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找回密码
搜索
查看: 614|回复: 3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微藻、酵母和细菌是生物柴油的理想选择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8-10-6 10:01:0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邓文龙 于 2018-10-6 10:03 编辑

微藻、酵母和细菌是生物柴油的理想选择

2013 年 5 月 21 日技术中心0 评论s光语小编

据美国犹他州州立大学一项最新的研究,从微藻、酵母、细菌等含油微生物中提取的生物柴油(脂肪酸甲酯),将能够有效替代从石油和植物油中提取的柴油。该研究成果发表在最新一期的ACS期刊“JournalEnergy&Fuels”上。虽然从植物中提取柴油已能够替代从石油中提取柴油,但微生物具有比植物更大的优势。微生物能够利用受污染的水和贫瘠的土壤,产生多种多样的生物油,因此具有巨大的生产潜力。微藻、酵母、细菌这三个微生物种类能够产生高质量的中性油。

http://www.leadingtec.cn/165.html



生物柴油设备可以降低污染

编辑:无锡南泉精馏设备厂   时间:2018-05-07

      生物柴油设备可以降低一氧化碳(HC)、一氧化碳(CO)、硫化物、多环苯致癌物和“黑烟”污染,从而提高我国的空气质量。废油和其他油可以用来生产生物柴油,可以减少污染和有毒的废油。生物柴油作为一种可再生能源,可以减少我国柴油的短缺和短缺,增强我国的能源安全和环境前景,降低生物柴油的全生命周期和环境排放。在种植过程中二氧化碳的负排放,大大减少了温室气体排放,生物柴油的特性,由于其高十六烷烃,燃烧性能优于普通柴油。
201801091407036450927.jpg
      为了提高生物柴油设备的生产效率,通常采用酶固定化技术,通过在反应过程中加入甲醇来提高柴油的生产效率。固定化酶(脂肪酶)是一种假丝酵母菌。在生物柴油的生产中用作载体,温度的转化率为30和95%。脂肪酶仍存活100天。在几个反应柱之后,反应物处于静止状态,甘油被分离并可直接用作生物柴油设备。除了生物柴油的植物油酶生产外,还报道甘蔗渣作为生产优质柴油的原料,据说是1吨蔗渣能源和1桶石料。油(相当于31.5加仑/桶,等于3.7853升/加仑)。
      像加拿大这样的技术公司将变得富有成效,每天生产6桶生物柴油,以蔗渣为原料生产柴油,并计划将其扩大到25吨工业生产设备,但是微生物利用微生物发酵生产多少柴油?不符合具体的报告,总之,柴油燃料使用城乡共同,生物柴油是最经济的方式来扩大生物资源的生产,生物能源的发展在一个方向上,发展生物能源技术,更广泛地使用非生物能源。污染生物柴油,并利用废油生产生物柴油可以有效地解决返回到表的风。这是一个很好的项目。



华成旅行社  欢迎来电咨询:

电话:03-3833-9823  / 03-5688-1863
FAX :03-3833-9873  / 03-3834-5891

SOFTBANK电话:070-2614-7466   担当:小贾  微信号:07026147466
SOFTBANK电话:080-3398-4381   担当:小郭  微信号:08034162275
SOFTBANK电话:090-2172-4325   担当:小于  微信号:TYOSCL4325
SOFTBANK电话:080-3398-4387   担当:小李  微信号:huacheng4387
SOFTBANK电话:080-3398-4362   担当:小何  微信号:huacheng602
SOFTBANK电话:080-3084-4389   担当:小马  微信号:huacheng858

http://www.kaseisyoji.com/forum.php?mod=forumdisplay&fid=10

2#
 楼主| 发表于 2018-10-6 10:15:09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邓文龙 于 2018-10-6 10:20 编辑

微生物油脂

微生物油脂(microbial oils)又称单细胞油脂(single cell oil,SCO),是由酵母、霉菌、细菌和藻类等微生物在一定条件下利用碳水化合物、碳氢化合物和普通油脂为碳源、氮源、辅以无机盐生产的油脂和另一些有商业价值脂质。

