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找回密码
搜索
查看: 794|回复: 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卡桑德拉大桥:经典老片的重温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5-5-10 23:35:2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卡桑德拉大桥:经典老片的重温

2007年11月16日18:26 观察与思考

新浪

  -水 木

  两名恐怖分子想炸毁国际卫生实验室,但他们到实验室后却被警员击毙了其中一名恐怖分子。可是警员却不小心将实验品内的病毒打碎,并溅到另一名恐怖分子身上,这名恐怖分子便趁乱乘火车逃走。

  这种病毒传染得非常快,很快火车上的许多旅客都被传染了。国际警局为了这种病毒不传染给其他人,于是对火车进行控制,并要将其开到卡桑德拉大桥给毁掉。车上的科学家通过自己的实验方法使许多人解除了病毒,可是上级却不相信他,最后科学家只有用自己的方法进行解决……

  时常在想,当人们在面对即将来临的灾难时会有怎样的反映呢?是逃避,是反抗,是哭泣,还是默默的等待它的到来?在灾难面前,人们都会有不同的表现,一切秘密也终会被揭穿,闹矛盾的情侣也会言归于好,甚至坏人也会受到内心的冲击变得勇敢与正义。

  电影《卡桑德拉大桥》正是这样一部影片—两名国际恐怖分子闯进了日内瓦的国际卫生组织总部,欲实施恐怖袭击,但却受到负责保安工作的警员的迎头阻击。其中一名恐怖分子被击毙,追捕过程中,警员不小心将实验品病毒打碎并溅到另一名恐怖分子身上,致使恐怖分子感染病菌。这名感染了病毒的恐怖分子逃窜到一列开往斯特哥尔摩的火车上,车上快乐的旅客们还不知道自己随时遭遇被细菌所传染的危险。

  这种病毒传染得非常快,很快火车上许多旅客都给传染上了,国际警局为这种病毒不能蔓延下去,于是对火车进行控制,并要将其开到卡桑德拉大桥炸毁。

  列车不允许在任何车站停留,这引起了人们的骚动。车上的科学家通过自己实验方法使许多人解除了病毒,可是上级却不相信他,最后科学家只有用自己的方法进行解决。

  列车上的人们与细菌研究人员发生冲突,人们纷纷拿起武器—连年轻的女作家与其丈夫也被无奈地卷入战火中。研究组织为接下火车上被染者,必须要通过不能承受该火车重量的“卡桑德拉大桥”。于是灾难出现了—火车脱轨、大桥爆炸、细菌通过空气在扩散……

  影片运用了一贯的手法—对比。当列车驶进瑞士风景如画的郊外,美丽的姑娘唱起了动听的歌,可爱的小女孩望着窗外怡人的风景,一切的一切都是那样的美好。但随着故事的发展,丑恶与矛盾慢慢浮现,但当他们共同面对卡桑德拉大桥,面对灾难与死亡的恐惧时,丑恶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他们紧紧团结起来,与死亡作斗争。

  最后,前几节车厢驶进了大桥,接着是桥塌,河面上漂浮着无数的尸体与行李……这是邪恶的政府酿成的悲剧!当一切结束,司令走出工作室,长长的背影充满着无奈与痛苦,其实一切矛头所指的他不过只是一个工具而已。

  由英国、意大利和德国联合摄制的灾难片《卡桑德拉大桥》制作于1976年,早在上世纪80年代初便在我国公映,其后也偶尔在电视台播放,所以观众对它的故事并不陌生。这部20多年前的老片几乎没有今天好莱坞大片惯用的电脑高科技,却照样把剧情拍得扣人心弦,而从中传递出的那种面对病毒的大无畏和对病人的爱心及人道主义精神更给人以震撼。该片的结构几乎成了灾难片的经典模式,还影响了后来的许多影片。

  当年《卡》片公映时观众可能只熟悉女主角“詹妮弗”的扮演者索菲亚·罗兰,现在回过头去翻翻主创名单,发现影片阵容是毫不夸张的“豪华”:除了索菲亚·罗兰这个意大利“国宝”,导演乔治·潘·考斯马托斯也来自意大利,他的《逃亡雅典娜》、《第一滴血》等作品也是影迷们津津乐道的;男主角“张伯伦大夫”则由英国老牌演员理查·哈里斯担纲,他最新的银幕形象是《哈利·波特》前两集中白胡子的“邓不利多校长”,可惜老爷子已于去年底去世,所以不妨让我们再从《卡》片中重温他当年的风采;扮演“麦肯奇上校”的波特·兰卡斯特同样不可小觑,他是1960 年奥斯卡和金球奖的双料影帝,其他演员如艾娃·嘉德娜、马丁·西恩等也都是欧美影坛的重量级演员;此外那个演“海利神父”的黑人明星,他就是大名鼎鼎的前美国橄榄球巨星O.J.辛普森。

