毒性机制新发现

乙肝病毒毒性机制新发现


发布时间:2008-1-31 10:55:42


乙肝病毒毒性机制新发现


乙型肝炎病毒是全世界流行的一种致命的病毒。每年他大约带走120万人的生命。在重组乙肝疫苗问世以前,乙肝病毒和艾滋病毒一样可怕,因为还没有药物能有效清除病人体内的乙肝病毒。最近,法国国立健康与医学研究所(INSERM)的Kremsdorf博士在乙肝病毒毒性机制研究的新发现给乙肝的治疗带来了新的希望。

可怕的乙肝病毒有一个小小的个头。它的基因组是一个部分双链的环,由3千碱基对组成(对比天花病毒的20万碱基对)。此3千碱基对共编码了一个包膜蛋白,一个核心蛋白,一个病毒复制必须的聚合酶和一个很特殊的X蛋白。如此命名是因为当初命名时该蛋白的功能尚不明确。

Kremsdorf博士和她的同事们研究的正是这个X蛋白。他们首先建立了一个精致的研究系统,把乙肝病毒的X蛋白永久地整合到小鼠的基因组中。这个转基因小鼠的建立,使得很多关于X蛋白和病人相互关系的研究成为可能。

他们的第一个激动人心的发现是X蛋白抑制了小鼠肝细胞的增殖。这个发现让我们对乙肝病毒的致病机制有了新的认识。最近他们进一步研究了X蛋白是如何抑制肝细胞增殖的。这个里程碑式的发现发表在1月28日的《世界肠胃病学杂志》(World Journal of Gastroenterology)上。在这篇报道中,Kremsdorf博士和她的同事研究了X蛋白转基因小鼠的5376种基因的表达水平。DNA芯片技术的应用使这项看起来不可能的工作得以完成。因为这项技术让研究者能够同时研究5376种基因的表达水平。实验结果表明,表达水平降低的基因包括负责基因转录的基因以及负责胆固醇代谢的基因。除了确证以前的结果,此项研究显示了乙肝病毒X蛋白抑制肝再生的分子机制。

这些新发现有可能被用于设计一种新的,更有效的乙肝疗法。对这些新数据进一步的研究有可能找到一种完全清除病人体内乙肝病毒的疗法。


发表于 2009-7-14 13:14:34 | 显示全部楼层

我国乙肝传播元凶调查:注射感染不容忽视

作者:陈永杰 来源:北京科技报
我国乙肝传播元凶调查:注射感染不容忽视


发布时间:2009-2-23 14:6:22


我国乙肝传播元凶调查:注射感染不容忽视


“注射,其实是治疗过程中最不文明最不安全的方式。中国每年约注射50亿次,是全球最多的国家,而这中间非安全注射的行为又非常突出。共用一次性注射器已经造成乙肝病毒、艾滋病病毒在中国迅速传播。”

如果发现自己的五项结果都呈现阴性不要高兴,因为这不是什么好事情。乙肝五项指标呈现阴性只能说明,你的体内还没有针对乙肝病毒的抗体,体内的免疫系统还对乙肝病毒非常陌生。

在中国推行100%的安全注射是完全可行的。这样做不但可以防止乙肝病毒的传播,还可以防止丙肝和艾滋病的传播。国家有关部门应该出台法律禁止所有多次性注射器、老式针头针管的使用,把它淘汰掉。

在京城某媒体工作的于小姐拿着自己体检报告感到莫名其妙。“乙肝五项全阴性。提示对乙肝病毒无免疫力,建议注射乙肝疫苗,特别是中青年以下的人。”在于小姐的体检报告上记者看到医生的建议。

为什么在乙肝五项全阴性的情况下,还建议于小姐接种乙肝疫苗呢?“我国是乙肝大国,任何没有被注射过乙肝疫苗、体内没有乙肝病毒抗体的成年人都可能被感染乙肝病毒。”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免疫规划中心主任梁晓峰告诉记者。

根据卫生部统计,中国人口中,肝病病毒携带者主要集中在西部一些地区,其中,乙肝病毒携带者达到9300万,丙肝接近4000万,甲肝也时有发生。但梁晓峰给记者提供了一组更为触目惊心的调查数据:目前,全世界超过1/3的乙肝表面抗原携带者生活在中国,慢性肝炎患者超过1/3生活在中国,每年因肝炎死亡的人也有超过1/3在中国,中国成年人中有55%的人感染过乙肝病毒。

“肝炎问题不仅仅是一个公共卫生问题,更是一个社会问题、政治问题和经济问题,它不但严重影响着我国人民的健康和家庭的幸福,更重要的是影响到社会的稳定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梁晓峰指着数据激动地说。

乙型病毒性肝炎简称乙肝,是一种由乙型肝炎病毒(HBV)引起肝脏病变的疾病。“日常工作或生活接触,如在同一办公室工作、握手、拥抱、在同一间宿舍生活甚至共用马桶等卫生设施一般都不会被传染HBV。很多人担心乙肝会通过唾液传播,比如同乙肝病毒携带者一起用餐或者接吻就会传染。其实,除非乙肝病毒携带者口内出血,而你嘴里也出现了比如溃疡等,这样当你们的唾液接触时才会传染。除此之外仅仅是唾液接触是不会被传染的。可以说乙肝病毒是‘见血传播’。”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肝病中心贾继东教授告诉记者。

如果乙肝病毒的传播途径仅仅是通过血液传播,那么中国怎么会成为乙肝大国呢?