中文名 微生物油脂 外文名 microbial oils 别    称 单细胞油脂 英文别称 single cell oil 简    称 sco 性    质 商业价值脂质 应用领域 食品业

目录
1 定义
2 特点
3 生产
4 应用

定义

微生物油脂(microbial oils)又称单细胞油脂(single cell oil,SCO),是由酵母、霉菌、细菌和藻类等微生物在一定条件下利用碳水化合物、碳氢化合物和普通油脂为碳源、氮源、辅以无机盐生产的油脂和另一些有商业价值脂质。在适宜条件下, 某些微生物产生并储存的油脂占其生物总量的 20%以上, 具有这样表型的菌株称为产油微生物。

特点
微生物生产油脂不仅具有油脂含量高、生产周期短、不受季节影响、不占用耕地等优点;而且可用细胞融合、细胞诱变等方法,使微生物产生高营养油脂或某些特定脂肪酸组成油脂,如EPA、DHA、类可可脂等。

生产
产油微生物
能够生产油脂的微生物有酵母、 霉菌、 细菌和藻类等 ,其中真核的酵母、 霉菌和藻类能合成与植物油组成相似的甘油三酯,而原核的细菌则合成特殊的脂类。目前研究得较多的是酵母、 藻类和霉菌。现在用于生产多不饱和脂肪酸的微生物主要为藻类、细菌和真菌,由于细菌产量低,所以目前主要集中在藻类和真菌。常见的产油酵母有:浅白色隐球酵母( Cryptococcus albidus) 、 弯隐球酵母( Cryptococcus albidun) 、 斯达氏油脂酵母( Lipomyces) 、 茁芽丝孢酵母( Trichospiron pullulans ) 、 产油油脂酵母 ( Lipomy slipo fer) 、 胶粘红酵母( Rhodotorula giutinis) 、 类酵母红冬饱( Rhodosporidium toru loides)等。常见的产油霉菌有:土霉菌( Asoergullus terreus) 、 紫瘫麦角菌( Clavicepspurpurea) 、 高梁褶抱黑粉菌( Tolyposporium) 、 高山被孢霉( Mortierella alpina) 、 深黄被孢霉( Mortierella isabellina)等。常见的产油海藻有:硅藻( diatom) 和螺旋藻( Spirulina) 。
微生物油脂合成的机理
微生物产生油脂的过程, 本质上与动植物产生油脂的过程相似, 都是从乙酰 CoA 羧化酶催化羧化的反应开始, 然后经过多次链延长, 或再经过去饱和作用等完成整个生化过程。在此过程中, 有两个主要的催化酶, 即乙酰 CoA 羧化酶和去饱和酶。其中乙酰 CoA 羧化酶催化脂肪酸合成的第一步, 是第一个限速酶。此酶是由多个亚基组成的复合酶,结构中有多个活性位点, 因此该酶能为乙酰 CoA、ATP 和生物素所激活。去饱和酶是微生物通过氧化去饱和途径生成不饱和酸的关键酶, 这一过程称之为脂肪酸氧化循环。
综合目前国外的研究,粘红酵母油脂合成的机理可分为四个环节: 两个前体乙酰 CoA 和 3- 磷酸甘油的形成; 甲羟戊酸的合成, 乙酰 CoA 形成脂酰 CoA 和鞘脂; 以甲羟戊酸为前体合成甾醇、 类胡萝卜素和碳水化合物; 以乙酰CoA和 3- 磷酸甘油为前体合成磷脂酸、甘油二脂、甘油三脂和磷脂。由此可见, 在酵母细胞内油脂合成的多少, 乙酰 CoA 起了主导作用, 而乙酰 CoA 的形成又受到氮源多少、 AMP 和异柠檬酸脱氢酶活力等诸多因素的影响。