  这些大牌演员的高超演技自然无可挑剔,而该片的配音队伍同样是如假包换的“全明星阵容”,影片完全体现了上海电影译制厂黄金时期的水准:毕克的“张伯伦”、丁建华的“詹妮弗”、富润生的“麦肯奇”,就连配角也都由尚华、赵慎之、施融等担纲,他们的传神演绎为影片如虎添翼,比如“张伯伦”和“詹妮弗”这对欢喜冤家在包厢里的几场斗嘴的戏,那些妙趣横生的台词和尖刻的讥诮简直令人要为两位幕后英雄叫好。所以《卡桑德拉大桥》的拷贝尽管已经陈旧、画面有些磨损,但即使只是闭上眼睛欣赏,你都能体验到一次完美的“电影之旅”。-

http://www.tudou.com/programs/view/5COWRyOM7AA/

2#
 楼主| 发表于 2015-5-10 23:54:13 | 只看该作者
银色经典《卡桑德拉大桥》(06-7月10日23:54)

2006年07月04日15:47 CCTV-6

银色经典《卡桑德拉大桥》(7月10日23:54)



  银色经典 《卡桑德拉大桥》(德国/意大利)本周重点推介

  THE CASSANDRA CROSSING

  导演:乔治 P. 科斯马图斯

  主演:索菲亚·罗兰、查德 ·里斯、马丁·希恩

  故事梗概:

  两名国际恐怖分子闯进了日内瓦德国际卫生组织总部,想实施恐怖袭击,保安人员在追捕他们的过程中,不小心将实验室内的玻璃瓶打破,瓶内含有病毒的液体溅到两人身上。两人都被致命病毒所感染,一人当场被擒,不久腐烂而死;另一人逃窜到一列开往斯特哥尔摩的列车上。这种病毒传播速度非常快而且具有40%的死亡率,不久整列火车上许多乘客都被传染。有关当局为了控制局面,对列车进行严密监控,不许所有乘客下车、不许列车在任何车站停留,将所有车窗封闭,最后意图将列车引向卡桑德拉大桥,该桥根本无法承受列车的重量……

  实验室里和车上的科学家,都发现用氧气可以治愈被感染的人,可是当局并不相信,仍然一意孤行任由列车驶向大桥。为了生存,列车上的乘客联合起来用武力反抗,和控制列车的武装人员展开了对列车的争夺权……

  精彩视点:

  《卡桑德拉大桥》早在上世纪80年代初便在我国公映,作为中国观众接触的西方商业片之一,该片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今天重新看,虽然本片没有多少壮观的视觉场面,但是独特的创意、扣人心弦的剧情、以及面对病毒不同人的反应所揭示的人性,都依然引人入胜。本片的结构也成为灾难片的一种经典模式,影响了后来许多影片,比如1996年的美国影片《恐怖地带》。

  7月10日 23:54 CCTV-6播出 幸儿

  老片新看

  由英国、意大利和德国联合摄制的灾难片《卡桑德拉大桥》,早在上世纪80年代初便在我国公映,其后也偶尔在电视台播放,所以观众对它的故事并不陌生。这部20多年前的老片几乎没有今天好莱坞大片惯用的电脑高科技,却照样把剧情拍得扣人心弦,而从中传递出的那种面对病毒的大无畏和对病人的爱心及人道主义精神更给人以震撼,该片的结构几乎成了灾难片的经典模式,还影响了后来的许多影片。

  当年《卡》片公映时观众可能只熟悉女主角“詹妮弗”的扮演者索菲亚·罗兰,现在回过头去翻翻主创名单,发现影片阵容是毫不夸张的“豪华大卡斯”:除了索菲亚·罗兰这个意大利“国宝”,导演乔治·潘·考斯马托斯也来自意大利,他的《逃亡雅典娜》、《第一滴血》等作品也是影迷们津津乐道的:男主角“张伯伦大夫”则由英国老牌演员理查·哈里斯担纲,他最新的银幕形象是《哈利·波特》前两集中白胡子的“邓不利多校长”,可惜老爷子去年底去世,所以不妨让我们再从《卡》片中重温他当年的风采;扮演“麦肯奇上校”的波特·兰卡斯特同样不可小觑,他是1960 年奥斯卡和金球奖的双料影帝,其他演员如艾娃·嘉德娜、马丁·西恩等也都是欧美影坛的重量级演员;此外别忘了那个演“海利神父”的黑人明星,他就是大名鼎鼎的前美国橄榄球巨星O.J.辛普森。

  激情与魅力的代言人索菲亚·罗兰

  喜欢看电影的人,对著名女影星索菲亚·罗兰一定不会陌生,这位意大利国宝级女星一直是激情与魅力的代言人,她以动人的风采和卓越的演技在国际影坛驰骋了近半个世纪,不仅主演了近百部影片,还曾被多个国际电影节授予终身成就奖的称号。

