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找回密码
搜索
查看: 813|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中国心理专家谈杨改兰事件:个体的病态心理才是真正凶手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6-9-24 10:43:4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心理专家谈“杨改兰事件”:个体的病态心理才是真正凶手

作者:孙钊

来源:中国青年网

2016-09-18 12:42:45

心理专家谈甘肃“杨改兰事件”:个体的病态心理才是真正凶手

  中国医科大学航空总医院心身医学科主任、博士生导师喻小念。

中国青年网北京16-9月18日电 (记者 孙钊)甘肃女子杨改兰杀四子后自杀最终导致一家六口死亡的事件引发全社会巨大关注,并留下巨大的问号。中国医科大学航空总医院心身医学科主任、博士生导师喻小念长期从事各种应激因素相关疾病的治疗与研究,16-9月14日,喻小念博士接受中国青年网记者采访,称个体的病态心理是事件这起悲剧的真正凶手。

喻小念博士认为,杨改兰做出的这一切行为,不能简单地归结为贫穷。他说:“在这场悲剧中,贫穷不是唯一的因素,甚至不是主要因素。”

喻小念博士分析,杨改兰的悲剧是多重原因共同导致的。缺乏教育让其缺少面对困境时的必要缓解手段;母亲过早离开导致其缺少必要的关爱;家庭环境的不和谐,生活的压力、丈夫不能负担相应的家庭角色等等因素,都可能给杨改兰造成不好的心理影响。

喻小念博士表示,在杨改兰的成长轨迹中,没有一个形成健全心理的环境,“她的生长环境导致她的心理存在缺陷。这种缺陷又缺乏关注和及时的干预,种种矛盾叠加,让杨改兰成了一颗随时都有可能被引爆的炸弹。

心理异常,是杨改兰最终做出疯狂行为的土壤,其他方面的原因,则成为了导火索。喻小念认为,如果不关注杨改兰本身的心理健康状况,那么在其他诱因下,杨改兰还是会做出如此的行为。

喻小念表示,从精神病学或心理学上来说,不管什么理由的自杀,都是一种病态。他说,如果将杨改兰的自杀归结为绝望下的行为,那么其砍杀四个亲生孩子的行为,则是犯罪行为,“从古今中外的历史上来看,残害亲生孩子的行为,如果不是因为精神异常,则是因为其他的一些自私目的。”

砍杀四个孩子自己服毒之后,杨改兰对她的奶奶杨兰芳说,要把四个孩子一起“带走”。这种看似与孩子之间“生死不离”的感情,恰恰反映出杨改兰在陷入极端绝望的情形下缺少缓解自我的能力与手段。

喻小念博士分析,杨改兰在当时对外界事物的体验和判断,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偏差。而长久以来,杨改兰也缺乏对自己的孩子真正的关心与关爱,甚至是一种过度自私的感情。“她的自私表现在仅仅认为孩子是自己的‘私物’,从精神心理异常的角度分析,杨改兰无法判断自己与孩子之间的关系状态。”

喻小念博士称,由于地区之间经济发展水平存在差异,那么心理健康干预或者是治疗作为一种亡羊补牢的手段,在经济欠发达地区,无论是可行性还是时效性上来看,效果都不太理想。“教育,是树立正确生命观,减少自杀现象最基础也是最可行的方案。”

标签:杨改兰 病态心理 心理专家 心理异常 心理健康状况 凶手 青年网 心身医学科 精神异常 生命观

2#
 楼主| 发表于 2016-9-24 10:53:46 | 只看该作者
世界预防自杀日,心理专家喻小念提醒关注自杀迫近的危险!

发布日期:2016-09-09 14:31:00

来源:航空总医院,  北京市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网站

  一个自杀危机者的故事

  多次电话联系之后,刘女士总于走进了心理咨询室。一向意气风发仪态不俗的成功女性,虽然衣着一如往常优雅得体,可刘女士眉宇间不可抑制地流露出哀怨失落的情绪。

  简单寒暄后,刘女士终于抑制不住表达出愤怒自责的心态,并表示,半月来已经反复希望结束自己生命一了百了。

  原来,因为受友人介绍,刘女士将自己一生积蓄投资于某风投项目,半月前,她突然获知投资公司被政府查封,是一诈骗公司。在该项目中,有数百人被骗数亿资金,公司被查资金流向不明,刘女士所投资金几乎无望追回。

  巨大的打击使刘女士难于承受,无法向家人述说,亦无朋友可支持。她自觉人生的一切彻底失败,活着的意义全无,多次电话询问心理咨询师后,不抱任何希望的刘女士接受了咨询师的邀请,接受“最后的谈话”。

  听完刘女士的怒述,心理咨询师表达了极大的同情,并与其谈起了事件的来龙去脉,及目前的应对处置等事宜。渐渐地,刘女士的思路进入到对事件的理性分析思考中,不再那么情绪化了。当讨论到受害者中许多人受害更深,刘女士目前的日常生活其实并没有多少实际影响时,刘女士哀怨失望的情绪似乎缓解了许多。刘女士最后表示,巨大的经济损失实在于心不甘,但生活似乎还是可以继续的。终于,她可以抱着一颗能够活下去的心离开寂静的咨询室了。