曾经也有专家从基因学的角度进行研究,认为黄种人的基因特性是造成中国以及其他亚洲国家乙肝患者人数较多的原因。但是,曾经在美国CDC(疾控中心)工作10年之久,一直在我国推广乙肝疫苗和新生儿接种工作的“比尔及梅林达·盖茨基金会”北京代表处首席代表叶雷博士给出的答案是:现在中国成人中有55%感染过乙肝,在这之中除3%是通过母婴传播途径传染的以外,剩下的52%严格来讲主要是血液传播,而血液传播中有80%是由不安全注射引起的。

世界卫生组织曾做过一项调查,感染过乙肝病毒的人中有35%的人在5岁以前就已经被感染了。而5岁以前的儿童有过输血和献血经历的人又非常稀少,因此,他们被感染的主要怀疑对象就是不安全注射。叶雷解释,这里所说的不安全注射指的就是与他人共用针具、使用未经过严格消毒的注射针具、使用一次性注射针具为多人注射和注射未遵守消毒操作规程等。

叶雷告诉记者,前几年,在海南省内的一个乡村,就曾出现过全家7个孩子都感染了乙肝病毒而父母却没有感染的事情。根据当地卫生部门的初步调查,是由于乡村卫生院给婴儿打防疫针的时候没有做到“一人一针一管一消毒”才造成了当地儿童大面积的乙肝病毒交叉感染。

在中国的很多地方,由于受医疗设施条件的限制,在卫生所接种疫苗和各种注射中,依然采用多人共用一个玻璃针管,每人更换针头的注射方式。“注射会导致一定量的回血,如果前一个人是乙肝病毒携带者,那么下一个人在注射的时候自然就会被传染。”叶雷说。

为了弄清不安全注射对乙肝病毒传播所起的作用,他到河南某乡卫生所进行了实地调查。在调查中叶雷发现,当地大多数卫生所还在使用非一次性的老式针头针管为村民看病打针。

在一个乡卫生院的配合下,叶雷在当地选取100多个两岁左右的儿童作为调查对象,对这些儿童曾经接受的卫生服务做了一个回顾性调查。

在调查中,叶雷把调查对象分成三组:第一组儿童,在两岁之前打针不超过五次;第二组儿童,两岁之前打针次数是6~10次;第三组的儿童,在两岁之前打针次数超过10次。分组之后,叶雷为这些孩子分别做了身体检查,检查的结果让他非常震惊。由于当地农村卫生所大多使用非一次性针管注射,被调查的儿童第一组中乙肝病毒携带者不到10%,第二组中乙肝病毒携带者达到20%,而第三组中乙肝病毒携带者竟为41%。“打针的次数越多,被感染的机会越高。”叶雷说。

之后,在河南某乡镇卫生院,叶雷做了第二个试验。他给当地一些没有注射过乙肝疫苗的1岁以下的儿童进行了血清检测,结果显示,其中有15%的儿童是乙肝病毒携带者。叶雷和乡镇卫生所协商后决定免费为其提供一年医疗所需的一次性注射针具等物品。一年以后,叶雷再次在当地选择了一部分1岁以下没有注射过乙肝疫苗的儿童进行血清检测,发现在一次性注射用品的干预下,只有3.3%的儿童是乙肝病毒携带者。

“这是一个很明显的干预成功案例。这3.3%的乙肝病毒携带儿童也不一定是通过注射被传染的,也可能是母婴传播的。”叶雷说。

“其实,没有安全注射仅仅是问题的一个方面,出现这么多因为不安全注射而被感染乙肝病毒的人还因为中国的医生太依赖注射治疗了!”叶雷感叹道,他在河南一家普通村卫生室就曾看到,医生桌子上面、柜子里面只有十几瓶药,而占据80%以上空间的是各种注射液体。

“在中国,不管大病小病都忙着去医院输液打针,这好像是中国医院的一种特殊文化。我在美国做了这么多年医生却很少会给病人输液打针。美国医生的原则是,病人嘴巴不能吃东西的时候,也就是病人处于昏迷状态的时候才打针输液。”叶雷说。

记者在北京朝阳区一家普通社区医院调查发现,注射室的面积占据急诊中心60%以上的面积。注射室里坐满了接受注射治疗的人,他们之中既有几岁的小孩,也有年过半百的老人。“中国人把输液的事情看得太轻了,打针、输液应该是很严重的事情。现在很多病人都希望医生给予注射治疗,医生也认为注射治疗会让病人更加满意,此外不少医生也是为了收取更多的服务和器材费用而选择注射治疗。其实,注射、输液会增加不安全的机会。”叶雷严肃地说。

根据国际安全注射联盟2004年的统计,中国每年约注射50亿次,是全球最多的国家,而这中间非安全注射的行为又非常突出。世界卫生组织驻华代表处工作人员说,根据调查,在中国的某些省份,不使用消毒的注射器和针头进行注射的比例高达30%,20%的乡村医生认为注射过程中只要没有明显回血现象就可以重复使用注射器。更为严重的是,共用一次性注射器已经造成乙肝病毒、艾滋病病毒在中国迅速传播。此外,医务人员等职业暴露者遭受针刺伤的现象也不容忽视。

在北京大学肝病研究所所长魏来教授看来,只要是见血的操作都有可能造成乙肝传播。“现在,一些正规的口腔医院里,牙科医生给患者看牙也都不换手套,假如前一个病人的血液含有乙肝病毒,后面的一个人就很可能被感染。”魏来说。另外,在美容、修脚等行业也可能传播乙肝病毒。

“在中国推行100%的安全注射是完全可行的。这样做不但可以防止乙肝病毒的传播,还可以防止丙肝和艾滋病的传播。”叶雷建议,国家有关部门应该出台法律禁止所有多次性注射器、老式针头针管的使用,把它淘汰掉。

中国现在是世界上一次性针具供应量最丰富、价格最低廉的地方,在最远的西藏山区这也可以很容易地买到。叶雷说,“中国现在产的一次性针具远远超过国内的需要,竞争性特别大。价格也非常的便宜,只有五角钱左右。这样的价格是不会对患者造成负担的,政府推行100%的安全注射政策甚至都不用补贴一分钱。”叶雷博士说。

而为了防止一次性针具的重复利用,叶雷还建议,可以像很多国外生产的一次性针具一样给针头针管加上一个自毁性的功能,在医生给病人第一次打完之后,如果想再用,针栓会拉不出来,如果强行拉出,针栓就会断裂。而进行这样的改造,几乎不会增加一次性针具的制造成本。