应用
微生物油脂在食用油方面的应用
微生物油脂是继植物油脂、 动物油脂之后开发出来的又一人类食用油脂新资源。20 世纪 80 年代以来, γ - 亚麻酸(GLA)、 花生四烯酸(AA)含量高的微生物相继在日本、 英国、 法国、 新西兰等国投入工业化生产, 日本、 英国已有 AA 发酵产品投入市场。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 开发利用微生物进行功能性油脂的生产成为一大热点, 如利用深黄被孢霉进行GLA 的生产, 以及利用微生物培养生产 EPA、 DHA等营养价值高且具有特殊保健功能的功能油脂的
研究。
微生物油脂在生物柴油生产中的应用
产油微生物除可代替动植物油脂生产食用油脂, 特别是保健类功能性油脂外, 还可以作为生产生物柴油的油源。生物柴油由各种动、 植物油脂经酯化或转酯化工艺而得, 而大部分微生物油的脂肪酸组成和一般植物油相近, 以 C16 和 C18 系脂肪酸,如油酸、 棕榈酸、 亚油酸和硬脂酸为主, 因此微生物油脂可替代植物油脂生产生物柴油。 由于技术经济原因, 过去单细胞油脂很少有规模化生产的报道。但随着工业生物技术的发展, 微生物油脂发酵从原料到过程都在不断取得新的进展。 最近美国国家可再生能源实验室(NREL)的报告特别指出, 微生物油脂发酵可能是生物柴油产业和生物经济的重要研究方向。

详细:

