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找回密码
搜索
查看: 1154|回复: 1

如何从梦境获取科学灵感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8-3-3 13:36:3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顾汉现 于 2018-3-3 13:42 编辑

如何从梦境获取科学灵感

2014-08-07

梦境,科学灵感
如何从梦境获取科学灵感
印大中

1、引言

人的一生经常做梦,据说不少人在梦中会爆发奇思妙想、萌生创新灵感,取得科学突破,收获发明创造。
看过电影《盗梦空间》的人们往往都会为影片中的主人翁们应用高科技层层深入地入梦,造梦,盗梦从而改天换地和改变历史的杰作而惊叹和倾倒,许多人都会不由自主地对于人类未来有望利用高科技,截取深藏在大脑中的潜能而心潮澎湃,浮想翩翩……
然而梦究竟是怎么回事?人类到底能不能利用梦境为自己的进步和发展服务?在科学领域,除了弗洛依德和荣格从心理学的角度对梦境所作的诸多研究和解读之外【1,2】,脑电研究对于做梦也已有大量成熟地实验观察和记录。本文将从梦与灵感产生的相互联系及其生物学原理切入,原创破译灵感产生的奥秘,并通过亲身体验获得的成功实例向读者介绍主动获取科学灵感的实用技术。

2、梦境与灵感的不解之缘

在人类的文学艺术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史中,梦境似乎往往与灵感产生有着不解之缘。在创作过程中,学者们有时苦思经年不得要领,有时却借助做梦突然文思泉涌,一挥而就。梦境真的对于人类的文明进步有如此神奇的贡献吗?
让我们看看具体的实例吧:
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据说便是在梦中及梦后写成的。诗仙李太白以他无与伦比的才华将梦中瑰丽的神仙世界呈现在我们眼前:“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群兮纷纷而来下。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若不是在梦中,谁能想象出如此美轮美奂的玄幻仙境。
意大利著名作曲家塔季尼梦见自已把小提琴交给了一个魔鬼,不料这魔鬼竟然演奏出了美妙的旋律,使塔季尼赞叹不已。醒来后,他立即记下了曲谱,这就是后来闻名天下的《魔鬼之歌》。
德国化学家凯库勒梦见一条咬住自己尾巴的蛇而联想得到了苯环碳原子的环状结构,因此,他在1890年的科学讨论会上说过一句意味深长的话:“阁下,让我们跟梦学习,那时也许我们将获悉真知” 。
门捷列夫在给友人的信中写道:“我在梦中看见了元素整齐地排列着的一张表,于是惊醒,马上拿笔把它记下来,以后我只订正了一个地方”。
爱因斯坦同样也将他一生的科学成就归功于一个年轻时代的梦:他梦见自己乘着雪橇沿着陡峭的山坡滑下,越滑越快……这一情景,给爱因斯坦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在他发明了相对论以后,他曾经认为,其实自己一生的科学追求,都来自对年轻时那个梦的沉思,这个梦给他的整套理论提供了一个“思想实验”的模型。
德国生理学家沃吐•洛伊为了揭开神经控制肌肉活动的奥秘,绞尽脑汁、反复试验。一天,他在梦中突然意识到,肌肉的活动也许是支配肌肉的神经末梢释放某种化学物质引起的。可是第二天他忘记了梦中的情景,幸好当天晚上又做了同样的梦,他一惊而醒,写下了这个想法,最后终于发现这种物质是乙酰胆碱,并因此而获得了诺贝尔奖。
因上春晚舞台而近年在国内走红的魔术师刘谦前不久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坦言,他需要“闭关”一段时间,在此期间的主要任务就是睡觉,“我创造新魔术的灵感来自于梦境,我大多数自创的魔术都是我做梦做到的,现在睡眠少,灵感也少。所以我需要睡眠,来创作我的新魔术。”
上述灵感涉及的学术领域及形式内容各不相同,然而相同的是学者们在创作过程中无不借助做梦,获得了令他们自己都吃惊的成就。令人惋惜的是诗人、作家甚至科学家们虽然频频从梦境获得灵感,却并不能科学地解释灵感产生的来龙去脉,于是无可奈何地把灵感与梦境甚至神灵混为一谈,相提并论。
屠格涅夫把灵感说成是“神的昵近”、柏拉图认为灵感是“神灵附体”,普希金则相信灵感是缪斯的“恩宠”。
同样令人遗憾的是,人们不能决定自己什么时候做梦,做什么样的梦;与之类似,诗人和学者们似乎也不知道何时可以邀来灵感之梦。精神分析学家借助催眠、解除压抑、给予刺激、自由联想等方式来诱导那些深藏在心底的灵思,并在学术上用一些令人费解的名词,“潜意识冲动”、“集体无意识” 来命名【1,2】。
灵感到底是什么?为什么梦中能进行创造性思维呢?是由于“那时排除了外界的干扰,摆脱了逻辑思维和各种成见的束缚”?还是因为“白天艰苦的思索在梦境中继续下去,于是往往能豁然贯通“?英国剑桥大学的心理学家曾对有创造发明的学者作过一次调查,结果70%的人说曾经从梦中得到过启示。据统计,瑞士日内瓦大学的69位数学家中,有51位在梦中找到过解决数学难题的窍门。
总之,无论灵感是什么,有两点可以肯定:它与思考有关,也与梦有关!所谓“日有所思,夜有所梦”!人们白天的思虑或愿望,有时就会在梦中出现。