叶雷告诉记者,在中国成年人中55%感染过乙肝病毒的人中,很多人对自己被感染的情况并不知情。由于生活和工作的压力,现在很多成年人几乎不去医院做定期的体检。而就是定期参加体检的人,血清检查的乙肝五项指标也不被列入必需检查的项目。

“很多乙肝患者是在单位入职和参军体检时才被发现。”叶雷说,但是,自由职业者和农民可能一辈子也不会主动到医院去检查乙肝五项指标。大部分感染到乙肝的初期只会感到疲劳、不舒服,根本不会引起注意。只有小部分人已经产生很严重的黄疸、造成小便颜色变了才会到医院检查。

“我建议普通人都要定期到医院进行乙肝五项指标的检测,如果发现自己的五项结果都呈现阴性不要高兴,因为这不是什么好事情。”中国工程院庄辉院士告诉记者。“乙肝五项指标呈现阴性只能说明,你的体内还没有针对乙肝病毒的抗体,体内的免疫系统还对乙肝病毒非常陌生。由于中国是乙肝大国,任何不注意的血液接触都会使你有被乙肝病毒侵入的危险。乙肝五项指标呈现阴性的成年人应该马上注射乙肝疫苗,让体内免疫系统产生对乙肝病毒的抗体,这样,你终生就会对乙肝病毒产生免疫。”

“科学研究发现,成年人中70%-80%的人群体内的免疫系统都会对侵入体内的乙肝病毒产生抗体,抗体会杀死乙肝病毒。但是,有20%-30%的人群体内的免疫系统不能完全杀死乙肝病毒,乙肝病毒就会在患者体内长期存在,这个人就是乙肝病毒的携带者。”庄辉院士介绍说。

“政府应该纠正滥用注射的状况,宣传教育不安全注射的危害,加强医患之间的沟通,改变医生和患者错误的观念和行为。治疗乙肝的药物应该被列入医保范围,乙肝疫苗的注射剂量还有待提高。卫生部有关人士表示,中国的乙肝疫苗的接种年龄将有望扩大到15岁。现在,最重要的问题是对成年人进行乙肝疫苗的补种。”庄辉院士最后说。

注射,其实是治疗过程中最不文明最不安全的方式,叶雷博士说,70%注射用的药物实际上都是可以口服的,效果也一样。尤其像抗生素类的药物,合理的抗生素药物使用应该要连续服用一段时间,不可能每天去输液一两次,两三天就结束。短期的抗生素使用反而增大人体的耐药机会。(陈永杰  北京科技报)  


发表于 2009-7-14 13:28:36 | 显示全部楼层

哈医附院李用国:病毒感染干细胞是乙肝慢性化重要原因

哈医附院李用国:病毒感染干细胞是乙肝慢性化重要原因


发布时间:2008-11-25 10:11:40


哈医附院李用国:病毒感染干细胞是乙肝慢性化重要原因


哈医大附属一院感染科李用国教授近日在第十次全国感染病学术会议上,提出了“乙肝病毒感染造血干细胞是导致乙肝慢性化的最重要原因之一”的新观点和“干细胞移植可能有效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假说。

李用国自1998年起在导师任红教授指导下进行乙肝发病机制和乙肝生物治疗方面的研究。2001年,他根据携有乙肝病毒的白血病病人接受骨髓移植后表面抗原消失的临床现象,大胆推测“乙肝的慢性化可能与乙肝病毒感染造血干细胞有关”。课题组经过多年的研究发现,乙肝病毒不仅感染脐带血CD34+干细胞,而且随造血干细胞的扩增,病毒的复制增加,其诱导的树突状细胞(DC)的免疫活性下降。这一发现不仅证明乙肝病毒是一种嗜干细胞病毒,而且揭示了母婴传播容易导致慢性化的原因。

课题组还发现,慢性乙型肝炎病人的骨髓造血干细胞内存在乙肝病毒,并在干细胞内复制,乙肝病人CD34+干细胞诱生的树突状细胞(最强的抗原提呈细胞)的免疫活性也同样下降。目前,该课题组已经与血液病学专家周晋教授课题组合作论证研究干细胞移植抗乙肝病毒的可行性。

有关专家认为,该项研究首次从干细胞角度探讨乙肝病毒持续性感染机制和干细胞移植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可行性研究,为进一步完善乙型肝炎慢性化机理、研制阻断乙肝病毒垂直传播和慢性乙型肝炎治疗的新型疫苗及利用造血干细胞移植临床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提供了新的理论和实验依据。


发表于 2009-7-14 13:31:25 | 显示全部楼层

南开大学教授张晓东:X蛋白突变是乙肝病毒致癌“帮凶”

南开大学教授张晓东:X蛋白突变是乙肝病毒致癌“帮凶”


发布时间:2008-6-12 11:53:0


南开大学教授张晓东:X蛋白突变是乙肝病毒致癌“帮凶”


由南开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分子生物学研究所肿瘤研究室张晓东教授日前进行的一项研究表明,在乙型肝炎病毒(HBV)基因组中,X基因所表达的X蛋白的自然突变,与乙肝病毒的致癌作用密切相关。

统计显示,我国约有10%的人口携带乙肝病毒,每年死于肝癌的患者约15万人,而乙肝病毒感染与肝细胞癌(HCC)的发生具有十分密切的关系,90%的肝癌与乙肝有关。研究表明,乙肝病毒的X基因及其表达的X蛋白对肝细胞癌的产生具有重要的作用。

X蛋白是一种多功能的病毒调节因子,通过调节细胞和病毒的转录活性、信号转导途径、基因毒性应激反应、蛋白质降解等多个方面,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乙肝病毒的复制和肝细胞的增殖与死亡,并具有促肝细胞转化的作用。因此,揭示X基因和X蛋白致癌的分子机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在此项研究中,南开大学的研究人员从慢性肝病患者的血清和组织中分离得到乙型肝炎病毒X基因突变株,发现X蛋白羧基端27个氨基酸缺失对人正常肝细胞的增殖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会导致肝癌的发生。