https://baike.baidu.com/item/%E5 ... /9848630?fr=aladdin

3#
 楼主| 发表于 2018-10-6 10:28:46 | 只看该作者
海洋微藻:后石油时代的绿色油田

将来的某一天,汽车没准也会要求“给我来碗海藻汤”。这听起来有些童话色彩,科学家却正认真地把它变为现实。
在政府支持下,眼下上海正在研究利用藻类吸收工业排放的二氧化碳,并制造生物柴油的新技术。山东省的海洋专家也已经在实验室取得了初步成果,培育出的富油微藻,最高含油比已经达到68%,并在此基础上制取生物柴油。
专家认为,海洋微藻的能源化利用,有望成为“后石油时代”破解能源危机的一把钥匙。
水里的“生物油田” 藻类制油比玉米大豆更有潜力
能源危机和全球变暖是目前全世界可持续发展面临的两大问题。针对前者,科学家们正试图通过开发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等清洁能源技术,降低对传统化石能源的依赖;针对后者,相关的二氧化碳收集和埋藏技术也在发展中。
不过,上海正在研发的一种新兴技术既能“开源”,又能减排,可谓一箭双雕,这就是微藻制油。
目前,生物柴油刚经历了一段从“广受追捧”到“广受质疑”的波折——利用玉米、大豆等提炼乙醇和生物柴油的技术,虽解决了碳排放问题,却会产生“与粮争地”的后果,“生物柴油加剧粮食危机”的提醒日益引起关注。因此,新的生物柴油来源成为全球的热门课题,国内科技界也在抓紧研发。
一般而言,科学家把玉米制油等作为生物质能利用的第一代技术,秸秆发电是第二代,而微藻制油就是第三代,其应用前景非常广阔。
目前来看,比玉米、大豆更有潜力的“生物油田”,可能不在土壤中,而在水里。
上海交通大学副教授、主持藻类制油研究的缪晓玲告诉记者,藻类含有大量的生物油脂(也就是植物油),部分品种含油达70%,而且它们的光合作用效率高,生长迅速。一年能种三季的玉米非常罕见,但藻类,10天、最多两周就可以完成一个生长周期。研究表明,每公顷土地上,玉米的年产油量只有120升,大豆稍高,为440升,而藻类可达1.5万至8万升,是玉米的数百倍。因此,如果能找到最适宜的品种,加上培育得当,藻类将是非常有潜力的生物柴油来源。
在缪晓玲带领下,记者参观了她的实验室。在温度和光照条件受控的培养箱里,放满了玻璃瓶,里面装着各种深浅不一的绿色液体。培养箱边斜靠着一个钢瓶,接出很多根橡皮管,每根橡皮管都插入一个烧瓶,在液面下咕咕地冒着气泡。
缪晓玲告诉记者,瓶子里养的是各种藻类,橡皮管里冒出的是二氧化碳。按比较正式的说法,这些藻类属于微藻,是海带、紫菜的“远亲”。不过微藻只比细菌稍大,个头在几个微米。它们之所以是绿色的,是因为细胞内含有叶绿素,在适宜的温度下,微藻能大量吸收二氧化碳,并通过叶绿素的光合作用制造生长所需的养分。待微藻长成,脱水干燥,就能得到浅绿色的粉末。随后,从这些藻粉中提取出油脂,经化学方法处理制备出的生物柴油,其性质和成分与传统石化柴油非常相似,某些指标比如发动机低温启动性能甚至更好,因此应用价值更高。
打造“微藻训练营” 完美绿色循环期待技术突破
从上世纪90年代起,缪晓玲一直在从事藻类研究。2002年后,她在清华大学攻读博士,同导师吴庆余教授一起研究藻类制油技术。2006年,他们在世界权威生物学期刊《Bioresource technology》(《生物资源技术》)上发表了论文,这是国际上第一篇利用藻类油脂制备生物柴油的论文,已被SCI论文引用多达30次以上。目前,她既是上海交大生命科学技术学院的教师,也是该校生物质能研究中心的研究者。
缪晓玲告诉记者,微藻制油首先要解决的就是品种选择。全世界目前已知的藻类有近3万种,含油量高的未必长得快,长得快的未必适应高浓度二氧化碳环境。实验室不仅是一个“选秀赛场”,同时也是一个“微藻训练营”。微藻不仅要在“海选”中表现出潜力,也可以通过人为调整“驯化”,提高其吸碳和产油的能力。
此外,为大规模推广微藻柴油,还必须开发出适合工业化的连续采收、脱水干燥技术,以及大规模“炼油”的方法。缪晓玲说,目前的脱水干燥方法大量消耗能源,成本高昂,与新能源的开发初衷相悖。
那些养着微藻的实验用玻璃瓶,都可以看做是未来“绿色油田”的缩微版。缪晓玲说,如果技术体系完备,微藻制油就将画出一个完美的绿色循环——建立规模化的微藻制油工厂,在大型容器中养殖微藻。白天,阳光和二氧化碳工业废气将为微藻创造出适宜的生长条件;入夜,光合作用停止,但依然可以给微藻“喂食”工业废水,让它们利用废水中的糖制造养分。在这一绿色循环的末端,微藻柴油能让汽车的碳排放降为零,而“榨油”之后的微藻残渣,则可以作为新型生物质能锅炉的燃料。由于不占用耕地,工厂化运营也可大幅提高土地利用率,因此不存在“与粮争地”的问题。