3、灵感与梦的关系及其解读

有人说:灵感是人类思维与想象的一种特殊表象,想象是把在过去经验的基础上产生的表象结合起来或有所变化,形成新的表象,梦和灵感的共同之处是:都是产生新的表象。
也有人说:梦中产生灵感无疑表明在人类的精神生活里,有直接发生的不受控制的精神活动即无意识的活动。在睡眠以及梦中往往会出现非现实的内容,而不受清醒时的思考所受的那种保守、正规、严谨的理智的限制,于是梦的内容,超越了现实,自由地奔放驰骋,从中诞生了创造性的思想见解。
伟大的心理学家荣格不像弗洛伊德那样把无意识看作是受压抑的不道德的心理内容的集合场所,相反,他认为人的拯救性的力量都潜伏在无意识中。认为“无意识是人的灵感、智慧和力量的不竭源泉。人在返回无意识的过程中,通过激活原始意象,激活集体无意识中的原型,往往因此找到新的灵感,并凭借它重返意识,解决那些似乎不能解决的难题” 【2】。 荣格这个理论实际上有些类似柏拉图的思想:“通过灵魂回忆而从理念世界中获得真理的光芒”。
如此种种,尽管似乎有些逻辑合理性,但仍然似是而非,让人一头雾水。无奈,我们还需再换几个角度来思考推敲这个问题。

4、灵感产生的最佳时机

何时的梦容易产生灵感?
许多科学家和艺术家的事例表明,灵感的产生往往是在长期紧张地思索之后的暂时松弛状态时出现。或在临睡前,或在散步时;或在花园里赏花搞园艺,或上下班时骑车与走路;或在打高尔夫球,或在洗澡穿衣服;或在听音乐、钓鱼、幻想,或与人讨论、交谈、争辩;或如欧阳修在马上、厕上、床上,或如牛顿逃避外界,养病乡间。
生理学家塞里耶指出,依赖直觉的灵感闪光多半是在半睡半醒时产生,这时人体处于快睡醒或刚入睡的半意识状态,没有生理和心理上的种种抑制,直觉的灵感可以轻易地清楚闪现出来。
一夜酣睡之后的早上,是不少科学家和艺术家体验灵感光临的大好时光。苏格兰诗人和小说家司格托说:“我的一生证明,睡醒和起床之间半小时非常有助我创造性的发挥。期待的想法,总是在我一睁眼的时候大量涌现。”