据介绍,由于青少年免疫系统发育不完全,因此更易感染乙肝病毒,男性感染的乙肝病毒发作率更高,而女性多为病毒携带者。数据显示,约有10%的急性肝炎患者将转化为慢性肝炎,在以后的几年里反复发作,逐渐导致肝硬化,引发肝癌。

张晓东表示,突变过程可能达数十年之久,目前X蛋白的突变原因仍在研究中。他建议,从病源入手预防肝癌的方法最为有效可行,乙肝病的防治显得尤为重要。

张晓东强调,有些人以为出生时注射过乙肝疫苗,就永远不会发病了,这是非常错误的,疫苗的有效期只有五年,其后需要分期注射才能确保安全,大家要形成定期检查、重新注射的好习惯,将乙肝病毒扼杀在摇篮中。


发表于 2009-7-14 13:32:34 | 显示全部楼层

乙肝患者调查显示:超五成患者对治疗预期过高

乙肝患者调查显示:超五成患者对治疗预期过高


发布时间:2008-12-4 12:55:39


乙肝患者调查显示:超五成患者对治疗预期过高


第二届乙肝患者调查结果近日发布。结果显示,乙肝患者对治疗的疗效和抗病毒疗程的预期过高。超过五成的患者希望通过治疗彻底治愈乙肝,仅有34%的患者没有自行中断过治疗,近九成的患者表达了对疗效可预测的渴求。

此次由中国肝炎防治基金会、北京诺华制药有限公司等联合推出的“让乙肝患者明明白白治疗”在线调查,共有3068名乙肝患者填写了有效问卷。

调查显示,有52.5%的患者尚未认识到抗病毒治疗的意义,有53.5%的患者希望通过治疗彻底治愈乙肝。据介绍,在我国慢性乙肝患者中,e抗原阳性患者占绝大多数。对于这部分患者,最现实的治疗目标是实现“双达标”,即实现乙肝病毒DNA阴性和e抗原血清转换,但知道这个正确答案的患者还不到1/4,而且参与此次调查的患者近3/4拥有大专以上学历。

调查发现,近85%的调查者希望明确知道有关疗程。在正在接受抗病毒治疗的乙肝患者中,认识到乙肝治疗不能随便停药的只有五成,66%的患者曾经自行中断过治疗。

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大学庄辉教授认为,针对患者对疗程和疗效的过高预期,我国应借鉴当前国际最新的“4P医学管理模式”,即强调预防性、预测性、个体化和患者教育。


发表于 2009-7-14 13:43:11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国工程院院士庄辉怒批乙肝假广告

中国工程院院士庄辉怒批乙肝假广告


发布时间:2008-7-28 17:9:32


中国工程院院士庄辉怒批乙肝假广告
目前公众乙肝防治知识受误导很多


“我就是希望他们能来找我,我就可以好好问问,他们是怎么就把乙肝给彻底治愈了?!”中国工程院院士、病毒性肝炎研究专家庄辉教授,日前在上海的一个发布会上,指着大屏幕上列出的一个标有“中研国医馆”字样的乙肝治疗广告说:“在准备材料时,助手还说大家都知道这个中研的背景,这样点名是不是不合适,我说没什么问题,我就是希望他们能来找我!”

“震撼全世界医学界的科研成果”、“每月打一针就能控制病毒”……指着各种各样的治乙肝虚假广告,庄辉院士说,正是由于对疾病认知的缺乏,加上不良信息的大量传播,使得一些患者极度乐观或极度悲观,并且忽略了正确的治疗策略,导致乙肝认识还存有很大误区、患者对总体治疗满意度不高、患者就医不稳定等情况出现。

由中国肝炎防治基金会和百时美施贵宝公司联合开展,历时两个半月的《乙肝患者现状调查》结果日前在上海公布,其中一项调查结果显示:有近50%的受访者认为“保肝治疗最重要”。对此,庄辉院士纠正说,慢性乙肝是由乙肝病毒不断复制而引起的长期进展性疾病,抗病毒治疗才是关键。

调查还显示,30%的受访者认为乙肝“可以痊愈”,20%的受访者认为“只要肝功能正常,就没有传染性”。这些都是错误的认识。

当然,庄辉院士也承认,在乙肝防治上,医生应该做好患者的向导。在基层医院,很多医生对耐药性问题不重视,认为等出现耐药后再调整药物也不迟,却不知这样不但会增加患者的经济负担,更会加重患者的心理压力。

所以,如果条件允许,应该在初始治疗时就选择耐药发生率低的抗病毒药物如恩替卡韦等,积极主动降低耐药风险,重视医患双方的沟通,提高患者的满意度。(健康时报)


发表于 2009-7-14 13:52:22 | 显示全部楼层

专家透露:20年后中国有望摘掉“乙肝大国”帽

专家透露:20年后即2027年后中国有望摘掉“乙肝大国”帽


发布时间:2007-11-24 10:10:32  


中国现在是“乙肝大国”,但20年后即2027年后可能会摘掉这顶帽子。


今天(07-11-24)上午,在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召开的第十二次长三角公共卫生临床体系建设学术研讨会上,专家们透露,现在疫苗非常有效,加上治疗效果好和老年病人逐年减少,我国20年后可能会摘掉“乙肝大国”的帽子。

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副院长卢洪洲教授介绍,中国现在是“乙肝大国”,患病人数非常多,但近年研发推出的疫苗非常有效,阻断了乙肝在下一代传播;现在小儿中感染乙肝的非常少。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1992年—1997年统计,收治慢性乙肝患者6967人,其中15岁以下患者61名。2002年—2006年,收治15岁以下患者就非常少。同时,现代治疗和早期预防手段也越来越有效,新病人逐年大量减少。随着老年患病人群的逐年减少,预计20年后我国可能会摘掉“乙肝大国”的帽子。(解放网-新闻晚报)  