上海交大生物质能研究中心主任、市清洁能源工程技术中心总工程师罗永浩教授告诉记者:如果将制油同二氧化碳处理结合起来,则是非常重要的研究方向。“上海有很多大型燃煤电厂,其气体排放99%是二氧化碳,微藻制油在本地就能循环起来。”
上海交大的生物质能课题得到了市财政资金的支持。除了政府,微藻制油目前在全球更受到了顶级企业的关注,这也表明其绝非“科幻故事”。
在国外,近一两年投入巨资启动研发的一长串企业名单里,包括壳牌、雪佛龙等石油巨头,以及正致力于新能源开发的比尔·盖茨。在国内,几周之前,中石化与中科院高调宣布,将战略合作联手开发微藻制油。中科院副院长李静海透露,近期将完成小试研究,2015年前后实现户外中试装置研发,远期将建设万吨级工业示范装置。
破解“后石油时代”难题
14%的盐碱地种微藻可满足全国一半用油需求
“从国家发展的战略高度考虑,寻找可再生资源已成为当务之急。”中国海洋大学教授管斌认为,利用藻类生物质生产液体燃料,对缓解人类面临的粮食、能源、环境三大危机,有着巨大的潜力,对于减少对石油的依赖、保证国家能源安全具有深远意义。
据了解,我国的有机碳组成中,海洋藻类占了1/3,藻类是一种数量巨大的可再生资源,也是生产生物质能源的潜在资源,其中微型藻类的含油量非常高,可以用于制取生物柴油。
山东海洋工程研究院院长李乃胜介绍,山东有十几个课题组在从事微藻研究,已发现、筛选、培育几十个富油藻种,并开始运用基因工程技术来改造藻种。还有一些技术力量正在进行微藻生物柴油制备技术的研究。
中科院海洋研究所专家韩笑天说,利用微藻生产生物能源具有潜在的应用前景。微藻能够有效地利用太阳能,通过光合作用固定二氧化碳,将无机物转化为氢、高不饱和烷烃、油脂等能源物质;而且微藻生物能源可以再生,燃烧后不排放有毒有害物质,对大气二氧化碳没有净增加。
中科院青岛生物能源与过程研究所生物制氢团队负责人郭荣波说,微藻比植物有更高的光能转化效率,据估计,微藻生物质产量可达到陆地植物的300倍。而且微藻生长的适应性强,海水、淡水都可以养殖,微藻农场可设于任何地点,可以在盐碱地、粘土地、滩涂以及浅海、湖泊养殖,不与粮争地,不与人争粮。“我国盐碱地面积达1.5亿亩,如果用14%的盐碱地种植微藻,在技术成熟的条件下,生产的柴油量就可满足全国50%的用油需求。”
专家们认为,我国在薯干、玉米等发酵生产酒精技术上已比较成熟,但每生产一吨酒精需要3吨粮食作为原料。如果每年生产一千万吨酒精,就需要三千万吨玉米,这比我国玉米生产基地吉林年产量还要大。随着可利用的土地不断减少,在世界范围内,粮食供给越来越成为影响人类生存的大问题,如果每年生产几千万吨酒精,都以粮食为原料,显然是不可能的,而利用微藻来制取酒精和生物柴油,显然是“一举数得”。
微藻能源价值受全球关注
美国从1976年起就启动了微藻能源研究,研究以化石燃料产生的废气生产高含脂微藻。这一计划因为研究经费精减、藻类制油成本过高,于1996年中止。但是,美国的科学家已经培育出富油的工程小环藻,这种藻类在实验室条件下脂质含量可达到60%以上(比自然状态下微藻的脂质含量提高3至12倍),户外生产也可增加到40%以上。这为未来研究提供了坚实基础。
2006年11月,美国绿色能源科技公司和亚利桑那公众服务公司在亚利桑那州建立了可与1040兆瓦电厂烟道气相连接的商业化系统,成功地利用烟道气的二氧化碳,大规模光合成培养微藻,并将微藻转化为生物“原油”,其产率可达到每年每英亩提供5000至10000加仑生物柴油和相当量生物乙醇的水平。2007年,由美国能源部圣地亚国家实验室牵头,美国国内十几家实验室和上百位科学家组成的联盟宣布了由国家能源局支持的“微型曼哈顿计划”,计划在 2010年实现微藻制备生物柴油的工业化。美国能源局计划在各项技术全面进展的前提下,将微藻产油的成本于2015年降至2至3美元/加仑。
2007年3月,以色列一家公司对外展示了利用海藻吸收二氧化碳,转化太阳能为生物质能的技术,在离电厂烟囱几百米处的跑道池中规模培养海藻,并将其转化为燃料,每5公斤藻可产1升燃料。
据中国海洋大学教授潘克厚等海洋专家介绍,在微藻产乙醇方面,美国也已开发出利用微藻替代糖来发酵生产乙醇的专利,目前还没有工业应用;日本两家公司联合开发出利用微藻将二氧化碳转换成燃料乙醇的新技术,计划在2010年研制出有关设备。
鉴于微藻的重要能源价值以及世界各国能源微藻研究的进展,有专家建议,我国应立即启动微藻产乙醇、产油技术的研究,对微藻产氢也要注意跟踪动态,作好长远计划。