5、灵感产生与睡眠

综上所述,灵感与放松入静有关,与睡眠休息有关,尤其与睡醒之际关系最为密切!接下来我们所要关注的焦点似乎应该是睡眠的生物学原理!也许灵感产生的生物学道理就隐藏在睡眠的生化机理之中。
我们知道,睡眠是人体,尤其是大脑及中枢神经系统在每天的应激活动之后,清除代谢产物,从疲劳中恢复的积极过程。最新的研究表明,“睡眠是生物体日复一日的返老还童”。人体抗衰老的三大生理维持系统均在睡眠中充分发挥了作用,即所谓“抗应激”、“扫垃圾”和“换零件”生理生化活动【3,4】。每天凌晨,当我们的躯体已基本处于睡足乏消之际,我们的大脑无疑又处在了最佳的工作状态,例如,无论是神经递质还是ATP的饱和程度,记忆蛋白的表达和状态,还是神经元膜电位的极化程度等等都处于最佳状态;反之,此时脑中的疲劳相关因子应该处在最低的状态:无论是脑组织中的乳酸含量,腺苷含量,羰基类生化垃圾含量,氧化或非酶糖基化抑制的蛋白或蛋白质受体的比例等等。
此时的思维状态有人称之为临界思维状态或理想化思维状态,此时既然是大脑的最佳工作状态,产生灵感也应该是最合理的时机。
然而,经验告诉我们,睡足后清晨醒来,尽管我们的大脑很清晰,但是它并不会源源不断地向我们慷慨奉送令人渴求的灵感。尽管科学家黑姆霍兹毫不犹豫地说过:灵感“往往在早晨当我醒来时就有了”。
为什么有的学者会如此幸运?为什么灵感产生对普罗大众会如此不公平?问题到底出在哪儿?

 楼主| 发表于 2018-3-3 13:37:0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顾汉现 于 2018-3-3 13:44 编辑

6、从灵感产生与脑电波形态的关系看其潜在的生物学基础

现在让我们用科学手段来进一步深入地观察和研究灵感产生的生理状态及环境条件。根据以上的举例和人类大量的实践,我们似乎已经明白,灵感与心情宁静、心平气和的入静状态相关,与睡眠休息相伴,与闭目养神密不可分。然而,还有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就是:灵感往往与α型脑电波在相同的生理状态和条件下伴随出现【5】。
生物电现象是生命活动的基本特征之一,我们人类和动物的心脏、肌肉会产生心电、肌电,我们的大脑也无时无刻不在产生脑电。脑电波是一些自发的有节律的神经电活动,其电压在微伏量级,其频率变动范围在每秒1-36次之间,可划分为四个波段,即δ、θ、α、β四个波段。
δ波,频率为每秒1-3次,一般婴儿、智力发育不成熟的患者、或是成年人在极度疲劳和昏睡状态下,脑电图可出现这种波型。
θ波,频率为每秒4-7次,成年人在受到挫折而抑郁时以及精神病患者这种波型极为显著。但此波往往亦为少年儿童(10-17岁)的脑电图中的主要成分。
α波,频率为每秒8-13次。人在闭眼并安静时该节律最为明显,当安静沉思到一定状态时,在大脑局部区域,如枕部或顶部,脑电呈现出谐振状态的α型纺锤波。睁开眼睛或接受其它刺激时,α波即刻消失。
β波,频率为每秒14-36次,当精神紧张和情绪激动或亢奋时出现此波,当人从睡梦中惊醒时,原来的慢波节律可立即被该节律所替代。
在人体心情愉悦或静思冥想时,α波相对来说得到了强化。有人认为,因为这种波形最接近右脑的脑电生物节律,于是人的灵感状态就出现了【5】。
脑电波或脑电图是一种比较敏感的客观指标,不仅可以用于脑科学的基础理论研究,而且更重要的意义在于它在临床实践中的应用,与人类的睡眠疲劳以及生命健康息息相关。
看到脑电波在睁眼-闭眼状态中的差别,我们似乎更加明确了一个道理:眼睛是心灵的窗户,窗户一开,光线带来的新信息,就会干扰了宁静的脑海电磁波,形成了一种叠加的电磁波涛,脑中优美的谐振波形,α波,就被打成了“细碎的浪花”,变成了高频的β波。
这个现象的科学道理便是我国著名神经生理学泰斗张香桐教授研究发现并阐明的“大脑皮层的视觉诱发电位”现象——光强化效应。这也就是为什么在脑电图检测中若要观察纺锤状的α波时,必须要让受试者闭眼并入静的原因 ……
这是“睁眼者瞎” 与“沉思者明”的道理,也是“常规思维状态”与“理想思维状态”的差别,甚至还是由常人转为奇人的嬗变原理——灵感产生与否的关键似乎就隐藏在眼睛的一睁一闭之中。
大量研究实例和反复体验告诉我们,“基本睡足”与“凝神闭目”是灵感产生的两个最为重要的生物学要素。凌晨醒来,半醒半睡,恰好满足了这两条要素,于是灵感之门向幸运的有心人敞开了!