  一系列的非凡创造,使这位在意大利出生的私生女,无可争辩地进入了超级电影明星的行列,同时也毫无逊色地居于世界美女之林。不仅如此,身材性感、相貌突出的索菲亚还曾与梦露、简·芳达同争过好莱坞性感女星的首席地位。只是这个带着亚平宁情调的狂野女子虽有着一副火辣辣的模样,却从未故意卖弄风骚,反而代之以处女座的娴静与肃然让性感从高贵的姿态中慢慢散发出来,令人沉醉其中。其实气质出众的索菲亚并非出生名门,她曾是一个体弱多病的私生女,整个童年都在颠沛流离中度过,尽管出身低下,索菲亚并没有因此放弃挖掘自己在演艺上的才能,她努力寻找一切机会,终于让自己从一个洗衣工成长为第一个目前也是唯一一个以外语片获得奥斯卡最佳女主角奖的演员

  在拍摄过的影片中,索菲亚塑造的大多是富于激情并略带乡土气息的女人。能够把如此普通的角色演得精彩异常,索菲亚的“血液里流着电影的细胞”,并能够将自身对亲情的理解融汇到电影中去,从而打动所有观看影片的人。相对于演艺生涯,许多女人也许更关心索菲亚是如何成为“世界上最美丽的女人”。对于一个年近七十却仍风韵犹存、美丽如初的女人来说,还能经常出现在时尚、女性杂志中,为现代女性介绍养生、美容、装扮、健身的妙法,的确是一件让人惊奇的事。对此索菲亚表示她并不特点,她只是一直认定:“外表美是和内心美有直接的联系”,也许正是这种思想让索菲亚的美丽超越了国界,不仅可以俘获3000个英国人的心,还有更多欧洲人、美国人和中国人的心。至于很多当年曾经痴迷索菲亚的人们,如今虽早已白发苍苍,但仍在心中把她视为一生的最爱。

  属于电影的“灾难”

  在科学,尤其是医学不发达的时代,人类面对瘟疫束手无策,正像在《屋顶上的轻骑兵》、《夜访吸血鬼》等片中所描绘的那样。然而,借助科技的不断发展,人们越来越有信心战胜瘟疫。在《卡桑德拉大桥》中,致命病毒在纯氧环境中燃尽了自己,变成无害的微尘;而在《恐怖地带》中,勇敢的军医从猴子身上找到了抗体,迅速控制了疾病的蔓延。

  当代世界影坛,集各种不同类型、不同风格、不同样式于一体的兼容主义是当代类型影片普遍采取的一种叙事策略。制造灾难和拯救灾难历来是电影的拿手好戏,如今加上数字化电脑技术,电影可以把不可能的事情变成一种心理的可能,类似《山崩地裂》、《彗星撞地球》、《勇敢者游戏》、《恐龙》、《烈火危城》这样一个个虚拟的故事,也完全可能让你看得惊心动魄。灾难电影其实是人类以想象逃避灾难的最佳方式,在一阵阵令人惊悚的狂风海啸之后,在一个个生死难料的危机之后,在一场场毁灭性的灾祸之后,大家依然能够平安如初,破裂的家庭又重新团聚,原有的各种矛盾得以化解,再加上一个英雄和美女从相识到相爱的动人情节,这一切都是观众在想象的世界中所期望达成的愿望。《卡桑德拉大桥》便是这样一部影片,在一列开往斯德哥尔摩火车上,所有乘客都经历了一场始料不及的生死劫难。在这场生死存亡的抗争中,他们消除了宗教的对立和文化的隔膜以及贫富的差异,最后一起面对共同的敌人。尽管影片没有采取那种大团圆式的叙事结局使所有的人都逃出灾难,但观众普遍认同的医生张伯伦依然能够在这场触目惊心的搏击中平安无事,并与他相爱的人终于有了一个完美的结局。

  此外,在这些灾难性影片当中,人类一方面要面对自然界的病毒,同时还要面对来自社会政治层面一种非人道的力量。在《卡桑德拉大桥》美国政府命令封闭列车并强迫火车改道,从而使所有的乘客与列车上的病毒一起葬身于卡桑德拉大桥之下的万顷波涛之中。从这种角度上看,西方的灾难影片在叙述着一个与自然界的病毒相抗争的叙事主题的同时,也在讲述一个与社会层面的“病毒”相抗争的社会主题。而影片的主人公最终都是在失去了国家、政府支持的前提下完成了他拯救人类的宏大使命。这样,个人的情感力量在这种叙事背景中就变得极为重要。它成为支撑整个英雄主人公奋斗的一种精神力量。医生张伯伦与女作家的爱情故事也正是在这种规定情景下变得更加动人。然而,这种人物关系的设定并不像我们通常从社会学的意义上所认知的那样简单,是对资本主义国家的一种社会批判,或是对西方社会体制弊端的一种揭示。因为建立在以私有制为主体的社会经济基础上的电影,正是通过这种叙事策略得到了确认,作为个体存在的主人公,在整个社会现实生活中的作用被充分肯定,进而从更隐匿的层次上对现存的社会意识形态进行了颂扬。与此同时,影片的