http://www.chinaspirulina.com/Ch ... D=408&SortID=19

4#
 楼主| 发表于 2018-10-6 10:33:20 | 只看该作者
微藻制油技术:两大瓶颈待突破

2011年01月21日07:42    来源:《科学时报》     

刘天中 博士,中科院青岛生物能源与过程研究所研究员,能源微藻团队负责人。

  □刘天中

  作为传统的化石能源,石油和煤炭是地球通过漫长的地质运动才攒下的“家底”,正在日渐短缺。生物质能因为可利用生物体吸收今天的碳(空气中的二氧化碳)直接合成含碳能源,相关技术广受关注。

  而微藻,目前被认为是最具潜力的油脂生物质资源。

  三位一体的新兴产业

  人们希望利用太阳能和二氧化碳,通过光合作用获得大量的含油微藻细胞,将油脂从微藻细胞中提取分离出来,再通过催化转化过程将藻油制备成生物柴油或航空煤油。

  微藻制油优点多多。首先它不与人争粮,不与粮争地,光合效率高,可充分利用滩涂、盐碱地、沙漠、山地丘陵进行大规模培养,也可利用海水、苦咸水、废水等非农用水进行培养。其产出率高出传统作物数十倍,可有效解决非粮食可再生生物质能源的资源瓶颈。

  微藻油脂含量高。在一定的诱导胁迫条件下,某些单细胞微藻可积累相当于细胞干重50%~70%的油脂,这是其他任何油料作物都无法比拟的。

  在利用微藻生产生物柴油的同时,还可副产大量的藻渣生物质,作为进一步生产蛋白质、多糖、色素、碳水化合物等的原料,广泛用作高值化学品、保健品、食品、饲料、水产饵料等。

  而且特别重要的是,微藻制油具有二氧化碳减排效应。理论上计算,每生产培养1吨微藻,可以捕获1.83吨二氧化碳。

  一些学者甚至认为微藻是解决能源与环境问题的终极出路,微藻能源产业被认为是集能源生产、固碳减排与农业发展三位一体的战略性新兴产业。

  复杂的系统工程

  不过,“前途光明,道路曲折”。虽然微藻用于生产生物燃料的优势明显,但微藻生物燃料技术链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多个科学与工程技术问题。

  大规模微藻生物质资源获得困难和微藻生物能源产品成本过高是目前微藻生物能源技术面临的两大瓶颈。以目前的技术进行产业化,存在大规模培养占地面积过大、基础建设投资过高、加工过程能耗物耗过大的问题。

  这两大瓶颈的解决需要从微藻生物能源产业链涉及的各个环节进行技术攻关与突破。

  首先要强化优质藻种选育技术的研究,通过现代生物技术,获得和构建能够适应工业化大规模应用、高光效、高油脂产率和高抗逆的工程微藻株系。

  其次要特别加强微藻规模培养工艺与装备技术开发。目前,微藻的规模培养远未能充分发挥其速生高产的优势。因此需要发展高效低成本可规模化的微藻培养创新技术体系,建立和发展废水和燃厂废气CO2利用的微藻生态养殖技术,大幅度提高单位面积微藻生物产率、降低物能消耗,从根本上解决培养占地和成本瓶颈。

  第三要研究开发高效低能耗的微藻加工转化的工艺、关键技术与装备,形成和建立以微藻生物柴油、航空煤油等为核心能源产品,以微藻生物质全组分多元化利用为特色的微藻生物炼制技术体系。

  国外的研发竞赛

  国外的微藻制油技术研发曾经历起伏。受第一次石油危机的影响,美国于1978年启动了耗资2500万美元的水生物种项目,旨在利用微藻生产生物柴油。科研人员筛选出300余株产油藻种,重点开发适于微藻生物柴油生产的培养系统和制备工艺。

  上世纪90年代,日本国际贸易和工业部也曾资助一项“地球研究更新技术计划”。该项目着力开发密闭光合生物反应器技术,利用微藻吸收火力发电厂烟气中的二氧化碳来生产生物质能源,10年间共投资约25亿美元。筛选出多株耐受高二氧化碳浓度、生长速度快、能形成高细胞密度的藻种,建立了光合生物反应器的技术平台以及微藻生物质能源开发的技术方案。但由于90年代后期油价大幅降低,而微藻制油的关键技术未获突破,成本过高,相关技术研究处于停滞状态。