发表于 2009-7-14 14:00:26 | 显示全部楼层

日研究认为:由父亲引起的乙肝传染需受重视

日研究认为:由父亲引起的乙肝传染需受重视


发布时间:2007-8-21 0:1:22  


日本一个研究小组最近通过分析乙型肝炎病毒的基因,确认了数个由父亲引起的乙肝传染病例。日本研究人员认为这需要引起相关防治部门的重视。

据日本《每日新闻》网站07-8月19日报道,日本名古屋市立大学等机构的研究人员指出,分娩时母子间的传染是乙型肝炎主要的传播途径,这一点已经广为人知并有相应预防措施,但如果父亲是乙肝病毒携带者在日本却没有相应的预防措施。而最新研究认为,少数乙肝传染是在父亲和子女间发生的。日本专家因此呼吁加强对父亲的健康检查,扩大乙肝防治范围。

报道说,研究人员选择了5个家庭,这些家庭的孩子都感染了乙肝病毒,并且除父亲以外孩子周围没有其他传染源。在这些家庭中共有8个3岁至14岁的子女携有乙肝病毒,他们体内乙肝病毒的基因序列与各自父亲体内乙肝病毒的基因序列完全一致,证明父亲就是传染源。

女性怀孕时接受乙肝病毒检查已经十分普遍,如果结果是阳性,就须给婴儿注射疫苗。这种预防方法的有效率在95%以上。日本研究人员建议,如果家族中有乙肝病毒携带者,不论携带者与孩子是什么亲属关系,都应该给孩子接种疫苗。(新华社)


发表于 2009-7-14 14:05:00 | 显示全部楼层

乙肝治疗注定是一场“马拉松战役”

乙肝治疗注定是一场“马拉松战役”


发布时间:2007-3-16 0:1:37


乙肝治疗注定是一场“马拉松战役”
专家告诫:不要轻言治愈乙肝、更不要轻信治愈乙肝


近日一则《全国首批乙肝患者摘掉了乙肝帽子》的报道引起社会广泛关注。报道称,通过长效干扰素抗病毒治疗,国内已有103位慢性乙肝患者获得表面抗原转换,摘掉了乙肝的《帽子》。报道一经媒体公布,立即引起了众多乙肝专家的关注和患者的质疑。为此,记者围绕乙肝治疗的相关问题采访了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肝病专业委员会委员、解放军302医院中西医结合肝病科主任、主任医师刘士敬博士。刘博士表示,临床治愈103人没有实质意义,临床治愈和彻底治愈乙肝是不同的两个概念;另外,免疫重建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单靠一两种药物难以实现。众所周知,目前治疗慢性乙肝还没有特效药物,但乙肝病情是可以得到控制的。乙肝的治疗过程注定是一场旷日持久的马拉松战役。

乙肝临床治愈≠彻底治愈

刘士敬认为,对于肝功能异常,乙肝复制指标阳性,有临床症状的乙肝患者,比较客观科学的疗效判定标准可分两种:一种是现实目标——临床治愈,另一种则是理想目标——病毒清除。依照目前的医学水平,彻底治愈慢性乙肝非常困难,仅有极少数患者通过正确的治疗,可达到彻底治愈。根据我国《临床疾病诊断依据治愈好转标准》,治疗乙肝获得临床治愈的水平较容易实现,其标准是:主要症状消失;肝肿大消失,肝区无明显压痛或叩痛;肝功能恢复正常。但要达到治愈的标准却非常困难。因此,乙肝患者千万不能把临床治愈与彻底治愈混为一谈。

乙肝治愈的标准是什么?(1)彻底治愈。通过正确的治疗,患者抽血化验检查肝功系列指标完全正常,乙肝病毒系列指标出现乙肝病毒DNA、乙肝病毒表面抗原、e抗原转阴,肝穿刺组织免疫组化检查乙肝病毒核心抗原、表面抗原消失,这样的结果保持两年以上时间。(2)基本治愈。通过正确的治疗,患者抽血化验检查肝功系列指标完全正常,乙肝病毒系列指标出现乙肝病毒DNA、e抗原转阴并出现e抗原与e抗体的血清学转换(乙肝“大三阳”转为“小三阳”),肝穿刺组织免疫组化检查乙肝病毒核心抗原消失,这样的结果保持两年以上时间。刘博士指出,目前有8%以下的患者能够达到彻底治愈,有30%左右的患者可以达到基本治愈。这部分患者病毒复制指标转阴,肝功正常,肝组织中病毒核心抗原也已消失,病理检查肝脏组织炎症轻微或静止,传染性几乎没有,病情进展基本阻断,发生肝硬化或肝癌的概率大大减少;70%以上的患者可以通过积极正确的治疗,减缓病情进展速度,获得临床改善。

怎样才能达到治愈标准?把握好治疗时机。当乙肝患者化验检查出现丙氨酸转移酶增高,最好为正常上限的2倍以上、但10倍以下时,乙肝病毒复制指标(乙肝病毒DNA、乙肝病毒e抗原)为阳性,肝功能处于代偿阶段,此时为乙肝的最佳治疗时机;正确合理使用药物;患者一定要认真执行治疗方案,千万不能擅自停药或终止治疗,不能频繁更换药物。

目前尚无使乙肝病毒表面抗原转阴的理想药物

刘博士认为,乙肝抗病毒治疗是乙肝治疗的核心内容,1992~2005年有5种抗病毒药物在国际上获得批准用于乙肝治疗。这5种药物分别是:普通干扰素α-2b、拉米夫定、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阿德福韦和恩替卡韦。其中普通干扰素α-2b使用时间最长,已超过10年,拉米夫定使用已有7年,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和阿德福韦使用已有两年,恩替卡韦不到一年。

当前,恩替卡韦和阿德福韦等新型核苷类似物越来越多地用于临床,因为这两种药物长期使用,不易发生病毒变异,疗效较为持久。恩替卡韦抑制乙肝病毒速度最快,早期应答率高达90%以上,接受治疗的患者多数获得乙肝病毒DNA阴转,使用该药两年内没有发生病毒变异现象,使用3年后约有2%的患者发生病毒变异。从病毒的抑制速度和效力来看,恩替卡韦最为有效。但恩替卡韦正式上市使用时间较短,目前尚难证实该药的长期效应。阿德福韦价格相对较低,但是该药抗病毒效力不及恩替卡韦,初次使用抗病毒治疗选择该药的患者,大约60%在治疗半年到一年后可以出现乙肝病毒DNA阴转,但是,如果用该药替代治疗拉米夫定治疗失败的病例,效果要差很多。另外,该药大剂量或长期使用有可能造成患者的肾功损害。

