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找回密码
搜索
查看: 845|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施一公:资深科学家要成群结队回来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9-6-5 19:08:5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施一公:资深科学家要成群结队回来


发布时间:2009-6-5 14:35:57


施一公:资深科学家要成群结队回来
现在缺的是,合适的人才引入机制和发挥其能力的环境


在《科学新闻》主办的“杰出科教人才引进与评估高层战略研讨会”上,清华大学教授、著名海归科学家施一公的演讲使用了一个听起来很像口号的题目——“保证‘千人计划’的合理实施会对国家的科学技术发展至关重要”。

而他接下来的演讲却讲起了故事。

第一个故事关于神五。当时还是一名海外游子的施一公在电视屏幕上观看神五发射的实况转播,他很紧张,两手攥着把汗,因为“万一不成功不止是给中国人丢脸,整个航天员的生命可能就没了”;神五发射成功后,心情激动的他立刻找来了所有能找到的美国媒体消息,希望分析一下外电如何评论神五的成功发射。大概记得《纽约时报》等美国主流媒体的评论中说,中国的航天事业以完全不同于西方的发展模式一次再一次地挑战西方对中国的预测,很不可思议。但是像神五这样的一个项目要靠数千甚至数万科研人员集体攻关、倾全国之力,中国还能做几个?相比之下,在美国,即使像航天飞机这样的技术难度远高于神五载人飞行的大项目,也经常是一个关键科学家领着一个团队干上去的。

“居安思危,我们应该客观地看一看中国科技现状。为了中国能真正尽快从科技大国成为科技强国,我非常希望‘千人计划’能够合理实施。”施一公说。

“千人计划”是由中组部牵头的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其中包括学术界,也包括高科技企业界的领军人物。第一批千人计划126名入选者中间,企业界占了一半左右。

推动“千人计划”

施一公提供了一系列数据,以生命科学为例,说明在海外,中国有极其丰富的海外人才资源。例如,2007年,在美国34个州的研究型大学里面,担任生命科学学科的助理教授、副教授或者教授的华人,有2600人,其中教授超过800人。这个数字和98年的数据相比,增长了15-30倍。这些数据至少证明,中国在海外的人才资源,是世界一流的。

施一公认为,现在缺的是,合适的人才引入机制和发挥其能力的环境。

他和很多优秀的青年科学家有多次接触,也全力为清华大学延揽世界上最优秀的年轻人才。但是,“不管自己承认不承认,事实是我们在海外最优秀的年轻科学家,绝大多数首选美国的研究型院校,尽管给他提供两倍于美国院校的启动科研基金,他也不愿或不敢回来。”施一公说到这里有些激动,也很无奈,“原因有很多,最重要的是他们对国内科研环境的担心。”

现在,教育部长江学者,科学院百人计划,基金委杰出青年基金已经不能满足新时期引进高层人才的要求。正是因为如此,施一公和其他专家向中央提出了后来演变成“千人计划”的高层次引智计划。

引智行动需合理

施一公希望,“千人计划”至少要做到三条:第一、一定是国际一流研究型大学或研究院所正教授或者类似职位;第二、希望全职回国,也就是12个月,特殊情况下可以有9个月;关键是第三条,在其研究领域有世界一流的水平,必须仍然活跃在科研一线,回国养老这点很难让人接受。

他认为,应成立两个层次的专家委员会,即总体委员会和专业委员会。前者应主要由曾经或现任世界一流大学或科研院所终身正教授的著名一流学术专家组成,由德高望重的无单位利益的国内离退休科学家担任主任,负责制定总的方针,并定期审核由千人计划专家组成的专业委员会的工作。专业委员会可以分为自然科学(数理化天地、生命科学与医学)、应用科学及工程(工程及信息、能源及环境、材料),人文与经济等,其成员也应该主要由曾经或现任世界一流大学或科研院所终身正教授的科学家担任。

另外,对于千人计划的评审,他希望减少行政干预,大力加强资深科学家的个人作用。“其实世界非常非常小。小到什么程度?在海外三千多华人生命科学家,我并不是每个人都认识,但是三千人中的任何一个,我一定能通过另外一个朋友认识他,我一定可以很快对他知根知底。这个世界不是行政人员想象的,你怎么样权衡一个人是科学家,水平是不是世界一流,很简单,你信任一个人,你让他去做,如果这个人学术水平到一定程度以后,他一定会做得很好。”

施一公认为,科研环境亟待改进,需要靠资深的科学家回来形成一股合力和合理的氛围,而且这些人不能一个一个回来,要成群结队。正因为如此,“千人计划”的实施非常有必要。

在回答听众“中国有一批在千人计划推出之前已经成为国内全职正教授的优秀科学家,旨在吸引高端海外人才的‘千人计划’是否会把这部分人排除在外”的问题时,施一公指出,在他看来,衡量能否入选“千人”的,还应该是学术水平。是去年还是前年回来的,都无所谓,只要水平够了就可以。国内学术水平够了也应该进入“千人计划”。

对“千人计划”反对和质疑,在施一公看来并不奇怪。

“反对的各种原因都有,我非常希望有机会寻求一种理解。这个计划我的想法也比较单纯一点,我想中国这样一个泱泱大国,在海外有这么得天独厚的人才资源,国家花一些财力物力,引进一批世界一流的人才,改变国家现状应该是件好事情,为什么要反对呢?即使在国家还比较贫穷的五、六十年代,我们还大力度地引进了一批海外的杰出科学家,并集中人力物力促成了两弹一星”他说。