7、灵感获取技术 —— “抓梦”

明白了产生灵感的主要生物学机理,那么能否有好办法抓住灵感而不让它逃之夭夭呢?有,先人早已有成功的记载,但因为零散不全,也由于原理不明,因此未能形成理论也不成规模。笔者在多年的实践中已把总结出来的技术要领,写成一首七绝小诗。学习并实践此诗中的技术,您就可以成功地收获大自然授予每一个有心人的弥足珍贵的灵感,轻松地实现所谓“记梦”、“抓梦”的心愿。
笔者的小诗《巧捉灵感梦》如下:

巧捉灵感梦
凌晨时分半醒来,眼睛不睁灯不开。
枕下摸出纸与笔,写下灵感爽歪歪!

凌晨时分是说灵感产生的最佳时机,充分休息后可获得最佳的脑功能状态。不睁眼睛不开灯是重要的技术措施——眼睛是大脑的直接外延。反复实践证明,一旦眼睛睁开,我们的大脑便会逐渐失去独立宁静的思考状态!关于这一点,脑电图形由α波向β波的转变就是最好的证明。“枕下摸出纸与笔”说来不难,做起来却不太容易,您要得到您的同屋好友,尤其是您心爱的太太的理解和支持。半夜三更,纸笔沙沙响,不可能不影响他人。
有了这个的秘方,尽管半醒半睡时记下的灵感第二天看上去东倒西歪,但你已经成功地实现了抓住灵感的美好心愿。人类智慧的超自然状态已尽在你的掌握之中。

8、灵感制造技术 —— “造梦”

运用以上技术,我们终于拥有了可以成功地捕捉灵感的手段,不用再担心梦中灵感的消失,哪怕是小睡后产生的灵感,或是半夜产生的灵感。不过反复地实践表明,短暂地睁眼开灯,并不会使得灵感突然消失,即使偶尔失手,我们还可以再行闭眼沉思,找回灵感。若是实在找不回,我们还有可能在第二夜再做同样的梦。
不过,成功地“记梦”、“抓梦”,这只是捕获灵感的初级水准。
既然我们现在已经明白了灵感产生的生物学道理,那我们是否可以再接再励,充分发挥我们的聪明才智,像电影《盗梦空间》中的主人翁们那样应用高科技层层深入地入梦,造梦,甚至盗梦呢?
对,我们确实可以,而且笔者已经有了长期实践的经验。
因为有过失眠的经历,笔者常有凌晨时分半醒来的生活状态,而每当灵感之梦初步写就,搁笔之后,有时发现,大脑仍会不由自主地继续之前的思考,既然初步修复的大脑已处于灵感产生的最佳时机,继续的闭目思考,便是所谓“入梦”、“续梦”和“造梦”的后续过程。
新的灵感缓缓而至,接踵而来。此时不用惊喜,也不用性急,信马由缰,顺水推舟,黑暗中摸出纸笔,继续写去,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 如是,我们便乘上了灵感之舟,我们甚至还可以在朦胧之中有意向地加上理性的成分,科学的成分,引导我们的灵感之舟,定向前行……如此这般,长期使用“造梦”技术,自幼大脑不太聪慧敏捷的笔者逐渐完成了“狭义衰老学说”,“睡眠生化假说”,“熵增衰老本质”,“中医治本原理”等一连串科学创新的佳作【6-8】。现在想来,诸多学者大师们的惊天之作,包括霍金躺在轮椅上关于天体物理的想入非非,也都基本借助了诸如此类实际上不太复杂的脑功能开发技术。
这就是产生科学灵感的更为积极的方术 —— “造梦”。

9、跨界创造灵感 —— “盗梦”