  自杀已成为中国人群第5位死因

  刘女士的故事其实不过是中国当前自杀危机的一个缩影。世界卫生组织数据显示,全球每年大约有一百万人死于自杀,而中国每年却有超过28.7万人自杀死亡,200万人自杀未遂。随着社会发展,生活压力日益增加,从青少年到老年人的自杀行为也与日俱增,成为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自杀已成为中国人群第5位死因,是15-34岁的年轻人群的第一大死因。自杀已成为严重的社会健康问题,必须引起全社会的高度重视。正是基于这样的理念,国际预防自杀协会和世界卫生组织从2003年开始将9月10日设立为"世界预防自杀日"(World Suicide Prevention Day)。今年的世界预防自杀日宣传主题为:“联结、交流与关注”。

  生命对每个人都只有一次,是世界上最可贵的资源,任何自杀都是不能被接受的异常行为。但是,在日益复杂的社会生活和漫长的人生旅途中,每个人都可能面对无法自拔的困境,不由自主的走到自杀的绝地。如何帮助困境之中的危机者,预防自杀危机,已成为一个需要当今社会高度关注的话题。

  3类人群需要引起自杀预防重视

  实际上,任何自杀行为都是有预防的可能与机会的,避免自杀成功,既要社会的共同关注,更需要家庭个人重视自杀的危害。相关专家认为,3种人群在中国现阶段值得引起自杀预防的重视。

  1、老年人自杀在中国自杀人群中居前4位,人步入老年后,往往贫、病、孤独接踵而至,再加上老年人脑部的变化,很容易产生轻生念头。

  2、自杀已经成为中国青少年人群的首位死因。在青春期后期和假成人期,他们的情感往往起伏较大,心理素质不高,有可能诱发自杀。

  3、因经济条件、社会角色急剧下降的阶层。一些"白领"和高级"蓝领"的自杀意向和自杀企图在升高,很值得社会关注。

  任何人陷入困境,自杀意念的产生到自杀行为的实施成功,往往都有一个发展过程,通常是由一闪念,到反复出现,再到无法摆脱,最后采取行动。无论是其情绪还是行为,自杀者都会有各种异于常态的表现。只要社会家庭等能给予及时的关注,提供有效的帮助,自杀行为基本是可以阻止的。正像刘女士绝望时,因为心理咨询师的帮助,使她在情绪缓解的同时,意识到恶性事件并没有严重到剥夺自己生存机会的地步,最终打消了自杀冲动一样,再充分的自杀理由,都是无视生命意义的冲动情绪的结果。

  这些常见自杀表现征兆,应予积极干预

  心理专家提醒,对于下列常见自杀相关表现,应该引起人们的关注并采取积极干预的措施。

  1、经常谈到自杀(要杀死自己)

  2、总是谈到或想到死亡;

  3、对绝望、无助或无价值感发出议论;

  4、经常说"我不在这里就好了"或"我要离开";

  5、日渐严重的抑郁(深度悲伤、兴趣丧失、睡眠和饮食问题);

  6、突然的、出乎预料的由悲伤情绪转为平和安详,甚至表现出愉快的样子;

  7、有"死的愿望",并尝试导致死亡的冒险行为;

  8、对过去在乎的事情失去兴趣;

  9、拜访或打电话与别人告别;

  10、把事情安排停当、整理要丢掉的东西、更改遗嘱;

  11、专心考虑自杀的方法,寻找付诸实施的有关信息(如互联网),同时寻求获得自杀的手段。

  每一个生命都无比可贵,都值得我们去拯救,让我们共同关注陷入困境中的生命,让他们和我们一样绽放出生命应有的光芒。

  专家介绍

  喻小念、主任医师、教授

  先后毕业于华西医科大学、日本九州大学,获医学/心理学博士学位,拥有日本国立精神神经研究中心博士后研究员经历。长期从事精神因素刺激对机体健康影响的研究及各类精神心理疾病的临床诊治,具有深厚医学、心理学素养及20余年临床及教学经验。

  专业特长:各类精神心理疾病的临床诊治,善于调节各种躯体疾病中的心理问题,并对各种社会适应性障碍及心理危机、一般人群的恋爱婚姻家庭问题、工作学习问题、就业问题等给予必要的心理咨询服务。

  出诊时间: 星期一(全天)  星期二(上午)  星期四(上午)

  咨询电话:010-59520353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于都市网 | 服务条款 | 开放平台 | 广告服务 | 商务洽谈 | 都市网招聘 | 都市网公益 | 客服中心 | 网站导航 | 版权所有

手机版|小黑屋|Comsenz Inc.  

© 2001-2013 源码论坛 Inc.    Powered by Weekend Design Discuz! X3.2

GMT+8, 2024-5-14 05:08 , Processed in 0.070381 second(s), 18 queries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