他补充道,为了国家的安全,为了整个国家的发展,能够把世界最高级的科研人才引进来,这应该很容易达成共识。

在回答听众提问时,施一公还希望,包括千人计划这样的机会应该有效的把工业界和学术界结合起来。他指出,尖端的科技企业往往由优秀的科学家发起,也受顶尖科学家的影响甚至控制。优秀的科学家在很多层面上可以很深地影响一个国家产业的结构布局。

例如,美国生物制药业最发达的两个地方,一个是加州旧金山附近,另一个是波士顿附近,就因为这个地方有很多的优秀生命科学家。硅谷也一样,因为它在斯坦福的附近。

“有了人就有了一切,一定能够带动中国真正科技强国,我坚信这一条,”施一公说。

文中文 对话施一公

在施一公演讲结束后,《科学新闻》对他进行了短暂专访。

《科学新闻》:你提到MIT(麻省理工)六十年代末的时候,引入Luria(Salvador E. Luria,1959成为麻省理工生物系教授,1991年去世)教授,他招了一批人进来,把MIT的生物系从一无所有变成全美最好的生物系。你是不是也打算如此打造清华生物系?

施一公:没有,我觉得这个不太可比。清华和美国的学校,当然国情不一样啦。如果能在清华用几年时间,在保证质量的基础上把海外人才回国的工作做起来,就很不错了。清华生命科学的规模目前还比较小,我们只有大概五十个实验室。如果有财力的支持,我会尽力把这件事做到更快更好。

《科学新闻》:在清华,一个潜在的人才是怎么找到的?

施一公:这里面没有固定的方式,去年我们在清华面试了三十个申请者,我给了十五个offer(工作机会),有11位杰出的青年科学家去年到位了。这里面各种各样的方式都有,有一些人是我知道的直接写信去鼓励申请,更多的是直接给我写信或者给系里写信的。我认为形式不是很关键,比如在哈佛在普林斯顿,有人想回来,如果我懂(他或她的专业)的话,我会亲自看一下,我要不懂的话就找清华领域相关的人看一下。如果觉得可以的话很简单,请他或她过来面试一下就可以了。他要做一个学术报告,同时提交推荐信。

《科学新闻》:去年收到清华(生物系)的offer的人里面,年龄层大概有多大?将怎么对他们进行考核?

施一公:三十多岁吧。去年招的人大部分在1973年到1978年之间出生。这些人刚进来的时候,叫特别研究员,有两个三年的考察期,第一个三年之后有个小的考核,第二个三年结束前一年要对前五年做的研究工作做一个总结,然后我们会有一个国际的评审,对他的科研工作做一个评价。合格的留下,授予终身教授;不合格的给一年时间请他别处求职。

《科学新闻》:招聘的时候,推荐信,文章和报告,哪一个比较重要?

施一公:招人的时候,推荐信是参考,因为每个人的推荐信都很强,但是我们一定会看。清华现在是借鉴了美国的模式,但我觉得我们的方式要稍微好一点。文章跟领域有关,比如去年我们挑的一个人,他进来的时候没有一篇CNS(Cell、Nature、Science)的文章,他最好的文章发表在PNAS(美国科学院院刊)上,但是他在他这个领域里做得非常好。关键是你做的东西在小同行里有没有被关注,大家觉不觉得你做的东西有水平,这个非常重要。

报告也非常重要。报告讲砸的话就没人投赞成票了。报告最主要的一点就是,你可以通过这个人的讲话看出他的逻辑思维,看这个人回答问题和交流的能力。但是我要加一句,这个有时也比较片面,有些人确实有点怯场。有些好的科学家并不擅长言语的表达,但我觉得还是应该给他机会。我既然请你来清华面试了,我一定是对你感兴趣的,如果你报告讲砸了,我会请你来跟我谈一谈,如果你看问题看得不够深,那就没办法了。

《科学新闻》:现在学习生物的人很多,但是职位是越来越少了,大家的信心都不是很足,你对现在学生物和将来想要学生物的人有什么建议?

施一公:我这么说吧,往前看一点!我觉得今年开始学生物的在毕业的时候,会比今年从生物系毕业的人,遇到的机会要多很多,我想说的是情况正在逐渐改变,工作机会会多起来的。在美国,应该说生物专业毕业的不难找工作,不能说比较好找工作,但至少是平均水平吧。

在美国拿到生命科学博士学位的中国人,大家常常觉得找工作不易,但是最后没有找不到的。把我“忽悠”到学生物的那个说法,即“21世纪是生命科学的世纪”,这话你还真挑不出毛病来。你问任何一个在美国的科学家,不管是学物理还是学工程的,什么是最热门的和引领科学前沿的,他十有八九会告诉你是生命科学。在任何一所综合性的美国一流大学,一定有一个强大的生命科学。没有生命科学你怎么可能叫一流的综合性大学?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于都市网 | 服务条款 | 开放平台 | 广告服务 | 商务洽谈 | 都市网招聘 | 都市网公益 | 客服中心 | 网站导航 | 版权所有

手机版|小黑屋|Comsenz Inc.  

© 2001-2013 源码论坛 Inc.    Powered by Weekend Design Discuz! X3.2

GMT+8, 2024-5-5 04:42 , Processed in 0.081171 second(s), 18 queries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