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找回密码
搜索
查看: 821|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Sci:一蓝细菌神经毒素导致空泡性髓鞘病 溴化物生物累积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21-3-29 16:26:3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顾汉现 于 2021-3-29 20:25 编辑

Science:逮住元凶!揭示一种蓝细菌神经毒素导致空泡性髓鞘病

2021-03-28 21:26

2021年3月28日讯/生物谷BIOON/---空泡性髓鞘病(vacuolar myelinopathy, VM)是一种以脑白质广泛空泡化为特征的神经系统疾病。1994年,它首次在秃鹰身上确诊,此后在美国东南部蔓延。除了水鸟和飞禽等鸟类外,VM还被发现影响两栖动物、爬行动物和鱼类。尽管研究工作十分深入,但这种神秘疾病的原因一直难以捉摸。在死亡的动物身上既没有检测到传染性病原体,也没有检测到外来物质,但现场和实验室研究表明,VM可以通过食物链从草食性鱼类和野生动物转移到食肉鸟。

VM的发生与人造水体中的入侵植物轮叶黑藻(Hydrilla verticillata)上生长的蓝细菌(Aetokthonos hydrillicola,下称AH蓝细菌)有关。众所周知,蓝细菌会产生强效毒素,因此,来自德国、美国和捷克的研究人员在一项新的研究中推测由这种附生性蓝细菌产生的神经毒素会导致VM。相关研究结果发表在2021年3月26日的Science期刊上,论文标题为“Hunting the eagle killer: A cyanobacterial neurotoxin causes vacuolar myelinopathy”。


在美国东南部进行的实地研究证实,在一半以上的流域,轮叶黑藻与AH蓝细菌一起定植。只有在轮叶黑藻和AH蓝细菌群体密集分布的水库,才会发生野生动物因患上VM而死亡。实验室生物测定证实了在VM爆发期间收集的AH蓝细菌-轮叶黑藻生物量粗提物的神经毒性,但在无VM地点的样品中未检测到神经毒性。然而,AH蓝细菌的实验室培养物并没有引起VM。随后,通过质谱成像分析在VM阳性水库收集的轮叶黑藻上生长的AH蓝细菌,发现这种蓝细菌菌落与一种溴化代谢物共定位。

给AH蓝细菌实验室培养物补充溴化钾可显著地导致这种代谢物的生物合成。轮叶黑藻从环境中超量积累溴化物,可能为这种蓝细菌提供这种用于生物合成的前体分子。对这种代谢物的分离和结构阐明揭示了一种结构上不寻常的五溴化双吲哚生物碱(pentabrominated biindole alkaloid),这些作者称之为aetokthonotoxin(AETX)。通过对AH蓝细菌的基因组测序,确定了AETX生物合成基因簇。对在该基因簇中检测到的一种卤化酶(halogenase)的生化特征分析表明,它以预期的取代模式对色氨酸进行溴化。AETX对秀丽隐杆线虫[中位致死浓度(LC50)40 nM]和斑马鱼(Danio rerio;LC50 275 nM)有剧毒。用AETX灌胃的来亨鸡(Gallus gallus)出现了VM特征性的脑部病变,而在对照来亨鸡中没有观察到病变。通过脑组织的透射电子显微镜验证了对经过AETX处理的来亨鸡的VM诊断。

从AH蓝细菌到秃鹰:AETX神经毒素通过食物链传播。图片来自Science, 2021, doi:10.1126/science.aax9050。

由此可知,这些作者证实,AETX是VM的致病因子。AETX的生物合成依赖于溴的可用性。促进AH蓝细菌产生毒素的季节性环境条件是流域特有的。应进一步调查地质和人为来源(如水处理厂和发电厂)的溴化物升高对VM 的影响。值得注意的是,控制轮叶黑藻的综合化工厂管理计划应避免使用含溴化学物(如二溴杀草快)。AETX具有亲脂性,在通过食物网转移的过程中可能产生生物累积,因此哺乳动物也可能面临风险。应加强对轮叶黑藻和AETX的监测和提高公众认识,以保护野生动物和人类健康。(生物谷 Bioon.com)

参考资料:

Steffen Breinlinger et al. Hunting the eagle killer: A cyanobacterial neurotoxin causes vacuolar myelinopathy. Science, 2021, doi:10.1126/science.aax9050.

https://science.sciencemag.org/content/371/6536/eaax9050

http://news.bioon.com/article/6785789.html



蓝菌门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8%97%8D%E8%8F%8C%E9%96%80

细菌抗噬菌体感染分子机制:

摘要:细菌与噬菌体间是一种寄生关系,一方面细菌抵抗噬菌体感染,另一方面噬菌体也产生抗宿主菌防御的改变。本文从细菌的被动免疫、主动防御方面综述了多种细菌抵抗噬菌体的分子机制。这其中既包括细菌生物膜的物理阻隔作用,也包括吸附抑制、注入阻滞、限制修饰系统、流产感染等机制,还包括新近发现的细菌的适应性免疫-CRISPR-Cas系统以及噬菌体排除系统。细菌与噬菌体间的竞争,不仅是自身选择压力的结果,也是彼此共进化的动力。

http://www.jbjc.org/JBJC/html/article_8450.htm



华成旅行社  欢迎来电咨询:

电话:03-3833-9823  / 03-5688-1863
FAX :03-3833-9873  / 03-3834-5891

SOFTBANK电话:080-3416-2275   担当:小郭  微信号:08034162275
SOFTBANK电话:090-2172-4325   担当:小于  微信号:TYOSCL4325
SOFTBANK电话:080-3398-4387   担当:小李  微信号:huacheng4387
SOFTBANK电话:080-3523-4388   担当:小何  微信号:huacheng602
SOFTBANK电话:080-3084-4389   担当:小马  微信号:huacheng858

http://www.kaseisyoji.com/forum.php?mod=forumdisplay&fid=10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于都市网 | 服务条款 | 开放平台 | 广告服务 | 商务洽谈 | 都市网招聘 | 都市网公益 | 客服中心 | 网站导航 | 版权所有

手机版|小黑屋|Comsenz Inc.  

© 2001-2013 源码论坛 Inc.    Powered by Weekend Design Discuz! X3.2

GMT+8, 2024-4-19 18:48 , Processed in 0.070407 second(s), 18 queries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