神话属性又及时地消解了影片中原来所涉及的某些问题,使其通过封闭式的叙事结构得到化解,进而满足了观众对一种假想的正义期待。

3#
发表于 2015-5-16 16:53:14 | 只看该作者
鼠疫

Star of life caution.svg 維基百科的醫學內容仅供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如需获得健康方面的帮助,请咨询医生或其他专业人员。

放大2000倍的叶赫森氏鼠疫杆菌,这种细菌可导致多种瘟疫,它由跳蚤携带并传播。
ICD-10        A20
ICD-9        020
DiseasesDB        14226
MedlinePlus        000596
eMedicine        med/3381
《鼠疫》也是法国作家加缪的一本小说。
鼠疫是一種存在於囓齒類與跳蚤的一種人畜共通傳染病[1],並藉跳蚤傳染給各種動物及人類,其最初反應為跳蚤咬傷部位臨近的淋巴腺發炎,這就是腺鼠疫,經常發生於鼠蹊部,少發生於腋下或頸部,受感染的淋巴腺發炎、紅腫、壓痛且可能流膿,通常會有發燒現象。

目录  [隐藏]
1 疾病概述
2 傳播方式
2.1 氣候變化
2.2 跳蚤吸血的跨物種傳染
3 疾病起源
4 症狀和類型
4.1 淋巴腺鼠疫
4.2 肺鼠疫
4.3 敗血性鼠疫
5 預防
6 通報
6.1 中國大陸
6.2 台灣
7 治療
8 歷史上的大流行
8.1 第一次大流行:查士丁尼大瘟疫
8.2 第二次大流行
8.2.1 黑死病與鼠疫
8.3 第三次大流行
8.4 注釋
9 参见
10 外部链接
疾病概述[编辑]
鼠疫是由鼠疫杆菌所致的烈性传染病。所有的鼠疫,包括淋巴腺病不明顯的病例,皆可引起敗血性鼠疫,經由血液感染身體各部位,包括腦膜。肺的次發性感染可造成肺炎、縱膈炎或引起胸膜滲液。次發性肺鼠疫在疫情的控制上特別重要,因為其痰之飛沫傳染是原發性肺鼠疫及咽鼠疫之來源。更進一步的人與人之間傳染可造成局部地區的爆發或毀滅性的大流行。未治療的腺鼠疫其致死率為50.0-60.0%,很少出現短期而局部的感染(輕微鼠疫)。鼠疫桿菌曾於肺鼠疫病人的無症狀接觸者喉嚨中培養出,未經治療的原發性敗血性鼠疫及肺鼠疫一定死亡,現代醫療已可顯著降低腺鼠疫之致死率,及早的發現及治療亦可降低肺鼠疫及敗血性鼠疫的致死率。

欲快速診斷鼠疫可用顯微鏡直接檢查淋巴腺腫抽出液、痰或腦脊髓液,發現卵圓形、革蘭氏陰性、兩極濃染的鼠疫桿菌。利用螢光抗體檢驗或antigen-capture ELISA較準確,特別是對於散發病例的確認。確定診斷須從淋巴腺腫、血液、腦脊髓液或痰液中培養及辨認出鼠疫桿菌,或抗體效價有4倍的上升或下降,被動血球凝集試驗(PHA test)經常用於血清學診斷。

一般相信歷史上鼠疫有三次大流行,首次大流行發生於6世紀,起源於埃及的西奈半島,波及到歐洲所有國家,死亡近2500萬人;第二次發生於14世紀,起源於美索不达米亚,僅歐洲就死亡2500萬人,即歷史上著名的黑死病;第三次發生於19世紀末至20世紀初,死亡1200萬人。

http://zh.wikipedia.org/wiki/%E9%BC%A0%E7%96%AB



鼠疫:

http://baike.baidu.com/link?url= ... gkP-HxNwkHy4-93Pz6a



鼠疫究竟有多可怕?:

http://www.360doc.com/content/14/0720/16/175820_395737156.shtml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于都市网 | 服务条款 | 开放平台 | 广告服务 | 商务洽谈 | 都市网招聘 | 都市网公益 | 客服中心 | 网站导航 | 版权所有

手机版|小黑屋|Comsenz Inc.  

© 2001-2013 源码论坛 Inc.    Powered by Weekend Design Discuz! X3.2

GMT+8, 2024-6-2 12:44 , Processed in 0.085687 second(s), 21 queries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