上文介绍了“抓梦”,“造梦”的方法技巧,但都是建立在那些自己大脑中现存信息的基础之上。然而,人类能否像电影《盗梦空间》的故事里那样获取别人大脑中的信息,而为己所用呢?换言之,能否在现有的科技条件下找到“盗梦”的法门?
我们知道科学创新的一个极为重要的规律是先有“寻寻觅觅”,“踏破铁鞋”,“百思不得其解”,然后才能突然“有朝一日,产生灵感”;换言之“机遇青睐有准备的大脑”;或又称之为:科学创新要靠“九十九分汗水,加一分灵感”才有可能成功。
因此,一般认为,科学创新的最基本的步骤是:第一阶段,广泛收集有关问题的资料,让知识信息在脑细胞中,在相应的物质载体上储存起来。所谓灵感就是改变这些载体之间的旧有的信息回路,从而形成新的关系的结果。第二阶段是把这些资料放在手边,经常复习,使之经常地刺激大脑,从而形成牢固深刻的印象,就能使相应的载体增强与其它载体发生关系的能力。第三阶段才是……
然而,当今社会已进入了知识爆炸,信息泛滥的时代,收集-学习-记忆-巩固……我们的大脑早已不堪重负!科学较小时,比较容易产生大科学家;科学庞大后,我们几乎都成了牛角尖里的小学者。
有趣的是,“盗梦”技术也许可以助您一臂之力,神奇地打开学科的壁垒,跨越时空的局限!接下来,笔者将向您介绍一个跨界制造灵感的窍门。
“盗梦”的最大关键在于设法利用别人大脑里的知识信息和思维成果。时至今日,利用“别人的大脑”里的信息似乎已非难事,这个 “别人的大脑”就是电脑。长远地看,电脑里储存的信息可以说是全学科、跨时空,无限多。点击、搜索使得我们可以迅速获得各个学科领域的知识和最新动态。当年爱迪生花费九十九分汗水才能实现的信息收集工作现今可以只花九分汗水就完成了。但是要把电脑储存的信息变成自己大脑中的信息仍然是件难事,在现代高科技真正实现“人- 机通讯”之前,似乎尚无捷径可走。
然而不用太悲观,我们有办法!
我们的大脑记忆知识和信息分别有短期记忆和长期记忆等几种形式。要牢固地掌握某学问,需要重复和强化该信息对大脑的刺激。有理论提出:一般短期记忆的信息经过一两遍学习就可使之在脑中保持数小时以至数日,而长期记忆则需要重复地学习、复习十遍八遍以上,尤其到了中老年以后,人脑的长期记忆能力会大大下降。我们的“盗梦”技术实际上就是设法将那些从长远角度来说不属于自己的知识;把那些浩瀚无涯的不太可能记住,不太容易记住,或不太必要记住的知识,拿过来协助制造灵感,为人类造福。
如何实现这一目标?我们的办法就是,充分利用“短期记忆”!
将通过计算机快速收集来的信息,分门别类,适当归纳,快速阅读,产生对一个感兴趣的领域的新印象。此时仅需略加联想思索,不必作“百思不得其解”的辛苦努力,让大脑在之后一两天睡醒觉之后产生自觉或不自觉联想。若有灵感便写下,不过,产生些无意义的联想亦为正常,如此产生的“粗糙灵感”,若有十分之一管用就可能导致您科学创新的成功。如此借用“短期记忆”的技巧,让笔者受益匪浅。笔者的“经络的生物学本质”【9】,“质-能转换方式”,“元素周期表是个误导”以及“证伪宇宙大爆炸可用光学实验”等思维突破似乎可以纳入此类“盗梦”成果的范畴【10】。
如此这般,我们的记忆效率又可实现惊人的提高,在层出不穷的新领域、新事物面前,我们无须背上太沉重的记忆包袱。我们利用电脑的记忆,人脑的潜能,造梦的技术,生产出前所未有的不可估量的智慧。当我们用短期记忆戏剧性地提高了思维效率以后,我们便可仅用“昨夜一分汗水浇”,就能实现“今晨几多灵感来”,去迅捷获得跨越时空的思维突破与科学创新。
科学无捷径,盗梦可通幽!

10、展望祖国未来 —— 梦想融入现实,个个都是人才

至此,我们可以把《巧捉灵感梦》的小诗略作修改如下:

创造灵感当天才
凌晨时分半醒来,眼睛不睁灯不开。
昨夜一分汗水浇,今晨几多灵感来。
枕下摸出纸与笔,创造灵感当天才!