单靠干扰素治疗乙肝难以实现免疫重建

刘士敬认为,长期以来医学家致力于乙肝免疫调节的研究工作,先后将胸腺素、干扰素、白介素以及治疗性乙肝疫苗尝试用于乙肝的治疗,寄希望于打破乙肝的免疫耐受,重建乙肝病人免疫体系。但是这些尝试并未取得令人满意的结果。因为乙肝的持续感染仍有许多基础问题尚未搞清,例如病毒的基因类型、病毒的免疫遗传特点、免疫因素中细胞因子、抗原识别、肝细胞凋亡等。重建人体免疫系统目前只能是一个理想而已,距离成功为时尚早。另外,使用干扰素后,可以提高人体免疫细胞的识别能力,增强T细胞清除能力,但是干扰素的抗病毒作用只限于复制性乙肝病毒DNA,并不能清除存在于肝细胞核内乙肝病毒的复制模板cccDNA,停药后病毒可以再现复制,不能清除已经和宿主DNA整合的病毒基因,难以使其表达的乙肝病毒表面抗原消失。

尽管各种干扰素治疗乙肝会起到一些免疫调节作用,但这些调节作用非常有限。我国最新颁布的《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指出,免疫调节治疗是慢性乙型肝炎治疗的重要手段之一,但目前尚缺乏乙型肝炎特异性免疫治疗方法。仅仅通过长效干扰素治疗乙肝,不可能达到人体重构免疫体系的作用。更何况干扰素治疗乙肝不是人人都能使用的,如果使用时机不当,反而会导致病情恶化。(科学时报)


200731601144804.jpg
发表于 2009-7-14 14:10:22 | 显示全部楼层

优化慢性乙肝治疗的新策略

优化慢性乙肝治疗的新策略


发布时间:2007-7-27 0:8:20


优化慢性乙肝治疗的新策略
慢性乙肝治疗疗效与患者的病毒和转氨酶水平密切相关



200772711923984.jpg

记者日前向业内人士了解到,在近日于韩国举行的新兴市场慢性乙肝治疗策略的研讨会上,国际著名肝病专家、新西兰奥克兰的Edward Gane教授提出了优化慢性乙肝的个体化治疗的新策略,即结合慢性乙肝治疗线路图,定期进行疗效的评估以调整药物治疗方案,从而优化慢性乙肝的治疗,减少甚至阻止病人病情进展到肝硬化、肝癌等远期并发症。

就核苷类似物治疗慢性乙肝是否存在同样规律的问题,Gane 教授解释道,全新核苷类似物替比夫定的临床研究结果表明,替比夫定治疗大三阳的病人,在治疗基线转氨酶水平大于2倍正常值的病人中,疗效更佳,用药半年能使49%的病人达到乙肝病毒水平检测不到,而治疗两年时,86%的病人乙肝病毒水平继续保持阴性,49%的病人实现了大三阳转阴到小三阳,85%的病人转氨酶恢复正常。

随着近年来新药不断推出上市,慢性乙肝的治疗疗效较之从前已大有改善。比如从2005年起相继上市的核苷类似物阿德福韦、恩替卡韦,以及今年刚上市的替比夫定,与最初的拉米夫定一起,构筑了核苷类似物治疗乙肝的强有力的“弹药库”。除核苷类似物以外,另一类慢性乙肝治疗的抗病毒药物干扰素也于近年推出了长效聚乙二醇化的剂型,比普通干扰素疗效更佳。

现有的研究表明,当一种药物疗效不佳时,转换到同类药物中抗病毒作用更强的另一种,即可更有效地抑制病毒,如把病毒水平抑制到检测不到的水平。现有的4种核苷类似物为解决慢性乙肝治疗的多种困境,如疗效不佳,转阴率偏低,耐药的出现,安全性的担忧等,提供了多种手段,医生可以根据病人的具体病情,采用个体化的治疗。


发表于 2009-7-14 14:15:09 | 显示全部楼层

乙肝病毒携带是肝癌发生的“催化剂”

乙肝病毒携带是肝癌发生的“催化剂”


发布时间:2007-7-27 15:38:48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最近报告的一项研究结果显示,我国肝癌死亡率和乙肝病毒表面抗原(HBsAg)携带率存在正相关关系,两者地理分布特点具有相似性,并且均表现为男性高于女性。

此项“中国肝癌死亡率和乙肝病毒表面抗原携带率地理分布研究”,运用全国疾病监测系统的死亡监测数据和全国肝炎血清学流调数据,分别绘出了中国疾病监测点的肝癌死亡水平地理图,各省区HBsAg携带水平地理图,以及疾病监测点不同性别人群肝癌死亡水平图,进而进行了相关比对与分析。

结果表明,中国肝癌死亡率和HBsAg携带率均表现为男性高于女性,肝癌死亡率分布特点为东高西低,即东部沿海地带为高发区,西部(西北、西南)为低发区,从东南向西北呈现下降趋势;HBsAg携带率高发区为东南沿海一带以及内陆的西藏和宁夏;人群肝癌死亡率和HBsAg携带率的地理分布特点有相似性,人群HBsAg携带率的高低与肝癌死亡率水平存在相关关系。(中国医学论坛报)


发表于 2009-8-12 14:57:02 | 显示全部楼层

细胞疗法走进乙肝治疗领域

细胞疗法走进乙肝治疗领域


来源:健康报


日期: 2009-08-11  


  “过继性免疫疗法”又称细胞疗法,是指转输具有生物活性的效应细胞,诱导机体产生特异性或非特异性的免疫应答,从而用于治疗病毒相关性疾病和肿瘤的免疫学治疗方法。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CIK细胞)治疗技术就是利用这一原理,清除人体内致病细胞和病毒,达到治疗效果。   