  进入21世纪,石油价格一度大幅上扬,人们对未来化石能源供应短缺普遍感到担忧,再加上“使用化石能源导致全球气候变暖”的普遍认知,微藻能源技术重新受到高度关注,多国政府、研究机构、高校与大公司等都纷纷投入巨资,以期占领战略制高点和实现技术垄断。

  2007年10月,国际能源公司宣布开发微藻生物燃料技术。同年12月,Shell公司宣布与HR Biopetroleum公司组建Cellena公司,投资70亿美元在夏威夷开展微藻生物柴油技术研究。美国第二大石油公司Chevron则于当年底宣布,与美国能源部可再生能源实验室协作研究微藻生物柴油技术。荷兰AlgaeLink公司也于当年宣布开发成功新型微藻光生物反应器系统,开始向全球销售其反应器,并提供技术支持。2008年,英国碳基金公司启动项目,计划耗资2600万英镑于2020年前实现利用藻类生产运输燃料。

  奥巴马政府上台后,美国启动了绿色能源拉动经济增长的新计划,20亿美元的投入中有12亿美元用于微藻生物能源技术研发。此外,美国Exxon Mobil公司宣布投资给Synthetic Genomics公司6亿美元发展相关技术。

  值得关注的是,继波音公司在美国西雅图完成微藻生物燃油的飞机首航,造成巨大的轰动效应以后;2009年11月23日,法航和荷航的一架747客机搭载约40名特殊乘客从阿姆斯特丹起飞,这是欧洲第一架使用微藻生物燃料驱动升空的民航客机。

  中国的技术现状

  我国在藻种筛选、生理生态学等上游工作方面已有较多积累,如中科院水生生物所、中国海洋大学都建立了相当规模的海水、淡水藻种资源库,拥有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油藻株。但对工业化藻株的筛选改造和评价还不够深入。

  我国的经济微藻商业化生产处于世界前列。在以保健品和饵料应用为目的的小球藻、螺旋藻生产方面,我国的产量占全球的50%以上。通过小球藻、螺旋藻等的规模培养,我国建立起了良好的微藻规模培养技术基础。

  我国自“十一五”开始布局以生物能源生产为目标的微藻能源研究。以中科院海洋所、过程工程所、青岛生物能源与过程所,清华大学、华东理工大学等为代表的众多科研单位相继开展了高产油藻种的选育与改造、高效微藻光反应器、高密度培养、高效加工等技术研究工作,形成了如微藻光合—发酵诱导耦合培养技术、高效低成本杂交式反应器技术、高效薄层开放池培养技术、高效CO2补碳技术、高效低成本湿藻油脂直接提取技术、高效生物柴油催化转化技术等一批特色创新技术。

  此外,中石油、中石化、新奥燃气集团等企业也进入微藻生物能源技术领域。如新奥集团建成了国内规模最大的11000升多层管道式立体培养反应器。

  目前,我国相关技术总体水平与国外同步,部分领域研究思路和进展甚至领先,但大规模的系统建设、过程优化、工艺评价与国外仍有一定差距;须进一步推动自主知识产权的藻种选育与改造、规模化培养与加工关键技术的创新,建立全流程集成的中试示范体系,为2020年左右形成万吨级产业化示范奠定基础。

  笔者相信,随着技术的成熟与完善,碳汇和化石能源资源的短缺,微藻生物能源终将实现与传统能源的竞争,成为全社会重要的能源解决方案和供应体系。

(责任编辑:赵竹青)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于都市网 | 服务条款 | 开放平台 | 广告服务 | 商务洽谈 | 都市网招聘 | 都市网公益 | 客服中心 | 网站导航 | 版权所有

手机版|小黑屋|Comsenz Inc.  

© 2001-2013 源码论坛 Inc.    Powered by Weekend Design Discuz! X3.2

GMT+8, 2024-4-26 00:30 , Processed in 0.231389 second(s), 38 queries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