当然,充分利用短期记忆的“盗梦”技术所获得的成果,实际上仍属于您自己大脑智慧的结晶,只是“急用先学”、“立竿见影”,用得比“背字典”、“背文献”更巧妙些罢了。不过无论怎样“活学活用”,积累尽量多的科学知识和信息,仍然如同是在汇聚“灵感赖以产生的知识海洋”,有了长期大量的水的积蓄,倏然来风,才会漾起波涛,水越浩瀚,波涛越宏伟壮观!
另外,我们从梦中获得的睿智与灵思,并非拿来就可应用的科学知识,还有一个“读梦”的后续过程,仍需对“灵感记录”做大量的分析整理和加工雕琢,进而将其巧妙合理地纳入现代科学的宏伟体系之中,才能使之最终成为闪闪发光的皇冠上的明珠。
眺望21世纪,祖国的发展召唤千千万万不拘一格的中华英才和中国创新的产生。所谓创新,首当其冲便是思维理念的创新。20世纪人类最伟大的五个创新有三个半是属于应用别人的知识成果,在思维理念上的大胆突破!当我们中华儿女人人都能通晓人类灵感产生的原理;都能运用自如地使用“抓梦”,“造梦”,以至“盗梦”的灵感获取技术;都能超越弗洛依德,超越荣格,并超越自己;都能把梦想变为现实的时候,中华巨龙腾飞,实现科学跨越的日子还会远吗?!

参考文献
1. 弗洛伊德《梦的解析》,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98.
2. 荣格《心理学与文学》,三联书店,1987.
3. Dazhong Yin, Studies of age pigments evolving into a new theory of biological aging. Gerontology, 1995, 41 (Suppl. 2): 159-172.
4. 印大中 《破解衰老之谜》,科学出版社,北京 (Yin Dazhong, 《Exploring the Mechanisms of Aging》, Science Press, Beijing), 2002.
5. 孙作东《激活沉睡的脑》,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3.
6. Dazhong Yin, Is carbonyl detoxification an important anti-aging process during sleep? Medical Hypothesis, 2000, 54: 519-522.
7. Dazhong Yin, Keji Chen, The essential mechanisms of aging: irreparable damage accumulation of biochemical side-reactions. Experimental Gerontology, 2005, 40: 455-465.
8. 印大中. 以现代科学解读中医治本《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 2007,27(7); 581-583. 英文版可参见Zhao-hui Liang, Dazhong Yin. Preventive treatment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en as antistress and antiaging strategies. Rejuvenation Research, 2010, 13(2-3);248-252.
9. 印大中,赵林立.从植物神经生物学和动物神经进化看经络的生物学本质,《世界科学技术—中药现代化》2009,11(5):670-678. (英文版已经 Science direct 发表) .
10. http://bbs.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38405

百度文库http://wenku.baidu.com/view/421a910d844769eae009edce.html

http://www.face21cn.com/kexue/other/article_2014_08_7_5328.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38405-413725.html

http://news.sciencenet.cn/sbhtmlnews/2011/2/241752.html?id=241752



华成旅行社  欢迎来电咨询:

电话:03-3833-9823  / 03-5688-1863
FAX :03-3833-9873  / 03-3834-5891

SOFTBANK电话:080-3084-4389   担当:小马  微信号:huacheng858
SOFTBANK电话:090-2172-4325   担当:小于  微信号:TYOSCL4325
SOFTBANK电话:080-3398-4381   担当:小郭  微信号:08034162275
SOFTBANK电话:080-3398-4387   担当:小李  微信号:huacheng4387
SOFTBANK电话:080-3398-4362   担当:小何  微信号:huacheng602
SOFTBANK电话:080-3398-4382   担当:小于  微信号:TYOSCL4325

http://www.kaseisyoji.com/forum.php?mod=forumdisplay&fid=10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于都市网 | 服务条款 | 开放平台 | 广告服务 | 商务洽谈 | 都市网招聘 | 都市网公益 | 客服中心 | 网站导航 | 版权所有

手机版|小黑屋|Comsenz Inc.  

© 2001-2013 源码论坛 Inc.    Powered by Weekend Design Discuz! X3.2

GMT+8, 2024-4-18 16:53 , Processed in 0.077145 second(s), 18 queries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