       近年来,国内外科学家和医疗工作者将CIK细胞治疗技术用于实体肿瘤、白血病、艾滋病以及其他疾病的治疗方面,已做出有益的尝试和探索,并取得了可喜的成绩。目前我国多家医疗机构开展了细胞治疗技术的研究和应用,除了用于肿瘤的治疗,由于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打破免疫耐受、进而清除病毒,同时也是治疗病毒感染性疾病的重要方法。1999年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将自体CIK用于治疗急性白血病及慢性丙肝;  2001年CIK疗法作为经常性医疗项目,进入《全国医疗服务价格项目规范》。   



       2005年起,解放军第261医院的科研团队将这一疗法首次用于乙肝的治疗。我国是肝炎大国,在慢性乙肝和丙肝的治疗中尚无有效的抗病毒方案,现今的治疗多是晚期药物干预,早期缺乏有效彻底的治疗手段。乙肝的免疫细胞治疗方法刚一问世,就引起了各界的广泛关注,甚至质疑。为此,记者来到这家医院,对CIK细胞治疗乙肝技术探听虚实。   



       261医院首家获批CIK细胞治疗乙肝   



       解放军第261医院成立于1949年5月,这个与共和国同岁的医院,虽地理位置偏僻,却有着光辉的历史。1964年4月,被国防部授予“艰苦奋斗的261医院”荣誉称号,并记集体一等功。这是与“雷锋、南京路上好八连、硬骨头六连”齐名的荣誉,今天已很少被人想起;但传承艰苦奋斗精神,做艰苦奋斗接力人,始终是261人的精神动力和行为规范,被一代代261人发扬光大起来。   



       解放军第261医院是一所综合医院,其精神性疾病的治疗是一大特色,也是全军精神疾病治疗中心。除此之外,生物技术诊断与治疗中心是该院发展的另一个突破口。   



       生物技术诊断与治疗中心面积1200m2,专科设备总值达2974万元。目前针对慢性肝病开展以细胞治疗为主的综合治疗方法。进入中心,犹如进入了GMP生产车间,窗明几净,不见一丝灰尘。超过350m2的层流净化间,用于生物治疗的细胞培养,内设12个生物安全柜和超净工作台、20多台二氧化碳培养箱、2台-86℃超低温冰箱,洁净指标达到了验收标准。据了解,这一层流净化室是目前军内规模最大的细胞培养室,可以满足多达600人次同时治疗的细胞培养操作和储存。中心还拥有采集细胞仪、流式细胞仪、Victor2偏光检测仪、生物芯片阅读仪、全自动化学发光分析仪、程序降温仪、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高速冷冻离心机、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彩超等从事生物技术诊断与治疗的专科设备,设备总值近三千万元。   



       工作人员身着防护服在其中紧张忙碌着,细胞分离、诱导、培养、回输,一步步精确而有序,为前来就诊的乙肝患者带来康复的曙光。   



       2007年,解放军第261医院刚刚探索将CIK细胞治疗技术应用于乙肝治疗时,李丁博士就直接参与了这个项目,后任该院生物技术诊断与治疗中心主任,见证了中心的建立、发展和该治疗技术的不断完善与成熟。李丁博士介绍,生物技术诊断与治疗中心现有的24名工作人员平均年龄35.5岁,其中博士4人、硕士2人、本科8人、其他10人;高级职称9人、中级职称5人、初级职称10人,已形成结构合理,优势明显的技术队伍。   



       2009年2月11日,总后卫生部组织了以院士牵头的专家组对解放军第261医院开展CIK技术治疗乙肝进行了技术论证和评审。在提交给总后卫生部的评审意见中,评审专家们一致认为,该院CIK临床应用技术较为成熟,完成了相关临床前研究,有相应的人才团队和技术设备,设备配置合理,SOP操作规程、质量控制和管理规范齐备,具备开展CIK细胞制备、输注用于慢性乙肝治疗的条件和能力。并建议在严格掌握临床适应症的前提下进一步完善治疗方案,开展该技术临床应用。其后,总后卫生部批复允许261医院开展CIK技术临床应用治疗乙肝,它也是军队首家获得批准利用这项技术开展临床应用治疗乙肝的医院。   



       细胞疗法不同于药物治疗   



       “将这一技术用于病毒性疾病的治疗本身就是一种进步,近年来,病毒性疾病肆虐人间,从艾滋病到SARS,再到禽流感和甲型H1N1流感,我们到现在也没有找到特异性药物治疗这些疾病。”李丁博士希望免疫细胞治疗乙肝只是第一步,随着这项技术的深入研究和完善,能攻克更多的病毒性疾病。   



       近年来的研究表明,乙肝之所以久治不愈、患者免疫系统不能有效清除病毒、产生免疫耐受,是因为患者体内存在免疫功能的缺陷;病毒侵犯肝脏细胞,并在肝细胞内复制繁殖,造成肝脏炎症的同时引起肝脏的慢性纤维化,最终发展成为肝硬化和肝癌。要清除潜伏在细胞内的病毒、缓解和减轻肝脏的炎症,除了积极、合理地应用抗病毒药物之外,增加自身免疫细胞数量、增强患者免疫系统的功能、进行免疫重建是关键。因此细胞治疗是切实可行的技术手段。   



       李丁博士介绍说,体外培养自体免疫细胞,可人为加入多种细胞因子,一方面避免了体内大量应用细胞因子等免疫制剂的毒副作用,另一方面也绕过体内种种免疫障碍,避免了患者体内的免疫抑制环境,使得有功能的免疫细胞大量扩增;短时间内输入大量的免疫细胞也有助于纠正患者体内的免疫抑制环境,提高机体免疫功能,恢复正常的抗病毒免疫机能。   



       据介绍,细胞治疗的过程是首先用单采机抽取乙肝患者的外周血,通过梯度离心作用,留下可以被诱导的单个核细胞为主的血液成分约60ml,其他的血液成分送回患者体内。要得到这60ml以单个核细胞为主的血液,几乎要动用超过患者大半的血液采集才能得到。在细胞培养室中,将这些单个核细胞严格分离出来,放进无血清的培养液中培养,再加入不同的诱导因子,这些诱导因子可以使单个核细胞向不同的方向分化,变成治疗所需要的杀伤细胞。   



       这些杀伤细胞就是CIK细胞,在诱导因子的作用下,这些细胞可以扩增十几倍到几十倍。另外一些单个核细胞在其他诱导因子的作用下向另外的方向发展,分化成树突状细胞,这种树突状细胞的功能是传递特异性抗原,使杀伤细胞具有针对乙肝病毒的特异性。在患者采血约10天后,这些经过诱导和加工的杀伤细胞被重新送回到患者体内,它们作为自身的免疫部队将在真正的“战场”上与乙肝病毒进行面对面的较量。这一原理不仅仅适用于慢性乙肝的治疗,而且对提高患者机体免疫力、增强综合抗病力、预防和治疗多种感染性疾病以及肿瘤都是优秀的方案。CIK细胞不但可以清除病毒,杀伤被病毒感染的肝脏细胞,其还具有非溶胞机制,也就是在抑制和清除病毒的同时不会伤害正常的肝脏细胞。   



       据了解,解放军第261医院已经接诊了数百名乙肝患者接受CIK细胞治疗,根据目前衡量乙肝治疗效果的三大指标——病毒载量、转氨酶和“两对半”,CIK细胞治疗的效果优于单纯用药物治疗,并更加适合于早期乙肝患者和长期药物治疗效果差以及病毒量不高的小三阳患者,起到防止肝纤维化和肝硬化发生的作用。更值得关注的是,药物只是针对现有的病毒有效,而CIK细胞具有的长期记忆性,可以在几个月,甚至几年内对乙肝病毒都能产生作用。   



       当记者提及为什么这项技术在国内并没有广泛的开展时,李丁博士说,该项方法应用在临床治疗病毒性疾病还是一项新技术,开展该项治疗技术对软件和硬件都要求很高,261医院所使用的设备、试剂和耗材都是经严格审批和筛选的,很多都是进口产品,包括一次性耗材,光采血使用的一次性管子成本就要近800元,一个放50ml液体的离心管就要七八元,一次清洗就需要很多支。现在很多医院到我们这里来参观考察,但是并不是所有的医院都能够投入这么大,用于开展这项技术。   



       好的疗法要给最适合的病人   



       “我的一个亲戚专程从新疆过来,想在咱们医院治疗乙肝,都被李主任拒绝了。”面对本院一位工作人员的抱怨,李丁主任无奈地解释,这项技术目前并不是适合于所有的乙肝患者,所以治疗前要经过一系列严格的检查筛选。   



       该医院采用CIK细胞疗法治疗乙肝的进展在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和《新闻联播》节目中播出后,很多患者慕名而来,但其中一部分人却被诊断不适合采用这一技术。为了不让患者白跑一趟,中心专门设置了咨询部,咨询部专家先简单询问患者的病情,确定不适合的,就在电话中解释清楚了。   



       李丁主任说,这项技术的成本很高,对每个慢性乙肝患者来说都是一笔不小的开支,虽然医院已经将治疗费用压缩到其他医院的近一半,但一个疗程的费用仍要上万元。为了保证治疗的效果,患者在治疗前必须经过严格的体检确定适用人群和疗程,实现个体化治疗。重度肝硬化或者肝癌的病人自身的免疫细胞已经减少,如果在治疗中出现少量溶胞机制,就会加速病情的发展,所以一般不适用这项技术。   



       患者接受咨询部专家的询问后,预约到医院检查,除了常规的三项乙肝替代指标检测外,还增加了基因变异检测、基因分型检测和肝纤维化检测,有的病人还要进行流式细胞的检测,医生会根据患者的所有检测资料制订个性化的治疗方案。患者的预后并不相同,我们一般会建议患者连续做3个疗程的治疗,治疗后有的患者表面抗原都转阴了,有个别的还出现了表面抗体,但是也有的患者做完细胞治疗后没有明显效果,一段时间后才出现明显的效果,这些都是正常的。   



       细胞治疗是一项技术含量高、操作复杂,而又前景广阔的治疗方法,利用细胞技术治疗疾病并不是从CIK细胞开始的,在上世纪80年代末,有的医院利用LAK细胞治疗肿瘤和病毒性疾病,LAK细胞也是免疫细胞的一种,但后来卫生部叫停了,因为有些医院把它作为牟利的手段,具不具备技术力量和硬件设施的都纷纷效仿,有的仅有一间屋子、一个操作台就号称能做细胞培养,当时的制度和市场都不完善。现在开展细胞治疗,卫生部对软硬件的要求很高,今年3月卫生部出台《医疗技术临床应用管理办法》,将医疗技术分为三类,其中卫生部负责对涉及重大伦理问题、高风险、安全有效性尚需进一步验证和需要使用稀缺资源的第三类医疗技术制定目录和进行临床应用管理。而细胞治疗就属于第三类医疗技术,为了能与地方医院达到同样的要求,在《办法》下发之后,261医院就向总后卫生部申报了开展CIK细胞治疗的项目,而获得批准。   



       “一项新技术的开展首先要规范,作为这项技术的先行者,我们要极力推动它的相关规范标准的制订。”该院张松院长看到网上一些不知名的医院窃取261医院生物技术诊断与治疗中心的图片和介绍,只是换了一个名称就当做自己医院的广告登了,肯定会使一些不知情患者上当受骗,这点让他非常着急。因为他知道,这种行为危害的是两条生命,一条是患者的生命,另一条是这项新技术的生命。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于都市网 | 服务条款 | 开放平台 | 广告服务 | 商务洽谈 | 都市网招聘 | 都市网公益 | 客服中心 | 网站导航 | 版权所有

手机版|小黑屋|Comsenz Inc.  

© 2001-2013 源码论坛 Inc.    Powered by Weekend Design Discuz! X3.2

GMT+8, 2024-3-28 17:05 , Processed in 0.242249 second(s), 22 queries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